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科学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初步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2。 知道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3。 初步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活动重点: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活动难点: 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大电池若干节 、 电线3若干根(大约1尺5) 、 小灯泡若干个 、 各种型号的电池 、 手电筒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小朋友,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需要用电呢?”(电视机、录音机、灯棍、消毒柜、空调等)。
2。“这么多东西都需要用电,你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国家在很多地方建有发电站,有用火力发电的火力发电站,用水力发电的水力发电站。还有用风力发电的风力发电站。这些发电站发好电后,电工叔叔通过长长的电线把电传到工厂、医院、商店、幼儿园和小朋友的家里等所有地方,照亮城市,照亮千家万户。
师:“电工叔叔的本领大吗?”(大)“你们长大了想不想也当一名电工?”(想)
二、基本部分:
小实验:灯泡亮了
1。 教师出示手电筒:
提问:(1)这是什么?(手电筒)
(2)它有什么用?(照亮路)
(3)在没有电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手电照亮路,你们知道手电是靠什么发光的'吗?(电池)
2。 教师出示电池:
提问:
(1)这是什么?为什么叫它电池?(因为它里面储存着电)
(2)它里面储存的电量比较少,可供一些小电器使用,(如:手电筒、电动玩具)
(3)还有什么东西用电池?(电动剃须刀录音机手机遥控板电子表等不同型号的电池可给不同的电器供电。)
(4)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电线、小灯泡,小朋友想想并动手操作,看怎样可以用电线把电池里的电传输给小灯泡,使小灯泡亮起来。
3。 幼儿探索操作,教师指导。
小朋友,通过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小朋友都明白了电池有“+”、“—”标记,“+”叫正极,“—”叫负极,电流从正极通过小灯泡和电线流入负极,负极通过电池再流入正极,电流不断循环流动,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4。 幼儿两两合作探索操作:用两节电池怎样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灯泡又有什么变化?
小结:电量越大,小灯泡越亮。有的小朋友说:“我想让小灯泡更亮,,就用5节6节电池连接,这样可以吗?这样是不可以的,每个用电器,它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如果超出了他的用电范围,就会损坏电器。
5。 教师提问:“小朋友学会了电工叔叔的本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你们真棒!那你们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吗?”
三、结束部分:
讨论:日常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
1。 不用湿手、湿抹布触摸灯头、开关、插座和电器。
2。 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插销。
3。 不要在高压线附近玩耍,不要爬电杆。
4。 不要在电线附近放风筝。
延伸活动:
提供手电筒、电动玩具,供幼儿操作,探索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反思:
在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电》中,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电的来之不易,要知道节约用电,并知道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培养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
活动过程中,第一环节,我通过提问,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出生活中的电视机、空调、微波炉、洗衣机等等都需要用到电,让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电,并了解了电是从发电厂传输过来的。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第二环节,通过小实验“小灯泡亮了”,充分调动起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在亲身感受、体验和发现中提高能力,达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了电流是不断循环流动的。第三个环节,通过讨论,得出了几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并适时的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致很高,探索欲望很强,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动手去探索,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效果很好。
科学教案 篇2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司机
小司机——“一个”与“许多”
目标:
喜欢参加集体游戏。
辨别“一个”“许多”,感知两者的关系。
能按指挥行动。
准备:
玩具方向盘,每个幼儿一个。皮球,每个幼儿一个。
过程:
布置“停车场”。
出示一个玩具汽车,说说汽车要休息了,停在哪里?知道集中停汽车的地方叫“停车场”。
教师带领幼儿布置停车场,教师当停车场指挥,幼儿各拿一个方向盘当小司机,做开汽车的动作,玩一玩。要求“汽车”要听指挥行动。
停车场有许多车。
“汽车”都停在停车场内,一个幼儿代表一辆汽车,“指挥”问:停车场里的'汽车多不多?让幼儿感知有许多辆汽车。
一辆一辆开走了。
“指挥”发出信号,让小司机将汽车开出停车场,每辆汽车出场时,要让小司机说:我开走了一辆车。汽车都开走了后,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停车场的许多汽车到哪里去了?知道“许多”分成了一辆、一辆。
一辆一辆开回来。
“指挥”发出信号,让小司机都把车开回停车场,进场时要说:回来一辆车。汽车都进场后,看一看,停车场里怎么又有许多车了?知道一辆、一辆合起来是“许多”。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名称:
和纸玩游戏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纸张吸水的快慢,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用观察、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客观记录事实。
3、知道爱惜纸张,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家长共同收集宣纸、卡纸、铅画纸、玻璃纸、报纸等。
2、装有颜料的盘子人手一个,抹布若干,记录纸、水盆。
活动过程
一、“花儿朵朵开”,激发幼儿兴趣。
二、初次探索:用比较的方法给宣纸、卡纸洗澡。
1、猜测――两种纸宝宝洗澡后会变成怎样?
