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毕业论文

旅游者角色的社会学

时间:2022-10-06 07:36:10 法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旅游者角色的社会学

  旅游者角色的社会学【1】

  [摘要] 社会学者关于旅游者角色的研究,是建立在社会角色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的。

  其中,符号互动主义注重对自我的审视,为旅游者角色认知的演变和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透过社会角色理论来研究旅游者角色问题,可以对旅游者的角色行为作出解释;角色距离理论适用于对旅游角色参与程度问题的讨论。

  [关键词] 旅游者角色 符号互动主义 社会角色 角色距离

  社会学者在研究旅游者角色时,注重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出发,依据社会角色理论,对旅游者角色进行全面分析。

  一、符号互动主义――研究旅游者角色认知的重要理论基础

  所谓互动,即社会互动,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接触、接近而发生的交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社会互动反映了人与人的动态关系,是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源素和根源。

  在旅游世界里,旅游者与旅游者、旅游者与旅游群体、旅游群体与旅游群体之的交互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旅游者之间的互动以旅游信息传播为基础,在旅游的情境下进行,它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影响旅游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旅游活动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正是由于旅游者之间的互动才引起了包括旅游者角色在内的、千变万化的旅游现象。

  符号互动主义对自我的关注,为我们解释作为旅游世界个体的旅游者的角色认知和个性演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1.镜中我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分析自我概念的发展中谈到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他认为,个体间彼此互动,相互理解对方的意思,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己。

  库利把人们从他人如何评判自己中认识自己的过程称为“镜中我” 。

  在旅游世界里,旅游者个人所处的每一种社会关系也都同样表现为自我的反映,这种反映构成旅游者的身份。

  每一个旅游者都生活在充满镜子的旅游世界里,旅游服务人员、旅游地居民等角色的人,对于旅游者来说都是明镜,旅游者可以通过他们对自己的反映看到自己的面孔,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

  由此,在帮助旅游者提高认知角色和扮演角色的能力时,不妨帮助他们提高利用别人的想法看到自己的外表、举止等方面的能力,以期达到不断提高角色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的目的。

  2.自我表现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一书中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事实的确如此,在旅游交往中,旅游者都在试图给对方一个较好的印象,他们就象演员一样,不断地表演,不断地关注着他们所接触的各式各样的观众,不断地思考这些观众对他们的印象。

  根据戈夫曼的观点,旅游情境在旅游者角色的表现以及旅游者给他人的印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决定旅游者如何出现在他人面前这一主题。

  在戈夫曼看来,人们自我行为表现的分为“台前”表现和“台后”表现。

  戈夫曼所谓的台前表现,是指人们正在充当这些角色时的表演。

  旅游者在进行角色表演时,需要“外部装置”的帮助,包括旅游场景、旅游设备设施、旅游者服饰以及其他背景道具。它为旅游者的表演提供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空间、舞台背景和舞台道具。”这里的“外部装置”就是旅游者自我表现的社会情境。

  戈夫曼特别强调社会情境对人的作用,他认为即使在疯狂中,我们也永远不能脱离他人,去按照自己的愿望形成我们自己的自我。

  人限制着自己,又为他人所限制。

  由此,的情境因素对旅游者角色表现具有重大影响。

  旅游者的自我是在旅游交往与互动中形成的。

  旅游者的交往与互动,依靠的是对别人行为的判断和理解。

  通过判断去互动是旅游者与旅游者、旅游者与旅游群体、旅游群体与旅游群体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过程。

  旅游者通过判断对方、揣度对方的反应从而做出自我行为的调节。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旅游者的互动是一种与他人或旅游群体的持续的角色扮演过程;而旅游者角色扮演的过程,就是旅游互动行为发生的基本机制。

  二、社会角色理论――界定旅游者角色的依据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对于一个人来说,角色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

  人们所处的时空不同和社会地位的变化,都会引起角色的变化或新角色的出现,这也正是旅游者角色出现的原因。

  首先,旅游者角色是旅游者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当我们看到手拿旅游地图,身着休闲或运动装,乘坐旅行社大巴的人,很自然会想到他是一个旅游者。

  然而,有的时候我们又很难判断谁是旅游者,因为旅游者角色表现比较复杂,常发生错误地判断旅游者社会地位的事情,有时甚至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主要是因为旅游者缺乏一个角色扮演的环境氛围。

  其次,旅游者角色是旅游者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旅游者角色一方面拥有旅游的权利,另一方面必须履行角色应尽的义务,如遵守旅游法规等等。

  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角色形成了一定的、具有特色的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承担旅游者角色的人学会特定的待人处世的方法,否则,会让人感到角色行为表现不恰当。

  国内外群众常常对我国旅游者有意见,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旅游者常常不能表现出与其角色相适应的一套行为模式。

