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4 10:28:49 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P54例3及练习十二第4、5、6、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 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 含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运算定律和字母公式, 能够将数字代入字母公式中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抽 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的简单美。

  教学重点: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并能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学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回忆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阅读理解例3(1)完成下面的空。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2、阅读理解例3(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方法。

  用S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a表示边长,试写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周长公式__________________。

  用S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a表示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试写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__________________周长公式__________________。

  3、师引导思考:在叙述时有什么感受?

  (比较麻烦,有时表达不清楚。)

  结合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怎样能变简单些?

  学生会想到用字母表示数。

  5.揭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乘号的简写。

  先让学生自己看教材学习,再进行交流汇报。

  明确: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如a×b=b×a,可以写成a·b=b·a或ab=ba。

  2.引导观察比较:用文字叙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有什么不同?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启发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一目了然,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质疑: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白:这三个字母可以分别表示我们学过的任何数。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出示正方形的形状,问:这是什么?(正方形)

  让学生先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及周长的计算公式:面积=长×边长;周长=长×4。

  引导: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试着写一写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公式,然后再翻书看课本是怎样表示的。

  S= a2 C=4a

  2.提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对平方的表示不理解)

  明确:S=a·a可以写成a2,表示2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一般写成S= a2。

  出示:32,b2,52,指名让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各表示什么意思。

  (32读作3的平方,表示2个3相乘,等于9;b2读作b平方,表示2个b乘;52读作5的平方,表示2个5相乘,等于25。)

  出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你能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吗?

  引导学生先说出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再计算: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是S=a2,当a=6时,S=62=6×6=36(平方厘米)。

  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是C=4a,当a=6时,C=4×6=24(厘米)。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4题。

  先让学生分析信息,说一说”今天卖出多少个足球“怎么表示?(48+m)

  再让学生独立计算第(2)、(3)小题,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此题有两个容易迷惑学生的地方:a2、62及6×2、a×2。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平方“与”2倍“:a2表示2个a相乘,即a×a;2a表示2个a相加,即a+a。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归纳:

  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

  3.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n相乘。

  4.教材第56~57页练习十二第5题、第10题,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a×b=b×a,可以写成a·b=b·n或ab=ba。

  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0-11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加深对小数的认识,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运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加深对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的能力,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通过复习,能正确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3.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熟练地用字母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把多位数改写并根据要求写出它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整理。(6分钟左右)

  知识整理单(6分钟)

  1.快速阅读书本第一、三、八单元所有内容。简单记录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知识(结合书本第110页上面的“数的世界”问题)

  2.本学期哪些地方我掌握得不够好?

  3.本学期哪些练习我经常出错或不太会做。在书上折上角,用笔作上记号。

  在学生自主整理时,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几个整理比较有条理的以备展示所用。

  二、集体梳理重难点(4分钟左右)

  几位同学展示自己整理的知识点及有疑问的地方。

  其余同学作适当的补充及答疑解惑。

  三、巩固练习。(20分钟左右)

  1.自主完成练习单,完成后可在小组中先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单

  在探究本上完成如下练习:

  一、基本练习。

  完成书本第110-111页第1~7题。

  第1题:分数和小数之间是怎么互化的?

  第2题:说说在数轴上找点的.方法是什么?

  第3题:说说数的改写和求近似值的方法?它们有什么区别?

  第6、7题:先说说数量关系再用字母表示。

  二、创编题

  1.填空

  (1)小数点左边第二位是( )位,右边第二位是( )位。

  (2)3个千和3个千分之一组成的数是( )。

  (3)2.35是由( )个1、( )个0.1和( )个0.01组成的。

  (4)在○里填上“>”“<”或“=”。

  0.82○0.86 1.01○0.999

  4.3○4.300 0.507○0.57

  2.儿童剧场楼上有A排座位,每排22个;楼下共有B个座位。用式子表示这个剧场的座位数,并计算当A=15,B=720时,这个剧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思考:解答以上题目的关键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时间15分钟)

  3.集体交流。

  四、课堂总结。(5分钟左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器的功能键,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2、使学生在计算中,通过观察、发现、归纳出计算规律,能推算出计算结果。

  3、利用计算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计算器正确计算小数的乘、除法;

  能用计算器帮助计算,找出积、商的规律;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大润发吧?那里每天都有许多的顾客,当顾客推着满满一车物品去付款时,营业员却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告诉他应该付多少钱。你知道营业员怎么会算得这么快吗?

