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

时间:2023-04-01 09:06:13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古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范文

  通过对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阅读情况和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节,增加课堂互动,变化教学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古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范文

  第1篇: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

  一、这一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融通———群辩”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融通”指不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现代汉语词典》对“融会贯通”的解释是:“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的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有类似的表述,南宋学者朱熹在《朱子全书?偊b学三》中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会能融合贯通,以至于此。

  ”“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就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广泛联想和比较,从而深化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

  在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这一思想,梅贻琦校长就强调大学教育在通而不在专,倡导“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着重于通识教育。

  所以,他重建了文科学院:人文学院、经济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使清华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独步全国,享誉世界。

  我们主张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将人文社会科学的不同知识交融起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立足古代文学知识,适当联系诸如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民俗学、新闻学、教育学等内容,将其穿插在教学活动中,并结合当代社会生活来分析问题,从而让学生对古典文学现象的领悟更为全面透彻。

  培养学生有较为宽阔的知识视野,使学生触类旁通,增强专业学习兴趣。

  就文学学科而言,“融通”也主张将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比较进行研究。

  “群辩法”是美国的戈登(WilliamGordon)及其同事提出的,最初用于工业生产,后来推广于课堂教学。

  “群辩法”指在集体中大家交流不同的意见,运用移情、想像和情感的能力,利用非理性的力量理解新的知识,此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适用于集体之中,鼓励不同学科与观点的交流融合。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阐释文学作品,学会质疑教材观点,培养创新思维。

  同时,鼓励文学创作,提高写作能力;参与项目课题,增强创新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融通—群辩”的教学模式,就是要立足于古代文学学科知识,在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多种知识的基础上,尤其是在与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知识的比较中,游刃有余地授课,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敢于质疑,重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融通—群辩”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具体实践

  2012年5月,“中国古代文学‘融通—群辩’教学模式的研究”被学校确立为教改项目,时间为两年。

  2012年秋季学期以来,先后在2011级文秘与现代文秘班、2012级师范班和文秘班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现分为几个环节来总结具体实践。

  (一)课堂教学讲授环节教学中注重体现项目的内容要求,将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与政治学、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等知识结合起来,并打通古今中外文学界限,在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时适当联系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

  如,元代和清代因为当政者是蒙古族和满族这样的少数民族,就要介绍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学知识;讲杨玉环与林黛玉形象中的任性、怨妒的因素,就结合心理学知识来讲解。

  又如,讲解元杂剧,讲关汉卿《窦娥冤》的复仇主题时,就将其与曹禺的《原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比较:认为《窦娥冤》写了封建社会里鬼魂的复仇,

  以幻想的方式体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有民俗文化色彩;《原野》的故事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体现的是农民的苦难与狭隘复仇心理;而《哈姆雷特》则反映了一个人文主义者的进步思想,带有近代思想启蒙的性质。

  在讲王实甫的《西厢记》时,比较了曹禺的《雷雨》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把三部戏剧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周蘩漪与朱丽叶比较分析,以拓展知识容量,效果良好。

  三个形象的区别是:崔莺莺是举止幽静内心热情的大家闺秀;蘩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无视世俗,但性格偏执;朱丽叶则有西方女性直率开朗、感情热烈的特点。

  布置的阅读思考题也体现了“融通”的思路。

  再如,讲唐宋文学,将王安石的诗歌《明妃曲》与现代诗人朱湘的新诗《昭君出塞》比较分析;将陆游的爱国诗歌《关山月》与闻一多的《死水》比较,使课堂教学不局限于古代文学内部的知识,视野较为开阔。

  (二)学习小组讨论环节开学初,任课教师将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课堂上经常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观点,教师再加以点评引导。

  讲授先秦文学,布置了关于《诗经》中的情诗与现代和外国诗歌、流行音乐歌词的比较讨论。

  大家选取的诗歌和歌词有:《静女》与《粉红色的回忆》、《关雎》与流行歌词《情非得已》、《蒹葭》与歌曲《在水一方》、《慓有梅》与《盛夏的果实》;讲解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文学,布置了关于课程论文写作提纲的讨论。