2、试验――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通过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大胆试验
3、讨论小结――你们发现这两种纸在水里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幼儿从吸水快慢、纸张厚薄等角度谈自己的发现。
三、再次探索:看看谁爬的快
1、猜测――哪种纸爬的快?哪种纸爬的慢?将手中的纸分一分,用自己的方法做记录。
2、尝试――进行操作。
3、比比并记录――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哪种纸不吸水?
四、拓展经验
1、你知道还有哪些纸?给他们洗澡会怎么样?
2、讨论:洗烂了的废纸有什么用?不烂的废纸又有什么用?
科学教案 篇4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
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第二课 校园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 结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第四课 观察水生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第五课 植物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
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第六课 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
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
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
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第七课 植物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
科学教案 篇5
一.活动内容:
接管子
二.活动目标:
1. 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 能按要求连接管子,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3. 尝试绘制和使用管子组合连接线路图,了解线路图的作用。
三.活动准备:
接管子的`模型(线路)结构框架、长短不一的各种管子、接头、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
1. 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实验操作:按要求连接管子。
(1) 观察操作材料,了解连接要求:将分离的两个管子连接在一起,并能通过两个“花园”。
(2) 幼儿两人一组连接管子。
(3) 幼儿交流介绍,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3. 依据管子组合连接顺序绘制线路图。
(1) 集体讨论线路图的绘制方法。
(2) 幼儿根据本组管子的组合连接顺序绘制线路图。
(3) 集中展示线路图,并验证是否正确。
4. 实验操作:看线路图接管子。
(1) 幼儿交换线路图,并看图连接管子。
(2) 讨论并:线路图的作用。
5.延伸活动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分析:
中班的小朋友已经对各种昆虫比较感兴趣了,可是见到的也只是在菜园地里最常见的那几种,许多别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通过展示相似于各种植物的昆虫,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幼儿在以后生活中的探索发现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了解螳螂、枯叶蝶等昆虫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2、产生探究动物自我保护本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挂图一副(画面有蝴蝶、蟋蟀、瓢虫、蜻蜓、螳螂、枯叶蝶、木枝虫等昆虫)。
2、幼儿用书第三册第四页。
3、幼儿、家长收集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图片、图书等资料。
活动流程:
1、寻找昆虫。
(1)出示挂图,请幼儿仔细观察画面,找一找发现了哪些昆虫。
(2)引导幼儿寻找不容易发现的昆虫,如: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2、请幼儿讨论:为什么有些昆虫不容易被发现?
