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古诗教学教案

时间:2023-02-23 13:04:10 松涛 教案 我要投稿

古诗教学教案(通用2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古诗教学教案(通用20篇)

  古诗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交待学习方法。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3.讲读第一首诗《早发白帝城》。

  4.朗读、背诵《早发白帝城》。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24.古诗两首

  二、故事导入,简介诗人

  1、运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介绍诗作背景。

  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使得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这时有一位诗人出于平乱的志愿,参加了当时永王李璘的幕府(解释幕府)。后来,唐李肃宗李恒与李璘争夺王位,李璘失败了,帮助他的诗人因此获罪,被流放至夜郡。在行至白帝城时,忽然听到皇帝传来的赦书,惊喜交加,随即乘船东下江陵。在从白帝城前往江陵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诗作《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当时诗人获罪初赦的喜悦心情。

  2、介绍诗人

  李白是我国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释提、介绍学习方法

  1、解释题目意思。

  1)、早:早晨。 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

  2)、早发白帝城: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2、介绍学习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要用一种新的方法来学习五读法。

  出示投影片五读法:A.读通、 B.读懂、 C.读精、 D.读会、 E.会读。

  四、学习古诗

  (一)、读通词语。

  1、指名朗读、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出示投影片)

  朝 ( zhao chao )辞

  一日还 ( huan hai )

  万重 ( chong zhong )山

  白帝 ( ti di )城

  啼 ( ti di )不住

  2、齐读

  (二)、读懂每一句诗的意思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1、第一句写了诗人出发的`时间、地点,从那些字词中可以看出?

  2、理解词义:辞:辞别,离开。

  3、作者早晨离开白帝城,看到的白帝城是怎样的?

  练说:______________的白帝城

  诗中怎样说的?(彩云间)

  4、独立练说这句诗的意思

  a.指名说:早晨离开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

  b.练读、练说:同桌一个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B 、千里江陵一日还

  1、这句话讲了诗人行船的路程、目的地、时间,分别从哪些词语中看出?

  2、这里用了一个还字,什么意思?(返回)

  3、练说句意

  1)互相说

  2)指名说

  4、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约有千里,可那么短的时间就到了,这是什么原因?

  5、小结

  这两句诗,第一句突出白帝城的高与壮丽,第二句反映了行船速度快,诗人心情愉快。

  6、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练读、练说

  C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出示投影片:作者在返回途中,在船上听到、看到_______?

  2、为什么作者会有啼不住的感觉?

  3、两岸的猿声还没停,乘的船就怎样了呢?

  表达出船的什么?因此称之为轻舟。

  4、合起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

  2)一个有感情地读诗句,一个说诗意

  D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三)、领会意境、体会感情。

  1、老师范读、讲解

  当年李白获罪被流放至夜郎,在行至白帝城时被赦免。在回江陵的途中心情喜悦,看到长江山峡壮丽奇特的景色。

  2、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2)抒发了作者历经艰难岁月被赦免后归乡途中怎样的心情?

  3、在读这首诗时,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进行想象,更好地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

  1、有表情朗读

  我们读这首诗时仿佛随着诗人的小船一起游览了长江山峡两岸的壮丽景色。把这些壮丽景色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把大家一起带入诗的画之中。

  2、感情背诵:

  1)指名背(其他人默背)

  2)齐背

  五、指导五读学习方法

  1、刚才我们是用五读法学习这首诗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用五读法学习的?

  2、出示五法歌谣。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知道诗的意思,了解了诗人所表述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新方法五读法。同学们可要记牢,下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自学其他古诗。

  七、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一、二部分。

  古诗教学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重、难点1、重点是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是通过反复朗读,能领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案导案

  课前预习:

  1.把古诗读熟。

  2.圈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识记生字并组词。

  第一课时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1.出示苏东坡画像,了解苏东坡: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板书课题)

  2.师: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古诗《赠刘景文》,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熟。不会认的字借助课文下面的生字注音认读,并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三、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认读生字。

  2.点名认读词语,并用喜欢的'词语说话。

  3、指名读古诗。

  三、我是智多星——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词义。

  4.小组质疑: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之处?

  四、智慧大舞台——全班交流,深入读文

  (一)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荷花、菊花、橙子、橘子)

  3.小组汇报:诗歌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色?

  4.看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6.多种方式朗读。

  (二)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我是写字小能手——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范写: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改成“点”。

  枝、记:左右结构,注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首:下半部是“自”。

  4、学生练习:

  5、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六、智慧冒险岛——拓展学习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第一课时

  一、开启智慧窗——激趣导入

  二、智慧加油站——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智慧总动员——小组合作学习,检测生字学习和读文情况:

  四、智慧大比拼——全班交流,检测读文和识字:

  五、我是写字小能手——指导写字:

  检测案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课堂练习册。

  课堂小结《赠刘景行》读起来非常拗口,学生在读上要下不少功夫。因为这首诗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对于诗意的理解也比较生疏。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学习才有效果。

  古诗教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在学生朗读中,注意正音。“蓑”读 suō,“遮”读 zhē,不要读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⑴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⑵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牧童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⑶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⑷ 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2、学习第二首诗:

  ⑴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⑵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⑶ 朗读诗句:

  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⑴ 介绍作者辛弃疾。

  ⑵ 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⑶ 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

  (居住。)

  “村居”呢?

  (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

  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⑴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

  (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⑵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⑶ 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面的内容。

  ⑷ 追问:

  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⑸ 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⑹ 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

  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你呢?

