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探讨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古代文学有着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那么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则是区域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之基础。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文学的传播是传承文学精粹、了解古代文学动态、掌握文学脉络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凸显文学价值与魅力的重要途径。
关于古代文学论文篇一
地域文化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实践教学内容与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秉承了深厚的文化传统,是在地方发展的历程中经过不断积淀形成的,我们应该把这些当地的文化精品充分地发掘出来,从人文素养培养的角度出发,立足于文化学习的层面进行调查了解。
由于地域文化不是直接的教学内容,对地域文化的利用要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从几个层面来锻炼学生的能力:
1.地方文化资源的调查
地方文化资源是个广义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实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有针对性的调查活动,选择适宜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查。
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迹则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文化古迹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迹留存之地,许多诗词作品都和文化古迹分不开,有些诗词成就了一方名胜古迹,而文化古迹又孕育了诗词。
考察这些文化古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环境与氛围,不再停留于书本文字之间。
此种实践教学一是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由老师组织学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迹考察,二则可布置学生在寒暑假等节假日在自己家乡或者旅游地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的内容可以包含了解这些文化古迹的历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与其相关的诗词,探讨历朝历代往来文人足迹,分析积淀下来的文化蕴含,并进而结合考察的亲身感受来鉴赏与之相关的诗词,
从而感受与文本分析不一样的诗词魅力。
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调查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历史文化积淀共同的孕育下每个地方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会显现在城市的各个方面。
如湖南衡阳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广东肇庆的端砚文化、龙母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现在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的宣传名片,成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从而具有当代特色。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调查了解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关资料,调查其在城市各处之运用,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时,也了解和探寻了古代文学作品在今天之运用和古代文化在当今之显现。
如可组织学生调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楼盘命名、小学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学生在调查研究中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触到古代诗词在今天之运用。
再次,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不可忽视的内容。
地方民间传说有着浓厚的地域风情,与地方风物、特产、古迹联系在一起,往往成为传奇、小说的母题,折射当地民间信仰。
对他们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调查,故而在实践教学中多布置给学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组织的形式对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间传说进行搜集整理。
地方戏曲是以艺术形式流传地方传统文化,现在面临发展传播的困境,让学生参与到地方戏曲的了解、传播中去,既培养了学生对家乡传统文艺的认同,
又从表演层面让他们体会到古代戏曲的魅力,这是对书本戏曲文本的有力补充。
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
最后,地方节庆风俗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可以开展的内容。
节庆风俗,有着显著的时间性特点,每到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佳节,则可布置学生搜集家乡相关节庆风俗,就不同地区的差异可探讨原因,同时查找有关节俗的民谣民歌,
比较其与传统节庆诗词的异同。
2.地方文学文献整理
古代文学有着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那么与之对应的地域文学文献的搜集整理,则是区域文学史的编写与研究之基础。
而这自然也应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
地域文学留存的方式有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以及碑刻文献,传世文献中的地域文学文献搜集,主要让学生到地方图书馆查阅地方志,找出相关地方文学资料,同时让学生利用文献查找知识,使用文学电子软件,用地方特色词汇搜索出地域文学作品。
出土文献的地方特色文献搜集,主要是搜罗整理地方近年来出土文献以及文物古迹、碑刻等留存下来的文学作品。
主要的文体有楹联、诗歌、碑刻、墓志等。
搜集工作可以与文化资源调查共同进行,如组织学生在考察文化古迹、调查地方特色文化与调查地方民间传说、戏曲等时同时进行搜集文学资料,把参观走访时看到的听到的随手记录下来。
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让学生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所搜集的文学作品汇总,分文体、分内容整理。
这些搜集与整理锻炼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感觉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
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也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就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来,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学生在对地方文化进行课外考察和文献搜集整理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以此作一个选题,几位同学组成兴趣小组,把相关问题探讨清楚,弄清来龙去脉。
如学生在调查某个古迹时发现在此题咏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师据此鼓励学生探讨古代曾经到过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过此,在此题咏的诗词主题有哪些等等。
这类学习研究无论选题大小,都为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提供相关参考,也让古代文学实践教学从学习深入到研究的领域。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选题是学生在课外实践中自己发生疑问而产生的,对学生而言有研究兴趣和动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励学生将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汇总,继而可以向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资料数据库等方向进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传与承继
培养学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加强和提升其人文底蕴,这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目标之一。
课外考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对地域文化的承继,青年学子必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础上,
