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课程实施方案

时间:2024-03-01 08:18:49 方案 我要投稿

课程实施方案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怎样写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程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分享。

课程实施方案

  课程实施方案 篇1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劳动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课程标准》细化了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第二小学结合学校特点,构建“尚美·田园”教育,创建劳动育人框架,从劳动空间、劳动课程、学习方式、育人评价等方面探索基于五育融合的劳动育人新模式,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

  一、总体目标:

  依托指向五育的责任田园、科技田园、人文田园、艺术田园和健康田园,通过空间建构、项目整合、学习方式转变和发展性评价等实施路径,生成具体的学习项目,让学生释放自然天性、体会责任担当、创新劳动技能、提升生存智慧、增强健康体魄,成为具有担当之肩、智慧之脑、审美之眼、创造之手、健康之魄的新时代“尚美·田园”少年,从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

  二、基本原则:

  时代性:体现党和国家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突出劳动育人中责任担当、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红色基因传承等核心要素。

  融合性: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对劳动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对五育的关键能力进行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真实性:劳动实践基于真实的生活情景,解决来自于学生的真实问题。

  具身性:强调“身体”参与的劳动学习方式,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探索、感悟、迁移以促成深度的学习劳动。

  成长性: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分析成长中的不足与优势,激励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

  (一)同构共建劳动育人学习空间的创设

  学校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把大自然搬进校园,改变相关场所,将一些没有必要的景观性场所改变成学生劳动教育的主战场。如学校通过向内开辟“一分田”耕读园劳动实践基地,向外与近郊周边的生态园区等建立校外劳动基地,以“打开边界,融通未来”的思路,吸纳并共享社会资源,通过校内空间、家庭空间、社会空间和网络空间的构建,与研学、郊游相结合,打破真实性学习的时空边界,实现“学习在窗外”,充分架构劳动育人的空间格局。

  (二)课程整合构建劳动育人课程体系

  学校结合五育融合下学生素养发展的关键能力,对德育、科学、综合实践、音体美等课程进行统整,聚焦劳动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确立多个项目的课程体系:一是设立生活“智”理、创意设计、职业体验、公益服务、农耕探索五大主题,构建25个项目的跨学科课程融合体系;二是以研学为基础,设立“田园+思政”“田园+生态”“田园+农商”“田园+科技”“田园+人文”五个方面的跨界融合体系,逐步形成学生综合素养协调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

  (三)项目化学习变革劳动育人学习方式

  学校以小组合作形式确定一个或几个项目,进行项目设计,明确实施计划,形成项目实施的基本流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参与,提炼关键知识点,建立问题素材库,组织学生探究解决,以高阶思维带动低阶思维,构建开放性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

  以《守望麦田》为例,围绕麦田这个大主题项目,学校按照小麦的生长周期设计和开发了10个子项目,通过灌溉设置、小麦观察与研究、储藏方式等8个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与途径来获取、整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科的教师都要进行联动。语文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小麦的发源、小麦与二十四节气,组织征文大赛和朗读会;音乐教师组织学生学唱劳动主题歌曲;美术教师组织小麦画、做艺术品、开摄影展、制作、花样面食等活动;体育教师组织插秧、割稻、打稻趣味运动会;科学教师开发项目课程,解决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陆续出现的各种问题;德育教师对劳动过程中的自理能力等进行监测。

  不同学科的教师提炼关键概念和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资源支持、技术引导等,将课堂的时空无限拓宽,关注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与学习资源开展有效探索,提升劳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促进五育融合视野下学教方式的变革。

  (四)发展性评价保障劳动育人模式 1.梳理评价要素,注重五育融合的匹配性

  发展性评价指向“尚美·田园少年”五大育人目标和核心素养,内容涉及15个要点,以表现性评价为主,实行综合素养评价。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既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又匹配五育融合项目化学习要求;既关注学生知识的迁移、核心概念的形成及最终的作品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卷入、五育全面提升的情况。

  电子档案袋主要有“学科成绩”“项目日志”“作品展示”“学分银行”“田园争章”“评者寄语”“整体画像”等栏目,注重过程的激励与学习资料的收集,注重学习成果的展示,注重学生本人及同伴、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的参与,注重实践过程的统计与分析。

  2.设计《劳动手册》,注重整体素养的提升

  学校设计《劳动手册》,收集记录劳动体验、劳动成果及劳动学分,开展“劳动争章”活动,以雷达图的形式来呈现综合评定结果。依据劳动学习项目的五大模块设计奖章———“服务章”“自理章”“耕读章”“职业章”“创客章”,对学生德、智、体、美、劳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四、具体主题活动成果展示

  (一)“尚美·田园”少年跨学科融合体系评价办法

  1.根据各年级跨学科融合劳动清单开展自我劳动练习,并做好参与记录与评价;

  2.定期开展劳动技能比赛,每班择优选派10名学生参加校级比赛,奖励一、二、三等奖,计入班级考核。

  (1)生活“智”理主题劳动技能大赛(第1-4周)

  (2)创意设计主题劳动技能大赛(第5-6周)

  (3)职业体验主题劳动教育成果展示(第12-13周)

  (4)公益服务主题劳动教育成果展示(第16-18周)

  (5)农耕探索主题劳动教育成果展示(9-10份)

  (二)“尚美·田园”少年跨界融合体系评价办法 1.根据各年级跨界融合课程开展相应活动,并做好参与记录与评价;

  2.定期开展汇报交流活动,每班择优选派由3-5名学生组成的小组参加校级汇报交流,提倡形式多样化,比如制作PPT演讲、故事、视频、舞台剧等形式,奖励一、二、三等奖,计入班级考核。

  (1)田园+思政:红色记忆主题活动(第7-8周)

  (2)田园+人文:非遗研学主题活动(第9-10周)

  (3)田园+科技:企业跟岗体验活动(第12-13周)

  (4)田园+生态:生态探究系列活动(第14-15周)

  (5)田园+农商:商贸理财系列活动(第16-18周)

  备注:结合时令节气、传统节日、国家时政

  课程实施方案 篇2

  课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继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英语专业决定将语音、国际贸易函电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要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素质教育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 以人为本原则:要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辐射示范原则: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校整体战略目标,结合学校现有条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建成两门校级精品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并力争创建达到国家级标准的精品课程。

  三、建设内容

  1.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着力培养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精心打造工作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应达到30%以上。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做到规划完整,措施合理,效果明显。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专业类课程“双师型”教师应达到70%以上。搞好校企合作,引进行业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逐步达到符合课程性质与教学实施要求的比例。加强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操作能力与指导能力。注重研究型教师梯队建设,使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能够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市级或市级以上成果。