  4、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古诗教学教案 篇4

  内容摘要:“读图时代”里,古典诗歌的学习和鉴赏成了一件让语文老师集体尴尬和无奈的事那么,在时尚与经典之间真的就“决绝”没有商量了吗?本案例试图通过一己之努力,在“生本、合作、质疑、对话”的课堂文化建构中为着这些吃着肯德基,喝着可乐、雪碧,摇着迈克﹒杰斐逊的屁股长大的少年,为着民族文化的明天做一些尝试

  关键词: 对话 古典诗歌 鉴赏 联想和想象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古诗十九首&8226;行 行 重 行 行》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古诗二首》中的一首

  2、学生分析

  作为高中学段的起始年级学生,高一的学生在诗歌虽然有了一些积累,但仍属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他们进一步诗歌学习兴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3、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

  ( 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 3)体会诗歌表现的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4)掌握联想和想象的鉴赏方法

  4、课前准备

  观看ppt第一页,聆听赵薇的《离别的车站》

  5、教学思路

  课前听曲,利用音乐和画面营造一种伤离恨别的氛围,然后主要运用诵读品味和联想想象法对诗歌进行鉴赏

  6、教学手段

  诵读品味,联想激发,学生合作探究

  7、教学用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8、教学课时:1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播放赵薇演唱的《离别的车站》,积极听曲,体会歌词意境

  当你紧紧握着我的手

  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当你深深看着我的眼

  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我的心一片凌乱凌乱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当你走上离别的车站

  我终于不停的呼唤呼唤

  眼看你的车子越走越远

  我的心儿一片凌乱凌乱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万

  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

  我的泪早已泛滥泛滥

  从此我迷上了那个车站

  多少次在那儿痴痴的看

  离别的一幕总会重演

  你几乎把手儿挥断挥断

  何时列车能够把你带回

  我在这儿痴痴的盼

  你身在何方我不管不管

  请为我保重千万千

  (一)导语设计

  一曲《离别的车站》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动荡乱离的上海滩,“聚散皆是缘,离合总关情”,离别的痛苦当然煎熬,别后的相思更加难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十九首》,去体会《行行重行行》中女主人公的痴情和痛楚。

  (二)解题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昭明文选》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第一句做题目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谓之“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三)整体感知

  1、理解是鉴赏的前提,《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距今年代较远,语言上难免有不懂难明之处,借助注释疏通句意,并找出不好理解的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

  提示:现场抽查4名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主要是课下注释。

  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诵读节奏。

  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诗歌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确实,诗歌之美贵在涵咏、妙在解吟,请在笛子独奏《妆台秋思》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再读全诗,领略诗歌的韵味。

  (四)局部揣摩(精彩赏析)

  “诗无达估”,读诗是最容易产生独特的体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调动你的生活积累,任选一处你最有感触的情节或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用情景交融的散文化语言或其他别致的形式写出来。

  (五)总结与升华

  诗歌中的女主人公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用自己的话,简洁生动的写下来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提示: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文笔塑造了一个丈夫远游在外因刻骨思恋却不得相见而陷于无限痛苦之中的痴情女子的形象,表现了封建社会男重女轻,女子因为婚姻不自主而不能把握自己命运,只能坐等男人“施与”的悲惨命运。

  (六)拓展延伸

  下面这首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里的名篇,运用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课堂实录(部分)

  教师:诗歌鉴赏的方法和角度有很多,今天我们主要是学习运用“联想”、“想象”方法对诗歌进行赏析我们首先明确一下联想和想象的概念看屏幕,所谓“联想”就是联系学习过的类诗,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加深对本诗的理解,比如,同样是写“远”,本诗用“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感叹无奈,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却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

  学生:我记得不是有所谓“咫尺天涯”和“天涯咫尺”的不同说法吗?我觉得这种不同都生动的反映了主人公不同的心境,一自信豪迈,一沮丧绝望

  教师:说得太好了,鉴赏诗歌应该注意到主人公心境的不同,其他同学还有类似的发现吗?有一句广告词说得好,“人类失去联想会怎样”?

  学生:我想说的是“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句诗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那句宋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教师:为什么会想到这一句啊?

  学生:因为,这两句一个“衣带渐宽”,一个“衣带日缓”,都是借用衣带的宽松衬托主人公的形容憔悴,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耽于相思而不得解脱的痛苦

  教师:好,太精彩了,找得准,解说得更精彩

  学生:老师我找的是“道路阻且长”,我联想到了《蒹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想她这么想念他的丈夫,一定有好多次偷偷地跑到她送别丈夫的地方,踮起脚尖向远处眺望,眺望时也会像《蒹葭》中女子一样产生“宛在水中央”的幻觉

  教师:嗯,这个同学的分析不仅带有联想的性质,也有想象的成分我们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想象”这个概念我们一块把幻灯片上的这段话读一下:诗歌鉴赏中的“想象”主要指是通过合理想象还原生活细节,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仅从字面我们是看不到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的好,给大家四分钟的时间,找一找诗歌中的那个地方“潜伏”着这样的力量,可以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来

  学生:我想象的是离别的前夜

  教师:哦,那,该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呢?

  学生:不一定

  教师:不一定?

  学生:对他们可能倾诉了很多,也可能两两相对一夜无言但无论怎样,都一样的伤感,一样的连看到蜡烛也伤心不已呢!杜牧不是说“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吗?

  学生:我想到的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我觉得《错误》就像是那个痴情女子一声叹息在1700多年后的回音

  教师:哦,好一个叹息!好像这个女子就在我们身边似的好像女主人公这样的遭遇不是一个偶然,也不是仅在古代有,而是一个横亘千古的悲剧好,你是从哪里读到这首诗的?

  学生:第四册课本

  教师:好,这个同学还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她把第四册里这么美得一首诗自己找到了,还这么慷慨地介绍给大家那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某某同学的有感情地诵读啊?好,有请某某同学(语调略带夸张地)!

  学生: 我打江南走过/……/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教师:某某同学的深情演绎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草长莺飞的江南现在,还有没有其他……好,有请

  学生:我写的是一段话:每一个黄昏,我都独行到村外的那架小桥,伫立远望,任残阳如血,将我笼罩每一次怅然而归,我都带回一颗小小卵石你说,你喜欢卵石,他是那么光洁,那么坚实如今,石已满箱,你在哪里呢?

