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毕业论文

贵州苗族民居建筑与规划

时间:2022-10-05 20:15:22 建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贵州苗族民居建筑与规划

  贵州苗族民居建筑与规划【1】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民族之间在服装、建筑、习俗等方面各有特色,其中少数民族建筑是目前较为关注的焦点。

  在之前单从建筑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少数民族的建筑与规划研究也逐渐得到更多专业人士的关注。

  本文在对少数民族建筑结构的了解之上,更多地探讨少数民族的建筑及规划形式,以及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生态的理念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少数民族建筑 规划 环境艺术设计

  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全国的少数民族文化各不相同,不同的民族从服饰、习俗、建筑等方面都各不相同。

  从建筑方面来看,各民族民居各具特色,比如福建客家的土楼、羌族的碉楼以及蒙古族的蒙古包等等。

  而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和云南是少数民族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且民族民居形式也是相当独特,比如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塔楼和风雨桥、傣族的竹楼、白族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建筑结构形式独具风格。

  近几年这些可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重点旅游区的民族民居在国内外的研究也已经被提到了一个高度,且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及很高的学术方面的研究。

  在以往几年中,对于少数民族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有对中国民族民间的研究、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与书法方面的研究、对文化艺术生态保护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的观念的研究、也有从贵州民间美术方面研究关于传承与发展、以及单纯地研究贵州苗族民居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多个关于少数民族相关的艺术研究。

  设计艺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已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应不断深化在全球化视野下构建中国化的设计艺术理论体系及其自身传统特色的研究。

  其少数民族的多种艺术形式正是中国化设计艺术的体现。

  以苗族的建筑结构形式为基础,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将会为当前或者以后的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一些参考价值。

  同时在这些艺术研究中,从民居结构方面更好的提出保护和发展的理念,达到开发旅游发展方面的研究。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人口众多的民族。

  苗族分布地域的历史变迁很大,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口碑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自明清以后,有一部分苗族移居东南亚各国,近代又从这些地方远徙欧美。

  我国国内苗族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中南的8个省区市,即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

  其中以贵州最多,遍布全省各地,而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为最多,其余分布在毕节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铜仁地区、六盘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阳市、遵义市。

  一、贵州苗族建筑构造特色

  苗族民居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集中表现的场所。

  苗族建筑艺术如同苗族其他门类艺术一样,积淀有很多纯粹的苗族文化成分。

  平时的生活、生产劳动、亲朋聚会、宗教活动,如纺织、刺绣、饲养、婚宴、祭祀等都在这里进行。

  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现在建筑形式的表层,或隐含在建筑形式的内部。

  由于这些习俗活动和自然条件的长期影响,这些文化成分构成苗族建筑艺术的特色。

  在贵州苗族山寨最为集中的地区包括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从江岜沙苗寨等。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

  在苗寨里常见的建筑形式就是穿斗式或干栏式,即吊脚楼木结构建筑形式正好适应当地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及地形多山的一种底层悬空式的建筑样式。

  而贵州大部分苗寨建筑属于半干栏式建筑形式,即吊脚半边楼形式。

  “吊脚楼”一般建在空阔、向阳、宽敞的地基上。

  “吊脚半边楼”与“吊脚楼”的结构大体相同,区别在“吊脚半边楼”多建在坡度较大的斜坡上,就坡面开成上下两级屋基,上级屋基竖柱较短,使前面半间的楼板与后半间的地基平行,形成“半边楼”,因最外一柱悬齐上层屋基处,故有“吊脚半边楼”之称。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建筑群落基本上都属于“吊脚半边楼”形式。

  建筑包括主体建筑即吊脚楼或吊脚半边楼和附属建筑即生活生产用的小房子,包括粮仓、晒棚、禾晾、茅房等。

  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地面由石台基堆砌,其下由石台基和支撑木柱构成。

  底层用于牲畜养殖和农具等的置放,墙板的材料一般选用较差的木板和杉树皮。

  二楼是苗家人的起居用房。

  包括堂屋、卧室、火堂、客房、厨房、茅厕等,房间均由杉木板隔开;其中堂屋是全家饮食、取暖、待客、安设神龛的地方。

  整个楼层房间以中间堂屋对称排列,三五间不等。

  在堂屋外设置有“斐人靠”,苗语称“斗安息”,意为供人休息的凳子和靠背。

  “美人靠”是苗居建筑的一大特色。

  美人靠栏杆的设置也很讲究,它由几十个向外隆出的弯月形小木条等距离排列组成,木条上方固定在一根长长的方形横木上,下方固定在一条宽宽的坐凳上,坐凳之下,由平板精装与楼板连接,形成一个术制阳台。