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对地域文化进行宣传,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识底蕴,另外也在宣传活动中加强其对地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同时也将古典文学知识运用到宣传写作中。
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课外考察的时候以地域文化为主题进行诗歌创作、古文游记写作等。
同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参加一些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
二、地域文化与实践教学方式
实践教学必然不能拘泥于课堂,要走进现实生活。
而地域文化也广泛地存在于课堂之外的生活之中,故而在实践教学的开展方式上二者也可以很好地融合。
1.课外考察
课外考察是了解、利用、开发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可以从多方面展开:一是组织参观地方文化古迹,这类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关知识准备,如布置学生查阅文物古迹的历史地理资料,检索与此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在外出参观的时候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感受其历史人文环境,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参观完后鼓励学生创作相关的诗词作品。
二是调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这类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当地地域特色,从建筑、街道、饮食各个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观察与积累中让学生相互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当地特色文化。
三是走访民间艺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间传说、传统戏曲,记录那些还存留在口头的故事、戏曲,对一些演出以图片、录像等形式拍摄记录下来。
总之,课外考察是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开展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础,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掌握调查、走访的研究方法。
2.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
现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许多高校以学生项目申报、立项和完成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于许多大一学生而言,在还没有形成系统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往往选择关注地方社会、地域文化做完选题,因此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调查了解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来实施,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
笔者就曾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学生以三四人为一组,以当地文化的现状调查和历史考察为主题,选择一个具体的方面来做调查研究。
学生通过从撰写申请书到实地调查项目内容及至完成结题报告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锻炼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积累和加深了他们对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3.实践基地的平台建设
高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往往依托于当地社会资源,因此在学校周边地区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成为深化高校与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径。
而这样一个合作平台,也同样可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则为合作奠定基础,让传统文化与社会实践联姻。
一是可在地方图书馆建立文献整理实践基地,让学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联、地方戏曲文本、地方历史文献、地理方志、当地出土的碑志拓片等;
二是可把地方文化馆等作为学生文化实践基地,调研地方谣谚、地方风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调研基础上分析探讨与古代文学之关系。
笔者曾让学生以实践基地为依托,调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称由来,并由此分析与地方历史和古代诗词作品之关联。
4.社团活动的开展
学生社团也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而高校学生社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地域文化类社团,这种地域文化类社团是以对地域文化共同的兴趣而集结在一起的不同专业、不同系别的学生,其活动形式也更为自由轻松。
因此可以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与宣传。
一方面是将地域文化引入校园生活,进行宣传介绍,这类介绍可以社团刊物为载体,刊载一些介绍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关诗词,或者开展地域文化的专题讨论,举办一些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吟诵比赛,邀请当地艺人进入校园进行传统戏曲的表演。
另外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加强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传,如以社团活动的方式组织社员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传资料,组织学生到市区一些地方进行宣讲、传发。
或者撰写相关作品在校报、地方媒体、网络进行刊发宣传。
这些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活动的同时,也让学生文学、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
5.学生学术沙龙
今天的大学生已是自主独立、个性张扬的一代,学生学术沙龙已在高校普遍开展,这种把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的交流方式让学生的探索和讨论更为自由、自主。
学术沙龙大多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开展,而地域文学、地域文化易成为这种专题讨论的重要选题,故学术沙龙也成为古代文学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以地域性视角来探讨古代文学的选题,结合了古代文学的学习,同时又观照了本地特色,让讨论者更容易找到共同兴趣。
因此以学生学术沙龙方式开展古代文学实践教学,在开放、轻松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对有地域性特色的古代文学作品的喜爱。
三、总结
总之,借助地域文化资源对古代文学实践教学进行拓展,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地域性特点,同时也能让学生从生活具象层面感受到古代文学之存留和影响,消除了古代文学与今天的心理时空差距。
再者,课外考察类的亲身体味式学习,不再让古代文学的学习停留于书本和文字,人文精神的培养也就在这些学习中得以同步开展。
关于古代文学论文篇二
古代文学教学理念探析
一、关注学生的文学美感
教育审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要素,因此,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同样要关注学生的文学美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指出:“审美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品性,淡化人们的贪欲和私念,消除人的消极情绪。
”文学研究者曹大兴先生同样肯定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活动可以让人们抛开世俗牵挂,忘记社会中的功利得失,回归自然和艺术,以美的眼光看待世界,从而协调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培养人的宽容心、爱心、同情心。
”可见,关注大学生的美感教育,提升其审美评价和审美实践能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而古代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和高超的美学价值。
因此,教师若能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运用优美精炼的语言解读文本,并结合相关图片、音乐,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作品的审美意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将古代文学教学放到世界文学视野中
