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12 12:56:31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合集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今天看起来特别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都有谁来?(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桃子、小鱼、骨头。可是小熊遇到一点困难,这么多食物该怎样分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

  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正方体代替桃子。(同桌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1)出示分得的结果。

  (2)、两只淘气的猴子都想多吃一点,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

  2、同学们真能干,帮了小熊一个大忙,分给两只猴子一样多的桃子,令两只猴子都很满意。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条。

  (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分、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3、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4、看到小猴和小猫吃的那么香,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根。(同桌互相说说怎样分、全班反馈交流。请一个同学在投影机上用小棒分一分)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5、今天有那么多的好朋友来给小熊庆祝生日,他非常高兴,除了给它的好朋友们准备了前面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外,还准备了一顿丰富的晚餐,这些小动物们很讲卫生,跟我们一样要用筷子来吃饭,那么小熊家里的筷子够不够呢?(有12根筷子,也就是6双,但是有10只小动物,先不告诉学生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让学生去为解决问题寻找一些必需的条件。)

  6、小动物们吃饱后非常开心,他们想一起来玩游戏,这个游戏规则是4只动物一组,可以分成()组,还剩()只小动物呢?(每个学生发一捆小棒,同桌合作用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趣味性情境,组织学生动手分一分,帮助学生感知分不完的“平均分”。

  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让学生先独立完成书上p33第2,3题,然后集体反馈。(让学生说出他的解题策略的时候解释一下他的方法。例:如有学生用“二七十四”这句乘法口诀解决第2题,请他给同学们说说二,七和十四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的都很棒,其中这4个小朋友表现最出色,老师带了9个气球来奖励他们,平均每人分到()个,还剩()个。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

  四、跳一跳,摘果子

  1、林老师每天上完课嗓子都很累,下课后总喜欢喝一杯蜜糖,同学们,你们知道蜜糖是怎样做吗?对拉,是勤劳的蜜蜂采花蜜的功劳。

  今天一大早,就有一些蜜蜂(16只)去采蜜,过了一会,有一半的蜜蜂采完了,飞走了一半,还剩()只。

  2、秋天到了,同学们出去秋游,有20个小朋友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方法多样化)

  请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

  五、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广泛的探究时空中,在明主平等、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应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主预习、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合作交流,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知道等式和方程、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辨析,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建立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疑

  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知本课内容,提出疑难问题。

  二、课始集疑

  1、揭题

  2、集疑:同学们课前都进行认真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把预习中没有解决的、需要在本节课上请老师、同学们帮助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过渡:刚才这些问题都提的非常好,我们这节课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件物体。

  三、课中释疑

  <一>认识天平:课件出示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

  <二>认识等式

  1、演示课件 写出式子

  在左边放二个40克的物体,右边放一个50克的法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0

  再在左边放一个30克的物体,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30>100

  把左边的一个30克的物体换成10克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50+10=100

  再把左边的10克与50克的物体换成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

  再把左边的未知的物体换成另一个未知的,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40+X=100

  再把左边的物体换成二个未知的,右边另加上一个5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怎么样?

  你能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时候的现象吗? X + X=150

  2、分类

  刚才我们写出了这么多的式子,大家能把这些式子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分类吗?请小组讨论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分?并把分类结果写在卡片上。

  展示同学们不同的分类,并说说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的?

  师: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有不同的结果。刚才同学们的分类都是正确的,为了解决刚才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今天就研究这一种分法。(分成等式与不等式两类的)

  3、理解概念

  师:为什么这么分?你们发现了这一类式子有什么特点? 左右两边相等

  揭示:像这样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板书:等式)

  谁来举一些例子说说什么是等式?

