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方案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案

时间:2022-10-06 00:05:30 工作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案

  教师应该如何给初中的同学们上好记叙文作文知道这门课?赶紧来看看小编与你分享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案吧。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案

  初中记叙文作文写作教案【1】

  一、课前预热

  播放音乐《善良》,让学生静听,辨析歌词内容。

  师:同学们,《善良》这首歌曲很特殊,歌词仅有一句话,你听出来了吗?听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歌词的内容应该是?

  生1:让你的心燃烧熊熊爱火,给所有你身边的人。

  师:对,同学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众):听出来了。

  师:好,那么请大家把这句歌词,记到课堂笔记本上。

  (生齐读歌词)

  二、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双眼睛,每双眼睛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一样的眼睛,就有着不一样的精彩。

  投影:

  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师:从上面这段文字,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

  生2:写人最好是描画人物的眼睛,因为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画,可以突出一个人的特点。

  师:你回答得很到位,这里的特点包括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遭遇、经历、情绪、内心变化及个性等。

  三、呈现文题

  投影:

  描画眼睛,凸显个性

  四、出示目标

  投影:

  通过思考、研讨,能够探究出描画眼睛,凸显个性的方法,并能用所学方法来写作,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接受情感熏陶,传递正能量。

  师:请一学生读一读学习目标,同时希望大家能关注目标中的关键词。

  你认为目标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3:思考、方法、能量

  师:很好,你的目光非常敏锐,关键词你找对了。

  老师认为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思维 + 方法 + 能量

  (板书作文 =思维 + 方法 + 能量)

  五、搜寻角度

  投影:封面图片

  师:这幅照片发表后,“大眼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正是由于海内外千百万人的“友善”,才成就了无数苏明娟式的孩子的梦想。

  “希望工程”被公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所付出爱心的一座丰碑。

  投影: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

  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

  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文字,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去描画这双“大眼睛”的?苏明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齐读以上内容并思考)

  生4:大——眼之形

  生5:明亮——眼之色

  生6:渴望、忧郁——眼之情

  生7:专心——眼之神

  师:凸显人物的个性,不仅要从人物的外在面貌去表现,还要关注人物内在的神、情。

  这样人物个性才会鲜明、丰满。

  师:那么苏明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8:她是个懂事的孩子。

  生9:她是个渴望读书的孩子。

  生10:她是个值得可怜和同情的孩子。

  生11:她是个读书专心、用功的孩子。

  师:大家发言都很好,这些特点就是人物的个性。

  (师总结明确)

  描画眼睛的角度:眼之形、眼之色、眼之神、眼之情

  六、讨论展示

  投影:

  围绕眼之形、眼之色、眼之神、眼之情这四个角度,分别用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描画你熟悉的眼睛。

  2分钟后看哪个小组描画得最丰富,发言最精彩!(学生分成六小组)

  师:第1组描画眼之形,第2组描画眼之色,第3、4小组描画眼之神,第5、6小组描画眼之情。

  (学生讨论,准备展示)

  生12:眼之形,大、小

  生13:眼之形,细眯、深陷

  生14:眼之形,丹凤眼、圆溜溜

  生15:眼之形,单眼皮、双 眼皮、微微凹陷

  生16:眼之形 ,浓黑的眉毛下面摆着双大眼睛,乌黑的眼珠,像算盘珠似的滴溜溜地乱转。

  师:很好,第1组同学从词语、短语、句子的角度对眼之形进行了生动的描画,可见大家平时的积累很丰富。

  第2组同学可不能示弱哟!

  生17:眼之色,明亮、清澈

  生18:眼之色,棕色、褐色

  生19:眼之色,亮晶晶、水灵灵

  生20:眼之色,暗淡无光、布满血丝

  生21:眼之色,她的眼睛是那样的明亮,像映在溪水里的星星,如柔美的月光。

  师:与第1小组比较,两小组不相上下,看看下面两大组的表现如何?

  生22:眼之神,纯洁、坚定

  生23:眼之神,机灵、聪慧

  生24:眼之神,锐利如剑、深沉睿智

  生25:眼之神,深不可测、慈眉善目

  生26:眼之神,他的那双大眼睛,有时是那样的单纯、亲切,有时又是那样的神秘、严厉。

  生27:眼之情,担忧、羡慕

  生28:眼之情,含情脉脉、鄙夷不屑

  生29:眼之情,她的眼中似乎燃烧着不屈的火焰,那是她对未来的向往。

  师:通过这一轮的对决,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是好手,每个人的表现都很优秀。

  七、探究方法

  投影:封面图片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

  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

  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师:直到今天,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还在注视着人们,召唤着更多的人投入到“希望工程”当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描画眼睛,凸显个性呢?我们还是一起去探究作者的写法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这段文字,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就请举手,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见解。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生30:运用生动、传神的词语去描画眼睛,凸显个性,如文中的——大、专心、明亮、渴望、忧郁等词语就用得生动、传神。

  生31:文中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如最后一小节,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很有气势。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有眼光,从修辞的角度去发现,看看文中还运用了其它修辞吗?

  生32:反复,如这双大眼睛在文中出现了四次。

  生33:比喻,如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

  生34:不对,此处不是比喻,因为没有喻体。

  师:好,这里不是比喻,那么这儿有没有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呢?把“好像”去掉再读一读,看看去与不去有何区别?

  生35:去掉“好像”,就是实写,不去掉“好像”就是虚写,这里的写法应是虚写,是联想、想像。

  (讲堂里响起阵阵掌声)

  师:描画眼睛,凸显个性,我们可以运用这三种方法:①锤炼字词,抓住特征;②巧用修辞,细致刻画;③联想想像,凸显个性。

  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还有其它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如对比衬托,正侧相映等。

  八、当堂训练

  投影:

  师: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苏明娟终于实现了“我要上大学”的梦想,如今的苏明娟已经完成了从受助者到资助者的角色转换,她没有忘却播撒更多的希望,是友善点燃友善,是友善传递友善,中国人的爱心汇聚到了一起,汇聚成中国的希望之河。

  师:这幅照片是苏明娟大学期间回到山村支教时的图片,她的这一举动,证明苏明娟是个怎样的姑娘?

  生36:苏明娟是个知恩图报的姑娘。

  生37:苏明娟是个友善的姑娘。

  生38:苏明娟是个真诚的姑娘。

  生39:苏明娟是个懂得感恩的姑娘。

  生40:苏明娟是个坚定执著,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姑娘。

  生41:苏明娟是个拥有爱心的姑娘。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出了苏明娟的个性特点。

  投影:

  请运用所学方法,以“那双眼睛”为题,写一段12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凸显人物个性,3分钟后全班交流!

