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时间:2023-01-17 17:04:02 教案 我要投稿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书本内容: P24—P25 Let’s talk/Let’s play/Let’s learn.

  新单词/词组: blue/green/yellow/red/purple

  新句型: How are you? — Fine, thank you.

  教学目标:

  1、让所有同学能够用“How are you? — Fine, thank you.”进行对话。

  2、让大部分同学能够辨别并说出各种颜色。

  3、让部分同学能够说出部分东西和颜色。如red book/blue pen……。

  教学重点:

  1、新单词/词组的教学及运用。

  2、新句型的教学及运用。

  教具使用:

  颜色卡、角色卡。

  教学步骤:

  Step 1. 热身

  师:分别用“Hi/Hello/Good afternoon”向不同的学生问好,引导他们也向自己问好。(复习)

  向他们介绍几位新朋友(Miss White and Mr Black)(借助角色卡),并引导他们向几位新朋友问好,用上“Hello/Nice to meet you!/Good afternoon”.

  把卡片分发给两位同学,让他们之间互相问候。然后教师对“Miss White”说“How are you?”,引导“她”说“Fine, thank you.”(板书并教读两遍)

  Step 2. 新课呈现。

  1、让学生分组扮演Miss White, Mr Black, Miss Green并练习Part A “Let’s talk”当中的对话。(4人一组,一个人做裁判)

  2、抽出两个小组上台,贴上角色卡进行角色扮演。

  Step 3.新词呈现。

  向同学们出示几张颜色卡,并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说单词,说三遍,看看谁记住的多。(板书)

  Step 4.课堂活动。

  1、辨别颜色。

  分别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老师在下边说单词,其它同学跟着老师说一遍,台上的学生把颜色卡举起来。(错了刮鼻子)

  2、(升华活动)找颜色。

  分组找找教室里的颜色,并让一个人写下来,然后请同学起来说说你找到多少。(说出一种颜色得1分,说出一种颜色的东西得2分)

  3、走进大自然,去好好寻找大自然中美丽的颜色。

  家庭作业:

  1、抄写单词(每个一排)

  2、说说大自然当中的颜色。

  教学反思:小学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不能单靠游戏去学习,因为培养兴趣主要是为了学习英语。小学生学习英语不是英美的移民学习英语,则只有不断学到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能力,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才可能培养持久的兴趣。而目前小学生每周只有100多分钟的英语课,单靠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靠游戏应该作为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小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小学生还是应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家乡的历史。

  2、知道近代家乡以来著名的人物及重大事件。

  3、知道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取得的成就,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4、掌握几种简单搜集资料的方法和调查的方法。

  二、设计思路

  本课承接上三课的思路,从家乡的自然景观、人为风情,延伸到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变化,从而在设计思路上与前三课一气呵成,使学生对养育自己成长的家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人数和了解,进一步萌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教学活动

  活动准备在;

  1、 让学生课前通过各种形式收集有关教学历史及名人的资料。

  2、 让学生分组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教学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3、 让学生搜集家中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

  活动一 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

  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故事,树立发愤图强的爱国志向。教师要注意做好活动的组织工作。此活动可以结合少先队进行。

  活动二 故事会

  让同学们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家乡名人的故事通过故事会的形式向大家讲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奋发向上的激情。

  活动三 老照片和新照片

  让学生将搜集到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新老照片向同学们展示出来,并说说其中的故事,由此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所取得的成就。

  活动四 我为家乡绘新图

  要求同学们或为家乡做一件小事,或设计一句广告词,或画一副宣传画,以此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将自己的作品在全班同学目前展示出来,说说自己的创意。选出学生中最具创意的作品,也可以将学生的作品做成一个小型展览。

  四、活动实施建议

  1、此课的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要重在启发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所取得的成就,萌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和氛围,让学生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

  3、在调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挥团体合作精神,做好分工合作,从而保证全面、准确的资料信息的获得。

  五、教学评价

  1、知道家乡的历史和历史上的名人及其简单的事迹。

  2、能够说出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3、知道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获得资料的不同途径及手段。

  4、具有初步表达自己创意的能力。

  附录二:小学品德与生活发展性评价方案

  一、评价目的

  品德与生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对品德与生活的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做出确认,以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形成。

  二、评价原则

  1、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品德与生活不能只凭借书面测试评价学生,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和赞赏。

  2、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生活与品德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全过程,既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教师应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3、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学生应参与教学评价,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并对教师的教学状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家长、社会及有关人士共同参与评价,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

  三、评价内容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重点考核学生的.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

  认知能力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道德和生活内容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各年级的考察范围,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适当考察过去学过的内容。

  行为能力的评价。是评价学生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察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行为能力的考察是检查学生是否能应用所获得的道德认识和社会认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评价别人的行为,通常与考察贯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综合起来进行。

  评价的具体内容: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品德与生活的基本理念,简单的说就是“爱”,有了爱才会快乐的成长。让学生热心参与、细心探究、用心体验,真心去爱。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2、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遵纪守法、关心集体、保护环境、诚实可信、维护公德;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能对个人的行为负责,表现出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等。

