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时间:2024-05-24 08:46:23 会计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优选)会计毕业论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会计毕业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优选)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1

  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有效性强化的思考

  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上线运行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通过参数化管理模式,实现了风险业务实时监督、重要业务全部监督、一般业务随机抽取、凭证影像逐笔核对的监督要求。本文根据现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现状,分析业务监督工作中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更加有效发挥业务监督效能的几点建议。人民银行的会计核算系统是反映社会资金运动、体现中央银行作为资金最终结算者重要地位的核心业务系统,对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履行央行支付清算服务职能,促进金融业稳定运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为适应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满足中央银行有效履行各项职能的客观要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民银行全面开展了会计核算工具的改革和创新,先后开发推广了单机版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会计核算业务“四集中”系统和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等会计业务应用软件,并与相关系统连接,逐步走向数据集中,提高了账务核算、资金结算和信息反映的质量和效率。会计核算业务监督作为会计核算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把好会计核算质量关、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保障核算资金安全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现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现状

  20xx年6月30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以下简称ACS)完成了全国的推广上线。ACS利用数据集中和网络连接的优势,对会计核算业务风险防控体系进行完善与流程再造,从加强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防控重点,通过“小前台、大后台”的岗位设置和流程管理,强化业务过程控制,前移风险防范关口,提高防控和监督效能,更好地保障了人民银行会计资金安全。业务监督子系统作为ACS的应用子系统,位于ACS应用层,利用会计核算数据全国集中的优势,同步实现监督系统的全国数据集中。ACS业务监督子系统以风险监督为目标,通过监督范围参数化、监督要素参数化、监督内容参数化、监督方式参数化和任务分配参数化的参数化管理模式,实现了风险业务实时监督、重要业务全部监督、一般业务随机抽取、凭证影像逐笔核对的监督要求。人民银行各省会和地市中心支行均在ACS中设立了市业务监督中心,业务监督中心设置了业务监督岗和监督主管岗,业务监督人员通过ACS业务监督子系统对本级及辖内ACS营业网点的参数类业务和特定业务进行实时监督、对重点业务和一般业务进行事后监督、对原始凭证与凭证影像一致性进行监督、对查询和查复业务进行监督、对设定范围内的重要会计账户进行监督、对被监督机构ACS系统操作日志进行监督、对网点已确认对账结果的账户进行监督,有效发挥了业务监督效能,保障了资金安全。

  二、现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

  20xx年,人民银行对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地市中心支行不再保留事后监督部门,事后监督职责按业务条线分别交由各相关业务部门履行。因此,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职责由支付结算部门承担。从内设机构条线管理上来看,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相应的承担着对地市中心支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工作的管理职责。但目前,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作为ACS的市业务监督中心通过ACS业务监督子系统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监督,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作为ACS的省级运管中心通过系统对全省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管理,但ACS业务监督子系统中各市业务监督中心的各项业务数据并未推送给ACS省级运管中心,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无法通过系统直接获取辖内各地市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情况。同时人民银行省会中心支行本级仍然保留了事后监督部门,对本级及辖内营业网点的会计核算业务进行监督,但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与事后监督部门是并行关系,并无管理关系。这种管理体制在实际业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便。

  (二)制度相对滞后

  ACS上线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方式、业务处理流程、业务操作规范等多方面均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相应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模式和监督流程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目前人民银行只出台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业务处理办法》、《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业务操作规范》等规范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办理的配套制度,并没有出台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的相关制度,导致业务监督人员只能依据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办理的配套制度并参照20xx年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凭个人对文件的理解以及过往的业务经验开展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

  (三)业务监督人员思想认识有偏差

  目前,ACS的处理机制是各营业网点受理、审核业务凭证,并将凭证影像信息上传至业务处理中心,业务处理中心对凭证影像进行切片录入,正确无误的系统将自动记账处理,处理成功的会计核算业务系统再自动推送至业务监督中心。在此业务处理机制下,部分业务监督人员会简单认为需要监督的会计核算业务已经被业务处理中心审核通过并记账成功,监督工作只是简单的业务重复核验、凭证整理归档,未意识到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人民银行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调整后,很多原事后监督部门人员并未人随业务走,导致支付结算部门中承担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的人员大部分是新手,他们往往没有事后监督工作经验,且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业务监督人员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以及自身业务技能水平不高,致使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效能未有效发挥。

  (四)实时监督效能发挥有所偏差

  ACS业务监督子系统新增了实时监督功能,对参数化设定的部分业务实时推送到业务监督中心,由业务监督人员当日完成监督,改变了以往“T+1”事后监督的模式,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了。但目前需要开展实时监督的业务主要是开销户业务,计息账户、账户基础信息、再贴现账号对应关系的设置等非凭证类业务,并未将营业网点受理的凭证类业务设置为实时监督,且从系统运行情况来看,在实时监督未完成的情况下,被监督业务仍可继续推送至业务处理中心进行后续处理。实时监督仍然是事后监督,只是“T+0”的事后监督,其监督不影响业务的任何处理进程,致使实时监督流于形式,实时监督效能未发挥。

  三、加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有效性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

  建议人民银行能够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实行垂直化管理,从上之下明确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部门。目前ACS及其业务监督子系统的运行维护职责从上之下均是由支付结算部门承担,因此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职责也应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从上之下均由支付结算部门承担。同时建议人民银行能够修改ACS后台程序,将ACS业务监督子系统中各市业务监督中心的各项业务数据推送至ACS省级运管中心,以便省会中心支行支付结算部门掌握全省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工作情况,加强对全省会计核算业务事后监督工作的管理。

  (二)尽快出台相关制度

  建议人民银行尽快出台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业务监督规范或操作指引,明确监督内容、监督工作流程、监督资料传递程序、风险防控重点等内容,以确保会计核算业务监督有章可循。用统一的、规范的业务监督标准来明确业务监督人员的监督行为,把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的最后一道关口。

  (三)提高责任意识,加强业务培训

  事后监督工作是对会计核算业务风险实施自我控制的一种有效手段,是保障资金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业务监督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思想认识水平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应不断组织对业务监督人员进行会计核算业务新业务、新知识的培训,保证业务监督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培训同步,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特殊业务和重点业务监督的专业化培训,或通过建立业务监督人员和会计核算人员定期岗位交流机制,以提高业务监督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业务监督工作,使会计核算业务监督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

  (四)充分发挥实时监督作用

  ACS作为直接参与者,一点直连接入第二代支付系统、一点完成清算。在现行业务处理机制下,不管是ACS内部资金汇划还是不同金融机构间资金汇划都做到了实时处理、实时到账,因而对风险控制的时效性要求将非常高。因此,建议将重点业务和超过一定金额的资金汇划业务纳入实时监督范围,同时修改ACS相关程序,将实时监督嵌入业务处理过程中,即被监督营业网点操作员受理的特定会计核算业务在经网点主管审核后,先推送至业务监督中心进行实时监督,审核监督无误后再推送至业务处理中心进行切片录入,处理成功的再自动入账处理。真正做到将监督关口前移至会计核算业务处理过程中,而不是事后对会计核算结果进行复审和校验,以充分发挥实时监督效能,有效防范资金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钱珍玉.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发展与事后监督转型探讨[J].福建金融,20xx(10)

  [2]仇瑾.构建核算数据集中背景下的新型央行事后监督模式[J].吉林金融研究,20xx(4)

  [3]黄圆.基于事后监督视角的央行会计核算风险及防范对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xx(7)

  [4]盖春娥.数据集中下对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思考[J].金融科技时代,20xx(9)

会计毕业论文2

  大部分私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抵现金、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入、粉饰报表的现象比较突出。虽然私营企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然而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一、私营企业简介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据有关资料统计 ,目前我国拥有私营企业1 000余万家,占我国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以上。私营企业的发展,在保证国民经济 持续稳定增长,拉动民间投资 ,带动地区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让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私营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在科技日新月异、 市场 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些私营企业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如果不及时改善管理水平,特别是财务管理水平,则很可能会走向衰败。

  二、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的会计 核算与财务管理。

  现行许多私营企业是“家族制”,业主一人说了算。他们认为:企业是我的,挣钱多少都是自己的。财务管理只是个形式,对其认识不够,致使许多制度过于简单,流于形式,摆摆样子甚至有些业主嫌麻烦,不愿建账;怕多缴税,不敢建账;缺乏财务会计知识,不能建账致,使财务管理处于混乱状态。给国家的税收造成损失,为自身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财会人员变更频繁、素质较低。

  为了符合业主的要求,财会人员变更较快。变更后的人员,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少必要的财经知识,无证上岗,导致操作中出现许多错误。有些私营企业的会计就是老板的亲戚,完全按老板的意图行事,为了应付税务检查,多计提费用,乱调成本,人为制造“厂长成本”、“经理利润”的现象。

  (三)资金管理不善,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薄弱,报销手续不完备。

  不少企业为逃避银行的监督,多头开户。大部分业务不通过银行来结算,超限额、超范围地支取现金,且数额巨大。在货款坏账的管理、存货资金成本管理、固定资产更新或改造中存在问题,占用了大量的资金,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节约支出,会计、出纳一人兼。只记银行账,现金账根据需要任意调整。报销手续不完备,不合规定的票据比比皆是,白条做账的现象随处可见。

  (四)成本核算混乱,账目不规范。

  成本核算有严格的开支范围。许多私营企业没有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的界限、应计入成本支出和不应计入成本支出的界限、本期费用和以后各期费用的界限、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界限。许多企业的存货发出不是按照国家或行业的规定来计算,而是采用目测或估推,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从而失去了存货发出成本和期末存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任意扩大或缩小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范围,任意改变折旧计提方法。账目设置不全,会计科目不按会计制度规定设置,有些企业只有一本总账和一本明细账,甚至有些制造业中没有“生产成本”这一账户。成本核算不准,库存当然不实。

  (五)融资困难

  对大多数私营企业来说,资金短缺,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是其发展的通病。每年有7%的私营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破产。据国家金融统计报表反映:我国对小规模私营企业贷款的比重还不足贷款总数的1%.再加之我国现行的信贷制度,私营企业本身就缺乏资金,即使有了好的项目也难以筹集到规定比例的资本金,使很多项目的贷款难以落实。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我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

  (六)不重视资本结构的优化问题。

  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财务风险,使得资金来源与资金运营协调,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更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从而实现不同性质资金最大效率的增值。私营企业的贷款规模往往过大,筹资成本较高,筹资时很少考虑资金回报和资金成本之间的比率。

