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汉语言文学论文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语言文学论文1
题 目:《浅谈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
姓 名:自己名字
指导老师:老师名字
专 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系 别:中文
年 级:自己年级
一 课题论证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一奇书的《金瓶梅》从十六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一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十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十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一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二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一个延续、一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一定的联系,对其二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二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二) 现实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一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社会*暗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五四”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一个更高的巅峰。
二 方案设计
(一) 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二) 分论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一个市井无赖、流氓、淫棍,一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肉*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腐*。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二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玉一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一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三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一个永恒的悲剧。
(三) 总论
总括全文,证实论点
三 计划进度
第一阶段:20xx年 10月 20日——20xx年 12月 18日 阅读文献,收集资料
第二阶段:20xx年 12月 19日——20xx年 1 月 6 日 拟定写作提纲
第三阶段:20xx年 1 月 7 日——20xx年 3 月 31日 撰写初稿
第四阶段:20xx年 4 月 1 日——20xx年 5 月 11日 修改定稿
四 参考文献:
[1]管曙光编:《金瓶梅之迷》,中州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2]明/兰陵笑笑生著,司徒博文译:《金瓶梅》,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3]清/曹雪芹、高鄂著,张秀枫主编:《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4]清/曹雪芹著,杨国祥、杨德宏主编:《红楼梦》,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5]张国星编:《鲁迅胡适等解读〈金瓶梅〉》,辽海出版社,20xx年版。
[6]尹恭弘著:《〈金瓶梅〉与晚明文化》,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严明、田晓春等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9]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三、四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国星编:《胡适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辽海出版社,20xx年版。
[11]智喜君著:《〈金瓶梅〉与欲》,辽海出版社,20xx年版。
[12]张业敏著:《〈金瓶梅〉的艺术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张国风著:《〈红楼梦〉趣谈与索解》,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4]朱一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5]朱一玄编:《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16]王蒙著:《王蒙话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xx年版。
汉语言文学论文2
中职院校如何改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管理,培养中职毕业生的汉语言文学能力成为新的课题。笔者首先阐述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概况及意义,然后深入挖掘中职教学管理中的汉语言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结合德育,提高重视程度,增加师生互动等改善措施。
一、中职教学管理中汉语言文学概述
中职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素质,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初中生,通过系统正规的思想文化和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是我们传统文化表达和继承的载体,我国的中职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为国家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型人才。尽管如此,我们的中职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职院校学生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大多数中职院校为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管理,将课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学校领导随机听课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汉语言文学教育。多样化教学,选修文学常识教育、文学作品鉴赏、写作等课程,现场模拟谈判、辩论等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修养
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艺术和美的熏陶,提高鉴赏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操
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开拓眼界,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明辨是非曲直,净化心灵,拥有健康的思想品质,培养各种兴趣爱好。
三、中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多数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思想和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一些课程,把与学生综合素质息息相关的可能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汉语言文学的能力的培养放在一旁,现今社会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能把技术与综合素质融合起来,做到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的人才。部分中职院校逐步注重汉语言教学,开设汉语言教学相关课程,但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存在问题,只重传统方式和照搬高初中或高中甚至本科的学校模式,只是简单地在认知层面开设公选课,而未对其进行深入贯彻的讲解和指导通读,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只是注重与现实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没考虑深层次的提高自身语言文学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门类的基础。在中职学校里,很多教师还遵循着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以备课,照本宣科为主,学生主要以背诵,听写为主,如对课本上的字。词。句的讲解很详细,但学生却对此毫无兴致,不能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缺乏吸引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将重点放在课本的固有知识体系上,但在新时期,教师在教学讲授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适当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各种社交平台、公众号等多种网络资源,对知识进行补充和丰富,查找相关的人文故事,生活趣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关的任课教师可以适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古迹,将其与教材上的知识衔接起来,在教学上避免“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汉语言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方式授课,如制作精美的PPT,播放人物传记资料、图片等,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未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具有专业的素养,良好的口才,过硬的文笔和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能独立思考,结合社会环境与理论知识,形成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和见解。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与灌输文化知识并重。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社会新闻要事,近期社会上问世的作品等这些新鲜事来吸引学生,使其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感觉到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还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对某一新颖的主题以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展开,不仅帮助学生锻炼口才,更能体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提取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
