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时间:2024-06-13 11:32:26 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借助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并积累写花的四字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 “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通过想象练笔将“花团锦簇”等词语的具体意思写出来,感受德国景色之奇丽。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通过想象练笔将“花团锦簇”等词语的具体意思写出来,感受德国景色之奇丽。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国学大师季羡林走进那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德国。

  2、齐读课题。抓住“自己”、“别人”读好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有一句能全面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那就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出示句子)

  4、板书:奇丽 奇特 从字面理解,奇丽和奇特各是什么意思呢?(非常美丽;与众不同)那在这篇课文中奇丽和奇特各是什么意思呢?(不着急)

  二、品味“奇丽”

  1、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圈出句中体现景色奇丽词语并在旁边写写批注。

  2、交流,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齐读

  3、同学们,你们都划了哪些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呢?

  4、预设1: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多么美的两个词啊,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师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理解“花团锦簇”:让学生说说所想到的画面?(许多花儿成团成簇地紧拥在一起,非常的华丽。)借助图片形象化理解花团锦簇。它侧重写花的形。

  (2)姹紫嫣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结合图片理解。这里侧重写花的色彩。

  (3)这样的画面,你还想用什么词语去形容呢?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

  (4)你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景色奇丽?从“花的海洋”和“应接不暇”这两个词看出花不仅美而且还很多。(是啊,这里从数量上去写花的美丽)作者的用词是多么准确呀!课件(红字出示: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在这指什么?花多得眼睛看不过来,在这里它还包含着观花者一种怎样的情感?谁体会到了?

  观花的人舍得错过哪怕一处景物吗?(生:一下子把所有美丽的花都看完,但唯恐眼睛看的东西有限,看不过来(不仅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读懂文字背后的情感)

  5、还有其他词语吗?任何一条街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应接不暇)

  6、同学们,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走进德国的大街小巷一起来观赏这奇丽的花景。(多媒体出示图片)师配乐讲述:现在的我们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赏着花景,望着家家户户的窗外,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同学们这是一种怎样的享受?谁能用朗读表达自己的情感。

  指名读,学生评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得再轻一点,慢一点)

  三、随文练笔

  刚刚我们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等词语,从形态、颜色、数量上感受到花的美、多,此刻,让我们将这几个简练的词语化为具体的内容,写写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你仿佛看到了_________

  四、感受“奇特”。

  1、刚刚通过想象练笔,让我们感受到了,德国那奇丽的景色,难怪作者会说:“多么奇丽的景色!”那这与奇特的民族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2、找出描写民族奇特的句子,说说让人感到奇特的理由。

  3、(出示)1。“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在自己屋里看到的是什么?  (花的脊梁。)

  (2)理解“脊梁”(花叶、花茎。)

  (3)联系养花实际,谈谈养花目的

  (为了好看/为了净化空气……是啊,咱们养花是为了看美丽的花朵)

  4、 德国人为什么要看花的脊梁呢?如果是作者,刚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就把你的这份惊奇读出来吧。

  5、 (课件出示第二段对话: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正是这样)

  (1)读对话。”

  (2)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怎么样?生答:很正常。

  (3)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红字出示)

  莞尔一笑,怎样笑?同桌互相莞尔一笑。对,微微一笑。

  这样莞尔一笑笑出了房东的什么?“善良”,你说,“淳朴”。说得多好!

  6、在德国是不是只有这位女房东是这样的奇特?你还从哪得知,大家都这样。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1)师:是啊,正是这样。正是怎样?

  (2)分析境界

  过渡:师:正是这样,生齐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7、文中,作者用了一句更精辟的话来表达这个意思,是哪句话呢?(生答: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出示课文字并板书)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耐人寻味,什么意思?(值得仔细琢磨体会)

  (2)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德国人乐于助人;很高尚!)

  (3)正是因为德国民众具有这种“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所以才有了这令人感动的“人人为我”的和谐景象。

  8、小结: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季老先生,难怪他会由衷地赞叹道——(生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五、挖掘“美丽、奇特”的深层意义

  1、过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转眼间四十五年过去了,这样的奇丽的景色,这样高尚的境界,会长久保持吗?从哪能看出?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美丽指什么?作者认为美丽的东西很多,除了花以外,“美丽”还指什么? “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2)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还隐藏着更多美丽的东西。

  (3)回读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读课题,深化情感

  这奇特的民族他们养花的目的很奇特,一代又一代传承这种养花的思想境界也很奇特。同学们记住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度,一读课题;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一种伟大的精神: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二读课题。

  六、作业布置:推荐阅读

  1、想要对德国有更多的理解吗?那我们就要翻启这样一本书——《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

  2、《重返哥廷根》,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相信读完之后,就会对他的思乡梦有更深的了解。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形态)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色彩)

  花的海洋(数量) 我为人人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四字词语感受大象的勇猛、温和、聪明而有灵气。

  2、了解泰国独特的风情与文化,感受泰国人与大象和谐相处的境界。

  3、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着写一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感受人象之间的和谐融洽。

  教学难点:

  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识泰象

  1、显示大象图片,这是什么动物?板书象,你在哪里看到过它们?看到它,你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庞然大物,巨大无比,力大无穷等)

  2、板书与象共舞,谁与象共舞?一看到这四个字时,你有什么感觉?

  可是,真的就有这样的事情,它就发生在我国南面的泰国。

  3、简介泰国。问:你对泰国了解多少?