3、了解昆虫利用“保护色”的本领。
(1)请幼儿欣赏科学小知识《捉迷藏的昆虫》。
(2)提问:小鸟为什么找不到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3)阅读幼儿第三册第四页,仔细观察花螳螂、枯叶蝶、木枝虫。
4、游戏《捉迷藏》
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请幼儿相处好办法不容易让别人发现自己。提醒幼儿躲藏是注意安全。
活动延伸:
将相关图片、图书等资料投放在发现区,让幼儿继续了解动物利用保护色进行自我保护的本领。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能充分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巧运乒乓球,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乐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个小操作盘(一个装有乒乓球);每组一个大托盘(内有材料:小勺、小瓶子、吸管、电线、硬纸板、小剪刀、橡皮泥等)。
2、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笔。
3、大记录表一张、“√”和“×”卡片。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幼儿做出设想。
1、教师讲述游戏规则:
“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巧运乒乓球”的游戏。这个游戏有个奇怪的规则:手不能碰到乒乓球也不能拿起操作盘,把球从这个操作盘运到另外一个空的操作盘里。”“虽然不能用手但可以用老师准备的材料。看看有哪些材料?”介绍材料。
2、请幼儿将猜测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中,进行交流。
“先请小朋友想一想,猜一猜,哪些材料能运球的就在“想一想”一栏里打“√”,哪些材料不能运球的就打“×”。并请你记录在“想一想”一栏。(幼儿猜测记录)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并把幼儿猜测的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在这些材料中有的幼儿认为有的材料能运球,有的材料不能运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二、幼儿利用材料进行操作并交流。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
“请你们自己去试一试,能运球的在“试一试”的前面一栏里打“√”,不能的打“×”。”“注意了,一定要试过之后再记录,还要记住手不能碰到球。
2、幼儿操作。
教师适时指导幼儿实验,并提醒幼儿注意:手不能碰到球。
3、幼儿交流。
(1)请幼儿介绍操作结果并做记录。
“你动手试了后结果怎么样?”教师记录在大记录表上。
(2)适时请幼儿示范给没有成功的幼儿看。
三、幼儿再次操作、探索多种运球方法。
1、教师讲述操作要求
“在刚才操作中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运球有几种不同的'方法,老师也用小勺试了一下,真的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师示范给幼儿看,并用数字2记录在表上。“大家再试一试同一种材料用不同的方法运球,并用数字记录在表上。”
2、幼儿操作
3、幼儿介绍同种材料不同的运球方法
四、结束活动
“今天小朋友都很能干,动动脑动动手就用了很多的方法巧运乒乓球。那除了表上的材料,还有哪些材料也能运球呢?”“我们回去可以再想一想,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探索活动结束了,从他们意犹未尽的脸上可以看出,孩子们是玩得开心,学得快乐的。在探索过程中,我用交流会的形式,鼓励孩子大胆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较好地达到的预设的要求。
科学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新鲜感。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渴望了解世界万物的因果关系,揭开其中的秘密。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桥已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根据儿童实际,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有层次,有目标的尝试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感官、体验、亲自尝试的过程中去发现事物变化起因和内部联系,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精神。活动“有力量的纸桥”引导幼儿利用简单的材料,探索桥更多的奥妙,并在比较实验中,感受其中的科学原理,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纸做桥(桥墩固定)感知桥的承重能力
2、知道波浪形的桥比平面的桥牢固,探索波浪的多少与桥的承重能力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1、探索纸桥桥面波浪的多少与桥的承重力之间的关系。
2、通过操作发现改变桥面形状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 4 张长方形的.图画纸,正方体积木,吸管、垫圈若干。
2、纸桥承重实验记录表人手 1 份,记录笔一支。
3、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回忆经验,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1、师:小朋友你们见过桥吗?你见过什么样的桥?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
2、师:平常我们见过的桥大多都是用水泥钢筋,石头或者木头等材做成的。
二、探究一:幼儿制作纸桥,并尝试探索平面纸桥的承重力。
1、师:你们见过用纸做成的桥吗?今天我们一起来试着用纸搭建小桥。
2、师介绍操作材料。
小朋友请试着用两块积木做桥墩(桥墩的距离固定)用吸管做桥下流水的宽,纸来做桥面,看谁搭建得又快又好。
3、幼儿尝试,教师巡回指导。
4、请搭建好纸桥的小朋友尝试着放垫圈,看看你的桥上最多能放几个垫圈?并把它的数量记在记录表上。
5、幼儿集体交流
三、探究二:幼儿尝试改变桥面形状,探索其承重力。
师:我们改变桥面的形状它又能承受多大的力?(可以放几个垫圈)请小朋友试着用折一折或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的形状,下面桥墩的距离保持不变,然后在上面放垫圈,最多能放几个垫圈?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请小朋友说一说改变形状后的桥面最多能放几个垫圈,并进行记录,发现了什么?
