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时间:2024-07-20 22:55:03 宜欢 方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精选10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精选10篇)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1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四个部分。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课时最多,占有重要地位。开设研究性学习,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制订《xx初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型必修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2.目的和意义

  (1)促进每个学生心身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4)促进教材多样化,逐步落实学校对教材的选择权。

  (5)促进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研究性学习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将会推进以加强德育为灵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3.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开放性

  实施主体开放(师生、专家、家长);

  活动时间开放(分散与集中课时双结合);

  活动空间开放(教室、学校功能室、校外厂企、街道、景观等);

  学习内容开放(学科、社会、生活、课题、活动设计);

  学习手段开放(读书、上网、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讨论等);

  研究方式开放(参观、访问、观察、调查、实验、资料收集);

  成果表达开放(论文、报告、方案、展品);

  (2)、探索性

  研究性学习从研究范围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安排、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成果的表现,都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完成。

  (3)、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板块之一,说明它的特征是实践性,而且在学习内容上看,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实践、科学和生活体验的联系。因此,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和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与以往课程相比,在目标定位、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考核评价以及师生关系上都有其特点。

  4.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

  根据研究课题内容难易、时间长短、组织形式的不同,研究性学习有三个不同的课程模式:专题研究型、小课题研究型和主题综合型。

  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要求

  1.注意把握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注重培养学生的收集信息和处理能力。

  (2)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来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4)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5)发展学生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

  2、正确把握研究性学习的性质

  (1)问题性——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

  (2)开放性——时间安排、主题确定、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结果表达,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

  (3)综合性——围绕专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

  (4)社会性——关注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5)实践性——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3.精心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环节

  不同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具有不同的教学环节。

  专题研究型。专题研究型是指研究内容比较单一、所用课时数较少,一个教学班研究同一课题内容的课程模式。属于研究性学习的初级层次。

  这种模式的教学环节包括:

  ①选择学生感兴趣、结合师生实际、便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课题;

  ②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

  ③以突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为主的'课题小结、评价。

  (2)小课题研究型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研究课题整理归纳的基础上,确定几个课题,在一个教学班或一个年级内的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的课程模式。

  这类模式的教学环节有:

  ①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

  ②指导教师对学生自选课题的筛选、课题确定、成立

  课题组;

  ③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

  ④课题小结与探究成果展示;

  (3)主题综合型

  主题综合型,是指每学期全年级设立统一的范围宽广的主题,通过对学生在同一主题下自选小课题的筛选,分设若干各子课题,以小课题组为单位的自主、开放式的探究过程。

  主题综合型课题的探究过程包括:

  ①组织辅导报告、班级布置与动员;

  ②个人选择题目、拟订计划、方案;

  ③班主任初审、合并相近题目,公布经年级筛选、综合的课题名称;

  ④学生自由组成小课题组,在小课题组长的领导下共同设计调查方案;

  ⑤开题报告、方案评审;

  ⑥小组实施、教师监控、参与、指导;

  ⑦撰写研究报告,小组、个人总结;

  ⑧班级展示、同学评议、自评;

  ⑨答辩会、年级报告会,形式多样的研究成果的交流;

  ⑩教师评定成级,年级总结,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论采用那种研究性学习课程模式,都要体现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特征:

  一是预期性,即通过学习学会处理预期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是主动性,即让学生对知识和生活的主动接近和参与精神得到体现。

  都要做到: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和获得感悟、体验,重在知识的应用而不是学习。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2

  一、课程开设的指导思想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开设的目标

  为了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规范运行,我校于20xx年秋季制定了《昌宜市第一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目标、具体内容作了界定,具体为:

  1.总体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

  具体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

  一是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和项目,老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和项目。在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课题指南等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是开放性。学生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在空间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还可以到校外;在时间上,既可以是在学校规定的集中时间内,也可以是在其他时间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既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体的。指导教师是开放的,既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信息来源渠道是开放的,既可以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等一切场所查阅获取资料,也可以到校外诸如三峡大学、市图书馆或因特网以及全社会采用查阅、采访、调查等形式获取资料。

  三是差异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既要尊重学生因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形成的个性差异,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年级、不同研究阶段的要求方面有层次上的差异。在研究的过程中,即使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可以各不相同。从而为学习者,同时也是为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是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三、课程运作模式