  这些讨论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教改思路中的打通古今文学限制的“融通”意识。

  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在学习小组中组织了关于“古典六大名著”的讨论。

  主要请学生针对教材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或者质疑教材观点;或者补充教材的不足;或者深化教材的说法。

  有人认为,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四)第19页,写奸雄曹操“其残酷、奸诈的性格和刘备也是鲜明对照,”说法不够客观,认为小说过于拥刘贬曹,对曹操的优点概括少了,比如他也重用人才。

  也有人认为,教材对《西游记》里唐僧的评价偏低,说他“一见到妖怪,就吓得滚鞍下马,涕泪交流,”其实,唐僧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佛教信仰的虔诚;能抵住各种诱惑。

  这些观点是言之成理的,反映了学生读书肯于思考的精神,对深化专业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体现了“群辩”意识。

  (三)课外指导学生学习的环节教改项目的顺利进行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加以具体的指导,这不仅深化了学习,还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效果良好。

  1.平时的作业指导书面作业一学期布置两次,要求写出课程论文的文献综述与写作提纲。

  教师共拟定了近80个题目供学生选择,题目体现了“融通”意识,注重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比较。

  并在课余时间里,对每个学生的作业一一面批指导,学生在写作原稿后又加以修改,形成了作业的改正稿。

  如,《从萨特存在主义看贾宝玉与哈姆雷特的生存困惑》《李清照、林徽因、白朗宁夫人情诗的比较》《简析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对<红楼梦>的评价》,这样的作业有“群辩”意识,是对现有教材观点的评价、质疑,也为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讲宋元明清文学,作业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中国文学史》(游国恩)后,找出说法不够完善的地方,发现和解决问题。

  有人认为教材对南宋诗人杨万里评价不高:“他的诗大都是‘斧藻江山,追逐风月’,很少反映社会现实,和他相处的万方(是否是多灾)?多难的时代显得很不相称。

  ”为此,写了作业《质疑诗歌必须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观点———以杨万里的诗歌为例》。

  有人针对教材认为王维“这些诗艺术上的成功,并不能掩饰他思想上的严重缺点,”写作了《质疑教材中关于王维思想评价的观点》。

  有人在郁贤皓的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也发现了问题,如注释李白的诗《蜀道难》句子“问君西游何时还”的“君”,郁贤皓注的是“征人”,而朱东润的《历代文学作品选》注的是“泛指入蜀的人”,认为朱东润的注释更切合诗歌的原意。

  对这些作业,任课教师在课外指导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课程论文的写作魏晋南北朝与唐代文学这部分内容为考查课,要求学生完成一篇4000-5000字的课程论文,选题与写作也体现了“融通”意识。

  完成较好有从文学与文化学结合的角度研究问题的《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吴文化》;将古代与现代诗歌作比较研究的《一样离别两样情———李白<送友人>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比较分析》。

  此外,还有《<李娃传>与<茶花女>女主人公命运的比较》《李商隐与舒婷朦胧诗的比较》《不同领域下的人性共鸣———李白与普希金诗歌的比较》,这些课程论文的选题符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课题的要求。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都利用课余时间加以具体指导,保证了论文的质量。

  3.毕业论文的写作人文学院实行导师制,每位教师都要在课余时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

  对大四的学生来说,主要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

  笔者不仅指导学生撰写作毕业论文,还带领学生积极申报相关的科研课题,培养科研能力。

  如,学校毕业论文重点资助课题《清初小说<林兰香>的接受学研究》,用西方的接受学理论研究古代小说创作。

  再如,本科毕业论文团体课题《“古典四大名剧”四个情节的跨学科研究》,4个子项目的内容分别是:《西厢记》吟诗情节的文化学研究;《牡丹亭》还阳情节的民俗学研究;《长生殿》怨妒情节的心理学研究;《桃花扇》骂贼情节的历史学研究。