4、幼儿集体交流。[曲的桥面与平面桥相比,(弯曲)有波浪的桥面比平面桥能承受更大的重力。]
四、探究三:波浪的多少和承重能力的关系。
1、师:刚才小朋友发现弯曲(有波浪)的桥面承受的重力变大,要是弯曲的次数变多了,它又能随以多大的力?现在我们试着让它反复折叠几次,看能放几个垫圈?
2、再次操作探究
①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折叠不同的次数,然后用垫圈进行探究。
②师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③你做的纸桥最多能放几个垫圈?(并写在记录表上)
3、比较哪种形状的纸桥更有力量?①师通过试验,记录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小朋友们相互交流②小结,纸折叠成波浪形后,能承受的力量变大,每一个波波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我们回家再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究折叠的波浪比
现在多,是不是它的承重力就更大呢?
③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平时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更牢固?(瓦楞纸、塑
钢瓦、瓦片、纸扇、石棉瓦等)
建筑师们根据一些科学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中国的赵州桥,美国的金门大桥,小朋友们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工程师。
五、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域投放操作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究,改变桥墩多少,桥墩之间距离的远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活动反思
本主题《桥》前后设计了三个活动,分别是《找找生活中的桥》、《有力量的纸桥》、《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旨在通过幼儿的眼睛,欣赏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与发展。
活动《有力量的纸桥》在谈话中回忆经验,借助生活中各种桥的图片,与生活情景相融合,激发孩子活动的兴趣。找到新知识的衔接点,教师通过支架式语言:你见过用纸建造成的桥吗?你们想不想也做一名小小建筑师,试着用纸搭建小桥。将已有经验与现时活动情景结合起来,蒙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在活动中重视幼儿体验学习,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等,使其多种感受器官共同参与尝试,促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根据幼儿年龄和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由浅入深,让幼儿学会如何观察,如何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建构,如何表述自己的发现等科学探究的方法,如:活动中由平面纸桥,一个垫圈也不能承重,引导幼儿改变桥面形状后,又能发现什么呢?桥面所能承受的重力增大,改变形状后的纸桥面更有力量,再循序渐进,由弯曲次数少到弯曲次数增多又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并感受总结出其科学原理。
采用开放式的问题引起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导幼儿主动去活动,积极去思考,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发现幼儿的反馈信息,及时给予指导,以便师生之间都能掌握信息。如:让幼儿明白纸桥的上端(也就是桥墩支撑的地方),不能用垫圈压住,那样并不是纸桥自己的力量而是借助了别人的力量。在科学活动中获得科学的知识和简单的操作实验技能与方法。
需改进之处:
1、以后在科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将科学原理与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起来,还要寻求一种更好的方法。
2、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还要更好地提高教育机智,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并不断学习,向别人请教更好的经验。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的:
1、通过学生探究帮助瓶子“吃”进鸡蛋的力量是什么,培养学生探究大气压的兴趣。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活动过程:
1、设疑引题。
出示“吃”进鸡蛋的瓶子,学生思考:鸡蛋是怎样进去的?
揭题:瓶子“吃”鸡蛋。
2、瓶子“吃”鸡蛋的设计和尝试。
(1)学生讨论:怎样让瓶子把比瓶口大的熟鸡蛋“吃”进去?
(2)学生自行设计活动。
(3)学生实施自己设计的活动。
3、什么力量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1)思考、讨论:是什么力量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2)集体汇报,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己的想法和推断。
(3):是天气压力在帮助瓶子“吃”鸡蛋。
4、生活中的'大气压。
(1)思考:还能在哪里找到帮助瓶子“吃”鸡蛋的力量?