四、中职教学管理中汉语言教学改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
中职院校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忽视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开设,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基本上靠中小学的知识积累,因此造成了文学素养缺乏,综合素质较低的现象。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学校的领导也需要转变观念,吸纳具有高水平的文学素养的教师进入自己的师资队伍,开设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
首先,相关教学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开放,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颖生动的课程实践来吸引学生,如可以开展文学作品鉴赏,面试技巧交流,与人相处之道,文章写作实践,诗歌创作大赛,演讲比赛等实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学习语言,在课外同样可以学习汉语言文学。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能停留在书本上,需要多读多看,并付诸实践。
(三)提倡案例讲学,增加师生互动
新鲜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分析与讨论总结如何运用相关的理论去解决当代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同时部分案例可以让学生以演讲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从刻板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教师积极引导,开拓学生思维。
(四)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利于督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考核制度应该多样化,打破传统的写论文或者考试的形式。考核的内容应综合平时的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演讲或者表演的积极程度、出勤率等,对待考核的制度要严谨,要严格对待,不能放任学生的抄袭等不良行为。
五、结语
为解决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制度首先要有所改善,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其次,教师要解放思想,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现代化的媒体作为媒介,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最后,作为学生个人,也要高度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论文3
【摘 要】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记载了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汉语言的传承离不开汉文字的记录;汉文字的推广离不开汉语言的沟通。两者可谓并肩作战,相互依存,进而形成现在的汉语言文字学。中国文学是源起于汉语言文字学的,是汉语言文字的艺术表达。
【关键词】汉语言;中国文学;影响
一、前言
汉语言文字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语言和文字。它独特的音、形及拼法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汉语言文字也从某个角度上诠释着中国。而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几千年的发展造就了汉语言文字,同时其自身的文学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已经形成了难以分割的整体。
二、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每个国家都有着各自的文化,而每个国家也有着各自的文字,就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来看,包括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汉语的语音特点以“音节”为语言单位。汉字是音节文字,从形式上可以划分的最小语言单位是音节,所以一个汉字也就是一个音节。汉语音节由声、韵、调组成,结构简洁整齐,且一字一音,一音多词,单音词丰富,易于进行音与义的自如组合;第二,汉语词汇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音节语素活动能力强。汉字是代表语素的,绝大多数汉字都和语素相对应,汉字起着标记和区别语素的作用。看到一个汉字,人们就会联想到它的意义。又因单音成义、一音多词的特点,形成了汉语语音联想的横无际涯、五彩缤纷;第三,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它属于表意文字体系,而汉字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表意文字之一,这一点从其结构就能够看出来,比如说包括了形声、象形、会意、假借等等,都是根据文字的大意来加以使用、创作的。
三、汉语言文字的发展
在我国的汉语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汉语诗歌采用比较普遍的,通常都是四言体、五言体和七言体,等等,并且,在这其中,还穿插了一些文体形式,如四六文体的骈文,以及那些可以配以音乐的宋词元曲,这些文体形式的出现,与汉语言文字都有莫大的关系。汉语,是从单音节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文字发展的进程中,很多文字都是有一个音一个词的。这样,使得文字的发展形式非常的丰富。再后来,很多的双音节词也由单音节的词衍化出来,并且在衍化的过程中,这些词语出现了很多新的含义,而且还带有音乐的效果。在汉语言文字的遣词造句的过程中,中国古人往往采取对仗的方式,这样,不仅仅是使得语句的形式非常的工整,与此同时,诗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体现出汉语言文字的对称美和形态美。在这样的语言文学中,汉语言文学显得非常有艺术气息,汉语言的这种形象的气质也感染者中国的大量的诗歌,使得这些诗歌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汉语言书法的内涵。如今,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家家户户门口的对联,这些对联的书写,不仅仅是工整,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这是传承中国文化所留下来的风俗,并且这种文化的沿袭将一直流传下去,成为中国最有特色的一种文化形式。
四、汉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汉语言文字和中国文学的关系就如人与国的关系。人的存在才会有国的发展;国的进步才能使人有更高的追求。用汉语言文字书写美好文章,美好文章组成中国文学。有了汉语言和汉文字,中国文学才有了存在的基础。因此,这两者的关系与其它辩证关系一样,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共同进步。
五、中国文学的风格
1.汉字的直观性和表意性寓意了深刻的意象性。汉字主要起源于原始图画,图画的形象性的特点是使人们可以直观或感受到所画事物“体”的质感,古代书法家的潜意识深处是将汉字的笔画当作某种客观事物来看待的。中国传统上的“六书”之“象形字”,是汉字的先行者,构成了汉字的基础。汉语言文字具有表意性,由其作为载体而组成的文学作品则具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人们在欣赏之时,怀着各自的情感和想象去感受汉语言文字那美丽迷人而又神秘莫测的魅力。
2.以词汇手段表示语法,简洁与纷繁交织,显性与隐性并举。汉字的立体性特点决定了汉字具有容量大、信息多、内涵丰富的科学价值。汉字的这个特点也是中国语言文字(尤其是文言)无形态变化、无时态变化、无冠词的最根本性的决定原因,进而使中国语言文字比印欧语言“更易于打破逻辑和语法的.束缚,从而也就更易于张大语词的多义性、表达的隐喻性、意义的增生性,以及理解和阐释的多重可能性。”
六、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汉语言文字的与众不同使得中国文学具有独特性。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文字之一。而中国文学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有活力、最辉煌灿烂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使中国文学成为艺术奇葩。汉语言文字无论是在读音、拼写还是在组成上,与其它任何语言完全不同,使得这些文字组成的中国文学在读音时显得铿锵有力,情文并茂,言简意赅。
2.汉语言词汇使中国文学得以升华。汉语言和汉文字在经历了人类历史至今,形成了很多言简意赅的词汇,使得中国文学的内容精练而丰富。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词义的研究,注意形式与意义的结合,探求新的词义分析方法。这方面最突出的是义素分析法被应用到对汉语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贾彦德、符淮清、刘叔新等先生做出了突出贡献。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形成的词汇的意义对中国文学来说相当深远。各学者相继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创新,促进了汉语言文字的词汇表达,也为中国文学的进步开辟了更新的汉语言词汇。
3.汉语言文字学使得中国文学的领域不断扩大。西方语言学在中国语言学走向科学的过程中,曾经起到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使用的结构分析和描写方法等,都来自西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使得中国文学的领域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其表达方法借鉴了国外文学的精辟之处。这些方法的运用,为汉语言文字在中国文学的发展上注入了新的血液。汉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借助于西方语言学的力量,为中国文学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4.汉语言文字的意境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汉语言的演变经历了数千年岁月的风霜,使得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言所抒发的意境可以给人不同的想象空间,记录了汉语言的美妙,形成了诗,辞、赋、词、曲、小说等等,进而形成了中国文学。在这些作品中有很多意会的美妙描写,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句描写了多年生野草的繁衍生息,到了草叶枯黄的季节,一把火将烧尽,也只是将地表部分烧完,地下根系则完好无损,再年春天来临,又会发出嫩绿小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更为美妙,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给人以遐想。可见,汉语言文字以其独一无二的形式呈现了中国文学的艺术魅力。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是中国文学漫长、辉煌的重要发展历史,因为文字是文学的基础,更是文学得以成功的关键前提、重要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不仅仅只是一片盛开异卉奇葩的艺术苑囿、一座语言文字砌成的美丽宫殿,更是搏动着一个伟大民族丰富而深邃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闫顺玲,侯琰婕.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xx(04).
