方案

数学教学方案

时间:2023-05-10 10:37:52 方案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方案(合集15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方案,方案的内容多是上级对下级或涉及面比较大的工作,一般都用带“文件头”形式下发。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教学方案(合集15篇)

数学教学方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映射的概念,象与原象的概念,和一一映射的概念.

  (1)明确映射是特殊的对应即由集合 ,集合 和对应法则f三者构成的一个整体,知道映射的特殊之处在于必须是多对一和一对一的对应;

  (2)能准确使用数学符号表示映射, 把握映射与一一映射的区别;

  (3)会求给定映射的指定元素的象与原象,了解求象与原象的方法.

  2.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3.通过映射概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映射是一种特殊的对应,一一映射又是一种特殊的映射,而且函数也是特殊的映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图表示出来,如图:

  由此我们可从集合的包含关系中帮助我们把握相关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映射和一一映射概念的形成与认识.

  ①映射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在初中所学对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教学中应特别强调对应集合中的唯一这点要求的理解;

  映射是学生在初中所学的对应的基础上学习的,对应本身就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整体,包括集 合A和集合B及对应法则f,由于法则的不同,对应可分为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 其中只有一对一和多对一的.能构成映射,由此可以看到映射必是“对B中之唯一”,而只要是对应就必须保证让A中之任一与B中元素相对应,所以满足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就能体现出“任一对唯一”.

  ②而一一映射又在映射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要求,决定了它在学习中是比较困难的.

  教法建议

  (1)在映射概念引入时,可先从学生熟悉的对应入手, 选择一些具体的生活例子,然后再举一些数学例子,分为一对多、多对一、多对一、一对一四种情况,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一对一和多对一的对应是映射,逐步归纳概括出映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在刚开始学习映射时,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映射的构成,可以选择用图形表示映射,在集合的选择上可选择能用列举法表示的有限集,法则尽量用语言描述,这样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可以比较直观的认识映射,而后再选择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示映射。

  这种表示方法比较简明,抽象,且能看到三者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映射的一般表示方法为,从这个符号中也能看到映射是由三部分构成的整体,这对后面认识函数是三件事构成的整体是非常有帮助的.

  (3)对于学生层次较高的学校可以在给出定义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举出映射的例子,教师也给出一些映射的例子,让学生从中发现映射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最后教师加以概括,再从中引出一一映射概念;对于学生层次较低的学校,则可以由教师给出一些例子让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映射的特点,一起概括.最后再让学生举例,并逐步增加要求向一一映射靠拢, 引出一一映射概念.

  (4)关于求象和原象的问题,应在计算的过程中/Article/Index.html>总结方法,特别是求原象的方法是解方程或方程组,还可以通过方程组解的不同情况(有唯一解,无解或有无数解)加深对映射的认识.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启发,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实例中去观察,比较,启发学生寻找共性,共同讨论映射的特点,共同举例,计算,最后进行小结,教师要起到点拨和深化的作用.

数学教学方案2

  一、知识要点

  1.超几何分布:记为 ,并将 ,记为 .

  二、典型例题

  例1.高三(1)班的联欢会上设计了一项游戏:在一个口袋中装有10个红球,20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一次从中摸出5个球,摸到4个红球1个白球的就获一等奖,求获一等奖的概率.

  例2.生产方提供50箱的一批产品,其中有2箱不合格产品,采购方接收该批产品的准则是:从该批产品中任取5箱产品进行检测,若至多有1箱不合格产品,则接收该批产品,问:该批产品被接收的概率是多少?

  例3.一个口袋内装有10张大小相同的票,其号数分别为0,1,2,,9,从中任取2张,其号数至少有一张为偶数的概率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袋中有5个黑球和3个白球,从中任取2个球,则其中至少有1个黑球的概率是 .

  2.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其中有10名女生,现从中任选3名学生当班委,令随机变量 表示3名班委中女生的人数,随机变量 表示3名班委中男生的人数,试求 与 的概率分布.

  3.设50件商品中有15件一等品,其余为二等品,现从中随机选购2件,用 表示所购2件商品中一等品的`件数,写出 的概率分布.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反思

  六、课后作业

  1.100张奖券中,有4张中奖,从中任取2张,则2张都中奖的概率为 .

  2.袋中装有大小相同的分别写有1,2,3,4,5的五个球,从中任取三个球,则其中含写有1的球的概率是 .

  3.在一次口试中,要从10道题中随机抽出3道题进行回答,答对其中两道或两道以上的题可获得及格,某考生会回答10道题中的6道题,那么他获得及格的概率是 .(用分数作答)

  4.一个袋子里装有4个白球,5个黑球和6个黄球,从中任取4个球,则含有3个黑球的概率为 .

  5.袋中有4个白球和5个黑球,现从中任取两个,至少一个是黑球的概率是 .

  6.从3台甲型彩电和2台乙型彩电中任取3台,其中两种品牌的彩电齐全的概率是 .

  7.设15件同类型的零件中有2件是不合格品,从其中任取3件,以 表示取出的3件中的不合格品的件数,试求 的分布列及 .

  8.一批产品分为一、二、三级,其中一级品是二级品的两倍,三级品是二级品的一半,从这批产品中随机抽取一个检验质量,其级别为随机变量 ,求 的分布列及 .

  9.一袋中有4个红球,3个黑球,从袋中随机地取球,设取到一个红球得2分,取到一个黑球得1分,从袋中任取4个球.

  ⑴求得分 的分布列;

  ⑵求得分大于6分的概率.

数学教学方案3

  教学难点: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一个五位数,最高位是位,一个六位数最高位是位.

  (2)99864里面有个万,101010里面有个十万.

  2.在○里面填上“>”“<”或“=”

  999○1010601○564687○678

  (先让学生填一填,然后指名同学说一说各是怎样比较,引导学生说出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那么亿以内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

  教师板书:比较数的大小

  (2)教学例5

  ①出示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101010356000和360000

  ②比较第一组数99864和101010

  观察这两个数,并试着比较大小.

  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比较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比较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第一种:通过读来比较:99864是九万九千八百六十四;101010是十万一千零一十,十万多比九万多大,所以99864<101010.