著名的文学研究者杨义指出中国文化若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实现“外国文化的深度中国化”“、传统文化的深度现代化”和“现代文化的深度学理化”。
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写教学中可以将之与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结合世界各国的文学发展、文明历程、民族文化等元素,全面深入的探究古代文学。
例如,可以将我国少数民族的史前神话和口头传说,与希腊神话比较解读。
或结合弗洛伊德、荣格等著名学者的神话理论解读中国古代神话,也可以将荷马史诗与中国古代史诗进行多方位比较,或结合萧兵、闻一多、叶舒宪等人的学术理论解读神话传说。
通过这种全球视野下的对比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东西文明、文学的异同点,进而秉持公正、合理、有机、适度的原则,扬长避短,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提高我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效率。
三、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目前,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但从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当前的人才需求来看,这种传统的讲授法虽然仍有存在价值,但必须加入新鲜元素,依据学生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打破封闭的课堂形式。
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师生间的交流探讨提供一个自由的平台。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
所以,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除了革新讲授法,还要试用研究法、讨论法、指导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适时采用现代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实践教学。
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采用实践教学法需要经历一个从尝试到发展,再到完善的过程。
可以先开设中国古代文学选修课,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理论与价值的了解,并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古代文学涉及到的作品和理论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就加大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学公选课中,可以综合运用听、读、练、讲、看等形式,并增设演出、诗歌朗诵、剧本创作等实践环节,构建创作实践课程体系。
进而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相关的朗诵大赛、剧本演出、诗词朗诵等古代文学实践活动。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背诵一些古代文学著名篇目。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将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会用现代文学理论研究和诠释古代文学理念。
进而提高学生的知性解析能力、文字表述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部分古代文学的研究成果合理引入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能力特点,优化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及时总结、梳理实践教学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古代文学,在总结中系统探究该学科的知识体系。
四、将古代文学教学与考古成果相结合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就提倡在中国古代文学科学教研工作中,综合运用考古发掘材料与历史文献两种论证法。
目前,我国许多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一些古籍的存在。
例如,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包含了《帛书周易》、《帛书老子》等,当然,学界对这些古籍内容尚有争议,但这至少有力的证明了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存在和价值。
著名的考古学者李学勤先生对上海博物馆的《孔子诗论》、清华大学竹简等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这些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分析、归纳,使其成为自己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学术依据。
将这些考古内容合理引入古代文学课程,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蓝田猿人遗址、西安半坡遗址、高陵曹操墓、曲阜汉鲁都城遗址、安阳殷墟、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等著名的考古发掘地,实地考察和研究。
增强学生对古文化的认识。
五、通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是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了解一种精神、形成一种态度、达到一种境界。
此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该学科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习惯、能力、方法、品德、精神,并引导学生梳理终身学习的理念。
而所谓的人文精神则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主体社会意识和文化价值观念。
它关注人的尊严、意义和文化价值。
它主要包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素养、体验能力等元素。
古代文学蕴含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理念为依据,弘扬人文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不仅要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作家生平、文学发展和文学现象,还要结合作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时代特征、社会风俗、历史面貌,引导学生通过古代文学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增强自身的人文意识。
进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六、总结
总之,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感性需求,重新审视该课程的研究特质,彰显其在塑造人格、提升修养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理念,并以教学理念为先导,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课堂枯燥、单一的局面,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体验前人的精神和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的生命体验。
关于古代文学论文篇三
新媒体环境下古代文学教学研究
一、现阶段我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古代文学教学沿袭传统教学观念,以教材作为课程核心,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往往以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位教师完成古代文学的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接受知识过于被动,无论是自主能动性还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都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比如,学习唐朝诗人李白的文章时,需要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而古代文学教师往往会千篇一律地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包括作者的生平、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家作品的特点等。
这样一来,对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学生无法及时思考,只能被动接受。
另外,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无法将自己的思想反馈给教师,更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传统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极为不利。
此外,在古代文学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极其重要,但在课堂时间的限制下,师生间不能充分交流与沟通,长此以往,学生的古代文学成绩肯定会有所下降。