小学数学教案3

  《圆的周长》

  一、设计说明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学习了“圆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此基础上学习圆的周长,对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有关圆的知识体系有着积极的作用。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教学设计突出以下特点: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在猜想、操作、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圆的周长的含义及特点,为学生运用转化思想、化曲为直的思想测算圆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条件和时间,让学生在不同的操作实践中感悟“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了解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认识圆周率,理解、推导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认识圆的周长,能运用滚动、绕绳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索直径和周长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掌握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难点:

  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在前不久结束的第33届北京冬奥会,我国运动健儿经过顽强拼搏获得了9块金牌,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令无数国人感到骄傲自豪。

  小狗知道了,也开展了体育比赛。出示图片。

  小黄狗和小灰狗赛跑,小灰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圆形路线跑,谁先回到起点谁就获胜。结果小黄狗获胜。小灰狗看见小黄狗得了第一名,心理很不服气,它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

  提问:你认为比赛公平吗?说说你的想法?(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二、探索新知。

  1、操作感受圆的周长。

  (1)小灰狗跑的路程是什么?正方形的周长

  (2)小黄狗跑的路程是什么?圆的周长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2、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圆周长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操作、探究、猜想等学习活动,体验转化、归纳的数学思想。

  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我们一起出发吧!

  3、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同学说:围成圆的曲线的长是圆的周长。

  用手摸一下自己学具圆片的周长。

  4、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1)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和以前学过的正方形周长一样吗?能直接测量出来吗?谁来说一说?

  (正方形的周长是由线段围成的,我们直接测量出线段的长,再加起来就行。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的长不能直接测量出来,该怎么办呢?我们就要用到数学上常用的转化思想,就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在这里我们可以可以把曲线转化成直线,也就是化曲为直。)

  该怎么化曲为直呢?

  一、滚动法

  把圆在尺子上滚动测量出圆的周长。需要注意什么呢?

  圆上做标记,对准0刻度,滚动一周标记所对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看老师演示一下。

  二、绕绳法。

  拿线在圆形物体绕一圈,量出线的长度。看视频。

  提问:所有圆的周长都可以测量吗?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圆的周长不能用滚动法和绕绳法测量,比如风力发电的扇叶转动形成的圆的周长,摩天轮的周长等等。

  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来研究圆的周长。

  5、引导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首先通过观察,想一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和直径的长有关。

  圆的直径越(),那么它的周长就越()。

  猜想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6、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我们通过操作进行验证一下

  小组合作测量出手里圆的周长和直径,可以用绕绳法、也可以用滚动法,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用计算器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1)先分工:两人测量,一人记录,一人计算。

  (2)认真测量尽量保证数据真实、准确。

  比比哪组做的又快又准确!

  (1)提问:观看填写的实验单,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汇报结果: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老师这里也进行了测量,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求出来的一样吗?

  (2)发现规律,认识圆周率

  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它是一个固定的数,用字母π(读作pài)表示Π=3.14159265……

  强调:(1)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实际应用时只取它的近似值。

  (2)任何圆的圆周率都是固定不变的值,它不随圆的大小而改变,所以大圆的圆周率和小圆的圆周率相等。

  7、组织阅读资料“你知道吗?”。

  8、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组织学生进行自由推导。

  我们知道了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那么圆的周长=圆周率X直径,当知道半径时,圆的周长=圆周率X半径X2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r表示半径,就有:

  C=πd或C=2πr

  (2)组织学生讨论计算圆的周长所需要的条件?

  要想求一个圆的周长,必须要知道圆的直径或半径。然后利用圆的两个周长公式来求圆的周长。

  我们可以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是半径的()倍。

  9、再次回到小黄狗和小灰狗的比赛。

  现在知道它们比赛公平吗?

  10、学以致用。

  一个溜冰场,这个场地的半径是10米,我沿溜冰场边缘滑一圈,我滑了多少米?

  知道半径求周长用哪个公式?C=2πr

  2x3.14x10=62.8(米)

  答:我滑了62.8米。

  三、巩固练习。

  下面我们进行闯关比赛。求下列图形的周长。

  1、圆周率是()和()的比值,用字母()表示。它是一个()小数,计算周长时通常取近似值()。

  2、圆的周长的字母公式是()或()。公式说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倍,是半径的()倍。

  3、我们恭喜胜利闯关的同学,你们是最棒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五、课后拓展

  跑道分两条,小灰狗是绕着小圆跑8字,小黄狗是绕外面的大圆跑,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猜到谁先回到起点吗?你们说,选哪一条跑道会更近一些呢?为什么?