  第二种:通过位数来比较:101010是六位数,99864是五位数,因为六位数的最高位是十万位,而五位数的最高位是万位.所以,六位数比五位数大,99864<101010.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肯定两种方法道理相同,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③反馈训练:98965○10000096780○109650

  ④总结方法:刚才我们比较的几组数,每组的两个数位数有什么特点?那么这样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呢?

  使学生明确:位数不同的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教师板书:位数不同,位数多的就大.

  ⑤比较第二组数356000和360000

  观察这两个数,想一想用刚才的比较方法行不行,为什么?该如何比较呢?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启发学生想: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当两个数的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一位数,第一位数大的数就大.第一位数相同时,要比较左起第二位数,第二位在的数就大.第二位相同时,再比较第三位数……,现在,这两个数位数相同,左起第一位也相同,就比较左起第二位的数: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第一个数左起第二位是5,第二个数左起第二位是6,所以,第二个数大.356000<360000

  ⑥总结方法: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如何比较大小?

  教师板书: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先比较左起第一位……

  再比较左起第二位……

  ⑦反馈训练:70080○7010150140○63140

  (3)总结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相同的怎么比较?位数相同时,怎么比较?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教师板书:50000和1800000

  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数都是整万的数)

  (2)教师指出:为了读写方便,我们常常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因为整万的数后面都有4个0,所以改写时,只要从后面去掉4个0,换上一个“万”字就可以了.

  教师板书:50000=5万

  (3)学生自己把1800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并说一说改写方法.

  180000=180万

  (4)反馈训练:10页做一做.

  3.教学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

  (1)出示例6:

  ①读一读例6各数,想一想:整万的数可以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读、写都很方便,那么像例6这样不是整万的数,如果在不需要特别精确数据的情况下,也可用什么办法让它读、写方便呢?

  (引导学生想:可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

  ②求近似数用什么方法呢?(四舍五入法),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下面各数千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9269375

  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学生做完后,请他们说一说.

  ③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把例6各数万位后面的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呢?

  教师板书例6的题目要求.

  同学试着做一做,边做边想: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引导学生类推出:因为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时,是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所以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千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指名学生说出每个数的近似数,并说出自己是怎样求的?

  教师板书;84380≈8万726310≈73万

  (2)总结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讨论: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引导学生归纳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确定尾数,然后根据尾数的最高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它的近似数.

  (3)反馈训练:11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三1题后2小题.

  38456○8354641020○409300

  2.练习三第3题和4题.

  3.练习三第2题.

  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呢?五、布置作业:练习三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比较数的大小

  例5: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864和101010

  356000和360000

  99864<101010

  (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就大)

  356000<360000

  (位数相同时,先比较左起第一位…再比较左起第二位……)

  50000=5万

  1800000=180万

  近似数:

  例6:把下面各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1)84380(2)726310

  84380≈8万

  726310≈73万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看“千”位)

  第二单元亿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项内容:口算、笔算加减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是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扩展,计算数目的增长而安排的.因为学生在第四册已经掌握了万以内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所以采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理论知识,学生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可以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并能利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主要是教学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整百数的简便算法.

  总之,这四项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主动获取新知,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计算、表达、分析等多种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口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14页—15页,例1—例3,15页做一做练习四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

  (2)学会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口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及整万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口算几百几十数加减几百几十数过程中数的记忆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投影出示,抢答)

  27+38 64-38 29+15 46-27

  670+80 530-400 780+90 540-80

  350+200+70 280+300+90 920-7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准备题:25+47,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导语:25+47我们会算了,那么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在末尾添上一个0变成例2)又该怎样口算呢?

  教师板书例2:250+470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把这道题化成以前学过的口算?

  (3)同桌小声商量.

  (4)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教师把有代表性的想法板书出来.

  ①25+47=72所以250+470=720

  ②25个十加47个十是72个十,也就是720

  ③250+400=650 650+70=720

  ④250+450=700 700+20=720

  ⑤200+400=600 50+70=120 600+120=720

  ⑥250+500=750 750-30=720

  (5)请学生打开书本,看哪种方法和课本中小明、小华的想法是一样的,然后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讨论后,教师提示:以后做这样的口算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得快就怎样算.

  (7)反馈练习:(15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部分题)

  250+490 520+480

  360+180 260+160

  请学生说思考过程及得数,不拘限于一种算法.

  2.教学例2

  (1)准备题;170+370怎样算?

  (2)板书例2:口算540-370

  导语:170+370我们已经会口算了,那么540-370会算吗?

  (3)鼓励学生抢答540-370的口算方法,教师给予适当点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简要板书:

  ①540-300=240 240-70=170

  ②54个十减去37个十是17个十,也就是170

  ③因为170+370=540所以540-370=170

  ④540-400=140 140+30=170

  ⑤540-340=200 200-30=170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简便?

  (6)反馈练习:(做一做中部分题目)

  410-240 520-150 330-80

  说出思考过程及得数.

  3.教学例3

  (1)准备题:把下列各数简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0000简写成( ),70000简写成( )

  40000+70000简写成( )+( )得( )

  (2)请学生打开书,把例3在书上填充完整,一生在胶片上做.

  (3)集体订正,投影出示学生试做的式题,引导学生说说口算整万数加减时应注意什么?

  (4)反馈练习:

  口算:34万+18万 23万-18万 24万+6万

  250万+750万 50万-27万 15万+35万

  69万+26万 82万-54万 40万-18万

  (抢答:直接说出得数)

  三、巩固发展

  1.填空:(幻灯出示)

  (1)370+280=( )想:370+( )=( )

  ( )+( )=( )

  520-360=( ) 520-( )=( )

  ( )-( )=( )

  (2)250+( )=720 ( )-480=290

  520-( )=360 ( )-150万=390万

  2.填上“>”“<”或“=”

  170+320850-390 650+180860-47

  910-180502+290 100-51460-380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是390,另一个数比它多150,另一个数是多少?

  (2)一个数是820万,另一个数比它少150万,这个数是多少?

  4.比一比,赛一赛:

  练习四第2、3题.