  2、计算器功能键介绍

  3、用计算器计算:

  2345+5678= 7892-129= 2345+4567-4321=

  问:在计算器上你是怎么操作的?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计算器来进行小数的计算。

  (出示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1、师: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26.75×30.9=826.575。

  (学生独立操作)

  师:你们是怎样按键计算的?

  (学生回答按键顺序:26.75×30.9 =)

  师:在计算器上按小数和整数是一样的。从最高位开始,先按整数部分,接着按小数点,然后再按小数部分的数。

  2、巩固用计算器进行小数乘、除法的一步计算。(28页的第2题)

  42.8×57.93=()15.105÷2.5=()

  0.256×0.45=()1.311÷6=()

  90×3.806=()287÷0.082=()

  问:说说你是怎样操作“0.256×0.45=”的?

  还有没有其它的操作方法?

  师:小数的整数部分是0的,这个0可以不按,可直接按小数点。

  问:在这些题中还有没有可以用这样方法的?

  “287÷0.082”中的哪个“0”可以省略不按?

  3、师:你们喜欢用计算器来计算吗?为什么?

  (有的小数乘除法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果这时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确。)

  探究二: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积或商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出示: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2)再出示:111111222222÷333334=

  111 1111122222222÷33333334=

  问:你遇到什么问题了?

  (数位太多,计算器已经不能显示这些数了。)

  问:那该怎么办?赶快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啊?

  从这一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2、出示题3,用计算器计算下面每组题的前四题,找出规律后再直接填出后两题的得数。

  ① 2×9.9= ② 1÷11=

  3×9.99= 2÷11=

  4×9.999= 3÷11=

  5×9.9999= 4÷11=

  6×9.99999= 5÷11=

  6×9.999999= 6÷11=

  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写出后面两题的得数?

  小结:计算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看来计算器的作用还真不小。

  三、课内练习:

  1、出示:题4

  用1,2,3,4,5,6分别除以7,会呈现出十分有趣的结果,请你用计算器计算出得数。

  1÷7= 2÷7=

  3÷7= 4÷7=

  5÷7= 6÷7=

  师:这一组题目的商都是循环小数,都是由1,4,2,8,5,7六个数字组成,只是排列顺序不同。

  师:那么被除数是8,9,10,11,……时,商的小数部分分别与这六个算式中的.那些算式对应呢?

  再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8÷7= 9÷7=

  10÷7= 11÷7=

  12÷7= 13÷7=

  学生集体练习,交流反馈

  2、用计算器算出前四题,找出规律在算出后面的题。

  (1)1×1=(2)1÷27=

  1.1×1.1= 2÷27=

  1.11×1.11= 3÷27=

  1.111×1.111= 4÷27=

  1.1111×1.1111= 5÷27=

  1.11111×1.11111= 6÷27=

  1.111111×1.111111= 7÷27=

  1.1111111×1.1111111= 8÷27=

  3、先用计算器找出规律,然后直接推算。

  (1)4.2÷6=(2)11.22÷3.4=

  44.22÷66= 111.222÷33.4=

  444.222÷666= 1111.2222÷333.4=

  4、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计算器有什么优点呢?

  那是不是它就完美无缺呢?

  出示:1+2+3+4+……+98+99+100=?

  师:答案是几呢?你可以直接口算,也可以用计算器帮助计算,看谁算得快?

  (请口算的小朋友介绍计算方法)

  1+2+3+4+……+98+99+100

  =(1+100)×(100÷2)

  =101×50

  =5050

  问:这道题你觉得是口算的方法简便还是用计算器算简便呢?

  师:所以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合理地使用计算器计算,而不能盲目依赖计算器,毕竟人的大脑是最聪明的,我们平时要学会多开动脑筋。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计算结果又很精确,这样不但减轻了我们计算的负担,而且还帮助我们寻找规律。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P28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完全相同的三组(锐角、钝角、直角)不同的三角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代表你们是一名少先队员,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不知道)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学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能拼出什么图形?