[2]季羡林.季羡林谈读书治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xx.
[3]蒋冀骋.三十年来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xx(04).
汉语言文学论文4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学友情深,情同兄妹。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XXX老师、XXX老师。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与鼓励,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
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受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她耐心的辅导。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XX老师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帮助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系统能够及时开发完成,这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汉语言文学论文5
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作为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学生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主要从中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作用入手,对中学生应该如何学习汉语言文学展开深入的探究。以下展开详细的分析。
汉语言文学对中学生的重要作用
应试教育的需求汉语言文学对于中学生的重要作用首先在于,汉语言文学是中国应试教育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有效的提升中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以及语文学科的理解能力,能够让他们切实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解题能力。众所周知,中国的文学一脉相承,基本上都具有相似的诉求或者是发展轨迹和内在精神,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切实的提高学生对于整体的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能够对于他们的应试教育的结果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提升素养的需求中学生所处的环境比较单纯,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一方面是学校教育,对于社会的接触频率较低,因此他们个人素养的形成基本上都是需要更好的依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在家庭教育中,更多的是通过父母身体力行的作用让学生学习到更多有关于生活的经验,在学校中所学习到的更多的是能够引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道德等多重方面素养的提升,并且能够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取得较好的提升学生素质的需求。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项融合了诸多历史、哲学、道德教育的综合性学科,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学生是未来中国的发展希望,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栋梁,他们的个人素养会对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影响,因此从小的角度上来说,汉语言文学提升中学生的个人性格和素养,从更加宏观的角度上来说,则会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轨迹。保留中国文化纯粹性的需求当今时代中,中学生所接受的很多信息基本上都是经过了网络媒体、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之后的产物,单纯的依附在中国文学价值之下的各种新闻、讯息是较少的,因此就会使得中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越来越不能够接触到最为原始的状态。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相对来说更加具有中国意义和内涵的学科,具有中国文化独特的历史印记,也只有通过一定汉语言知识的学习之后才能够进行解读,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提供一个相对来说更加具有“中国化”的文化环境。这不仅有利于中学生更好的理解本国的文化和知识,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保留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的流传和继承。
汉语言文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发展途径
教师的及时引导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有关的词汇、语句的具体意义,并且还可以从不同的'时代背景出发,将作者的生平、重要的事迹等进行阐述,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跟随者教师的解读回归到那个特定的时代中去,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要点,并且能够形成自己对于某一个汉语言文学知识点的理解,或者是能够引起他们在某一个特殊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能够加强他们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能力。另外,教师还应该要及时的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并且也可以让他们阐述自己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各抒己见,发展他们的思维并且能够让他们更好的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馈到现实生活中来。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有更多的兴趣和互动的性质。比如说,教师在介绍相关文言文的时候,为了降低的学习难度,可以用多媒体视频的展示方式,让主人公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通过直观的展示自己的生平事迹,然后再引出相应的文章,从而能够让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并能够形成较好的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也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让学生参观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的景点的方式,让他们回归到作者当时创作的环境中去,从而引发他们更加深刻的共鸣。
总结
汉语言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原本的文学基础上进行的不断推进、重演,促使着中国文化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汉语言文学不仅是理解中国文学、文化、历史的关键,而且还是提升中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能力、理解世界万物之美、理解与他人和谐共处等多方面的为人处世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应该要不断的拓展自己教学理念和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学,促进汉语言文学的不断发展和流传。
汉语言文学论文6
关键词:关键词:汉语言文字;中国文学;特点;影响
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汉语言文字与中国,可以说是分不开的两个名次,中国意味着汉语言文字的发展,而汉语言文字也从某个角度上诠释着中国。而换个角度来看,中国几千年的发展造就了汉语言文字,同时其自身的文学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已经形成了难以分割的整体。
一、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身的文化,而每个国家也有着自身的文字,就中国的汉语言文字来看,包括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汉语的语音特点以“音节”为语言单位。汉字是音节文字,从形式上可以划分的最小语言单位是音节,所以一个汉字也就是一个音节。汉语音节由声、韵、调组成,结构简洁整齐,且一字一音,一音多词,单音词丰富,易于进行音与义的自如组合;第二,汉语词汇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音节语素活动能力强。汉字是代表语素的,绝大多数汉字都和语素相对应,汉字起着标记和区别语素的作用。看到一个汉字,人们就会联想到它的意义。又因单音成义、一音多词的特点,形成了汉语语音联想的横无际涯、五彩缤纷;第三,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它属于表意文字体系,而汉字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表意文字之一,这一点从其结构就能够看出来,比如说包括了形声、象形、会意、假借等等,都是根据文字的大意来加以使用、创作的。
二、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汉语言文字学使得中国文学的领域不断扩大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需要相应的历程,而这一点对于中国汉语言文字来说也不例外。从根本上来分析,汉语言文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而在长时间的磨练中,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代表形式,间接或者直接的彰显出中国的韵味;从发展上来分析,中国经济的腾飞带动了文字、文学的发展,使其在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得到蔓延。由此可以看出,文字与文学依然成为了一体,并不断的在发展长河中,相互推动,基于这样的客观前提,我们不难看出,汉语言文字正在以自身的特点促进中国文学的向前进步,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新力量,使得中国文学的领域不断的得到扩大、得到蔓延。
(二)汉语言词汇使中国文学得以升华