  (四)期末考试考查环节在课程的考试和考查方面,也注意体现教改项目的内容。

  在试卷中有16分的作品比较分析题,要求阅读3首女作家抒发爱情感受的诗词: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席慕容的《渡口》和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诗一首(当你我的灵魂带着勃勃生机),读后回答两个问题,每个8分:一是指出这三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二是分析三首诗在艺术表现技巧方面的不同。

  从答卷情况看,回答较好,这是体现了“融通”意识。

  考查会给学生出一些能培养其联想和想像能力的题目,如将李白的《将进酒》一诗改写为抒情散文,或者,选取《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一段故事情节,为人物设计内心独白,这是体现了“群辩”意识。

  学生的回答充满了情感与想像力,内容很丰富。

  三、研究和实践这一教学模式的意义

  教育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生动地创造,中文专业的教学也是如此。

  “正因为教无定法,才彰显出语文教学的复杂性、艺术性和创造性,才体现出教师驾驭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这是教师内涵发展的‘助推器’。

  ”1.知识的“融通”:拓宽专业视野鼓励主动求知我们注重中国古代文学知识与其他人文学科知识的联系,有助于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课程视野局限,教学内容单一。

  我们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适当联系同类题材的现代与外国作家作品,可以审视古今中外文学的整体创作,使学生的知识面更为开阔,加大了课堂教学知识容量,使教学内容更为充实新颖,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素养。

  “融通”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大学的学习氛围,它与中学课堂教学的区别。

  这种学习,既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单纯获取知识,而是使学生突破教材有限内容的束缚,让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广泛联想,充分交流,甚至突破文学知识的范围,延伸到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广泛读书的求知欲。

  以毕业论文的课题为例,主要是从“古典四大名剧”的每部戏剧作品中选取一个典型情节,采用文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目的是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旨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这是教改项目内容的一次成功实践,既有文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交叉研究,又有古典戏曲与现代戏曲的比较,还有对教材内容的补充深化,是“融通—群辩”教学模式的体现。

  传统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比较注重内部、局部的研究,视野比较狭窄,如研究《西厢记》,以往主要是关注王实甫的生平思想、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只就戏曲论戏曲。

  而我们的课题打破了人文学科的界限,立足中国古代文学内容,适当联系古今中外的相关作品,并加以比较,试图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提供一点新的方法和思路。

  2.能力的“群辩”:增强专业素养培养创新思维项目注重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

  在学习小组里经常交流学习体会,利用好手中的教材,用质疑的、反思的眼光分析作家、作品,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内容,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足,

  更好地体现大学宏通开放的学习理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中文专业学习,使学生们收获更多,他们的学习态度也从以往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教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当面指导、批改作业,这种学习方式也得到了学生们的肯定。

  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看,只会死背书本知识的大学生不受人欢迎,而表现出色的是视野开阔能力突出的青年。

  而“群辩”的实践,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的习惯。

  “群辩”要求运用联想、想像、移情等非理性的方法来思考问题,文学创作正体现了这一点。

  教学中鼓励学生们积极写作,发表作品,并适当计入平时成绩。

  如2012年春季学期,2011级文秘班就有多名同学在校报上发表作品,并有征文获奖;笔者也身体力行,在《常熟日报》《常熟理工学院报》上发表了文章。

  与毕业论文资助课题有关的文章也公开发表,如《<长生殿>中怨妒情节的心理学研究———兼及京剧《贵妃醉酒》的有关情节》,从文学与心理学交叉的角度用古今戏曲比较的方法分析《长生殿》。

  这些项目与成果都体现了教学模式中“融通—群辩”的意识。

  综上所述,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十分必要,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中,要从知识的“融通”和能力的“群辩”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教育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这段话分析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弊病,指出了高校课改的方向,这些思想是我们教师从事课程改革的行动指南,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努力实践。

  第2篇:古代文学教育的价值

  一、情感教育

  1.亲情。

  中国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

  所以在中国亲情的歌颂是被广泛认同的。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有着重视亲情、伦理的传统。