  再次,旅游者角色是人们对于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者的行为期待。

  充分享受旅游审美、装束得体、维护旅游者自身权利、遵守旅游者的义务,这些是公众对旅游者最基本的期待。

  当旅游者不能满足公众对他们的行为期望时,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承担旅游者的角色是不称职的。

  最后,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旅游组织就是由旅游角色构成的。

  旅游者、导游、司机和服务员等组成了旅游群体,我们称之为旅游团。

  旅游者角色是旅游群体和旅游组织的基础单位,如果失去了旅游者角色,旅游群体与旅游组织就不复存在。

  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解释人类行为的一种理论,透过这一理论来研究旅游者角色问题,我们就可以对旅游者的角色行为作出解释。

  三、角色距离理论――衡量旅游者角色实践程度的标准

  “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E.戈夫曼最早提出的,他认为,角色距离是那些有效地传达表演者对其扮演角色表示某种轻视的分离行为。

  实质上,角色距离就是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

  一个人对于他所承担的角色,扮演得优与劣,水平高与低,很大程度上与角色距离有关。

  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与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在旅游者角色扮演中,也常常存在角色距离问题。

  一些学者所研究的“旅游角色的参与程度”问题,实际上就是旅游角色的角色距离问题。

  旅游角色的参与程度因人而异。

  即使旅游者是以同样的目的共同来到一处景点,面对的是相同的景物人物,但在扮演旅游角色时却可能表现出大不相同的参与热情、能力和程度。

  有的旅游者在旅游观赏中走马观花,不求甚解,而有的旅游者却全身心投入,这便是参与程度的差异。

  旅游内容潜在的丰富性,旅游者层次的极大差异性,种种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势必要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角色的履行情况并表现为因人而异的特点。

  衡量一个人在角色扮演中是否存在角色距离问题,要看他在角色扮演时是否进入了角色,戈夫曼认为,“进入角色”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第一,获得了承担某种角色的认可;第二,表现出了扮演这一角色所必需的能力和品质;第三,本能地或积极地,在精神上和体力上均投入这一角色。

  当人们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就不能进入角色。

  所谓表现出“角色距离”者,既包括那些其行为、品质达不到角色规范的人,如衣冠不整的旅游者,也包括那些其素质远在角色规范之上的人,如被要求与儿童同游而得不到满足的成年旅游者等等。

  旅游者的角色距离问题直接影响旅游者角色实践程度,因此,研究旅游者的角色距离问题,对于旅游者角色实践和角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治・瑞泽尔(George Ritxer)著杨淑娇译:《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版

  [3]E.戈夫曼:《相遇:互动社会学的两项研究》.印第安纳波利斯市,鲍勃斯-梅里尔出版公司,1961

  [4]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第二版).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4月第1 版

  [5]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3版

  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2】

  摘 要:旅游是人们一种短暂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是人们追求自然、解放身心、试图摆脱现代生活高压力下的不适之感的主观行为,是人们对于惯常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或熟人的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异化体验。

  旅游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而言,意义、重要性和功能性逐渐得到加强。

  从社会学为旅游研究开辟新视角和旅游反映社会变迁两大方面,阐释现代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旅游 社会学 社会变迁

  1 引言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古代即已存在。

  但世界性的旅游组织和导游,是在五千年前由古埃及兴起的。

  旅游的迅即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行业、产业,而且对整个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旅游的产生是客观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社会成员收入的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们旅游消费需求和心理需求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

  本文所指的旅游,是将其看成一种社会行为,它是具有综合影响的并对社会发展及社会变迁有重要作用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结合,而社会学就侧重把其当作群体行为来研究。

  旅游社会学的核心思想:旅游作为一股较强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力量,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不应把旅游社会文化现象孤立地加以研究,而应该把其融入“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众多因素中作情景化的审视”。

  2 旅游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整个社会以及构成整体的各种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并揭示这些现象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与机制,以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综合性具体学科。

  旅游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学科。

  社会学为旅游学和旅游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方法和视角。

  2.1 社会学为旅游研究开辟新视角

  2.1.1 旅游是一种异化体验

  现代社会中社会成员的旅游行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旅游现象,实质是旅游者、旅游目的地、旅游机构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过程。

  而且,这些行为、现象、关系及其过程构成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

  从社会学的视角解释现代社会的旅游现象,可以这样表述:旅游现象,是整体上具有群体性综合性表征的社会文化行为现象,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借助旅游对自我进行一种“调试和重塑”的过程并为此作出努力的行为表现。

  该现象由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和提供消费产品的旅游业共同构成,其形成原因是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而需求的本质属于文化娱乐性需求。