  3、交流与合作。热心参与交流合作,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等。

  4、学习能力。对有关课本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和初步理解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具有初步探究和创新精神。

  5、个性与态度。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大自然。

  四、评价方法

  学生学习评价一般通过课堂观察评价(见表)和阶段性评价两种途径进行。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坚持倡导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鼓励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的氛围,可以采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平日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及时评语、评议等方法。评价形式采用书面检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反应小学生道德与认识的行为表现,应与履行小学行为规范的情况相结合。

  品德与生活课堂观察记录项目包括:是否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是否善于与人合作(听取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否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收获;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是否有“爱”; 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提出不同的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习活动是否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

  五、评价结果的呈现形式

  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评价可以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评价可以采用评语描述的形式,评语可以补充等级的不足,对学生的评价会更全面。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3

  设计说明课文记叙了蚂蚁队长带领蚂蚁搬运食物,把一小块掉了的奶酪让给最小的蚂蚁吃,赞扬了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

  教学本课,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读、研读,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蚂蚁的美好品质,并谈谈读文后受到的启发。

  学前准备

  1、自学生字,收集蚂蚁搬食物的资料。(学生)

  2、教学相关课件。(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和蚂蚁们的美好品质。

  3、学习蚂蚁大家庭同心协力,关心幼小的美好品质,并受到启发。

  学习重点:

  体会蚂蚁队长表现出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用时:5分钟)

  (1)、同学们,你们见过蚂蚁搬运食物吗?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蚂蚁队长,看看它是怎样带领蚂蚁队伍搬运食物的?(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蚂蚁搬运食物的情景。

  2)、齐读课题,质疑。

  读了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识字(用时:15分钟)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生字圈起来。

  2、认读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语。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易读错的`字。

  犯(fàn)跺(duò)豫(yù)

  2)、读一读带生字的词语。

  3)、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4)、学生齐读课题。

  给加点的字注音。

  诱人()聚集()

  犹豫()宣布()

  禁止()舔食()

  三、研读感悟(用时:15分钟)

  1、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

  (1)蚂蚁队长下达了什么命令?

  (2)蚂蚁们是怎么做的呢?

  2、研读第4~9自然段,思考:蚂蚁队长和蚂蚁们对掉在地上的奶酪渣是什么态度?

  3、齐读最后一段。

  1)、读第1段蚂蚁的命令。

  2)、从“争先恐后、抢着、不愿”等词体现了蚂蚁遵守纪律,同心协力的品质。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队长:丢掉——太可惜;吃掉——犯禁令(矛盾)

  4)、“劲头比刚才更足”蚂蚁队长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地品质更加激励蚂蚁们齐心协力地搬运食物。

  4、仿写词语。

  争先恐后(含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面八方(含数字)

  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喜欢这只蚂蚁队长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用时:5分钟)学生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对你的启发。

  学生谈体会。

  读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学习本课,学生通过自读、研读、探讨、交流,明白了一块小小的奶酪渣折射出蚂蚁队长以身作则、关心幼小的品质,和蚂蚁队伍同心协力的合作精神。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4

  教学内容:

  唱游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游歌曲《蜗牛与黄鹂鸟》,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深刻内涵,学习蜗牛身上的高贵品质;

  2、通过音乐剧《蜗牛与黄鹂鸟》表演,使学生自主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3、通过解决歌曲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感受切分节奏和符点节奏的音乐表现。

  教学分析: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民族特色浓郁的台湾叙事歌曲。歌曲旋律轻松活泼,歌词生动有趣,深受儿童的喜爱。可以借助故事教唱,以音乐表演的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准备:

  电子琴、蜗牛和黄鹂鸟的卡片、打击乐器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春天在哪里》带学生走入教室。

  二、引入教学:

  教师:“春天到来的时候植物们都开始发芽了,这时候有一种小动物也偷偷的'探出了小脑袋。”(出示蜗牛与黄鹂鸟图片)

  三、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1、听音乐,讲故事。“那蜗牛与黄鹂鸟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来听一听。”

  2、学生讲故事,做动作。模仿蜗牛和黄鹂鸟的语气和动作。

  3、(出示歌词)带有节奏的朗读,选一位同学带读,教师打节奏。

  注:“葡萄成熟”和“等我爬上”的节奏。

  4、听音乐,模仿动作。

  5、教师:“那你们想不想把故事唱出来呢?”学生跟琴演唱。

  6、教师范唱。请学生分析演唱的不同点,处理歌曲。

  7、分角色演唱,四人一小组讨论自己担任的角色:“讲故事的人”、“蜗牛”、“黄鹂鸟”。注:“一步一步”的演唱处理。

  四、音乐剧表演

  小组讨论表演形式。1、先随音乐全班一起表演;2、请表演出色的学生来台上表演。

  五、拓展

  1、讨论:你喜欢蜗牛还是黄鹂鸟?为什么?