  (七)投资时很少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

  我们知道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有时甚至决定投资的成败。货币时间价值是在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如果社会上存在风险和通货膨胀,我们还需将它们考虑进去。另外不同时点单位货币的价值不等,不同时点的货币收支需换算到相同的时点上,才能进行比较和有关计算。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不同时点的资金进行直接比较,而应将它们换算到同一时点后再进行比较。货币时间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对私营企业的投资决策,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私营企业由于财务管理方面知识的欠缺及其他原因,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往往很少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最终会导致作出错误的决策。

  (八)不重视各项预算的编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费,许多私营企业往往不重视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损益表预算的编制工作,这样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不能沿着合理的轨道顺利进行。

  (九)不重视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

  消费者求新、求全、求快、求强的需要是无限的,企业只有不断开发质优、价廉的新产品,才能取得丰厚的回报。而私营企业由于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欠缺往往忽视对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这样企业只能兴盛一时,而不能兴盛一世。

  三、私营企业财务管理面临问题的对策

  企业战略目标的确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善,才能进一步增强战略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始终保持企业战略的指导性。战略的实施过程存在较长的时间滞延,在不同的时期,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会随内外部环境的变迁而导致战略模糊,模棱两可。企业自身环境的变化,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领导人或领导班子的更换,经营方针的改变,筹资融资的限制等,都会导致企业战略的瘫痪 ;外部环境的制约,主要包括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社会环境 和人文环境 制约,都将会使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而遏制企业的发展;时间上的'变迁,也将降低企业战略目标的指导性。一成不变的企业战略没有跟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受环境因素的抑制,战略目标的灵活性和可控性降低,不能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成长偏离战略目标,或企业的规模扩张超出成长各阶段的承受能力,必然阻碍企业的成长,使企业发展减缓衰退,这就是我国私营企业失败率高,自然淘汰率高的根本原因。

  总之,私营企业要健康成长,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是关键。在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指导下,企业的每个成长时期都应制定与其外部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子战略目标,并与总体战略相一致,企业才能有步骤、有计划、有规律的发展。同时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外部环境的敏感性,在调节环路中,要时刻关注环境因素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企业的战略,加强对企业战略的管理,增强企业战略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摆脱各种抑制企业成长的因素,推动企业进入新的一轮增强环路,促进企业纵深发展。

  (一)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树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必须确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也是由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管理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为此,企业主应该走出误区,更新观念,引起重视,强化管理,这样对国家、对企业、对自己都有利。可以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财经制度,搞好内部监控,做到账、钱、物分人管理,改变家族的模式,把具备财务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充实到财务岗位上来。加强教育,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对财会人员应重点加强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规的教育,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学习财政、税务等专业知识,实行财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使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建立、健全原始记录,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原始记录是成本核算真实的前提,它主要包括材料成品出入库单、工资单、费用支出单、库存盘点表等,这些为税收的缴纳、成本的核算、收入的确认、利润的核定奠定了基础,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另外企业也应建立健全报销手续,财务人员应做到不合法的票据不予受理,堵塞报销过程中的漏洞。

  风险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信息 瞬息万变,使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要自负盈亏,因此必须增加销售、降低成本,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为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业主和财务人员必须树立风险观念,合理决策。

  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观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和商誉、信息 等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它是知识经济时代决定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知识效益和人才价值的观念。

  现金流量观念。现金流量是衡量企业经营质量的重要标准,在许多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一个企业即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照样会使企业破产。应该特别重视现金流量的控制,加强对现金收支的管理。

  利润最大化观念。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财务管理必须树立利润最大化观念。为了实现利润目标,必须加强收入、成本、费用、资金等指标的控制,确保利润目标的实现。

  (二)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私营企业的领导人要认真学习新《会计法》、《税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法制观念,要真正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选聘高素质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财务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这就要求私营企业主要淡化家族观念以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独特的企业文化 吸引和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以进一步规范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

  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 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私营企业应注意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私营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从而分散投资风险,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调整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还要考虑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趋势,合理安排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之间的结构,以确保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最低。要实务工作者能够注意到影响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市场因素,同时又不忽视企业自身特有的因素,统筹考虑,全面安排,采用科学的优化资本结构决策程序,注意优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着眼企业整体策略,就能较好的调整优化现阶段的企业资本结构,适应企业未来经营需要。

  企业资本结构调整决策是对多因素综合评判的过程,在这个复杂过程中决策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企业的资本结构最终调整值要与其发展情况相适应,在不同时期其取值也要相应变化。第二,从长远来看企业调整资本结构主。要依靠企业内部自身力量,毕竟自负盈亏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另外,企业进行资本结构优化应适应和利用国家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减少阻力,而且更有生命力。第三,确定资本结构最优区间比确定资本结构最佳点更具有实际意义。实践告诉我们把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设定在一个点是不尽合理的,并且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应该在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区域,只要企业经营方向、销售策略等决定企业方向的因素不变,企业资本结构只要在最优区域内都是可以接受的,企业也没必要经常调整。

  (五)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保证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私营企业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必须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宜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以目标利润为前提,编制全面的销售预算、采购预算、费用预算、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和损益表预算,使企业生产经营能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年度预算编制后,应将各预算指标进行分解,根据实际情况分解为月度预算,进行月度经济活动分析,找出问题和生产经营的薄弱环节,以利于采取相应的对策。每月结束后,根据该月各项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再对下月及年底的生产经营进行滚动预算。年度结束后,应对全年的资金管理、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地分析,找出影响预算完成的各因素,发现不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预算管理的关键是制定严密、详细、可行的预算计划,制定详细的计划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财务部门有精干人员参与这项工作;预算的执行、总结、分析也是很重要的方面,通过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分析,能够发现变动因素及原因,使企业采取的对策更具有针对性。

  (六)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当前,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期,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条款,企业应当抓住机会,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采取节税措施,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现在,各种经济类法律、法规更新很快,企业应当注意收集、研究各项政策规定,充分利用政策赋予企业的权利,并指导具体核算的人员进行日常工作,避免因政策理解错误导致的企业损失。另外企业应积极推行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调动全体职工参加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使财务管理能够长期有效的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所认同,相信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必会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盈利。

  (七)解决融资问题

  由于私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银行只把贷款重点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使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私营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其顺畅融资的先决条件。不同的企业获取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能力是不同的。私营企业要分析自己的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考虑自己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融资要有规划,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要采取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植私营企业的发展给以必要的贷款额度。银行可根据私营企业的信用度和经营实力考虑给其贷款数量。私营企业还应考虑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等来筹集资金,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资金问题解决了私营企业才能在良好的管理方式下健康发展。提高信用度:一是提高私营企业整体素质。通过改善其管理水平,帮助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建立针对私营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度。建设诚信的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二是加强私营企业与金融界的沟通,以改变银行界对私营企业的一些偏见,给予私营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同等待遇,消除企业融资的所有制歧视,减少私营企业向银行融资过程中非利率成本的“恶性”增加。

  (八)重视货币时间价值,做出科学 的投资决策

  对于个人投资来说,我们要掌握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也就是将不同时点的资金换算到相同时点上的方法,搞清楚资金到底处在何时点上,在日常生活中多考虑时间价值的影响就差不多了。对企业来说,企业应有一批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还应有一批效率高,能力强的市场调查人员,收集决策所需的资料,以便决策人员进行周密的市场和全面的可行性论证,保证决策的安全性和科学 性。制约乱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可靠性、效益性。企业还必须建立相关制度保证其投资决策的贯彻实施,对投资进行规范管理。职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除此之外,企业还需在决策实施后,跟踪实施结果,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新的决策。当然,企业的投资决策不能只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还有项目自身的一些因素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因素,这些都要有相应地考虑。

  (九)重视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

  私营企业应当满足消费者求新、求全、求快、求强的需要,尽快找出新的利润增长点,避开低层次的价格战。应当不断的开发新产品,不仅要根据市场需求开发,而且要在开发后主动向客户推广、推荐,不仅要占领已有市场,而且要引导和开辟新的市场。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是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前提。运用横向联合、委托开发,和一些与自身产业相关的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利用它们的科研优势为自己的产品创新服务。这样做既提高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又降低了单靠自身力量进行开发的投资和风险。此外,政府可以通过设立风险投资公司的方式,对进行高科技产品开发的企业进行资金扶持。

  政府还应从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等方面鼓励企业大力进行技术创新工作。例如,在税收上,对于一些从事高科技产品生产、开发的企业,有针对性地减、免所得税、营业税;在金融方面,国家银行应对企业用于技术改造、创新的融资给予利率上的优惠等,促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改造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

  四、阐述私营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中小型私营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不断地增加,它在增加税收、提供就业等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私营企业财务管理薄弱这一状况严重影响它的发展,强化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势在必行,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中小型私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弄清中小型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并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

  总之,私营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应该依托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克服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带来的弊端,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以成本、效率为核心,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庆成。财务管理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张厚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3]张萍。浅谈如何加强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xx(6)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5]钱凤娟,王晓娣。私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xx(6)。

  [6] 白璐、陈锦琴。“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创新”,《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年2月第22卷第1期。

  [7]高存远。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J].财务与会计,20xx(4)

  [8]都新英。私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xx(8)。

  [9]刘向群。 “对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思考”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xx年第2期。

会计毕业论文3

  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会计也被称之为内部报告会计,是将单位的未来和现在资金流动情况作为报告对象,根据内部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为其相关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提高单位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管理会计有助于现代医院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其主要职能是:预测分析职能、组织控制职能和考核评估职能。但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对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合理的措施,从而促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一、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