  (2)拼出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3)拼出的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

  三、展示交流、点拨归纳

  1、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拼成的图形

  (1)想一想: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想一想: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想一想: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_。

  所以得出结论:

  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三、巩固训练、拓展提升

  (1)这里有一条红领巾,求它的面积,你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能估测一下这条底边有多长吗?(100厘米),高多少吗?(33厘米)

  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小结: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2)你认识下面的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交警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四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

  学生试算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的设计,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自然地渗透了安全教育。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拼摆把三角形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运用剪拼或折叠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这节课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教材P81、82练习十七第10、12、14、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的练习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 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练习讲解。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相遇问题,那谁能说一下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就通过几道习题来巩固一下用方程解相遇问题的方法。

  二、练习讲解

  1.易错题分析

  出示:甲乙两地相距660千米,一辆货车每小时行32千米,一辆客车每小时行34千米,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

  易错原因:学生在解决相遇事件的问题中,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对方程的格式书写不够规范。

  学生尝试解答: 解:设经过x 小时两车相遇。

  (32+34)x =660

  x =10 答:经过10小时相遇。

  教师小结:列方程求速度、相遇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2.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2题。

  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的有用信息。

  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根据“总路程=(甲车速度+乙车速度)×相遇时间”列出算式,指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 千米。

  3.5(68+x )=455

  x =62

  三、巩固拓展

  1.画线段图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

  出示:甲、乙两城相距420km,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一辆摩托车同时从乙城开往甲城。汽车每小时行驶75km,3小时后两车相距15km。摩托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思路导引:

  情况一:两车行驶3小时未相遇,两车还相距15km。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上面的`线段图可知: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由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

  情况二:两车相遇后,又继续行驶,两车相距15km。用线段图表示:

  根据上面的线段图可知:汽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摩托车3小时行驶的路程-15km=甲、乙两城之间的距离,由这个等量关系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

  情况一: 情况二:

  解:设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 km. 解:设摩托车每小时行驶x km.

  75×3+3x +15=420 75×3+3x -15=420

  240+3x =420 210+3x =420

  3x =180 3x =210

  x =60 x =70

  教师小结:通过线段图,找出两车相距15km存在的两种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教材第82页练习十七第15*题。

  学生先自己看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教师予以解惑。

  四、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练习课,你是不是对列方程解决相遇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

  五、作业:

  教材第81、82页第10、14题。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生活中有许多图形,老师今天准备了4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4:七巧板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

  面积= 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图二: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算。

  (板书:转化)

  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方法二: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作辅助线补成一个长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图三: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的。

  面积 = 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2 新知探究

  (一)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三角形+正方形 )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 巩固提升

  (一)这是学校教学楼占地的面积平面图,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二)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张硬纸板还剩下多大的面积?

  (三)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四)学校要油漆60扇教室的门的正面。(单位:米)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五)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七)如图,有两个边长是200px的正方形放在桌面上,求被盖住的桌面的面积。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组合图形,并能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

  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课本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在提供的表格中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2.提高学生根据图中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统计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确定图中直条的高度,在提供的表格中准确绘制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分钟)

  今天我们来学习条形统计图。

  二、自学例2。(15分钟)

  1.出示如书本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学生自主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导学单:

  ①这幅条形统计图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②认真观察,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和同学交流一下。完成p89统计表

  ③比较:复式统计图的优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男生中,男生成绩哪个等级的人数最多?哪两个等级的人数较为接近?女生呢?

  (2)哪些等级男、女生人数差别较大?哪个等级男、女生人数差别不大?

  (3)从整体看,是男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的成绩好一些?

  (4)回答上面为题,看统计图方便还是看统计表方便?