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而汉语言文字在这样的历史中得到了不断的洗礼,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汉语言文字已然得到了完善、突破,而这种进步正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文学是由中国文字所构成的,而文字在得到进步、发展的过程中,文学也自然受到了带动,比如说在形式上的完善,在内容上的丰富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形成的.词汇的意义对中国文学来说相当深远。各学者相继对其进行总结、研究、分析、创新,促进了汉语言文字的词汇表达,也为中国文学的进步开辟了更新的汉语言词汇,这些因素的存在,无疑推动了汉语言文字的发展,而汉语言文字的发展,也使得中国文学得以升华,这既是汉语言文字发展的重要历程,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阶段。
(三)汉语言文字的意境创造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汉语言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霜之后,自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其韵味更是不可小觑。不仅如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语言文字也相应的抒发着自身的意境,这种意境直接的赋予了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进而形成了诗,辞、赋、词、曲、小说等等,这些形式的存在,抚慰了人最为根本的需求,推动了人的进步、跳跃,而在完成这一过程之后,汉语言文字逐渐的形成了中国文学,直接的隐射了人们的内心,而这些个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比如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等等。这些美好的、具有自身韵味的诗句都给了人们无限的想象,丰富了人们的文学知识,进而赋予了生活灵性,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以其独一无二的形式带动了人们的想象思维,并呈现出了中国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字的发展是中国文学漫长、辉煌的重要发展历史,因为文字是文学的基础,更是文学得以成功的关键前提、重要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字不仅仅只是一片盛开异卉奇葩的艺术苑囿、一座语言文字砌成的美丽宫殿,更是搏动着一个伟大民族丰富而深邃的灵魂,是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
汉语言文学论文7
摘要:本文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实际教学需求,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后期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创新能力;培养
前言
作为语言文化学科,汉语言文学所着重强调的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对于语言艺术的创新、实践应用的途径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当前现代教学资源不断整合、教学结构不断调整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方法在汉语言文学中的短板便开始不断显露,尤其在人才要求日益提升的情况下,如不能够从灵活创新的方向着手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将会造成专业价值的一定贬值。本文特从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教学特点出发,阐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策略。
1.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关要领的重要前提,不仅如此,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学习环境的优劣也可成为关键的先决条件。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质可理解为一种传播途径,学习环境则是这一途径的重要媒介,因此,只有对这一媒介进行不断的优化,才可为教学工作提供相应的创新平台。首先,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自我的意愿可得到充分激发;其次,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踊跃提出具出视角独特、观念新颖的意见,使学生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参与课堂的成就感;最后,教师还可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合理利用,以对学生的奋进意识起到相应的刺激作用。例如,教师可在授课之余,以限定题目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学生便围绕着题目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地为自己所进行的演讲注入新颖的元素,以打破常规演讲的陈旧性与局限性,在教师所提供的平台上通过自身创新能力进行自我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充分激发,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这一方面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无形间得到锻炼,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学习环境的优化及创新平台的搭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适当拓展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具有较强灵活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与连贯性,教师可从这一方向着手,对常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3-4]。例如,古代汉语言文学与近代汉语言文学是该学科中两个主要的版块,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相互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进行古代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可适当与古代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进行近代汉语言文学学习时,可适当与近代史的相关资料进行结合;除此之外,还可对古代史向近代史逐步迁徙的渊源进行探究。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使教学的内容得到大幅度的拓展,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学生在素材更为丰富的平台之上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更优化。在进行教学内容拓展时,教师应当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创新欲望的进一步提升,既可避免陷入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僵局,也避免了学生在被动式教学中思维出现僵化现象,有助于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化发展。
3.优化改良教学体系,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空间
要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优化,就需从教学体系的改革着手,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中尤为如此。一方面,要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就必须对足够的创新空间与创新性的实践条件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除了理论方面的指导之外,同样不可忽视实践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情况下,才可实现教学概念的融会贯通。基于上述教学需求,在针对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改良时,就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汉语言文学这一专业的操作性相对较弱,因而便更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其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以实现其专业价值的根本提升。例如,可通过创办校刊等方式激励学生踊跃进行投稿,通过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相关基础知识来进行稿件写作,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也使学生在这一平台中获得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从评价体系的方向着手,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进行可观的评价与指导,并由此引申出更为广泛的相关知识内容,从根本上突破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局限性。通过这一方式进行教学,可作为教学体系优化改良的一大表现,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均具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推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大势所趋。因此,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勇于跳出传统教学的框架,突破模式化教学的局限性,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提升,为社会输送综合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锐,闫诚.汉语言文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xx(28):148.
[2]朱丽.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xx(02):66-67.
[3]时红霞.浅析当代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及创新[J].科技资讯,20xx(30):142.
[4]李玲.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20xx(02):40.