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所提出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因此,古代文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环境,加强对媒介的认识与掌握,将新媒体环境下的丰富资源充分运用到古代文学课堂之中,将知识的传输量扩大,将课堂时间延伸到课堂之外,进而加快对古代文学学术知识的更新。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各种广播、电视媒介、网络媒介与传统课堂进行充分融合,改善古代文学教学课堂的乏味,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利用各种通信软件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赏析,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成绩。
二、新媒体环境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带来的优势与不足
(一)新媒体环境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带来的优势
1.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内容的改变
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媒介产品应运而生,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逐渐成为当前社会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往往以教材为主,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但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内容的范围得到扩大。
以网络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链接、信息库、网络文件、文学网站对文学作品以及文学知识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将该类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将文学知识的范围进行扩大,将学生的文学思维进行调动,使古代文学教学活动得到有效开展。
2.新媒体环境下教学形式的改变
新媒体环境下古代文学教学形式受到影响。
在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下,高校在开展古代文学教学中,其教学形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
一是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文学课件,这样调节了课堂氛围,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是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播放相关视频、音频,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印象。
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教师与学生之间对文学知识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之上,他们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媒介,比如QQ、微信、微博,等等。
借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与方案,进而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3.新媒体环境下教学目标的改变
新媒体环境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发展带来本质的改变,其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地为学生讲解重点、难点,而是利用网络资源、媒介资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在充分把握文学作品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与对社会现状的认识。
另外,在对各种媒介产品的运用中,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范围得到扩大,从两汉到魏晋,从初唐到明清,对文学作品进行统一教授,将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进行把握,让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共性有所认识,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新媒体环境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带来的不足
1.新媒体环境下的不良信息影响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众所周知,在新媒体环境下诸多信息资源出现在人们身边,各种网络资源以及媒介产品由于缺乏市场监督与管理,进而导致各种不良信息入侵到高校教学之中。
比如,各种虚假信息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再比如,在网络资源中,有关各种朝代的文学知识比比皆是,但是其中不乏虚假信息,其中包括作者信息的不真实,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的不正确,文学朝代的不完善等,都会影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并且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不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掌握。
2.新媒体环境下的不实信息影响
古代文学教学改革近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主要产物,新媒体环境下所衍生出的网络产品为信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纵观文学在网络中的发展过程,会发现诸多不实信息出现在各种网页、媒介之中,无论是QQ空间还是朋友圈,都会出现有关古代文学的不实信息,而网络人员的恶意篡改与传播,会导致错误信息出现在学生的思想之中,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比如:网络上红极一时的恶搞杜甫,使其形象、作品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这种情况,不仅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产生错误的认识,并且阻碍了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创新教学理念
改善教学模式要想使古代文学教学适应新媒体环境,则需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将教学活动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资源、媒介资源、媒体资源充分运用到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之中。
无论是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还是教学内容,都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将网络媒介中的古代文学作品充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与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如,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网络备课,设置计算机课件,将网络中所存在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整理与下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改善课堂教学方法
加强新媒体产品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加强对新媒体产品的运用,积极改善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人员,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问问题、设计问题的方式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另外,教师还要将课堂内容的重点放置在引导学生方面,而不是单纯以教材为主。
此外,教师与学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产品,比如时下流行的各种通信软件,加强两者之间的交流,打破课堂教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加强课下文学知识的交流,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能力与感知能力。
【探讨古代文学论文】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与人生教学改革探讨论文10-08
古代文学论文11-14
古代文学狐神形象探讨10-01
古代文学经典与反经典论文10-08
古代文学的改革论文10-08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1-02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10-01
浅谈古代文学的论文10-01
古代文学参考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