  九、交流分享

  师:3分钟时间到,请同学们踊跃展示自己的作品,其它同学认真听,并随时对该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并给予合理化建议。

  生42:那双大眼睛,曾经充满着忧郁和渴望,令人心痛。

  如今这双大眼睛,洋溢着兴奋和希望,让人振奋。

  这是由于希望工程的资助,才成就了她读书的梦想,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实现读书梦,讲台上的苏明娟对孩子们充满了友善和关爱,她希望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多彩的世界。

  生43:这个片断写得不错,用词准确生动,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去突出人物个性,如果再注意一些修辞的运用就会更好了。

  生44:多年后,那双大眼睛,依旧明亮,好像晴朗夜空中的星星那样晶莹,又如碧水深潭里的明月那样闪烁。

  她注视着每一个渴望读书的孩子,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那双漾满笑意的眼睛,流露出关爱,流露出希望,流露出欣慰。

  她凝视着前方,似乎看到了孩子们灿烂美好的前程。

  生45:这个片断,不仅注意了用词的生动传神,而且运用多种修辞,如比喻、排比等,同时也有适当的想像和联想。

  (讲堂里响起阵阵掌声)

  生46:那双眼睛曾经闪烁着渴望,那双眼睛曾经充满着迷茫,那双大眼睛曾经流露出无奈,那双大眼睛的主人就是苏明娟,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一个希望工程的爱助者。

  如今的她,走上了义务支教的讲台,她的眼中满是暖暖的爱意,她的眼中满是智慧的光芒,她的眼中满是感恩的神采。

  她在那三尺讲台上,传播着知识,传送着柔情,传递着正能量。

  (讲堂里响起阵阵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课前我们没有任何交流,但我从电视中的广告知道你们这座城市是帝王之乡,智慧襄阳,加之大家都来自诸葛亮中学教育集团,我相信你们一定是最棒的,老师这里也写了下水文,不过老师不比同学高明多少,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下水文。

  投影:

  你看那双大眼睛,熠熠生辉、炯炯有神,似夜空中明亮的星。

  我仿佛看到她渴求多年的梦实现后,内心洋溢的幸福与快乐。

  你看那双大眼睛,充满着感恩,闪烁着梦想,如春日芬芳的花。

  我仿佛看到她对各界帮助过她的好心人的感激,我仿佛看到她愿将善良传承的希冀。

  那双大眼睛透着坚毅,透着执著,透着对希望之路的向往。

  师:同学们,看过老师的下水文,再比较一下,你的感觉如何?

  生47:不分上下

  (讲堂里响起阵阵掌声)

  十、教师总结

  投影:描画眼睛 凸显个性

  眼:形、色、神。

  情

  锤炼字词,抓住特点

  巧用修辞,细致描画

  联想想象,凸显个性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描画眼睛,凸显个性的写作方法,同时苏明娟的故事,是友善点燃友善,是友善传递友善的典范,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做一个友善之人,常开一朵友善之花在心田,正如《善良》中的一句歌词: (生齐说)让你的心燃烧熊熊爱火,给所有你身边的人。

  十一、课后练笔

  1. 修改课内写作的片段,比一比修改前后的效果。

  2. 课后搜集描写不同特点眼睛的句子。

  (至少5句)

  师:本节课到此结束,希望同学们记住作文 = 思维 + 方法 + 能量。

  谢谢同学们的努力。

  祝大家天天有进步,时时有收获!

  【我讲我说】

  一、写人的记叙文教什么

  首先,我认为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作文。

  我觉得作文 = 思维 + 方法 + 能量。

  针对作文教学中泛滥的“唯技巧”论,我认为技巧要教,但不能太过,唯技巧,学生是写不出能打动人心的佳作的。

  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同时应注重传递一种正能量,即作者要有思想,有胸怀,有才情。

  其次,要分清写人与写事记叙文之间的区别。

  写人的记叙文,写作的对象是人,写作的目的是表现人物的精神、品德、思想和性格等,写作的方法是通过对事情的具体描述和对人物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写事的记叙文,写作的对象是事,写作的目的是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写作的方法是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着重描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揭示事情的教育意义。

  二、写人的记叙文用什么教

  用什么教会学生写作?其实语文资源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语文。

  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语文教材,当然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不是实行简单地教教材,而是要真正地用教材教,让学生从教材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得到技巧和方法,得到正能量。

  除了语文教材,我们还应有经典美文、网络作文、新闻图片、时事点评以及来自学生的优秀作品等。

  本节课我就选取了两幅新闻图片和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节选来构思作文课的教学,简单、节俭,易操作,好把控,学生有兴趣,参与度高。

  三、写人的记叙文怎样教

  首先,作文的写作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

  选取那些学生易模仿的片断,让学生通过思考、研讨,去探究方法,并能用所学方法来写作,从而提高作文水平。

  如果学生能写好肖像描写片断、语言描写片断、动作描写片断、心理描写片断等,然后在一个中心的统帅下,连缀成文,何愁学生写不出好作文呢?

  其次,要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接受情感的熏陶,传递正能量。

  本节课两幅新闻图片和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节选,其实弘扬的就是友善这一正能量,正是由于国人的友善才成就了无数苏明娟式的孩子的读书梦想,苏明娟的故事,是友善点燃友善,是友善传递友善的典范,正如《善良》中的歌词:让你的心燃烧熊熊爱火,给所有你身边的人。

  初中记叙文作文写作教案【2】

  一、游戏导入——什么是悬念

  师:同学们,今天的作文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齐答)好!(情绪兴奋激动)

  师: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观察,用心体悟哟!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好东西。

  (拿出一个盒子)用精致古朴的盒子装着,就在里面。

  1、 猜——

  师:摇一摇,咕咚咕咚响,大家猜猜看,打开来,里面还用红绸布包裹着,是什么呢?来,看一看,是什么形状?闻一闻,什么味?摸一摸,硬的还是软的?,掂一掂,重不重?

  (老师走到学生中让学生体验)

  (生有的猜沙包,有的猜巧克力,有的猜手机,有的猜词典等等)

  师:大家猜的是五花八门,想不想知道这红绸布里包着的到底是什么?

  生:(情绪更激动,表情复杂)(齐答)想!

  师:“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大家一起倒数5个数——(把红绸布包托在手心,层层揭布……)

  2、 看——

  师:这是什么?台下的观众看不见,谁来描述一下,告诉台下的观众。

  生:这是一块形状不规则,红色的半块砖头。

  师:你描述了它的外形颜色,谁还能描述得更细致更形象?

  生1:这是一块破旧的、布满尘土的砖头。

  生2:有的地方还有残存着些水泥。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描述得也很细致!

  师:红绸布揭开了,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生:我很惊讶也很疑惑。

  为什么老师会在漂亮的盒子里放个砖头?

  师:有没有不同的感想?

  生1:我觉得不可思议。

  生2:我很失望,因为和我的猜想不一样。

  3、想——

  师小结:刚才的游戏,老师故意卖了一个关子,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让大家的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这在写作上有一个专门的名称,谁知道?