汉语言文学论文8
汉语言文学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课程教育理念较模糊、课程结构体系存在问题、理论与实际存在间隙等。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课堂效率,首先需要分析清楚这些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找到最佳的改善措施,从而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素养和应用能力。
一、当代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育理念较模糊
领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理念是汉语言文学教师取得较好教育成绩的必要条件,然而当前的部分教师对汉语言教育的理念比较模糊,并且不能准确的把握汉语言教育的核心和大方向,因此学生不能依据汉语言教学理念的方法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导致学生的汉语言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后来国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深入的改革,因此部分教师尝试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虽然这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检验。在实施改革时首先需要清晰的指导理念即汉语言教育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从而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素养。
(二)课程结构体系存在问题
当前的汉语言课程结构体系不够完善,仍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汉语言课程内部要素的结合,从而使学校课程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有效发挥,进一步来说就是使汉语言教学的`水平和人才质量均得到提升。因此现今汉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时汉语言教师以及研究专家建立科学课程结构观念,并且完善汉语言结构体系,从而提高课程的整体效益。
(三)理论与实际存在间隙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找到适合学生的汉语言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策略的基础上,使得汉语言教师具备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但是现阶段的教学中存在着理论研究和实际脱离的现象。部分教师拥有成功的理论研究,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而不能将理论研究的和实际教育联系到一起,使得这些理论不能在实际中得到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因此缺乏实践检验的理论难以取得显著的教学实效,所以汉语言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加强研究,注重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查,探索出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学效率,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部分教师的教育技能偏低
由于教师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引导者,因此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直接受教师的教育技能的影响,然而现阶段的部分教师没有对汉语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且教育思想比较落后,教育模式也比较陈旧,没有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从不进行互动,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没有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完善,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另外由于部分教师不愿接受新事物的出现,这些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有效运用现代媒体来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课堂效率的措施
(一)准确领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学的指导中心,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认识和观点,教育理念的形成和每一位教师的领悟能力有关,但是在形成教育理念时仍需要切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理念才能够抓住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使得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能够得到提高,最终建立一个完善的以及积极的汉语言文化课堂体系。教育理念不仅是口头上的或书面上的条例,而应该践行到日常教育实践中去,教师在确定教育理念时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汉语言教育的发展方向,从而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另外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是由文字、语言、文章等小元素构成的,所以教师在确定教育理念时还需要把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本质,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汉语言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和符号性。另外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文工具,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应用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完善汉语言课程的结构体系
汉语言文学课程的结构体系是根据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和大方向来确定的,因此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是与时俱进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体系包括学生的道德体系和理论基础两部分,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汉语言文学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因此可以创造出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因此教师需要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内在的各个要素,从而为汉语言文学课程的优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构建课堂结构体系时需要以学生的汉语言素质的发展为核心,给学生留出较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并且利用多种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自我知识结构,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并且提升了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使理论与实际能够有效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任何一个理论都需要得到实践检验,从而保证这些理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加强理论和实践联系,一方面运用教学理论来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深入思考逐渐形成教学理论从而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另外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学生的反馈,利用这些反馈来检验教学理论的可行性,并利用这些反馈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
(四)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教育技能
随着课程的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要随着课程的改革积极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来适应社会对教育人才的要求。由于汉语言文学的特殊性,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素质,而且要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中心,将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质和应用语言的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为学生建立一个自由的、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提高。另外教师需要进行不断地探索,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利用这些策略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传统的教师需要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的角色,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来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促进课堂的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以最优的学习姿态参与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去。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需要根据实际,且要考虑到各种相关的因素,运用一些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从而改变传统课堂的沉闷局面。
三、总结
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教育还需要不断地探索,需要在实践中发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如准确领会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理念、完善汉语言课程的结构体系、使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的教育技能等。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修养,因此汉语言文学课程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保证中国母语的传承和发展。
汉语言文学论文9
每个人从出生到长大要面临语言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人类表达思维的一种方式,而语言的概念不是我们认为的简单的说话交流,在实际生活中,交流和沟通称为口语,就像英文教学中有一项是练习口语能力,它只是让人们发出声音的一种物质,而语言也称为书面语,由文学语言组成,是文字的表达。口语和书面语总称为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即一种语言类文学,其中包括写作、阅读等内容,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关键。
1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是因为人具有语言能力,人类可以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用语言进行表达,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语文教育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语文教育教会人类认字、写字、阅读、表达、沟通等多种能力,是对学生智力拓展的一种开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研究,可以运用于日常生活,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汉语言文学源于语文教育,要想学好汉语言文学,首先要打好语文学习基础,这样对未来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及阅读能力的提升都有帮助,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在各大高校教学中,汉语言文学已被列入大学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汉语言文学其实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也是学生今后向教师领域201发展要钻研的`业务,因此,学好汉语言文学是对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深入,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我国语言文化走向世界。
3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色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从古至今一直传承的文化,它是中国深厚文化的精神所在,见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对于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影响深远,它是精神层次的体现,它是人们人文观念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精神对外的表现。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
4提高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与发展策略
4.1提高实践能力,结合性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因此不管在教育领域的哪个阶段,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两者之间有差异也有共同特征。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存在于语文教育中,两者之间是相通的,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理论中都可以采用同种方式传授,都是为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视野而服务。对于学生精神层次的提升与价值观的认知都是相通的。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挖掘与探索是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教育的共同之处。在学生对文学作品和诗词鉴赏的探索中,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加强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适应社会需求,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积极运用语文教学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知识,成为受欢迎的人。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相关的课程教学,不断拓展学生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4.2提高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应用与发展。科技的飞跃发展使得学校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多媒体教学已遍及各大院校。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也有了创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可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语文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内容上,可以选择一些课外话题或社会热点话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并讲解,让学生根据学习进行总结,并分组讨论或上台演讲,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的训练,也可以对学到的内容进行评论,让学生发挥想象,扩展思路,提升学生对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在现代化的教育中,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教师可以从自身思维入手,树立教育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引入教学中,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育教学形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新颖全面的教学素材。