  2.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建设

  以应用性职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在贯彻执行相关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标准。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其中的专业课程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要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3.注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逐步适当地采取有明确针对性的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深入研究现代教学手段的合理有效调度,在正确处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合理而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加强课程基本建设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案库、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实验指导书、资料库等课程基本资源。创建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精品课程专门网站与教学资源库,突出精品课程的开放性与示范性。种类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文献目录以及教学录像等要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校内共享,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功能与带动作用。

  5.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与管理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要与精品教材建设有机结合。精品课程应选用国家优秀教材或省级优秀教材,进一步加强符合我校教学实际、反映我校学科特色的校本教材建设,推动开发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案例汇编、习题库、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学校鼓励并支持精品课程主讲教师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6.大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精品课程建设要遵从职业教育规律,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尽量结合企业在生产和设计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开设综合性、实用性和探究性实验或实践,开展研究型教学,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小型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继续加强情景教室和开放实训中心建设,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并且做到设备完好率与实验实训开出率高。学校与行业企业要大力开展合作,共同搞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做到布点合理,功能明确,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积极鼓励、指导学生考取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努力提高证书的获取率;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扩大参与面,提高获奖率。

  7.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考核模式

  精品课程要以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为目标,积极开展考试内容改革,不断改革考试、考查的传统模式,探索符合教学内容特点,切合学生学习实际,既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发挥考核的反馈功能,又有利于通过考核,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新办法、新方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业绩,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8.以研促教,进一步推进教科研工作

  精品课程建设须使教育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边科研、边建设,以建设拉动科研,以科研促进建设。获准立项的课程,在建设期间,应有校级以上科研课题或项目成果,力争获得市级以上成果。

  四、立项办法

  1.立项的准备

  各教学部要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要求,认真制定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对现有的文化类课和专业类课程,逐门对照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要求,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教学条件等方面着手,充分论证,精心选择,从而确定精品课程备选课程。

  选择准备申报立项的课程时,一般应考虑如下内容:

  (1)课程在专业及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2)相关课程师资队伍现状。包括现有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特长等;课程建设负责人情况;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

  (3)课程建设的现状。包括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是否完备及完善程度;选用或自编主要教材及辅助教材情况;实验、实训等实践性课程开设情况;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改革情况,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及效果,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等。

  (4)课程建设的目标与预期成果。

  (5)课程所需教学条件现状及改善构想。

  (6)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及实施步骤。

  2.立项程序

  (1)申报:英语专业填写《语音精品课程建设申报表》、《国际贸易函电精品课程建设申报表》

  (2)评审: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对申报的精品课进行评审。

  (3)立项:对通过专家评审的申报项目,学校与项目负责人签订《精品课程建设协议书》,正式立项。

  五、课程管理

  1.实行课程负责人制

  精品课程建设以课程为管理对象,采用“项目管理”的模式,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各方面工作。

  课程负责人一般应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及三年以上担任本课程主讲的教学经历,且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德高尚的教师担任。

  课程负责人应对课程建设工作有明晰的构想,根据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的要求,拟订《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书》及《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并负责组织建立课程建设小组,领导建设方案的实施,接受评估检查与验收。

  课程负责人要组织小组成员全程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工作。如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需求的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的研究;相关政策的动态研究;其它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的研究等,以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

  2.突出建设过程的管理

  精品课程建设一般以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学校于每学年结束前组织中期评估检查,如果建设项目出现进度迟缓、发生重大教学事故、建设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限期整改、减少建设经费、或撤销建设资格等处理措施。

  3.实行项目评估验收与项目复评制度

  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结束后,学校组织专家根据《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精品课程评估指标》进行评估验收,项目小组应提供下列材料:

  (1)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2)精品课程建设自查报告及相关资料包。

  (3)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科研成果。

  (4)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录像。

  (5)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具体使用情况报告。

  (6)能够反映精品课程建设的其它材料。

  六、建设经费预算

  设立精品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经费主要用于下列事项:

  (1)教学大纲的修订,各种文字、声像教材的编写、出版、印刷,试题库建设。

  (2)课程建设方面调研活动的差旅费。

  (3)小型教具、模型、挂图、教学资料、课程软件购置与开发所需费用。

  (4)项目验收和鉴定所需费用。

  (5)主办或参加与本课程相关的教学改革研讨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的会务费用。

  (6)精品课程建设期间的部分劳务费用。

  课程实施方案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课改为载体,在学校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资源优势,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2、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人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学校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学校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的发展性原则是针对学校课程的价值而出台的,课程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筑有本校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学校课程实施的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制定学校课程开设计划,将学校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教师每学期应根据学校制定的计划,撰写教案。

  5、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如表演、竞赛、参观、讲故事、游戏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五、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

  1、成立学校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

  2、对学校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4、对于参加学校课程开发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师资培训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学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在职教师能否适应与承担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已成为提高学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校在职教师的现状,特制订目前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七、资源包的开发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课程的资源包必不可少,因此,要求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开发资源包,学校进行资助,保证学校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八、配套措施

  1、教导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教科所领导来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计入教师工作量,按工作实绩进行奖励。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课程实施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纠正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育人目标

  1、通过开展劳动专题教育,让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2、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能够尊重普通劳动者,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3、通过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为将来的生产、生活奠定基础。

  三、基本原则

  (一)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二)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三)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四)强化综合实施。积极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五)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中心小学周边工农业可利用资源,根据学校生源特点以及师资力量,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四、课程实施

  (一)确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目标,针对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围绕丰富劳动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二)加强宣传引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劳动观念,支持配合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大力宣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敢于担当的高尚品格。借助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的主旋律,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明确责任分工。在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将综合实践课、多元发展课、研学旅行课、劳动主题教育课进行全方位整合,课程中心做好课程的顶层设计与研究效果评价,教科处做好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过程管理与培训,学生成长中心、各级部积极做好家长的`引导教育工作,认真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组织实施。

  (四)规范实施过程。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研究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根据学生特点,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统筹安排课内外时间,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好劳动周,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参与集中劳动。

  五、课程评价

  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对象为教师和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

  (一)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主要从教师专业能力、职业精神、工作量、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效果等维度进行评价,根据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参考目前我校音、体、美、信息、等非文化课教师的工作评价方案,将劳动教育课程教师工作评价纳入《中心小学教师工作评价方案》中,经全体教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二)学生评价

  1、评价内容

  通过建立学生劳动过程档案和收集学生劳动成果的方法,以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过程中的研究态度、合作精神、研究能力等维度进行评价。

  2、评价方式

  (1)“中心小学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要求各班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教育课程档案,里面包括劳动教育活动记录、劳动教育活动成果等与劳动教育课程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做为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

  (2)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3)研究成果展示评价。成果展示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劳动成果等,学校每学期举办劳动教育课程研究成果展示评价活动,每学年举办劳动成果展示评比活动。