  2、欣赏《蜗牛过桥》的组图,让学生发现蜗牛坚持不懈的精神。

  六、小结与下课

  说一说: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回家讲给父母听。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5

  预设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培养语感;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2、通过多角度的对话,体会童话中所蕴含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体悟课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学难点:通过多层次的对话,体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出示媒体画面)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只漂亮的小鸟正用清脆宛转的嗓子为一棵大树唱歌呢。大树呢,正摇曳着他那茂盛的枝条,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今天,围绕着小鸟和大树,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个美丽而伤感的故事。(板书课题)读题。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读的时候,要一字一句地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直奔主题,让学生尽可能快地接触文本,防止因过多预设消耗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读了故事后,填空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小鸟和大树是,小鸟飞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大树。

  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来后却发现,于是他,最后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

  师:从同学们所说的感受中,我们体会到了小鸟和大树之间浓浓的情谊,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这种浓浓的真情。

  (学生读找划,汇报)

  三、读中感悟,体会鸟的真情。

  这是一篇以对话为主的童话,而这些对话也正是最能体现小鸟和大树友情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演演、体验体验他们的心情。

  (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1、指导朗读第一次对话。

  同桌互相扮演角色读一读——指名表演读——评议——师生对读——师和全体生对读。

  (把握第一次对话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及小鸟保证时的坚决与肯定。)

  师:第二年,小鸟终于回来了,但小鸟却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出示: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

  读出惊讶的语气。

  2、指导朗读三次对话。

  树不见了,小鸟到处寻找。

  (出示三次对话。自己找伙伴读一读。)指名读——师生评议——想象小鸟寻找过程中的心情——再读

  (小鸟寻找大树时的三次说话应是一次比一次更焦急。而树根、大门、小姑娘的语言因为身份不同,朗读时应有所区别,树根是同情、伤感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语气比较平淡,小姑娘的声音应是稚嫩的。)

  3、(出示:春天又来了……)

  原来小鸟发现树不见了心情是那样的焦急,那么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读?(读出焦急的语气)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在不知觉中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

  四、拓展想象,体会树的真情。

  1、从刚才同学的朗读表演中,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小鸟对大树的关心,小鸟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飞越千山万水,找寻着大树,但大树这时已永远无法看到小鸟了。那么大树在他被伐木人无情地砍倒之前是否也在思念着大树呢?老师经过找寻,终于找到了大树的日记,其中有一天的日记他是这样写的(出示):

  20xx年12月5日晴

  今天我感到很伤心。因为我眼睁睁看着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被斧子砍倒,拖出了森林。我真不明白,人类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们呢?总有一天,我也会像我的朋友一样被拖出去,但我舍不得这片土地,更舍不得远在他乡的小鸟朋友。人类啊!乞求你们能手下留情,让我能有再次见到小鸟朋友的那一天。小鸟要是看不到我,会有多么伤心啊!求求你们了!哪怕只让我最后再看他一眼,听他唱一句我喜欢的歌,我也心满意足了。教师配乐朗读。

  【这一拓展性文本的引入,源于课文,又深于课文,为深度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了铺垫,使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教师参与文本的建构,也是为学生的建构铺石引路。】

  师:但是,大树的这个心愿最后还是被人类锋利的斧子无情地击碎了。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大树最想对谁说话呢?(也许是小鸟、也许是人类、也许是大地母亲……)请同学们为大树写下最后的遗言。

  展开想象,写一写大树的遗言,写完后交流。

  2、原来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发生过这样感人的事,大树在被砍倒之前,是如此的伤心。那么,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读。(读出伤感的语气)

  【课文外显的是小鸟对大树的友情,而友情的另一端——大树的情感却因为描写角度的不同留下了空白,这恰巧为学生建构文本留下了空间。让学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参与文本的建构,不仅利于学生对课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体验,更有助于全面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因为友情的建立是需要双方共同付出的。】

  五、升华情感,体会朋友间的真情。

  如此宽容、无私的大树,如此深情、真诚的小鸟,这一对真挚的朋友,最后终于见面了,虽然大树已成为了灯火,但小鸟还是为他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出示最后三小节)有感情地读一读。

  当小鸟两次深情地看着灯火时,他心里分别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想象小鸟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对课文主题的升华。】

  师:同学们,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人世间最宝贵的诚信。读完这个感人的故事,你肯定比第一次读这个故事又加深了体会。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最深的感受。

  【回到对文本的整本把握,在充分朗读、体验的基础上,提炼自己的感受,允许学生有多元的理解。】

  [教学思考]

  一堂课的.呈现体现了一个老师一个阶段的教学思考。同样一堂课,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上法,同样一篇文章,一百个老师可能有一百种解读。下面,我先谈谈我对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去年的树》的感受。

  作为一个读者,首先读完后的第一个感觉是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的由来,可能是因为结局的不完美,可能是因为小鸟和大树略带悲壮色彩的友情感动了我。所以第一次读文章,我认为这是一篇纯粹赞颂友情的文章。但读着读着,我又觉得这篇文章是作者特意写给人类的,是要控诉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后来又觉得这个故事似乎主要为了突出小鸟信守诚诺的品质。