  师补充:泰国是一个风光美丽、文化独特的国家。它素有“万象之国”的美称!腿粗如柱,身似城墙的庞然大象,在泰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吉祥的象征。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都要在产象最多的素辇市举行盛大的象节。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泰国,“与象共舞”!

  二、词语引路,初步感知

  1、以课件展示如下词语

  (1)朗读这些词语。

  (2)读了这些词语你们发现了什么?

  (3)咱们给这些词语归归类?

  大象勇猛的词语:冲锋陷阵、攻城守垒、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大象神态的词语:熟视无睹、 不慌不忙、悠闲沉着、 晶莹温和;

  大象动作的词语:小心翼翼、悠然而去、屈膝点头、彬彬有礼、

  翩翩起舞、舞之蹈之、摇头晃脑、踮脚抬腿;

  词语朗读指导。第一组:读出大象的勇猛来。指读,齐读。

  第二组:这样的大象你还害怕吗?读出大象的种种神态,仿佛大象就在眼前。

  第三组:读到这些词语,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词语里面隐含着一幅幅画面,一边读词语,一边想象画面,你就会读出词语含着的意思与感情,现在我们试试,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

  现在叫你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大象,你脑中积累的词语是否比刚才更多了。

  2、读了这些词语,大家又读了五遍书,说说你对泰国的大象留下什么印象?

  3、老师有个问题:在泰国,人和大象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也是导读中的问题。板书:人 象 (和谐,亲密)

  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吗?你有什么理由来证明?

  三、整体研读,感受和谐

  1、默读课文,在每段中找到能说明人象和谐亲密关系的句子,画上波浪线。等下把理由说给同学和老师听。

  2、交流句子。

  预设

  ①大象对人群已经熟视无睹。板书:熟视无睹

  点拨:(熟视无睹)什么意思?熟视无睹到何种程度?为什么这样熟视无睹。(不再害怕,戒备,而是对人产生了信任的感情)

  ②象是泰国的国宝。

  点拨: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一点儿也不奇怪,为什么不奇怪?大象为这个国家,为人民做了哪些事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象是泰国的国宝从国宝这个词,就可以知道泰国人对大象的喜欢,尊重。 板书:国宝

  ③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点拨:没有距离到何种程度?这个人包括哪些人?

  泰国人对于大象是

  板书:平静坦然

  ④大象为游客表演,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作按摩,(信任大象。)

  有趣的是,它偶尔也会和人开开玩笑。(多么可爱顽皮的大象,给游客带来多大的快乐呀,从中我们也感受到人和大象是多么亲密和谐)

  板书:(表演、按摩、开玩笑)

  ⑤表演的尾声,也是最____……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四、重点研读,“与象共舞”

  1、课文写了这么多内容,为什么题目单单叫做“与象共舞”?(因为与象共舞最能体现人和象的和谐与亲密关系。)在板书中做上箭头。

  2、好,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一段。课件出示这一段句子:最使人难以忘怀的……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如果大象会笑,此刻所展示的便是它们独特的笑颜。

  3、哪一句最能体现人和象之间的亲密,和谐?(指一生朗读,用黄色字样标出)

  说说你的感受。(随即点拨)

  人群和象群,这个人群包括哪些人?为什么大家都要上去和象一起跳舞?

  (被欢乐的气氛感染,看到翩翩起舞的大象,产生对大象由衷的喜爱,情不自禁想亲近大象,远远看着不过瘾,只有和它一起跳舞才能充分表达对它的喜爱)

  此时,在游客的眼中,一只只大象就像( )

  4、指导朗读: 把你的感受带进去,再读这个句子。

  而翩翩起舞的大象,有了人群的加入,显得更加的——兴奋、高兴。从哪里看出?此时在大象的眼中,舞动着的人们就像( )

  5、让我们走进人和象的内心,出示填空题,训练说话。

  此刻,如果你就是与象共舞的游客,你会激动地想

  如果你就是在舞动的大象,你可能会想

  师:这一舞,舞出了快乐,舞出了信任,舞出了和谐,舞出了融洽。

  6、带着各种感受,有滋有味地再读这一段。

  7、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哪一句话概括了主要意思?课件显示句子。你发现这个段落的结构特点了吗?先概括再具体。(板书)先概括地写最难忘的是看大象跳舞,再具体地写大象怎样跳舞,人和大象怎样共舞。这就是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我们回到上文看看哪些段落也是这样的结构?找出来

  课件一句一句出示概括的句子:象是泰国的国宝。

  在泰国,人和象之间没有距离。

  据说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有四段都是采用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使条理非常清楚。

  五、总结课文,迁移写法

  1、老师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细细研读了课文,深深感受到了泰国独特的风情:人象共舞,和谐融洽的场面。想看看这些画面吗?老师找了几张,让我们细细地欣赏,静静地感受着。可能你对人和大象的和谐亲密会有更深的感受。

  2、这节课我们还学到了一种写法:先概括介绍后具体描写。如课文的2-5小节。

  3、课堂练习

  人和大象的关系是多么和谐融洽啊!

  板书设计:

  与象共舞

  ↓

  和谐亲密

  人←———→象

  平静坦然 熟视无睹

  国宝 表演、按摩、开玩笑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掌握文中的四字词语,并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能根据课后练习的提示,选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通过学习,了解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尊重科学的精神。培养小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完整地了解富兰克林实验的全过程及其原理。

  难点: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自然界中,有一种可怕的、令人恐惧的现象,它每年都会发生几十亿次。在我国古代神话中把它称作“雷神”,由神话中的雷公电母所掌控。西方国家则把它看作是“上帝的怒火”。它究竟是何方神圣,如此令人恐惧?这就算我们今天要解开的-----天火之谜。(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题)

  师: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生:什么是天火呀?