  六、教师寄语

  人的学习就像一个圆,学的东西越多,则圆的周长越长,周长越长则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就越多。——爱因斯坦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材第20页练习四第14~1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学过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本单元学习的加、减法的口算内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练习本单元学习的口算内容。卡片反复使用,学生不熟练的重点指导,最后集体口算一遍。

  二、笔算加、减法和列式计算

  1、做练习四第15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

  (2)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3)老师强调指出格式和算法。

  2、做练习四第17题。

  (1)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2)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集体订正。

  3、做练习四第18题。

  让学生每人看图,在课本上填充。

  提问:红蝴蝶比花蝴蝶多3只和花蝴蝶比红蝴蝶少3只可以怎样算出来?

  红蝴蝶比花蝴蝶多3只,就是花蝴蝶比红蝴蝶少几只?

  三、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6题。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页的第45题,练习九的第46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有些应用题就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4题:

  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行10.6小时,运行14周要用多少小时?

  教师解释:运行一周就是绕地球一圈,人造卫星的速度是一定的。

  2、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5题:

  一个农业专业组乎整土地,原来打算每天平整0.4公顷,15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2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平整多少公顷?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这道题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当学生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3、总结。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题在解答时,先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46题。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小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要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2、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 7+6 6+5 8+6 8+8

  7+5 8+4 7+7 6+6 7+4

  2.听算。

  8+2 9+4 9+5 7+3 8+3

  9+6 8+7 6+4 10+8 7+5

  二、新课

  1.出示例4。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文字与声音同步)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6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

  ①点数出小兔的总只数,小学数学教案《应用题(用数学)》。1,2,3,...,15;一共15只。

  ②按左、右两群计数,用加法算。列出算式8+7=□(只),然后算出得数。

  ……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教师板书:

  10+5=15(只)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同桌互相说说题意,之后,指两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说一说题意。

  2.独立填写算式。[8+4=12(只)]

  3.学生之间交流、评议。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想的,计算的结果是什么,其余学生评价谁说得清楚、合理、正确。

  4.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

  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比如:鸡栏有3只白鸡、9只花鸡。用9加3算出鸡的总只数。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9+3=12(只)。

  5.强化认识。

  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

  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的及时纠正。若出现把10-3算成10+3的情况,特别要强调:做题时要认真看题,仔细计算,才能算对。千万不要做"小马虎"。

  应用题(用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练习二(3—8)

  教学目标:

  1、在加强笔算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试商的方法,增强计算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使得计算由正确向熟练推进。

  3、在对自己和他人计算分析的过程中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4、在计算的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口算练习。

  1、第7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校对。

  2、口算比赛。

  24×3 72÷3 90×5 24÷4

  240×3 720÷3 450÷90 240÷40

  12×3 270×3 54÷2 960÷4

  13×4 150×4 75÷5 450÷3

  3、估算:第7页第4题

  先独立连线,再交流是怎样想的?

  三、笔算练习。

  1、复习笔算方法。

  提问:昨天学习除数是几位数的除法?我们把除数看作什么数来试商?

  2、第7页第5题:

  先说出下面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

  比较上下两题除数的区别,认识用四舍或者五入试商的区别。

  3、第7页第6题:

  说出各题的商是几位数,你是怎样想的?

  4、第7页第7题:

  读题分析:怎样求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除以14,而不是除以2?如果除以2表示什么意思?

  集体计算,得出平均每天生产水泥11吨。

  再独立完成第2小题,将结果填写在表中。

  提问: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呢?

  得到: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四、补充实际问题:

  1、甲乙两港之间的水路长是384千米。小明上午7:00从甲地上船,晚上7:00到达乙地。这艘客船平均每小时航行多少千米?

  2、一个修路队要修路726米。已经修了285米,剩下的如果每天修63米,还要用多少天?