  3.全班交流。

  导学要点:

  归纳小结: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比单式条形统计图更复杂,表达的信息也 比单式条形统计图更丰富,不仅便于对同一类数据进行比较,而且便于对两类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与复式统计表相比,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则更加直观、形象。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基本练习】

  1.第90页练一练。

  (1)分组调查后全班交流汇总,完成统计表。

  (2)交流制图方法及格式要求。

  (3)独立完成统计图。

  (4)小组交流:

  仿照例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交流。

  2.练习十六的第1题。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点拨:

  可以先比较每支球队5场比赛的得分情况,再比较每场比赛中两支球队的得分差,最后从总体上对两支球队的表现作出恰当的评价。

  3.创编题

  这个统计图缺少了图例,请你分析一下哪一种直条表示冰箱?哪一种直条表示取暖器,为什么?

  四、教学反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31

  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求“平均数”的一个基本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3、知道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它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2、培养学生一定的估测能力,能对平均数的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用途,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夹玻璃球的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老师这里有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我们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到几个玻璃球?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

  生:200÷5=40(个)平均分

  2、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玩夹玻璃球的游戏,先听清游戏规则

  (1、不能用手拿2、掉在桌上和地上的不算,时间:30秒钟。好,谁愿意来做裁判,帮大家看时间?我也加入一组玩。)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

  按组汇报板书

  【教学策略说明: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是怎样的?

  2、师:就请大家把自己这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算一算。

  生:汇报各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

  师:这些表示各个组平均每人夹玻璃球的个数叫作“平均数”,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师:算出了平均数,现在可以比出夹玻璃球水平高低的名次了吗?

  3、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出示:

  同学们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

  年龄低年级组中年级组高年级组总分760588480人数865

  师: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4、通过第一个游戏和为集体舞比赛排名,谁能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

  板书:总和÷个数=平均数

  5、例题教学

  师:同学说得很好,现在来看看这几座大桥,你们都认识吗?

  师:现在老师把五座大桥的长度告诉你们,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忙算出五座大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完成后翻开书P31进行校对并读一读书上是怎样介绍平均数的。

  师:(媒体上)在这道算式上,括号里的一组加法运算表示的是什么?5表示什么?得到的最后结果叫什么?

  师:这个平均数6584。6米又表示什么意思?那么这五座大桥的长度有没有等于这个平均数的?说明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是一个“虚拟数”。

  师:再来看看我们一开始做的两组题,200÷5=40是平均分,40是一个什么数?而右边一列算出每组夹玻璃球的平均数是个什么数?

  6、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我们来看这道题

  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计一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

  生:试做并交流(56+55+54+58+55+53+54)÷7=55 (g)

  师:请将平均数55与每个鸡蛋的实际重量比一比,结果怎样?这道题算出的平均数与条件中一些数据会一样,是不是平均数就变成实际数了?为什么?

  师:观察平均数和每个鸡蛋的重量,你发现了什么?

  7、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怎样来求平均数?还明白了哪些道理?

  【教学策略说明: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要“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1、选择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中是最矮的一位。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1)他的身高是160 cm 。

  (2)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下。

  (3)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上。

  (4)他的身高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2、拓展题:

  有3包糖,第一包35个糖,第二包有40个糖,第三包有45个糖

  有3组小朋友,第一组12人,第二组有8人,第三组有10人

  怎样分糖,比较合理?

  四、总结:

  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要问的吗?

  Ⅱ:教案设计说明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平均数”安排为统计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强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是由平均数的认识,平均数的计算和平均数的应用三个部分组成。本课则是第1课时,让学生认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集中趋势,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结果是不同的,要弄清“虚拟数”和“实际数”是教学的难点。

  (一)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

  1、先让学生将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五个小组,引出200÷5=40(个)平均分的意义。

  2、接着组织学生玩夹玻璃球的游戏。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按组汇报结果

  这个开头既很快的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又非常吸引学生,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游戏其实就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由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引出问题——因为每组人数的不同,看夹球的总数比哪组夹玻璃球的水平高,有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由此引发——“怎么比才合理”,通过学生的讨论问题最终获得解决的方法,“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2、让同学们根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在两个生活实例的引导下,学生就比较内容能够得出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3、有了上面两道题的铺垫,书上P31的例题我就让学生去体验求平均数的完整过程与方法。