  爱母崇父的思想在古代诗文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呈现。

  例如小学课本中的《游子吟》,其中就表达了孟郊对母爱的珍惜,以缝衣的动作从细节展现了母子间的骨肉情深。

  在诗句淳朴素淡的字里行间中表答诗人对亲情的珍重和爱惜。

  再比如手足之情,王维于重阳节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该诗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对家乡兄弟的怀念。

  这些力显亲情的作品烘托了亲情的珍贵,让学生更加珍惜眼前的亲情。

  2.友情。

  中国有兄弟如手足一说,兄弟一词在现代代表了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兄弟,更多的是形容关系好的朋友。

  现代网友评出的男人一生要保护的三样东西:家中的父母、爱你的妻子还有便是身边的朋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友情的歌颂也多不胜数。

  最著名的文章要数《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的俞伯牙的故事。

  俞伯牙擅琴,钟子期会赏,二人互为知音。

  当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感叹世上再无处觅知音,于是碎琴于子期墓前,从此不再弹琴。

  这段友谊也被传为千古佳话。

  诸如此类的故事在文学史中并非独树一帜。

  现代教学中通过对这类古代文学内容的讲解并加以引导,在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同时还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友情观,领悟到友谊的真正意义。

  3.爱情。

  中国古代文学同样有赞颂爱情的篇章,学生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还可以认识健康、美好的情感,从而正确地认识爱情。

  二、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在当下的价值体现

  (一)文化内涵经过千年传承和发展的中国文学,无数文人墨客为它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无论政治、文化等诸多都在其中有所体现。

  无论是千古传颂的《道德经》《资治通鉴》,还是引发红学热的《红楼梦》,都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二)阐释价值通过对古代文学内容的研究和拓展。

  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古代人的真实想法。

  直接体现了中国文学理论的价值。

  由此看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其中的理论,不仅仅是对古代知识的一次寻求发现,更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思想文化价值毋庸置疑的是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理论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它不仅促进人类对历史的了解,同时也在我们认识自身的过程起到了作用,很多其中的价值观影响至今,成为了人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正能量。

  现如今社会上仍有很多方面可以体现出古代哲人思想。

  三、结语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是历史、是经历、是情感、是传统、是宗教,更是时代发展的剪影,是哲学家的思想、军事家的理论、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是现代世人不可或缺的生存教材,是中华民族的精髓。

  所以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体现在让学生掌握了中国历史文学史,更渗透性地传导了正能量、国家的精髓,这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潜移默化未被挖掘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第3篇: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一、对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调查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主要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针对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加以应对、加以解决呢?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三大途径,一在于教师的督促,二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三在于教给学生方法,包括查阅文献的方法和读书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很重要。

  问卷中,调查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时间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进度是否一致,69.69%的学生晚于教学进度,24.65%的学生与教学进度基本一致,只有5.66%的学生进行超前阅读。

  这说明教师对作品的介绍、对书籍的推介起着重要作用。

  而如何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值得思考。

  笔者认为,从方式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写读书笔记的形式督促阅读,也可以通过开展小组阅读讨论活动推进深层阅读,还可以采取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课堂点评的方式深化阅读。

  而这些灵活生动的促读方式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旦学生阅读的习惯养成,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电子古籍进行阅读也是一条促进课外阅读的便捷之径。

  相对于纸质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源在检索方便快捷、阅读不受时空限制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但是,在古籍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研究者越来越重视电子古籍在研究中的作用,而在现行本科古代文学教学中,古籍电子化的趋势并未对学生造成多大的影响。

  所以,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纸质平面教材的同时,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中丰富的电子古籍扩大阅读量,加快阅读进程。

  在当今信息化资源共享的时代,网络上有海量的电子古籍,从普通读本到孤本、珍本,资源不可谓不丰富。

  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在网络查找电子古籍的方法,比如介绍《四库全书》全文检索版、《四部丛刊》全文检索版、《国学宝典》、《中国基本古籍库》等电子资源,让学生学会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增加课堂互动、采用多种授课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

