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改革
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改革
【摘要】本文从行政单位职能转变的实际出发,针对当前会计科目设置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提高行政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而规范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
【关键词】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会计信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行政单位由单纯的经济管理职能向服务型、绩效型转换,行政单位会计环境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行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无法满足行政单位会计自身核算的需要。
因此,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分别对行政单位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和支出类会计科目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
(一)会计科目的设置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行政单位会计一直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基本上能够满足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但是收付实现制提供的会计信息难以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
按权责发生制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决策的相关性,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行政单位的财务状况,我国目前应分层次、分步骤地引入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即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因此,本文以此为基础改进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设置。
(二)会计科目设置应遵循简明性原则
会计科目设置宜简不宜繁,会计科目的名称应与经济内容一致,以便于运用。
但是在现行行政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中,有多个科目核算的经济内容相似或者反映的是同一项业务的不同侧面,过多设置显得会计科目冗余,本文对其进行了简化。
(三)会计科目设置应遵循相关性原则
会计科目设置应该为会计信息的内外部使用者提供相关的信息,以满足决策需要。
然而,当前行政单位设置的会计科目不齐全或者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过多,都影响了对经济业务的正常核算。
因此,本文遵循相关性原则对其进行了改进。
二、会计科目设置的改革
(一)资产类会计科目
1.增设“待处置财产损溢”科目
由于现行行政单位会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对待处置财产不进行处理,行政单位的资产难以得到全面的记录和完整的反映。
因此,应增设“待处置资产损益”科目,使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或毁损在资产清查过程中清楚反映,以保证账实相符。
逾期三年或以上、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暂付款,按待核销的金额,借记“待处置财产损溢”科目。
报经批准予以核销时,按照上述金额,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盘亏或者毁损、报废的存货,按存货的账面余额,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报经批准予以处置时,按照上述金额,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
2.增设“在建工程”科目
行政单位会计将建造、改建、扩建及修缮固定资产以及安装设备过程中所发生的支出减去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记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而不对在建过程中所发生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这样不便于对工程进度进行监督,也不便于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所以应增设“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各项建筑、安装工程所发生的实际成本。
在建工程的主要账务处理:
a.将固定资产转入改扩建或大型修缮或者购入需要安装的设备时,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在建工程”科目。
b.结算工程价款或发生安装费用时,按照实际支付的款项,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在建工程”科目;同时,借记“经费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c.工程完工或设备安装完工交付使用时,按照发生的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固定基金—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借记“固定基金—在建工程”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3.增设“无形资产”科目
行政单位的长期资产不仅包括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还包括无实物形态的无形资产,因此,应增设“无形资产”科目,以清晰地反映单位资产的分布。
无形资产是指行政单位拥有的为开展业务活动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且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等。
4.增设“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
行政单位会计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计账面上的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无法体现,不利于固定资产的管理。
因此,应增设“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反映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从而真实体现资产价值。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后续计量中,根据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和持续运行假设进行分期分摊,即通过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反映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从而真实体现资产价值。
我们采用“虚提”折旧的模式对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折旧,即在计提折旧时冲减净资产“固定基金”而非计入当期支出,账务处理为: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目的是使行政单位的资产和净资产更真实,满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需求。
(二)负债类会计科目
“应付工资(离退休费)”、“应付地方(部门)津贴补贴”以及“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科目分别反映了职工薪酬的不同方面,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简明性原则,应将这三个会计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该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按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各种薪酬,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因此,应当按照“工资(离退休费)”、“地方(部门)津贴补贴”、“其他个人收入”以及“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进行明细核算。
(三)净资产类会计科目
1.增加“固定基金”的明细科目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净资产及其构成,固定基金应增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无形资产”明细科目。
2.将“结余”科目分解为“财政补助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余”
结余是行政单位各项收入与各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按照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收入可以分为财政补助收入和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也相应地分为财政补助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支出,财政补助收入是行政单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行政单位开展业务活动最重要的财力保证,财政补助支出是其最主要的资源流向,因此,应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和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分别进行考察,以满足利益相关者了解行政单位的收入支出结构及结余的情况。
“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核算财政补助收入与经费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核算上级补助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其他收入与拨出经费、结转自筹基建和其他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四)收入类会计科目
1.取消“拨入经费”科目,增设“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科目
“拨入经费”科目核算行政单位按照经费领报关系,由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的预算经费。
2.为了明确行政单位的资金来源,应将拨入经费细分为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科目,“财政补助收入”科目核算行政单位从财政部门或通过主管部门从财政部门取得的预算经费,“上级补助收入”科目核算行政单位从上级部门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五)支出类会计科目
1.增设“其他支出”科目
行政单位的支出,包括经费支出、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
支出项目并不能完全反映资金的流向,应增设“其他支出”科目。
2.“其他支出”科目核算行政单位除经费支出、拨出经费和结转自筹基建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捐赠支出、盘亏损失、资产处置损失等。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对行政单位会计科目改革的建议,以完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这样既能满足职能转换的需要,促进行政单位规范性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各利益相关者对行政单位进行监督,从而促进行政单位能够更好地执行其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9):3-5.
[2]王淑杰.改革我国政府会计基础的思考[J].财会月刊,2004(8).
[3]王雍君.权责发生制与政府预算管理改革[J].财政研究,2002(3).
[4]吴德军.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体系与具体会计科目——对现行会计科目的改进思考[J].会计之友,2011(19).
[5]徐延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探讨[J].财会通讯,2010(31).
【行政单位会计科目的改革】相关文章:
行政单位辞职报告06-16
行政单位工作计划12-21
行政单位请假条11-03
行政单位的请假条06-10
行政单位推荐信10-26
行政单位辞职报告12-06
行政单位辞职报告12-07
行政单位请假条12-23
行政单位介绍信01-16
行政单位辞职信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