  所以我努力体会编者之所以把这篇文章编进教材的意图,这个故事主要价值取向应该是“珍惜友情和信守诚诺”,但我个人认为从任何角度理解都是可以的,并不一定要有确切的答案,或许作者在写这个故事时也并没有考虑那么多。而另外一个感受是这个童话朴实的语言与深刻的内涵形成的对比,以及带有荒诞色彩的童话写作手法。

  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考虑,我想我应该学些什么,我会怎么来学,我该怎么来学。如果单纯学语言,这篇文章的语言是如此的质朴,没有华丽的词藻,可能引不起学习兴趣,如果要挖掘人文内涵,这个事例可能让学生觉得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远,即使能体会到一些内涵,也不一定能触碰到学生的心灵。

  最后,我才考虑,这篇文章究竟该怎么来教?

  在经历了几次试教的痛苦之后,我最终确定了执教方案。

  今天这堂课的主要意图是,力图通过读说想写的有机融合,挖掘文章的人文内涵,努力体现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读中感悟,体会小鸟的真情。

  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表演朗读,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并在这一过程中,用“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这句话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

  二、拓展想象,体会大树的真情。

  课文外显的是小鸟对大树的友情,这一般通过朗读可以体会得到。而友情的另一端——大树的情感却因为描写角度的不同留下了空白,这恰巧为学生建构文本留下了空间。让老师和学生以故事主人公的身份参与文本的建构,从大树的角度来表达,我觉得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常有必要。因为这不仅利于学生对课文中主人公情感的深度体验,更有助于全面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

  三、读想写有机结合,升华课文的主题。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对课文结尾这部分的处理,特别是两个“看”字的想象说话与朗读,也想体现这一点。在充分朗读、想象的基础上,学生最后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6

  一、课文特点:

  这是一篇写景文章,课文描写了一座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抓住海滨和小城的特点,描绘了这座海滨小城的景色,是按不同的方面连段成篇的。

  二、教学目标:

  1、使生从对海滨小城的介绍与描绘中,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海滨小城思想感情。

  2、学习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3、学本课生字新词。

  4、学习第一段的写法,从不同方面把一个地景色写具体。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

  1、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四、教学难占:

  仿照一段写法写一段话。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欣赏到美丽的景色,我们刚刚告别美丽神奇的四川藏龙山的五彩池。今天,我们又要到美丽南国来欣赏地处广东海滨的一座小城的迷人景色。(板书课题:17海滨小城)

  2、分析审题:海滨指的是哪?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标清段的序号,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是海滨的,哪几自然段是写小城的?

  2、讨论分析;(A(1—3)海滨的景色。B(4—6)小城的景色。)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海滨的哪些景物?用“xx”标出来。(板书:大海沙滩)

  2、自由读1—2节,用“()”标出体现大海是美丽的词语,加以理解。

  3、学生找句子―――抓词语―――谈体会(板书:蓝棕银白白灰金黄)

  小结:这两段主要抓住了颜色的描写,表现了大海是迷人的,景色异常美丽。

  4、自由练读―――互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颜色的美,大海景色的迷人)

  5、默读3节,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板书:贝壳船队)

  6、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1)这里的孩子见得我了,都不去理睬,贝壳只好寂寞地躺在那里。

  (2)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7、二人互读―――指名读―――男_分读(要读出海滩下的宁静与喧闹)

  (四)学习第二段:

  1、过渡:刚才学习了1—3节,了解了海滨是美丽的,下面用同样的方法自学4—6节。

  2、投影显示思考题:

  (1)课文写了小城的哪几个地方?用“xx”标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用“()”标出。

  (2)抓句子体会:它们美丽在哪里?

  3、讨论板书:庭院――树多花园――树茂街道――干净

  4、投影显示,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凤凰树开花了,开昨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5、指导朗读:

  作者把小城写得这么美、整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要你的通过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情感。

  6、自由练读―――齐读

  7、根据提示练背5节(投影显示)

  小城的花园()。这里栽着()。一棵棵榕树就像()

  撑开的(),()的树叶长得(),

  可以(),()。树下(),每逢(

  ),()总是()。

  (五)总结:

  1、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热爱、赞美之情。

  2、结合板书,思考: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六、板书设计:

  蓝棕银白

  海滨大海白灰金黄

  (1—3)沙滩贝壳寂寞

  海滨小城船队喧闹赞美

  小城庭院树多热爱

  (4—6)花园树茂

  街道干净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 字、词、句训练,巩固对同音字的运用,对比喻句的掌握。

  2. 积累以“理解”为题的名人名言,帮助学生丰富语言,发展语言,学会理解别人。

  3. 掌握常用的礼貌用语、学会运用。

  4. 学会制作贺卡,为亲人、朋友送上祝福。

  教学重、难点

  1. 恰当地使用比喻句。

  2. 在学习、生活中与人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贺卡的纸、笔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练