  教师:高一13班还真是藏龙卧虎啊,我也凑个热闹,我写了一首打油诗(幻灯片呈现),给大家读一下:

  一天两天三四天,五天六天七八天

  九天十天十一天,红泪滴尽透罗衫

  谁来说一说鄙人(夸张地)这首小诗?好,说好听一点啊!(学生大笑)

  学生:我觉得打油诗的作者(学生笑)很好地理解了女主人公离别之初度日如年的煎熬,并且把这个感受用数数的枯燥形式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教师:谢谢啊(语调夸张)!(学生大笑)

  四、案例反思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不能不痛苦地承认,“读图时代”的学生们,学习语文,尤其是古典诗歌的兴趣和动力严重不足当我们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津津于那些“垃圾食品”,好些时候我们都觉得似乎只能手足无措,只能痛心疾首罢了其实,感慨、叹息和抱怨都无济于事,就好像一千句抱怨也不能让黑夜变成白昼一样我们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也许只是用爱心、智慧和坚守为学生点燃一盏希望的灯火

  首先,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育思想,就是承认学生的现状、尊重学生的“口味”在社会和时代这个个人力量无法左右的大环境下,学生的语文素养差,是学生自己也无法选择的客观现实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也必须有“因其俗,简其礼”的智慧,而不是简单地呵斥和否定因为当我们批评呵斥学生的“为什么只喜欢吃垃圾”的时候,我们间接否定的其实是学生的品味这无疑是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挖出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其次,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就必须选择平等主体之间才会有的合作学习模式,就必须以趣味激发趣味、以热情点燃热情,以真诚开启对话不要怕学生沉默,沉默至少告诉我们这个问题学生还不能轻松自信地掌握不要怕被学生问住

  再次,尊重诗歌重诵读轻解读的学习规律,创造情境激发学生诵诗并进行点评的积极性

  第四,永怀一颗宽容和理解之心,营造一种轻松、幽默、和谐的课堂氛围即使个别学生借机“露青头”,也不要厉言指斥,更不宜施予惩罚学生的“嘘声”是他应得的最有力的惩罚,千万不要再傻乎乎地扮演课堂上的“怒目金刚”,觉得学生怕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

  最后,打造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利用联想和想象这两根长柱,帮助学生架设起沟通时尚与经典、既得与新知的桥梁

  古诗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⑴ 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⑶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⑷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三、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诗教学教案 篇6

  一、课前三分钟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离上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让我们先共同步入每周一次“与古人同行”。(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看到这首诗,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先出示诗人画像,再出示诗作)

  生:王维。

  师:对,这位就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课件解说)

  师:了解了王维,让我们走近今天的第二位诗人。(出示诗作)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杜牧。

  师:对,这就是杜牧。(出示画像,课件解说)

  师:让我们走近今天的最后一位诗人——苏轼。(出示画像、诗作、课件解说)

  [点评:通过课前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又了解了几位诗人,这其中的东坡先生有句诗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自从上学期我们开设了“每日古诗”以来,大家学诗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入“古诗长廊”,(板书:古诗长廊)让我们共同分享诵诗的乐趣,体味赏诗的意境,施展作诗的才华,领略祖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诵诗

  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是学好古诗的前提。(板书:诵诗)从上学期到现在我们背诵的古诗已经有100多首了,现在出示的就是其中的80首诗的目录,这些诗也是大纲中规定的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下面老师就来考考大家,我出题目,大家一起背诵,准备好了吗?(随意点击2首《游子吟》、《长歌行》)

  生:(齐背诵)

  师:大家掌握得不错,“真金不怕火炼”,我们请台下听课的老师也来点两首诗,好不好?

  生:好!

  (台下老师现场点题《江雪》、《江畔独步寻花》)

  生:(齐背诵)

  师: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我们展示的时间很短,但大家在课后下的功夫可真不少。英雄自有用武之地,老师的考验还没有结束呢!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画面,然后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播放录像《江南春色》)

  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生:“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迟日江山丽,春城花草香。”

  生:“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师:你想到了黛玉的《葬花吟》。

  生:“昨夜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生:“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师:你找到了《江畔独步寻花》的感觉。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看来这江南春景的确令人心旷神恰,不知下面的画面又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播放录像《沙场征战》)

  师:谁想来说说看?

  生:“将军战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

  生:“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你想到了作战的艰辛困苦。

  生:“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这是何其豪迈的气概!

  生:“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师:这是曹植的《白马篇》,其中的“视死忽如归”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

  生:“视死如归”。

  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你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

  生:《木兰诗》。

  生:“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师:领略了铁马金戈的豪气,让我们共同步入另一方神奇时空。(播放录像:《高山流水》)

  师:你联想到了哪些诗句?

  生:“杨柳青青江水平。”

  师:它的下一句是“闻郎岸上踏歌声”。你想到了《竹枝词》。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九千仞岳上摩天。”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师:由奇山秀水想到了滔滔黄河,真了不起。

  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生:“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师:简直就是人在画中游,不过要注意一个字:是“趁 chèn”而不是“cèn”。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能不忆江南?”

  师:看来以画想诗难不倒大家,下面老师提高难度,抛开画面,我说一句诗,请你说出所能联想到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这是一轮塞北的明月,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生:“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师:你想到了《春江花月夜》。

  生:“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生:“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更深夜色半人家,北斗栏杆南斗斜。”

  生:“不如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听了明月的诗句大家是对答如流,现在老师只出一个词,看看你是否也能说出相关的诗句:“美酒”。

  生:“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花既不解饮,影图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岁月沧桑香如故,莫道美酒不识君。”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刚才大家的诵诗真称的上是过五关斩六将了。难怪古人说“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看来大家的确是饱读诗书,“胸中有丘壑”。

  四、赏诗

  师:如果说诵诗令我们受益匪浅,那赏诗就更其乐无穷了。(板书:赏诗)我们都知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所以说,每首好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平时我们一起欣赏了不少好诗。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幅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

  师:你能用这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一首诗来描绘一下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对,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今天就让我们再来进一步从欣赏的角度自己读一读,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议一议,说说你是如何欣赏这首诗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谁先来谈一谈?

  生: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时写下的。

  师:你为大家介绍了这首诗的背景。(板书:背景)你了解这首诗的意思么?