  (1)为医院决策提供全面的管理信息。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向医院相关部门提供医院财务状况的报表,因此它的主要工作是对医院日常经营活动进行汇总。而管理会计则要求综合医院各个方面的信息,为医院管理层提供必要的决策信息,使管理层可以据此进行正确的决策,从而促进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2)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率。管理会计能够促进医院在完成财务会计各项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对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指标进行核算,能够为医院的效益判断提供有效的数据,实现医院各项经营活动的科学规划和严格控制医院成本,从而促进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3)提高医院的预算管理能力,严格实行绩效考评。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成功秘诀之一,管理会计要求全面实施预算。同样的,通过制定预算、执行预算及进行预算差异分析,管理会计不但为医院提供了完备的控制体系,而且提供了严格的绩效考核指标,这为医院进行绩效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医院管理者缺乏对管理会计的认知和理解。由于长期的体制束缚,医院管理者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不够,始终停留在传统会计的统计、结算、报表等功能,忽视了管理会计重要的数据分析能力和洞察力。没有对管理会计在医院战略经营目标中的作用足够重视,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也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2)会计人员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医院管理会计人员不但需要熟悉财务会计知识,也要懂得管理、统计甚至医学知识等,这样才能综合各学科特点,做好管理会计工作。但就现有的医院情况来看,很多会计人员并非财务专业出身,更有甚者,有些医院财务人员配置不足,就连起码的财务核算工作也没能做好,更别谈管理会计工作了。

  (3)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过程中运用水平不高。由于长期忽略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造成现有管理会计基础数据薄弱,管理手段单一,应用范围狭窄,这也造成现阶段管理会计在医院管理中应用运用水平不高。

  (4)信息孤岛现象困扰管理会计发展。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优化医院管理流程,简化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信息软件的应用在不断方便医院管理的同时,医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各自为政,形成一个又一个信息孤岛,这种情况使得相关数据采集工作变得十分困难,严重束缚了医院管理会计的发展。

  三、强化管理会计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1)改变观念,加强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医院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本身就是医院价值链的一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医院许多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存在偏差,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加深对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职能的理解。通过定期开展相关管理会计讲座,增加管理层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提高医院领导的思想意识,并由领导带动医院内部员工,进而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

  (2)加强会计人员招聘与培训工作。医院应加强新会计专业人员招聘工作,充实会计队伍;同时,对于在职会计人员,应通过培训加强其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管理会计的培训中,医院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扎实会计核算基础,进行梯队建设,而不是盲目追求高端人才,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为管理会计

  四、政府收支科目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区别

  (1)分类基础不同。无论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还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都贯彻着全面、分类、清晰、可理解的原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项目进行系统的层次性分类,但是,区别在于两者的分类基础存在差异。基于预算和统计的目的,政府收支科目中的.收入项目按照收入来源分类,因此,收入项目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等几类。由于监督和管理需要,政府支出项目分别按照功能和经济内容分类,诸如教育、国防等功能分类更有利于体现政 府财政的职能流向,诸如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的经济分类更有利于说明政府资金的具体流向,充分说明政府的钱花到了哪里。两种支出分类方式既可以展示资金支出的项目类别,又可以展示资金支出的经济内容,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政府支出指标体系。而政府会计本身具有会计职能,会计本质上单位资金运动的反映,从一般会计理论出发,资金运动产生了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不同的会计要素,不同的会计要素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内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分类更多地反映了经济内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不但包括收入、支出科目,又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一系列会计科目,且支出类科目与政府经济支出的科目设置较为相似,从而体现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是按照经济内容进行分类。

  (2)功能不同。从科目设置的详尽程度来看,《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科目设置的级别更多,项目更加详细,基本上覆盖了政府的所有经济项目。从而可以看出,《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统计功能更加突出,统计意义主要体现在政府的预算管理方面。为了建立阳光政 府财政政策,提高政 府财政的透明性,加强政府的外部和内部监督,国家专门制定了预算法,《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推出,为政府编制预算提供了格式和内容依据,使得政府预算的编制更加透明和科学。《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对于政府的收支进行详细的分类,充分展示政府资金的来源和支出的方向和具体内容,比如政府支出既按功能分类,又按经济内容分类,多层次展现了政府支出结构和内容。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贯穿于预算的制定、执行以及执行结果分析的全过程。具体的使用范围包括编制预决算、办理预算缴拨款、组织会计核算、预算执行分析、财务考核分析、财政收支分析等。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是满足会计核算的内容,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本质上反映了政府预算的执行过程。通过《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分类指标,政府预算能够落实到每个具体项目上,而政府各项收支是通过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运作进行流转,流转运作的过程形成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各个会计要素。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实质上是政府预算的执行过程。政府收支科目服务于政府预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服务于预算单位的财务核算。科目的级别设置和分类设置有不同的规则,但是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一致的,并且政府会计的部分科目与政府收支科目保持一致。政府收支科目和政府会计的功能不同,政府收支科目主要应用于预算编制和决算分析,而政府会计主要应用于预算的执行监督,虽然两者发挥的功能不同,但是却具有内在一致性,即都共同作用于财政监督和经济决策。

会计毕业论文4

  提纲

  一、管理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管理会计发展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中使用的某些方法与实践脱节

  2、管理会计的发展不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3、会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

  4、管理意识薄弱

  (二)影响管理会计运行的原因

  1、外部环境的影响

  2、内部环境的影响

  3、管理会计自身缺陷的影响

  二、促进管理会计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会计法律规范,加强会计信息管理

  2、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3、改革和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4、提高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注重会计管理氛围的形成

  浅析管理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内容摘要}目前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更为重要,管理会计正日益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管理的改革与发展。本文从管理会计观念创新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并就管理会计的发展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管理会计,内部管理,环境

  前言

  管理会计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形成、发展起来的标准成本系统,是管理会计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企业经营管理中对决策、控制和考核的需要,加之计算技术的发展,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逐步完善,管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近些年我国一些企业开始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问题,提出了一些发展战略。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管理会计只是零星分散应用,未形成一整套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从应用效果而言,并没有真正达到改善公司管理的目的。

  一、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国内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初期,无论从认识和实践上,对管理会计都还停留在借鉴意义层面的讨论。此时,管理会计并未引起国内会计界的足够重视。90年代以后,虽然改革开放使企业原有的管理体制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并没有注重这一变化,依然是一味地将管理会计局限在企业内部成

  本管理上。虽然出现了一些学术上的新动向,如大力推广国外成功的经验,总结并推广我国实践中的成功做法等,但这种结合也仅仅局限在具体做法的介绍推广这一很狭隘的方面。

  (一)我国管理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会计中使用的某些方法与实践脱节。

  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一定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相应地发生变化。而对于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的研究而言,主要集中于介绍引进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上,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是有其高度发达的经济背景的,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发展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建立在自身的经济、社会环境基础之上。

  2、管理会计的发展不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物质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由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过程转向信息活动,产品也由劳动或资本密集型向信息技术密集型演化;企业管理对象由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转向对信息技术资产和信息技术活动的管理;企业组织结构有多层次等级管理结构转向系统网络管理结构;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大为提升。行业类型的多样、企业形式的演变、经营状况的不定要求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及时。但是,我国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当中,大都是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讲解的,研究领域比较狭隘,理论创新没有跟上经济环境的这种变化。

  3、会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

  管理会计的运用最终要通过会计人员加以实施,具体运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去,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对于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会计人员的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的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由于会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就使他们没有精力去实践管理会计。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但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

  4、管理意识薄弱

  管理会计行为是对企业的管理行为,而不是对企业的核算行为,既是对管理者价值观的一种挑战,也是对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检测。目前由于受到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其一,管理会计工作地位低下。一些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者认为,会计就是算帐、报帐,至于管理、经营决策是企业领导的事情。财务会计一直是会计人员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管理会计属于副业,有精力和条件的零星分散的搞一些,否则干脆弃置不管。其二,企业经营决策者管理意识不高。企业经营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其中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而目前,多数企业经营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并且有些经营者受传

  统等级观念的影响,“长官意志”较重,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无法发挥实际效力,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二)影响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原因

  1、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与企业外部环境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外部环境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能否得到普遍应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外部环境主要指经济体制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

  (1)经济体制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由决策会计和执行会计两大部分组成,并以决策会计为主体。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供、产、销及人、财、物均纳入相应的计划,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统配统拨”、“统购统销”和“统收统支”,企业不过是一个放大了的“车间”而已。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不能独立地进行投资决策。这一权力属于上级部门,决策权限依照部门的特点、特定投资项目的规模及其重要性的不同予以严格的划分,最大和最重要的投资项目由政府作出决策;其它投资项目由有关部门的部长或负责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给企业经营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决策便无足轻重,重要的是贯彻执行。这可能就是责任会计为什么常受到我国企业的青睐,而决策会计却如阳春白雪少人问津的主要原因吧。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我国的企业制度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企业承包和转换经营机制三个阶段,但这几种制度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使得经营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更重视一些行政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而不能重视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从而造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不能普遍应用。同时,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制、价格体制还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2)法律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要给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必须在一个平等、公平、竞争和高度灵敏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如我国至今没有颁布《反垄断法》,不能造就一个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税法对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规定了差别税率,对大小规模纳税人规定了不同的增值税处理办法,这些都造成了企业不平等的地位。这些法制上的不健全、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给企业提供经营决策信息时在有用性、相关性方面大为减弱。另外,法律实施情况不如人意也是制约公平竞争环境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和执法力度不够,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运用缺乏一定的保证。

  (3)传统做法和习惯势力的影响

  ①会计工作的地位低下。一些会计人员和厂长经理认为,会计就是算帐、报帐,至于管理、经营决策,那是企业领导的事。财务会计工作一直是会计人员工作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管理会计则成了副业,有精力和条件的,就零打碎敲地搞一些,否则干脆抛在一边。

  ②经营者的“长官意志”。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封建专制制度,等级观念比较严重,由此而造成了领导者的“长官意志”。虽然管理会计利用各种信息,经过各种计算分析得出最优方案提供给领导者,但在这种“长官意志”前,有否作用不改断言。

  ③一些消极文化思想使得管理会计难以实施。管理会计在评价业绩时要求赏罚分明,但是许多经营者深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思想影响,难以做到“罚”字。这就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中作用事倍功半,从而影响它的推广应用。

  2、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

  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服务的,企业的内部环境对管理会计普遍应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内部环境主要指企业的经营者、会计人员和会计电算化设备。

  (1)企业经营决策者的影响

  企业的经营决策当局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管理会计在企业中能否普遍应用。现代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家不仅要懂经营,更要懂管理,其中包括会计和财务管理。而现阶段,多数企业经营者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目前在许多企业中,即没有建立管理会计组织,也没有培训相应的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本身也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的机会与积极性。

  (2)会计人员的影响。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素质上。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在专业教育方面层次低。由于会计人员素质跟不上,就使他们没有精力去实践管理会计。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但大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同时,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是很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严重。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普遍应用。