  生:设置悬念。

  师:是啊——如果我们记叙刚才这件事,写老师把砖头包上红绸布放在盒子里,平铺直叙,就会让人索然无味,但如果能设置悬念,就能引人入胜,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说写文章要像山一样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写作,让我们叙事变得曲折,引人入胜。

  (出示课题:设置悬念,文贵在曲)

  二、再设悬念

  师:我们的游戏并没有结束,大家想一想,王老师为什么会在如此精美的包装里放上一块随处可见、外表丑陋的砖头?她为什么拿个砖头来上课?老师这样厚待这块砖头,难道这砖有不平凡的经历吗?

  1.制砖大揭密

  师:请看大屏幕,看同学们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播放“制砖过程”视频)刚才同学们看的很认真,真正的会观察不是仅仅用眼观察外形,还要用脑去想,用心去体悟。

  看了刚才的视频,你想到了什么,老师为什么拿个砖头来上课?

  生1:普通的砖块却要经历那么多工序才能做成,人也如此,要经过风吹日晒、千锤百炼才能成才。

  生2:外表丑陋的砖头却有这么不平凡的经历,人不可貌相,不能以貌取人。

  生3:松散的泥土经过后来的加工终于成为有用的材料,正如人,也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帮助,经过后天的教育也能成才。

  师小结:同学们的头脑中已掀起了一场思维风暴。

  一块砖头能给大家带来这么多的启迪,它是不是个好东西?难怪老师用红绸布包着。

  可是为什么生活中如此常见的砖头,我们平常却熟视无睹,而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探究却有这么多的新发现?

  生1:平常没有认真观察,用心体悟。

  生2:用罗丹的话来说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老师带着砖头来上课的目的了吧。

  老师今天就是为了抛砖引玉,让大家从砖的身上获得作文和做人的启示。

  2.悬念大调查——怎么设悬念

  师:大家静静地思考一下,刚才的游戏里,老师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怎样设置的?咱们能不能总结出一些设置悬念的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快最多。

  生1:开头反常法——平常的作文课就是写作文,可为什么今天是玩游戏,设下悬念。

  生2:提出问题法——在刚才的游戏里,大家脑中一直盘桓着一个疑问:“红绸布里包着的到底是什么好东西?”就是这个疑问引着大家一直想寻求答案。

  生3:误会法——老师故意用红绸布包着让我们猜,我们以为是别的东西,产生了很多误会。

  生4:老师让我们听声音、闻味道、摸感觉、掂重量,多次迷惑我们。

  生5:先抑后扬法——砖头外表丑陋却蕴藏着很多宝贵的哲理启示。

  师:这就是层层设疑法。

  (板书:开头反常法、提出疑问法、景物烘托法、先抑后扬法、内心独白法……)

  师: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总结。

  不是外行只看热闹,而是内行看出了门道。

  假如把今天这节课写下来,我们可以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呢?题好一半文,题目也能设置悬念,这就是标题悬念法。

  谁来试一试?

  生1:《作文课上的游戏》

  生2:《终于发现它的美》

  生3:《红绸布下的秘密》

  师:这么吸引人、又有趣的题目,老师都忍不住想去读一读了。

  3.写作大比拼。

  师:,大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刚才发生的事写下来吧。

  刚才欣赏了大家精彩的发言,接下来我们期待大家精彩的文笔。

  看谁能获得今天的优秀作品奖。

  我们小组分工合作,来一个片断写作练习。

  1、2、3组写前半部分,从上课了写起写到红绸布揭开。

  4、5、6组写后半部分,从红绸布揭开写到从丑陋的砖头身上获得的启示。

  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同学们总结的设置悬念的方法。

  2、可参考老师的开头“上课了……”、“精美的红绸布下包裹的竟然是……”也可自创开头。

  三、悬念写作。

  1、学生独立写作。

  2、小组同学互相评改,推选出一篇最优秀的作品,看谁设置的悬念最吸引人,展示给大家听。

  推荐的同学我们将奖励你独具慧眼,颁发慧眼伯乐奖,优秀作品奖。

  名字将写在黑板上,让全国的老师能认识你。

  3、小组展示并点评。

  4、老师展示下水作文

  《红绸包里的秘密》

  上课了,老师笑盈盈地走上讲台,说:“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咦?作文课不讲作文,改玩游戏了?真不知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老师眨眨眼睛,神秘地对我们说:“我给大家带来一件好东西!”一听说“好东西”,同学们都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都想一探究竟。

  只见老师拿出一个精致古朴的盒子,摇一摇,里面咕咚咕咚响,是好吃的吗?老师掀开盒盖,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拿出一个红绸布包着的东西,让大家先猜。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脱口而出说是一本作文书,有人猜是一件衣服,还有人猜里面什么也没有,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

  老师却微笑着不置可否,真让人捉摸不透。

  老师让我们隔着红绸布闻了闻,没什么味道,摸了摸,感觉硬硬的,像是一块金属,又用手掂了掂,很重,实心的,我猜大概是一件古董吧。

  灯光洒在红绸布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大家的内心都被问号填满了。

  正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终于决定来揭晓谜底了,她把红绸包托在手心,灵巧的手指在红绸布上跳动着,同学们一齐倒数5个数,我的心也随之怦怦跳动。

  “5、4、3、2、1——”最终那个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了,红绸布里包着的竟然是一块普通的砖头。

  全班一片哗然,有的同学满脸失望,有的同学露出惊讶的神情,我也为我刚才的猜测觉得好笑。

  这块砖头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它饱经沧桑,表面粗糙,棱角略略有些磨损,想必是岁月无情镌刻下的累累伤痕,有的地方还包裹着薄薄的水泥,依稀能辨出以前棕红的底色,大概是拆旧房子时被人遗弃的吧,它像一位退下战场的老兵,又像一位迟暮的老人,独自黯然神伤。

  没想到,精美的包装之下竟是一块平淡无奇的砖头。

  看着它,我陷入了沉思......

  砖出自泥土,要经过粉碎、挤压、烧制、晾晒才能成形,正如人从一个婴儿成长起来,经过千锤百炼方能成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我想起生活中一次次风雨的打击,想起一次次艰苦的磨砺,那不就是铸成我成功之路的阶梯吗?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小小一块砖平凡之极随处可见,却能让我们领略了很多人生道理。

  看来所有平常之物,都需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探寻出蕴藏其中的人生秘密啊。

  (全场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同学们,我们的生活虽然很平常,但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去书写生活,我们平淡的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让我们把掌声送给那些榜上有名的同学,是他们的精彩展示让我们课堂变得精彩!谢谢大家!