  (4)学分认定评价。根据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研究过程中的出勤、作业完成、研究效果等情况,给予学分认定,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

  六、条件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实施作出决策和部署,负责总体协调、人事安排、经费投入、政策支持、资源开发等方面工作,并及时管理和调控实施过程,全面把握实施状况。

  (二)经费保障

  提前做好专项资金预算,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加快校内综合实践活动室教室的改变和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的拓展,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度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三)师资保障

  采取多种措施,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根据学校劳动教育需要,聘请相关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对承担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四)设施保障

  大力拓展实践场所,满足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在金阳广场、复圣公园等前期校外德育实践教育基地的基础上,积极联系中心小学周边农村地区的农田、山林、采摘园等作为学校的学农实践基地,联系县城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

  (五)安全保障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师生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

  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课程实施方案 篇5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牢固树立“快乐体育”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狠抓体育教学六认真工作,强化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建设,大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坚持开展学生体育训练工作,本着“求实、创新、协作、奋进”的精神继续做好体育工作,力争在各项体育竞赛中争创佳绩。

  二、工作目标

  1、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立足课堂,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体育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达到学生人人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2、抓好课间操、大课间活动、阳光体育活动。

  3、加大体育运动队训练力度,严抓训练质量,争取各项比赛获得好名次。

  三、工作要求

  (一)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过程

  1、体育课程标准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为使体育教师尽快树立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促使每一位教师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

  2、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因此,体育教师要坚决维护体育课程的严肃性,按课时计划上好体育及活动课,并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及防范意识。

  (二)强化常规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师将一如既往,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继续加强学习,弘扬团队精神,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认真贯彻《体卫工作两个条例》精神,以认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扎扎实实地开展各项工作。

  2、在体育教师之间倡导勤学习、共研讨之风,以不断充实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3、围绕《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体系开展教学活动,本学年,体育教师人人上实践课,在实践中得以提炼、得以升华。

  4、一丝不苟做好各种资料工作,不断充实完善学校体育资料。

  5、全面负责特色项目建设,拟定专项计划,用好校本教材,开展各项活动,为创建特色建设先进学校工作作出贡献。

  6、精心组织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三)、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打造体育文化

  1、全面抓好“阳光体育”活动,精心组织好大课间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课间活动氛围,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

  2、继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组织好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游戏、活动。

  3、配合学校行政、德育组、艺术组认真研究,拟定计划,组织举行2013年学校学生田径运动会。

  (四)、加大课余训练力度,提高竞技水平

  1、在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使学校体育工作得以健康发展。

  2、重新调整学校体育运动代表队,重点建设田径队。责任到人,合理制定训练计划。科学训练,严格训练,争取在区级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3、注重运动队员全面发展,做好督促、沟通、协调工作,使运动队员在学习、思想、行为等诸方面全面发展。

  四、重视体育课安全问题

  体育课的安全问题是我们体育教师所必须重视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用满腔的热情去关爱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上课前,应认真检查场地器械是否牢固安全;在课堂中,应仔细观察学生的活动情况;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免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

  五、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新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

  2、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校本课程的教学理念。

  3、做好冬季业余训练计划,继续业余训练工作;

  4、训练学校运动队,参加县小学生运动会。

  5、组织学生对201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进行训练

  十月份

  6、各班体育老师对201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进行测试并记录

  7、对201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上报统计

  8、抓好大课间、篮球特色活动。

  十一月份

  9、做好校运动会各项筹备工作

  10、开展学校运动会

  十二月份

  11、 加大业余训练力。

  12、 做好男子篮球训练指导工作。

  13、 做好女子排球训练指导工作

  一月份

  14、 做好学期总结

  15、做好体育资料的整理

  课程实施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严格执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国学经典,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学经典中寻求滋养;加强思想修养,促进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在文化底蕴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全面推进我校的特色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工作。

  二、目的和意义

  1、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中华文明。通过国学课的开设,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传统思想博大精深,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培养学生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2、陶冶学生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言懿行。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3、提高语文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打好学习语文的厚实基础。

  4、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和学校新课改工作。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打造我校教育教学新特色,落实新课改的要求。

  三、原则

  1、开放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体现开放性的原则,教学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的模式,要充分体现校本课程的特点。

  2、针对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要。

  3、激趣性原则。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一定要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

  四、组织成员

  组长:罗群雁

  副组长:张群许倩刘红王玫

  组员:杨阳、周煜晴、陈鑫、郭晨龙、杨凯、齐玉、李媛、黄莹莹、王国霞、吴靖。

  五、实施办法

  1、初一初二每周开设一节“国学”校本课程,也可两周安排连堂两节,便于集中开展活动。高一高二下学期每周开设一节国学校本课程,也可两周安排连堂两节,和现有的走班课,以及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要将诵读、理解、感悟以及应用相结合。

  2、全校选拔语文素养较高的参与热情高的'教师开发“国学”校本课程资源,具体负责课程的实施。

  国学校本教材由刘红、王玫、杨阳、周煜晴、陈鑫、郭晨龙、杨凯、齐玉、李媛、黄莹莹、王国霞、吴靖负责开发,可根据情况开发初中版(两册)和高中版的校本教材(两册)。由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语文老师具体实施。

  3、校本教材内容可包括诸子百家篇、唐诗宋词篇、戏曲音乐篇、建筑服饰篇、国画书法篇、中医篇等。可参考经、史、子、集的划分方法,重点选儒家经典,古代著名历史散文经典、其他诸子百家经典、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和文学评论经典(重点是唐诗宋词),

  4、国学经典诵读安排:每天早读十分钟、语文课前三分钟时间,语文教师根据教学情况组织诵读。还可和读报课结合起来,比如播放“百家讲坛”等。还可利用学校的电子屏,每日或每周推荐一则国学经典片段。

  5、还可开展“讲古代名人故事”“国学手抄报展览”“国学经典书法展览”“国学经典知识讲座”“国学课本剧展演”“国学诗歌朗诵会”“国学读书汇报会”“国学演讲比赛”等活动。活动可结合重大节日,以节日为主题,进行设计(如“清明节诗歌颂唱会”),可根据时令季节设计,可家校互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国学学习天地。

  6、由教务处具体检查国学校本课的上课情况,组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学生的具体考核由任课教师在课程安排的最后一周,随堂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分两部分,其中平时课堂表现占40%,学期末考核占60%。

  7、任课教师要在课程结束后,总结反思自己国学课开展情况,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总结材料上报给教研室,为国学校本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和实施提供参考。

  8、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和学校的读书节、道德讲堂、元旦迎新晚会等常规活动结合起来。

  六、保障措施

  1、搞好“国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设。

  2、学校要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有力支持(事情多而杂,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3、国学校本课程的开展要和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课程实施方案 篇7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扎实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依据,按照市、县主管部门要求,积极组织课改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手段,改革单一评价模式,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探索课程改革的新路子.