  生:天火是怎么发生的呢?

  生:天火有什么危害?谁解开了它的秘密?

  ......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太好了。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清除阅读“拦路虎”(课件出示生词)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混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发冲冠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爆炸 毙伤 钥匙 颠簸

  师:请一位同学大声给我们朗读一下。(生看课件读)

  你的声音真是响亮,只是有些词的读音还需注意。(纠正读音)

  师:现在你会读了吗?那现在就再请你用响亮的声音,带领全班同学把生词读一下,大家掌声鼓励!(生带读)

  2,理清文章脉络。(课件出示课后练习四)

  师:生词会读了,现在我们把它放入文章,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认为符合要求的句子。(生快速浏览,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就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画出的句子来概括段意。

  (生读后,评议,集体订正,课件出示正确答案。)

  三,精读课文,感悟精神

  1,从“可怕”入手,感受天火

  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试着找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词。(课件出示第一段,生读后找出“可怕”一词。)

  师:天火的确很可怕,可是你并没有读出你害怕,恐惧的感觉来,谁在来读一下,要注意读出情感。(师指导读出天火击倒人,劈开树的恐惧。)

  师:你读得真好,感情处理很到位,难怪人们称天火为“雷神”,“上帝的怒火”。神都发怒了,谁不害怕啊!

  2,从“现象”入手,捉住天火

  师:天火如此厉害,能击伤人,劈开树,着实令人恐惧。那么都以什么面目展现在人们面前呢?谁能从第三自然段中找出对天火现象的描写呀?(生读,订正后,课件出示:发光、颜色、方向、爆炸声、毙伤动物......)

  师:哎呀!这与我们生活中的静电放电现象很相似嘛。(师生共同):它们都会发光......都能毙伤动物......

  师:这些共同点是谁观察到的呀?(生答:富兰克林)当人们还陷在对天火的恐惧中时,富兰克林却在冷静地思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猜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请同学们用坚定的语气大声齐读这句话。(生读)多么可贵的探索精神啊!

  师:同学们,在那个时代,富兰克林的这种推论超出了人们的认知范围,人们对他这种推论的反应如何呢?请一位同学读这部分内容。(生读)

  师:你对这部分处理的太好了,读出了人们的怀疑,读出了人们的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质疑,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呢?

  生: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师:对,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证明自己的.推论正确与否。同学们,这种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代人所必须具备的。

  师:同学们都知道,雷电的威力是何等的巨大,这样的实验是何等的危险。但是富兰克林为了科学,为了真理,他甘愿冒险。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仔细了解富兰克林捉住天火的全过程。(生大声朗读)

  师:(课件出示富兰克林实验过程):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一只风筝在风雨中飘摇,突然,一阵狂风,一道闪电,一个惊天炸雷,富兰克林看到被淋湿的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了起来,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就是这一靠,揭开了人们心中的“天火之谜”,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大声喊道:(生齐读)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师:同学们读得还不够激情,再激动一些。(生齐读注意感情)

  同学们,富兰克林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做这个实验的,我们切不可盲目模仿。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告诉了人们什么?请同学们大声齐读第五自然段。

  所谓的雷神,所谓的上帝的怒火,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它不再是可怕的天火,当人们沉浸在又揭开了一个自然谜团的时候,我们的富兰克林又在思索了。他又在想什么呢?

  三,从原理入手,利用天火

  师: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无止境的探索。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第六自然段,要读出欢欣的语气。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避雷针的身影。让我们现在就把它们找出来好吗?

  (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评议,课件出示。)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伟大的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我们从富兰克林身上学到了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我们青少年就需要这种精神。让我们今后充分发扬这种精神,去解开自然界中的一个又一个谜团吧!

  五,作业超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抄写生词,并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课外搜集一些自然科学小知识,制成小卡片,办一期小贴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由反映农家生活的中外作品四首组成本课内容,这是人文性在音乐与社会关系上的体现。让我们从音乐中体验农业丰收带来农家乐,从而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2.了解民族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识。

  3.选择合适的音组填空,为旋律创作活动做铺垫练习。

  教学重点:歌曲演唱

  教学难点:二声部的演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苹果丰收》,听《快乐的农夫》。

  第二课时: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第三课时:听《丰收锣鼓》;命题创作活动。

  第一课时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

  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二课时

  一、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

  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

  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

  (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第三课时

  一、聆听《丰收锣鼓》

  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

  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

  (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

  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14 个生字,正确认读“湛蓝、充沛、硕大、火炬、巨蟒、渗透、聆听、木薯、强悍、粗犷、篝火、繁花似锦、含情脉脉、大饱眼福”等词语,并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非洲的风情特色,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出非洲的风情特点的。

  4、引导学生练习用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以丰富对非洲的认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非洲的风情特色,学习作者是如何写出非洲的风情特点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阅读知识,自学课文内容,在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 :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离开了万象之国 —— 泰国,我们仍深深地陶醉在与象共舞的欢乐气氛中。今天我们要走进辽阔的非洲,去欣赏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教师板书课题:28 彩色的非洲)

  2、齐读课题,对课题质疑。

  二、自主学文

  1、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思考:“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课文中边读边作批注。)

  3、对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三、全班交流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表现在哪些方面?

  1、理解“色彩斑斓”的意思。

  2、朗读句子。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的?