  5.抢答:说出与下列各数组成1000的数,

  470、290、380、990、860

  6.开火车游戏:上面或下面的数每移动一格,口算上下两数的和差各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整百整十数加减整百整十数,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必须记好每一步的得数,怎样算比较简便就怎样算.

  五、布置作业:练习四.4.

  六、板书设计

  口算加减法

  例1:250+470=720想:①25个十加47个十得72个十

  所以:250+470=720

  ②250+400=650

  650+70=720

  ③200+400=600

  600+120=720

  ……

  例2:540-370=170想:①54个十减37个十是17个十,

  所以540-370=170

  ②540-300=240

  240-70=170

  ③540-400=140

  140+30=170

  ……

  笔算加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25页-29页例1、例2、25页做一做,练习六1—8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笔算多位数加法和减法的算法.

  (2)能正确进行多位数连加的笔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讨论、抢答、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迅速地进行笔算多位数加、减法及多位数连加法.

  教学难点:多位数连加法的验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6+9+47+2+89+7+1

  5+8+58+3+79+5+5

  2.笔算.

  (1)练后订正,引导学生回忆计算法则.

  (2)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我们常常要验算.启发学生回忆验算方法.

  教师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例1.

  (1)学生阅读例1,把例1填完整.

  (学生完成例1的同时,教师把例1板书在黑板上)

  (2)启发学生把例1填完整,说一说是怎么计算的,并引导学生明确:

  ①亿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②笔算加法时要特别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③笔算减法时要注意哪一位上退位了,不要忘记退1;

  ④凡是要求验算的,一定要写出验算的竖式.

  (3)反馈练习:25页做一做,做后同桌订正.

  2.教学例2.

  板书例26845+14270+9238=

  这道连加法应该怎样计算?

  (1)引导学生明确:①计算时注意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②从个位加起.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样算比较快就怎样算.学生自己完成,填在书上,教师巡视.

  (3)引导学生交流:哪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说明:几个数连加时,能凑十的先凑十.每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

  (4)教学连加法的验算方法.

  导入:几个数连加时,也要验算.怎样验算连加法呢?同桌商量一下.引导学生回答:

  ①只用原来的坚式,从下往上再加一遍.这种方法适用于题目中没有明确要求验算的.

  ②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并提示学生验算例2,写在书上.

  (5)反馈练习:25真做一做13465+8972+27035

  三、巩固发展

  1.计算并验算.练习六3、4题前两小题.(同桌相互订正.)

  2.投影出示,手势判断对错.(练习六3、4后两小题的变式)

  3.练习六第7题.

  教师提示:谁知道我们国家的植树节是哪一天?

  投影出示:3月12日植树节,某市少先队员今年计划植树25850棵,比去年多植树4156棵.去年植树多少棵?

  4.填合适的数.

  练习六1题的变式,投影出示.

  5.争冠军.

  练习六第11题.(学生在书上填,又对又快者为冠军)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笔算亿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计算连加法时怎样算比较快?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2、5题.

  六、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

  例1

  例2

  6845+14270+9238=30353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30-31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七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知识迁移、归纳整理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加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学生课前准备20、30、50的数字卡片各3个,“+”、“-”符号各2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5+25 40-15 20÷5

  66-18 640-80 80×60

  2.填空:( )+25=60 35+( )=60

  ( )+8=15 300+( )=360

  二、探究新知

  1.课前引入:

  请同学们用学具摆一摆,能摆出几种算式?

  得出:20+30=50

  50-20=30

  50-30=20

  这样的3个数为什么可以组成不同的算式?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学例1.

  (1)出示例1第1幅图.

  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列式:35+25=60(本)

  名称:加数加数和

  知道加法算式:加数+加数=和

  教师提示:算式也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和=加数+加数

  交流后板书:35+25=60(本)加数+加数=和

  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加数

  (2)出示例1中的第(2)、(3)幅图:

  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通过看图知道(2)题已知的是和、第二个加数,求第一个加数;第(3)题已知的是和、第一个加数,求第二个加数.

  归纳出: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交流后教师板书上面两个关系式.

  (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加以提示.)

  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一个关系式来概括呢?为什么?使学生明确:不论求加法算式中哪个加数,都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进行计算.

  归纳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用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

  (1)引导学生自读教材30页“做一做”上边一段话.

  提问: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验算时,从和里减去一个加数,如果得另一个加数,加法就做对了.

  (2)反馈练习:30页“做一做”验算加法.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指导书写格式.

  订正时强调:用减法验算时,先确定用哪个数减去哪个数,再用竖式计算.

  4.教学例2:

  (1)引入题:+15=40

  请同学们思考:里表示的什么数?

  教师点拨: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

  (2)读、写X.

  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3)把+15=40的未知数,换成X就变成例2.

  出示例2:X+15=40

  引问:在加法算式中,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边说明书写格式,边板书:

  X+15=40

  X=40-15

  X=25

  强调:①每一步等号必须对齐;②每一步X必须写下来.

  (4)指导检验:把X=25代入原式中,看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5)反馈练习:学生独立做例2下面的做一做,教师巡视,如有不正确的格式,加以纠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算的'.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加数+( )=和

  一个加数=( )-( )

  100+80=( )

  ( )-80=100

  180-( )=80

  2.练习七1题.

  3.练习七3题.

  4.判断下列计算的格式对吗?结果不对请改正:

  5.求未知数X:

  X+80=176 X+361=890

  6.练习七2题(填在书上)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谁能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利用这种关系,怎样对加法进行检验和求未知数X?

  五、布置作业:教材32页4题右边3个题.

  六、板书设计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1.(1)35+25=60和=加数+加数

  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60-25=35

  和-第二个加数=第一个加数例2.X+15=40

  (3)60-35=25X=40-15

  和-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X=25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34-35页例4例5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八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掌握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的理解.2.会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减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知识的迁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教学重点: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减法各部分间关系的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0-1835+4818+1225×40

  350-170370+120135-98350÷70

  2.填空:

  加数+=和一个加数=和-

  3.求未知数X(口述):

  X+25=60140+X=760

  二、探求新知

  1.导入:出示减法算式:30-10=20

  要求:把这个算式转化成其它关系的式子:

  第一种:30-20=10

  第二种:10+20=30

  这个减法算式能转化成其它两种算式,减法各部分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共同研究它.