  生:在桃红柳绿、阳光明媚的阳春三月,老朋友告别了西边的黄鹤楼,顺流东下前往美丽的扬州。小船扬帆而去,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眼前只有一江春水,滚滚东去,流向天的尽头。诗人目送老友,不忍离去;那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多像诗人绵绵不尽的.思念啊。

  师:听了她的发言,我们对诗的意思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板书:诗意)那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作者虽然和老朋友离别,但起初心情是愉快的,因为他们分别的季节和景色美极了,我是从前两句看出来的。但当老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依依不舍的情谊,这也是诗中表达的主要的思想感情。虽然我们天各一方,但我们月共一轮。

  师:看来我们欣赏古诗不但要理解诗的意思,而且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诗情)同学们看,这么丰富的内容,这么深厚的感情,作者仅仅用了二十几个字就表达出来了,可见诗歌的语言是多么精炼,为了使大家更好地欣赏这首诗,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资料,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录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真是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假如你现在就是李白,你能诵读出对老朋友的那种依依惜别的情感么?谁想试试?

  师:读得不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诗人对老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来诵读这首诗。

  生:(齐声诵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诵读,老师觉得同学们真的进入到这首诗的境界中了。(板书:诗境)

  五、作诗

  师:看来赏析古诗真是让大家受益匪浅,如果能把赏析所得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更了不起了。所以南宋大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我们不但学会了诵诗。赏诗,还学会了——作诗。(板书:作诗)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想考考大家呢,课前给大家出了两个题目。(板书题目:未来、小草)好,请大家按照古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吧,限时2分钟。

  生:老师,作散文诗行吗?

  师:可以。

  生:老师,作词行吗?

  生:作四言古风行吗?

  师:可以,只要能表达你的感情,什么诗体都可以。(放音乐)

  教师巡视。

  师:已经有同学完成了,请你仔细品读推敲一下。

  师:(两分钟后)好,小诗人们请停笔。好,谁先来诵读自己的大作?(出示投影)

  生:我作的是《未来》:“展翅高飞十万路,望至天涯身影无。未来高楼拔地起,来时仙境去时苦。”

  师:这是一首纵横古今的绝句。刚才是才子,下面有请一位才女。

  生:我作的是一首十六字令《草》:“草,春气芬芳满天飘。绿如碧,衬饰春光好。”

  师:真是清词丽句必为邻。谁再来一展风采?

  生:我作了一首律诗《未来》:“展望新时代,鲜花朵朵开。渐入高科技,儿童新时代。人生亦幸福,万红涌心坏。科技来致富,开心天天来。”

  师:短短两分钟就作出一首律诗,真是功夫不浅。

  生:我也写了一首十六字令《草》:“草,绿如碧丝异妖饶。草衬花,颜容别样俏。”

  师:真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还有吗?

  生:我作了一首散文诗《未来》:“她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她是一个久远的传说,她是一个可爱的童话,她是一个不变的承诺。她是什么?她是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她是一首饱含笑泪的歌,她在何处?她就在我们凝视的远方。”

  师:真是美不胜收,再请一位。

  生:我作了一首四言古风《小草》:“不比花香,不比树高。苍天之下,青青小草。”

  师:好,刚才我们听了几位同学不同形式与风格的诗作,下面让我们来点评其中的一至两首。就让我们先来点评一下纪建辉的这首《未来》。纪建辉,请你再诵读一下。

  生:(读)老师,我想说一说我作的这首诗有个特点:每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展望未来”。

  师:真是风格独运。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下面就请各位小诗人们海阔天空,尽情评析。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妙不可言。第一句,写飞得高,看得远。第二句,写通往未来的路长而远,“望至天涯”。最后两句写未来的建筑和未来的科技,用词很精致。

  师:你是从诗的意思方面来谈的,看得出你也是满腹经纶。谁想再来谈谈?

  生:我认为他写得不错,但有一个字可以改:“路”,我认为改成“里”讲得通。

  师:作者同意否?

  (作者考虑)其他生举手。

  师:好,你来说。

  生:我认为“路”好,“十万路”给人的感觉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到达未来。

  生:可是“里”更好,我们本来就是刚迈出了十万里科技长征的第一步。

  生:我同意“路”,这个字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尤其是“展翅高飞十万路”,给人感觉历经千辛万苦才能到达,这种用法在古诗里常见,写出了自己的东西。

  生:对,我也同意“路”,我们都说走出人生灿烂的路,可没说灿烂的里。

  师:看来刚才大家谈到了诗的写作方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还想谈?

  生:我认为他后两句写得好。说明了科技是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停滞不前的,表达了对未来科技的向往。

  师:对。你是从诗所表达的情感方面来谈的。

  生:我有一点不明白,想问问诗人,就是最后一句“来时仙境去时苦”是什么意思?

  师:好像带着样的意味。

  其他生举手。

  师:好,你先替诗人说说吧。

  生:我觉得是不是说以前很落后,到未来就很辉煌,像仙境一样。

  师:你谈到了诗的意境,不知作者的本意是不是这样的呢?

  生:我的意思是当一个人来到未来世界的时候,他会觉得像仙境一样,所以在他死的时候会非常痛苦:我为什么要死去,我为什么不能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一天呢?

  师:看来刁乾龙和纪建辉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虽然刁乾龙不像作者说得那么精辟,“但也说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好,这首诗我们点评到此,哪位同学喜欢,请你跟着作者一起高声诵读。

  (纪建辉领诵,其他学生齐诵)

  师:本来老师真想多点评几首诗可是同学们都知道,写一首好诗是多么不容易,古人就深有体会。诗人贾岛曾用“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来形容写诗的不易;王安石更用“捻断三根须”来形容作诗时冥思苦想的样子;而杜甫更写出了“一生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千古绝句,誓用一生来研究诗作。所以我们想在课堂上完成一首好诗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没关系,就请同学们课下与你的诗友们继续斟酌,好不好?

  生:好!