  五、作业。

  第7页第6、8题

  课前思考:

  通过练习,进一步让学生熟练而正确地掌握试商的方法和能正确计算出结果,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打下基础。

  说出每题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再计算以及比较上下两题除数的区别,认识用四舍或者五入试商的区别。这些大量的练习都是为以下的试商调商作准备。

  练习中要注意学生的`表述,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计算分析的过程增强辨析、归纳的能力。

  教后反思:

  今天的练习主要是巩固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两位数除法。从学生的练习中感到基本的计算方法学生都会了,但在计算时学生还是有许多问题。比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能力差,退位减的方法还掌握的不牢固。今天我主要从这些方面来让学生练习,帮助学生提高正确率。

  授后小结1:

  本节课是四舍五入法试商的练习课,正如小宋老师所说,从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试商方法基本掌握,但是计算中的错误很多,尤其商是两位数,学生要经过两次试商才能完成。另外学生计算的速度也没有我料想的那样快。

  授后小结2:

  本节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试商,试商的方法比较单一,学生掌握教快。但是,学生计算时不关你上课如何强调,还是有一部分同学用商去乘整十数,同样也有商是两位数的,不知道十位的商与除数相乘末尾与商的哪位对齐。总之作业的速度和正确率不够理想。

小学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9-41页,完成"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知道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2、知道比较物品的轻重,可以眼睛观察,用手掂、用秤称,了解使用天平的方法。

  3、能大致估测轻物品的重量,会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4、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天平、(大豆、图钉、2分币、橡皮等实物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表演唱《小熊请客》。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小朋友唱得真好,瞧,把小熊吸引来了,(屏幕显示小熊)。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你看,它的好朋友小猫、小狗带着礼物来了(屏幕显示小猫、小狗)。咦,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录音:

  "我的虾条比你的'奇多'重。""我的'奇多'比你的虾条重。"〕它们谁也不让谁。这时,电脑博士来了,(屏幕显示电脑博士)〔录音:别吵别吵,我们邀请小朋友一起去游览数学宫,小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电脑博士在数学宫中设了三个关,要小朋友闯关,比比哪组最先闯过去?

  二、逐层探究,学习新知

  第一层次,比较物品的轻重,让学生初步了解比较物品轻重的方法。

  1、看看说说

  (1)用眼睛观察:两块大小不同的橡皮,说说哪块重?

  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指出:我们不知道盒里装多少橡皮泥,因此光用眼睛观察,比不出它们的轻重,那么,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2、掂掂说说

  (1)用手掂一掂:红蓝两盒橡皮泥,说说哪盒重?

  一粒阿尔卑斯糖和2个2分币,说说哪个重?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

  (2)教师提问:到底谁重?谁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呢?

  (3)学生讨论回答后,再听听电脑博士的话〔录音:比较物品的轻重,不能光用手掂,应用秤称一称。〕

  3、称称说说

  (1)认识天平。屏幕显示天平,并依次闪烁各部分及其名称。

  (2)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左盘一般放要称的,右盘一般放砝码。当指针在标尺中间,天平两端平衡,两边重量相等;指针偏向左端,说明左边重;指针偏向右端,说明右边重。

  (3)比较物品的轻重。

  学生跟着屏幕操作,左盘放一粒糖,右盘放2个2分币。观察指针说说谁重?

  (4)设疑:右盘放几个2分币,能使天平平衡?

  学生尝试操作,根据回答屏幕显示:1粒糖=3个2分币重

  (5)小结过渡:利用天平,不但可以比较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称物品的重量,称较轻物品的重量,常用"克"作单位。

  板书:

  "克"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两遍。

  第二层次:认识克,初步建立克的重量观念。

  (1)1克有多重呢?(出示2分币)1个2分币约重1克,老师放在手上掂一掂,大家也拿一个放在手上掂一掂。

  (2)刚才我们称出一粒糖大约等于3个2分币重,那么大约重几克?(3克)

  学生轮流掂一掂糖。

  (3)下面我们就把1个2分币当作一克的砝码,来称称物品的重量。(学生分组操作)

  A、称1克大豆 操作要求;右盘放1个2分币,左盘放几粒大豆使天平平衡?2粒大豆大约重几克?读一读,小组轮流掂一掂。

  B、称15个图钉 学生操作:15个图钉大约重几克?