  4、课堂交流,引导学生概括。

  (1)非洲的蓝天、骄阳是彩色的:

  (2)非洲的植物世界是彩色的;

  (3)非洲的动物世界是彩色的;

  (4)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

  (5)非洲的艺术也是彩色的。

  5、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把这些内容连接起来?找出这些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四、深入阅读,体验“非洲的彩色”

  1、色彩斑斓的非洲给我们的视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再仔细地朗读课文,画一画:非洲的哪一处地方最让你心动?读一读,品一品。

  2、自由交流,随机指导。

  (1)重点交流课文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写出了花之多,花之艳?

  ①出示句子:“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白花,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黄花,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白里透青的玉杯,火炬树绽开的花朵比绿叶还多,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

  “高擎”和“绽开”两个词妙在哪里?“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写出了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出示句子:“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五彩缤纷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紫的、黄的、绿的、红的,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点头。”

  花树的“妙不可言”妙在哪里?这样的树你看到过吗?你仿佛听到这位“含情脉脉的少女”在对你说些什么,此时,你会做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2)分小组交流非洲其他方面的“多彩”。

  (3)小结:作者写非洲,紧紧抓住非洲的特点——“多彩”展开笔墨,从天空、植物、动物、非洲人的生活、艺术五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写出了非洲特有的风情特色。

  五、总结非洲风情

  1、导语:这激情洋溢的舞蹈,来自舞者的心灵。它诉说着非洲的原始与神秘,诉说着非洲的热烈与奔放,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学生朗读这两个感叹句:“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3、教师点题:是啊!说非洲是彩色的在于它的色彩斑斓,更在于它的多姿多彩!让我们再一次赞叹这彩色的非洲吧!

  学生再次感情朗读这两个感叹句。

  4、学生自找答案:回到课前学生的质疑,如:为什么说非洲是彩色的?为什么课文要以“彩色的非洲”为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六、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前搜集到的非洲相关资料,谈谈你对非洲的印象。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如,画一幅画,写一段话,写一首小诗等。

  2、全班交流。

  七、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语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小艇的特点和船夫的驾驶技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设计理念:

  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以学生的阅读学习为主线,通过创设情境,读、思、画、议等手段,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小艇的构造特点,领悟小艇在威尼斯的独特作用,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正确读写“威尼斯、小艇、船艄、船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构造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3、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国外走走。看,这是意大利东北部美丽的水上城市——威尼斯(板书)。她的周围被海洋环绕,有401座桥梁横跨在117 条纵横交叉的河道上,连接118个岛屿,有水城、桥城、百岛城之称。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也慕名前往,游览之后,他写下了《威尼斯小艇》(板书)这篇佳作。今天就让我们借着《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一睹威尼斯独特的风光。

  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课文了,课文中的词语都认识吗?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生读:艄shāo

  师:哎,请你再读一遍(船艄shāo)

  师:一起读。

  生:船艄

  意图:关注学生易错的字音。

  师:继续读(指名)纵横交叉(chà)

  师:同学们有不同读音吗?(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习多音字)

  chā(交叉)

  chà(劈叉)

  生……叉chā

  师:叉是多音字,叉这个字还有两个不常用的'读音课下查一下字典。

  意图:这个字有四个读音,教师只关注了常用的两个,留下了两个让学生查字典,意在培养自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师:唉,同学们,从字面上也能知道词语的意思。这里有两个四字词,谁想猜猜它们的意思。

  生猜:纵横交叉 操纵自如

  意图:根据字面猜想词语的意思,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有助于高年级学生积累方法,为推想词句的意思打下基础。

  师: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吧。(齐读)

  三、整体感知

  师: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了,那下面就让我们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说说课文能容)

  生:小艇的样子

  船夫的驾驶技术

  小艇与人们的关系

  (师随机板书)

  意图:梳理课文内容

  四、重点段落品悟。

  1、品读第二自然段,了解小艇的构造特点。

  师:作者在众多事物中选择了小艇来写,那是一只怎样的小艇呢?我们一起去看看!请大家认真读第2自然段画出描写小艇特点的句子。(初步认识小艇)

  师:谁来说一下。

  生:像——、像——。

  师:对,像独木舟,像——

  师:再仔细读一读描写小艇的句子,想一想小艇的_____特点像独木舟。

  生:长、深、窄。板书,特点。

  师:像独木舟多有趣的样子,你再来读读吧。

  生:读。

  师:二三十英尺长,1英尺=0、3048米,二三十英尺相当于10多米长呢,比我们的教室还长。(感受小艇的长)

  师: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读出自己对小艇长的感受)

  师:这小艇可真长。(师评价朗读)

  师:那什么特点像新月?

  生:(翘)——像——

  师:多美的形状啊,你再来读一读。(生读)(感受小艇的外表美)

  师:小艇在你的朗读中更美了。

  师:同学们看老师换种写法也能写出小艇的特点。

  师:出示句子,与原文比较比较,你有什么体会?

  出示: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轻快灵活。

  生:读后交流。(体会比喻句的作用)

  师小结:是呀,正是这几句比喻的运用,文字更生动了。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构造独特的小艇。

  师:让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带着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感受到小艇的美,比喻句的妙用)

  意图:

  1、通过重点词句的品悟,了解课文写了小艇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比喻的。这是学生“得意”的过程;

  2、通过对比阅读,体会比喻的作用,感受文字的美。这是学生“得言”的过程。3、在品读中逐步形成对小艇形象的完善。学生脑海中的小艇,是通过内化文字一步步形成的,也许不如画面美,也许比画面更美。但这是学生个人感悟,是学生品文析句,思维想象的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奇特的小艇想不想坐上去?