  六、总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古诗长廊中,大家不仅收获了不少古诗方面的知识,更用满腹诗书为长廊增色不少,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

  生:“各领风骚数百年。”

  师:通过诵诗,我们重新认识到积累祖国古典文化的重要性,正可谓“好雨知时节。”

  生:“当春乃发生。”

  师:而通过赏诗,我们让诗的精神渗透心灵,陶冶了情操,这不正是“随风潜入夜——”

  生:“润物细无声。”

  师:通过作诗,我们懂得了虽然现在自己的诗作很稚嫩,但只要反复推敲,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们会写出传唱千古的名篇,到那时,真是“晓看红湿处——”

  生:“花重锦宫城”。

  师:所以我们今天的作业,也是一生的作业,那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弘扬祖国的古典文化,愿我们的生活如“古诗长廊”般永远充满诗情画意!

  古诗教学教案 篇7

  《登鹤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作者写的是登鹤雀楼凭栏远眺时的的感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全诗洋溢着盛唐时期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

  教学这首诗。可以采用:“读、查、连、话、想、悟、疑、背”八步教学法,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积极感受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1、读。

  在揭题后老师范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逐步做到流利地读。

  2、查。

  让学生把诗读熟了,再要求解释字义,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的意思。如“依”“尽”“欲”“穷”等。从字典中查的字义,要放到诗句中,看能不能说得通。说不同的就要找个相近的意思想一想。“如白日依山尽”的“尽”字,字典里的解释是“完毕”,“太阳*着山完毕了”这说不通,改为“太阳*山消失了”,“太阳*着山下去了”就说得通了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把字典里同联系上下文结合起来解释古诗的字义。

  3、连。

  要求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白话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有的诗句直译不好说,老师应予点拨。如“欲穷千里目”可还原为“目欲穷千里”,然后让学生用白话式着说一说。

  4、画。

  要求学生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然后把想象的事物画下来。要提醒学生不要照者插图画,要尽量画得与它不同,与众不同。要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观点在哪里?鹤雀楼应画在什么地方?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地方?想好再画。

  5、想。

  学生根据诗意画画,是第一次想象。根据老师的描述展开想象。老师的描述要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老师可要求学生全身放松,两眼微闭,在悠扬的音乐声中,随着老师的描述再次进入意境。老师的描述应从舒缓到昂扬:“一轮红日拌着火一般的晚霞正依山傍岭渐渐消失,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感觉;滚滚黄河水奔腾向前,不可阻挡,最后归入大海,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流逝,无际无穷,我强烈地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登上更高一层楼;人生要有意义,就必须不断地进取,最大限度的获取成就。”这样的描述,学生不一定能句句听得明白,但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6、悟。

  悟就是领悟,让学生根据老师描述展开想象后,可启发学生:“从诗意的想象中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对学生的体会,不要局限与对“登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的认识,要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感。

  7、疑。

  疑就是质疑。对古诗的质疑。不一定要全部弄明白。有的可存疑,激发学生再今后读书中不断求知的欲望。如“白日”为什么不用“红日”,就不一定要讲清楚,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

  8、背。

  背是语言积累,应指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把诗背下来。

  简评:

  古诗“八部”教学法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特点:

  1、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诗写的是作者的.感受,作者用的是形象思维,用意象说话,读诗就要通过字面意思,从理解意象入境,去体会作者的感受。

  2、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己读一读,查一查,连一连,从而自己读懂的字面意思;然后再画一画、想一想、悟一悟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中,*自己积极主动的努力,深入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写诗要想象,读诗也要想象。教者两次引导学生想象。一是借画想象,通过引导学生把诗意画面化,更好地把握意象入境;二是借语言想象,老师通过对待诗意的生动的描叙,让学生凭借丰富的语言想象,使学生头脑中的意象更丰富,更清晰,对待中情感的感受更真切。

  古诗教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通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古诗教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⒈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⒊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⒋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⒈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这三位诗人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⒈组际比赛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⒉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弹一曲思乡曲吧!

  [背诵思乡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亮相的机会,唤起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乐于自觉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拨动学生的'思乡之琴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⒈揭题讨论:

  ⑴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⑵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谁来介绍一下。

  ⑶师相机介绍王安石。

  ⒉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⑴学生自由试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正音:正音:间、数、重、还。

  ⑶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或师范读。

  ⑷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读通是读懂的前提,因此,先让学生试读,适时辅以教师的范读,或学生的赛读,力求读通的同时,读美。并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来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三、品词析句,体会感情。

  ⒈反复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⑵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 “阳春三月”、“鸟语花香”、“姹紫嫣红”、“生机盎然”、“绿满江南”、“桃红柳绿”、“春风和煦”……)指数名学生说。

  ⑶朗读体会“绿”意。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绿意盎然的春光图。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学生朗读。

  师:你看,这“绿”字让你们这么一说,竟如此的丰富多彩;这“绿”字让你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0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四,古诗三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教学教案 篇10

  一导入:

  二明确内容和竞赛规则:

  内容:第一回合——试试你的观察力

  第二回合——考考你的记忆力

  第三回合——测测你的理解力

  第四回合——检验你的应辨力

  竞赛总规则:

  第一:123小组为红队;456小组为蓝队。红队与蓝队进行pk。

  第二:pk时遵守课堂纪律,纪律分占总成绩的×××。

  第三:学习知识第

  一、比赛结果第二。

  比赛的'口号:团结、尊重、信任、守纪

  三比赛内容:

  第一回合——试试你的观察力

  比赛规则:

  a必答题,答对一题+1分,答错一次,本队可补充一次,补充正确+0××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b抢答题,答对一题+1分,答错后本队没有补充机会,对方队员可补充,补充正确+0××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内容:

  必答题:

  a组: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入胡天。

  ②秋风箫瑟,洪波踊起。

  ③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

  ④山重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⑤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b组:

  ①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

  ②路转山回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③征篷出汉塞,归雁洛阳边。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

  ⑤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抢答题:

  ①溯游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

  ②剪不断,是离愁,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夜来南风起,五月人倍忙。田家少闲月,小麦覆陇黄。

  第二回合——考考你的记忆力

  (一)补充上、下句:

  比赛规则:

  a必答题,答对一题+1分,答错一次,本队可补充一次,补充正确+0××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b抢答题,答对一题+1分,答错后本队没有补充机会,对方队员可补充,补充正确+0××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必答题:

  a组: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隔江犹唱后

  庭花。

  ③箫鼓追随春社近,

  ④,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晓镜但愁云鬓改,

  b组:

  ①飞来山上千寻塔,

  ②,忽复乘舟梦日边。

  ③怀旧空吟闻笛赋,

  ④,拄杖无时夜叩门。

  ⑤何当共剪西窗烛,

  抢答题: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

  ②,愁云惨淡万里凝。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

  ④,化作春泥更护花。

  ⑤,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诗前4句或后4句,或词的上片、下片,或整首诗

  比赛规则:

  此环节全是抢答题,答对一题+4分,本队可补充一次,补充正确+2分。对方队员补充正确+2分

  ①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上片

  ②陆游的《游×××村》的前4句诗

  ③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下片

  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后4句诗

  ⑤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整首诗

  第三回合——测测你的理解力

  比赛规则:

  a必答题,答对一题+1分,答错一次,本队可补充一次,补充正确+0××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b抢答题,答对一题+1分,答错后本队没有补充机会,对方队员可补充,补充正确+0××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必答题:

  a组:

  ①我们常说“几个人在一起,—定有人可作我老师的”可用《论浯》中哪句来表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朋友担忧与思念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③《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④《水调歌头》中道尽千载离人之心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⑤《过零丁洋》中概括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句子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b组:

  ①《次北固山下》表达作者思家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②《夜雨寄北》中我们常用形容好友相聚,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思念情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③《游×××村》中哪两句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④《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极言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山峰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古诗教学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古诗教学教案 篇12

  课时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2、认知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3、能力目标:学习文中的部分生字,并指导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意思,能分清人物各自的话语,并能读通、读好。

  教学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小朋友们,我们暑假时布置了一项作业——背诵古诗。(板书:古诗)

  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你可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你会背《赠汪伦》吗?作者是谁?

  (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要懂得古诗的大概意思,了解作者)

  2.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3.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补充完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4.读课题。

  5.要求认真听,一边听一边仔细看看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解决发现

  1.听录音范读

  2.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课文是谁和谁在对话?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的形式其实我们已经在练习一的学用字词句当中见过了,老师和新新就是通过对话来学习汉语拼音字母表的。(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

  A出示图:图上有哪两个人?她们在对话。

  B提示语。

  小结:画面上的意思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两个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种情况叫做对话。

  3.像录音示范一样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比一比,谁读得最认真。

  4.看见小朋友读得这么认真,老师非常高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老师要求你们再读一遍,读完以后,看看你能从人物的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5.把你的收获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小组交流

  (三)诗文整合

  1.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英英学的`是《静夜思》

  (1)读好诗题。

  (2)引导读好。

  (3)夜晚的安静读出来了!你还读出了一种思念的感情呢!

  2、出示诗:(点出红字,诗里藏着这些生字宝宝,谁来读读)

  (1)读准字音。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2)这首古诗有几句?(2句)指名分句读。指名2人朗读,学生评价

  指读整个诗。指读,评议。*读通诗句。

  恩,小朋友读得真好,你们像英英一样都读准了。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奶奶想知道,朱老师也想知道。你们能在课文里找到吗?快速看看,找到了举手。

  *学生交流;

  (3)指名学生读意思。正音。(出示意思。点红生字)多指几个。读句子。(齐读)

  (4)难读加大了,现在老师读诗句,请小朋友来读对应的意思。

  (5)出示意思。

  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

  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6)现在请同桌的小朋友也来分读诗句与诗意,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7)学生提问。

  *师:老师有个地方不明白“远离家乡的人”指的是谁呢?

  (8)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文本(读好唐代,李白介绍诗人。)

  *引导他们知道作者是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

  (四)引导体会

  1.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幅土上画的呀,就是李白,他在干什么呢?

  你们瞧,这时候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大、圆)

  师:对呀,这时正好是中秋之夜,在我们中国,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2.小朋友,你们想想每年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

  ……

  3.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

  ……

  4.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中秋佳节,朋友们、亲人们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吃月饼,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看图说说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5.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白霜,多么冷清啊!(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让诗人李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谁愿意当一回李白来朗读这首诗?读出他的思念之情?

  (1)指名读,评议。

  (2)生加上动作试读。

  (五)识字写字

  1.重点出示下列生字:英诗

  2.自己想想好办法记一记这些字形。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需要注意的:

  (1)“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头。

  (2)书写“教”字要左右等宽,右半部分四笔完成。

  (3)“首”的本义是头、脑袋的意思,记住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下面是“自”。(“首”字的记忆方法纯属个人意见。)“首”还可以扩词:首长、首领、首次、自首、一首诗等。

  (4)“静”引导学生观察“月”的变化,强调撇改为竖。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但要写得左窄右宽。

  (5)“思”是内心的情感,所以积极字底。口头扩词。

  3.教师范写或学生上黑板,学生临写。

  古诗教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3、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4、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5、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三、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四、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五、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教学教案 篇14

  古诗《乌衣巷》

  教学目标:

  1、带着感情和诗意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创作时的凄凉心情。

  3、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古诗,并准确背诵古诗。

  2、引导幼儿感悟诗意,培养幼儿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景教学法、互动交流法

  教学准备

  语言表达书、PPT课件

  一、常规部分:

  1、儿歌律动《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2、师生问好

  二、导入部分:

  小朋友们,我们学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谁能说一说?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看看它是怎样来展现春天的。(出示PPT课件)

  三、新授部分:

  1、请幼儿翻开课本第7页,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些什么?

  2、师泛读《乌衣巷》(请幼儿注意听老师泛读的语气及诗句如何停顿)。

  3、师讲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出示朱雀桥繁荣和凄凉景象图片的对比。

  提问:你觉得朱雀桥繁华时,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凄凉时,又是什么样子的?