  板书课题: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学习例4:

  (1)出示例4的第(1)幅线段图:

  互相讨论:理解图意,列式并标明各部分名称,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明确算式:30-18=12(米)

  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知道减法算式:被减数-减数=差

  教师提示:上述减法算式也可以写成差=被减数-减数

  交流后板书:30-18=12(米)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差=被减数-减数

  (2)出示例4的第(2)、(3)幅线段图:

  讨论:通过看图与(1)题比较,你又知道了什么?

  (如果学生说不全面,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小结:

  通过看图知道②题已知被减数、差,求减数.

  ③题已知减数、差,求被减数

  从而归纳出: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教师板书两个关系式.

  启发学生思考:求减数和求被减数的方法为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被减数中包括减数和差两部分,去掉一部分就得另一部分,所以求减数用减法.把减数和差这两部分合起来就得被减数,所以求被减数用加法计算.

  3.用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验算减法:

  (1)引导学生自读课本34页的“做一做”上面两句话,知道了什么?使学生明确:验算时,如果用减数加差得到被减数,或者用被减数减去差得到减数,就是减法做对了.

  教师说明:因为减数加差得被减数的验算方法以前就学过了,所以今天我们主要用减法来验算减法.

  (2)反馈练习:34页“做一做”.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要看学生验算的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对没有用减法验算的学生给予纠正.

  4.教学例5.

  (1)出示例5,求未知数X.

  ①X-48=35②135-X=98

  引导学生观察:X在两个减法算式中各是什么数?根据什么求未知数X?用什么方法计算?

  指名板演,全班齐练,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书写格式.

  (2)引导学生口述检验过程.

  (3)反馈练习:例5下面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订正时指名口述求未知数X的根据.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被减数-=差

  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

  (2)38-12=

  38-=12

  26+=38

  2.练习八1题

  3.练习八3题

  4.判断:

  5.求未知数X(口述解题根据).

  540-X=80-64=174

  6.练习八2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谁能说一说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应用这些关系,怎样检验减法和求未知数X?

  五、布置作业:练习八4题最后2个.

  六、板书设计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43—44页例1-例3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数和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算理.

  2.使学生能根据简便计算的方法正确灵活地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类比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认真审题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知识的迁移、归纳整理的过程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根据简便算法正确灵活地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

  78=80-99=100-87=90-

  101=100+56=60-

  2.口算.(出示两组算式,第一组为三位数加减整十或整百的数;第二组为三位数加减两位或三位数.)

  第一组 113+60 276+100 574+200 165-100 453-300

  第二组 113+59 276+98 574+198 165-97 453-299

  要求:让两名学生到前面进行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其他同

  学和老师一起当好裁判.

  订正后教师宣布结果.如果学生有想法,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并指出如果我们掌握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第二组题照样能算得很快.

  二、探究新知

  1.导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二组加数或减数有什么特点?(第二组题的加数、减数都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

  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的加减法,怎样计算简便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2.学习例1.113+59

  出示例1.113+59

  (1)引问:59接近几十?(60)可以把59写成几十减几(注意要使减数最小)?113+59怎样算最简便?

  引导学生回答:计算113+59先算113+60再减去1.

  如果还有其它算法老师要给予鼓励,然后比较哪一种最简便,从而认识到113+60-1最简便.

  (2)追问:为什么加60?为什么再减1呢(多让学生说理由)

  交流后板书113+59=113+60-1=172

  多加1还要减1

  教师指出,因为刚学习简算,过程要写出来.计算熟练后,思考过程可以省略不写.

  (3)反馈:

  ①113+58怎样简算?把58看成60,应写成113+60-2=171

  为什么减2而不减1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思考过程对应式子板书:多加2要减2.

  ②如果113+57呢?把57看成60,如果113加60多加了3要减去3所以113+57=113+60-3=170

  ③计算:113+67113+77(口述)

  3.学习例2.276+98

  (1)观察题的特点,怎样简算,把教材42页例2的简算过程补充完整.

  (2)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教师板书:276+98=276+100-2=374

  多加2要减2

  4.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例2这两道题的第二个加数有什么特点,是怎么简算的,用语言概括一下.

  引导学生概括出:在计算加法时,如果加数是一个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先看作整十、整百的数,然后多加了几就要减去几.

  5.反馈练习.43页中间例2的“做一做”.

  6.教学例3.165-97

  (1)尝试练习:

  互相讨论后,学生自己试算(教师巡视后,指名说出简算过程.)

  可能出现的两种做法:

  第一种:165-97=165-100-3=62

  第二种:165-97=165-100+3=68

  比较两种算式哪一步相同,再讨论减去100后,究竟是减去3还是加上3?

  (2)演示说明算理.

  出示投影图(纸盒上标的数字是鸡蛋的个数).

  要取走97个鸡蛋怎么办?(先拿出大箱100个鸡蛋.)

  思考:要取走97个鸡蛋,结果取走了100个,应再取走3个还是把多取的3个送回来(边说边演示)?

  出示图:

  师:指名说出正确的思考过程应该是哪个算式,并说明理由.

  追问:多减3再加上3,如果多减去2呢?多减去1呢?

  (3)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概括减去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怎样算简便.

  得出:在计算减法时,如果减数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把它们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多减了几就要加上几.

  (4)反馈练习:43页下面例3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十1题(填在书上)

  2.板演.99+36250-199

  3.在○里填上>、<或=

  195+238○200-5+238 386-199○386-200-1

  357+980○357+100+2 901+577○577+900-1

  4.判断.

  (1)X+297=X+300-3 (2)X-297=X-300-3

  (3)X+799=X+800-1 (4)X-799=X-800-1

  5.分组比赛:86+89 54+97 299+435

  155-99 148-791176-98

  6.选择(把正确解法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97+98= 98+299=

  (1)197+98=197+100-2 (1)98+299=98+300-1

  (2)197+98=197+100+2 (2)98+299=98+300+1

  (3)197+98=98+200-3 (3)98+299=299+100-2

  (4)197+98=98+200+3 (4)98+299=299+100+2

  (5)197+98=200+100-3-2 (5)98+299=100+300-2-1

  四、全课小结

  回顾加法和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比较加、减法简算的异同点:

  相同点:把加数或减数都看作整十、整百进行加减;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多加几就要减去几,计算减法时,多减几就要加上几.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4题后2个5题.