(2)小组交流,用学生带来的材料或教师的材料动手实践。
(3)全班交流,教师再可适当举例。
5、垫板会不会掉下来?
(1)让学生猜猜垫板会不会掉下来。
(2)学生实践,亲身经历垫板是否会掉下来。教师强调杯子内不能留有气泡。
(3)思考:垫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6、。学生自评。
7、活动延伸。
学生思考:能否让瓶子把“吃”进去的鸡蛋再“吐”出来?
自行设计实践,并要求在课外和家长一起让瓶子“吃”进鸡蛋,再来验证自己设计的能否让瓶子“吐”出鸡蛋。
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与我们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水为生命提供能量,让生命能够存活。水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因素。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激发探索兴趣。
2、知道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答案。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花生、麻油、果珍。
2、透明的杯子、小碗、筷子、勺子。
3、小博士课件。
4、幼儿人手一份记录本和笔。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观察、比较和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活动难点:
会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结果,知道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活动流程:
观察引趣→猜想实验→迁移运用
活动过程:
一、观察引趣
1、看一看,闻一闻,老师给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
2、幼儿观察,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观察结果,知道实验材料名称,了解其外形特征。
二、猜想实验
(一)实验一:谁不见了
1、猜想并记录:谁不见了
(1)这些材料要和水来作游戏,先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进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谁会不见了?
(2)幼儿猜想并记录。
提出记录要求:选择两种符号,一种表示它不见了。另一种表示它还在。
(3)展示幼儿记录,幼儿讲述自己的猜想。
2、实验并记录:到底谁不见了
(1)小朋友的说法各有不同,到底谁猜对了谁猜错了呢?我们还是做个实验试试对吧。在做实验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都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的搅拌之后,先别忙着记,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的记录本上,把这种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
(2)幼儿实验,教师观察,随机指导。
(3)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4)小结:小朋友猜想的和实验出来的结果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只有动手做一做,我们才能知道正确的答案是什么。
(二)、实验二:谁能取出来
1、提出问题:放到水里的材料,还能取出来吗?(幼儿猜想,讲述。)
教师演示大表格让幼儿猜想并记录猜想结果。
2、提出实验要求:这里有许多的小工具,有小勺,筷子。现在你们就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你们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了。记录实验结果。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幼儿拿记录本讲述自己发现的`现象,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表述与同伴不同的看法。
5、教师演示PPT,展示大的记录表和孩子一起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6、提问
(1)你发现什么可以从水中取出来?什么不可以取出来?
(2)我们来看看有没有不同意见?
(3)为什么方糖和果珍取不出来了?它们到哪里去了?
7、教师小结,帮助幼儿理解溶解的概念。
今天通过做实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体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像花生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糖最后看不见了。象糖和果珍这种放进水中经过充分的搅拌之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放进水中不能取出的现象,有个好听的词表示,叫“溶解”,“溶解在水中”。像花生和油,放进水中后花生还是花生,油还是油。我们用小工具一取就把他们取出来了。他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三、迁移运用
1、谁能告诉我,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2、演示课件引导幼儿思考。
活动延伸:
出示沙子、肥皂、泥土。
问:这些是什么?它们能溶解在水中吗?
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我和大家。
活动反思:
采用个别引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让幼儿认识记录卡的使用方法以及“溶解”、“不溶解”的方法。而且通过记录使幼儿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是溶解的过程一目了然。这样有效的帮助幼儿掌握理解溶解的有关知识。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情景的创设,把模式贯穿其中。通过孩子的猜想,验证,发现溶解的秘密, 培养孩子严谨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不足之处:
1、很多幼儿活动中多以听和记录为主,很少主动提出问题。
2、由于操作材料有限,不能每个幼儿都进行操作。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精选】08-0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5
【精选】科学教案07-31
科学教案(精)08-03
科学教案(优)08-04
科学教案(必备)08-05
(通用)科学教案08-05
[优选]科学教案08-07
科学教案(集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