  小组汇报后,教师指出:图钉有大有小,因此,15个图钉有的大约重7克,有的约重8克,书上告诉我们15个图钉大约重10克,这些都对。

  小组轮流掂一掂。

  C、称1支粉笔、1把小刀

  学生操作后交流,读一读,再轮流掂一掂。

  D、读一读,下面物品大约重几克。(屏幕显示:1本数学教科书大约重174克,1瓶墨水大约重156克)

  学生读后,师指出:如果还用2分币代替砝码称,要放174个或156个2分币,多麻烦,现在应用砝码来称(出示砝码)

  学生轮流掂一掂数学书、墨水瓶

  (4)完成

  40页的试一试

  游戏:猜一猜。采用拍读形式,让学生掂一掂乒乓球、果冻、旺旺煎豆,估测大约重几克,哪组最接近实际重量,奖品就归哪组。

  三、巩固练习,促进提高

  1、完成41页想想做做1、2、3两题.(第二关)

  2、思考题(第三关):屏幕重现动画,比比是小猫的虾条重,还是小狗的"奇多"重?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读包装袋上标的重量,板书:"g",并说明它也表示克。

  3、指导实际应用:学生读牙膏、肥皂等物品包装上标的重量,并掂一掂。

  4、课外作业:放学后,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了解各物品的重量。

  四、全文总结,再揭情思

  (屏幕再现电脑博士〔录音:小朋友,你们好,今天你们学行可认真了。你们在数学宫闯过了一道道难关,认识了克,学会了比较物品的轻重,但这只是一些初步的知识,还有许多的知识等着你们去探索。小朋友,再见!〕

小学数学教案9

  第一单元数一数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

  (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四、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第二单元比一比

  1、引导观察:每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什么东西吗?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看,有什么?

  2、汇报交流:

  (1)问: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学生可能说出:三支铅笔,一支是红色,一支是白色,一支是绿色;两把尺子,一把是白色,一把是蓝色;三根毛线,一根是红色,有扣儿,一根是粉色,一根是蓝色等。

  (4)引导学生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学生可能说出:

  (1)看出来的。

  (2)把学具横着平放在桌面上,一头儿对齐或竖着戳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两头儿都不对齐。如图:从而比出物体的长、短。

  (由于观察、比较的方法不同,会得出不同结论,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6题:

  先让学生说出图意,然后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一说想法。

  2、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订正时说说自己的比的方法。

  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臵

  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三、总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把原始数据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学会制作一些含有百分数的简单统计表。

  3.会对统计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能指出这些统计表所说明的问题。

  4.渗透统计思想,结合统计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已学过统计表的形式和制法的基础上,会制作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

  难点:掌握统计表中数量之间的百分比关系,会分析含有百分比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老师出示六年级师生为灾区儿童捐款的数据。

  问:

  (1)你们看看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

  数据:六(1)班48人 捐款480元

  六(2)班 49人 捐款 520元

  六(3)班 45人 捐款 465元

  六(4)班 47人 捐款 423元

  (2)你能很快说出哪班人均捐款最多吗?如果列成表,这个问题就可以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板书:简明生动)

  (3)你们能不能利用以前学过的制表知识把六年级为灾区人民捐款情况简明生动地表达清楚呢?

  (学生分小组制表。)

  (4)汇报各小组制表情况。(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绘制的统计表投影出来。)

  投影出示:

  讨论:

  (1)从表中你还知道什么?(发散学生的思维,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

  (2)请你算算哪班捐款占全年级的百分比大,还需将表怎么修改?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含有百分数的统计表的制表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

  例1 下面是东风机床厂1993年第四季度的产量统计表。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1)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内,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如果要想知道一、二车间生产台数分别占总产量的百分之几,怎么算呢?如何制表?