  而三楼则用于堆放各种粮食和杂物。

  苗族吊脚楼建筑一般为“干栏式”建筑,在二楼则用典型的“穿斗式”木结构,除固定椽子用少许铁钉外,其他部位都用卯榫结构。

  在有些资料的记载中,凯里雷公山麓的吊脚楼早为‘穿斗式’’建筑,而粮仓等附属用房还仍然是“干栏式”建筑。

  一栋普通的吊脚楼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修建完成,一般第一年是垒基搭架,第二年则是进行铺板、开门开窗及其他设施的修建。

  二、贵州苗族建筑分布与规划特色

  苗族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以村为单位聚居,很少与其他民族合村共寨。

  有着大散居、小聚居的特点。

  居住环境以高山为主,以天然地势来划定同周围其他民族的居住地域。

  “山苗人,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充分说明了苗族与布依族、仡佬族居住模式的不同。

  苗家人建房选址是一件很庄严的事,择屋基选日子十分讲究,有钱的人家还专门请来风水先生定向采标,选择宅基。

  苗族一般是村寨聚居,宅地选择避阴向阳,有的选在周围尽是绵延起伏的峰峦中,有的选择在背靠峭壁的山峰或群山环抱的山腰里。

  有的选择在苍松翠柏下或山峦层叠的高山上。

  一般情况下,寨子的选址通常是依山傍水、寨前有河、寨后有山,吊脚楼参差错落,贴壁凌空,远远望去,十分壮观。

  这种因地制宜的建筑形式,既无需动用过多的土石方,又能获得较大的建筑密度。

  其中西江苗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一个苗族村寨,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全村共有800多栋苗家传统吊脚楼,是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村寨聚居群落,被誉为苗族露天博物馆。

  整个村寨的建筑依山就势,修建在陡峭的山坡上,内修高台石基,与地面平接,外由3至5根7-8米的木柱支撑。

  西江千户苗寨保持了历史乡土的风貌和原生性;保持着民族建筑的自由平面布局方式及依山就势的特征,很好的融入自然景观的特点,形成“天人合一”的景观特色;同时也保持着对传统风水学

  的文化遗产的尊重。

  此外郎德苗寨、岜沙苗寨等也是村寨聚居群落、布局典型、“天人合一”的代表。

  三、苗族建筑及规划形式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根据以往相关资料的显示,在少数民族民居结构解析中以苗族建筑构造形式以及民居的分布规划等为依据,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苗族民居建筑构造特色、民居建造分布与规划特色。

  结合当前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发展,认为民居结构形式和民居的分布规划方面有很多精髓的地方,比如村落的选址、建筑或景观依地形而建等等,体现了真正的生态、自然,而这些正是应该更好地体现在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且对民族民居自身也是一种保护和发展。

  苗族建筑及规划形式所体现的聚居群落模式、营造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非常符合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中所提倡的自然生态的理念,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尽量减少或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让建筑溶入自然环境中,取得更好更具特色的景观效果。

  在这些理念的提出前提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重要,六十年代来,美国的麦克哈格教授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就深刻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形”就是最早的对自然和人为环境关系的一种认知。

  “道法自然”也同样是先^们对我们今天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时提出的一种善意的告诫。

  在所提倡的自然生态设计理念方面,自然生态型的设计不仅要重视“以人为本”,而且更应该强调自然环境、物理环境等的舒适性、健康性,更需要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这些理念在苗族建筑及规划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少数民族建筑在它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更有与众不同的特色点,正是这些特色的语言符号,在引导地区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地促进环境艺术设计地发展。

  在研究中,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遗产性的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让少数民族建筑及规划的特色能更好的应用于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中。

  参考文献:

  (1)《苗族吊脚楼建筑初探――苗族民居建筑探析之二》,《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02期

  (2)李智伟:《贵州凯里地区苗族民居考察》,维普资讯网。

  (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陈易:《自然之韵一生态居住社区设计》,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年。

  (5)王云才、韩丽莹、王春平:《群落生态设计》中国工业出版社,2009年11月。

  (6)郭泺、薛达元、杜世宏:景观生态空问格局――规划与评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2】

  摘 要:本文分析了黔东南苗族民居的建筑特征和建筑艺术,简述黔东南苗族民居进行保护的必要性,提出对黔东南苗族民居进行保护和发展的系列措施。

  关键词:概况;保护;发展;结语

  黔东南苗族民居多依山修建,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在半山坡地建造,以吊脚楼为代表,建造历史悠久、结构独特、工艺精巧、别具地域特色,受到了当地苗族人民的喜爱,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和认可。

  然而,伴随地方经济的发展,黔东南地区苗族建筑受到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巨大冲击,加之地理环境、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与碰撞等因素,当地民族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1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概况

  1.1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特征

  (1)自然环境。

  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苗岭山区,是中国乃至世界苗族最为集中的地方。

  平均海拔约1000米,植被覆盖率高,气候湿润,空气清新,有“素八山一水一分田”“天然氧吧”等美誉。

  这里气候宜人,土地宽广,地势险峻,有很多得天独厚的天然屏障,是苗族这个世界著名的大迁徙民族最早发掘出来的宜居宝地。

  (2)人文背景。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黔东南聚集了全世界一半的苗族人民。

  苗族是一个不断迁徙的古老民族,为了躲避战争,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苗族人民不断迁徙。

  他们丢失了自己的文字,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古歌传唱自己的历史,形成了不同的分支。

  独特的历史原因使得苗族人民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差异,语言、服饰、文化、生存生活方式及习惯都各有不同,文化艺术更是异彩纷呈。

  (3)布局特点。

  黔东南苗族大多居住在大山深处,住宅就地取材,依山修建。

  苗族人民的住宅布局主要是立体构建,采用当地优良的木材,在山坡上空架悬楼,第一层前面空出,也可作为储存室、牲口圈等,后半部分则将坡地铲平,作为第一层,主要布置生火做饭的厨房、客厅等。

  住宅的第三层通常是最重要的一层,这里可以布置卧室、书房、客厅等,顶部采用小青瓦封盖,这种住宅通风良好,冬暖夏凉,很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

  1.2 建筑艺术

  (1)生态文化内涵。

  苗族人民是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忠实代表和继承者。

  在黔东南,中国农耕文明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继承。

  苗族人民自古信奉自然神灵,崇拜自然,在住宅的选址上也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这就是风水。

  苗族住宅选址讲究通风、防水、采光。

  因为常年湿热多雨,空气潮湿,苗族人民非常智慧地利用天然气候、地理条件,把住宅建成开放的空间,建造亭台,形成独树一帜的休闲式建造。

  (2)吊脚楼艺术。

  笔者小时候听一个同学说过一个笑话,问为什么苗族的猪槽要用绳子拴在柱子上。

  大家都回答怕被人偷了。

  答案是不拴好就滚下坡去了。

  一个小小笑话就表明了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平面布局特征。

  苗族民居基本上都是吊脚楼的样子,大多在一个坡面上布局,后半部分铲平,前半部分悬空,这就是所谓的吊脚楼。

  2 黔东南苗族民居的保护

  2.1 保护的必要性

  作为中国民间木结构建筑的一门奇葩,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冲击,黔东南苗族民居建造技术受到极大影响。

  当有人高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时候,我们却伤感地看到,我们的建造、我们的民居、我们的建筑文化、我们的建造技术正在一天天被忽略、被遗忘,在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

  取而代之的是洋房、是专楼、是移动板房,还有仿古的新建造。

  保护民居建筑不得不提上议事日程。

  2.2 保护的措施

  (1)制定相应的政府规范。

  笔者认为,首先政府部门要看到保护传统苗族民居的必要性,要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让这些民族瑰宝得到有效的保护,并发展下去。