  二、课改组织机构

  课改组长:张延成副组长:窦兴民、聂炳法、段连学成员:曹林、丛临香、马玉明、教研组长

  三、目标任务

  1、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体例结构、特点、使用策略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校本研究,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3、开展教学方式的研究。科任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摒弃一支粉笔“满堂灌”的现象,积极探索教师的角色意识,当好课堂的“导读”,而不是“演员”,研究课堂教学结构、流程,教师要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4、开展学习方式的研究。积极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潜能,转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5、开展形成科学的评价观,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的评价体系。

  四、措施方法

  1、大力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任何改革,先要过思想关,即是思想观念要先行,这是改革的保障。我们组织的三级培训,第一级即上层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培训,第二级即组织全体教师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第三级是由学校组织培训,定时间反复强化学习,特别是观摩实验区的示范课例。通过三级培训,要使全体教师彻底转为思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此外,学习培训分阶段推进,即分批分期选送科任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课程研讨活动等;分批培训教师,即还在担任老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也要让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运用新理念、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跟踪培训;对起始年级的教师,在后续阶段仍要进行教材培训,真正实现综合培训、全员培训的目标,

  2、落实集体备课活动,各科、各年级成立备课组、年级组跟踪监督。各备课组要有指导性的教学计划,时度安排表、活动安排表。备课组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次备课要有中心发言人,备课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探索课改的新路子,备课组还应定期开展看课、说话、评课活动,真正做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健全课改相关制度。推进课改还应从制度方面进行约束,我们决定研究制订课改学习制度,课堂教学评价制度,课程评价制度等,让教师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指向课程改革,让长冲中学师生能在最短的时限内融入课乞讨的洪流。

  4、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经常进行课堂听课、研讨、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与监控,杜绝老套的教学方法行为,运用新教材采用老教法的作法。

  5、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业生的`学双方互动的过程,它决不是教师教学生听,或者学生专注听教师讲的单向传输。课堂的互动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角色地位的改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垄断者、教材机构的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平等的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课堂的结构模式也将发生彻底的改变,不再是以教论学,而是以学论教。教师出色地教是为学生更好地学提供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给自己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学与教的统一。

  变革教法还表现在教材的解读与处理上,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的思维,因为过去的教材的处理有固定的模式,易操作、简单,不需动脑筋,而“课改”的课堂教学重视精神性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在实践中来感悟体验所学的知识,这种教学没有定式,非常灵活,不易把握,特别是备课要求高、难度大,尤其如“问题探究”,教师不能只凭自己过去的经验,更要深入为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置凝提问的“估计”,过去备课有一本“教参”便可高枕无忧,现在备课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资料,广泛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删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课改”课堂教学的这一系列变化对教师来说将意味着不轻松,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锤练自己,加快自己对这种课堂教学的“磨合”、适应,要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真正为学生制作出丰盛、营养丰富的“课堂大餐”。

  6、探究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程标准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非易事,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时操作不当,即使我们在课堂上留给了学生一定的学习时间,但学生却感到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这样学生非但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为课堂学习的冷漠的旁观者,学生在课堂肯定是收效甚微。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课堂学习呢?其一:体验学习。在课堂上要设法引导学生置身于教材学业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教材情境中来感悟、来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动机,来唤起他们解决问题欲望,不断地升华学业生思想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如:

  数学课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知识,首先让学生置身于教材情境,生活中哪些圆的现象,圆对人类有何作用,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萌生探求圆的奥秘的欲望。其二,“对话学习:就是让学生多与教材对话,多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在课堂上多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讨论,在群体交流中,各个学习体体思维不断碰撞,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7、积极推进课题研究。我们要在各学科中大力研究、实验,不惜花费财力、精力、人力投入实验研究,用坚强组织领导,充足的科研经费,扎实的实验研究,优秀的实验成果向市教科院汇报结题,在全市占据市示范学校的地位。

  8、注重资料的整合和成果的总结、转化。各学科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收集一手资料,适用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在课改方面有在全县仍至全市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特别是要推出一批课改名师、论文、材料等优秀成果。

  五、注意的问题

  1、防止个别教师不愿改,不敢的情况发生,从思想上武装教师的头脑。对学生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养成训练,切忌随遇而安,畏难情绪。

  2、课程评价的缺位现象。课程评价本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学校要制订适应课改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教师也应当用科学、发展的观念评价学生,多元评价、发展评价、过程评价是应当贯彻的评价原则。

  3、杜绝“懒人”“懒思想”的现象,教师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与时俱进,同时代同步,与思想同步,超前发展,在课改中有所作为。

  课程实施方案 篇8

  人类的一切活动,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为前提的.对于人来说,交往是一种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活动.在现实社会中,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国际往来日益重要,人们对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更加关注.随着我们对交往礼仪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我校已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礼仪教育渗透,学校德育组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努力.但这些做法都是零散的,不能使之系统化.而作为文明交际礼仪的启蒙教育,我们重在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使之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受到人们的欢迎.再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从而推动社区以及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也正由于开展文明交际礼仪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与客观的前瞻性,我校决定把“文明交际礼仪教育”由学科渗透发展到作为校本课程主科目来开发,确定了以“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为主要内容,从七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带入良好人际关系的殿堂.

  一、课程开设的需要评估:

  1、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他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得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大部分人重智轻德,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忽略了对孩子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文明交际礼仪教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丰润区.一方面,社区中各类闲散、外来打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来自当地农民子弟和各村新富起来的个体户子女.他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样尊老爱幼,怎样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样着装,怎样待客做客,怎样遵守社会公德,怎样讲文明、讲礼貌等等显得比较薄弱.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开设文明交际礼仪教育课程是我校校情的需要.

  3、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学生的第一需要是学会交往,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其次才是学会学习,只有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进一步发展个性.再加上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极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因此在中学阶段开设“文明交际礼仪教育”课程,使他们系统地受到良好礼仪规范的熏陶教育,从而养成其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其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奠定良好的人生基础.

  4、我校育人目标的需要

  我校的校训是“文明、勤奋、活泼、创新”,首要的目标,就是要教育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了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较连续性、完整性的教育训练,也为了落实我校的育人目标,拓展更加广阔的教育空间,我们拟将“文明交际礼仪教育”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场戏”,以此促进我校的为学思想更好的形成,更好地养成文明的校园风貌.