  首先,教师在深度备课、强化知识点传授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增加教学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落到实处。

  怎样增强课堂互动呢?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然后提出某些主题或话题让学生们课堂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将知识点作碎片化处理,精心分割成一个个小问题,让学生像玩通关游戏学习、互动,既刺激他们思考,又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小组背诵竞赛等方式进行课堂互动。

  除了增加教学互动,教师在上课时还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吟诵式教学、小组试讲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插播影视作品、插播“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音译简称)网络视频等。

  古代文学的教学离不开吟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定的音频朗诵资料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声韵谐美、适合吟诵的佳作,教会学生“诵”与“吟”。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吟”和“诵”的区别,可以利用“慕课”平台,插播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教授《古典诗词之诵吟歌唱》的视频,让学生在风趣幽默的王教授的精彩演绎下,轻松愉快地弄清“诵”“吟”“歌”“唱”的区别。

  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小组合作试讲,让学生直接参与课堂建设,老师只扮演点评嘉宾的角色。

  试讲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老师备课的艰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大量搜集资料、阅读文本熟悉教学内容,然后在网络上寻找合适的图像、视频,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制作出声像兼容的精美课件与同学分享,并在课堂上用流畅的语言讲授知识,这个过程不但让试讲的学生进入深度了解知识的层面,也让在课堂上听同伴试讲的同学饶有兴致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再有,情景式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在讲《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张生、莺莺、红娘等角色进行表演,既活跃课堂气氛,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灵活变化讲课方式可以持久地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关于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上文的调查与分析,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依然是深层推进教与学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为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反馈,采用更合适、更能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同时,教师也需要更上一层楼,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反思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环节,创新地进行教育实践,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笔者以为,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关键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时代环境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古代文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当然不能停留在过往,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先进的思想、开放的姿态、积极的态度思考古代文学的改革与创新。

  比如,“慕课”的出现和迅速风行给当今教育界带来了地崩山摧式的震荡。

  “慕课”以大规模、开放性、“翻转课堂”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优化、更灵活的学习模式。

  面对“慕课”来袭,高校教师既不能故步自封,一味排斥“慕课”,也不应该过分推崇和神化“慕课”,而应该客观审视“慕课”带来的创新意义,以“慕课”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推进课程改革,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向纵深发展。

  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到“慕课”的制作和应用中,也可以利用“慕课”平台,实施传统课堂的改革,还可以进一步推出“微信课程”让古代文学的学习更便捷。

  目前青年学生使用大屏幕手机浏览网络资源已经非常普遍,因此开发适用于手机平台浏览的时间短、容量小的片断式微课视频很有意义。

  除了传统的网络课程和近两年推出的“慕课”课程“,微信课程”等新生事物的开发将令学生的在线学习往前推进一步。

  利用新媒体平台,不但可以丰富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而且可以调动更多的师资力量与学术资源参与古代文学课程的共建。

  其次,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具体体现在教学环节的优化上。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制作精美的课件———设置精巧的问题———加强教学互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考核方式。

  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深思熟虑、精益求精。

  以课件的制作为例,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优化课件,让课件从简单的电子教案发展为集思辨性和唯美性于一体的精品课件。

  在做课件时应深入思考图片与文字的契合点,在图像和影视资源的选择、鉴赏和评价等方面精心设计,试图从不同角度直观反映古典文学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提供与古代文学关系密切的文化常识,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而对于巧设问题,增加互动等环节已见前文论述,此不赘。

  由此可见,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归根结底还是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立足内涵发展,凭借新媒介新技术的推力,古代文学这一传统课程必然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阅读情况和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节,增加课堂互动,变化教学方法,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古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10-01

古代文学教学革新论文精选10-01

浅谈古代文学的教学革新10-01

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渠道革新研究论文10-10

和谐教育与古代文学教学论文10-08

中学古代文学教学思考的论文10-08

关于对比教学古代文学的论文10-08

古代文学论文11-14

课程教学中优秀古代文学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