  六、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例1.113+59=113+60-1=172113+58=113+60-2=170

  多加1要减去1 多加2要减去2

  例2.276+98=276+100-2=374计算加法时,多加几要减去几

  多加2要减去2

  例3.165-97=165-100+3=68计算减法时,多减几要加上几

  多减3加上3

数学教学方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使用称来测量体重,感知数字大小与轻重的关系。

  2.开动脑筋、团结合作,用“耍赖”的方式使自己获胜,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有过测量体重的经验,知道称的正确使用方法。

  2.材料准备:音乐、PPT、体重秤、沙桶、玩具箱、沙包、书、积木和获胜者的奖牌等。

  活动过程:

  一、课程导入

  小朋友们上午好,谁能告诉我刚才你们贴的这些数字是代表什么意思?对是我们刚才测量的体重的数值。

  小朋友们都会测量体重,也会读出称上的数字,我们一起来读出每个小朋友体重是多少千克?

  那我想问一问你们每个人的体重是一样么?能告诉老师哪个小朋友最重么?读出相应的数字。最轻的是哪个?读出相应的数字。为什么说这个小朋友是最重的,而这个小朋友是最轻的呢?

  教师总结:也就是数字越大就越重,数字越小就越轻。

  二、幼儿尝试操作

1.每人选择一件物品放在称上称重(通过对比最初体重使幼儿感知负重,可以增加重量,在选择物品时选择较重的方法)。

  小朋友都知道人的体重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增重的,要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又高又重,小朋友就要多运动,多吃有营养的食物,要营养均衡。但是要注意不要发展成肥胖哦!

  现在这名小朋友是你们当中最重的,现在有什么办法能让你的重量超过他或者接近他的.重量呢!

  有点耍赖哦,但今天咱们玩的就是耍赖的游戏。

  2.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一下周围的物品,如果只允许你选择一件来使自己增重,你要选择什么物品?为什么?

  有什么办法来比较几件物品哪个重一些,哪些轻一些?

  (1)已有经验,积木比较重。

  (2)大小,体积,多少。

  教师选择几件物品,说明问题,请小朋友们过来试一试,认真的掂一掂。

  告诉老师大的不一定沉,小的不一定轻,体积大的可能很轻,同样的容器,也可能不一样的重量哦,所以小朋友们,千万不要被表面迷惑哦。

  那老师有个问题要问了,如果遇到两件物品的重量差不多,用什么测量工具能够告诉我们哪件物品轻一些,哪件物品重一些呢!对,就是称,称能告诉咱们更准确的重量。那么小朋友就可以分别拿着这两件物品到称上,称一称。数字大的说明所拿物品就重一些,数字小的说明所拿物品就轻一些。

  3.老师今天给每组小朋友们都准备了称,从现在开始老师就领小朋友玩”耍赖”的游戏,给每个小朋友一次机会,让你的重量接近或者超过他的重量,你可以在老师准备的物品里面选择一件物品来使自己增重,在选择的过程当中,小朋友们可以挑一挑,拎一拎,然后到称上去称一称,把你称得得最大的数字写到前方白板上,当老师说停止的时候,你要告诉我你选择的是什么物品?(提醒幼儿每人选择一件物品)

  好了,我们来看一下,上面是小朋友的真实体重,下面这一排是小朋友选择一件物品后的称重重量。

  老师要找几个小朋友告诉我,你的真实体重是多少,拿了一件物品之后的重量是多少?拿的是什么物品?

  是不是每个小朋友的重量都增加了呢!

  咱们看看拿了一件物品后谁的重量最重?

  你拿了什么物品使自己增重的?

  你在选择的过程中是直接拿那件物品的么?

  为什么选择这件物品?

  那么我们也要像他学习,再选择物品时选择较重的,这样才能使我们在称得得数字更大。

  4.个人赛,选三件物品,本次比赛将在每组中选出最重的那1名小朋友参加终极决赛。(使幼儿感受到多件物品使自己更重,掌握耍赖的方法)

  小朋友如果想让自己在称上的数字变得更大有什么办法呢!

  刚才老师允许小朋友每人选择一件物品,接下来老师允许你们每人选择三件物品来使自己增重。这次比赛老师会在每组中选出最重的那一名小朋友,作为自己组终极比赛的参赛选手哦,比赛前老师给你们一个小提示,今天的比赛老师允许你们“耍赖”,想一想,如何让你选择的三件物品变得更重,这三件物品可以填充重物,也可以更换填充物哦。

  请小朋友们准备好,开始行动。

  老师准备了更多的物品供小朋友们选择。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否我们拿了三件物品后的重量,比拿了一件物品的重量增加了呢!

  先找出每组负增长的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选择了三件物品后反而没有选择一件物品重了?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

  有什么办法能让你选择的物品变重呢!

  找出每组最重的小朋友,让他们分享一下经验,教师总结,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为什么拿了两件,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既让你能拿得住,又最终使称上的数字变得更大。(件数不是重要的,选择的物品的重量才是重要的)

  恭喜这三名小朋友,你们将作为自己组终极决赛的参赛选手。

  5.接下来,到了我们的终极比赛环节(角逐“重王”)。

  组员配合参赛选手选择多件物品或者人来帮助参赛选手增重。注意,所称的物品或者人一定都在称的上面,离开地面。请小朋友们准备好,开始行动。

  看三组的数字大小,哪组数字最大?那今天谁是我们的“重王”?

  请你们组分享一下成功经验吧!你们很会 “耍赖”嘛!可以到前面还原一下刚才的场景么?

  选择了较重的物品。

  选择的每件物品里面都装有重物。

  用背、提、挎、咬、抱、背、脚下放的方式,还借助了同伴帮忙使自己组最终获胜。

  你们的办法可真多!你们是当之无愧的“重王”

  有请 “重王”小组到前方来,请给我们的“重王”鼓掌。

  老师为胜利者戴上“重王”奖牌。(音乐:豪勇七蛟龙)祝贺你们!