  5、丰富的课程资源

  我国早已颁布了《中学生守则》和《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去年我国公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一书.社会上服务性行业,如“宾馆酒店”“市场超市”等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准则与礼仪规范.再加上我校图书馆的丰富的藏书以及宽带网、校园网的`建成更方便人们网上资源的利用……这些都是我们对他们进行交际礼仪教育的资料来源,为我校该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资源保障.

  二、课程的目标:

  1、促使学生了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基本礼节,养成在各种场合经常使用文明礼仪的习惯.

  2、自觉参加交际实践,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包括三个单元:“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具体见下:(课程内容虽然分为三大单元,但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交叉进行.)

  1、“校园礼仪”

  课程内容: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学会请教学会商量学会倾听学会劝阻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会师生间的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校园常规礼仪,使同学之间能够以礼相待,和睦相处,团结协作,互助互爱;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师生间交往自然亲切,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校貌.

  2、“家庭礼仪”

  课程内容:做客礼仪迎宾礼仪待客礼仪祝贺礼仪邀请礼仪服饰礼仪上、下辈之间的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家庭常规礼仪,上下代人加强沟通,消除代沟,建立上、下辈之间朋友式的关系,享受温磬的家庭生活.

  3、“社会礼仪”

  课程内容:问路礼仪乘车礼仪购物礼仪影剧院礼仪邻居间的礼仪……

  课程目的:了解、掌握并使用社会常规礼仪,使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让自己处处受到欢迎,得到尊重,使自己的社会生活充满快乐,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四、课程的实施:

  我们初步设想本课程在七、八年级预先开设,再向全校铺开,三个单元交叉进行.每一个单元都是以“交际礼仪”为切入口,以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研究为突破口,突出“社交技能”的主题.逐渐建立规范的家庭礼仪和校园礼仪,然后再向社会推进,争取社区、共建单位的配合支持,争取社交礼仪建设的良好效果,同时让学生养成文明交际礼仪风范,以此促进学校校风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周的周一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交际礼仪教育,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2、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交际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3、课外实践:①调查走访:走访宾馆酒店、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礼仪知识.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公民”、“我是服务员”“今天我当家”、“我的家乡美”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

  4、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等.

  五、适度的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包括教师制订、撰写的《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和《校本课程教案(设计)》的情况也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比较突出的,有创新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等.

  3、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情况要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等等.学校、教师要根据实施情况和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六、保障的措施: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向纵深发展.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

  3、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突出成绩的,将在评优、评先时给予倾斜.

  4、组织的保障.建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组如下:

  组长:王贺印

  副组长:王守增.王晓朝.王学军.高海忠.

  专家指导:田秀梅(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成员:王友华.甄东亮.韩玉红.马瑞文.王建东.王福利.王艳凤.甄立红.张海峡

  5、具体实施本方案的有关人员:

  指导老师:王晓朝

  实验老师:甄东亮.韩玉红王福利

  七、补充说明:

  (一)课程实施效果设想:

  1、教材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案例不断完善,逐渐构建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

  2、全面开设文明交际礼仪教育课程,逐步推向其它年级,聘请课程专家介入我校课程研究,促进我校课程研究向纵深发展.

  3、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改善,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听到声声亲切的问候,感受浓浓的文明景象,促进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地形成.

  4、促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改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发展专业,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二)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1、课程生命问题:应采取什么有效的方式才能保证校本课程持久的生命力.

  2、评价体系问题: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是个复杂而又综合的问题,如何做到定性与量化的统一,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统一,局部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统一.

  3、由于班级班容大,学生数多,要组织社交体验难度较大.

  4、师资配置问题:教师手头的事情太多太杂,而他们的时间精力却有限,无法对该课程作出更多的研究,如设专职教师,教师的编制又有限制,而且教师们又担心职称的评定问题.

  课程实施方案 篇9

  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是指幼儿园在领会国家和地方课程精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园基础与资源条件,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与规划,由此形成的平衡、和谐、适宜的书面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方案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基本依据。

  幼儿园课程的自主化、多元化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上海市学前教育“二期课改”充分体现了“原则规范、方向引领”的指导思想,赋予幼儿园更大的课程发展权,鼓励幼儿园在遵循课程设计基本理念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本园实际及办园风格,设计切实可行的课程计划,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幼儿园将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真正落实到课程实施方案中,并在实际操作中贯彻执行。有的幼儿园在课程安排上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幼儿的自主游戏、体育运动等得不到保证;又如,课程结构松散,内容庞杂、膨胀抑或偏缺,整体性不强。这些问题实际上反映出幼儿园整体课程设计与规划中的不足。因此,进一步明确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意义,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研发能力,提升课程实施的质量,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待加强的一项工作。下面,我来谈谈对制定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构想。

  一、既要契合主流,又要富于个性

  幼儿园课程方案是对幼儿园课程的预设性规划。理想的课程实施方案既应契合课程改革的主流价值观,又应充分展现幼儿园自身的特点。

  1.基于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现在,有的幼儿园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实施的自主权,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机制和适宜的评价标准,一些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课程方案的实施中十分随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有一些教师由于缺乏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与经验,对形态各异的课程资源缺乏独立的分析、评判能力。这使得他们的课程实施方案缺乏科学性、适宜性与可行性。

  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不论是“园本化”还是“班本化”,课程目标与内容都要体现国家与地方法规的精神,并与本园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课程设置与结构都要清晰、合理,能体现学前教育启蒙性与整体性的特点;课程的编排和设计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能力、兴趣及经验;课程评价和幼儿发展评价要定期化、经常化,评价标准应与课程目标相呼应。这是编制课程实施方案的基本依据。

  2.基于幼儿园现实条件与发展需要

  如果一个课程实施方案普适性强但针对性弱,就不能适应各幼儿园的具体需要。因此,“因园制宜”是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的重要准则。

  一要基于幼儿园的发展基础与现实。地理环境、师资水平、生源质量、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幼儿园具有不同的办学条件与教育基础。幼儿园在制定课程方案时要正视这一点,从现实条件出发,脚踏实地地确立适宜的课程目标与发展愿景,规划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二要着眼于幼儿园课程的传承与发展。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课程文化与课程特色,幼儿园应对此进行系统的思考与梳理,着力分析和总结本园课程的强项和弱项。强项是形成幼儿园特色的基础,弱项往往既是发展的“瓶颈”,又是新的生长点。因此,有效利用自身的课程文化和课程特色,处理好课程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能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使幼儿园的优势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二、课程结构清晰,体现发展需求

  一份完整的.课程方案应该包含幼儿园发展现状、课程理念和办园特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等内容。其中,对大部分幼儿园来说,最难把握的是课程结构与设置,即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哪些活动,又如何协调这些活动之间的比例。对此,笔者有三点建议。