  (3)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现阶段,计算机在开展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其应用也仅仅停留在事后算帐的水平上,不具备进行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能力。同时,现阶段我国管理会计的软件开发严重滞后,使得管理会计一些复杂的公式和模型没法运用。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使得管理会计不能适应现代市场发展,从而削弱了管理会计的作用,造成了管理会计的现阶段企业中应用缓慢。

  3、管理会计自身缺陷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国内,更来自国外。而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与强大的竞争对手,管理会计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内容上都显得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具体表现为:

  (1)管理会计研究的领域狭隘

  传统的管理会计仅局限于大量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成本都趋于稳定的产品,很少研究新产品的成本费用等存在的问题。一般管理会计只注重财务会计信息,加强企业内部成本控制。而现阶段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要求管理会计不仅要重视企业内部信息,而且还应该注重市场信息。单纯依靠企业内部的信息很难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决策。

  (2)管理会计的基点不妥

  现代企业管理是经营性管理而非生产性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应着眼于销售。而管理会计却将销售作为一个常量,把销售额的确定作为成本预测和控制、利润规划和控制以及资金规划和控制的前提条件。这必将阻碍管理会计的应用。

  (3)信息滞后性

  由于管理会计的许多信息来自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报告,但是任何一期的会计报告正好在下一期中间呈报。由于这些信息的滞后使得其对管理者进行决策毫无用处,严重削弱管理会计的作用。

  二、促进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对策

  1、建立健全会计法律规范,加强会计信息管理

  众所周知,财务会计的最大特点是为了满足外界对企业作出正确决策的需要而提供规范化的会计信息。这一规范化的信息提供已成为企业人员的法定义务,这就可能使财务会计信息走向社会化、法制化的轨道。而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信息的需求,为内部管理提供依据,这一信息因人、因地、因企业不同而不同,所以很难将其规范化。

  2、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我国管理会计的研究主要是跟随国际潮流,大部分集中在介绍和引进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上,主要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预算、标准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等展开,这种脱离实务的研究是很难有生命力的。理论为实践服务,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必须围绕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情相结合。

  3、改革和完善会计管理体制。

  一个国家的会计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施会计管理的机构和组织;二是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有关法律、法则和制度等规范体系。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法律、政治、经济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的会计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建立包括法律性管制、行政性管制和社会性管制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体制,这是实现会计监督的重要保证。改革和完善会计管理体制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会计组织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制止行政长官及企业领导者干扰会计工作,授意、指使会计人员捏造会计信息的违法违纪行为,以最终堵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信息漏洞;同时加强国家审计组织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受制于行政管理之内,真正形成居高临下的具有威慑力的审计监控权力;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在社会经济中的独立、公正的中介组织的地位,排除行政干预,使注册会计师协会真正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管单位。同时,要整顿、纯洁注册会计师队伍,真正发挥社会经济发展卫士的作用。二是改革会计人员管理,建立会计行业管理中心,把会计人员纳入行业管理轨道,并自觉接受行业自律组织的约束,主动服从行业管理,企业则在行业规章许可范围内自主选聘会计人员。

  4、提高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注重会计管理氛围的形成

  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自负盈亏、自我调节。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的各个方面。

会计毕业论文5

  【摘要】管理会计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管理者如何接受和运用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和社会效应。

  论文关键词:管理会计,货币时间价值,变动成本法

  一、管理者货币时间价值分析和运用的意义

  货币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价值量的差额。它反映的是由于时间因素的作用而使现在的一笔资金高于将来某个时期的同等数量的资金的差额或者资金随时间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消耗社会资源,现有的社会资源构成现存社会财富,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又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产品,所以现在物品的效用要高于未来物品的效用。管理者将贴现法的现值法、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方法进行演算权衡,决定企业将来的发展。货币时间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涉及到企业的投资决策,甚至对各级政府投资决策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管理者运用变动成本法分析和运用的意义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组织常规的成本计算过程中,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条件,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并按贡献式损益确定程序计算损益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其中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如企业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不随产量的变化而(使总成本)变化的成本。如果管理者真正地发挥基本职工的积极性,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特别重视固定成本的控制,在获取收入后,必须首先弥补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再考虑固定成本的补偿,此是管理者人性化、持续性的管理理念。

  二、管理层运用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影响

  (一)国家政府的法规制度的引导是影响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应用的主要原因

  自20xx年1月1日起,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实施。上市公司等企业实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是实现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管理会计没有审计的鉴证、证明,没有证监会等的监督,国家各个部门没有规定,是可进行也可不进行的内容,管理者对其重视程度自然降低甚至忽略。

  (二)房地产交易改变管理者的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影响可持续发展

  近十几年房地产建设速度奇迹般的发展,价格急剧上升,占地拆迁使人们一夜巨富,净现值吸引着人们,满足着人们对金钱的欲望,土地的未来意义及终值意义被忽略或者无可奈何。各种媒体报道购买房屋分期付款的人们对此的质疑和看法很少,似乎购买者均认可合同签署的'月供金额。这是在利用人们对货币时间价值认识不足而愚弄人们,因此影响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正确理解、应用。

  小论文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期限,居住用地是70年,工业用地50年,商业用地40年,综合用地50年,而房屋的使用寿命通常长于这个年限。假若利润率为10%,之间没有通货膨胀及风险变化,则50年后的1元值现在0.0085元。人们可能不清楚这具体数字,但明白将来的钱越来越不如现在的钱,于是人们竭尽全力获取最大的收益,企业家利用现有的资源为自己的私利和家人积蓄财富,特别是个别国有企业的管理层及治理层利用国家资产,也就是纳税人的义务堂而皇之争取个人财富最大化,破坏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层运用管理会计基本方法进行管理的设想

  (一)政府及公务员首先接受管理会计观念的渗透

  一国政府既有政治职能又有经济职能。政府运行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工作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影响重大。因此,无论政府政策方针制定者、决策者及具体的工作人员,应该系统学习理解管理会计知识。官员及公务员不仅确实行使政府公务的职责,同时必须明白政府的支出,特别是他们的报酬多数属于固定成本,需精打细算、合理预算,节省纳税人的所尽的义务,将自己的工作量视同业务量,付出多些,索取少些,形成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政府要求管理者接受并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及理念

  各级政府在理解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和含义的基础上广泛宣传,提醒管理者运用货币时间价值分析市场经济现象,提醒企业管理者注意变动成本的潜在作用,引导如富士康一样的企业管理者切实关注雇员、一线劳动者的心理感应。在失业、就业成突出问题的当今市场经济中,用机器人替代活人,似乎是一个创新、技术进步,实际上是在制造社会不和谐的因素。提醒管理者们,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高层,不要贪心,不要形成暗中逆流,影响社会和谐。

  总之,大专以上会计专业毕业的人员应当接受或进修过管理会计的课程,对于管理会计的基本方法应当知道,在工作中应当将管理会计的方法和理念应用到工作中,并影响周边人员。会计人员运用管理会计理念随时、及时、适时地向相关管理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企业内外财务关系,起到参谋的作用。高层管理者必须尊重并接受他们的看法和建议,必然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大军.管理会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王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M].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20xx.

  [3]杨有红.高级财务会计(第2版)[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

会计毕业论文6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分析

  无形资产涉税问题的研究

  保险业分析及其保险综合经营研究

  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及对策研究

  企业融资机制浅析

  我国增值税征收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与启示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的评析和选择

  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相关问题的探讨

  会计舞弊的识别与治理

  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作业会计

  关于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探讨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浅析

  新企业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中小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分析

  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

  公允价值初探

  国有企业财务监督机制分析

  企业战略性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运用研究

  我国独立审计市场现状及发展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探讨

  浅谈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浅析企业物流成本管理

  浅议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建立有效的公司管理机制

  资产减值准则在遏制上市公司利润操纵中的作用

  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研究

  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规范的探析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的运用研究

  会计利润与应纳所得税额的差异分析

  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以××为例

  浅析新会计准则——所得税准则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关问题的探讨

  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分析

  浅议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规的关系

  浅析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关联企业避税问题分析研究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分析及其改进的对策措施

会计毕业论文7

  摘要:新会计准则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其实施有利于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公允价值模式的引进稳固了净现值(NPV)估值方法在房地产行业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企业实施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 会计准则 盈余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投资者投资观念的变化,房地产投资逐渐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规范房地产投资行为的会计操作,20xx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会计准则(简称“新准则”)专门增加了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明确规定了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细则。本文从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着手,重点剖析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对相关企业会计处理及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投资性房地产会计准则产生的背景

  (一)房地产投资的普遍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持有房地产的目的用途越来越广泛。除了将房地产用于自身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场所或作为存货对外销售外,不少企业开始将房地产用于赚取租金或增值收益等活动,甚至作为主营业务活动。房地产计量的准确性关系到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因此从财务会计的角度加强和规范房地产运作,是加强房地产投资监管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旧会计准则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不合理

  关于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处理,我国原来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没有专门规定,很多企业直接将其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加以处理,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并按其估计使用年限提取折旧或摊销。投资性房地产具有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点,而且经过若干年以后,它们的市值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甚至高出其账面原值数倍,显然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因此,将投资性房地产不加区分地作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看待,进而采取历史成本计价,违背了会计的真实性和有用性的原则。

  投资性房地产相关会计处理

  (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

  新准则第3号明确指出,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实现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具体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企业的自用房地产以及作为存货的房地产则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范畴。由此看出,投资性房地产既不是为了企业自身使用,也不是为了出售赢得利润,而是为了在租赁市场或投资市场获取租金收入或资本增值收入的房地产。要判断一项房地产是否属于投资性房地产,可以按图1步骤进行。

  首先分析判断该项房地产是否属于可供出售的房地产,若是,则界定为商品性房地产,按照《存货》准则进行会计处理;若不是,则进入下一步。分析判断该项房地产是否属于自用的房地产,若是,则界定为自用性房地产,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准则进行会计处理;若不是,则可以界定为投资性房地产。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

  1.初始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第二章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做出了详细规定。要求初始投资只能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并分别对外购、自行建造及其它方式获得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做出了明确规定。具体会计核算时,按投资性房地产的入账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贷记“银行存款”、“在建工程”等。

  2.后续计量。新准则第三章相关条款规定,企业在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成本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的后续计量,分别适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相关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要求投资性房地产在初始计量后以公允价值计量,无需对其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而是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投资性房地产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最终计入当期损益。相关会计处理见表1。