  (2)坚持整体保护原则。

  木结构建筑,时间久了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进行维护和修整是必不可少的。

  但要做到整体保护,不仅要对建筑本身进行保护,还要保护好周边生态环境。

  (3)建立生态博物馆。

  与传统博物馆不同,如果能建立民族生态博物馆,把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产物收藏起来,把集中的民族村寨作为一个整体集中保护起来。

  (4)谨慎开发旅游。

  近些年,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得如火如荼,在黔东南逐渐被世界瞩目的时候,回头却发现我们的原生态已经变质了,我们的许多原始村寨早已经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宁静与神秘。

  (5)加强火灾防范。

  苗族民居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建筑,由于苗族喜欢聚族而居,建筑物连成一片,一旦失火,很容易造成同归于尽的后果。

  因此,增强苗寨民居的火灾防范意识,提高防火技能,有效防范火灾,是一项重要而急迫的工作任务。

  3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发展

  3.1 做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生产生活技能和民族艺术的综合结晶。

  发展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文化和技艺,不能一味地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要继承和发扬黔东南苗族民居建造优良传统技艺,应当在遵循当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民间民俗文化、劳动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循序渐进地顺其自然地发展。

  3.2 在民族特色建筑风格基础上发展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形成独特的风格,富含的是当地民族地区及传统民族文化,是人民生产生活活动及精神灵魂的真实再现。

  这里的建筑不仅独具特色,还有特殊的建筑文化符号、建造色彩和装饰体系。

  发展是必然的,保护是必须的,只有在有效地保存传统民居建筑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才能谈发展。

  这方面,我们可以适当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

  3.3 在立足功能基础上发展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合理应用自然的通风、采光功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休息建造。

  黔东南苗族民居在建筑功能上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如防火。

  考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在不破坏传统民族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有效地结合实用性、艺术性、抗震能力以及使用者的心理需等因素,改善苗族人民的生活质量,或让其他民族感受到苗族同胞的建筑功能之美。

  4 结语

  伴随着国家西部开发的脚步和进程,黔东南城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是交通越来越方便,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通电。

  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交融使原生态民族文化受到巨大冲击,有的甚至面临生死存亡的决策。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以独特的建造风格被世人赞誉。

  然而,这种赞誉却更加无视并在无形中加快了文化艺术的消亡。

  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严肃而严峻的课题。

  由于个人才疏学浅,本课题研究只能是从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的概括、保护和发展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但笔者深深地认识到,这是一项重大的课题,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希望通过本文能唤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希望黔东南苗族民居建筑能保持完整,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李智伟.贵州凯里地区苗族民居考察[J].民族论坛,2011(02).

  [2] 周鸣鸣.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表达[J]..南方建筑,2013(02).

  贵州苗族建筑的文化内涵【3】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苗族建筑的文化内涵也在进一步的挖掘与整理中。

  而苗族建筑的文化内涵也会一步步破坏,苗族建筑独有的魅力和文化传承也在逐渐消失,面对这些情况,本文对贵州苗族建筑进一步分析,总结苗族建筑的审美价值,对苗族建筑的文化内涵做出系统的分析与审美评价。

  关键词:贵州;苗族;建筑;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得到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既包括人化,也包括建筑,体现出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而苗族建筑代表了苗族文化的特征与技术的特点,是整个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能代表不同情感与记忆。

  在我国贵州少数民族聚居中最多的即为苗族,而苗族文化形成了丰富的苗族建筑,苗族建筑也是苗族文化的缩影,本文对贵州苗族的建筑特点进行分析,寻找贵州苗族建筑文化的内涵所在。

  1 贵州苗族建筑起源

  1.1 历史的原因

  因为苗族各部落间侵略和抢夺,导致苗族人民的生活一直十分艰难,为了更好的防止战祸受到的不良影响,使苗族人民可以得到顺利生存和发展,苗族经历五次迁徙才选择大山深处来定居生活繁衍[1]。

  1.2 地理和气候的原因

  经过几次迁徙最后定居的苗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居住,又面临新的生存挑战,地理环境与气候为苗族人民建筑房屋带来很大的麻烦。