  1.优化结构

  所谓“优化结构”是主张幼儿园在审视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重新分析各种活动类型和活动项目在课程系统中的价值、功能以及相互关系,既注重目标上的一致性,也关注形式、功能上的互补性,由此确定本园的活动类型与活动项目,形成课程结构。幼儿园在具体操作中可突出两个意识:

  一是全面意识。在规划课程结构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系统组织与安排多种活动保障幼儿的基本发展,又要以幼儿园已有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为依据,将幼儿园的办学特色(满足幼儿的个性爱好、特殊需要)及个性化发展在课程结构中得到体现与落实。

  二是科学意识。正确处理各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项内容在不同年龄班的适切性;采用一定的形式将各种活动类型与活动项目组织起来,形成清晰的课程结构。

  2.平衡配比

  平衡配比是主张幼儿园课程结构中的活动项目与内容应保持合理的比重,即教师要平衡各项活动的内容与时间,在相对科学的原则指引下主动而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避免给教育教学带来太多潜在的随意性。幼儿园在具体操作中可把握四个平衡:(1)幼儿园四类活动的平衡:对各年龄段幼儿四类活动(生活、运动、游戏、学习)的时间作出明确、适宜的规划,以作为活动内容选择与组织的依据。(2)特色活动与共同性活动的平衡:从整体性上考虑特色项目的价值定位、内容以及比例。(3)区角活动与主题活动内容的平衡:既要考虑主题活动和区角活动的联系,也要关注五大领域教育内容的平衡,以及主题和非主题活动的平衡,使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与安排。(4)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间的平衡:既要保证幼儿自主游戏和娱乐的时间,又要保证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学习的时间,同时也要关注这两类活动的融合与转换。

  3.细化安排

  虽然幼儿园在课程规划中给予教师弹性空间,但这种弹性空间并不是越大越好。理想的课程管理应对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作出细致的安排,然后由各年级组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使保教工作形成稳定有序的良性发展态势,使课程目标更好地落实到每一天。

  1.幼儿园一日(周)活动的安排及作息时间安排。首先,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合理安排各项活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证幼儿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其次,时间安排要根据各年龄段、季节、地域等特点作出调整。第三,要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室内与室外,全班、小组与个别活动相结合,以提高幼儿的活动效率,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2.幼儿园大型活动以及专用室活动等安排。除了常规性的一日活动外,幼儿园在开展各种大型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专用活动室活动、混班混龄活动、亲子活动前应事先作出计划与安排。另外,幼儿园还要对户外公共场地、教学仪器设备、多功能室等资源的分配作出具体安排,编制详细的规则与要求,以提高使用效率。

  合理的课程结构与设置既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又要关注幼儿、教师以及幼儿园自身的发展需求,使幼儿园课程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三、研发与实践互动,提升课程品质

  课程实施方案的研发与制定需要教师共同倾注热情,奉献智慧;同样,课程方案的实施与发展也需要教师全力以赴、同舟共济。只有研发与实施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发挥出课程方案的规划、指导作用,提升课程的实施品质。

  反思当前一些幼儿园制定的课程实施方案,不难发现一些应该极力避免的问题。例如,脱离幼儿园的现实条件与基础,好高骛远,方案可行性差;方案制定流于形式,与实践脱节;闭门造车,由少数人垄断方案的制定权;过分追求幼儿园的特色,标新立异,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等等。对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制定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扎扎实实地研究,以适应儿童发展的需要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程实施方案 篇10

  一、主要目标

  知识与技能,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过程与方法,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信息交流能力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兴趣,对科学求知识,科学探究勇气的培养,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教学中渗透STS观念,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具体措施

  1、成立物理课兴趣小组,由集体备课指导,研究物理教学。

  2、加强理论学习。每星期一早晨 、第二节,全体物理组按要求理论学习和讨论,扎实地完善集体备课,落实集体备课。

  3、确立教师发展的方向,物理教师是一个创造者,引导者、引惑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⑴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⑵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⑶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⑷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

  ⑸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护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⑹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4、组织全体物理教师观看优质课改录像课,并加以总结。每学期观看的次数不低于5次。同时鼓励物理教师向其他学科学习课改的经验学习,注重学科间渗透。

  5、及时总结物理课教学过程的成果。

  6、进行课后反思,着眼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及时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在反思中不断提高。

  三、实施阶段安排

  1、准备阶段:确定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改方案,学习课程标准解读,领会课改精神,明确自己的任务,制定课改实验计划。

  2、实施阶段,在初二实验年级,各实验根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实验,物理组里有计划有组织教学观摩、讨论、交流活动。实施集体备课。实验教师深入课改课堂听课、讨论、分析、总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3、总结阶段:实验教师分阶段总结、课改经验和体会,提出方法和不足。总结课改实验成果。

  课程实施方案 篇11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学校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兴趣性、拓展性为主,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让课程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以及班庄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带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开发、管理、评价、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总目标:

  发挥团队合力,结合课改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拓展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拓展学生乐学的空间,突显学科特色。

  2、学生发展目标:

  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3、教师发展目标:

  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成为实践的研究者,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重点突破:

  以学校特色项目为基点,在和谐团队氛围下的开发校本课程,向各学科延伸。

  三、组织与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

  组 长:xxx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的研究和实施。

  副组长:xxx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和安排教师上课,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

  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情况及对校本课程档案整理工作等工作。

  成 员:xxx xxx xxx xxx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①构思并制订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②制订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③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④积累课改资料,及时提供教改信息。

  ⑤经常深入校本课程实施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⑥做好校本课程实施的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人本性原则

  校本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观为核心内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

  2、整体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目标与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科课程应得到充分重视,活动课程应成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潜在的课程资源,重视隐藏在课内外和校园文化中潜在的课程因素及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3、发展性原则

  校本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成材、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社会发展。学校利用自身资源,构建有本地特色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课程。

  4、科学性原则

  深入系统地学习与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借鉴外来的有益经验,结合本校实际,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解决实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检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边实验边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方法措施

  1、充分调动教师参加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体现参与性。

  2、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坚持校本化。

  3、仔细研究《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性与探究性。

  4、结合校本教研的管理模式,实施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

  六、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1、发掘本地特色项目资源,发挥特色创建过程中的优势,形成校本课程的生长点。

  2、在1~6的年级实施,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3、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4、以学生和谐发展为出发点,明确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完善课程体系,落实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5、逐步将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管理体系,引导各年级实施拓展型课程的开发。

  七、课程的实施

  1、教师每学期应撰写校本课程教案,并建立校本课程教师档案袋。

  2、课程的组织形式必须以学生为本,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采用学生喜爱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活动环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不能只重活动的结果。

  4、教师必须在每次校本课程后,作好记录,写好教学反思。

  5、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档案意识,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所有资料搜集整理好,期末上交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以利总结、改进和推广,并作好展示汇报工作。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1、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