  三、还能怎么比(比合作精神)

  1.(音乐:豪勇七蛟龙)(请获胜的冠军组站在比赛区域)这组小朋友动脑筋使用了各种方法,机智地获得了比赛的胜利。他们的成功离不开组员的共同努力。冠军们,拥抱一下你们的同伴吧!

  2.今天的比赛,老师允许你们“耍赖”了,但“耍赖”只限于今天的活动,过期作废哦。以后在测量体重的时候可不能耍赖,这样才能得到真实正确的结果。

  在活动结束之前,老师留给小朋友们一个小小的任务,那就是回家动脑筋思考一下,如果再给你一次比赛的机会,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超过“重王”呢!开动你的小脑筋,明天咱们一起再比一比。

数学教学方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法设计: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长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长方形的特点。结论?长方形有四条边?是长长的。

  2、正方形的特点。出示一个正方形?让学生说正方形的特点。结论?正方形有四条边?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

  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

  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

  第7页练习一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 9十7 9十4 9十6

  9十9 9十2 9十5 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 )=12 9十( )=13

  9十( )=14 9十( )=15

  9十( )=16 9十( )=17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

  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

  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数学教学方案6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几何图形进行拼小树活动。

  2、用标记记录所用图形的数量。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几何图形,图形拼画一幅。

  记录单、笔若干。

  【活动过程】

  观察图形拼画。

  ——出示图形拼画,请幼儿观察这幅画里有什么。

  ——这幅画是由哪些图形拼出来的?

  选图拼画。

  ——桌上有些什么?它们是什么图形?

  ——请幼儿选用各种不同的图形拼小树。

  ——教师巡视,帮助、鼓励动作慢的幼儿尽快确定主题,肯定幼儿拼出的各种图案。

  ——分享交流。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拼的画中用了哪些图形。其他幼儿仔细地观察后加以补充。

  记录表达。

  ——数一数自己的图形拼画里每种图形各有几个,然后选择相应的标记用短线或圆点在记录单上记录各种图形的.数量。

  ——与同伴交流各自的记录结果,并说说哪种图形用得最多。

  【活动延伸】

  可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运用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第19页的内容《拼小树,拼小花》,进行复习巩固。

  【活动建议】

  本活动也可分成几个系列活动:①运用各种图形进行拼图活动,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丰富幼儿的想像能力,提高幼儿的拼图技能。②在拼图的基础上,请幼儿说说自己选用的几何图形的名称,辨明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③在以上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活动,即在画有各种图形标记的记录单上记录各种图形的数量。④记录图形的种类和数量。

  活动中使用的记录单,可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事先画好图形标记,或由幼儿自行绘画。

  可为能力较弱的幼儿提供拼画图例,让他们按图示选择几何图形片进行拼图。

数学教学方案7

  一、 活动目标

  1、 通过谈话、游戏让幼儿巩固方案的内容。知道绿色食品、朋友、好习惯、运动组成了健康的身体。

  2、 通过游戏让幼儿体验成功感。

  二、 活动准备

  套套娃一个,纸条(上面分别写有习惯、朋友、绿色食品、运动、健康身体)

  三、 活动过程

  1、 出示套套娃,请幼儿寻宝,引起幼儿闯关兴趣。

  师:在套套娃的身体里藏有一个宝藏,你们想拥有吗?

  2、 通过闯关,让幼儿巩固方案健康身体的组成

  (1)第一关:习惯

  师:你们有习惯吗?习惯有两种你们知道是那两种?哪些是坏习惯?好习惯有哪些?

  你们喜欢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大家一起用坐得好的习惯打开套套娃)

  (2)第二关:朋友?

  师:你们有朋友吗?跟朋友见面你们会怎么样做?你是怎么样交到朋友的?如果和朋友吵架你会怎么做?(和朋友互相拥抱,用朋友的力量打开套套娃)

  (3)第三关:绿色食品

  师:什么样的食品称为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有哪些?你们喜欢绿色食品吗?为什么?(请幼儿用身体摆出一种喜欢吃的水果来,用绿色食品的力量打开套套娃)

  (4)第四关:运动

  师:你们喜欢运动吗?平时都有运动吗?都在哪里做些什么运动?做运动对身体有哪些好处?(请小朋友做一种运动的动作,用运动的力量打开套套娃)

  3、 找出宝藏,知道宝藏的秘密就是让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

  师:原来宝藏的`秘密就是健康的身体,我们怎么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呢?

  4、 结束

  师:我们得到了宝藏,要懂得与别人分享,现在我们就出去跟你们的好朋友说说,让他们也拥有健康的身体。

数学教学方案8

  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从四、五年级起,抽象程度较大的要领逐步增加,要让四、五年级学生掌握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 定的困难。但他们对具体的材料和经验性的知识却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抓住儿童这一特点,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采用直观演示、动手测量、新旧知识相联系等方法,深入浅出地讲清概念,使学生理解又快又深。

  在讲圆锥体积时,我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

  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找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效果很好。

  五年级在讲了正比例以后,我出两个题:一是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成什么比例?二是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宽和周长成什么比例?学生一看题,马上就错误地判断成正比例。这是什么总是这主要是教材中的难点还没有攻破。在回讲正比例时,我重新反复强调了三点:

  (一)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必须以某一种的量固定不变为前提,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一边变化,其余的边也随着变化。

  其中没有一个固定量,所以边长和面积不成正比例。

  (二)充分强调了“相同倍数”这个要领相关联的两种量,虽然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也扩大或缩小,但如果它们扩大或缩小的倍数不相同,这两种量仍不叫成正比例的量。比如,长方形的长固定,宽和周长就不成正比例,因为宽扩大或缩小,周长虽然也随着扩大或缩小,但它不是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因此也就不成正比例。

  (三)告诉学生如果两种量之间成正比例,那么自变的一个量相当于乘法中的一个因数,固定的一个量相当于另一个因数,随之变化的另一个量相当于积。在判断成正比例时,如果能肯定两种量存在着因数与积的关系,这两种量就一定成正比例。这样强调并反复举例说明,学生就掌握了判断正比例的方法,达到了深刻理解要领突破教材难点的目的'。