  那就坐上去吧,轻轻地闭上眼睛。

  师配乐朗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小艇的美观舒适。

  2、品读第四自然段,了解船夫的驾驶技术。

  师:这么美观、舒适的小艇要想行动自如,还离不开船夫的驾驶技术。

  师:认真读一读第4段,看看哪个词最能体现船夫的驾驶技术。(通过关键词来说明船夫的驾驶技术)

  生:操纵自如。 预设:(找不到,提醒最能体现的)

  师:有几个动词体现了操纵自如,你发现了吗?

  生:挤、穿过、急转弯……(随机板书)(抓住动词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

  师:挤字用的特别好,你再来读一读。

  师:不管多窄,他总能用尽办法挤过去,一个挤字仿佛让你看到了什么?(体会用词的准确)

  生:想象说。

  师:说得多好哇。

  师:谁能像他一样再说说一个穿过,仿佛也让你看到了……?

  生:答。

  师:多了不起的船夫,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在感悟中读出情)

  师:来往船只非常多,速度特别快,河道十分狭窄,可船夫却能平稳的穿过,真是技术高超的船夫啊!我们怎能不佩服呢?谁再来读读。

  指名读。(训练有感情的读)

  合作读:这么多人想读,那我们合作来读一读,把这六句话分4层来读,①②|③|④|⑤⑥(分层次来读体会船夫的驾驶技术)

  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动词,想象画面,体会船夫的“操纵自如”,在品读中表达对船夫的敬佩之情;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及构段的形式。

  3、速读最后两段,概括两段内容。

  师:船夫的技术真了不起,看人们都来坐小艇了,快速默读最后两段,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读)

  师:你来说。

  生: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师:所以作者说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联系到课文开头说明小艇的重要作用)

  师: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告诉了我们小艇是主要交通工具=大街上的汽车。(板书)

  五、回顾全文,了解课文结构特点。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板书提示)

  (学习课文的结构形式)

  生:(总——分)

  师:你真会读书,是呀,下面的部分都是围绕第一段来写的,这就是总分的关系。在写文章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使文章条理、脉络清晰。(了解总——分的作用)

  师:同学们游览了威尼斯,观赏了小艇,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

  师: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回顾本课的写作特点)

  1、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比喻。

  2、动静结合。

  意图: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回归整体。

  六、作业:写自己喜欢的物品或家乡的景物,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写出特点。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材解读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教学内容,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同时也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作者根据古诗,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给我们展示了三幅画面:

  赏景,此处无声胜有声;

  送别,萋萋满别情;

  目送,展现的是无尽的思念之美。

  作者三幅画面的描述,很多都是结合诗句展开的想象。想象,让诗情在画间流淌。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体会诗人间的依依惜别情,还有对朋友的祝愿,不仅仅是伤离别,更有对相见的盼望。在教学中还应该懂得如何读悟一首诗,即要学会展开想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知课文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去表达这种情感的。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安排:

  1、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解题

  1、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句,谁来背几句?

  (生交流)

  2、老师这儿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请同学们读读。(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指名读。

  知道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

  4、今天我们就随着课文一起来到黄鹤楼,一起去感受那深厚的友谊。

  板书:黄河楼送别

  (读题,介绍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二、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的音,画出不懂的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生字词正音。

  出示生字词语:

  孟浩然 暮春 饯行 暂时 友谊 唯一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

  四、质疑,初读课文,一定有不少疑难问题。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质疑)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内容安排: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诗人用一首诗记述了此情此景――

  2、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朗读。

  二、品读诗文

  1、读了李白的诗,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这次送别的那些信息?

  时间:暮春三月,地点:黄鹤楼,送别方式:饯行

  2、那是怎样的一个季节呢?――

  读课文有关的描写: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朗读,这样美丽的景色,你又能用什么四字词语去描写它?

  (告诉学生,在一段话中能够合理的恰当地用上几个成语或者四字词语,不但能够增强表达的效果,而且读起来也更加上口,更有节奏感。)

  3、师: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站在黄鹤楼上,居高临下,可以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春光景色了。

  画出描写他们“欣赏”春景的句子,读一读,你有什么感悟?

  出示: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交流:一对好友马上就要分别了,离别是他们心中最不愿意触动的弦,此次一别,相见无期,所以此时的心中充满的是离情别绪。

  看似悠闲的欣赏着风景,其实只是为了掩盖心中的.那一份不舍,那一份无奈。)

  朗读,体会此情此景。

  4、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出示对话:

  “孟夫子 ,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指名朗读。从他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李白对诗人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恋之情)

  感情朗读

  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是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作为兄长和老师的孟浩然,是如何宽慰好朋友李白的呢?出示:

  “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朗读:指导朗读孟浩然的话。

  注意孟浩然说话是的动作: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动作的豪爽,掩盖住内心的不舍,送君千里总有一别。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心朋友,即使相距遥远,也如近邻。因为心在一起。

  5、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坐船走了,顺江东去的船渐去渐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此刻――

  出示: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

  朗读。读了这一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从“伫立”、“凝视”、“浩浩荡荡”等词语中感受到李白心中的依依不舍之情)

  质疑:这一节一开头两句话,写景,用的是什么修辞?为什么在这里要写“杨柳依依”,“沙鸥点点”呢?

