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象
提要 梅雨这一气象名词进入文学领域是在南北朝时期,而其成为一种文学意象是在唐代。
在宋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迁,有关梅雨意象的文学作品明显增多,文学内涵也渐渐丰富,更为重要的是,文人发现了梅雨的自然美与江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得益彰,因此,常常把“梅雨”与“江南”并提,从而突显了其地域色彩,这一点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强化,形成了“江南梅雨”、“江南烟雨”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尤其是“江南烟雨”正契合了梅雨的自然特征,富有诗意,因此,常用以抒发离愁别绪,或表达对江南春夏自然风光及有关题材的文艺作品艺术境界的赞美。
关键词 梅雨 古代文学 意象 自然美 江南?
引言?
古人善于观察自然,对风霜雨雪等现象的描述也极为形象,如“二十四番花信风”,?①就是以各个不同时节的花卉命名的,具体可感而人人皆知。
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我们发现,古代对雨的说法也类似于此,人们往往以该地区当令的植物命名相应时节的雨,如“杏花雨”、“桃花雨”、“梨花雨”、“榆荚雨”、“荷花雨”、“梅雨”、“豆花雨”等。
在古代有关的文献中,“梅雨”起初是一种天气现象。
与其它“雨”物象不同的是,梅雨是江南地区独有的天气现象,三国时吴陆玑撰,明毛晋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卷上之下:“今江湘二浙四五月之间,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础壁皆汗,蒸郁成雨,其霏如雾,谓之‘梅雨’,沾衣服皆败黦。
故自江以南,三月雨谓之‘迎梅’,五月雨谓之‘送梅’。
传曰:‘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亦花信风之类。”?②梅雨又是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宋代以后的作品中较为常见的文学意象。
古代文人对梅雨的体悟颇为深刻细致,从文学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梅雨的自然特征。
通过梅雨意象描绘出江南的雨中美景,寄托了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内涵丰厚的梅雨意象。
从一种天气现象到文学意象,这其中存在一个渐变的过程。
目前,学术界有关的成果绝大多数是气象或者气候学方面的,而未见将梅雨作为一个文学意象、从古代文学的角度加以研究的成果。
笔者拟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本文在分析有关文献和古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论述梅雨意象的形成、内涵的丰富,探讨梅雨意象的文学和审美意蕴。
一、魏晋至唐代:梅雨意象的形成?
“梅雨”一词较早见于西晋周处《阳羡风土记》,云:“夏至之雨,名为黄梅雨,沾衣服皆败涴。”周处:《阳羡风土记》,广陵书社,2003年,第18页。
《风土记》即周处所撰《阳羡风土记》。
阳羡,古地名,址在今无锡宜兴市南。
《阳羡风土记》所记地区,据姚鼐《江宁府志》考证,知其“皆概言吴越风土,非专志阳羡也。”黄苇:《中国地方志词典》,黄山书社,1986年,第15-16页。
又《晋书》卷五十八:“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可见,西晋时,吴越地区已经有“黄梅雨”的说法了。
这则记载点明了梅雨出现的时间、特征,但并未说明梅雨得名原因。
初唐徐坚等撰《初学记》卷二:“《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江东呼为黄梅雨。”徐坚等:《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第23页。
点名了梅雨得名的原因,并指出,在唐代,梅雨是“江东”即芜湖以东江南王青:《唐前历史地理和诗歌地理中的江南》,《阅江学刊》2010年第3期。
地区的人们普遍熟悉的说法。
《初学记》所言《纂要》,有梁元帝萧绎撰《纂要》和唐韩鄂辑《四时纂要》两种。
《纂要》为梁元帝在荆州为政时所撰,荆州是梅雨发生的典型地区。
韩鄂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一般认为其生活在晚唐至五代间;《初学记》为初唐时类书,所引当出自前代即梁元帝萧绎《纂要》。
由此可见,“梅雨”的名称最早在西晋就已经有了。
但是,在唐代之前,文献对梅雨的记载尚不多。
梅雨的自然属性在人们的心目中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了原始认识,即梅雨的原型意义,此后,文人便借景抒怀,赋予梅雨以思想、情感,逐步形成了梅雨意象。
诗歌中较早写到“梅雨”的是庾信《奉和夏日应令》,诗曰:“朱帘卷丽日,翠幕蔽重阳。
五月炎气蒸,三时刻漏长。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此诗写于江陵庾信:《庾子山集注》第1册,倪璠注,许逸民校点,中华书局,1982年,第298页。
“梅逐雨中黄”是写景,通过描写梅子在夏天成熟变黄时连绵阴雨这种自然规律,写江陵地区夏天的景色。
从全诗看,“梅”与“雨”都不是核心物象。
查阅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尚未出现偏正结构的“梅雨”的固定搭配。
也就是说,魏晋六朝时,“梅雨”尚未成为文学意象。
但是,庾信此诗初步形成了梅雨意象的原型意义。
在唐代文学中,“梅雨”成了固定搭配,成为雨的专有名称或约定俗成的说法,初唐张说《喜雨赋应制》“借如五月有梅雨之名,三春有谷雨之气”董诰等:《全唐文》卷二二一,中华书局,1983年,第2227页。
的表述是最好的例证。
值得注意的是,梅雨意象的原型意义在唐代诗歌中得到了发展,成为夏天景色的象征,如白居易《香山诗集》卷三十九《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郑谷《侯家鹧鸪》:“江天梅雨湿江蓠,此处烟香是此时。”《越鸟》:“梅雨满江春草歇,一声声在荔枝枝。”《送进士潘为下第南归》:“归去宜春春水深,麦秋梅雨过湘阴。”徐寅《徐正字诗赋》巻二《送王校书往清源》:“杨柳堤边梅雨熟,鹧鸪声里麦田空。”这些作品中的梅雨都是表示初夏或者盛夏景象。
不仅如此,唐代文学作品中还出现了以梅雨为题材的诗歌,如杜甫《梅雨》:“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
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竟日蛟龙喜,盘涡与岸回。”吴融《唐英歌诗》巻中《梅雨》:“浑开又密望中迷,乳燕归迟粉竹低。
扑地暗来飞野马,舞风斜去散酰鸡。
初从滴沥妨琴榭,渐到潺湲遶药畦。
少傍海边飘泊处,中庭自有两犂泥。”柳宗元《柳河东集》卷四十三《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象】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雨意象分析论文10-08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诵读法10-26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娱乐精神的论文10-08
“男子悲秋”古代文学意象社会心理10-26
孔子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作用与影响10-26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07-28
古代文学中爱情悲剧的解析10-26
论古代文学观念中的“丽”10-26
浅析古代文学中的意与境10-26
中国古代文学之唐诗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