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论文

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

时间:2022-10-05 20:15:21 建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

  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1】

  摘 要:东北民居建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造风格,而且形成了具有适应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和多民族生活习惯的独具特色的建筑布局形式。

  研究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对现代民居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东北民居;建筑布局;布局形式

  伴随现代世界的一体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步伐急剧加快。

  东、西方两大文明交流撞击,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冲突日趋激烈。

  现代建筑在设备、舒适、卫生等方面确有其高度的科学性、先进性,但现代建筑的千篇一律给人们带来了在精神上的乏味,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的缺失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简直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的布局特点。

  在广大的住宅房屋中,东北地区民间居住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和形式。

  1、东北民居建筑的整体布局形式

  因为地区情况复杂,虽然类型变化简单,但材料的运用、建筑的设计手法和局部处理却是很丰富的。

  特别是由于各民族长期居住所积累的经验,具体的处理和变化是多方面的。

  其中的一些建筑手法今天仍可适用,东北民居建筑的布局更是如此。

  例如沈阳这样的东北历史名城,城市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东、西、南、北四塔四市等等,每个区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过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门户,其有组织建筑群体构图的关系和明确流线层次格局。

  东北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向内的家庭组合体,建筑的组成有严谨方整的格局,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论规模大小都组成严谨清晰的格局;主体建筑在城市中控制着道路网和其他从属建筑,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个明显的标志。

  把一组建筑或一座建筑中的一部分作为主体处理时,就形成了村镇、建筑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

  东北民居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成组成区地布置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建筑社区组合。

  这些组合可以表现出组织邻里生活社会化的思想;建筑的安排要其使用的公共性的程度,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布局,按人们的亲疏关系布置宅院。

  在住宅中需要这种由公共性逐渐过渡到私人性的渐进的层次布局。

  如果不考虑渐进的层次,把许多房间混杂地罗列再一起,就不能反映社会与家庭生活中的交往关系。

  因此在规划布置一幢宅院时要创造一个这样的渐进层次,从入口公共性的部分引进至半公共性的部分,最后达到最私人性质的部分。

  2、东北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形式

  东北地区天气寒冷,各民族的民居住宅尤其注重御寒防冷的问题,并因此形成了东北民居特有的居住习俗。

  住宅的平面布置以正房为主,一般为一正一厢,房屋面宽,院墙多用木板围成,大门开在中轴线上;房屋用木构架,外墙用土筑或用树枝编笆涂灰泥,内隔墙多用木板,屋顶为双坡瓦屋面或覆茅草,方格窗棂糊白纸,室内标准平面布置俗称为“三间草房四铺炕”。

  大型宅院平面纵向长,横向短,布局类似三合院或四合院。

  大型住宅采用木构架,砖墙瓦顶,尺度宽阔,造型雄伟,装饰华美,用料考究。

  例如,大门口设上马石,大门上装狮头铜门环,院心影壁、正房的前廊、窗棂,外墙面以及屋脊做各种花饰,明柱下设石刻柱础等等,都显示出主人的社会地位和审美情趣。

  在北方汉族房屋南北朝向有着“天地定位”、“顺应天道”、“大吉大利”之说。

  但是东北满族建房有“以西为贵,以近水为吉,以依山为富”之说,盖房时,须先盖西厢房,再盖东厢房,落成的正房,也以西屋为大,称为上屋,上屋的西炕更是敬祭神祖的圣洁场所。

  东北满族民居在平面上大都是前后长而两端窄,口纵长方形。

  宅与宅之间均有又厚又大的墙分隔,大墙每面都与房屋建筑有较宽的距离,房屋在院子中间分布松散,厢房分布在正房两侧,不遮挡正房光线。

  《白山黑水录》中记载 :“满洲房屋构造之制,南面设堂,左右为厢房,前面为客房,外设衡门,积砖为墙,室中有炕”。

  所以满宅布局不仅讲究尺度与空间,而且中轴线两侧建筑对称,房舍、院落在整齐中见变化,于简朴中显幽雅。

  实际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对房屋的要求是尽可能多地吸收阳光,因此,防寒保温是民居的最主要功能。