  4、分句教读古诗。

  5、师根据诗句,讲解古诗全文大意,请幼儿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意。

  6、古诗游戏:“填一填”。

  7、引导幼儿带着感情和诗意齐读古诗。

  8、分形式朗读古诗。

  9、幼儿准确背诵古诗。

  四、课堂小结:我们今天学的《乌衣巷》,

  是一首怀古诗。全诗通过对

  眼前荒凉景物的描写,暗示

  了乌衣巷旧日繁荣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怀旧的感慨,读

  起来感慨万千,回味无穷。

  作业设计

  回家把古诗《乌衣巷》背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逐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知道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情景下,作者创作了这首诗,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述诗意。课堂中用各种形式带领幼儿认读古诗,在认读古诗和背诵古诗时,重在引导幼儿在读和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读出古诗的韵味,结合诗意和作者创作古诗时的凄凉心情来读。

  古诗教学教案 篇15

  活动目标

  1、能理解图片的内容,学会念古诗:静夜诗。?

  2、体验诗中离开家乡的人的思乡之情。?

  3、鼓励幼儿大胆地念古诗,培养他们专心学习的习惯。 ?

  活动准备

  课件:《静夜思》图片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图片

  小朋友看一看,图片中的诗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

  2、帮助幼儿初步体验古诗的意境。

  老师:这是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当天黑下来的时候,他就特别的想自己的家,想家里的'亲人。

  二、展开

  1、老师朗诵古诗,讲解古诗含义。

  床前明月光:明亮的月光从窗户外照进来。

  疑是地上霜:把床前的地映得一片银白,以为是一层白白的霜。举头望明月:抬头仰望天空,一轮又圆又亮的明月高高悬挂着。低头思故乡: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了心中怀念的故乡!

  2、理解字词。

  疑:怀疑,误认为的意思。举头:抬起头,举是抬的意思。思:思念,想念。

  3、幼儿学习古诗,老师指导。

  4、利用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诵读。

  5、为古诗创编动作,帮助幼儿进一步的掌握。

  老师:谁能给古诗编上动作呢?我们加上动作来念古诗。

  三、结束

  “我是小诗人”诵读比赛,鼓励幼儿积极上台表现。老师讲评,为幼儿颁发奖品。活动结束。

  古诗教学教案 篇16

  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新选古诗《梅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诗句简析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付与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教学设计设计

  说明:《梅花》这首诗诗意明白晓畅,参考注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诗意,故教师可把指导重点放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

  教学难点 :要求2。

  三、主要教学步骤 :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

  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

  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第一、二句。

  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

  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

  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

  第三、四句。

  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

  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

  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

  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 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古诗教学教案 篇17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的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读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就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均出自于《诗经》。那就让我们漫步于《诗经》这条文字之河,去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吧。

  2、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3、出示学习目标。

  说明: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展示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增加对《诗经》的了解,扩充学生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进入课题情境中,为后面的学习蓄势。出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伴乐朗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可以让学生轻声跟读。

  (2)、全班学生齐读课文。

  (3)、正音。

  要求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菜

  寤寐(wùmèi)蒹葭(jiānjiā)唏(xī)坻(chí)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明确: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4、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说明:教师范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跟读、齐读并且结合课下注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力求扎扎实实的掌握基础知识,做到字对音正,从而达到积累字词的目的。

  三、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1、请学生试着伴乐朗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大家指正。

  2、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可再指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

  4、教师概括:

  (1)《关雎》朗读指导:

  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2)《蒹葭》朗读指导:

  每章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在朗读时要注意其中的感情变化,读出其中之味。

  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男子想象与淑女在一起的欢快、愉悦,升调。)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焦急的心情,降调。)

  说明:放开声音,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诗文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利于增强记忆,还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通过诵读,脑子里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或讲话时才能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对人的气质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很重要。就像朱熹所说的,“诵得熟,方能通晓;若诵不熟,亦无可思索。”

  四、研读共探究

  要求学生思考:

  1、《关雎》是怎样抒发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这首诗中有大量的`兴句,想想这些兴句对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明确:

  (1)首章四句,写男子爱慕和追求一个温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结成配偶。次章八句,写男子对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末章八句,写男子因相思出现幻觉,仿佛同那个采荇菜的女子结成了美满姻缘,表现出求而得之的欢乐。

  (2)首章以雎鸟的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无方,随水而流,兴起淑女之难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正是运用了兴的手法,诗歌将人物内心的感情较好地揭示出来了。

  2、《蒹葭》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著的爱情追求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执著专一。

  ⑵注意景与情的结合。全诗情调凄婉动人,已经朦胧深邃。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见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都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追求融为一体。

  3、比较阅读:请指出《关雎》和《蒹葭》两首情歌的不同点。

  说明:继续提高学生分析、感受、判断能力,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五、美文共品读

  《关雎》和《蒹葭》两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最美?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说明: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丰富自己的内心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同时,通过语言表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六、诵读作结

  说明:本课要求学生背诵。在前面反复朗读品赏的基础上,学生其实对全诗已基本上口,再通过小结、回顾、归纳等将诗歌的内容大意、思想感情、艺术特点贯穿起来,以便学生更好的领会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选取《关雎》和《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2、阅读《诗经》中的其他诗歌,作好笔记,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诗经》两首

  古诗教学教案 篇18

  教材简解:

  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

  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

  活动准备:

  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教学过程:

  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

  古诗教学教案 篇19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请欣赏歌曲《月满西楼》!歌曲听完了,说一说你的感受。

  2.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教师提示: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宋代才女李清照。

  二、知作者、解诗意

  1.李清照简介。

  2.了解写作背景:

  《夏日绝句》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所写,当时,金兵入关,其丈夫赵明诚偷偷逃跑,两人行至乌江所作。

  3.初读感悟,注意断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2)生自由练读,指生展示读,注意停顿。

  (3)学生读诗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

  (4)学生按照这种节奏,有感情地齐读《夏日绝句》。

  4.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想一想《夏日绝句》这首诗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书中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亦】也。

  【思】怀念。

  5.【解诗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三、悟诗情

  1.作者为什么说:“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这两句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人生价值取向?