  发现读者的心理期待并予以满足

  ——写事类记叙文写作教学指导课实录之二

  江苏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杨友红

  师:上课之前我来做一个小调查,喜欢写作文的同学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你们有这么多同学喜欢写作文,是我见过的最喜欢写作文的一个班。

  其实,写作文应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如果你还没有爱上写作文,我相信经过这堂课之后你一定会有点喜欢作文,如果你不信,下面我们就来试试看。

  生:面带微笑,很期待。

  师:同学们,“如何写事”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从“读者期待”的角度来聊一聊“如何写事”的话题,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交流的话题一(投影):作为读者,你喜欢读到怎样的事情。

  生:思考,准备回答。

  生1:我喜欢读一波三折的事情。

  生2:我喜欢读有矛盾的事情。

  生3:我喜欢读有悬念的事情。

  生4:我喜欢读有情趣的事情。

  师:这就满足了一种心理需求。

  生5:我喜欢读写得语言优美的事。

  师:这也是满足了一种心理需求。

  师:这些故事,必然要写出一个矛盾处、波折处、悬念处、需求处,而这些正是写事的立足点,这些立足点吸引读者去探索、追寻答案,我们可以把它称作读者心理期待点。

  所以,写事的关键点就是写清一个读者心理期待点。

  下面我们就结合学过的课文来品味一下读者的心理期待点。

  首先,我们默读《散步》的节选部分一起来寻找“读者心理期待点”。

  (出示幻灯片)

  生:默读《散步》节选部分寻找“读者心理期待点”。

  师:巡视。

  想好了吗?

  生1:举手。

  师:请你回答。

  生1:我觉得“读者心理期待点”是“我决定委屈儿子”。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生1:我想知道“委屈儿子”的原因。

  师:这确实是一个“心理期待点”,其实,一件事还可以有其他的心理期待点,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再细讲。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一段最明显的“读者心理期待点”。

  生2:母亲想走大路,儿子想走小路。

  师:能否说得再概括一些。

  生2:有了矛盾。

  师:这就写出了矛盾点。

  能否用原文中的词语?

  生3:分歧。

  师:这就是抓住关键词来点明“读者心理期待点”。

  板书:点明一笔。

  师:下面,我们默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片断来概括“读者心理期待点”。

  生:默读、思考。

  师:谁来回答。

  生1:我想知道莫顿·亨特掉下来没有。

  生2:我想知道莫顿·亨特紧张的心理是怎样化解的。

  师:两位同学关注的实质是一个问题,就是莫顿·亨特的紧张心理。

  作者在这一点上反复渲染,目的是强化读者的心理期待。

  这在表现方法上就叫渲染一笔。

  板书:渲染一笔。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篇小短文的节选部分。

  请同学们默读《人质》这篇文章的节选部分,找出文章的心理期待点。

  生1:玛丽怎么成为人质的。

  师:其他同学呢?

  生2:我很想知道玛丽的结局。

  师:能说说你怎么找到这个心理期待点的呢?

  生2:我看到了这个地方的省略号。

  师:哎呀,老师也和你关注的地方一样。

  这里就是本文特别要强调的一个心理期待点,这个地方用了标点符号这个特殊的语言形式来加以提示、强调。

  这在表现方法上就叫强调一笔。

  板书:强调一笔。

  师:同学们,当你读到了这个省略号,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到了玛丽是否受到了伤害。

  生2:我想到了玛丽是否从绑匪的手中逃脱了出去。

  师:同学们,有了这个心理期待点,我发现我们的同学都想寻找一种答案来满足我们的心理期待。

  由此生成了我们今天交流的话题二:如何写好读者心理满足点。

  什么意思呢?有了心理期待,我们就要来寻求结果来满足心理期待。

  如何写好读者心理满足点呢,我们继续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来品味读者心理满足点。

  先来看课文《散步》的片断,请你结合课文的心理期待点“分歧”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如何写出了读者心理满足点的。

  生1:我想让母亲走大路,母亲疼爱她的小孙子,决定走小路,出现了一个转折,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待。

  师:最后还有分歧吗?

  生1:没有了。

  师:矛盾解决了。

  生2:从景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也喜欢走小路。

  师:这是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情。

  这些景物的描写透露出了读者的心理满足点。

  从上面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是用矛盾解决的办法来写好了读者心理满足点。

  师:再看《走一步,再走一步》,请同学们关注红颜色的语句,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看,它是怎样写出了读者心理满足点的。

  生1:它是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写的,“似乎”能办得到,到“信心大增”,写出了一种心理的过程。

  师:“过程”这个词,你用得特别好,老师还想让你加两个字,你怎么加?这提出了一个挑战。

  生1:沉吟,答不出来。

  师:谁来补充。

  生2:是一种心理变化过程。

  师:这是一种准确的表达。

  这段文字通过写“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待。

  “我”安全着陆,读者获得了一种心理愉悦。

  师:下面我们继续看《人质》的后半部分,请你分析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来写出了读者心理满足点的。

  生1:文章通过事情的结局来写出了读者心理满足点的。

  师:你读到这个结局想到了什么?

  生1:奇特。

  生2:我没有想到玛丽竟然是个机器人。

  师:这就是运用出乎意料的办法来写出了读者心理满足点的。

  刚才读到这个故事有的同学偷偷地笑了,很有意思。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故事的结局,感受一下它的奇妙。

  生:齐读

  师:下面再来看这个故事中的几个关键短语“罗伯特博士听不下去了”“想不到”,结尾也必然隐含了罗伯特博士的开怀大笑。

  还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的心理变化的描写,以及《散步》中“我决定”“变了主意”等词语的叙写,当你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你能否想到心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请思考

  生:这三篇文章都通过细节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师:所以,读者心理满足点的实质就是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调适的过程。

  这是写事最根本的东西。

  到此为止,读者的心理期待和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生动而有趣的文章。

  而且这一部分要详写,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个片断小练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请你根据下面《捎》这篇文章的期待点来想象文章的心理满足点续写情节。

  同学们,你觉得这篇文章的心理期待点是什么?

  生:他的母亲究竟想要什么东西。

  师:用原文说。

  生:“娘,您老呢?”

  师:大家同意她的说法吗?

  生:(齐声)同意。

  师:那好,请同学们根据这样一个心理期待点来想象一个心理满足点来加以叙写,请同学们想一想前面几篇课文的写法,然后开始叙写。

  生1:我叙写的内容是:我不需要什么,只要你平平安安地回来就行了。

  因为母亲是最牵挂着儿子的平安的。

  师:这里写出了一个盼望儿子平安的母亲。

  而且他还讲明构思的理由。

  生2:我叙写的内容是:我什么也不需要,只希望你捎张照片回来就好了。

  师:还有用捎这个词的吗?

  生3:我叙写的内容是:我什么也不需要,只希望你在国外多学习,把知识捎回来。

  师:这个母亲还很有文化。

  小朋友,还有交流的吗?

  生4:我叙写的内容是:娘不需要你捎什么,只要把你自己捎回来就行了。

  师:请坐,我们来看原文是怎么写的。

  出示原文:“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娘的眼里闪着晶莹的光。

  一起读。

  生:齐读有关内容。

  师:这叫英雄所见略同啊。

  这个“捎”字用的太好了,这叫一语双关的手法。

  刚才,老师还发现了一个问题,似乎同学们在这堂课中的思维趋同了。

  是不是我们的写作有问题了呢?不是,恰恰相反,是同学们都掌握了用转折来写好一个心理满足点的方法。

  师:这个故事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不是。

  我想请一位同学把补充的部分来朗读一下,谁来?