  1、了解比喻句式的特点,仿写这样的句子。

  1)先让学生反复读例句,自主发现比喻句式的特点。

  2)模仿书上的句式写句子。全班交流。

  3)教师再举出几个例句让学生练习感受。

  2、同音字辨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可适当做组词的扩展练习。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自悟。

  2)指名读,师生评议,教师适当指导。

  3)在小组内检查朗读。

  4)练习指导背诵。

  5)全班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理解”的名人、谚语、警句、成语等。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知识窗。

  1、阅读前,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哪些礼貌用语,是否经常运用。

  2、再让学生自由阅读。

  3、让学生之间体会人与人相互尊重的快乐,并在小组合作表演中练习使用。

  二、大家一起来。

 1、安排在第二课时。

  2、课前布置活动要求,使学生从材料到创意都做好充分准备。

  3、制作前阅读短文,明确做贺卡的意义。

  先交流创意

  再开始制作。

  在课后送出贺卡,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关爱别人的快乐。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8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平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

  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改变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变化视角的观察,这就象我们刚才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察周围。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察方法观察你看到的周围。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9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体会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通过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读准多音字“参”和“量”。

  ㈡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会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3、培养学生写一段话的能力。

  ㈢德育渗透点

  通过了解海底石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海底石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是教学重点。

  ㈡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三、四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是教学难点。

  ㈢解决方法

  1、重点解决方法。

  理解全文,弄清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从而体会到海底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难点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中每个句子的意思,抓住重点词语,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㈠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㈡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闪烁”。

  ㈢自学五、六自然段,讨论海底有哪些植物和矿物。

  ㈣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海底世界的录像资料。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指出这是一篇常识性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提出初读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是讲海底景色奇异的,哪些地方是讲海底物产丰富的。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写有生字的活动卡片,纠正字音。

  (2)出示写有词语的卡片,学生读,其中“发光器官”、“水中听音器”、“反推力”、“稀有金属”这些词语,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明白了上述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课文内容大有帮助)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4)试回答初读要求第(3)题。

  (三)分析理解课文。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文中哪菊花回答了这个问题?(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用投影出示“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在理解加点词的基础上,用“物产丰富”说一句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海底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海底是宁静的;海底是黑暗的,却有闪烁的光点)

  (2)从哪菊花可以看出海底是宁静的?

  ①用卡片出示“波涛澎湃”,指名读,理解它的意思。

  ②引导学生理解“依然”(海面上没有风浪海底是宁静的,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仍然是宁静的)

  ③把“依然”换成另外一个词语,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3)海底为什么是宁静的?(因为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

  (4)海底为什么是黑暗的?黑暗中的光点是什么?像什么?(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闪烁”)

  (5)小结:海面上波涛澎湃,海底依然宁静;海底是黑暗的,但有许多光点闪烁,海底的景色真是奇异!

  (6)指名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海底景色的奇异。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着一段共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一共五句话,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

  2、投影出示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前三句,想一想从这三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结合句子理解“是否”、“窃窃私语”。

  ①把“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又不改变原句的意思,这句话可以怎么说?

  ②指名读“窃窃私语”,说出它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模拟窃窃私语,体会这里用“窃窃私语”显得特别生动。

  (3)指名读后两句,想一想从这两句话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海底有很多声音)

  (4)海底都有什么样的声音呢?(四个“有的.像……”吃东西的声音,进行的声音,发出警报)

  (5)这些是不是海底所有的声音?你从哪知道的?

  (6)课文中写出了这么多种声音后,还用了省略号,说明海底的声音怎样?(海底的声音多种多样)

  (7)从这么多种声音中,可以看出海底的景色怎么样?(景色奇异)

  3、指明:在这一自然段中,前三句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声音,这就是概括地写;读了后两句才知道海底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具体的写,先概括后具体,句与句之间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4、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让学生思考:

  (1)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在宁静的海底,如果你听到各种声音,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感到“静中有声”,显得奇异)

  (2)为什么海底有这样奇异的景象?(海底奇异的景象离不开丰富的物产)

  (3)指名读二、三自然段,要求读出海底景色的奇异。

  (二)理解第四、五、六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海底物产丰富的?(动物、植物、矿物)

  (1)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讲的是什么?(一共有六句话,讲的是海底有很多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不同。)

  ②(投影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指名读第一句,想一想告诉了我们什么?(海地有很多动物)

  从哪看出海底的动物有很多?(“三万种”是很大的数目,这还是已经知道的,还有不知道的)

  ③快速读第二句,告诉我们什么?(它们有不同的活动方式)

  ④指名读3——6句,想一想讲的是什么?(不同的动物是怎样活动的)

  ⑤重点理解:

  “伸缩”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什么动物是*肌肉伸缩爬行的?

  “只能”说明什么?

  “普通”是什么意思?用“普通”说一句话。比普通火车还快说明什么?

  “反推力”怎样理解?想一想你见过什么是*反推力前进的?