  1.课程式研究性学习

  这种模式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紧密相关,基本以某学科内的某一内容为中心进行扩展辐射,展开研究,而较少涉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如高一语文学了《论语》中篇目《季氏将伐颛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后,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孔子研究"、"《论语》研究"等。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初步尝试学术研究的乐趣,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形式具有学科课程性质,有特定的问题情境,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思想。20xx年版的新教材,配合一定章节的教学内容设置有许多研究性学习专题,如数学的"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物理的"研制水火箭"、"研究材料的保温性能",化学的"白酒中甲醇的检验",历史的"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等。所以,课程式研究性学习原则上由任课教师负责,按教材和大纲规定的学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学习,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学术研究的兴趣。

  2.课题式研究性学习

  这种模式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同学们在生活、社会、自然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设置专门课题,然后到身边的环境中寻找和开发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进行自主的探究,最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提炼,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并形成研究成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课题式研究性学习区别于课程式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学生选择的课题不受某一学科某一教师的限制,而且研究主题综合性强,与传统学科相关程度较低,课题研究的特征明显。

  四、实施原则

  我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正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一个课题的研究时段原则上为一学年,活动时间固定为每周五下午二、三、四节(原第二课堂时间)。

  五、实施步骤(课题式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为每个学生提供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索的机会,整个实施步骤按照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解决。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明确要求,课程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据此我们可以将实施流程细化为:"提出问题――设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研究――处理信息――得出结论――成果表达。"具体步骤如下:

  1.前期准备

  (1)学校遵照《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

  (2)前期培训

  动员教师、学生,以印发资料和辅导讲座等形式对老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培训,让师生共同转变观念,熟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法和步骤,并作好选题准备。

  (3)以备课组为单位,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及下学期的课程内容,提供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

  (4)发放《昌宜市一中课题选择意向调查表》,酝酿准备选题。

  2.确定课题

  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及社会关系交往等情况,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研究内容,结合本地社会、人文、环境、风情和习俗,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并聘请指导老师。自定课题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宜太大或空泛。无自定课题的同学应选填教师提供的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小组,每个研究小组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原则上一个小组聘请一位指导教师,学生不得一人单独组成研究小组。学生填好《课题选择意向表》后上交年级组。

  3.公布分组情况

  由学校综合考虑教师选题和学生选题情况,对研究小组成员、研究专题、指导教师进行分组公示。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研究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见面,交流讨论对本课题研究的构想与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方案(开题报告)》和《小组活动约法》;指导教师制定《指导计划》。

  5、评审研究方案

  各学科备课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对所指导的研究小组的研究方案逐一加以评审,凡不合格者,指导教师应指导研究小组同学重新设计制定研究方案,直至合格。凡备课组评审优秀者推荐到学校(全年级不超过10个),由学校组织"专家小组"对各备课组推荐的研究方案设计优秀的课题进行复核确认,并予以表彰、展示。

  6、研究实施

  (1)各研究小组按《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自主开展研究学习活动。研究活动的形式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如网上资料查询、图书资料查询、专题访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实验等。

  (2)各个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研究学习从观念到方法,尤其是对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提炼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并亲自参加一两次小组研究活动。

  (3)每周五下午二三四节为固定的研究性学习时间,各研究小组到固定地点与指导教师见面,汇报确定活动计划,领取《活动记录表》和《外出活动批准单》。指导教师接受学生咨询,检查外出学生的各项准备工作,签发《外出活动批准单》,交待注意事项;对学生的校外活动,指导教师应不定期进行核实检查。

  (4)每个小组配备一个课题研究学习"资料包",存放于指导教师处,由各小组组长负责本课题组的资料搜集和档案管理;每个学生一个研究性学习笔记本,随时记载研究学习情况和各方面的收获,记载内容包括:临时计划、访谈提纲、活动记录、资料摘录、心得体会、书面小结、待解决的问题等。

  (5)各小组组长每周五之前向指导教师汇报上次活动情况,征求下次活动意见,并做好资料搜集整理。

  (6)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阅读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及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定期批阅学生的学习笔记。

