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设计方案

时间:2024-01-20 09:49:30 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经典7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方案经典7篇

设计方案 篇1

  3月21日、22日和23日分别是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和世界气象日,为迎接这些节日的到来,增强幼儿爱护环境,节约用水等意识,幼儿园将开展为期近一周的“环保宣传教育周”系列活动,对全园教师和幼儿进行关注天气、气候、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的科普教育。

  一、活动主题:

  与生命共存

  1、子主题一:“我和绿色有个约会”——世界森林日

  2、子主题二:“小水滴,大世界”——世界水日

  3、子主题三:“关注气象,关心生活”——世界气象日

  二、活动时间:

  3月21日——3月23日

  三、活动内容:

  1、各年级组探讨和选择适宜本年龄段可以有效开展的活动。比如:大班——气象日。

  2、各年级组广泛搜集资料,通过图片、视频、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了解“世界水日”的来历、我国水资源现状、节水标志等相关知识,了解天气和气候与人类息息相关,各种气象灾害对人们健康和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让幼儿纷纷以实际行动投身到护林、节水等活动中。

  3、50组开展“与生命共存”为主题的书画比赛。内容可以是节约用水、保护地球、关注气候、节能减排等等。

  4、在幼儿园开展“节水我有妙招”大行动。让每个幼儿从我做起,节水进家庭、节水进社区,努力保护全人类的水资源。

  四、各节日活动实施

  (一)“我和绿色有个约会”——世界森林日系列活动:

  1、让幼儿欣赏我们美丽的地球、美丽的森林,并知道没有森林的家园变得不再美丽。

  2、森林故事:以纪录片形式真实而完整地回顾森林的历史,引起幼儿更多的关注和思考;树的故事,以欣赏、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感受树木真好!

  3、教师讲解森林与人类、动物的关系,鼓励幼儿动手制作大树妈妈。

  4、植物角:小小盆栽让孩子感悟生命最初的感动,在城市中让体验一片绿意。

  5、变废为宝:纸盒、纸张循环利用,亲眼见证废旧包装盒如何转变为环保时尚手提袋;感受废旧纸张变纸屑,亲手体验纸张的制作过程。

  6、环保小卫士:幼儿担当环保宣传员,向家长们宣传环保的小知识,倡导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为森林贡献一份力量。

  (二)“小水滴,大世界”——世界水日活动计划:

  1、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幼儿介绍地球用水紧缺的现状。让幼儿知道水是一切生物存在、发展的基础,如果地球没有了水,世界将是一片荒凉,森林将不复存在,植物将灭亡,地球上将出现无边无尽的沙漠,一切生物也将不复存在,生命的迹象将消失。人类也将无法生存,并知道水的作用。

  2、组织幼儿学习儿歌《关好水龙头》,观看《美丽的水》宣传片、听《小水滴哭了>》故事等。让幼儿了解水的用途及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3、让幼儿认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重要性,并向幼儿介绍日常生活中节水的好方法。

  4、教师和幼儿共同制作各种关于“节约用水”的醒目标志,时刻提醒幼儿要节约用水、科学用水。通过直观、动态的演示更加升华了孩子的节水意识。

  (三)“关注气象,关心生活”——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

  1、进行气象科普知识课程。教师运用一系列气象视频,把幼儿带进气象科普的广阔天地。通过观看电影《龙卷风》、《后天》等,了解有关海啸、暴雪等“天灾”对人类的危害,丰富幼儿预防灾害的'常识,提高了自护自救的能力。

  2、开展“天气播报”活动。每天早餐后开展 “天气预报”活动,促使幼儿坚持每晚收看有关的气象预报的电视节目,争当“小小气象播报员”。通过观看天气预报、了解气象常识帮助幼儿和家长提高生活质量。

  3、举行“心情播报”活动。“心情播报”活动引领着幼儿能更好的深入探究气象与生活的关系,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伙伴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家园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儿童部感谢大家的配合!