  “巴”是什么意思?

  ⑥放录像向学生介绍动物的活动方式。(形象感知动物的活动方式)

  ⑦小结3——6句,具体介绍了五种动物的活动方式:它们有的速度极慢,有的速度极快;有的向前进,有的向后退;有的自己活动,有的自己不动。就在这快与慢、进与退、动与不动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它们的活动方法不同,说明了各有个的活动方法。

  ⑧引读第四自然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句讲的是什么)

  ⑨依照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⑩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海底的物产怎样?

  (2)自学五、六自然段,讨论:海底有哪些植物和矿物?

  ①海底有哪些植物?(投影出示海底植物图)说明海底植物怎么样?(种类繁多)

  ②海底有哪些矿物?“稀有”是什么意思?说明海底蕴藏的矿物怎么样?(蕴藏丰富)

  ③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底的物产怎么样?

  (3)四、五、六三个自然段都写出了海底丰富的物产,从这些物产中还能看到海底的什么特点?景色奇异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让学生真正理解海底丰富的物产显示出景色的奇异)

  (三)把2——6自然段连起来读。思考:海底是一个什么世界?

  指出:每段中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景色奇异中包括着物产丰富,丰富的物产中也显示出景色的奇异。

  (四)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想一想,为了说明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课文开头、中间和结尾各写了什么?

  第三课时

  (一)读全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

  (二)练习朗读(以训练中差生为主)。

  (三)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分析字形,学习写字。

  1、重点指导的字:

  “却”的右半部是,不要写成。异的上半部分是“巳”,不是“已”。

  2、写出下面字的偏旁。

  却()否()普()类()免()丝()

  3、先说说下面每组字的不同,再组成词语。

  胞()私()类()异()

  抱()积()粪()导()

  (五)练习写一段话,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七、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0

  教学目的: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树叶的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懂得要找正自己的位子,为集体服务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提问引思

  1.同学们,植物的叶子你们看得一定不少,知道叶子有什么作用吗?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题目就是:做一片美的叶子。(板书)

  3.问:这题目里最重要的词是什么?

  4.学生根据课题提问。

  5.就让我们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两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

  1生自读课文,(揭示要求:

  (1)反复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尝试理解。

  (3)按照“远望——近观——联想”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2和小组的同学合作,轮读课文,解决问题。

  3检查初读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指读,领读,开火车读,齐读。

  注意正音

  (2)出示词语卡片,轮读,理解部分词语意思。(注意理解词语的方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

  三、感知全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说说分为几个部分?

  2、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

  3.指名说说这几个字怎么记,在田字格里怎样摆好看。

  4.学生描红练习。

  五、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比较下面各组字,并组成词语。

  异()汁()间()各()

  导()计()问()备()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课文分为怎样的三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主要内容?板书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部分

  1、欣赏FALSH画面,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叶子?心里有什么感觉?

  2、轻声读读第一、二部分,想想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树、叶的美?用铅笔划一划。

  3、指名读读划到的句子,说说你读时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情形?

  (1)指导朗读好重点句:“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显示FALSH画面,学词“根深叶茂、枝繁叶茂”,并有感情地读好句子。

  (2)、指导朗读好第4节(抓重点词理解“形态各异”,显示FALSH画面,说说叶子的姿态有何不同?给你什么感觉?)

  (3)指导朗读好第5节(说说叶子的作用,知道奉献是一种美)

  (4)配音范读第6节,让学生谈感觉、谈画面,并观赏美的画面,体会散文诗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指导朗读,读出美的`意境。

  (5)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树和树叶的关系。

  (6)假如你是大树上的一片叶子,你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7)从课文中的“大树”和“叶子”,你想到了什么?

  (二)学习第三部分

  1.出示第9节,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段话。

  (学生漫谈:假如三(1)班的每位同学是一片叶子,就是大树;假如万红的每位同学……)

  2.小结

  A、这是作者的联想。人跟社会的关系就像叶子跟大树一样。

  B、“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大树不能凭空生长,上靠阳光照耀,下靠土地滋养,才能茁壮成长。

  C、“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社会是一棵大树,我们每个人都做品质善良、工作勤奋的人,社会就会发展、进步。社会发展进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就会越来越幸福!

  3、填空练习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为了-------,做一个-----的---吧!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4 做一片美的叶子

  远望一棵大树(社会)

  近看每片叶子(每个人)

  (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课文。

  2.理解词语“琳浪满目、物美价廉、一应俱全、璀璨”能仿照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学会围绕中心句写几句话。

  3.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1.板书:齐读课题一遍:东方之珠。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小声读课文一遍,,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东方之珠”的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遇到生字多几遍。

  2.检查预习生字词,多音字词组情况。

  香港(gǎng) 贸(mào)易 琳浪(láng)满目 物美价廉(lián) 粤(yuè)菜 佳肴(yáo) 一应(yìng)俱全 海豚(tún) 清澈(chè) 闪耀(yào) 霓(ní)红灯 璀璨(càn)

  应(yīng)该

  应

  答应(yìng)

  3.理解不懂的词语。

  (1)提出不懂的词。

  (2)指名理解不懂的单词说说侈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3)师归纳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理解。②查词典。③问父母。上网。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1)让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保说说你知道哪段主要写的什么。(学生想说哪段就说哪段

  5.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6.再读课文了解香港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感知。

  1.师生共同写课题“东方之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东方之珠”的哪里?美吗?