  讲清概念的含义,突破难点以后,要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为了加深理解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方法,每一节我只讲十五分钟到二十分钟。其余时间,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习。在讲完一个概念之后,就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要求学生逐字逐句推敲,进一步消化所学的知识。讲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这一概念以后,我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中的例题,观察思考题中的图解和算式,从而理解了它是从乘法和除法逆运算关系上推导出来的,知道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条件,“求这个数”是问题,“用除法”是计算方法。

数学教学方案9

  活动目标:

  1.会手口一致正确点数数量为4的实物并说出总数。

  2.认读数字"4",初步理解数字"4"的意义。

  3.能进行4以内实物卡片、圆点卡片、数字卡片的匹配。

  活动准备:

  1.教育情景图《马路上》,幼儿操作活动材料《1-5数字卡》。

  2.小花瓶(上面贴有1-4的数字卡片)若干,自制的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游戏1-3《手指变变变》初步感知点数节律。

  "1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毛毛虫,爬呀爬。2根手指头,2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小脚,121,121 。3根手指头3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小猫,喵呀喵。4根手指头,4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小鸟,飞呀飞。"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画面一

  小汽车,复习点数3以内的数量。

  提问:

  (1)马路上开来了什么车?

  (2)有几辆?

  请幼儿进行点数,巩固手口一致点数的方法。

  2.学习"4"。

  (1)出示情景画面二:嘟嘟嘟,马路上又开来了公共汽车。

  提问:

  ①又开来了什么车?

  ②有几辆?

  引导幼儿比较小汽车和公共汽车的数量,鼓励幼儿说出:小轿车和公共汽车一样多。

  (2)又开来了一辆公共汽车,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引导幼儿直观感知3辆车添上一辆车是4辆车。

  引导语:现在有几辆公共汽车?让我们一起数一数。

  3.认读数字卡片"4",引导幼儿认读。

  (1)引导语:4辆公共汽车可以用数字几表示?"4"像什么?

  (2)请幼儿从1-5的数字卡片中拿出数字卡"4"。

  (3)把数字"4"贴在公共汽车的旁边,引导幼儿知道4辆公共汽车可以用数字"4"表示。

  4.幼儿分组活动,巩固4以内的.数。

  插花:小花瓶,花瓶上贴有4以内的数字卡片,请幼儿将相应的数量花朵装入花瓶中。

数学教学方案10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有24人。通过一学期的相处,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成绩不理想,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后进生面广。针对出现的问题,本学期我想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着手,重点抓学生的作业,在作业中找出每个学生的不足,从而进行补差提优。其次,建立争星榜,引进激励机制。第一,学生根据上学期成绩建立目标,与每次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兑换星星。第二,对本学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过关考试,取得过关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构建积极上进、团结协助的氛围。同时,在本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并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对学困生实行个别辅导,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习。在书写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乘法:13课时

  (2)长方体(一)15课时

  (3)分数除法: 18课时

  (4)长方体(二): 15课时

  (5)分数混合运算: 15课时

  (6)百分数: 17课时

  (7)统计:7课时

  (8)总复习: 4课时2、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4)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在本学期中,继续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争星榜”、发送小喜报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2、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学习各种资料,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四、辅导计划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3、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五、教学进度表

数学教学方案1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3840页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正负数等概念的意义,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能熟练地读、写数,并进行数的.改写。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有关数的意义及多位数的读写法,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谈话激趣。

  谈话主题:日常生活中的整理话题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教师及时渗透整理的意义及整理方法。

  2、迁移导课。

  师:生活中我们很多地方用到了整理,整理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这节课我们共同整理和复习有关数的基础知识。(板书课题)

  二、回忆整理,沟通联系。

  1、数的搜集。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数呢?

  学生回忆搜集学过的数(随着学生回忆屏幕上显示:整数、小数、自然数、正数、负数)

  2、分类整理。

  师:大家还记得这些数的意义吗?咱们看着大屏幕,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各小组在班上交流,然后独立完成书38页第1题,集体证正。

  3、数的读写和改写。

  小组探究,共同参与

  学生自己举例,出示多位数,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通过学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质疑、相互辩论、相互评价,完成知识构建。

  三、综合练习,加深理解。

  填空:(1)在0、8、-15、10、3.15、-3.7、0.43中()是自然数,(

  )是小数,()是整数,()是正数,()是负数。

  (2)九亿六千万四百三十写作(),四舍五入到亿位记作()。

  (3)二百零七零零四写作()

  (4)53005300读作()

  (5)3.92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四、总结全课学习情况。

  五、作业。

  教科书3940页3、4、5题。

数学教学方案12

  一、准备课

  1、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数数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难点:学会观察图片的方法; 用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

  教学准备:第2~3页彩图(或相应多媒体课件),第4~5页彩图,1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课题:

  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大家想不想学好数学?

  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二、看图数数:

  1. 激发观察兴趣。

  (1) 师出示教科书第2~3页彩图。

  (2)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小学校。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的小朋友。

  (3)问:谁来说一说这幅图上都有些什么?还有什么?

  2、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

  五、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小学校里面的红旗、花、树木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放学后,再数数路上看到的或回家后家里的一些事物。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家人,好不好

  板书设计:

  数一数

  1、2、3、4、5、6、7、8、9、10

  教学反思:

  “数一数”一课时一年级学生入学学习数学的第一课。为了使学生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我一上课就运用了轻松的谈话方式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数活动,吸引刚刚走入课堂的学生和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数了生动活泼的主题图中的'事物,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发现:许多学生没入学前就会数数,情境图中的数数难不住这些学生们。但也有出现个别学生数错的情况。

  2、比多少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的方法,会正确的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教学情境图,小兔头图片,小猪头图片,砖块图片,木头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听故事,《小猪帮小兔盖房子》。

  同学们,大家好!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喜欢)你们最喜欢动画片里的谁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喜羊羊。”今天呀老师就把这个贵宾请到了我们的课堂,大家高兴吗?(出示课件:喜羊羊),它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好听的童话故事,下面就请欣赏童话故事《小猪帮小兔盖房子》,( 多媒体播放小白兔、小猪盖房子的动画课件,进行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看着这个画面,你能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吗? 生1:图上有4只小白兔、3只小猪、2条鱼。