  (7)中期检查汇报。教务处、教研处对各研究小组的资料搜集、档案管理情况(资料包)和中期研究成果进行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凡中期检查不合格的课题,应及时调整实施方案,改进研究计划、方法。

  7、形成成果

  (1)各学习小组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形成研究成果。成果表达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形式不拘,可以是研究论文、科技制作、实验报告、调查报告、多媒体演示、报告会、展板等,要求方式规范,内容具体,鼓励创新。

  (2)结题准备

  各学习小组在两周时间内做好结题准备。

  准备工作以评审材料的准备为主,需准备的评审材料包括:

  ①研究成果(论文、报告等)1份;

  ②结题报告1份;

  ③小组学习总结1份;

  ④各成员总结1份;

  ⑤小组成员学习成绩互评、自评表每人1份;

  ⑥所有原始资料及资料目录1份;

  ⑦学生学习笔记每人1本;

  ⑧指导教师总结1份。

  8、评审答辩、报告会

  (1)初级评审:所有课题均应通过初级评审;初级评审以学科为单位,由各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本学科教师对所指导的各个课题进行评审,并确定参加校级优秀课题评审的课题。

  (2)校级评审:由学校评审专家小组,对各备课组推荐的优秀课题进行复评。评审的方式可以是查看验收研究成果、结题报告和其他资料,也可以是答辩会、报告会的形式。学校对经过复评而被确认的"优秀课题"予以奖励。

  9、成果展示

  学校集中将"优秀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向全校展示,并及时向校外推荐。

  10、总结

  召开专题研究总结会,总结成绩,明确不足,完成书面总结。

  11、确定下一学年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六、课程评价

  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评价的重点:

  (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认真参加每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能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收集、积累、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善于与他人合作。

  (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的体验情况。评价的依据是学生的研究笔记、小组讨论记录、交流和总结情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3)对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他新技术的情况;研究结果的表达和交流情况。

  (4)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情况。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的意识;相对个体的能力发展动态评价。

  (5)研究成果。

  评价的方法:采用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重视过程评价,突出学生实践体验、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的考核。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3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xx]6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订《广东江北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一、成立“研究性学习”实施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基本原则

  每个学生都要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两年至少完成1个以上的课题研究。

  完成研究性学习课题可获得获得15个学分,每个课题是否完成的依据是:有完整的《广东江北中学研究性课题审报表》;有研究性学习成果和结论。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中的任务分解

  1、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任务是:

  ①负责课题小组人员和课题小组组长的确定,每个班根据学生人数可安排10个小组,每个小组为6人左右为宜。

  ②指导课题小组自由选择指导老师,或协调老师选择课题小组。

  ③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给予学分的认定。

  ④对本班学生研究性学习结果整理归纳送交教研处备案,每学年推荐2~3个优秀课题上报学校。

  ⑤每学期召开一次研究性学习总结会或成果汇报展示会(要求至少有2名以上课程委员会成员参加)

  2、导师:协助班主任负责本班的学生研究性学习,主要任务是:

  ①利用课堂上课,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阶段,使学生愿意参加研究性学习,并产生一定的兴趣。

  ②协助班主任确定本班的课题小组成员和组长。

  ③指导课题小组自由选择指导老师,或协调老师选择课题小组。

  ④协助班主任,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给予学分的认定。

  ⑤协助班主任,每学年推荐2~3个优秀课题上报学校。

  ⑥协助班主任每学期召开一次研究性学习总结会或成果汇报展示会。

  3、指导教师:每个班的课题小组可根据情况选择一个授课教师作为本课题小组的指导老师,授课教师也可根据情况选择课题小组,每位教师(主要是高一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少于25人。

  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①指导研究小组确定课题,并完成开题报告

  ②指导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的完成(主要是要学生完整填写《研究性学习学习记录册》)。

  ③每学年把所指导的'课题小组的《开题报告》、《研究性学习学习记录册》和《研究成果》等材料进行整理,送交班主任和导师(班主任和导师根据以上材料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研究成果可以是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设计、科技作品、录象资料等多种形式)

  4、年级组长:根据本年级的特点具体组织本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协助教研处做好相关的检查考核工作,以及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搞好本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

  5、教学处:指定专人负责研究性学习管理的具体事务,主要职责是:

  ①负责班主任、导师、和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②负责对每个班级学生学分的认定进行审核。