  2. 请你用“东方之珠”一词说一句话。

  (“东方之珠”是我同的香港。“东方之珠”是“美食天堂”。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

  二、细读课文。

  1.看录相,看后说说你的感受。

  2.课文是怎样写出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先默读第一片自然段。

  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些什么?

  (我知道了“东方之珠”的是香港。香港在祖国的南端……)

  3.细读2.3.4.5自然段。结合录相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为什么?读后交流。

  4.认真再读2—5自然段,喜欢的'段落多读读,体会你喜欢它什么?

  5.细读第二自然段。

  (1)第一段写的什么?用一个来形容。(繁华:师板书)哪些同时写出了香港的繁华? (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2)认我们去看看她的繁华吧。(看录相)

  (3)多么繁华的香港啊,你看了后心情怎样?(高兴、激动)请你怀着此刻的齐把第二自然段读一遍全班齐读。

  6.细读第3自然段。

  师:香港我们领略了香港的繁华,认我们去看看香港有什么好吃的。

  (1)看录相,看了后侈想怎么样?

  (2)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3)人们为什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读后交流。

  7.细读第4自然段。

  (1)喜欢海洋公园的同学请你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2)师生引读。

  (3)你觉得香港的海洋公园好玩吗?为什么?

  (因为公园里有海豚和海狮出色的表演,一会儿……有时……有时……)

  (4)既然海洋公园这么好玩, 海豚海狮多么可爱,你愿意把这段背下来,以后讲给你的小伙伴、爸爸、妈妈听吗?

  8.细读第5自然段。

  (1)每当夜幕降临,整个香港流光溢彩,显得更加美丽繁华。

  (2)自由朗读看看书上怎样写灯的。(灯的海洋)

  a.用“﹏”勾出中心句。用“=”勾出中心词

  b.“灯的海洋”从何看出来。读好比喻句。

  c.你得香港怎么样?(用了一个描绘、美丽、漂亮、繁华都可,师相书:美丽。)

  (3)结合录相,指导有感情的的朗读。

  9.香港的海洋公园是那样的迷人,街市是那样的繁华,每一个人都禁不住由衷地赞叹。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 师小结:这颗“东方之珠”在离开祖国母亲怀抱一百年后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是回来了,我们衷心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三、作业。

  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任选其中一句写一段话。(注意带点的词)

  课外时,同学们个个生龙活虎。

  妈妈事非常细致。

  小明很爱学习。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2

  教学要求: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检查背诵《五彩池》二、三自然段。

  2、听写前课词语。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滨”是什么意思?(水边)海滨小城是什么意思?

  三、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小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五、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哪些自然段讲海滨景色的?

  3、哪些自然段讲小城景色的.?

  4、课文先写海滨,后写小城,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六、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座海滨小城美丽整洁。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在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的活动中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灵活运用多种估量的方法,提高估计的精确度。

  2、通过活动,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养成估计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长度单位,谁来说说?

  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2、比划

  师: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也可以从你的.身上找出这些长度。

  3、猜一猜

  师:出示1米长的彩带。

  猜:有多长?你是怎样猜出来的?

  4、揭题

  预计学生可能说是看出来的,也可能是用自己的一庹长比出来的等,即“估计”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反馈,适时板书课题“估计”。

  二、展开活动

  1、画一画

  (1)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长8厘米长的线段吗?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谁觉得自己画的8厘米最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反馈2个学生的作品) 大家画得准吗?请同桌用尺子互相量一量。

  汇报:你是怎么画得这么准的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刚才大家都谈了不用尺子怎么画,如果现在请你来画,你能画得更准确吗?

  还想再试试吗?

  (2)不用尺子画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和一条长2分米的线段。

  同桌互相量一量,说一说自己的方法,眼力有进步的同学请举手,恭喜这些同学过关。

  2、估一估

  (1)估计铅笔的长,你觉得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

  (2)估计一下课桌的高,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谁来量一量?

  (3)估计一下把铅笔盒围一周是多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再量一量。

  (4)估计一个同学的身高。

  (5)出示:一个盒子,现在要用彩带围盒子一周,需要多长的彩带呢?小组中讨论一下,然后把你认为需要多长的彩带剪下来。看看哪一组的同学眼光最准。 学生反馈,说说是怎么想的。

  (6)拿出小组中课前准备好的包装盒,先估计一下用彩带围一周需要多长,然后剪下来,实际围一围。最后汇报。

  3、找一找

  找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三、联系生活

  1、围一围

  (1)请5个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

  师:5个同学手拉手围一圈,周长大约是多少?先估计,再测量。

  (2) 估计一下,如果要拉成周长是10米的圈,至少要有几个同学?