  此外,墙体要求厚实紧密,地基牢固。

  就是说,开间要宽大,阳光才能充足;进深要浅,可省材料;室内光线好,后侧不潮湿;宅地高出正负值,便于防水防潮;室内墙要矮,便于保温等。

  3、气候影响下的东北满族民居建筑布局形式

  合理的建筑布局形式是创造适宜的建筑微气候环境的基础,对建筑单体的保温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选择布局方式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大的气候环境,采取不同的布局方式。

  处于湿热气候区的建筑组群疏松的总体布局,采用了松散布局以加大空间尺度来增强通风防湿的效果,而位于干热气候区的建筑组群,则采用了较为紧密的布局方式,以利于创造建筑之间的阴影空间。

  东北地区的满族民居在总体布局时,虽然也是采用疏松的布局形式,但与湿热地区布局不同,主要是为了更多的获取阳光。

  不同气候区域建筑布局形式上的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建筑对气候的适应性,同时也能体现出建筑的地域特征。

  建筑的朝向是指建筑主要房间所处的方向。

  对东北满族民居而言,正房的方向就视为建筑的朝向。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为了满足漫长冬季的日照采光需要,建筑朝向大多坐北朝南,并将主要出入口设在南面。

  采用这种朝向的原因可以从日照和主导风向两个方面来分析。

  夏季太阳光线与南向墙面的夹角很小,因而墙面上受到的太阳辐射热就相对较少,同时太阳高度角大,导致太阳辐射直接通过建筑洞口照向建筑室内的深度和时间都相对较少。

  相反,冬季时,南向房间无论在太阳照射的时间和照射深度上都要强于其它朝向,因此南向的房间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对于处于严寒地区的东北满族民居,虽然希望夏季能避免过多日晒,但相比较而言,更希望在寒冷的冬季能尽量多地获得日光照射,正南向基本是冬季获得日照量最大的朝向,也是最适宜的朝向,东西向获得的热量不但远小于南向,根据热工计算,其获得太阳热量不到南向的一半,而且夏季日照量又远大于南向,不利于防热。

  在适应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民居演进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特色的东北民居建筑布局形式,其充分体现了东北居民的聪明智慧和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创造环境的能力。

  而老祖宗留下的报告财富,为现代居住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面对现代中西方民居建筑设计的文化冲击,我们只有不断挖掘传统建筑的文化精髓,才能创造更加舒适、合理、具有本土特色的现代民居建筑。

  参考文献:

  【1】曾坚:室内设计综述《中国现代建筑史》,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周立军,卢迪:《东北满族民居演进中的文化涵化现象解析》,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7。

  【3】闫文芳:《东北地区农村民居的建设方式》,农村天地,1999年11期。

  【4】陈伯超:《满族民居特色》,《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2002。

  【5】唐大为 何锐:《东北抚顺满族民居的地域特色》,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东北满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采暖措施【2】

  气候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居建筑类型,自然条件造就了居住习惯,居住环境成为地域文化的主要展现形式。

  我国东北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黑龙江的部分区位于寒温带,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可达-40℃。

  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必须具备高效的采暖的设施,才能抵御自然的严酷。

  古时,生活在落后的生产方式以及贫困的生活状况下的劳动人民,没有今天高科技产物支持下的暖气、空调、热辐射地板等先进的采暖设施。

  早期时代,满族人们渔猎为生,要想生存就要与环境和谐共存,人们只能利用周围现有的自然资源。

  取暖的“一把火”既解决了做饭的热源又解决了取暖的热源,成为当时一举两得的取暖措施。

  炕的散热面积比我们今天现代化的散热器要大得多,而且它能发挥出最充分的热效益。

  满铺炕式的采暖方式在东北气候条件下,使得其既廉价又有效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一、火炕的起源以及与火炕相关的其他采暖措施