  缺少建筑用地,大多建筑必须依山而建,使整个聚居的村落都形成空间感和层次感。

  很多建筑都以半边吊脚楼的建筑形式,临山悬空的解决了山地不平的地理问题,还可以有效解决由于气候潮湿导致的问题,使居住的二楼保持足够的通风与采光,如图1所示。

  1.3 经济的原因

  苗族人民居住的深山交通阻塞,导致经济环境很薄弱,苗族人民只有尽量选择树木多的区域建筑房屋,通过自然资源的利用解决这些资源缺乏的问题。

  很多苗族建筑都是就地取材,以木架的结构加上石头等资源进行建造的,[2]如图2所示。

  1.4 性格的原因

  苗族人民天性热情好客,喜欢帮助别人,将我国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这种性格也影响了建筑审美。

  这种性格和审美体现在苗族建筑空间的外部构造上,例如:苗族人民普遍认为集中进行居住可以更好的加强邻里的往来与交往,可以增强村寨的凝聚力,还可以更好的抵御外来侵略与自然灾害。

  2 苗族建筑的构造特点

  2.1 苗族建筑的聚落形态

  苗族经过几千年发展,和汉族始终保持着交流和融合,冲突和矛盾的发展状态,经过长期反抗,苗族的村寨在选址上也多会选择和汉族居住地隔绝的区域,导致苗寨所在地总有神秘感。

  苗寨会选择隐蔽地点进行建造,还会选择向阳山脊与山坡,或者山脚有河流经过之处。

  一般来说,苗寨基本不在平原建立村寨,不走到边缘都很难发现苗寨的存在[3]。

  2.2 苗族建筑的平面布局

  苗族建筑一般是以主屋、吊脚楼及附属的用房构成,而主屋与吊脚楼一般以直角L型进行布局,极少会有U型布局。

  附属用房也会沿山坡等高线进行自由的布置,主屋向阳建造,可以使居住环境保持更好的通风与采光。

  2.3 苗族建筑的建造特征

  苗族建筑一般以传统木构架,以南方民居穿斗式的结构,于柱子和瓜柱顶置一圆木,延伸到檐口,这种建造方式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称为斜梁。

  檩子可以置于斜梁上,檩子、柱子及瓜柱可以不需要对应,使屋架拥有更大自由空间。

  2.4 苗族建筑的建筑用材

  按照不是地区环境与气候的不同进行就地取材,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精髓,苗族的建筑也如此。

  苗族村寨选址区域一般气候温和,而且多具有较大的湿度,这种环境很适合树木的生长,而且石材资源也会十分丰富,所以,一般木材与石材是苗族人民重要的建筑材料[4]。

  3 苗族建筑的文化内涵

  3.1 “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苗族人民思想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统一就是天人合一,这是苗族人十分重视的思想内涵,而这种观念体现于苗族文化中,体现在苗族建筑中则有着十分鲜明的特点。

  例如:苗寨的选址,既会考虑环境、地理、天文、气候和水土的质量,还会注意背山、面水及向阳的自然建筑方位选择。

  风水中以山南水北定为阳,以山北水南设定为阴。

  苗族建筑的就地取材可以做到墙体不承重和墙倒屋不塌的结构,而且苗族建筑的色彩、装饰和内部的陈设上都按照五行四象和阴阳八卦进行规划的。

  在苗族人民眼中建筑与服装一样,经过世代传承,苗族的建筑工匠已经把苗族建筑精髓充分领悟,以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建筑苗族的村寨,一定要对苗族人民身心和健康有益无害为出发点,以人为主,将人的身体与精神达到最大舒适度,来完成村寨的规划与个体建筑设计和施工[5]。

  3.2 “因地制宜”的建筑法则

  苗族建筑很重视建筑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对建筑的面积、空间的尺寸都以需求为出发点,不会盲目的追求大面积,大空间的建筑,以建筑和环境最佳的融合,使建筑的形成与发展都朝着朴实的方向。

  经过各历史时期的发展与影响,苗族人民经过与自然界的长期相处,也总结了大量生存和发展的建筑观念[6]。

  苗族人民居住地受到地形的影响,很多建筑开间的进深和尺寸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苗族建筑朝着竖向的空间发展,尽可能的加强了空中的利用程度,以跃层和夹层空间的形态克服自然环境和地形带来的不良影响。