  ③负责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整理、归档。

  ④每学年负责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展示会,每学年编辑一本《研究性学习优秀研究成果集》。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参考

  1、自然环境类: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历史文化类: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

  3、社会生活类: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的研究、社会关系的研究、企业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科技与生活等相关的课题

  4、个人发展类: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社团的研究、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音乐、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5、跨学科综合类:主要是从科学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提出的,与中学的学科知识有一定的联系,但主要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有助于了解当代前沿科学的综合学习课题,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产权经济、组织行为、等与现代化生活息息相关的新事物的研究课题。

  五、研究的步骤指导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研究课题一般包括以下步骤: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交流评价——研究成果。

  六、有关要求:

  学校要求所有教师(特别是高一教师)都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全体教师要把这项工作看成是象上课和批改作业一样不可缺少的职责。每位教师(主要是高一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少于25人,并落入正常工作量中,达不到要求的视作未完成正常工作,超额完成的给以奖励,并与课时津贴和超工作量挂钩。导师的工作量学校将另行研究予以考虑。以后将教师是否有效指导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考核、奖励和晋级的重要指标。此方案根据学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发展的情况,以及学校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完善。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4

  为切实落实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见,积极稳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推动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特制定《浙江省江浦中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实施办法》。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定义

  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撰写报告等形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科学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目标

  研究性学习活动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在课程实施中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取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和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在开放性学习的环境下,围绕研究主题,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处理,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加工处理信息,恰当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得出结论,尊重他人的创意和成果,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了解科学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习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内容

  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来源于自然、社会、自我三大领域。人与自然。如环境保护研究、生态建设研究、能源利用研究、农作物改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自然资源保护与开放利用研究、天文地理研究等。人与社会。如社会关系研究、企业发展研究、社会管理研究、人群心理研究、人口研究、城市规划研究、交通建设研究、法制建设研究、政治制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乡土文化与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与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人与自我。

  如中学生生理与心理问题研究、中学生行为方式研究、学生社团研究、学生群体关系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研究、社会适应研究等。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5

  一、如何认识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而进行的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二、课程目标

  这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通过课程的实施,同时实现多个方面的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1、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4、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7、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中都必须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善于对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拓与提升,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进展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要求教师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要求教师是学习型的教师

  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观念、知识、技术和能力都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此长彼消,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社会,有哪一种观念、知识、技术和能力可以长久不衰?在学习化的社会中,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教师要变传道授业者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拓展者,必须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转变传统的观念,具有超前的教学观念,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才能有效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由于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创新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挑战,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冲击,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善于学习,具有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探索中实践,边干边学。在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2、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技能和科研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形式,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其学习的内涵、意义、乃至怎么选题,怎么实施等都;是陌生的,教师的宣传、鼓励、指导的艺术,以及能力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课题研究的质量。从研究性学习启动、选题、立题、实施、结题、成果展示等过程都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组织驾驭能力。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从态度上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对自然、对社会的热爱。教师要在学生懈怠和遇到困难想放弃时给予信心和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怕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追求成功的欲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从能力上引导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选择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从方法上引导学生以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进行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从方法态度上,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基本方法,科学的思维品质,科学的设计和操作方法。

  3、教师要具有发展性的评价观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研究性学习的助推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学习,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学习形式,要求教师本着发展性、形成性的评价原则,充分发挥评价的学习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着眼于学生的参与性、创造性,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进行重过程的评价和过程中的评价。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培养目标,重点考核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实践参与,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学生意志力,团结协作精神,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创新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主体性发挥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互动、学生自评的情境,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字生学会反思,学会评价他人、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基于以上的认识,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将研究性学习的观念、方法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突破“研究性学习,一个现实的课题”而努力,进而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高一年级“社会调查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形式和实施流程。

  课程的组织形式

  “调查研究课程”为德树中学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校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每周利用一个半天的时间。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排入课程表,由教导处统一安排,课程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活动内容,由三部分组成:辅导报告(讲座)、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课程开始时,学校组织有关专家和本校教师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介绍调查研究的基本知识;课程围绕三个方面(自然与环境、社会与人、科学与生活),每学期确定2~3个专题,小组的活动在专题范围内,题目自行拟定;调查的范围在成都市,日常的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不仅对课程实施全程的监控,同时接受学生邀请为学生提供指导,这是一门以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的课程。