  4、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知识后让我让学生来看这道题“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再计算”。这道题是例题下的试一试,因为数字比较小而且较接近,所以我利用学生估测的结果和实际的平均数引发讨论出“平均数”是个虚拟数的的意义所在之处。以实例来证明,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安排了基础题和拓展题,基本题就是选择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也是检测本课知识目标是否达标的有效方法。

  拓展题让学生悬念顿生,迫使他们自觉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总之,这堂课力求使既定的三维目标都能达到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Ⅲ: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等。粗略地看,这部分内容好像无异于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但仔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知识还是这些知识,但通过这些知识所要传递的理念和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平均数的教学应该呈现出新的气象。本学期,我就以“平均数的认识”开了一堂课,颇有感触。

  一、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平均数是表示“集中量数”,这样的专业术语是难于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景:分小组在30秒内,玩夹玻璃球的游戏,然后统计每个小组夹玻璃球的总个数,最后进行比较哪组夹得多。因为我将每组的人数安排的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在比较时提出看夹球的总数比是不公平的,引起争论,为解决问题大家经过讨论想起了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来比就公平的,从而我很自然的介绍了平均每个人的夹球数又叫做“平均数”。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把握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调动了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共同参与,有趣的游戏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乐在其中,整个学习活动没有一位学生是等待状态的。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对“平均数”得到多方面的感受。

  二、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须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感受。本节课在练习设计中,我大幅删减了纯粹的技能训练,每个练习题在保证基本的双基训练功能的前提下,都力图呈现各具不同的侧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在知识技能以外的其他方面得到提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

  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请注意听下面的声音。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一直播放下去会怎么样?

  生:永远放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放不完。

  师:同学们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放不完呢?

  生:因为都是不断重复那几句话。

  板书:不断重复

  师:我们生活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有啊,白天到黑夜,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星期一到星期天,一年十二个月等等

  师:说得非常好,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就叫它循环。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有没有这样的循环现象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循环小数。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可能发现。

  1、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2、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3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黑板上写出计算过程,边写边说)继续除看看,无论除到哪一位,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后面还有很多个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商呢?我们这时就可以用个省略符号表示它了。下面同学们再试着再列竖式算一道题目,看跟这道有什么区别。

  生:商是从小数点第二位开始出现的,并且重复出现两个数字。

  二,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像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引出循环小数的定义。(在黑板上板出还可以这样简写)

  师:请同学们计算再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一、教学内容

  1.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积的近似值。

  3.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4.解决问题。

  和原实验教材相比,变化有: 一是,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例3后增加概括总结法则的活动,给出不完整的计算法则文本。二是, 不再安排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例题,直接迁移应用到小数四则运算。三是,增加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步计费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

  ⒉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

  ⒊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⒋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⒌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点

  1.选择“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对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言,“元、角、分”“吨、千克、克”“米、分米、厘米”是他们熟悉的计量单位。根据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与元、角有关)“刷油漆”(与米、分米和千克、克有关)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学习背景,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

  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教学例3和“做一做”之后,在让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有序地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不完全的计算法则的文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叙述或填写法则的关键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法则的来源,理解其含义,防止死记硬背法则条文,又起到促进学生对具体计算案例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作用,获得对小数乘法的意义的体会和理解,教给学生探索、总结规律的数学学习方法。

  ④突破小数乘法中的难点问题。例4教学小数乘法中的难点问题:所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四、具体内容

  (一)小数乘整数

  1.例1:结合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

  为什么要结合具体量呢?一方面,因为结合具体量(人民币单位),可以利用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另一方面,为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提供感性支撑。教材这里呈现来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重点要说明的是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使学生明确是把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来计算。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提出买风筝计算钱数的问题。然后先解决书上女孩想要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重点说明将元转化为角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解决其他买风筝的问题。

  2.例2:脱离具体量,教学小数乘整数

  有了例1的感性经验,这里脱离具体量,用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说明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理由。

  教材通过图示呈现转化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原来转化的过程中是说扩大到它的多少倍,缩小到它的多少分之一。本次教材修订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中,是利用乘几除以几进行说明,到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中说明:乘几就是扩大到它的几倍,除以几就是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因此,教材这里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转化时,采用的是用乘几除以几的方式。当然老师教学中也可以用扩大缩小来说明。)