5结语
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两者之间都是分不开的,它们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同等作用,做好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工作打好基础,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我们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确立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共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持。
汉语言文学论文10
人文应用型人才是集文化思想与实践应用于一体的全面性人才,可以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升文化情怀与自身素养,并能够渗透到工作实践中,影响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学习文学史、哲学史等社会科学知识,它的精神价值一直对人内心的修习产生重要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培养了无数学者与优秀人才,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深化课程,开始涉及到互联网、对外交流等方面,扩大了专业学习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针对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进修学习,中外世界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是课程必修内容,而随着时代进步,这些文化信息越来越多,理论知识也越来越广,所以,专业人才技能也随之进步。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长久积累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使得学生自身文化思想层面高、文笔扎实、思维跳跃,在写作、分析、引经据典方面优越于其他人。
二、人文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包括诸多方面,人文应用型人才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主要就是针对文学素养高的人文科学方面的人才。人文应用型人才有两大特点:一是文学素养程度高,精神价值高于物质,将我国特有的百家思想和西方自由平等尊重的思想集于一体,提倡新的文化思想素养;二是针对我国提倡的“人才需要社会实践”观念,应该将自身专业技能用于社会实践,并能在社会实践中将优秀的人文精神感染给身边的人,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将这种优秀的人文思想传播给社会,对社会造成良好影响,改善社会不良风气。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人文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对象,需要将自身的技能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人文知识是人精神层面的慰藉,而应用于实践便是人的精神产物,需要有良好的培养模式才能将精神与实践相结合。
三、培养模式
(一)课程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和知识技能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可以保证精神境界的教育。所以,课程设置应该多开设实践应用课程,确保学生人文精神的学习有用武之地,而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心间。现代社会注重的就是人才的实践能力,经验丰富的人与初出茅庐的学生肯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课程向实践改革是必需的,可以多增加学生专项能力写作、古典文学演讲、辩论等课程,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能力”“文学能力”突出出来。
(二)社会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大多从事编辑、写作、文秘等文职工作,强调良好的文化底蕴,但是没有经过社会的历练,学生就不会懂得工作的性质。所以,在人才培养上,应该固定让学生参加社会工作的实践,比如假期去一些社区、机构、公司做兼职工作,既可以有工作经验又可以提升实践能力。
(三)多元化学习,专业性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文秘、新闻、教育等单独模块,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可以多方面学习,但是,术业有专攻,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进行规划,进行专业培养。我国教育要求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只有专业人才专攻其事,才能将自身能力完全施展。所以,在汉语言的学习中,文化知识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也要认清自身特点,将人文知识分门别类,针对自己精通的模块专业学习,其他模块辅助学习,这样才能做好人文应用型人才。
四、结语
大众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印象就是文化素质高的文学人才,对于专业性能不够了解,但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需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拥有文化素养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各项技能才能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更有优势。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不断开拓新思路,增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自身人力资本,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
汉语言文学论文1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语的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张,这导致近些年出现了“外语狂潮”,国内甚至对于外语的追捧逐渐超过语文。面对这一情况,国家开展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汉语言的重视,其中以各省市高考的改革方案的逐步推进最为明显。而作为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生,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响应国家的政策,将自己打造成一个适应时代新形势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实现人生价值。本文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
一、引言
“师者所以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汉语言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所起到的作用自然也就不言而喻。面对国际上的“汉语热”和国内的“外语狂潮”,当前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未来的预备语文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同时,也应当走进社会实际。也就是还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入手,培养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从而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学生和身边的人正视重视汉语言文学,发挥汉语言文学的潜在积极作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的社会现状
普遍来说,社会上对于汉语言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就是掌握简单的口语和浅近的文字,对于进一步更高深的汉语言知识不甚了解。社会上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人对于汉语言的应用不规范,诸如读音不标准、用字用词不当、习惯性使用网络语言等情况很是寻常。[1]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一味重视表面的华丽的知识的传授,功利性过强,以致于掩盖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在的魅力。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也令一部分人崇洋媚外的心理得到壮大。[2]以上这些情况使得外国人对于汉语言的研究和热情远远大于国内的人民群众,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进步。
三、培养就业实践能力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进
身为中华儿女,身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所要承担的弘扬、发展汉语言文学的使命也就更重大。同时面对当前就业困难,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的师范生可以用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行。
第一,立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最直接、最全面、最仔细研究五千年以来形成的语言文化的一部分人,除了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而作为一名师范生,除此之外还担负着教书育人、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所以更是要立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教学水平技能,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同时,相比其他的学习者对于汉语言文学应该有更深的热爱,更真挚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将自身所学真正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发挥出来。另外,还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规范汉语言文学的日常使用,对于发音、用字、用词等都要十分严谨细致,以自身的行为带动周边人对于汉语言文学观念态度的转变,逐渐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行。[3]作为一名还没有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培养起对汉语言更高的热情,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做贡献。
第二,创新汉语言文学学习、教育、工作观念。除了时代的冲击以外,汉语言文学自身的一些特征如果不跟随潮流进行创新发展,就会令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被掩盖,无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在学校求学期间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要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性学习,在掌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同时,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融入其中,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当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毕业,面临就业时,无论以后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其他行业,都要记得自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将汉语言文学的内在魅力展示、弘扬出去,潜移默化之间影响更多的人。而对于希望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的在校师范生来说,创新自身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内心真正热爱汉语言文学,体会到汉语言文学对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纠正目前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错误认识。而这一切都需要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转变、创新汉语言文化学习观念做起。
第三,引导自身适应社会、逐步培养就业实践能力。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都是走向社会,实现好发挥好汉语言文学育人引导作用的前提基础。对于在读的师范生来说,还要逐步培养起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既要积极入世了解汉语言文学当前的实时环境,了解社会需要的汉语言专业师范生的侧重点,于在校期间将自己培养成一名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随波逐流也是不可取的,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当初的目的,忘记对汉语言的那份热爱和执着。也就是,要在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生再将自己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后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表现,将汉语言文化中的精髓进一步弘扬发展,令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喜爱汉语言文学。
四、结束语
当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所发挥的引导、育人作用也是大打折扣。而在读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既是汉语言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又是未来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者和发展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意义重大。面对这一情况,身为一名在读的师范生更是要肩负起国家和人民的重托,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目前这种局面。而以笔者的观点就是,应当首先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以自己的行为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任志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xx(03):57-59.