  2、完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申报制度。

  3、教师组成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5、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该学科学习的兴趣需求、学习效果等。

  6、对于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学校将给予适当的奖励。

  九、校本课程实施保障

  1、学校对参加校本课程研究的教师在外出学习、教学研究校本教材编写等方面提供物质支持。

  2、设立校本课程实施的研究及奖励经费。

  3、学校对教师进行必要的课程理论培训。

  4、保证实施教师的研究时间,研究空间。

  5、鼓励教师撰写心得体会,包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6、在教师考评上充分肯定教师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果。

  7、学校对实施教师应做好各类设施的提供,如校园网等,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开设准备物质条件。

  8、对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应组织评选,优秀的校本课程,铅印成册,并予以奖励。教师开发出的校本课程的成果记录在教师业务档案。

  9、根据师资培训工作的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教师认真参与培训,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考核、有成效,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奖励制度。

  课程实施方案 篇12

  第一部份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传民族传统文化灰核心,解决中小学德育工作实际问题,使中小学德育直正体现普教性、持久、创新性、针对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减少突击与形式,使德育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让学生得到健康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文明素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大批合格的建设者。

  初中重在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养成文明礼貌、讲卫生、讲秩序、爱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宽容友爱、热爱集体、关心尊重他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热心参与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态度。

  二、分目标

  (一)、知识

  1、了解礼的起源与发展、内容与实质。

  2、懂得学习礼仪的重要意义。

  3、掌握正确的形体姿态,懂得中学生得体的服饰要求和谈吐规范。

  4、掌握家庭礼仪中对待长辈、客人及邻里的基本礼节。

  5、懂得与教师、同学相互交往和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懂得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义。

  6、懂得作为社会人在公共场合应遵守的礼仪规范,遵守社会公德。

  (二)、能力

  1、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养成良好的“体态语言”习惯,调整自己的情绪,提高个人素养。

  2、灵活运用不同场合下的礼貌用语,掌握与人交往的语言技巧,提高与人交流、与人沟通的能力。

  3、学会端庄、大方、整洁的仪表修饰,以符合中学生自身特征,展示自我良好形象,培养和提高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4、懂得自尊、自爱。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讲究个人卫生,学会做事,培养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

  5、融洽师生关系,学会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培养和锻炼适应能力,培养协作能力。

  6、培养敬老爱幼、助人为乐的诚心、爱心和热心,培养热心参与、友好交往能力。

  7、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环境,爱护大自然。

  (三)、情感和态度

  1、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从自尊、自重、自律的行为中培养关爱自己、宽容善待他人、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2、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礼貌的行为,在规范行为中培养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3、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利益,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品质。培养对国家、社会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

  4、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生活作风,做到真诚讲信用,遵纪守法。

  5、树立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意识。爱护环境,爱护大自然,保护与人类共同生存的环境。

  第二部份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及安排、活动形式

  教学计划:初中礼仪教育课程的知识部份共24课时,两个学年完成,知识传授与实践活动课时比例基本为1:1,或者活动实践课时多于知识传授课时,即礼仪教育总课时数为48节,教师教学时可视实际需要灵活把握。本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时效性、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注意与学校长德育管理工作密切联系。另外,学校总体教育计划中的学生实践活动,如:节日教育、艺术节、主题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作为礼仪教育课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一、绪论(共2课时)

  1、礼的起源与发展(0、5课时)

  2、礼的内涵与实质(0、5课时)

  3、做文明礼貌的中学生(1课时)

  二、仪容仪表礼仪(5课时)

  1、形体姿态(3课时)

  2、中学生服饰礼仪(1课时)

  3、礼仪修养与个人卫生(1课时)

  三、谈吐礼仪(3课时)

  1、谈吐礼仪与语言美(1课时)

  2、谈吐礼仪与声音美(1课时)

  3、谈吐礼仪与普通话(1课时)

  四、家庭礼仪(6课时)

  1、敬老礼仪(2课时)

  2、日常餐饮礼仪(1课时)

  3、待客礼仪(1课时)

  4、书信礼仪(1课时)

  5、电话礼仪(1课时)

  五、校园礼仪(4课时)

  1、师生之间的礼仪(2课时)

  2、同学之间的礼仪(1课时)

  3、校园活动礼仪(1课时)

  六、公共场所礼仪(4课时)

  1、公共礼仪基本原则(1课时)

  2、公共场所的礼仪规范(2课时)

  3、社会公德与环保安全(1课时)

  二、教学活动形式:

  本课程是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常用形式:

  1、交流分享:是常用的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交流分享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2、资料调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学生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现场调查:通过组织学生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学生对所关注的总是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以利用这一形式。

  5、诵读诗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诵读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古今经典赞歌、文章。一方面是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6、欣赏:学生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音乐,也可以是学生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来一起欣赏。

  7、练习: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练习中学生形体健美操等。

  8、讲授: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份了解学生理解水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

  9、主题班会:针对某一主题而召开的班会,可以综合利用上述多种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受到教育,达到教育的目的。

  10、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礼仪教育课程的实施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还可以与音乐欣赏、体育健美操练习等结合,还可以充份利用校园环境等创设礼仪教育氛围。

  课程实施方案 篇13

  为推动我校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将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实现曲阜、日照两校区优质课程资源共享,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制定我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一)通过引进和自主开发在线开放课程,推进全校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相结合评价的三大教学转变。

  (二)引进由名校专家学者讲授的在线课程10门左右,计划用5年时间自主建设30门左右我校教师授课的在线课程。

  二、建设办法

  (一)校外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引进,以专项方式进行。

  (二)校内在线课程建设,以立项课程建设项目的方式进行。按选修课程、必修课程分批次开展。

  (三)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由教师个人自主申报,教学单位审查推荐,学校审批后每门课程拨经费1万元资助建设。立项的课程作为课程建设项目,其性质与精品课程相同。

  (四)校内在线课程视为教师职务之作。授课教师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术规范,讲授内容等适合网上公开使用。视频课程的所有权归属建设课程的教师,课程的非商业性使用权归属学校。

  (五)教务处组建教学视频录制团队,负责立项课程的授课视频录制及后期剪辑制作等工作。

  三、建设内容

  (一)课程网站:立项课程需在我校网络课程平台上建设课程网站,提供授课视频以及各种文字形式的教学资源,并建设网上授课所需的所有资源,能够开展在线学习、作业、考试、答疑和讨论等。

  (二)授课视频:在线开放课程或18学时(1学分),或36学时(2学分),前者提供教师本人授课的至少6个视频,后者提供至少12个视频,每个视频的时长为25分钟左右。授课视频与以往精品课程授课录像有别,不采用随堂录制方式,而是针对网络修课学生授课。要求使用普通话授课,语言精练,教态端庄自然。授课内容须具备基础性、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等特征。视频短小精悍,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观看学习。