  对于抵御冬季严寒,我国北方地区先民使用过多种取暖设施。

  早期居民在屋内建炉灶,既可以煮饭又可以取暖,集炊事和供暖为一体,因受热面积小的限制,提供的热量十分有限,不能满足居民取暖的需求。

  后发现灶台周围经过火烘烤的地面不在潮湿变硬,且保持较长时间温度的特点。

  人们开始意识到用火烤热地面取暖的方便性,并开始应用于起居生活,炙地的取暖方式由此产生。

  “火地”是东北居民为区别火炕的俗称。

  火地与地面齐平没有起高,类似于床榻。

  与炙地类似,以火烤烧地面发热取暖。

  两者的区别在于“炙地”是通过烤烧取暖,火源在地面以上,火地地面以下结构复杂,在炙地基础上发展优化设有烟道、烟火口、排烟口或烟囱,从而保证地面以下火源烤烧,地面取暖。

  据《遵化通志》卷47著录的《辽景州陈公山观鸡寺碑铭》,可知在北魏时,我国北方较大的公共建筑中已有采暖火地的设置。①

  火炕的应用原理与火地相似,是在火地的基础上抬高,与地面形成一定的高差从而区别起居区与地面活动区,在北方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取暖方式。

  火炕是满族民居中主要的取暖设备,火炕的结构设计有着满族独有的特色。

  火炕的一头连接着做饭的灶台,一头连接室外的跨海式烟囱,因此烧水做饭时烟道经过炕体,所以炕总是热的,满族居民就以此作为取暖的主要途径。

  甚至有的人家还将整个室内地面以下掏空做成烟道,提高整个室内空间的取暖效果。

  满族民居室内没有桌椅,只有炕桌,有的人家有八仙桌。

  实地走访总结发现,满族民居的西炕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炕,具有特殊的含义。

  两侧的炕上铺有炕席,也有的糊炕纸刷油,炕上一头放有用来装置衣物的大板柜,柜上罗列着日常起居的被褥及梳妆用品等。

  炕的使用是按照辈分的高低按一定顺序排列,南炕温暖向阳,是长辈居住使用的地方,北炕则是晚辈居住使用的地方,南北炕的长宽尺度基本相同。

  二、东北火炕在民居中的基本分类

  受自然环境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在严寒室外忙碌一天的东北满族居民,晚上需要有一个好的归宿,对于他们来说,自家屋里热烘烘的炕头是最好的归宿。

  据诗《诗经?小雅?瓠叶》记载:“火炕曰炙”意思是举物放在火上烤炙②。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火炕最初意思不是睡觉的地方,而是一种烤东西的设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居民对冬季民居内舒适度的诉求,火炕的内在含义以及应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同时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变化,东北的火炕在满族取暖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出现了山炕、腰炕、顺山炕、连二炕、连刀、地炕等几种主要的火炕。

  贴山炕,火炕的走向与房屋两侧的山墙一致,房子所建地势较高,门口冲着道,火炕根据房屋的地势走向而建,对风的阻挡作用较小。

  贴山炕直接避免了山风吹进室内,保证了炕体内温度的持久性。

  腰炕,位于一间房子的中心位置。

  与居住着的身份地位有关,是身份的象征,是民居中较为常见的火炕。

  这种炕锅台在外,腰炕与屋门直接相对,占据室内的大部分空间,仅留有行走步道空间。

  顺山炕,炕锅台在外,腰炕与屋门直接相对。

  与“贴山炕”相似,区别在于顺山炕主要指火炕的走向和位置。

  根据主人的身份,具体的生活习惯及喜好顺山炕又可分为顺东山、西山、北山。

  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家庭人口的多少,顺北山火炕为大户人家,可居住人口多等。

  顺山居是火炕中较为普通的一种。

  连二炕,是为节约燃烧成本,用一个灶台供热将两个铺连接在一起的大炕和多铺炕。

  连二炕宽敞舒适可居住多人。

  对于连二炕,烟囱的建造位置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烟囱好不好烧。

  考虑到里外间烟的走向的通畅,烟囱设在房屋正中间的后端,高大的烟囱造型美观,立体感强。

  连刀炕,是以农民所用的镰刀为原型建造的火炕。

  一般所指北炕,在一个角或一头开灶的火炕。

  火炕的烟道与室内山墙走向一致,在房屋的前角上部出去。

  根据炕体的大小分为大连刀炕、中连刀炕、小连刀炕。

  在屋内占这个室内的大炕为大连刀炕,占用室内部分空间的是中连刀炕,占室内小部分面积的为小连刀炕。

  小连刀炕是为留出室内公用活动的生活空间。

  连刀炕可根据主人的实际情况建造,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在北方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火炕样式。