[2]刘思聪,文俊沣,郝丹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xx(11):28-30.
[3]黄志刚,刘丽娟,高建青.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20xx(08):117-120.
汉语言文学论文12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凝聚,既体现了我国的文化特征,还体现了我国文化实力,既是我国文化的基础,也是我国文化的经典,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学习汉语言文学,初中生更应该学习。初中老师要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工具与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初中生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兴趣。
一、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的重要影响。
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语言的基础与文化的精髓,可以提高初中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理解能力,为初中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其次,汉语言文学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感受各种文学魅力,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让初中生学会感悟人生,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发展。
最后,汉语言文学包含了我国各种历史文化,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加强初中生对祖国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加深初中生对祖国的喜爱之情,让初中生每每提到祖国时,内心就会涌起一股自豪感。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初中老师必须重视并做好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保证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探索。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点。
语言是初中生学习的必要内容,也是保证初中生生活与学习的基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语言的'应用。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第一,加强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具体而言,就是指让初中生积累丰富的谚语、歇后语以及词汇等等;
第二,加强学生语言形式的积累,语言形式积累是指让初中生多背诵一些好的句型、段落以及短语等,比如,一些较典型的总分结构,一些较好的顶针句等等;
第三,加强学生语言范例的积累,语言范例积累是指,老师让学生在日常学生与阅读中,将一些优美的文章收集起来,并将其背诵下来;
第四,加强学生语言形象的积累,老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一些名著内容与名著人物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语言,不能只认识语言,还要学会应用语言。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来为加强学生的语言应用。
(二)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需要老师注意,即课堂主体问题。老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
(三)合理使用教学工具。
很多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仍采用语言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其优点,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缺点,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的气氛也不够生动。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适当的使用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比如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老师通过多媒体可以对学生进行图片教学、视频教学以及音频教学。特别是音频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声音来感受语言,感悟情感。案例:某初中语文老师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果,在《背影》这一课中,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了《背影》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介绍,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后,老师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文章的朗读音频,听完音频后老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学生主动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课文。一节课下来后,老师发现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且对文章的了解,对情感的感悟也非常的到位。
结语:
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有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初中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重视汉语言文学教学。另外,初中老师还应明确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合理利用教学工具,从而保证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
汉语言文学论文13
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策略
学习汉语言文学是每个中国人都会经历的学习过程,它不仅存在于书本中,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但如何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有效性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师要提升教学口语标准化
在小学到高中学习阶段中,学生们接触的语文老师各色各样,并且很多学校都是由语文老师来担任班主任一职,主要是因为语文是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并且语文教师文学素养较高,与学生沟通起来更为亲切。但是很多语文教师由于受日常生活所影响,与学生沟通时经常出现口语不标准的情况,甚至有的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时会经常把方言挂在嘴边,这样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容易发音不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严于律己,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和学生进行交流。有些语文教师由于年龄较大,学习和深造的时间已经离自己教学有段距离,对于一些新事物的发展认识不到位,所以学校应该提升教师的文学素养,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考察和培训,既能够保证教师知识的更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加强口语标准化。
1.2让语文课本变成读本
语文课本中的教材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编制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着特别的中心思想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找出文中不懂的问题,并在课堂中提出,这样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解答不懂的地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可以反映出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提倡精品著作的阅读
精品著作之所以是精品就是因为其具有其他著作不能比拟的文学意义和内涵,并且很多著作都是作者对文学经历过几十年的研究和积累而编写的。所以教师应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精品著作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内涵和审美能力,例如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可以提倡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我国的四大名著,这样可以有效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懂得更多层面的知识。对于精品著作的阅读,教师可以负责把关和筛选,多为学生推荐学生适合阅读的著作,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并从中吸取精华,从而领悟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2.鼓励学生多表达,加强汉语言文学的运用
学习汉语言文学不能只单方面依靠阅读,还要同时从说和写的方面来加强汉语言文学的运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多创造口语表达的机会,只有多说多练,才能使学生锻炼出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前5分钟,挑选一名学生来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表演自己的口才,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5分钟的“演讲”来提升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例如,安排“我是小记者”这一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搜集周围新鲜的人和事,或关注一些新闻和报纸方面的消息,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所看到的新闻和事件,大家共同参与讨论,对某一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最后由教师选出谁是这一学期的最佳小记者,并给予奖励。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既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关注时事新闻,还可以让学生在描述事件的过程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3.总结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是我们母语的一部分,学习汉语言文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一生都要经历的过程,想要学好汉语言文学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对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锻炼口语的机会,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学著作,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有效性。
汉语言文学论文14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各大学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该学科培养了中文类学生的专业素养。当前,汉语言文学社会需求广泛,就业规模大,各大岗位均缺乏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时代发展下,我国当前的科教事业受到了大规模冲击,对于人才的需求在逐步变化中,这对传统的汉语言专业而言不啻为巨大的挑战。本文首先探讨了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与特点,总结了汉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最后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问题;对策
1.汉语言的概念与特征
我国的汉语文学教育起始于五四运动时期,之前的汉语教育主要围绕的是政府的服务,之前汉语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而是为了为各朝各代培养政府所需要的人才。汉语言文学毕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新闻、教育、编辑、行政文职和秘书等,上述行业均要求毕业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强,口语表述清晰。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表达能力,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审美意识,让学生拥有专业的写作能力。学校里的汉语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审美并不重视,在口语的表达与提高上花了过多精力,学生的整体素质尚未得到提高,这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较之专业性较强的医学、建筑、机械学,汉语言文学的涵盖面非常广,职位的定义并没有针对性与实用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征在于传承各种人文精神,探讨人类的发展与生存,培养社会责任感。职业教育中,汉语教育的意义体现在对人文精神层面的影响,汉语在社会发展中,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未来汉语教育在保持自身的教育核心基础上,适当进行社会变革。