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赏析自主合作探究掌握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课、展标定向。(2分钟)

  1、导入:

  同学们,通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可以看见在空中有远处事物的景像,这种幻景被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如果这种现象在山上出现,那叫什么呢?人们就称为“山市”。今天我们来学习蒲松龄的《山市》。

  2、展标:

  ①了解作者蒲松龄及作品。

  ②掌握文中文言字词基础知识。

  ③掌握文章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及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为后面的活动作好准备以及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8分钟)

  1.介绍作者蒲松龄及作品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明确: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作品《聊斋志异》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共491篇,主要以谈狐说鬼的故事,反映社会现实。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有关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熟读课文,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青冥 飞甍 高垣 睥睨 连亘 逾时 倏忽

  明确:míng méng yuán pì nì gèn yú shū

  3.结合课文注释,解释划线字词。

  (1)数年恒不一见 (2)高插青冥(3)念近中无此禅院

  (4)无何,碧瓦飞甍 (5)连亘六七里 (6)裁如星点

  明确:1.经常 2.青色的天空 3.想起想到 4.两端翘起的房脊

  5.接连不断 6.通才仅仅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让学生掌握有关文言文学常识和生字词的积累,掌握文言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说明顺序。能够初步理清和掌握文章内容。

  三、自学提示、合作探究。(10分钟)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

  (1)齐读课文,根据注释,翻译课文掌握内容。

  (2)根据本文结构及山市出现前后的交代第一自然段可分为几个小层?概括层意。

  (3)山市的形成变幻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都出现哪些事物变化?

  (4)课文以什么为顺序进行描述说明的?找出有关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5)文章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教师巡回询问、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要求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来掌握文章结构,了解内容,明确问题。

  四、点拨订正、明确认识。(14分钟)

  1、提问回答,教师补充,共同完成译文,明确内容

  (把握重点词语语句)

  2、第一自然段按照总分结构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前两句)总写山市奇特,“邑八景之一”数年难见。

  第二层(“孙公子禹年--遂不可见”)具体描绘山市蜃景的变幻过程。

  3、山市的变幻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一(“孙公子禹年—始悟为山市”):描述山市刚出现的情景:高塔宫殿。

  阶段二(“未几高垣睥睨—城市依稀而已”):描述山市的变化:一座城市的出现和消失。

  阶段三(既而风定天清—遂不可见):描述大风过后幻景的变化:一座高楼的出现和消失。

  4、 时间顺序,有关词语:忽见,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等表现山市变化的迅速。

  5、补叙,如同附录,对主要内容有补充说明的作用,增加幻景的神秘感。

  教师总结

  《山市》是一篇介绍山市蜃楼的妙文。文章将变幻莫测又而美妙奇特的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描绘得惟妙惟肖,历历如在眼前,展示了大自然美妙绝伦的景象。本文主要特点一是以时间为序层次井然描述幻景变化过程;二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详述)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在上一活动中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全面的问题时,给以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帮助引导学生明确认识,达成共识,从而准确把握知识点。

  五、课堂检测、反馈效果。(10分钟)

  1.填空:

  《山市》选自 作者 ,字留仙,世称“ ”, 代文学家。本文描写了变幻莫测的 ,作者行文以“忽见、 、 忽、 、 、倏忽”等表时间性的词语来贯穿全文,使文章层次显得很清晰。

  (《聊斋志异》 蒲松龄 聊斋先生清 山市蜃楼 无何 未几 既而 逾时)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D)

  A、然数年恒/不一见。

  B、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C、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D、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3、把下列这段话中省略的内容补写在括号中。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 )楼上,( )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相顾惊疑,( )念近中无此禅院。

  (于 他们 孤塔 孙公子与同人 他们)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测,反馈学习效果,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布置:(1分钟)

  1. 积累本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2. 翻译课文。

  设计意图:重点培养学生积累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并理解文章内容。

  教后反思:

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学生要像司马光那样,遇事不慌,积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有一天,司马光和小朋友来到了什么地方?干什么?

  2、自读第1节。用自己的话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关键人物。

  3、再指名说说假山、水缸的位置。

  4、指导朗读。

  二、学习2~3自然段

  1、这时发生了什么事?自读第2节。

  2、出示句子。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

  (1)这时情况怎么样?谁来读?

  (2)语汇议:是否读出了危险的语气。

  (3)指导诗词:一不小心。

  (4)指读,个别读,章读。

  3、在这危险紧急关头,小朋友和司马光他们的表现和做法一样吗?用画出有关句子。自读2~3节。

  4、反馈、交流、讨论。

  (1)出示句子: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①理解都慌了,指导读词。

  ②引读,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

  ③谁来学他们喊一喊?怎么喊?喊些什么?