  (3)师:人们经常用这种方法估计出大树或是大柱子的周长,你能估计出来吗

  2、比一比

  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你能说出哪条路近,哪条路远吗? (出示课件)

  3、想一想

  一块长方形的菜地,长6 米,宽3米。如果一面靠墙,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2、在生活中,你还想进行哪些有趣、有挑战性的估计呢?比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长度、雷峰塔的高度等,课后再去实践研究,好吗?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4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二小学罗晓琴

  师:同学们,今天天气冷不冷啊?

  生:冷!

  师:是啊,今天天气是很冷。但是几位教育专家和许多外校的老师冒着严寒,亲自来我校指导我们的学习,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到来。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一定会表现得更好!是不是?

  生:是!

  师:这学期我们学了两篇看图学文,还记得吗?

  生:记得!

  师:哪两篇呢?

  生:《师生情》和《亲人》。

  师:这两篇课文都是作者根据图画内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写得生动感人,是看图作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也像作者那样,认真看图,发挥想象,练习写好看图作文。首先,我们来看习作要求。(课件出示)指读后齐读。

  师:现在,我们来看图。(课件出示)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画得是什么地方?

  生:图上画的是在公交车上。

  师:公交车大家并不陌生,车上的乘客一定很多,那么,图上主要出现了那些人物?

  生:两位老人和三位小朋友。

  师:为了我们说起来方便,老师给这几位小朋友分别起了个好听的名字:阿黄,格格,点点。谁能用几句连贯的话说说图意?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指说)

  师:如果有同学真的这样写了,而且把它当作一篇文章交给老师,同学们说,老师会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不具体。

  师:对了,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故事说具体呢?我们来详细看图。(课件出示第一,二幅图)想想图上画得可能是什么时间?

  生:(指说)

  师:谁去干什么?

  生:(指说)

  师:中途,架着双拐的阿黄上了车,车上的乘客有什么反应?

  生:(指说)

  师:用连贯的话说说一,二两幅图的图意。注意说清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里活动。

  生:(指说一名)

  师:作文呀,就像做牛肉拉面,一个面团,拉长以后,一折二,二折四,四折八……最后拉出的面竟然比机器轧出来的还要细。作文也一样,由一句话变成几句话,几句话变成一段话,乃至一篇文章。下面就让我们照刚才的方法看三、四幅图。(出示图三、四)

  师:车子载着点点的热情,载着格格的`内疚继续向前驶着。突然,点点摔倒了,下面请同桌互相用连贯的话说说第三、四幅图的图意。

  生:说(给充足的时间)

  师:哪位同学觉得自己说得不够好,但想锻炼一下?

  生:说。

  师:哪位同学认为自己说的还不错,想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说。

  师:是啊,点点乐于助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格格勇于改错的精神更令人敬佩。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这感人的一幕吧!(出示四幅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同桌互相说说这个感人的故事。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生:说。

  师:指说(2人)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故事还没有名字呢!赶紧动动脑筋吧。

  生:让座、在公交车上、一件小事、一件平凡的小事……

  师:文章的题目就象文章的眼睛一样,能够揭示文章的中心。

  师: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把这个故事写下来。注意,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优美的词语,供同学们选用。(课件出示)

  生:写。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通讯”的一篇主体课文《马拉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了解马拉松的意义,即歌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知道马拉松吗?谁能说说马拉松是什么?”

  2、“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马拉松’,好吗?”

  3、板书课题:《马拉松》(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正确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这篇课文,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同学接读这篇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篇课文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课文,体会“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1、同学们,“马拉松”一开始是什么?那里有一段怎样的故事,想知道吗?

  ⑴、指名接读课文1——4自然段。

  ⑵、讨论,并指名说说。

  ⑶、说说:菲利比斯是一个怎样的'人?

  ⑷、指导朗读课文1——4自然段。

  ⑸、齐读1——4自然段。

  2、在小组合作中学习:

  ⑴、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

  ⑵、讨论:马拉松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有什么样的意义?

  ⑶、指名汇报。

  ⑷、喜欢马拉松的同学起立读第5自然段。

  3、指名一个小组读课文第6自然段。

  ⑴指名说说:马拉松的长度。

  ⑵让学生换算,感受长度。

  4、齐读这篇课文。

  5、教师小结:

  同学们,“马拉松”这项体育运动,有着关于传递信息的动人故事,有着坚持不懈、顽强拼搏的精神。

  四、拓展阅读

  1、说说:你了解到的,在马拉松比赛中表现突出的运动员的故事。

  2、说说:历史上其他传递信息的故事。

  3、书里还有好多好多关于传递信息的故事,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美术上册教学教案01-20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教案01-14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5篇01-17

三年级上册教学教案(15篇)01-17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教案15篇01-14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教案(15篇)01-14

美术上册教学教案15篇01-20

美术上册教学教案(15篇)01-20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15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