  最后说明如果积的小数末尾有0,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这里的“0”可去掉。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例1中的计算经验,特别是将“元”转化为“角”的经验来学习例2。先提出0.72元×5你会计算吗?再去掉元,提出0.72×5该怎么计算。然后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经验自主计算“0.72×5”,列出竖式,并尝试对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

  最后应引导学生小结小数乘整数的竖式计算要点:

  (1)按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

  (2)处理好积中小数点的位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积中也应有几位小数;

  (3)算出积以后,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二)小数乘小数

  1.例3:小数乘小数。

  有了例2的计算经验,这里学生容易想到把第二个因数也转化为整数,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故教材直接给出转化和计算的`过程。在“做一做”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总结计算法则作准备。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然后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2.4×0.8,再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它的竖式算法及算理。让学生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并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米”化为“分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应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2.4×0.8”的算理。

  2.总结计算法则。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概括总结出计算法则。

  这是教材新的变化,在提示让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不完全的计算法则文本,让学生补充完整。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算法。

  3.例4:难点问题。

  教学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难点问题。利用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这样,通过循序渐近的方式让学生扎实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算法。

  例1,结合具体量,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感受其转化的合理性。

  例2,脱离具体量,引导学生根据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转化为整数乘法。

  例3,教学小数乘小数,同样是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结合做一做的练习观察,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例4,突破小数乘法的难点问题。

  层层递进,各有重点,让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4.例5:小数倍。

  通过“非洲野狗追赶鸵鸟”有趣情境引出,使学生知道利用小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并且领会有时 “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然后再计算。

  接下来,由检验计算是否正确,提出验算要求,培养验算习惯。

  对于验算方法不作统一规定,教材呈现了三种,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三是观察法,借助前面的学习经验,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7.28是错的。这里学生只要会用合适的方法验算就行。

  教学时,结合本例让学生领悟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比较直观。可请学生说一说“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中“1.3倍”的含义。验算的引入,既可直接由检验书上女孩的计算引出,也可由检查自己的计算引出。教材对如何验算不作统一要求。

  (三)积的近似值

  1.例6:取积的近似值。

  创设一个“狗帮助人们抓坏蛋”的情境,通过计算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当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时,有时不需要保留那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本例教学前,可组织学生做适当的练习,让他们回忆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为自主求积的近似数作好准备。

  (四)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推广。

  原来安排有例题专门教学小数乘法的两步运算来说明运算顺序。事实上,运算顺序跟数域无关,不管是整数也好,小数也好,包括后面学习的分数,运算顺序都是一样的。所以,教材这里直接说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一样,让学生直接进行知识的迁移类推。

  教材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分两个层次编排:

  ①给出三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

  ②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2.例7: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材通过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一方面,让学生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运算的简便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教学中,注意在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为整数计算中学生已有了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基础,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类推。同时注意加强对乘法分配律应用的教学。因为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有正方两个方面,学生容易出错。如,练习第4题“1.5×105”和“1.2×2.5+0.8×2.5”都要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1.5×105”是乘法分配律正向应用,而在“1.2×2.5+0.8×2.5”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五)解决问题

  教材新增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分别是估算和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另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例8:估算。

  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通过适合的问题背景,体会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教学中注意两点:一是教给学生阅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当信息和数据比较多时,借助表格来整理,可以使信息和数据更清晰、直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数量关系。二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体会估算的不同策略。让学生根据数据和问题灵活选择算法,像这类够不够的问题,可以用估算解决。估算时,要根据实际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比如,第一个问题,是通过把钱数估大,发现都不超过100元来判断够的。第二个问题,是通过把钱数估小,发现都已经超过100元来判断不够的。

  2.例9: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

  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这里要解决“要付多少钱”,就必须知道行驶里程和收费标准。而收费标准重点要让学生理解两点:一是分段计费;一是3千米以上,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也就是按“进一法”取整数)。教学时,可以采用摘录条件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下图)。同时,分段计费的问题就是分段函数的问题。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对应思想和函数思想。如填好价格表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行驶里程与出租车费之间的联系及它的变化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借助图示进一步体会分段计费问题的特点。需要注意地是,画图时不能直接在方格纸上描点连线,因为行驶的里程数要取整数来计算。