2.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教育观念不明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教育必须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在教育过程中将所要讲述的内容贯彻实施。汉语言教学在面对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冲击中有些措手不及,尚未明确自身的教学理念,对于人才的培养并没有深入认识与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并不高,要想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必须进行实践探索,想清楚了该专业到底是要培养怎样的人。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推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对于教学中的新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将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作为突破口,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2.2授课与考核单一化
当前汉语教学课程多数是以学生听讲,老师讲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多,老师并不关心学生是否掌握了自己所讲的知识,只是一味完成教学内容。在高校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老师在前面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底下的学生趴倒了一片。这种教学形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中的交流几乎局限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等方面。学生遇到了不懂的问题也不问老师,只有通过每学期的考试才能调整老师的教学进度,这造成了教学效率不高、质量不高。当前汉语考试是以书面试卷的形式,考的还是专业知识的掌握,关于实践的内容涉及很少。在文学教育中,老师并未对学生的创新情况考核,对于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情况没有进行情景模拟。单纯的书面考试并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表达与思维想象力。
2.3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
在当前的社会教学中,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被戏称为万金油,虽然学到的东西很多地方都能够用得到,但是并不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问题首先是要突出文学专业的特长,强化学生的文字组织与口语表达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忽视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力,对于学生的审美、人文素养、口语培养方面都相当欠缺,这些都造成了汉语言文学的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动手能力较差,对于岗位要求较难适应。
3.加强汉语言教学的相关对策
3.1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
各大高校应当从战略高度和全局方面重视汉语言教学,逐渐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提高学生文化涵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方案的管理并没有太重视,在课堂中忽视了师生沟通,尚未充分把握学生的行为活动与思想培养。教师应当充分尊重教学激励机制,在课堂中可以以情境表演的形式进行,以学生的思想活动和行为为基点,重视学生发展前景。在汉语言教学中可以就学生的未来就业前景,多以案例的形式向学生灌输知识。在进行教学规划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挖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兴趣所在。思考教学中如何多讲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师生教学互动,融洽课堂氛围,使新课标的要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现。
3.2开展就业为主导的教学方向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让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专业技能,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才作为市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逐渐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表达能力。在教学改革中进行考核,加入更多提醒,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汉语言文学应当多组织学生观看一些能陶冶学生情操的节目,比如百家讲坛,子午书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可以组织各种文化沙龙,举办读书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要,成为社会化的新型人才。汉语教学需要将社会的需要作为教学新导向,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3.3以多媒体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计算机多媒体在当前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积极性。教师应当认识到多媒体的重要性,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师生课堂互动。老师可以根据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点,以多媒体的视频、图文、影音方面的优势,制作出多媒体的课件,配合板书授课。教师也可开设多媒体的互动课,让学生课外自行制作相关的课件,加深学生对汉语言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汉语言文学历史悠久,在校毕业生数量非常大。在社会发展中,汉语言教学在不断变革。作为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正视存在的相关问题,探讨事物的本源,并以合理的措施推进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宏韬.浅议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xx(12):283.
[2]郑君.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5):256-257.
[3]郝滢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职业规划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xx(12):228.
汉语言文学论文15
一、对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
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还停留在此基础上,缺乏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没有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有效对接[1]。各大院校由于长时间受到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注重对语文理论基础的学习,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应该加强在文学素养方面对学生的培养。因而没有把汉语言文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点,更无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良好对接。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
汉语言文学主要是通过实践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运用,而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比较少,课程安排比语文教学的其他内容少很多,实践内容也少之又少。本身汉语言文学是开发性的学科,不同于语文教学中的理论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花时间探讨。比如一些诗词歌赋的创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通过长时间对文学素养的培养,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少,是制约汉语言文学开展的关键。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普及范围不广
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分支,是语文教学的实践内容。大学阶段对语文教学中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会比中小学的多些,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普及范围很有限,而且会出现脱节的现象。在中小学阶段只是对汉语言文学有初步的了解,只是重视对语文方面的学习,步入大学才会对汉语言文学有进一步的了解,但是中间很多时间,没有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学习,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
二、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策略
(一)加大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
语文教育不能与汉语言文学教育更好地对接,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不够。为了实现二者之间的对接,必须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力度[2]。首先是增加汉语言文学课程,加大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力度,重新学习汉语言在断层阶段的知识,而且注重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加大对汉语言文学的重视力度,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快发展,多媒体教学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多媒体,搜集更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汉语言文学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对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开展是建立在语文基础知识之上的。如果没有基础知识做铺垫,汉语言文学教育就无法深入展开。以古代文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汉语文文学中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有哪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这些代表作都属于哪个风格,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尤其是古代一些词语的含义,需要学生学习。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创造格式有什么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点,这些基础性的知识都需要掌握。只有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才能多角度地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缺乏学生自主实践。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课程环节的合理设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不拘泥于理论教学,而是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可以采用戏剧性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多开展诗歌朗诵等活动,同时在校园内学习优秀学生的文学作品,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教育的对接。语文是实现人类交流的工具,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升华,其独特性,对语文教育发挥作用有一定的意义。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出具有实践、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以语文基础知识为前提,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完善学生的人文品格。
【汉语言文学论文】相关文章:
汉语言文学论文04-01
汉语言的文学论文提纲09-30
汉语言文学论文05-24
汉语言文学论文(经典)06-14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11-03
初中汉语言文学的论文10-08
汉语言文学的创建论文10-08
汉语言文学论文提纲09-30
汉语言文学的论文提纲10-07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论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