  生:读

  师: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妻子。

  生:和他的母亲一样都关心他的平安。

  师:请坐。

  同学们,这就是又一个期待点,又一个满足点。

  而且相同的情节更强化了母子之情。

  如果我们想把故事写丰富就可以用期待点和满足点的不断设置来达到目的。

  故事写到这里就为止了吗?

  生:没有。

  因为我觉得应该给人一点启发。

  师:这就是事情写到这个地方应该给人一个更高的期待,来满足人们的心灵的需要,这就超越了一般的心理需求,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这就是要写出事件的意义。

  所以,这就有了我们今天交流的第三个话题:如何写好精神满足点。

  这就有了从心理需要到精神需要的提升。

  下面,我们还是来结合《散步》来体会一下。

  齐读红色部分。

  生:齐读。

  师:请思考当你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家人的尊老爱幼。

  师:想到了一种美德。

  还有想得不一样的吗?

  生:作者前面有他的母亲,后面有他的儿子,一家三代人的责任都在他的身上,这样写就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师:这就写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一种责任。

  这位同学想得很深刻,也很深入。

  我们继续看《走一步,再走一步》,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红色字部分,其他同学思考,它告诉了你什么。

  生:读

  师:从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们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我们就会克服困难。

  师:老师来问一下,这里的困难还是那登山的困难吗?

  生:不是的。

  师:包括吗?

  生:包括,不仅仅是。

  师:范围有大小之分。

  联系以上两篇课文,我们该怎样写出事件的意义呢?你能否概括出一些方法呢?

  生:由小到大

  生:由此及彼

  生:有具体到抽象。

  师:回到刚才的文章《捎》,请你根据文章的情节加个精神满足点的结尾。

  生:最关心你的`人往往会想到你的健康。

  生:捎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是身边的人对你的支持和关心啊。

  师:这就是故事的意义,极简省、极明了。

  同学们,老师也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最真的情感往往是最平淡的。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读者的心理期待点说到读者的心理满足点和精神的满足点。

  事情能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要让人觉得事情有意思,不仅如此,还要让人觉得有意义。

  所以,要想写好事情的根本点在于:有意思和有意义。

  师:今天的作业,写一篇作文:难忘那一回。

  谢谢同学们。

  初中记叙文作文写作教案【3】

  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状物为主要内容,主要以叙述和描写为表达方式的文章。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以及对细节的描写,考生应根据写作的要求,灵活掌握,突出重点。

  以写事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交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应该注意描写先后顺序以及记事的相对完整,注意把握好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及结局。

  以与景为主的记叙文,应该注意景物的主要特征,景物描写的层次,以及人与物的情感交融。

  二、要明确记叙文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几个要素必须要在文章中有充分的体现,不论写人的记叙文,还是记事的记叙文,都要求写作时要注意利用好六个要素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一)、人物。

  人物是记叙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重要部分,即使是写事的记叙文也要依靠人物来完成主题的表达,因而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描写就显得尤为关键了。

  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让人物自己来表现自己。

  写人物的行动应该借助情节的发展、矛盾冲突的展开而进行。

  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塑造人物,揭示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在动作描写时要注意:

  1、不是人物的所有动作都有描写的必要。

  2、动作描写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表现人物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

  3、要善于抓住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最能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动作进行概要或细致的描写。

  ②肖像描写:

  人物外貌描写指对人物长相体态,衣着打扮,神态表情,姿势声音以及生理特征等的描写。

  为此外貌描写应能抓住人物外形的特征,又体现出人物性格特征,并与人物的社会地位、身份、年龄、职业、性格等符合,切忌面面俱到。

  肖像描写不求形似要求神似,不求描写面面俱到,只求突出人物的身份、性格。

  示例:“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反复出现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用以塑造刘和珍美丽的形象,更为了戳穿段政府的无耻谰言。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

  ③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的直接表现。

  因此语言描写最重要是能反映人物的心声,并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一定要透过语言把握人物的身份、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语言描写的个性化”。

  我们一定会记得那个贪婪的吝啬鬼吧,他的视财如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的内心独白恐怕是让人永不能忘怀的。

  我们在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就应该抓住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去写作,否则就会很不谐调。

  语言表达一定要得体。

  《红楼梦》中的焦大绝说不出林黛玉说的话来。

  此类描写常见的失误是:

  1、 对人物语言不加选择或选择不当,使人物语言与其身份性格不符。

  2、 语言无个性。

  3、 语言拖沓重复枯燥。

  ④心理描写

  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是心理描写。

  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但在心理描写的方法上却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大致有以下几种:

  a、直接描写心理。

  往往表现为“××想”“他觉得……”。

  b、动作表情写心理。

  如他“拖着铅一般重的腿。

  ”

  c、环境写心理。

  如“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他脸上,这使他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

  ”

  d、内心独白写心理。

  “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

  但是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

  e、幻觉写心理,也可以通过梦境写心理。

  《荔枝蜜》中作者化为蜜蜂的描写也属此类。

  (二)、时间、地点

  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提供了生活场景,同时,时间也有结构文章的作用,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要依照时间来行文,依时间划分,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几种方式。

  一般写作用顺叙,但为了突出结局,可以采用倒叙的方法,这可以设置悬念。

  插叙、补叙往往起到扩充文章内容,丰富文章表达的作用。

  平叙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谓之为“花开数朵,各表一枝”.在学习过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使用过。

  (三)、情节

  情节是一个记叙文完整内容的具体展开。

  它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个别作品可以有序幕和尾声。

  作为写作的重点,“发展”部分和“高潮”部分是需要特殊关注的,一篇文章的闪光点往往就体现在那儿。

  情节的构思应遵循生活的真实,要有“生活的合理性”。

  所谓“生活的合理性”是指写作的内容要符合生活实际,但我们也不必太拘泥。

  一、记叙文写作十种常用技法

  (一)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

  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灵动与沉稳

  江苏考生

  在市长的办公室里,坐着三个人:市长,王灵动与马沉稳。

  王、马二人为某机关“一把手”与“二把手”候选人。

  王灵动,以聪明善辩,交际能力强在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马沉稳因老实憨厚,沉着稳重的作风获得了市长的青睐和支持。

  (两人各有所长,究竟谁能赢得“一把手”的位置呢,给人留下悬念)

  市长要通过面试和实际行动来确定王灵动与马沉稳的最终地位。

  谁最终能够赢得“一把手”这个宝座呢?市长也没底。

  市长现在进行面试。

  王灵动立刻给市长倒茶、点烟,然后又回到座位上,而马沉稳则毫无动作。

  市长心里有了想法了。

  (有什么想法,又是悬念)