  (借物抒情)

  6、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名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朗读,质疑:“孤帆”什么意思?长江里只有这一条船吗?

  “过尽千帆全不见,――

  眼里只有孟夫子”啊。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课时目标:

  a)按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顺序或方位顺序写纪实作文。

  b)能合理想象写出有创新的作文。

  c)能运用正确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d)能主动阅读欣赏他人优秀作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8次作文内容。

  1、学生翻阅习作,整理归纳。

  2、交流整理学生认为困难的作文类型。

  二、指导写读后感和活动的文章。

  1、再此阅读《开国大典》《难忘的一课》

  2、阅读欣赏班机同学的`优秀作文,交流写作方法,谈听后收获。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习作。

  三、全班欣赏课外优秀习作。

  四、修改习作。

  1、讲授正确修改符号。

  2、运用正确修改符号修改作文。

  3、背诵自己满意的习作。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第一问的内容。

  2、能联系实际说说这一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 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

  (2) 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

  (3) 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

  (3)填充概括段意

  (4)开门见山提出了( )

  (5)分别要求学生从( )、()、()、()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 ),( )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

  (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 )的好习惯,争取在( )取得( )。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四、学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左右结构: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 ( )炼( )彼( )

  葡 ( )练( )履( )

  4、完成习字册。

  5、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

  2.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

  一、复习课文大意,相机板书

  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健康是生命之本 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

  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

  (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 ),筑起( ),学习上认准( ),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

  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填空(课后4)

  板书设计:

  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 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 学问有没有进步? 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 打牢基础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一、教学要求: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泊船瓜洲》。

  一、激趣导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二、板书诗题,读题。

  1.过渡: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2.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3.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4.指名答。(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三、诗句赏析。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6.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7.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的高山。

  学生口述。

  8.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引导从课题的船停靠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五、布置作业。

  学会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一、谈话导入。

  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他们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首读一读,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题,你发现什么了?指名答。

  4.那么,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三、品读感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课件出示两首古诗。默读,划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哦,原来诗人来到了──(生答:洛阳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见──(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来的是阵阵──(生答:秋风),这秋风是那么的(生答:凉爽、舒服、惬意),让他禁不住地提笔──(生答:写家书),提起笔来才发现要写的──(生答:要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真是──(生读: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小结: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四、继续品读。

  1.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这又一次的开封、密封的过程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这真是说也──(生答:说不完)道也──(生答:道不尽)。

  3.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理还乱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4.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和《秋思》。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呜咽”“痛悼”“永生”在文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人民为失去了小平爷爷这一伟人而悲痛的感情,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缅怀小平爷爷超越时代与国界的影响,这是重点部分,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法: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品读感悟法,让学生通过品读,体悟人民和小平爷爷的血肉亲情,缅怀小平爷爷伟大的功绩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学思路: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我构建、学习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因而,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将此课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课文第一段。给足时间使学生读、思、划、批,自读之后有个人的感受、体验和见解。第二课时:深入研读课文体会感情。通过抓关键词、多种形式的读,多媒体等手段,引导学生悟清传情,内化迁移。

  板书设计:

  在大海中永生

  也许……也许……

  撒向大海丰功伟绩

  也许……也许……

  告别大海怀念

  教学活动设计:

  一、激情导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继续在浩渺的大海中追忆、怀念这位伟人。 1997年2月19日,敬爱的邓小平爷爷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离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各族人民全都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位历史伟人骨灰撒大海的情景吧。

  2、师: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一代伟人从此告别人世,课文会怎么描写这感人的一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呜咽”“痛悼”“永生”在文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3)体会人民为失去了小平爷爷这一伟人而悲痛的感情,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二、民主导学

  1、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2---4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三节讲了什么?

  生答,师板书:撒向大海

  (2)师:在骨灰撒入大海的那一刻,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指名读第2自然段

  (3)师:“呜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大海在呜咽?“痛悼”是什么意思?

  (4)师:人们痛悼伟人,悲痛不已,所以听到寒风卷着浪花,便感到大海在低声哭泣,这是用了什么手法?(拟人)借大海来表达人们什么样的心情?(悲痛)痛悼伟人的离去。正如杜甫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指名读,师评价:你的朗读流露出一种既悲痛又不舍的感情。

  再指名读

  江河动情,天地同悲。男生齐读。

  大海呜咽,寒风痛悼,这是我们心情的真实写照。女生齐读。

  (5)师:奔腾不息的浪花将把邓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哪里呢?生默读第3自然段,用“-------”划出来。

  生交流

  师:这四个地方用四个什么连在了一起?(也许)这就构成了(排比句),还用了什么修辞?(拟人)从哪儿看出来的?(送)

  指名读

  (6)师:让我们与奔腾不息的浪花一起去缅怀邓小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吧!

  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师:你读的声音越来越响亮,为什么?(邓爷爷的影响越来越大)

  指名读

  (7)师:当奔腾不息的浪花把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时,祖国人民会说些什么?当浪花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时,港澳同胞会怎么说?当骨灰送往三大洋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众又有什么话对邓爷爷说呢?