  分组讨论,四人一组共同完成一幅统计表。

小学数学教案12

  何谓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呢?笔者认为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改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浅谈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体会。

  与教学内容整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其脱离实际。信息技术的引入和广泛应用,无疑是为数学教学内容注入了时代活水,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极大限度地突破书本是唯一学习资源的限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跳出只学课本内容的局限性,从而开阔视野,发散思维。信息技术能将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创设虚拟的真实情境,体现生活数学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能将漫长的数学发展史、最新的.现代科学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动机,也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最新信息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使其变成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然,由于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学生的信息水平低,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学生对所需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还比较差。基于此,在课前教师可将相关资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文件夹下或学校局域网络上,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或网站去获取有用信息。随着学生信息水平的逐渐提高,可为学生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通过Internet到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

  与教学方式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实物投影,而是让信息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运用信算技术和网络平台,构建一个无时空限制的数学大课堂。

  在反馈方面,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课比数学的常规课堂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教学时,在课堂练习时,计算机可以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及时反馈的优点,激起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让学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计算机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如填空、判断、选择题型,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可以马上亮出答案,并会对学生进行表扬。这不仅让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还时时激励他们认真动脑,使他们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正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学生才乐于学,敢于学,会学,从而体验成功快乐,树立成功意识。

  总之,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数学教学过程,有效地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不仅使教师教得轻松,而且使学生学得愉快。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本P57~~P58上的内容,第4~8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事物、解决问题。(P57第4题)

  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P57第5题,开放性题目,讲出道理既可)

  三、根据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1)P58第6题。

  (2)P58第7题。

  (3)P58第8题。

  四、学生汇报各自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全课总结。(略)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的相等关系,概括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并概况法用。

  教学方法:

  观察法

  教授法

  归纳法等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师:为了欢迎听课的老师,咱们班同学准备了几束鲜花。

  出示图:左边有5束鲜花,右边有4束鲜花,一共有几束鲜花?怎样列式?

  生:5+4=9,4+5=9。(师板书:5+4○4+5)

  师(小结):这两个算式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变成一个等式。这个等式里蕴藏着我们今天要探索的规律,猜一猜,是什么?是不是所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继续探究。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出示情境图:体育课,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做运动。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有多少人?怎么列式计算?(17+28=45,28+17=45,17+28○28+17)

  生2:女生有多少人呢?(23+17○17+23)

  师:继续观察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那么,你能再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等式吗?

  (学生写后,同桌互查,指名交流,师相继板书三道等式)

  师:这些都是等式吗?怎样验证?这些等式都有什么特点?

  3、师:像这样的等式还有很多,咱们能举完吗?(师板书省略号)那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学生交流后,再看书自学P56)

  问:通过学习,你知道可以怎样表示?你觉得哪种表示方法最能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集体反馈并总结,师板书a+b= b+a)

  师:这个等式表示什么?(生交流,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4、师:其实,加法交换律和我们并不陌生。357+218,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验算的依据)

  师:那么,你知道为什么调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吗?(看的方向不同,但总数不变)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学生交流,师板书:28+17+23)

  师:先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添上小括号)还可以先算什么?(生加括号,并说计算过程)

  师:这两道算式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师板书,生齐读)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3、引导比较,发现规律。

  师:比较这几道等式,你发现每组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同桌讨论后交流)

  师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追问: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引导学生抓住不变的三层含义分析相同点)

  师(小结):其实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4、你能照样子再写一道这样的算式吗?

  师:既然这样的等式写不完,那么也可以用字母等式来表示这样的规律。如果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你能表示出这个规律吗?(学生独立写一写,然后指名板演,师生一起检查这个等式)

  师(小结):三个数连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另一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5、学习加法结合律又有什么用呢?(出示如下题目)你能很快口算吗?运用了什么?(学生说口算过程,体会加法结合律的用处)

  35+40+60 64+(36+78)18+25+75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什么运算律?