  (三)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第四章相关条款对企业房地产用途发生改变时的会计处理做出了规定。在成本模式下,会计处理相对简单,企业只需将房地产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的入账价值即可。在公允价值模式下,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应当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价,如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账户。相反地,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具体会计核算见表2。

  (四)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第五章第18条指出:“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或者发生投资性房地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条规定为企业处置投资性房地产提供了规范。和固定资产处置一样,企业出售、转让、报废投资性房地产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对房地产行业的相关影响

  (一)有利于提高房地产行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对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了两个前提条件,对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五个要求,以及规定成本模式与公允价值模式不可逆转换,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行业操控利润的随意性,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有用性,进而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新准则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境内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与境外市场的可比性,无疑有助于境外投资机构对A股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有效评判。此外,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出企业高级管理层履行责任的信息,检验其作出继续持有或已经处置投资性房地产决策的恰当性。

  (二)有利于稳固NPV估值方法在房地产行业的重要地位

  随着近年来投资性房地产的逐渐增多,尤其是人民币升值以及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新会计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然会诱导市场更多地关注投资性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并使NAV估值方法成为评估投资性房地产企业的主要标准之一。此外,新准则对于公允价值模式的选择,特别强调“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这一要求排除了采用其他财务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的可能。因为其他财务估值技术往往包含若干假设,与参照活跃的市场交易价格相比,会带有较大的主观成分,易产生争议。可以预期,新准则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将构成长期利好。

  (三)为房地产行业实施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通过对新准则有关条款的进一步解读,可以预测该准则未来很可能会给上市公司带来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原因在于:第一,新准则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界定标准比较模糊。第二,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认仍然是一个难点。第三,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容易导致虚增利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新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xx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xx

  3.财政部CPA考试委员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

会计毕业论文8

  【摘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对于高效处理企业财务、加强财务管理方面有重大的意义。自来水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同样关系着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目前自来水企业在内部会计上的问题和一些内部会计控制上的风险来综合给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自来水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自来水企业不同于其他私有企业,它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国有企业。自来水企业大部分都是受计划调控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保守的企业管理使得自来水企业面临着政策下的亏损。因此,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经济状态下生存发展,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内部会计控制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一、内部会计控制中的问题

  1、企业没有建立起内部控制意识

  管理人员和下面的工作人员都缺乏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识,他们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这种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了行为上的懈怠,自来水企业的财务管理并不能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这种方式。所以,意识上的薄弱是首要导致内部控制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导火索。

  2、缺乏管理机制与规范

  由于自来水企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所以管理结构并不完整,一般都是政策调控的计划经济。因此,工作人员并没有足够的积极性,不去思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而是全都由领导进行决策。这种较为传统的方式导致一些问题都是事后才去控制,而没有事前进行决策。

  3、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

  自来水企业的财务管理未能跟上现代化的脚步,一些计算机化的管理机制没有普及,这也跟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有关。

  二、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风险

  1、信息存在失真的风险。会计信息是领导决策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财务管理重要内容,因此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企业管理有重要的影响。但当前一些自来水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企业的会计信息在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将信息提供给其他部门,造成会计信息的密闭性,影响领导层的决策;第二,截留信息的现象。企业的会计管理部门,出于某些目的,会私自截留一部分会计信息,甚至制造虚假信息隐藏公司真实的经营状况,进而造成信息的失真。

  2、监督管理存在的风险。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不能及时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进而使企业在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监管不力就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其潜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第一,监督的滞后性。第二,监督的松懈性。

  3、工作环境变化存在的风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为企业会计控制管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第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会计人员的传统办公方式,要求会计人员对计算机、以及当前的一些较为常用的支付手段有一定的掌握与了解,从而推动其工作的开展;第二,政策上的变化。政府在国家发展中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因此随时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政策方案,这些政策的颁布则会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因此要求企业加强政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从而保证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内部会计控制问题的对策

  1、规范会计核算流程,做到口径一致。我国自来水企业一般在各个地市都分设子公司,且各子公司之间的业务往来较为密切。每个会计期末,向集团总部上报自身企业的财务数据。可以以集团总部的财务账套为主体,对各下属单位建立平级的若干子帐套。主帐套与子帐套所使用的会计科目应统一,且往来核算方式和辅助代码等也应相同。

  2、加强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管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使信息化管理手段成为当前主要的管理方法,为此,企业管理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信息化的管理:第一,保证硬件设施的完善。设备是企业开展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需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为员工提供优质的设备,从而保证其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二,鼓励会计人员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在保障设备的完善以后,需要工作人员能够积极学习工作需要的程序软件,从而保证会计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第三,加强对软件的管理。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因此需要技术人员能够加强对相关程序的管理,通过建立防火墙等方式,加强对会计信息的保护,避免被黑客等别有用心之人盗取。

  3、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管理体系。会计信息直接影响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第一,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企业为更好的提升会计信息管理水平,可以建立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系统,加强对会计信息的预测与分析,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科学性;第二,提升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会计信息当前较为闭塞,这对企业发展与决策有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想要提高自来水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多方面结合的过程。工作人员从上至下都要有这个意识,而且还需要有制度来进行引导和规范,再辅以专业的会计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使自来水企业的财会管理更安全有效,也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安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局限性问题分析[J].会计之友,20xx(23)

  [2]施建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xx(10)

  [3]曲铭.浅析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财务与会计,20xx(9)

  [4]李岩.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J].北方经贸,20xx(8)

会计毕业论文9

  财会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可以尝试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融合,以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以下本文就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内容概述

  财务会计。财务会计(Accounting)指的是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手段,以货币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计量和确认的一种外部会计形式。在财务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需要将最后做好的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给企业其他相关的人员和企业。财务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财务会计可以为本企业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和数据,给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帮助企业领导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财务会计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内部的经济管理,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更好发展;财务会计能够帮助企业加强对管理人员经济责任的考核,以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会计。管理会计(ManagementAccounting)实际上指的是内部会计报告。管理会计人员需要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加工,然后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给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更加直接的决策依据,帮助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企业的经营生产和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相同点

  二者的本质一致。首先,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来看,二者均属于现代企业会计系统的一部分,均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进行财务会计统计,然后通过对财务会计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整合得出最后的报告,为企业及其相关人员提供相应的会计数据依据。财务会计和管理数据存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财务会计是管理会计的基础,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补充和完善,二者构成了完整的现代企业会计系统。二者的目标和环境一致。从会计的目标和环境来看。财务会计的环境为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会计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因此二者的工作环境必然是相同的。而财务会计的目的是通过预算和决算来控制企业的经营成本,并通过最终制作的财务会计报告来帮助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科学决策。管理会计将财务会计进行整理和加工,同样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科学合理地决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因此,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目标和环境上是一致的,二者均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二者的信息基础一致。财务会计的信息和数据基础为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和对比得出最终报告,服务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财务会计需要依靠管理会计的整合和加工结果。而管理会计也不能完全脱离财务会计进行自我工作,其同样需要以财务会计为基础,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加工,最后进行应用。因此,二者在信息条件方面存在一致性。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不同实际内容侧重不同。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来看,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为企业业绩和规划,需要对企业的财务进行预测、控制、评论和分析。而财务会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的经营利润、经营过程中花费的费用、收入以及负债情况等,其反应的内容为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状况。因此,二者在实际内容的侧重方面有所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虽然我们说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但是他们的服务对象却有所不同。首先,从财务会计来看。财务会计属于外部会计,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和企业外部的相关人员,需要向外界提供财务会计相关信息。而管理会计正好相反。管理会计是内部会计,其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内部人员,以便帮助企业进行内部的决策调整,实现企业的科学决策,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二者在服务对象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侧重点和方法不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分别为内部会计和外部会计,其差异不仅体现在内容上,在工作重心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方面,管理会计的工作重心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和规划的'科学决策,具有一定的预测性特征,因此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加工分析。另一方面,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对企业过去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特别是财务经营状况进行信息的收集,工作性质属于信息收集和报账性质。因此,二者在工作的侧重点上存在一定差别。同时,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工作侧重点上的不同自然也会引其二者在工作方法和要求上的不同。如管理会计的核算方法更加侧重于预测和决策方面的分析,而财务会计则强调账目本身的统计,管理会计的精确度要求也明显要高于财务会计。

  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意义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具有时代意义。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诸多方面的相似性能够实现二者的融合,时代的发展也必然要求二者进行融合,以便提高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可以帮助企业更加全面地进行会计信息资源的利用,提高会计的利用率,促进企业内外部的共同发展。此外,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可以将二者的工作内容和结果进行整合分析,有助于会计人员更加全面地进行信息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科学决策,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会计对象、信息来源、信息互为基础以及最终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这也证明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会计理论已经得到了逐步的完善,要求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能够进行实现融合,以便进一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综合以上情况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各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完全可以从融合角度着手,开展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工作。四、新形势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对策全面认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新时期要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必须要求企业会计人员能够转变过去的财务会计理念和管理会计理念,要更加全面地认识企业的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尤其对于财务会计人员,我国大部分企业看中的仍然是财务会计工作,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足,甚至根本没有开展管理会计工作。这种现状决定了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过于强调对账目本身的分析和评估,没有结合企业的规划和决策进行探讨,结果限制了会计的职能。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要求企业会计人员能够同时认识到会计管理职能和财务职能的重要性,在工作过程中尽量适应二者的融合。当然也要求企业能够建立相对健全的会计管理机制,对会计人员进行综合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质量。健全现代会计制度。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必然要求企业能够建立健全当前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便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工作奠定制度基础,指导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和规范,提高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效率。因此,企业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现代会计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利,合理分配工作和人员,并强调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和财务职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对企业财务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财务会计业务技能,娴熟的会计计算方法,还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从会计的管理职能出发,以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经营决策为根本前提,进行会计信息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由于管理会计的精准度和难度略大于财务会计,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综合培训,提高人员的管理会计能力。此外,为了保证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效率,正确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和财务职能,企业还需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创新,以更加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工作,提高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效果,为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精准地会计报告,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综上所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同为企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自身存在一定的相同点,如二者的工作目标一致、信息基础一致,内容本质也相同,这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企业在将来的发展中可以从二者的融合着手,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实现会计管理职能和财务职能的结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会计毕业论文10

  会计毕业论文内容摘要1:

  本文在分析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及会计科目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会计元素”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并阐述会计元素体系与会计科目体系的比较优势以及建立会计元素体系替代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及会计科目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

  会计毕业论文内容摘要2:

  会计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是会计行为产生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了控制会计造假行为,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研究会计责任对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向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毕业论文内容摘要3:

  文章首先分析了会计道德选择的内涵和形式;进而提出要把握会计道德选择体系。关键在于从认识的选择性、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三个方面把握会计道德选择的心理机制;最后从选择的前提、选择尺度和选择目的与手段三个方面分析了会计道德选择的具体实现。

  会计毕业论文内容摘要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一种以基层单位财务收支为监督对象,以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单位内部监督为主要形式的会计监督体系。保证会计监督有据可依,不但改善了会计监督外部的环境,同时也给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以准确的定位,明确监督的职责。会计监督体系的健全对维护社会经济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会计毕业论文内容摘要5: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会计信息失真事件和财务造假丑闻,引发了人们对会计诚信问题的普遍关注。本文从会计诚信问题的严重事实出发,详细地分析了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诚信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会计毕业论文内容摘要6: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从微观上讲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分析偿债能力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作用。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信息对政府职能的发挥,经济秩序的维持也具有巨大作用。然而会计造假致使信息失真严重损害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转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会计毕业论文内容摘要7:

  正是由于会计的上述性质,决定了会计不仅仅是静态的数字、信息,在其背后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环境背景,在培养学生认识会计问题的本质性、全面性、系统性、外部性、创新性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会计教育过程中设置了文化基础、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人文学等知识模块。

  会计毕业论文内容摘要8:

  文章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对会计基本假设进行了探讨,研究了会计基本假设的继承和发展。对现有的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和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等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设会计计量属性会计基本假设的观点。

  会计毕业论文内容摘要9:

  会计政策是国际国内普遍应用在企业中的一项政策,笔者针对于会计政策的内涵以及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加以阐述,同时提出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须注意的原则。

  会计毕业论文内容摘要10:

  会计政策是国际国内普遍应用在企业中的一项政策,笔者针对于会计政策的内涵以及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加以阐述,同时提出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须注意的原则。 会计实践教学法包括现场指导法、案例总结法、实验模拟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和文本指导法。运用实践教学法,要加强会计人才供求双方的联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强化会计实践教学,要有效利用案例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实习环节监控,改革考核模式。

会计毕业论文11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In February 20xx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and the US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published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reaffirming their commitment to the convergence of US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GAAP)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IFRSs) and to their shared objective of developing high quality, common accounting standards for use in the world’s capital markets. The convergence work programme set out in the Memorandum reflects the standard-setting context of the ‘roadmap’ developed by 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IASB, FASB and European Commission for the removal of the reconciliation requirement for non-US companies that use IFRSs and are registered in the US. The work programe includes a project on measuring fair value.

  The FASB has recently issued 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No. 157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SFAS 157), on which work was well advanced before 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was published. SFAS 157 establishes a single definition of fair value together with a framework for measuring fair value for US GAAP. The IASB recognised the need for guidance on measuring fair value in IFRSs and for increased convergence with US GAAP. Consequently, the IASB decided to use the FASB’s standard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its deliberations. As the first stage of its project, the IASB is publishing in this discussion paper its preliminary views on the principal issues contained in SFAS 157.

  The IASB plans to hold round-table meetings on this discussion paper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 exposure draft. Please indicate in your response to this Invitation to Comment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aking part in a round-table meeting. Please note that, because of timing and space constraints, not all of those indicating an interest may be able to take part.

  The IASB will consider responses to this Invitation to Comment and the related round-table discussions in developing an exposure draft of an IFRS on fair value measurement. The exposure draft will be prepared specifically for application to IFRSs. Although provisions of SFAS 157 may be us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an exposure draft, they may be reworded or altered to be consistent with other IFRSs and to reflect the decisions of the IASB. The IASB plans to publish an exposure draft by early 20xx.

  In November 20xx the IASB published for comment a discussion paper, Measurement Bases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 Measurement on Initial Recognition, written by the staff of the Canadian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Although that paper contained a discussion of fair value, its primary purpose was to discuss which measurement attributes were appropriate for initial recognition. That paper is part of the ongo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project that seeks to establish, among other things, a framework for measurement in financial reporting.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scope and intent of that paper, it is not discussed in this discussion paper. However, comments on that discussion paper relating to the measurement of fair value will be consid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posure draft of an IFRS on fair value measurement as well as in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project. Issue 1. SFAS 157 and fair value measurement guidance in current IFRSs

  IFRSs require some assets, liabilities and equity instruments to be measured at fair value in some circumstances. However, guidance on measuring fair value is dispersed throughout IFRSs and is not always consistent. The IASB believes that establishing a single source of guidance for all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required by IFRSs will both simplify IFRS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air value information included in financial reports. A concise definition of fair value combined with consistent guidance that applies to all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would more clearly communicate the objective 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 and eliminate the need for constituents to consider guidance dispersed throughout IFRSs.

  The IASB emphasises that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project is not a means of expanding the use of fair value in financial reporting. Rather, the objective of the project is to codify, clarify and simplify existing guidance that is dispersed widely in IFRSs. However,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single standard that provides uniform guidance for all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required by IFRSs, amendments will need to be made to the existing guidance. As discussed further in Issue 2, the amendments might change how fair value is measured in some standards and how the requirements are interpreted and applied.

  In some IFRSs the IASB (or its predecessor body) consciously included measurement guidance that results in a measurement that is treated as if it were fair value even though the guidance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objective. For example, paragraph B16 of IFRS 3 Business Combinations provides guidance that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objective for items acquired in a business combination such as tax assets, tax liabilities and net employee benefit assets or liabilities for defined benefit plans. Furthermore, some IFRSs contain measurement reliability criteria. For example, IAS 16 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permits the revaluation model to be used only if fair value can be measured reliably This project will not change any of that guidance. Rather, that guidance will be considered project by project. However, the IASB plans to use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project to establish guidance where there currently is none, such as in IAS 17 Leases, as well as to eliminate inconsistent guidance that does not clearly articulate a single measurement objective.

  Because SFAS 157 establishes a single source of guidance and a single objective that can be applied to all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the IASB has reached the preliminary view that SFAS 157 is an improvement on the disparate guidance in IFRSs. However, as discussed in more detail below, the IASB has not reached preliminary views on all provisions of SFAS 157.Issue 2.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finitions of fair value in SFAS 157 and in IFRSs

  Paragraph 5 of SFAS 157 defines fair value as ‘the price that would be received to sell an asset or paid to transfer a liability in an orderly transaction between market participants at the measurement date.’ Bycomparison, fair value is generally defined in IFRSs as ‘the amount for which an asset could be exchanged, or a liability settled, between knowledgeable, willing parties in an arm’s length transaction’ (withsome slight variations in wording in different standards). Thedefinition in SFAS 157 differs from the definition in IFRSs in three important ways:

  (a)The definition in SFAS 157 is explicitly an exit (selling)price. Thedefinition in IFRSs is neither explicitly an exit price nor an entry (buying) price.

  (b)The definition in SFAS 157 explicitly refers to market participants. The definition in IFRSs refers to knowledgeable, willing parties in an arm’s length transaction.

  (c)For liabilities, the definition of fair value in SFAS 157 rests on the notion that the liability is transferred(the liability to the counterparty continues; it is not settled with the counterparty). The definition in IFRSs refers to the amount at which a liability

  could be settled between knowledgeable, willing parties in an arm’s length transaction.

  These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 in more detail below.Issue 2A. Exit price measurement objective

  The Basis for Conclusions of SFAS 157 includes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C26The transaction to sell the asset or transfer the liability is a hypothetical transaction at the measurement date, conside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market participant that holds the asset or owes the liability. Therefore, the objective of a fair value measurement is to determine the price that would be received for the asset or paid to transfer the liability at the measurement date, that is, an exit price. The Board [FASB] concluded that an exit price objective is appropriate because it embodies current expectations about the future inflows associated with the asset and the future outflows associated with the li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ket participants. The emphasis on inflows and outflow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finitions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in FASB Concepts Statement No. 6, Elements of Financial INVITATION TO COMMENT Statements. Paragraph25 of Concepts Statement 6 defines assets in terms of future economic benefits (future inflows). Paragraph 35 of Concepts Statement 6 defines liabilities in terms of future sacrifices of economic benefits(future outflows).

  Paragraph 49 of the IASB’s 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similarly defines assets and liabilities in terms of inflows and outflows of economic benefits. The majority of IASB members believe that a fair value measurement with an exit price objective is consistent with these definitions and is appropriate because it reflects current market-based expectations of flows of economic benefit into or out of the entity.

  Other IASB members agree with this view, but in their view an entry price also reflects current market-based expectations of flows of economic benefit into or out of the entity. Therefore, they suggest replacing the term ‘fair value’ with terms that are more descriptive of the measurement attribute, such as ‘current entry price’ or ‘current exit price’.

  An entry price measurement objective would differ from the exit price objective in SFAS 157 in that it would be defined as the price that would be paid to acquire an asset or received to assume a liability in an orderly transaction between market participants at the measurement date. Some members of the IASB are of the view that an entry price and an exit price would be the same amount in the same market, assuming that transaction costs are excluded. However, an entity might buy an asset or assume a liability in one market and sell that same asset or transfer that same liability (without modification or repackaging)in another market. In such circumstances, the exit price in SFAS 157 would be likely to differ from the entry price.

  Some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required by IFRSs might not be consistent with an exit price measurement objective. In particular, the IASB observes that this might be the case when fair value is required on initial recognition, such as in:

  (a)IFRS 3, (b)IAS 17 for the initial recognition of assets and liabilities by a lessee under a finance lease, and(c)IAS 39 Financial Instruments: 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for the initial recognition of some financial assets and financial liabilities.

  In developing an exposure draft, the IASB may propose a revised definition of fair value. If so, it will complete a standard-by-standard review of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required in IFRSs to assess whether each standard’s intended measurement objectiv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roposed definition. If the IASB concludes that the intended measurement objective in a particular standard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proposed definition of fair value, either that standard will be excluded from the scope of the exposure draft or the intended measurement objective will be restated using a term other than fair value (such as ‘current entry value’ ). To assist in its review, the IASB would like to understand how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guidance in IFRSs is currently applied in practice. It therefore requests respondents to identify those fair value measurements in IFRSs for which practice differs from 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objective in SFAS 157.