  王灵动先发表了观点,说:“我如果当上‘一把手’之后,首先,我得谢谢市长大人。

  是你给了我这个机会,我先得好好孝敬你。

  其次,我当上‘一把手’之后,首先要狠抓狠管,必要时辞掉那些没有作为的干部,我不能让人在这里滥竽充数。

  市长大人,你看怎么样?”市长摆摆手,对马沉稳说:“老马,你说。

  ”马沉稳说:“我其实也没多大能力,但是,无论‘一把手’还是‘二把手’我都会尽力干,并把它干好。

  这点请市长放心。

  无论是谁,都要为机关,为咱百姓服务。

  我相信,我们的同志都是好的。

  ”

  市长没吱声,过了一会儿,给了王、马二人各100元钱,让他们在半小时内花完。

  半小时后,王灵动先到了,他给市长提来了上好的龙井茶叶,又给市长买了一双新皮鞋,领带也买了“相思鸟”的。

  这当然不止100元钱,市长心里有数了。

  (“心里有数了”,究竟谁是最后的人选,又是一个悬念)王灵动也笑了。

  因为马沉稳还没来,市长让王灵动先回去,等候通知。

  40分钟之后,马沉稳大汗淋漓地跑了进来,连门都没敲,市长问:“钱花完了?”马沉稳嗯了一声。

  市长没再说什么就叫他走了。

  因为他从窗户里看见门卫老张门口放了一张新床和一把新电筒。

  几天后,选举结果贴出来了:“一把手”,马沉稳;“二把手”,待定。

  (至此,悬念有了结果)。

  (二) 误会法。

  就是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从而铺排情节。

  哥,是捡来的吗?

  湖北考生

  哥,黝黑的皮肤,粗壮的胳膊,像一头健壮的牛;哥,粗声粗气,蓬乱的头发,像一匹任劳任怨的马;哥,沉默寡言,起早摸黑,像一只拉磨的驴。

  都说哥是捡来的,因为哥像一个只要有饭吃就像牲畜一样拼命干活的家中惟一的劳力。

  (捡来的孩子命贱)

  风轻轻地划过身边,传来哥喘气的声音,麦浪中飘飞着哥的滴滴汗水,在阳光下,像一颗颗珍珠,飞起又沉入无边的麦浪。

  哥真是捡来的吗?在无边的黑夜里我问着依然闪烁的群星,也许它们知道哥是不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

  哎!想起娘,想起我一问她哥是不是娘捡来的,她就偷偷抹泪的样子,想起娘看着哥的那种心痛而又无奈的样子,想起……我想哥不是捡的吧!群星无语,只有无边的思索融化在无边的黑暗里。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哥真的是捡来的)

  然而,终于有一天,一辆汽车接走的……不是哥,而是我…… (其实,自己才是捡来的,这真是天大的误会)

  全村都愕然了,母亲单薄的身躯像一张经不起揉捏的白纸一样斜依在门槛上,一头银发夹着几根枯黄的头发,任风胡乱地吹拂着。

  哥,我想起了哥,我不顾一切地挣脱亲生父母温暖的手,冲向麦田。

  阳光下哥黝黑的脸上滚动着颗颗水珠,是泪?还是汗?我站在田埂上任由泪水在眼眶里泛滥,却再也无力叫出那个沉沉的“哥”!

  哥,傻笑着看着我,说:“回去多陪陪咱娘,她为你牺牲了不少。

  ”

  娘,娘为我牺牲了不少,是的,娘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为了我这个捡来的娃,为了我今天能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娘把哥变成了家里的一头牲畜。

  无数个日子里,娘给我端来一碗香喷喷的米饭,却给哥塞了一个硬邦邦的窝窝头,我对娘说:“这不公平!”娘只笑笑说:“你上学要营养。

  ” (两相对比,娘对自己的爱,娘伟大的胸襟感人至深)。

  原来,我和哥的命运是娘一手安排的。

  到底是哥跟她亲,还是我跟娘亲,娘为什么要这样做?我现在才明白,原来母爱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厚、广博、伟大得多。

  母爱像一股叮咚的泉水,滋养着我的心田;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给我前进的力量。

  我多想问问娘,我比她的儿子更重要吗?也许不必了,因为娘是这样认为的。

  这是娘这个最最善良的人对事物的认知。

  (伟大的东西往往是最朴素的,娘对我的爱即是如此)

  (三) 蓄放法。

  这种手法的运用,主要是在组织篇章的过程中,有意将文章的主旨或感情潜藏起来,积情蓄势,就像水库蓄水一样,积蓄到一定程度,行文到适当的时候,突然间将隐含于文中的主旨或感情爆发出来,如水库之开闸放水。

  “诚信”漂流记

  山东考生

  话说诚信被那个“聪明”的年轻人投弃到水里以后,他拼命地游着,最后来到了一个岛上。

  “诚信”就躺在沙滩上休息,心里计划着等待哪位路过的朋友允许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诚信”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欢乐轻松的音乐。

  他于是马上站起来,向着音乐传来的方向望去:他看见一只小船正向这边驶来。

  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写着“快乐”二字,原来是快乐的小船。

  “诚信”忙喊道:“快乐快乐,我是诚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吗?”“快乐”一听,笑着对“诚信”说:“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诚信就不快乐了,你看这社会上有多少人因为说实话而不快乐,对不起,我无能为力。

  ”(建立在不诚信基础上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和永久的快乐吗)说罢,“快乐”走了。

  (诚信第一次被抛弃)

  过了一会儿,“地位”又来了,诚信忙喊道:“地位地位,我是诚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吗?”“地位”忙把船划远了,回头对“诚信”说:“不行不行,诚信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来之不易啊!有了你这个诚信我岂不倒霉,并且连地位也难以保往啊!” (建立在不诚信基础上的地位是永久的吗)诚信很失望地看着“地位”的背影,眼里充满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着等。

  (诚信第二次被抛弃)

  随着一片有节秦的却不和谐的声音传来,“竞争”们乘着小船来了,“诚信”喊道:“竞争,竞争,我能不能搭你们的小船一程?”竞争们回道:“你是谁,你能给我们多少好处?” “诚信”不想说,怕说了又没人理,但“诚信”毕竟是诚信,他说:“我是诚信……”“你是诚信啊,你这不成心给我们添麻烦吗?如今竞争这么激烈,我们‘不正当竞争’怎么敢要你诚信?” (不诚信的竞争是真正的竞争吗)言罢,扬长而去。

  (诚信第三次被抛弃)

  当诚信感到近乎绝望的时候,一个慈祥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孩子,上船吧!”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船上掌着舵道:“我是时间老人。

  ”“那您为什么要救我呢?”老人微笑着说:“只有时间才知道诚信有多么重要!”(终于,诚信得到了应有的肯定)

  在回去的路上,时间老人指着因翻船而落水的“快乐”、“地位”、“竞争”意味深长地说道:“没有诚信,快乐不长久,地位是虚假的,竞争也是失败的。

  ” (“快乐”、“地位”、“竞争”纷纷翻船落水,正好说明诚信的重要)