  五、教学建议: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由于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这种联系,帮助学生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如,例2教学“0.72×5”时,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引导学生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过程,同时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积与因数的关系出发,强调转化的思想、方法。如,例3教学“2.4×0.8”时,应引导学生说出将因数2.4和0.8转化成整数,因数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相应的积192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所以要缩小到原来的,也就是1.9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会正确表述,能正确计算。

  3.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教材重视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在组织学生自主总结小数乘法计算方法时,要特别突出两点。一是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算;二是小数点的处理,也就是利用因数和积的大小关系来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教材P16例9及练习四第6~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段计费问题的相关信息。

  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讨论及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收费方法,能够正确解答分段计费问题。

  难点:熟练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质疑引导。迁移推理,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都坐过什么车?

  (学生自由回答,有坐公交、出租车、自家的轿车、骑自行车和走路等)

  教师:同学们应该都有坐出租车的经历吧,有没有人注意过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

  二、探索新知

  1.由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出示:收费标准:

  3 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汇报。

  (1)出租车3 km以内(含3 km)收费7元。

  (2)单程行驶3 km以上部分每千米1.5元。

  (3)不足1 km按1 km计算。

  2.出示教材第16页例9。

  教师: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你们能帮这个乘客算算共需要付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得出结果。同桌相互交流订正。

  教师引导:

  (1)由于路程总共只有6.3 km,但不足1 km按1 km计算,那共需要付7 km的费用。

  (2)收费标准不一样,我们要分段计费,以3 km为界限分为两个收费标准。

  (3)前面3 km应付7元,后面4 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应付:10.5+2.5=13(元)

  3.学生完成教材第16页“回顾与反思”的表格。完成后小组交流讨论,全班集体订正。

  行驶的里程/km 1 2 3 4 5 6 7 8 9

  出租车费xx元

  三、巩固练习

  1.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教师提示:这类题目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同学们在做题时往往容易把这两部分混淆。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答案:

  50×0.52+45×0.62=53.9(元)

  答:刘老师本月应缴纳53.9元电费。

  2.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8题。

  组织学生读题,并指明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再集体订正。

  分析:先求出超出3分钟的收费是多少元,再加上3分钟内的0.22元收费,就是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

  解答:8分29秒按9分计算。

  0.11×(9-3)+0.22=0.88(元)

  答: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是0.88元。

  3.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9题。

  学生阅读题目,归纳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

  分析:先求出超过100g的部分应付,再加上100g应付,两部分加起来就是一共应付邮费。

  (1)135-100=35(g)

  35g按100g计算。

  5×0.80+1×1.20=5.2(元)

  答:应付邮费5.2元。

  (2)262-100=162(g)

  162g按200g计算。

  2.00×2+1.20×5=10(元)

  答:应付邮费10元。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学会如何解决这种类型的问题了吗?

  五、作业: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6、7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应付:10.5+2.5=13(元)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1、通过“打电话”的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需要用除数是小数除法去解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2、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正确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案的计算方法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及学生活动设计

  个性调整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

  问提问生活中有哪个同学一、创设情创设“打电话”的情境,有打长途电话的经验。

  1、出示文主题图,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并讨论如何解决“谁打电话的时间长”的问题。

  2、组织学生探索如何计算4.83÷0.7和45÷7.2的究,创建数得数时,在探索之前,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个算式和前面学习的小数除法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学模型

  如果除数变成整数就好了,引导学生把新的`知识转化为已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但都是要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照小数除以整书的方法进行计算。

  1、试一试:其中37.1÷0.53和8.4÷0.56被除三、巩固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后,被除数末尾需要补0,与应用2.7÷7.5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后,被除数比除数小,商的整数部分需要补0,在练习后反馈时要引起学生的注意。

  2、练一练/1,2,3——补充练习:

  1、把下面各题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4.68÷1.2=□÷122.38÷0.34=