  (1)从旅游者的角度看

  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是文化需求,是满足了其生理需求之上的需求。

  这种文化需求在古代社会即已存在,但是由于生存的艰难和语言、交通、资金、闲暇等方面的限制,很难在多数社会成员中实现。

  古代社会中只有极个别的社会成员能实现异地旅游的愿望,如徐霞客、马可-波罗等人。

  由于异地旅游的需求很难在多数人中得到满足,因而也不可能出现旅游大众化和社会化的现象。

  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交通的便捷、可支配资金的充裕、剩余时间的增多以及社会政策的倾斜,特别是带薪休假、退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把旅游作为休闲度假的首选。

  (2)从旅游产业的角度考察

  旅游开发和旅游消费形成社会生产的新门类——旅游产业,并且有日益壮大的趋势。

  旅游产业是现代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甚至能起到改变社会结构和引起社会变迁的作用。

  2.1.2 旅游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群体性互动行为和人际行为的结合

  社会学侧重将旅游行为看作是一种群体行为来研究,它是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人们的群体间互动行为,当然其更多地具体表现为人际行为,如旅游者之间、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互动等等,我们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传递着各种各样的讯息符号,并借此来进行互动和做出相应的行为。

  符号互动主义也有类似的观点,符合互动论提出,通过对“自我”(self)中孪生组合——“主我”(“I”)和“宾我”(“Me”)关系的探讨来审视社会个体的变化。

  2.1.3 现代旅游是人们对现代社会生活影响的一种特殊回应

  旅游者既在逃避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又在异地寻求某些东西。

  旅游者的“逃避”与“追求”动机,正是现代性所带来的缺失造成的。

  旅游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审视自己与现代性的关系。

  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次对现代性的不满,都可以通过出行而得到暂时缓解拟或克服。

  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一次出行是为了更好地归来,它是人们再次找到社会认可和角色认同,正确对待现代生活理性危机的一种社会再适应的活动。

  2.2 旅游反映社会变迁

  2.2.1 旅游反映了人们消费心理需求旺盛

  探讨社会变迁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是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制度的宽松,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刺激了国民旅游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表现如下:(1)旅游消费需求年增长率超过GDP年增长率。

  (2)社会成员收入增加。

  旅游消费需求增长的直接原因是,社会成员的收入日益增加。

  国民旅游消费的需求逐年增长,旅游消费改变了家庭消费的传统结构,我国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在城市和农村出现了“双降”。

  (3)交通支出大幅度增加。

  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交通、教育、娱乐等方面消费的比例皆呈现出上升趋势。

  (4)闲暇时间增多。

  2008年国家调整黄金周休假制度、增加小长假和带薪休假。

  人们拥有闲暇时间,才能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生活的满足。

  2.2.2 旅游消费不断增长反映了社会结构改变

  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和相关机构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能力和行为,构成了旅游者、旅游机构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又不断地改变着社会结构。

  (1)人们对旅游的认知发生了改变。

  旅游,这种具有强社会地位和自身优越感的表征意义现在已经被大大地削弱了。

  许多人已经认识到只要我们条件具备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旅游。

  (2)旅游方式的改变。

  我国的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这较大促使了更多旅行者选择自驾游。

  (3)旅行社和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持续增强。

  (4)旅游目的地日益增多。

  国际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数量。

  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目的地也在不断增加。

  2.2.3 旅游发展反映的社会功能

  21世纪以来,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逐渐成为公民的社会化行为,并对我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正发挥着重要影响。

  (1)刺激消费,拉动内需。

  我国自1999年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这个目的,现在看来确实达到了。

  旅游业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社会功能有目共睹。

  (2)影响社会政策。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草案)》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草案)》。

  从社会学的视角评价带薪休假制度,仍然是旅游消费行为影响社会政策的范例。

  带薪休假的实施说明政府充分认识到旅游消费拉动内需的社会功能和巨大能量,以及社会成员对旅游消费潜在的社会需求。

  这项政策对旅游业和老百姓而言也是福音,既增加了社会成员的闲暇时间,又缓解了公民大规模旅游行为带来的超负荷弊端。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和满意度,这种享受生活的需求逐渐增强。

  适时适当地去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的心理追求,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对旅游主体而言,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尤其是城市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受到整个社会关注的社会化消费行为。

  比如,过去人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吃饭了吗?”,而今这已经演变成“你今年旅游了吗?”、“在哪旅游了?”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变迁。

  参考文献:

  [1] 王宁,等.旅游社会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 尹德涛,等.旅游社会学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 周宪.现代性与视觉文化中的旅游凝视[J].天津社会科学,2008,(1).

  [4] 张凌云.旅游学研究的新框架:对非惯常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和现象的研究[J].旅游学刊,2008,(10).

【旅游者角色的社会学】相关文章:

写给旅游者的倡议书通用02-14

角色随笔散文10-10

角色互换的作文05-17

关于角色作文04-09

你的角色作文05-05

社会学专业报告11-20

虚拟角色美文随笔10-11

中班角色的游戏教案11-03

小班角色游戏教案11-12

定位好自己的角色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