  ①82+0=0+82;

  ②47+(30+8)=(47+30)+8;

  ③(84+68)+32=84+(68+32);

  ④75+(48+25)=(75+25)+48。

  2、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说说你是依据什么填的。

  ①6+35=35+□;

  ②a+204=□+a;

  ③(45+36)+64=45+(□+□);

  ④560+(40+c)=(560+□)+ □;

  ⑤560+(180+440)=(560+ □)+□。

  3、完成课本P58第五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

  4、拓展练习

  ①64+25+136+75=(64+□)+(25+□);

  ②30+28+70+72=(□+□)+(□+□);

  ③5×4=4×□;

  ④6×4×25=6×(□×□)。

  师: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四个数相加、五个数相加适用吗?更多数相加呢?由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乘法是否也具有这样的运算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你们课后能像这节课一样去探究验证一下吗?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3)初步向学生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1)向学生渗透爱家乡,共建美好家园的思想。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

  一、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大家特别喜欢的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瞧,他们来了!(课件出示蓝猫和淘气)那么蓝猫要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蓝猫:这些运动现象你们见过吗?)

  提问:(课件分别出示运动中的缆车、轮船、风车、电梯、电风扇动态画面)这是什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吗?(引导观察它们运动的线路)

  提问:看完这些运动现象,它们运动时的样子一样吗?那你们能不能根据它们运动时的样子分分类?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把他们分在一起?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把像轮船航行、电梯上下这样从一个位置(贴图)沿着直线运动(贴图)到另一个位置(贴图)的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出示课题和板书课件动态演示)

  教师:知道了什么叫平移,平移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小朋友回忆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也是平移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就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研究平移。瞧!这就是智慧岛,我们的船从港口出发了!(课件演示)

  提问:我们的船在做什么运动?朝哪个方向平移?那怎样才能知道船平移了多远呢?你有什么好办法?

  (出示格子图)那你们就数一数我们的船从出发向左平移了多少格子。虚线代表到达的位置,实线代表出发的位置。你数的是几格?还有没有不一样的?那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船重合了没有?能不能只数他们中间的格数?5、6、7答对了!我们的船向左平移了7格。

  讲述:就在我们到达智慧岛的时候,我们的两位朋友发生了争论,我们听听看到底怎么回事?(蓝猫说:“我站在船头,经过的路长一点。”淘气说:“不对,不对,我停在船尾,我经过的路长一点。”)同学们,你们评评理,究竟谁说的对?谁经过的路长一些?

  提问:用什么办法就知道谁说的对了?我们请1、2两组数蓝猫,3、4两组数淘气。(课件和学生数的过程同步)你们数的是几格?你们呢?都是7格,他们向左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

  提问:老师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蓝猫和淘气站在船上的其他位置,平移的`距离又是谁长一点呢?(课件展示蓝猫和淘气换了一个位置)

  任务:我们请1、2两组数淘气,3、4两组数蓝猫。你们数的是几格?你们呢?

  小结:原来他们换了位置后向左平移的距离还是7格,经过的路又是一样的。

  讲述:这些点都在船上的不同位置,有各种颜色,请大家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颜色的点,选好了吗?你选的是哪个颜色的?在到达位置的这个点在哪儿?请你指一指。每位同学观察自己选的点,数一数你观察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

  提问:你选的是什么颜色?平移了几格?还有谁选的点和他不一样?几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左平移了7格,正好是和我们的船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或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观察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就行了。

  教师:看!智慧岛漂亮吗?漂亮在什么地方?由于智慧岛太漂亮了,小狮子正在忙着给自己找一个更好的地方住呢!你说他搬哪儿好呢?

  要求:我们小朋友这儿也有这张地图,老师把他的家平移到这儿,你知道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吗?你是怎么数的?你观察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在到达的地方的哪儿?数一数

  提问:还可以向哪个方向平移?你愿意把他的家平移到那里就平移到那里!你是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为什么?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我们已经帮助小狮子搬好了家,我们该离开智慧岛了。但是蓝猫大哥却迷路了,你们愿意帮他走出森林,到达港口,回到我们的船上吗?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小学数学教案范文10-30

小学数学教案10-08

小学数学教案09-18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8-07

小学数学教案02-04

植树小学数学教案10-01

小学数学教案范文03-03

【热】小学数学教案12-30

【荐】小学数学教案12-30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