  ④表演读这句话。

  ⑤且扩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话吗?

  (2)谁画了司马光怎么做的句子?

  ①指导读词:没有慌、使劲。指导读句子,表演朗读。

  ②司马光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③结果呢?小孩得救了,大家高兴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④如果这时大人赶来了,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

  5、小结。

  6、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表演课文:

  板书设计:21·司马光

  没有慌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有主张

设计方案 篇4

  同学们步入学校的大门已近七、八个年头了,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谈一谈学习知识时的感受,特别是升人中学以来在求知过程中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说得很好,每个人接受新知识都要有一个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过程,怎样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呢?用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训来说,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就是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一)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

  3.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4.把握文章主旨。

  (二)整体感知

  1.简介作家作品情况(见文下注解)并解题《为学》

  为——做学——学问。

  2.教师范读文章,并指导学生朗读,读准下列读音;并掌握其意思

  速 怠 迄 屏 鄙 恃 钵 语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对照课后注释翻译文章,以段为单位,每个学生讲一段,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投影,将重点词句及难句对学生再次进行训练。(亦——也, 逮——及,赶得上, 怠——懒散,迄——等到, 屏——摒, 常——常规,语——对……说, 钵——和尚用的碗,之——到……去,恃——凭借,犹——仍然,还, 鄙——边境)

  3.在理清文章字面意思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四)总结、扩展

  初读文言文,同学们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要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读准字音,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8的生字。

  2、熟读课文,通过语言和行动体会父亲坚韧的优良品质。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与导入

  1、你们谁见过菜园?

  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哪儿见过?菜园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讲完,出示菜园图片)

  2、那你们见过在铺满石块荒坡上的菜园吗?

  (出示荒坡图片,揭示荒坡种菜需要土壤和肥料,很艰难)

  二、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父亲的菜园》,快速阅读,说出对你印象最深的感受,或者疑惑问题:

  要求:读准字音,语句流利,边读边想。

  2、教师板书学生问题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

  1、教师归纳学生感想和问题:

  看来同学们对父亲很敬佩。下面我们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阅读要求:

  推敲重点语句和词语,语速匀畅,语调抑扬。边读边打记号和写注释。

  2、通过一件什么事情让你对父亲很敬佩?

  (解决开荒的原因,菜园对父亲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开垦菜园?

  找出具体的语句体会。

  3、父亲哪些方面值得你敬佩

  (解决开荒的过程和艰辛)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找出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思想:

  勤劳、自信、坚韧、热爱。

  4、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人?

  (系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亲的.形象)

  四、拓展

  出示荒凉的山坡和父亲的菜园图片:

  这是被破坏的土地,这是父亲的菜园。

  对破坏土地人的行为你有什么评价?父亲和他们比起来你有新感受?

设计方案 篇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蒲公英、松子、黄豆传播种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会认14个字。自主积累词汇。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识字。

  2、知道蒲公英、松子、黄豆传播种子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准备

  识字卡片,幻灯片,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引发质疑。

  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2、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课文内容,初步解疑。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2)全班交流,相互解疑。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重点注意蒲、荚这两个字的读音。

  (4)同桌互读课文,检查读音。

  (5)自由轻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细读课文,感悟小伞兵情感变化,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1)自由轻声读,思考:小伞兵在找家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2)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感悟。

  第二自然自然段,体会小伞兵害怕、惶恐的心情。

  第三、四自然段感受小伞兵放松的心情。

  第五、六自然段感受小伞兵高兴的'心情。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4、扩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板书设计

  3 蒲公英的种子

  吹上了天 害怕

  小伞兵 飞呀飞 放松

  躺在地上 高兴

设计方案 篇7


  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地理作为高中学科中的一门课程,在面对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得会被家长、学生认为是一门无关紧要的学科并被忽视,而这将会造成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无助与困难。所以,为了改变学生的“地理无用论”观念,开展地理第二课堂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第二课堂,即是相对于平时正常上课而言的课堂。它是第一课堂的延续,是教师发挥自我地理知识与素养的场所。教师能否在第二课堂中改变学生心目中平时枯燥无味的地理课堂形象,培养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在我们身边,学习地理很重要的感悟,这将对教师以后更进一步的地理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上述目标,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以及初中地理知识,我设计了以下地理第二课堂方案。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