  生2:有1张桌子、4把凳子。

  生3:桌子上还摆有3个苹果、4根萝卜。

  生4:小猪扛木头、小白兔搬砖。

  ┄┄

  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听的真认真。今天我们就和喜羊羊一起来学习比较多少。(板书课题:比多少)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同样多”

  (1)、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个动画课件,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块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2)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像这样一个对着一个,小白兔有4只,水泥砖也有4块,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白兔的只数和水泥砖的块数同样多(或一样多)。(板书: 和 同样多。)

  (3)、小组合作,找一找,除了小白兔的只数和水泥砖的块数同样多外,还有什么和什么同样多呢?(引导学生找出小猪只数与苹果个数、小白兔只数与萝卜个数等同样多)

  (4)、.操作。(教科书第8页“做一做”第1题)

  a、教师引导学生摆“同样多”。

  教师摆六块橡皮后,请学生对着橡皮摆铅笔,要求铅笔和橡皮摆得同样多。 指1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摆,其他学生在课桌上摆。最后学生看自己摆的和投影仪上摆的是否一样。

  b、全班学生独立摆“同样多”。(摆5个苹果,摆的梨片要和苹果片同样多。)

  2、教学“多些、少些”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兔子和砖头同样多,那你们知道小猪和木头分别有多少吗?现在就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在桌面上动手摆一摆 。

  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时,要重点利用教材情境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重点学会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在教学中有令人欣喜的地方,如在学习“同样多”是,学生的观察能力真令人佩服,课上学生除了说“小兔和萝卜同样多,小猪和苹果同样多。”还观察到“桥和房子同样多”。

数学教学方案13

  活动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图形和图形标记的认识。

  2、通过操作活动,练习将图形按类放入分类图中。

  3、在活动结束后,学习按要求整理材料,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各种图形标记及图形。三幢房子

  活动过程:

  一、复习图形

  教师分别出示三种图形,提问。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个图形,看看说说他们是准呀,为什么?

  2、 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它叫三角形的?

  3、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它叫圆形的?

  4、这个图形叫什么名字?你怎么知道它叫方形的'?

  5、小结:小朋友真聪明,这些图形都认识呀。

  二、复习图形标记

  老师给图形宝宝做了标记,给圆形做的什么标记? 给三角形,给正方形呢?

  三、送图形回家,认一认,读一读

  1、这儿有三张小床,床上有什么呀?

  2、图形宝宝和我们做朋友了,我先和它打个招呼,三角形好摸一摸有三个角,三条边,藏手心里玩一玩,亲一亲,三角形玩累了,想休息了,三角形标记,刚才老师读了什么好听的话,一起玩,我还想听听。

  四、幼儿操作活动

  1、这儿还有许多图形宝宝和你们做朋友呢,愿意吗?(发)这是什么图形?(可要有礼貌呀,先和图形宝宝打个招呼,再摸摸边,角,数一数边角,亲一亲。

  2、图形宝宝玩累了要休息,先想想你要说怎样,好听的话来一起去送图形宝宝休息哟,可别忘了说句好听的话。

  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结,我们来检查一下,小朋友送得对吗?

  五、活动讲评

  展示幼儿作品,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活动过程。

数学教学方案14

  一、教学内容:

  P80~82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巩固整十整百的加减口算,三位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二)指导练习

  1、完成练习九的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题2

  (1)学生独立理解题意,独立解决

  (2)引导学生讨论第3小题

  利用三位谁减法的计算方法,探索四位数相减时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

  3、完成练习题3

  (1)让学生独立完成,鼓励算法多样化

  (2)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完成练习题4

  (1)引导学生理解电表读数的意思。

  说明:用现在的数-上月的数=这个月用电数

  (2)让学生独立解决3个小问题。

  (3)集体交流,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5、完成练习题5

  (1)学生独立填写

  (2)集体交流,由于答案不是唯一的,所以学生可以展开讨论,交流不同答案。

  6、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的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

  7、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的第7题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2)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A、2米=200厘米200-50=150(厘米)

  200-75=125(厘米)150-125=25(厘米)

  B、第一河可以不经过计算,直接答出第一条比第二条长

  因为两条彩带同样长,用去的多,剩的就少用去的少,剩的就多。

  第一条比第二条少用25厘米,所以剩下的就比第二条长25厘米。

  8、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的第8题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选择适当数据。

  (2)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3)鼓励学生多提一些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

  (四)作业:

  收集你家每月电表读数,算算上月用电数,并估计本月的用电数。

数学教学方案15

  本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研究,两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为什么会相等?

  1、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以后,才进行学习的。为了更形象直观,我设计了1元平分2人(1/2元),2元平分4人(2/4元),4元平分8人(4/8元),但它们其实都是5角。这样一件生活中存在的事情来导入本课的'学习目标。

  2、通过上面一个现象已经发现1/2,2/4,4/8,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课本上是怎样知道它们相等的呢?我把这个学习任务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教材例1互相交流研究去进行自学。

  3、当知道了两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有时也会相等以后,接下来研究它们的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教师可提醒学生从分子分母的的大小变化上来找一找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学生一般会想到分子分母都同时乘了一个相同的数,分子分母都会变大,但分数本身整体大小是不变的是相等的。分子分母同时变大了那同时变小了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呢?举例研究也是一样的规律。

  5、这个规律叫什么呢?学生一看课本就知道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要指出为什么“0除外”。

  6、在学生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对例2和做一做进行练习巩固。

  7、如果时间允许,可适当进行练习十四的一些练习。

  8、最后齐声朗读“分数的基本性质”,结束本课学习,并布置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课后思考题。

【数学教学方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方案04-12

数学教学方案03-13

数学教学活动方案03-10

幼儿数学教学方案03-03

小学数学教学方案03-28

幼儿数学教学方案02-09

《数学广角》教学方案03-13

数学口算教学方案03-13

数学比值的教学方案03-13

数学改错的教学方案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