  (从生作“人杰”,死为“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即不论是生是死,都应有浩然正气、铮铮铁骨的精神。)

  2.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诗人认为谁是人中豪杰,死后又变成鬼中英雄?你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

  (项羽,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引导:那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深深的怀念?

  重点理解“思”字后,指名读第三、四句诗。

  3.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诗人所敬佩的人——项羽。

  4.再读诗句,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进行引述: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这两句诗:同学们,请用你们的声音表现出对项羽这个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请你们声情并茂地传递对他的崇敬。

  6.感悟诗人感情。

  (1)同学们,请我们联系一下写作背景,想一想我们的女词人此时此刻想表达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宁死不屈、悲伤、借项羽来讽刺自己的丈夫的逃跑行为。)

  (2)借古代的事情来讽刺今天的事,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借古讽今)

  (3)这首诗,除了讽刺了自己的丈夫,还讽刺了谁?

  (那些贪生怕死,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

  (3)这份宁死不屈的爱国热情真是令人荡气回肠呀!让我们再次来读一读,感受这份浓烈的情感吧!

  四、手写笔记

  《明日歌》古诗原文。

  古诗教学教案 篇20

  第一课时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早上好!今天由覃老师来给大家上课,希望大家能认真听讲,等下老师可要提问的哦!(你们把笔和笔记都准备好了吗?)

  2、在上新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看一幅画,看看大家能从图片中回忆起我们低年级曾学过的哪一首古诗吗?请看屏幕:(有人知道与图有关的诗句吗?嗯,是《村居》)

  3、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二月早春乡间孩子们放学回来后兴致勃勃放风筝的情景。这样惬意的童年生活,真是让现在还宅在家里的我们感到羡慕是不是?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古诗三首》,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这一课的生字。

  2、(1)现在来认读这一课的几个生僻字,注意读准字音。

  (2)接下来学习4个会写的字,请大家注意听(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在纸上把这几个字练写一遍。

  3、学完了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三、再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

  题目中的“四时”是指一年四季;“田园”是乡村;而“杂”是有感而发;注意这个“兴”的读音。“其三十一”就是第三十一首。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接下来老师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自由朗读古诗。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古诗,(出示要求)请结合注释大概了解一下诗句意思。

  (1)理解词语: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瓜)这是大部分同学一看就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古诗的韵味:《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请同学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古诗,读出韵律。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有没有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读出节奏),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诗句。思考下列问题:

  5、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儿女、童孙)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学种瓜)。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出示)

  (2)后面两句诗写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这两句诗中哪两个字最为简洁传神?你们知道吗?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

  四、课堂小结。

  这么可爱的孩子怎能不令人喜爱呢?天真可爱的孩子和和谐的劳动场面深深地吸引诗人,所以他写下了这首名诗(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是一首田园诗,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好了,什么是田园诗。同学们课后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最后我们再来一起读一遍古诗。(好了,下课!希望同学们明天还来给老师捧场,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早上好!刚才是不是被爸爸妈妈从被窝里吼起来的?有的同学现在还在吃早餐的吧?哈哈!被老师猜中了!好,言归正传!)上节课,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上节课的这首诗《四时田园杂兴》,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的脚步踏入宋代,首先了解一下诗人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还记得《小池》这首诗吗?(点课件)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时节荷花池的情景。下面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笔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首诗是:(稚子弄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并划出诗歌的节奏。

  2、好,想必同学们已经完成了(老师点名读一下啊,看看自学的效果,嗯!还不错)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读古诗,看看你画的节奏对没有?

  (读完诗句我们来分析诗题)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是(玩)。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是(小孩子玩冰)。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3、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每句诗的大概意思。课件出示并跟着读意思(看图)(2分钟)

  (1)大概了解意思后我们来逐句分析:(出示课件)从这两句中,你知道孩子们在干什么?(右边图片)诗句的意思是:(早晨,小孩子把冰从盆里拿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①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用什么方法把冰做成乐器的?(用彩丝穿起)。

  (出示课件)在这句中诗人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从“脱,穿”这两个词中你觉得小孩子怎样?(我们知道儿童的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特点。)孩子们为什么会玩这种游戏呢?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关系,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出示时代背景)土牛是用土捏成的牛,人们通过打牛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该春耕播种了。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是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读后两句句。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课件出示意思)

  (点击)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什么比作什么呢?

  (停不点)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冰碎了?(可能是一不小心敲碎的是吧?)(点击)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孩子们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由高兴变得失望无比。)从(忽作)这个词可以体会出来。

  三、小结。

  多么聪明可爱的孩子呀,诗人也被感染到了。(点课件)结束!

  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三首《村晚》

  1、首先同学们齐读诗题,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呢?地点在哪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2、大家先自己读一读古诗,我们来了解诗人背景。

  3、按照前面学习的方法,对照注释了解诗意。

  4、我们再一起来读古诗,读出节奏。

  5、读完古诗,思考下列问题:

  (1)前面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中景物。(彩笔圈出)

  ①在诗句中出现了两个“满”字,分别用来形容什么东西?(草盛水满)②“衔”“浸”又个表示什么呢?

  (2)此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吹着短笛)他吹笛子的样子是怎样?(横坐在牛背上)从(无腔信口吹)

  看出来他很随意。

  ①从这里我们认识了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小牧童。

  6、最后我们来理清诗句意思:第句告诉我们;第句讲了:

  (3)这样一幅乡村落日美景怎能不令人神往呢?(点课件)这首诗(诗人通过)

  (4)今天我们学到了一种描写手法,是什么呢?(动静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我们曾经在《鸟的天堂》学过。

  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把三首古诗读一遍。(多媒体录音)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就用你们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再见!

【古诗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古诗教学教案12-05

古诗教学教案06-07

语文古诗教学教案12-24

古诗教学教案15篇12-05

古诗教学教案(精选15篇)04-02

《咏鹅》古诗教学教案10-08

古诗《池上》教学实录教案10-08

静夜诗的古诗教学教案10-08

古诗《静夜思》教学教案10-08

古诗教学教案设计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