  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8)师:邓小平的伟大思想在中国历史、世界历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他人生的征程,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同时昭示着一个真理: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

  生齐读排比句并试着背诵

  (9)师:从那永不停息的涛声中,人民仿佛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

  师:邓爷爷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的影响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

  课件理解“超越时代”,“超越了国界”

  出示第3自然段,读给同桌听并说说理由

  朗读交流

  (10)师:骨灰撒大海,鲜花送伟人

  连读2---4自然段,在朗读声中铭记邓爷爷的丰功伟绩和光辉形象

  2、学习第三段

  (1)师:专机盘旋,水天一色,波浪翻滚,骨灰、鲜花和海水化为一体,伟人和大海融为一体,此时此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邓小平爷爷那震撼人心的声音

  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2)师:小平爷爷深情地爱着祖国和人民,他鞠躬尽瘁,日理万机,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生前留下遗嘱,捐献角膜给失明的人,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这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最为珍贵的遗产。

  齐读邓爷爷的话

  (3)师: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们同在,与蓝天同在,与长城同在

  出示:邓爷爷与﹍﹍同在

  (4)师:言为心声,此情此景,人们由衷地发出:我们衷心爱戴的邓爷爷——(在大海中永生)

  师:“永生”是什么意思?指具体的生命么?(不是,是指他的丰功伟绩。师板书:丰功伟绩)

  三、检测导结

  1、师:邓爷爷与世长辞了,我们告别大海,但他的音容笑貌永远浮现在我们眼前,他震撼人心的话语永远回响在我们耳边,同学们,你有什么话想对九泉之下的邓爷爷说呢?

  指名说

  2、师: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说不尽邓爷爷的丰功伟绩,他为祖国和人民贡献了他的毕生精力,其中影响的是他提出的“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他的丰功伟绩将在大海中永生。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邓爷爷的怀念之情吧!(板书:怀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

  三、跟老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孝宗时出使金国,表现出不畏__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释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

  5、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⑥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其二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②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③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④蛱(jiá)蝶:蝴蝶。

  6、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7、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1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14、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指导点拨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题质疑。

  1、同学们曾经欣赏过神奇的九寨沟、秀丽的西湖、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安徽省看看“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板书)。请看大屏幕!(播放黄山风光)黄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疑问?俗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相信大家,只要用心读书,就一定能解答这些疑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提出自度要求

  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尽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以在课文中把不理解的字词标划出来。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交流(相机板书“潇洒”“遒劲”“蟠曲”等词语)“不动笔墨不读书!”许多同学在读书的过程中标划出了不理解的字词,这个习惯很好!谁来读一下这些词语啊?

  3、指名读,齐读(相机正音)

  这些词语的意思老师都知道。是让老师直接告诉你们,还是通过读课文自己解决呢?

  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多读几遍课文,疑问总是能解决的?

  4、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成功,不简单!鼓励鼓励自己!

  三、精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黄山奇松到底“奇”在哪儿呢?(三大名松)

  黄山松的姿态实在太多了!要想看黄山松,最好的去处就是“黄山绝胜处”玉屏楼了,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这一段,试着用横线、波浪线、双横线分别标划出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1)迎客松(出示迎客松的文字)

  谁来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

  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多么潇洒挺秀的迎客松啊!多么热情好客的迎客松啊!多么坚韧顽强的迎客松啊!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了!让我们带着对迎客松的赞美,带着对迎客松的敬意,一起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2)陪客松、送客松(出示课件)

  玉屏楼前还有形如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我们接着往下读……

  黄山上只有这三大名松吗?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总结:是啊,黄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奇特的黄山松,黄山松便展现着千姿百态将黄山装点地更加神气、更加秀美。

  四、指导生字

  1、观察(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师范写:誉屏屹卧

  3、描红。

  4、临帖(在练习本上写)

  5、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黄山奇松“奇”在哪里?(板书:奇)

  2、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感悟课文。

  二、精读课文,深化感悟。

  1.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就必需首先走进奇松,好好的认识一下黄山奇松。如果要让我们去寻找个最佳观赏点,去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

  你怎么知道玉屏楼是最佳观赏点?指名读第二节第一句,解释“黄山绝胜处”。(黄山最佳观松的地方)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请同学们速读第二小节,用横线、波浪线,虚线分别划出描写几种松的句子。

  指名分别读三大名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师评价

  3、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句子)

  (1)组织交流。

  (2)相机解释词语。“遒劲”、“郁郁苍苍”。

  4、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5、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并不稀奇啊?你觉得呢?你觉得它“奇”在哪儿呢?(虽然……却……)

  6、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他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板书:虽然……却……)

  7、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同学们伸出手臂,对照图画想象。师请学生示范动作。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8、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

  (出示图片)仔细看图,陪客松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陪客松的美与奇。(指导朗读。板书:如同……)

  9、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出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奇不奇?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板书:比作……,好像……)

  三、回顾整体、升化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教师范读第三节)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2.今天我们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大家能不能选你印象最深或最喜欢的松树,把它画出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造句。

  2、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按“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质疑→读议(解疑)→说练”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以启发式为中心的“读读、议议、说说”的教学方法,在读议、理解过程中穿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关注课文的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同时,避免把课文上成空洞的说教课,政治思想课。应把时间限度地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没有斧凿的痕迹,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读懂课文,掌握方法,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悟两位首长乃是共产党领导人高尚人格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严守军纪、关爱群众、以身作则、模范表率,才使“军爱民,民爱军”,“军民一条心”,才使自己的政党有了极强的凝聚力,使自己的战斗部队坚不可摧,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拥护,才使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二十八年,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了腐朽黑暗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学重点】

  1、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条心”的军民鱼水般的深情。

  2、借助课题,结合相关的问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按照“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两教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

  一、实物展示,激趣导入

  1、出示两块银元,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银元,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钱币。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这两块银元有关,围绕这两块银元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记记生字的字形,想想新词的词义。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交流反馈

  (1)做作业本第二题,做完后自由轻声朗读,全体完成后齐读。

  (2)出示习题:

  埋怨(mán mái )缝补(fèng féng )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暂时不要求学生十分完整的概括,

  只要求学生说个大概)(孙老汉给刘司令员和邓政委沏茶时不小心打碎了茶壶,邓政委塞给他两块银元叫他再买一把。孙老汉的老伴把银元缝进了刘司令员的衣领里。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又派人把银元送还给孙老汉)

  二、分段理清文章线索

  1、围绕着银元,你能给课文理出一条线索来吗?