  Issue 2B. Market participant view

  SFAS 157 emphasises that a fair value measurement is a market-basedmeasurement, not an entity-specific measurement. Therefore, a fairvalue measur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s that marketparticipants would use in pricing the asset or liability. Furthermore, evenwhen there is limited or no observable market activity, the objective ofthe fair value measurement remains the same: to determine the price

  that would be received to sell an asset or be paid to transfer a liability inan orderly transaction between market participants at the measurementdate, regardless of the entity’s intention or ability to sell the asset ortransfer the liability at that date.

  Paragraph 10 of SFAS 157 defines market participants as buyers andsellers in the principal (or most advantageous) market for the asset orliability who are:

  (a)Independent of the reporting entity; that is, they are not related parties

  (b)Knowledgeable, having a reasonabl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asset or liability and the transaction based on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including information that might be obtained through due diligence efforts that are usual and customary

  (c)Able to transact for the asset or liability

  (d)Willing to transact for the asset or liability; that is, they are motivated but not forced or otherwise compelled to do so.

  In comparison, the definition of fair value in IFRSs refers to‘knowledgeable, willing parties in an arm’s length transaction’.Paragraphs 42-44 of IAS 40 Investment Property provide a description of this concept:

  The definition of fair value refers to ‘knowledgeable, willing parties’.In this context, ‘knowledgeable’ means that both the willing buyer and the willing seller are reasonably informed about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vestment property, its actual and potential uses, and market conditions at the balance sheet date. A willing buyer is motivated, but not compelled, to buy. This buyer is neither over-eager nor determined to buy at any price. The assumed buyer would not pay a higher price than a market comprising knowledgeable, willing buyers and sellers would require.

  A willing seller is neither an over-eager nor a forced seller, prepared to sell at any price, nor one prepared to hold out for a price not considered reasonable in current market conditions. The willing seller is motivated to sell the investment property at market terms for the best price obtainable. The factual circumstances of the actual investment property owner are not a part of this consideration because the willing seller is a hypothetical owner (ega willing seller would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particular tax circumstances of the actual investment property owner).

  The definition of fair value refers to an arm’s length transaction. Anarm’s length transaction is one between parties that do not have a particular or special relationship that makes prices of transactions uncharacteristic of market conditions. The transaction is presumed to be between unrelated parties, each acting independently.

  21The IASB’s preliminary view is that the market participant view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s of a knowledgeable, willing party in an arm’s length transaction that are currently contained in IFRSs. However, in the IASB’s view, the proposed definition more clearly articulates the market-based fair value measurement objective in IFRSs.

会计毕业论文12

  摘要:当今世界是商业主导的社会,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加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手工记账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的需求了,这种情况下,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本文就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针对当前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个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策略

  1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管理者主观认识不到位。管理者是企业这艘大船的领航员,在企业进行电算化的过程当中,企业主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对于整个企业是否采用相关的技术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现实的情况是,当下相当一部分企业主并没有认识到开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是行业发展的潮流这一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和使用电算化会计软件给企业带来的良好收益。囿于企业主本身的知识结构和个人阅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存疑,这种毫无依据的存疑往往成为会计电算化普及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二)会计电算化相关管理薄弱。尽管事实证明,电算化会计软件的使用能为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减轻工作负担和压力,然而事物常常分为两面,在会计电算化软件使用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尽管会计一线的从业人员已经掌握了使用电算化软件的相应规范,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多的会计管理人员不能有效掌握和理解电算化会计软件的使用操作流程,这就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会计电算化相关管理的薄弱,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普及失败。

  (三)电算化专业人才极度缺乏。会计电算化软件的使用需要操作者同时具有会计和计算机两个方面的双重知识,这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算化会计软件的普及使用。当前的情况是,尽管很多的正在从事会计职业的从业人员曾经接受过计算机软件的相关操作培训,但是必须承认的的一点就是,这些从业人员在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掌握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和漏洞,还不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会计电算化的一系列相关软件。这种会计人员个人能力上的缺陷很多时候就造成了整个行业发展的落后。

  2解决当前会计电算化出现问题的几个对策

  针对当期会计电算化普及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广大企业管理人员和会计行业从业者有责任和义务作出一些行动,帮助推进我国会计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当前限制会计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在于行业的管理者和会计队伍的直接领导者们对于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不了解、不信任。以此为背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帮助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更加轻松自如地进行相关的会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制定,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规范整个行业的行为,这不仅对于已经应用计算机电算化的企业来说是件好事,对于那些依然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来说,也是利大于弊的。综上所述,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对于会计行业的良性发展大有裨益,值得、并应该被大力提倡。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一般是针对整个行业制定的普适性的原则和规范,遵循着这些原则,只能帮助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不受到国家的惩处,却不能保障企业在生产生活中收获到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回报。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针对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相关规章制度,保障企业在进行相关商业实践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市场反馈。在制定企业内部相关规章制度的时候,应该遵循几个原则。首先是严控的权限,对于不兼容的权限要坚决予以分离,严格区分管理人员和普通工作人员的操作权限,保证企业内部信息的保密性,做到严守商业秘密;其次引入相互制约的机制,明确负责不同工作的相关人员分工的同时,也要设置一个或多个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机制,为企业的商业秘密设置多重保险;第三,还要建立并完善内部的制约监督机制,谨防由于个别人的不廉洁而给企业整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会计电算化过程中遇到问题,归根到底是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缺失导致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才的问题,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就能够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了。为了改变当前高层次会计电算化人才缺失的问题,企业应当有意识地在高校中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通过合作办学、提前签约等方式招揽有关会计电算化的人专业管理人才。此外,对于在职的员工,可以进行相关的专业培养,通过对在职员工的再次培养,帮助而员工掌握高新技术,更好地位企业做贡献。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应该设置合理的考核内容,让员工的学习内容与考核内容挂钩,最大限地保证公司的投资不浪费,员工的学习有效率。

  (四)制定长远规划。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经济体,企业的长远规划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了会计电算化的长远发展,应该切实认识到长远规划的重要意义,要建立覆盖整个企业的会计管理软件,让企业的财政状况始终处于公司管理者和所有者的控制之中,最大限度地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利益不受内部财务情况波动的影响。与此同时,制定长远的企业财务方面的规划,还有利于企业内部的高效廉洁的运行,减低企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内耗情况出现。

  3结语

  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很多好的软件正在被实施,很多好的制度正在被运行。然而应该认识到,在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和制度建立方面,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做,许多的不足有待完善。以此为背景,企业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加强相关人才培养,提高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企业主一定要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会计电算化,推动会计电算化的进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进而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储成.有关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的相关问题[M].北京:财会出版社,20xx.

  [2]刘语.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xx.

  [3]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会计毕业论文13

  摘要:商誉是企业总资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解析商誉的概念,分析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探讨企业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出改善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几点建议,以期为完善会计核算方法提供帮助。

  关键词:商誉;会计核算

  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商誉的会计核算的不确定度非常高,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商誉的会计核算一般是按自创与并购两种情况来分开处理的。企业自创的商誉属于无形资产,是各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判定哪项支出是为了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且支出所得到的回报也无法判定,因此很难对之加以量化确认。并购商誉一般是在支付结算时当作当期的支出来处理的。当一个企业并购另外的企业时,商誉由其所付的价款超出获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

  1. 商誉的概念

  商誉是指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的经济潜在价值,也可以指一家企业的预期获利能力超出可判定的正常化获利能力的经济价值。商誉是一个企业的整体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誉本身具有独特的不确定性,且商誉的形成非常复杂,有关企业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商誉也经常被定义为一个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估算价值,也就是超过了其他企业投资相同资本的盈利水平所剩余的价值。每个学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关于商誉概念的说法不一。但共同的是所有学者都一致认为商誉的会计核算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2. 商誉的特点

  2.1没有实物形态。

  2.2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2.3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2.4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

  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的商誉才能确认入账,即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能予以入账。自创商誉不能入账,即使有费用的发生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关系,但也应确认为费用,其理由在于,无法确定哪笔支出是专为创立商誉而支出,无法确定发生的出生地同多少商誉以及发生支出的受益期有多长,根据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将这些支出均作为费用处理。

  3.常用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3.1 永久性保留法

  永久性保留法要求将并购的成本进行资本化,但并不摊销,而是将其作为一项永久性的资产保留于账本。当商誉所依赖的企业被出售或者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明商誉确实发生了永久性的贬值时,才能将其注销。商誉属于一项无形资产,必须对其资本化,商誉与企业整体密切联系,只要企业仍在经营,则其商誉是永续存在的。商誉的价值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增加,不摊销可以有效避免双重计量。

  3.2 立刻注销法

  立刻注销法要求在购买的当日将并购的商誉进行立刻注销,以冲减股东所持权益。商誉属于一项具有特殊性的无形资产,不能脱离企业而单独存在,也不能够兑现,其价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商誉是由企业所付的价款超出所得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来决定的,是企业资本损失的一部分,应当立刻冲减资本公积或者类似的资本准备金,相应地对会计报表中股东权益进行调减,按照谨慎原则,不应该将并购时所支付金额的差额的资本化作为一项独立的资产,应该用股东权益来弥补合并造成的损失。

  3.3 逐年性重估法

  逐年性重估法要求将并购的商誉进行资本化,然后逐年性地对其总的投资金额的净值进行评估,在相应地调整了资产与负债之后,将剩余部分应归类于随投资而并购的商誉范围。当进行会计核算后的商誉小于其账面的价值时,要对其进行摊销,反之则不摊销。

  3.4 系统性摊销法

  系统性摊销法要求将商誉当作一项单独的资产进行入账,并在核算的有效期限之前进行系统性摊销。对商誉的成本进行系统性摊销非常必要。商誉的成本是指预测的超额盈利能力的真实值和预期的净收益所超出有形资产而正常获得收益的价值差额。把并购的商誉作为预期收益的一部分来进行提前核算,应在核算商誉并购支付的有效期限内,进行系统性摊销,在收益中抵减这一部分差额,有利于正确地估算预期收益。

  4.目前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

  4.1 不符合责权发生制的原则

  责权发生制原则规定要以应计制来对企业当期支出与收入的情况合理地进行核算。在创业初期,企业用在形象宣传方面的支出会非常大,收入往往很少,企业盈利的能力也比较差。通过不断的.创新,企业的知名度逐渐打响,在同等的条件下企业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而目前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并没有切实地反映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忽视了商誉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并没有把企业后期收入变化纳入核算范围。