  (四)一线串珠法

  “一线串珠式”是以叙为主的文章常用的布局谋篇的一种方式。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以“背影”为线索;《幸运星》就是以“幸运星”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线索”就像一条“链条”,把与之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尽管题材多种多样,作者构思奇巧不同,笔法千变万化,但以线串珠,形散神不散。

  作文时可做线索的有:某个有意义的实物,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中心人物,时间、地点的转移,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等。

  只要把握住线索,就可以在行文时变化自如,又使全篇浑然一体。

  一线串珠式的基本框架是(以《幸运星》一文为例):由实物(幸运星)引起话题——就实物(幸运星)陈述往事——因实物(幸运星)抒发感情。

  【例文赏析】

  幸运星【以线索为题贯串全篇。

  】

  在我的床头,挂着一个“幸运星”,棉制五角星形,红红的,很好看。

  今天做完作业,夜深人静,我把目光投向它,一股幸福的暖流顿时传遍全身,一天的疲惫也“烟消云散”了……

  话还得从读初一时说起。

  那时我是校医室的常客,家里人自然很关心我,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什么高级的补品都往我家里送。

  【倒叙交待“幸运星”的由来。

  】

  一天,我又病了,烧得不轻,躺在床上迷迷糊糊睡着了。

  隐隐听见有人在耳边说话,我睁开眼睛,蒙蒙胧胧中看见爷爷坐在床边,手里拿着一个星星状的东西。

  我强撑着坐起来,看着爷爷。

  他明显老了,曾经乌黑的头发早已失去了光泽,稀稀疏疏只留下几根贴在头皮上,眼角布满了皱纹,眼中亮晶晶的——爷爷在哭?【细节描写爷爷的神态、容貌,烘托对我的爱与担忧。

  】

  爷爷静静地看着我,摸了摸我的头发,拉起我的手,把那个东西塞到我手里,没说一句话就默默地离开了。

  站在一旁的爸爸盯着我说:“孩子,这是你爷爷昨晚到周道士家求来的‘幸运星’,说能保你平安。

  ”我点了点头,握紧了“幸运星”,什么都没说。

  【具体描写爷爷的动作,突出对“我”的疼爱,二点幸运星。

  】

  或许真是“幸运星”给我带来了幸运,高烧很快就退了。

  大家都说这是爷爷的功劳。

  爷爷看着我胸前的“幸运星”,小心地摸了摸它,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细节描写。

  表现了爷爷对我的关爱。

  】

  从此,“幸运星”就一直带在我身上。

  上初三了,经过角逐,我获得了去县里参加知识竞赛的资格,同行的有我的班主任和一位初三的大哥哥。

  我兴奋地跑回家,向家人报告喜讯。

  爷爷坚持要跟我一起去,并且千叮咛万嘱咐——带上“幸运星”!【三点“幸运星”。

  】

  临近考场,班主任和大哥哥在一边等着我一起进去,爷爷却紧拉着我的手不放,他用那双摸过三十多年机器的粗糙的手轻轻地摩挲着我,眼睛湿湿的,说了一句:“拿好‘幸运星’,进去吧。

  ”【四点“幸运星”。

  】

  考题并不难。

  到家后,爷爷牵着我的手,昂头挺胸走在大街上,他在为我骄傲,我的眼睛湿润了。

  没几天,我捧回了获奖证书,几个烫金的大字飘逸潇洒地印在火红的缎面上,一家人的心情正像那怒放的红花。

  爷爷把证书捧在胸前,久久地抚摸着,似乎他那颤巍巍的手捧的是一只盛满水的碗,那么小心、谨慎,还一连声地说:“好,好,那‘幸运星’还真能给你带来幸运啊。

  ”【五点“幸运星”。

  】

  这时我犹豫地站起来,用平静的语调说:“爷爷,其实那天我根本没带什么‘幸运星’。

  ”大家一时都愣住了,直勾勾地盯着我。

  爷爷拿起证书:“那……这……怎么……”我接过证书放到沙发上,说:“爷爷,对我来说‘幸运星’只是个形式,你们对我的关心才是我真正的‘幸运星’。

  我进考场的时候,根本就没在乎什么‘幸运星’,我想到的只是一件事,那就是决不辜负爷爷您的期望,决不让家里人失望……”【再点幸运星。

  】

  屋里很静,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爷爷的眼里也噙满了泪水。

  我拿起“幸运星”,挂在床头,我不必依赖于它了。

  我很幸运,比谁都幸运。

  这个家选择了我,我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这么多关心我的人,我知足了。

  “幸运星”,他们不就是我的“幸运星”吗!

  夜深了,我又一次抚摸着那保持着鲜红颜色的“幸运星”,沉浸在幸福之中……【篇末点明“幸运星”的含意,首尾一线贯穿。

  】

  【例文点评】

  1、全文以“幸运星”为线索,用优秀灵动的文字,写下了亲人对自己关心、关爱的故事,突出表现了生活中虽有苦涩和无奈,但到处是浓浓的亲情这个厚重的主题。

  2、文中的渲染和细节描写,真挚而动人。

  3、文章以倒序叙事,条理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五)以小见大法

  所谓“以小见大”,是指用小材料来体现大主题。

  这些小材料是日常常见的、身边的,甚至是琐碎的,很多同学都熟视无睹或不屑一顾,但作者却“点石成金”,用它们来体现“大道理”,起到“四两搏千斤”的作用。

  手中握有大材料当然好,但由于年纪小、阅历浅,大材料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都是小材料,我们必须像齐石白那样,从一只平常无奇的小虾中发现生命的真谛。

  或把自己变成一头奶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这祥,我们就能在作文中左右逢源,“花腐朽为神奇”。

  例文:

  这就是幸福

  又要返校了。

  依旧和以前一样,母亲送我。

  我走在前面,母亲走在后面。

  虽说是秋季,可阳光却不和煦,和七月的烈日差不了多少。

  我一个劲地喊着热,太热了,而母亲却一声不吭。

  走到马路上,迟迟不见车的影子,我嘀咕着:“车怎么还不来?是不是天太热,司机们都躲起来休息了?是不是要和我作对,不来了呢?是不是……唉,真没劲!”

  等了一会,母亲建议:“走到前面去一点,前面也许有车。

  ”于是,我往前走,而母亲却又在后面走着。

  “妈,您回去吧,天太热了,我不要紧。

  ”我对母亲说。

  “再送你一会。

  不着急!”母亲说。

  这下我同母亲并肩走着,彼此沉默不语。

  一丝微风袭来,撩动了母亲那乌黑的头发。

  隐隐约约中,我好像看到了有白色的东西掺杂在母亲的发丝中。

  定睛一看,是白发!我惊呆了!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在意过岁月会在母亲身上留下的痕迹,只知道妈妈就是妈妈,我的母亲永远年轻!