  (三)图文资料:立项课程需在网站上发布教学大纲、授课课件、参考资料、思考练习题等学习课程所需的图文资料。教学大纲应明确教学目标、难点重点、课程进度及课程考核方法等。

  四、课程管理

  (一)在线课程管理及运行由教务处负责。引进和我校教师建设的在线课程,均在选课时向学生开放,供学生选修学习。

  (二)我校教师建设的在线课程,需在获批的学期内完成全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任务,并在学期末向学生开放选课,成为下一学期开设运行的课程。

  (三)课程运行期间,授课教师应及时发布课程信息,适时更新教学资源,开设聊天室,在线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问。答复学生的在线提问,应不超过三个工作日。

  (四)18学时的课程应至少有两次在线作业,36学时的课程至少应有三次在线作业,同时进行在线期中,期末考试,并按照平时占20%、期中20%、期末60%的比例,形成期末总成绩。期末考试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学生到指定的计算机房做题答卷。

  (五)我校教师建设的在线课程,由学生进行网上评教。连续两个学期网上评教成绩未达到A级者,取消其在线开放课程资格。

  (六)工作量和课时酬金计算,执行《曲阜师范大学教学工作量计算及酬金划拨办法》和《曲阜师范大学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五、学生修读

  (一)学生一次修读在线课程不得超过两门,修读伊始应认真研读教学目标、学习要求等,为修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学生按照要求学习在线课程的教学内容,独立完成在线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并积极参与在线课程讨论。平台会根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度形成量化数据计入课程成绩。

  (三)教师通过课程平台监控学生在线学习状况,并及时取消学习不认真学生的修读资格。

  (四)授课教师按规定的比例计算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考核成绩合格的学生,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课程实施方案 篇14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结合《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幼儿园对课程管理的自主性,结合本园特色,自主开发符合本园的园本课程,从而提高我园教师的课程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二、现状分析

  1.我园办园显年轻。原因在于我们的师资发展不均衡,个体差异较明显,多年来一直缺少专家型教师引领。因此,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与课改所要求的理想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2.在近几年我园不断反思,努力创设机会向各幼儿园学习,本着“走出去,带回来”的理念,逐步在我园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园级骨干教师不断呈现,并逐步成为园骨干力量。

  3.我园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结合我园实际,将艺术教学作为我园的特色。依据我园三年发展规划,本学年我们将乡土美术特色作为重点,发挥教师特长,让教师在学习、实践、反思、提炼的过程中,逐步对乡土美术课程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教育手段、资源利用等方面有质的转变,从而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园本课程开发总目标

  1.以幼儿发展为本,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通过对乡土美术课程的开发利用,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对乡土美术的兴趣。

  2.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课程意识,注重学习,实践—反思—实践—总结的过程性研究,全面提升教师挖掘具有园本课程资源,并将其渗透于课程实施过程的能力,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

  3.丰富课程资源,使幼儿园园本课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使家长能参与园本课程的开发。

  四、园本课程开发内容

  1.尝试开发利用多样的乡土材料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活动:小班为撕贴美术教育;中班为拓印画;大班为剪贴画。充分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意识及创造能力。

  2.年级组组长负责,年级组教师参与,为幼儿提供多种尝试、表现的情境与条件、鼓励、支持幼儿尝试创造。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分层研究,采用幼儿喜欢的形式,开展美术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社会化进程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各年级组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园本课程开发内容,制定合理有效的目标及具体的实施方案、评价标准。

  3.社区环境资源、家庭有效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高家长对园本课程的认识,指导家长参与实验的实施,成为园本课程实施的支持者、理解者、欣赏者、响应者、参与者。

  五、园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园本课程开发制度,保障园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

  1.领导小组制度:修改园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各自职责。领导小组成员由园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师代表三个层面组成,根据各自负责的研究小组产生。

  2.每月汇报制:各年级组长每月末向保教主任汇报园本开发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3.随机督导制:园长针对各年级组的园本课程实践研究过程进行随机督导。

  4.资料收集制:对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要及时收集,在每月交流时上交各类资料。

  5.园本课程考核制:每月由园长、业务园长和各负责人从态度和质量上进行考核,考核成绩纳入每月教师考核之中,并重复计算到年终考核之中。

  (二)健全园本课程网络,保障园本课程开发有效性。 完善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网络。根据职责分为:研究组——教研组——班级,三级网络。由教研组长带头分年级推行“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个人修订——教后反思——定稿”的集体备课模式。课程研究组主要是各年级组组长:每周落实本年级教师依据本年龄段幼儿特点,开发一节与本年龄段主题相符的乡土美术园本课程、开展案例研究。教研组成员是各班班主任,将开发的成果进行商讨分析,在教育实践中予以验证;班级的职责是将园本课程有效运用,并及时反馈相关的信息给年级组长。

  (三)建立课程管理细则,保障园本课程的顺利开展。 加强园本课程备课管理,每周三下午由年级组长牵头,保教

  主任参与每周备课内容制定。园本课程开发的集体备课要做到“五落实”: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主备人;落实活动程序;落实活动记录。

  园本课程融入幼儿集体教学中,各班级根据年级组集体备课内容一周必须开展一次园本课程。内容选择具体体现为:明确了一个确定、二个优先、二种关系。一个“确定”:结合我园特色教学,确定将乡土美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教学;二个“优先”: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优先、幼儿当前喜欢的优先。二种“关系”: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个体构建与共同构建的关系。

  (四)创新园本教研形式,提升教师研究的实效性。 园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教师以理论为基础外还必须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因此我园除每周三的集体备课,每周五下午三点半至四点半,根据园本计划按时开展园本培训。园本培训形式多样,通过专家引领、自我培训、同伴交流有效促进专业成长。

  1.专家引领:努力创设机会将专家请进来,避免教师的实践陷入从操作到操作的低水平的重复,让教师借鉴并进行针对性的反思,更有效地激发教师改革的愿望和自我发展的需求。

  2.自我培训:骨干先行,带动全体,提升经验教师的发展动力。将骨干教师外派培训、听课,将先进理念付诸实践,并将理念传达结合我园实际有效利用,真正发挥“走出去、带回来”的作用。

  3.同伴交流:给每位教师提供宽松的氛围充分交流,避免“一言堂”,在交流中解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困惑,从而反思教学行为,促进有效教学。

【课程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课程评价实施方案10-07

学校课程实施方案04-11

中学课程实施方案范文05-26

田野课程实施方案的范文10-08

合唱课程实施方案-范文10-08

关于微课程的实施方案10-08

班级课程实施方案范文10-08

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10-07

学校课程建设实施方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