  三、火炕在东北地区满族民居室内布局中所在的意义

  火炕是东北满族居民室内取暖的最主要设备,在满族居住空间中火炕在室内的平面布局中占据了很大部分的面积,火炕对满族居民来说不仅仅是寝居,也是人们白天室内活动的主要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活动空间。

  对于不经常使用,对室内热环境要求不高的室内空间,墙体也不是很厚,采暖也主要靠火盆。

  火炕的出现是满族民居从冬穴夏巢的居住模式发展到定居地面的关键因素。

  受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当时传统满族民居中不具备集中供暖的条件,因此在寒冷的冬季每家各自独立使用火炕进行采暖,因此火炕成为了居民抵抗冬日严寒、提升室内温度,冬季取暖的主要设备。

  与大多数生活水平较低的民户相比,少数富裕民户在使用火炕取暖的同时,也使用火盆或者火炉取暖以提高室内的舒适度。

  回旋式烟道是火炕设计中最为普遍的设计样式,即火炕的炕洞一端与灶台连接,而另外一端与墙外烟囱相连,形成一个回旋式的通道,这样的设计是为充分利用灶台做饭时产生的余热来提高炕体的温度。

  居住空间的布局形式对居住者的行为习惯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长期的生活习惯对房屋的室内布局演变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

  满族居民通过对火炕的改进再设计,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为居民度过漫漫冬日提供了更好的冬日取暖保障。

  居民对火炕的改造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无形中对民居的室内布局形式产生了影响。

  火炕作为连接的纽带,连接了厨房、起居室、卧室等各个功能空间,使各个空间在一定的程度上相互影响。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冬季采暖方式及民居室内空间舒适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立军,于立波.东北传统民居应对严寒气候技术措施的讨论[J].民居与传统建筑研究 南方建筑,2010(6):12-15

  [2]华阳.东北地区古代火炕初探[J].北方文物.2004(1):42.

  [3]韩聪.气候影响下的东北满族民居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07.

  从白衣古镇看川东北民居建筑景观文化【3】

  摘要: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平昌县境内的白衣古镇,具有独特风土人情和人文传说,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体现川东北地域建筑特色的民居建筑景观,具有一定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川东北民居建筑景观文化

  白衣古镇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平昌县境内,是当地有名的文化水乡。

  它依偎在巴河之旁、四山之间,包含着川东北大巴山人独特的民居特色建筑。

  这里至今仍保存着小桥河滩、古街戏台、奎楼红墙、风水宝顶、牌坊壁画等古建筑景观,号称川东北民居建筑的博物馆。

  一、白衣古镇的人文传说与历史由来

  有诗云“美女脚下水潺潺,云梯山顶霞满天;凤凰展翅久不去,黄鹤翔游亦忘返;小阁寺内钟声鸣,撒网捕鱼到鱼滩;蒙溪河上汽笛响,巴河船队杨风帆。”这首诗是白衣风光的真实写照,也隐含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诗中的“美女”是指古镇不远处的白崖山。