  从来也没有想过,才三十几岁的母亲头上竟然有了白发!再看看母亲的脸,分明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刻上了条条皱纹。

  逝者如斯!母亲在一天天的变老,我在一天天的长大,母亲把满腔的爱默默地付诸在了儿女身上。

  我幸福,母亲说,看着女儿一天天长高长大,一天天懂事,她当然也幸福。

  和母亲走了一段路了,仍旧没有车来。

  看看母亲,母亲身子有点丰腴,走路很吃力,已经满头大汗了。

  “妈,您回去吧,别送了,我能到学校了。

  ”我说,样子很诚恳。

  “再送你一会,就送到前面。

  你看,送送女儿,妈妈很幸福啊!”妈平静的说,又往前走着。

  我不愿母女就这么一直沉默。

  以往我从不和母亲拉东扯西,现在我开始主动说。

  我说我在学校的表现,说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母亲听得好认真,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如痴如醉,可爱得像个孩子。

  前面有颗大树,我停了下来,母亲也停了下来。

  “妈,您回去吧,别再送了。

  ”我一遍遍地催促着。

  “就送一会,反正我已经出来了,家里又没有事!”母亲一遍遍地回答着。

  幸福得像一个孩子!

  “嘟……”一阵车鸣,母亲笑了,我也笑了,车终于来了。

  我上了车,母亲仍旧站在树下望着我,宛若沐着秋风的红高粱。

  “妈,您快回去吧!”我大声对母亲说。

  “记住了,一定要加油读书!”母亲一个劲地对我说。

  车越走越远,最终消失在母亲的视线里,我知道母亲一定还在那儿望着,脸上露出爱的微笑,很幸福。

  (六)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

  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面试

  夏,刚刚从大学毕业。

  带着一脸的稚气与自信一头钻进了人才交流市场。

  几经“争战”,终于来到了她心仪的公司进行复试。

  复试的人很多,有与夏一样的大学生,也有年纪大一些的。

  大家都很紧张,紧紧盯着面试的那间屋子的大门。

  这时夏被叫了进去。

  “请问,小姐你最看重的品质是什么?”主考官发问了。

  夏毫不犹豫地回答:“诚实,有信用。

  ”主考官满意地点点头。

  随后又问了一些常规性的问题,就让夏回家等通知了。

  夏很紧张,慌忙地拎着包下楼了,刚要出大门,有一个年轻人叫住了她,急喘喘地说:“对不起,你是刚参加完面试的吗?你是学财会的吗?我们正需要验钞机,可人手不够,你能不能……”夏点了点头,接过了那人递过来的两千元。

  夏很好奇,怎么会这么放心就给了我两千元,但又不好问,夏转身就走了。

  八月的天气,骄阳似火,太阳在太空炫耀着自己的激情,云早就不知道躲在什么地方纳凉了。

  夏奔波于各大商场,却没发现物美价廉的验钞机。

  终于在一个私人电器行里,她发现了一部最新的,而价格也很公道。

  夏买下了它。

  “小姐,发票开多少钱?”老板问她。

  “开多少钱?”夏不明白了,难道不是是多少写多少?老板看出她的惊讶,嘿嘿地笑了两声,“你想开多少都行,报了销不就成你的了。

  ”看着老板扭曲的脸,她感到一阵冷意直冲头顶,她摇了摇头。

  她回到公司,发现每个人都抱着一部验钞机,主考官站在其中,仔细巡视每一张发票。

  “信任”“好奇”一下子夏都明白了。

  别人的发票金额都比夏高好多,所以夏通过了复试。

  她被领到写字间,来到她的座位上。

  旁边站着一个正在收拾东西的女孩,女孩看了她一眼冷笑道:“这么快,又来了一位,劝你一句,在这儿干必须听话,做账不是看数,而是看人。

  ”夏又是一脸惊愕。

  “慢慢你就懂了,你也有这一天。

  ”女孩丢下一句话,不屑地走了。

  夏眼前又浮现出电器行老板扭曲的笑脸。

  看看手里刚发的工作证,忽然有种莫名的气愤。

  她将工作证及抽屉匙一起放在桌面上,旁边附着一张纸,只有两个字:“诚信”。

  她离开了那,消失在灿烂的阳光里。

  (七)欲扬先抑

  舅舅的诗

  山谷寂静,桐子花开了,无人欢呼;白云悠悠, 桐子花谢了,无人理会;果实长出来了、长出来了,桐子树挂满了果实。

  沉沉的,沉沉的,个个很饱满。

  这是舅舅创作的诗,舅舅常常把它挂在嘴边。

  我不爱诗,也不懂这诗,由于听多了,我也记熟了。

  一枚硬币

  每年春节,我都收到很多压岁钱,今年收到三千多元,可舅舅从未给过我一分。

  提起钱那一幕,我还记忆犹新:绵绵的秋雨下过不停,我家门前的那条路变得泥泞不堪。

  一个硬币斜嵌在泥面上,我不经意地踩上一脚。

  “丽儿,等等我,”我回头一看,舅舅正蹲下身,手指正在抠着什么?过路的人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你可以想象得出他们那怪异的眼神。

  “舅舅快走!”舅舅象没听见似的,不理会我。

  只见他手中夹着的是分值一角的硬币。

  舅舅掏出口袋里干净的手帕,把那枚沾满污泥的硬币擦得干干净净的,那只是一角钱的硬币。

  现在想想我还觉得他真恶心呢!

  舅妈眼中的舅舅

  哎,丽儿,你别提你舅舅,真是个窝囊废。

  跟你舅舅同学的,有几个没带长字的,最低也弄了个教育组长当当,可他却守着那一间破教室,守着那几十个娃娃,三个年级的复式班,累死累活不说,还要垫付学费。

  你看,我家的房子,还是你外祖爷留下来的几间土砖屋。

  我因为这地面总潮乎乎的,而落下风湿病。

  夏天雨季,我总是担心不得了,怕这房子不能经受风雨的折腾?”舅妈说着眼泪直在眼睛里打转。

  “哎!舅舅真可怜。

  ”一丝怜悯之情顿时涌上心头。

  清脆的铃声

  “舅舅,你的电话”“哎,我是……新年好!……”叮铃铃……“新年好!新年快乐!”

  叮铃铃、叮铃铃……,铃声一阵接一阵,这些电话都是打给舅舅的,舅舅告诉我:“这些电话有的来自上海,有的来自北京……反正有国内的电话,也有国外的电话……”说着他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又一阵清脆的铃声打断了舅舅的话,从清脆而欢快的铃声中,我读出了舅舅的快乐。

  原来舅舅是非常快乐的人,生活得十分丰盈充实。

  随着铃声我豁然开朗的领悟着舅舅那首诗的内涵。

  “……桐子树挂满了果实,沉沉的、沉沉的,个个饱满”我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回味着舅舅的诗。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写作教案10-07

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10-05

初中记叙文作文写作技巧10-08

《以范例引领记叙文写作》教案10-07

记叙文写作技巧教案10-05

初中写作技巧的教案10-26

生本理念下的记叙文写作教学教案10-09

初中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教案10-01

中考满分写作记叙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