  既能解决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发展限制,也将苗族建筑空间进一步丰富,这种依山而建的建筑形式甚至可以帮助苗寨防止前方建筑遮挡后方建筑空间和采光。

  而建筑内的居住与活动的空间也尽可能的安排在楼上,既能防止由于当地气候潮湿对身体的不良影响,还能获得更好的采光与通风。

  而楼下设置为灶屋和厕所及牲畜棚等空间。

  苗族建筑居住空间大多使用木板进行隔断,还可以自由的拆散和组合,这种建筑方式可以更灵活的将楼上空间进行改变和布局,也可以改变采光和通风等一系列的问题。

  建筑通过不断的改变与调节将自身调整的更加完善,以因地制宜的建筑法则,使周围的自然资源得到更节能和更生态的利用。

  3.3 “趋吉避邪”的苗族宗教信仰

  苗族文化中的趋吉辟邪可以说一直被苗族的居民所自觉遵守。

  苗族人把适合生存发展与身心健康作为吉,通过对自然环境与生存环境的改变,充分的利用自然界有利的因素,排除不利的因素,例如:在苗寨的选址上,规划上,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上等方面都体现了对环境、生活习惯的改变。

  而这些改变也遵循了基本的准则,按照我国传统五行,也就是金、木、水、火、土的相生和相克作为基础,以相生吉,相克凶为方法。

  例如:居住的房屋就是通过外生内而内克外作为吉宅的标准,以外克内而内生外作为凶宅的标准。

  苗族建筑大多以五行八卦作为理论基础,对院墙大门和堂屋大门确定朝门[7]。

  苗族建筑中有图腾,这是苗族人民趋吉避凶的理念,例如:枫树会大量出现在苗族建筑的图腾中,这是因为苗族人民将枫树作为房屋主要的建筑材料,房屋因为是由大量柱子支撑实现,堂屋是祭祀与集会的场所,中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柱选材会体现出苗族人民对图腾的崇拜。

  这些环境和文化的调节,既和苗族人民的大迁徙有关,也和对外界不断的抗争压迫有着直接的关系。

  苗族人民渴望着平静而祥和的环境,通过装饰物与图腾来表现美好的愿望。

  虽然在实际的生活里,装饰物和图腾未必能使人们得到吉祥和如意的保证,但这种美好的祝福和愿景还是体现到了苗族人民的房屋建筑内,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趋吉避邪的追求。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苗族建筑和山体连为一体,四周的墙壁多为半开或者全开,多前后开窗,使苗族建筑的阁楼空气会很好的连通为一体,既能实现储存和风干粮食,还能健康居住,保证足够的通风与采光。

  可以说,苗族人民居住的吊脚楼很好的体现了生活的理念,体现了完美的功能需要,在“天人合了”、“因地制宜”和“趋吉避邪”等方便都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文脉。

  可见,建筑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完美结合,有着很强的溯源性,各民族的建筑只有从本民族的文化出发,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为人们提供更满意的生存场所。

  而苗族建筑也正是由于其具有丰富性和强烈的生命力,使苗族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承,使苗族人民的灵魂和生命、精神与信仰得到更好的寄托,而苗族建筑依托苗族文化的土壤也将得到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艾晶.苗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利用[J].贵州民族研究,2011,2.

  [2]戴志中,舒波,羊恂,赵冶.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符号・象征・隐喻[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3]张芸芸,陈晓明.湘西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构成解析[J].中外建筑,2010,12.

  [4]姚丽娟,石开忠.侗族地区的社会变迁[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5]王媛.贵州黔东卤苗族传统山地村寨及住宅初探[D].天津大学,2012.

  [6]祝家顺.黔东南地冈侗族村寨空间形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7]王绍.中国民族建筑[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贵州苗族民居建筑与规划】相关文章:

新农村民居建筑色彩规划10-05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10-05

民居建筑文化的传统与开发10-05

东北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10-05

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10-01

民居形态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10-05

山西古代民居的建筑艺术10-05

洛阳古民居建筑的装饰艺术10-01

山西民居风格在铁路建筑中的应用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