  传说,天宫里有个宫女,羡慕人间烟火,便下凡人间。

  她下河同鱼虾游乐,其时艳阳高照,蝉声绵绵,仙女上岸,忽然感觉睡意,便手揽浮云为褥,仰天坦然而卧。

  凤凰、仙鹤与之陪伴,低飞河溪,流连忘返。

  据此,民间风水先生把白衣镇视为“风水宝地”,是可居住的福地,为之引来不少人的探寻。

  从此这里多了几家店,供过往的行人歇宿,供逢场集市交换,名为“百益场”。

  二、白衣古镇体现的川东北民居建筑景观元素

  现在,白衣古镇仍完好地保存着街道、建筑、牌坊、风火墙、雕塑、戏台、壁画等景观元素,体现出川东北大巴山腹地的古老风味和风土人情。

  (一)街道与房屋

  白衣古镇依偎在巴河之旁,与大路隔绝,要达到那里,只能坐船。

  来到古镇脚下,爬上石梯便有两棵枝叶繁茂的黄桷树――这是护镇的古树。

  站在街口一眼望去,一副川东北古镇的全貌便呈现在人们面前。

  街道大致六米来宽,意喻“六六大顺”,整个街道由光滑的石片和石条铺就,石路上残留着古老的痕迹,还有一个个类似脚印的石窝。

  街道采用鱼背弧形方式展开,两侧还有排水沟,这样利于排水,雨水过后路面能较快变干。

  街道两侧矗立着古老的民居建筑,房屋都属穿斗式建筑风格。

  居民建筑的区域划分由高高的风火墙隔离并串联在一起。

  建筑总体分为两层,底层作为商业用途,二楼则完全是居住所用。

  房屋的基石采用坚硬的青石铺设,一楼建筑墙体材料采用石木结合方式,牢固而承重,二楼建筑墙体材料则采用竹条做筋,黄泥搅拌些寸断稻草、棕麻做墙面,这样使得墙面不容易脱落而且经久耐用,这种房屋建造手法体现了就地取材的原则,既减轻建筑本身的重力,又有抗击地震的功能。

  (二)出入“瓶”安门

  “瓶”安门,是古镇入口之处的牌坊,牌坊采用坚硬的青石料建造,石牌坊构造方式采用了传统的建筑构造,但不同的是,其不单独作为建筑牌坊,而是与其墙砖结合,融入到整个墙体中,形成一道独特的牌坊门。

  这道门与大红院墙结合,作为主出入口,与街道相连又相隔。

  牌坊的横梁上采用浮雕手法来装饰,浮雕装饰的内容是各种花瓶和盆缸,寓意出入“平平安安”。

  牌坊的柱子为方形柱,倒莲花瓣形角,雀替的造型题材是采用了大象的头,整体雕刻的效果圆润、立体、形象生动。

  三、白衣古镇体现的川东北民居建筑景观文化

  (一)白衣古镇民居选址运用了古代风水选址布局理论

  “风水理论”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风水”,是对地形、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和自然景观的综合优选。

  白衣古镇在选址上符合我国传统的城镇选址的风水观念,具有藏风得水,负阴抱阳,玄武、朱雀、青龙、白虎四神的护臂的最佳宝地模式。

  古镇四周高山环绕,有凤凰山、云梯山、黄鹤山,而古镇则矗立在缓山坡上的花果山。

  整个古镇处在缓山上,前后左右被河水环绕,是城镇建造的一块最佳之地。

  (二)白衣古镇民居建筑体现了川东北独特的居住文化

  川东北地处大巴山腹地,高山峡谷,沟壑纵横,自古以来,与外界相对隔绝,大巴山人以其勤劳勇敢、勤奋智慧的精神,在这崇山峻岭之间与自然和谐相处。

  古镇民居建筑群就是川东北人民创造出来的一派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独特建筑景观和人文景象。

  白衣古镇诸多的神话传说充分体现了川东北人民的先祖们与自然抗争,在艰苦的地理条件下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古镇的每一段神话传说又与古镇某一处建筑遗迹相结合,让古镇的每一处建筑景观都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白衣古镇的整体布局既讲究风水方位,又讲求和谐统一。

  古镇中每一处建筑、每一户民宅都蕴涵丰富的景观元素和建筑文化,那平安门的雕塑、民宅的烽火墙和风水宝顶、戏台的字画和对联都反映了古镇先辈们的文化诉求和艺术水准,展现了川东北独特的居住文化。

  参考文献:

  [1]季富政.巴蜀城镇与民居[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其钧.老房子与四川民居[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3]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4]梁雪.从聚落选址看中国人的环境观[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相关文章:

探析沅陵县东北部民居的建筑特色论文10-08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10-05

民居建筑文化的传统与开发10-05

贵州苗族民居建筑与规划10-05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10-01

民居形态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10-05

山西古代民居的建筑艺术10-05

洛阳古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10-01

山西民居风格在铁路建筑中的应用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