  4.2 不符合重要性的原则

  对企业做决策时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事项,如企业投资的重大决策、企业的经营方针转变等,应该对其进行分项反映和分别核算,并要在会计的最终报表中明显标记。但是目前会计核算的一般做法是:在企业没有进行转让或者清算前,既没有对商誉资产进行特别反映,也没有在会计的单体报表中加以标记。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的投资者全面了解企业经济的具体信息,导致不能及时做出正确决策。

  4.3 不符合全面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原则

  会计核算是以会计报表形式向投资者提供有价值的经济信息,投资者则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以决定是否对该企业进行投资。而无形资产所占企业的比重越来越高,其对于企业盈利的影响也不断增大,使得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投资者不能单从会计报表上全面了解企业,其投资的方向容易受到影响,有可能因此遭到损失。

  5. 改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的建议

  5.1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

  要建立新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必须要先突破传统思维模式, 只有突破了传统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商誉会计核算方法。对于自创商誉进行会计核算已经逐渐地成为了业内的主流,随着资产的概念不断发展,会计核算标准的不断突破,解决好商誉的会计核算问题指日可待。会计核算应该加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改善其理论体系, 以适应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转型需要。

  5.2 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

  商誉要比无形资产产生得更早,无形资产都是基于商誉而逐渐地被认可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逐渐得到确认并从商誉中分离出来。而两者重要区别在于商誉的不确定性,商誉的会计核算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远比无形资产复杂。由此看来,制定独立商誉的标准显得非常必要。并购商誉的价值变得越来越大, 应按重要性的原则, 将商誉与无形资产严格区别开来, 制定独立的商誉会计核算标准, 并在最终会计报表上对其进行单项披露。

  5.3 制定企业商誉会计核算的标准

  商誉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给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判断商誉的标准应是企业是否具备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 并且将企业的获利能力大小定做商誉大小的标准。企业超额的利润不是凭空产生的,商誉在企业中肯定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等量的投资资本产生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的利润, 则是负商誉,反之就产生正商誉。

  5.4 制定商誉会计核算的原则

  商誉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可实现的原则, 要以会计报表上反映的资产及负债作为依据来进行核算, 而不是仅以主观的判断来将企业未来盈利的水平当作商誉会计核算的数据。商誉的价值不宜在短时间内频繁地调整,为了简化会计核算, 可将商誉会计核算的时间定为一年。

  6. 结束语

  随着商誉会计核算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对于商誉研究的逐渐深入, 商誉的会计核算会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当前我国商誉会计核算的框架结构还不完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逐步完善商誉会计核算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琴芳.对新会计准则下的合并商誉进行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 20xx(07)

  [2]何小岸.新会计准则下合并商誉的确认、计量及减值[J].中国证券期货. 20xx(04)

  [3]陈力生.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的会计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20xx(12)

会计毕业论文14

  会计学不但重的是实践,也是种理论的,它主要阐述会计核算的原理,包括会计的的基本原理和会计的核算方法原理。因此,学习会计一定要从原理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例如,学习各种会计的核算方法时,不能就法论法,要理解其理论和依据,既要学会怎么样做做,有要弄懂为什么,原理是什么。要防止钻入具体的业务处理中,而又忽略对原理的学习。教材中在阐述会计核算原理和各种核算方法时多配以实例,这样使我们通过实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理,并学会运用。它还要求我们善于将总论中阐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与后面阐述的会计核算具体方法的运用结合起来学习,融会贯通,以求得对课程内容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为学习后续的专业会计课程打好基础的目的。对于学习会计这门课,从一开始我就有了要学好它的决定,知道会计是一门有趣的门课,也是一门让每个学子都害怕的学科,让我体会到学习中的艰苦,艰苦中的收获,快乐,也磨练了我们的意志。趁着还年轻,应该努力学习,认真地活着,不该浪费一分一秒,这样才可以为以后的工作加大成功的筹码。“世上没难事,只怕有心人”。努力向前冲,尽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经过这三年的学习,我对会计更加的了解,在掌握一定会计基础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巩固我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讲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本人在20xx年7月份在一所会计所实习,以下就是我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通过在会计所的'实习,我对会计的基本流程以及步骤,具体操作——包括了解借贷账户的记账规则,掌握登记账户以编制会计分录的操作,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的操作以及根据原始凭证判断填制记账凭证的方法。这一次的会计实践队我对会计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从实质上学习到了会计,并可以运用到实践上,对我的会计的基本操作技能有了大大提升。

  在我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我认真学习该公司的会计流程,并且从真正的课本中走到现实中来,在细致了解了公司的会计工作的全部流程,掌握了财务的实质操作,实习的期间我努力将自已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向实践发面转化,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的期间我虚心向学,遵守公司的工作守则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在还没在正式的会计所实践的我,一直以来认为自己的会计理论知识很扎实,就像所有的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就可以一切顺利,包一个准,可经过这一次的实习后,才发现,我所了解会计,所学习到会计知识真的是大巫见小巫。会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的实践性和实际的操作性。对于书本上的知识似乎是纸上谈兵,假如真讲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出来实际应用,那真的是无从下手。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天,我还真不习惯,才做了三天,有点力不从心了,心情也糟糕透,烦躁,然而会计最大的忌讳就是烦躁,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数据。所以在刚开始的那几天,错误百出!感到欣慰的带我的老会计胡姐的悉心指导和教诲,这才使我慢慢进入状态。

  经过几天的实践性的操作,我的速度和准确度上都提高了不少,对于会计上的各个科目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可以帮助到我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理论结合在一起并将以应用。不管怎样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最基础的知识,现实情况怎样变化,都要捉住最基本的就可以布标应万变,现今有不少的大学生都感觉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实习的时候用不上,感到挫败,灰心,可是以我的观点,我觉得要是没有了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没有书本的知识做铺垫,当你遇到知识性问题的时候又可以拿什么来应付呢。经过了这两个月的实习,学习的时间虽然很短,可是我学习到了一个更重要的知识,也是在学校里比较难了解的。就是人与让你之间的相处,你出来工作与同事们的相处,在学校与老师同学的相处,在家里与家人的相处,相信人际是现在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门必修课,这也是对于应届毕业生出来工作的一大难题,于是我在实习的过程中有意观察下级是如何与上级领导相处的,而上级的前辈们又是如何与员工们相处的,我自已也是虚心向前辈们请教,使的这两个月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这次的实习为我深入社会,体验到了生活提供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在实际的社会中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乐趣,对社会生存中应有的生存能力有所了解与学习。我也利用了这次难得机会,我努力工作,严格要求自已,虚心向相关的工作人员请教,认真学习会计理论,学习会计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利用空余的时间认真学习一些课本以为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会计技能。这次的实习让我意识到以后应该学习更多,加剧了我的紧迫感,更加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学习会计的精髓。

会计毕业论文15

  摘要 4-7

  Abstract 7-9

  1 导论 12-20

  1.1 研究背景 12-14

  1.2 研究意义 14-15

  1.2.1 理论意义 14

  1.2.2 现实意义 14-15

  1.3 研究目的 15

  1.4 研究方法 15-16

  1.5 研究框架 16-19

  1.6 预期贡献 19-20

  2 文献综述 20-30

  2.1 R&D投资的影响因素 20-25

  2.1.1 企业外部环境对R&D投资的`影响 20-22

  2.1.2 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 22-24

  2.1.3 管理者异质性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 24-25

  2.2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 25-27

  2.2.1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26

  2.2.2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26-27

  2.2.3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 27

  2.3 R&D投资与企业价值 27-29

  2.3.1 R&D投资与企业竞争力 27-28

  2.3.2 R&D投资与企业经营业绩 28

  2.3.3 R&D投资与企业市场业绩 28-29

  2.4 文献评述 29-30

  3 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企业R&D投资的理论分析 30-39

  3.1 相关概念定义 30-31

  3.1.1 管理者 30-31

  3.1.2 研发投资(R&D) 31

  3.2 理论分析 31-37

  3.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31-32

  3.2.2 委托代理理论 32-33

  3.2.3 有限理性假设 33-34

  3.2.4 高阶理论 34

  3.2.5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 34-37

  3.3 管理者过度自信影响企业R&D投资强度的理论路径 37-39

  4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R&D投资影响研究设计 39-49

  4.1 研究假设 39-43

  4.2 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 43-45

  4.3 变量选择 45-47

  4.4 模型设计 47-48

  4.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8-49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49-62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9-50

  5.2 变量相关性分析 50-52

  5.3 回归结果分析 52-57

  5.3.1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R&D投资强度关系研究 52-53

  5.3.2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R&D投资强度分样本回归关系研究 53-57

  5.4 稳健性检验 57-62

  6 研究结论与启示 62-65

  6.1 研究结论 62-63

  6.2 研究启示 63-64

  6.3 研究局限 64-65

  参考文献 65-73

  后记 73-74

  致谢 74-75

  财务管理毕业论文提纲二

  摘要 4-8

  Abstract 8-11

  1. 导言 14-19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4-16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

  1.3 主要贡献和创新 16-17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7-19

  2. 文献综述 19-30

  2.1 概念界定 19-24

  2.1.1 独立董事概念 19-20

  2.1.2 财务风险的界定及衡量 20-24

  2.2 独立董事监督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24-25

  2.3 独立董事监督行为选择及影响 25-29

  2.3.1 独立董事监督行为的选择 25-27

  2.3.2 独立董事监督行为的影响 27-29

  2.4 文献评述 29-30

  3. 制度背景、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30-38

  3.1 制度背景 30-32

  3.2 理论基础 32-35

  3.3 研究假设 35-38

  4. 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38-50

  4.1 研究设计 38-44

  4.1.1 模型设定 38-39

  4.1.2 变量选取与定义 39-44

  4.2 样本选择 44-50

  5.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0-68

  5.1 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分析 50-61

  5.2 回归检验 61-64

  5.3 稳健性测试 64-68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8-71

  6.1 研究结论 68-69

  6.2 政策建议 69-70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0-71

  参考文献 71-76

  后记 76-77

  致谢 77-79

【会计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会计毕业论文11-13

会计毕业论文04-01

会计的毕业论文精选10-07

会计的毕业论文10-08

会计毕业论文05-16

会计毕业论文总结07-29

涉外会计毕业论文10-08

高职会计毕业论文10-08

有关会计的毕业论文10-08

会计与经济的毕业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