  □÷□5.2÷0.325=□÷325161÷0.46=□÷□2.笔算。6.84÷0.91225.84÷1.799.6÷41.5

  220.5÷147

  3

  4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三、巩固与应用

  呈现中国银行20xx年3月公布的关于外币和人民币之间的比率。

  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由于货币的最小单位一般是“分”,以“元”为单位时第三位小数没有意义,所以一般需要保留两位小数,因此学生将体会到求积,商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根据得数按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值。

  2、练一练:p71/1,2,3,4

  第1题:这是人民币和港币的兑换,12.5÷1.07,四、总结。超过了11元港币;也可以用兵1×1.07,不到本世纪末2元,因此11元港币不够。

  第2题:这是人民币和日元的兑换,要注意的是:5000×7.09所得到的近似值还需要去乘100.第3题:这是欧元换人民币,5000×9.15=45750元不需要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小结。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长方形:

  @ 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字母表示:C=(a+b)×2

  @面积=长×宽

  字母表示:S=ab

  2、正方形:

  @周长=边长×4

  字母表示:C=4a

  @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表示:S=a2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表示: S=ah

  4、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字母表示: S=ah÷2

  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

  高=面积×2÷(上底+下底)

  6、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剪拼、平移、割补法

  7、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 、拼凑法

  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

  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8、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旋转、拼凑法

  9、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

  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10、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11、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12、组合图形面积(或阴影部分面积):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整体-部分=另一部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第8单元 总复习

  第2课时 位置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 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 (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材P40~41练习九第3、4、6、10~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感受要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进一”法、“去尾”法取商。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题目

  1.小强是用50元买了12个蛋糕,平均每个蛋糕多少钱?

  2.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

  3.50个奶油蛋糕,要全部装在盒子里,每8个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第1题用50÷12=4.1666…(元)≈1.17(元)

  生2:第2题用4÷0.32=12(个)……0.16(kg),剩下的面粉不能做成一个蛋糕,最多只能做12个蛋糕。

  生3:第3题用50÷8=6(个)……2(个)。因为剩下来的蛋糕还需要装在一个盒子里,所以至少要用6+1=7(个)盒子。

  生:4:这三道题目告诉我们: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整个的物品;如果用油桶装油,因为多出的油也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桶。

  师: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使用“四舍五入”法。全部用“四舍五入”法解决今天的三个问题很不合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有时需要去掉小数部分(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有时需要进一(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里所用的方法分别叫“去尾”法、“进一”法。

  二、探究新知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出示:五(1)班的同学准备装饰教室,他们准备了长为5M的红纸,长为8M的黄纸。每长为0.12M的红纸可以做一朵红花,每长为0.37M的黄纸可以做一朵黄花。

  (1)可以做多少朵红花?

  (2)可以做多少朵黄花?

  (3)3朵红花和3朵黄花扎成一束,一共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引导分析

  (1)要求长为5M的'红纸可以做多少朵红花,用除法计算。

  (2)要求长为8M的黄纸可以做多少朵黄花,用除法计算。

  (3)根据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分别求出各有几个3朵,比较后确定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如本题中的花是一朵一朵的,所以应该用“去尾”法取近似数。因为黄花只能扎成7束,所以最后确定扎成多少束时,必须以较少的为标准。

  2.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第3题。

  ⑴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所求问题:一台喷雾器每小时可以喷多少棵?所需条件:3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300棵。

  ⑵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指名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方法一:300÷3=100(棵)

  100÷4=25(棵)

  方法二:300÷4=75(棵)

  75÷3=25(棵)

  综合算式:300÷3÷4 300÷4÷3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⑶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1题。

  教师:450g橙子粉能冲多少杯?冲这么多杯需要多少克方糖?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处理的结果方法。(为什么这样处理?)

  小结: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4题。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

  3.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3题。小组内分析题意,讨论算法,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提示:商的小数点向右多点一位,说明商错了,正确的商就是2.46,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下面就可以按除法各部分这间的关系得到结果。被除数÷商=除数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九

  方法一:300÷3=100(棵)

  方法二:300÷4=75(棵)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4-01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4篇)12-1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人教版05-02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用字母表示数10-07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12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2》数学教案01-17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3-21

高一上册的数学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