  3、懂得多渠道收集课外资料。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

   准备时间较长,暂定九月,汇报时间另订。

  三、活动方式:

  根据课室座位安排情况,以小组为单位,每两排组成一组,共分为四大组。以“野外考察员的困难”为主要内容,展开几个阶段的小组间的地理知识竞赛。

  四、参与人员:

   全体同学

  五、活动流程:

  活动刚开始,教师以一名“地理野外考察员”的身份登场,讲述他一天所遇到的困难。

  困难一:迷失了方向

  1、活动准备

  在活动前的地理课,向学生提出“当你迷失野外,你该如何来辨别方向”这一问题,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向有经验的长辈请教等各类方式收集有关方法,并以作业形式上交。

  2、活动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组成员上交一份解决方法,教师当场逐一宣读,答对1个得1分,答错不得分。

  3、活动小结

  教师讲解野外辨别方向常用的几种方法。

  附:

  1)平时参考地图和指南针,同时积极观察周围的地形以及身边的植物来判断正确位置。

  2)利用太阳

  ①冬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南,日落位置是西偏南;夏季日出位置是东偏北,日落位置是西偏北;春分、秋分前后,日出正东,日落正西。

  ②只要有太阳,就可以使用手表来辨别方向。按24小时制读出当时的时刻,将小时数除以二,将得到一个小时数。把手表水平放在手上或者地上,让手表的这

  个时刻对准太阳所在的方位,这时手表表面12点所指的方向是北方,6点所指的方向是南方。

  ③立竿见影,在地上垂直树立一根杆子,上午影子指向西北,下午影子指向东北,影子最短时是正中午,这时影子指向正北方。

  3)利用星星

  以北极星为目标。首先找勺状的北斗七星,以勺丙上的两颗星的间隔延长5倍,就能再此直线上找到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4)利用地物判断方位。

  ①独立的大树通常南面枝叶茂盛,树皮光滑,北面树枝稀疏树皮粗糙。其南面,通常青草茂密,北面叫潮湿,长有青苔。

  ②建筑物和土堆等,北面积雪多融化慢,而土坑等凹陷地方则相反。

  ③中国北方较大的庙宇,宝塔的正门和农村独立的房屋的门窗多向南开放。④森林中空地的北部边缘青草较茂密。树桩断面的年轮,一般南面间隔大,北面间隔小。

  ⑤在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地区西北风较多,在草丛附近常形成许多雪龙,沙龙,其头部大,尾部小,头部所指的方向是西北。

  ⑥草原上蒙古包的门多向南开放。

  困难二:天气骤变,如何判断天气情况

  1、活动准备

  课前已学习大气章节,要求学生积极收集关于气候气象谚语的资料以及其判断的原因,越多越好,比赛时所在小组进行筛选统计。

  2、活动过程

  教师讲述自己遇到了天气骤变,为了确定能否继续进行野外考察,所以将遇到的情况向学生描述并讲述自己所认为的.判断原因。而描述主要以谚语形式进行,其中有正确的和错误的。小组间进行抢答判断教师讲错的地方以及为什么不能这么判断天气的原因,答对得3分,答得不全得2分,答错或将正确的判断为错误扣1分。

  七、活动小结

  教师针对大家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教学。结合课本部分知识点,在讲述的同时,巩固课本知识。教会学生判断和讲解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由于最后一个环节的问题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课前一定要准备,所以预计会出现小组间答案悬殊,对错较为明显的情况。主要目的就是在于希望提高学生对于地理课堂的关注。而对于学生所选位置,教师的讲解也将使学生更加认识到地理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地理。

  八、奖励

  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以及优胜奖。颁发奖状。一等奖的小组将获得丰厚奖品。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经典)设计方案11-17

设计方案【精选】11-04

设计方案[经典]11-12

[精选]设计方案11-08

设计方案08-26

(精选)设计方案11-18

【经典】设计方案01-14

班会设计方案02-08

设计方案范文06-21

设计方案(合集)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