  整个课程是从辅导报告开始的,在得到初步指导和培训后,学生在上述专题内,自主确定一个感兴趣的题目,根据调查研究设计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个调查研究的。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6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指导文件,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培养其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程目标

  对学生:

  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

  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

  培养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能力。

  对教师:

  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拓宽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组织管理

  成员组成:

  学校领导:负责总体规划和监督。

  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

  年级组长:负责具体年级的组织实施。

  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组织和指导。

  各科教师:作为课题指导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职责分工:

  教务处:负责场地、设备的组织与协调,定期开放活动场馆,为学生创造活动条件。

  年级组长:根据年级特点具体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协助教务处做好检查考核及资料收集整理。

  班主任:负责全面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包括课题小组人员和组长的确定、学分认定、成果整理等。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材料、整理分析、总结报告等,并参与学生的成果评价。

  四、实施方案

  课程设置:

  在初中各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课时安排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每组人数一般在6-8人左右,设组长一人。

  课程内容:

  自然环境类: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等。

  社会生活类: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社区管理等。

  历史文化类: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等。

  个人发展类: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

  跨学科综合类:如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基因工程与克隆技术等。

  实施步骤:

  培训教育:第1-2周,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网站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培训。

  选择课题:第3周,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制订计划:第4-5周,课题小组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明确研究目的、计划、步骤等。

  搜集资料:第6-10周,各成员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广泛搜集资料。

  信息反馈:第11-13周,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和分析,形成阶段性总结。

  整理总结:第14-18周,继续搜集整理资料,形成课题成果,如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交流评价:第19-20周,每班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评选优秀课题,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五、学分评定

  学分认定由指导老师提出意见,由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每个研究课题根据完成情况可获得相应学分,具体学分标准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六、保障措施

  资源保障:学校应建立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资源库,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和道具,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环境保障: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实验室、图书馆、网络等资源,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条件。

  制度保障:学校应制定和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相关制度,如学分认定制度、优秀课题评选制度等,从制度上保障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7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保证初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落实到位,教师指导到位,活动组织到位,过程管理到位,特制定本方案。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课程目标

  对学生:

  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

  提升社会技能:培养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能力。

  对教师:

  转变教育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提升专业能力:拓宽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培养科研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三、组织管理

  教务处日常管理:负责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各活动场馆的定期开放,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教研室指导:具体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与指导,确保课程有序进行。

  班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本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包括课题小组人员和组长的确定、指导课题小组选择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给予学分的认定等。

  指导教师职责:指导研究小组确定课题,并完成开题报告;指导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的完成;整理课题小组的《开题报告》、《研究性学习学习记录册》和《研究成果》等材料,送交班主任和导师进行学分认定。

  四、课程实施

  1. 课程设置

  开设时间:建议在初一或初二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

  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2. 课程内容

  自然环境类: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等。

  社会生活类: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等。

  历史文化类: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等。

  个人发展类:如学生社团研究、学生消费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等。

  跨学科综合类:如遗传与化学、纳米技术、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等。

  3. 实施步骤

  培训教育:对于初次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通过讲座、课堂教学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选择课题: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制订计划:课题小组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明确研究目的、计划、步骤等。

  搜索资料: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信息反馈: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和分析,形成阶段性总结。

  整理总结:继续搜集整理完善各种资料,形成课题成果。

  交流评价:每班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评选优秀课题,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五、学分评定

  学分认定由指导老师提出意见,由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每个研究课题可根据其难度和完成质量给予相应的学分。

  六、总结与展望

  通过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实施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8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认真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保证初中新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落实到位,特制定本实施方案。通过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对学生:

  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

  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综合应用。

  提升生活技能:培养自主意识、团队合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能力。

  对教师:

  转变教育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提升专业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完善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培养科研能力:在指导过程中,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组织管理

  领导小组:成立由校领导、教务处、教研室及各年级组长组成的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和监督实施。

  教务处日常管理:负责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各活动场馆的定期开放,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班主任与导师制: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导师则负责具体指导课题小组的研究活动。

  四、实施方案

  课程设置:

  年级安排:建议在初一或初二阶段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安排一定课时(如每周二课时)。

  学分设置:每个研究课题设定相应学分,鼓励学生完成多个课题以积累学分。

  课程内容:

  自然环境类: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等。

  社会生活类: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区管理、社团活动等。

  历史文化类: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遗迹研究等。

  个人发展类:如学生社团研究、消费行为研究、心理健康研究等。

  跨学科综合类:结合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性课题研究。

  实施步骤:

  培训教育: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和安全、礼仪、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选择课题: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在老师指导下自主选择研究课题。

  制订计划:课题小组填写课题实施方案表格,明确研究目的、计划、步骤和预期成果。

  搜集资料: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搜集资料。

  整理总结: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验证,形成课题成果。

  交流评价: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评价,评选优秀课题。

  学分评定:

  学分认定由指导老师提出意见,由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根据学生的研究过程、成果和表现给予相应学分。

  五、保障措施

  资源支持:学校应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道具,如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实验设备等。

  师资培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科研水平。

  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教师的指导积极性。

  六、总结与反思

  每学期末或学年末,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完善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9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相关课程方案和指南为指导,如《7---9年级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目标体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提高自我价值认识,形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知识目标: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常识,拓宽知识面。

  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提出假说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过程目标: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求证的方法。

  三、实施内容

  课程内容:

  教材选取实验、报告、调查、设计等四个类型的主题,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题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应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多个方面,同时考虑学科领域中的问题研究及综合性问题的多角度研究。

  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研究:鼓励学生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

  个人独立研究: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题进行独立研究。

  集体讨论与分享:定期组织集体讨论会,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四、实施步骤

  准备阶段:

  组织教师培训,让教师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方法和要求。

  宣传动员,激发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选题阶段:

  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课题供学生选择。

  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方案设计。

  实施阶段:

  学生按照研究方案进行数据采集、实验观察、文献研究等活动。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总结阶段:

  学生整理研究数据,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组织成果展示会,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和体会。

  五、保障措施

  时间保障:确保研究性学习的时间,采取课内集中与课外拓展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保证一定量的时间用于研究性学习活动。

  师资保障:配备具有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教师,负责学生的指导和支持。

  资源保障: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实验器材和网络资源等,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

  六、总结与展望

  通过实施研究性学习方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方案,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10

  一、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程目标

  对学生:

  激发兴趣和创造力: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创造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综合能力: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

  社会与生活技能:培养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能力。

  对教师:

  转变教育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提升专业素养:通过指导学生,不断学习和更新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培养科研能力:在指导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

  三、组织管理

  成立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务处、教研室、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各科教师共同参与,负责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规划和协调。

  明确职责分工:

  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和场地设备协调,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教研室:负责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教学指导和评价工作。

  年级组长:具体组织本年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协助教研室做好检查考核工作。

  班主任:负责班级内学生的分组、选题指导、过程监督及成果汇总。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课题、制定计划、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和撰写报告。

  四、课程实施

  课程设置:

  研究性学习课程应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可设置为必修或选修课程。

  建议在初中阶段每个年级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集中研究性学习活动,每次活动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

  课程内容:

  自然环境类: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等。

  社会生活类: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社区服务等。

  历史文化类: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名人研究等。

  个人发展类:如学生消费研究、心理健康研究、时间管理等。

  跨学科综合类: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科学小实验等。

  实施步骤:

  培训阶段:对师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培训,包括选题技巧、资料搜集方法、研究报告撰写等。

  选题阶段: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或小组合作选题。

  研究阶段:学生按照计划进行资料搜集、实验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并记录研究过程。

  总结阶段:学生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或制作成果展示材料。

  展示与评价阶段: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五、学分评定

  学分设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可设定一定学分,完成课题并通过评价的学生可获得相应学分。

  评定标准:包括课题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资料的丰富性、成果的实用性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等。

  评定程序:由指导教师提出初步评定意见,经教研室审核后报教务处确认。

  六、保障措施

  资源保障:学校应提供必要的研究场地、设备和图书资料等资源支持。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研究性学习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师资保障: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科研水平。

  家校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支持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初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04-16

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04-16

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10-07

江北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范文03-21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案10-07

有关河运实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03-21

初级中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10-08

研究性学习报告03-23

研究性学习的总结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