  (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塞银元——(孙老汉的老伴)缝银元——(刘司令员和邓政委)送还银元。

  2、根据以上线索,给课文分段。

  (1)学生根据提示分段。

  (2)交流。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1.《师恩难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辨字组词:

  尾()炊()歇()诲()

  娓()吹()息()海()

  二、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娓、姥、炊、歇、叨、诲”。

  2、指读。

  3、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4、描红临写。

  5、评价:

  ①学生互评

  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②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2、实践活动: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3、课后练习4提示: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

  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

  2.陶校长的演讲

  一、了解演讲的特点,在有层次的阅读中达到正确流利地演讲课文。

  二、学会生字,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三、通过探究性学习,感悟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1、理解“演讲”。

  (1)板书“演”,说说写“演”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用“演”组词,适时写上“讲”。

  (2)说说演讲是怎么一会事,“演”什么意思。

  (在群众集会或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出示卡片“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3)老师演讲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说老师发表了什么见解,明白何为演讲。

  2、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演讲,争当小小演讲家。(板贴小小演讲家标志)

  请一学生说说现在能作个演讲吗?从而明白作演讲首先要有话要讲,然后向大家提供一篇演讲稿,打开课本。

  二、感知演讲稿

  1、自读课文,想想作者跟同学们谈了些什么。(板书:读)

  2、交流讨论,从中明确文章的层次。

  (1)演讲稿共几个自然段。

  (2)齐读第一自然段,明确演讲的中心话题。(板书:四问)

  (3)分别指名读2——6自然段,明确各段演讲中心。

  (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三、感悟演讲内容,学习演讲

  (一)学习演讲“问健康”部分

  1、理清层次

  (1)假如让你来讲健康问题,你会从哪几方面来讲?

  (2)自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讲的?也可同座交流。(在”读”字上加圈)

  (3)交流讨论,投影文字灯片。(问健康: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提出希望)

  2、理解“健康第一”的观点

  (1)现在你觉得能演讲好“问健康”这部分内容了吗?如果不行,就再读读(“读”字上加圈),抓重点句子,不太理解的地方读读想想,体会一下作者的见解是什么,想说明什么。

  (2)交流讨论

  A、“有,进步了多少?”(应该有进步,还应该争取大进步。)

  B、“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本,事情的根本,最重要的,生命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健康。让学生谈谈对“寻求幸福”的理解,然后抓“有了……才有……”体会健康的重要性,是一切的根本。

  C、“否则”是进一步肯定健康的`重要。(“否则”:不这样的话。)

  D、“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要有健康的身体要从两方面去做。让学生说说是怎么锻炼的,猜猜“锻炼”为什么是金字旁,火字旁?投影画面明白锻炼本意,明白锻炼要吃得了苦,经受得住考验。举例说说对“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的理解。

  E、说说对“健康堡垒”的理解。(“堡垒”,从字形上猜是什么东西,然后看图片)

  3、练习演讲

  (1)各自练习演讲这部分。

  (2)指名演讲,学生评议。

  (3)指导感染性演讲

  A、了解作者

  (1)看画像,说说是谁。板书“陶”说说去“阝”加“艹”是什么字,加“氵”是什么字,学生描红“陶”,课题板书完整。

  (2)介绍演讲稿写作背景。(画像旁投影文字)

  陶行知: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于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6年在重庆北碚创办育才学校。皖南事变后,重庆政治黑暗,物价飞涨,育才学校受到特务威胁和经济断绝的严重困难。全体师生在陶行知带领下,团结一致,开荒生产,一日两餐稀饭,度过艰难时期。陶行知关心学生德智体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了著名的“每天四问”的演讲,启发学生鼓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学做“真人”。

  B、进一步了解演讲特点

  读了作者介绍是不是对演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明白演讲不仅仅说明事理,发表见解,还在于说动听众,让人受启发,所以演讲还要有感染力。出示卡片:感染听众受到启发)

  C、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染力地演讲,可利用重音、停顿、语气、手势等帮助表明自己的见解。

  D、指名演讲第二段,评出小演讲家,然后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4、小结过渡: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演讲要有个中心话题,围绕中心准备好从几个方面展开讲述,并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语气、语调、重音等,还可加上适当的手势,尽可能地感染听众,让听众受到启发。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着演讲第三自然段。(明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一读再读。)

  (二)学习演讲“问学问”部分

  1、四人小组学习,边学边讨论这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陶校长想要告诉听众什么?然后练习演讲,可动动笔动动手,有问题可举手。

  2、交流讨论

  (1)中心话题是“学问”,层次: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

  (2)指名说说这部分演讲要注意些什么,那些地方很重要。

  (3)结合同学发言,师出示文字灯片,添加符号。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才能……。

  (强调有学问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体验讲;在学生演讲时指导停顿及重音。)要……就要专心致志,就要……坚韧不拔

  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举例说说怎么做就是“专心致志”,“坚韧不拔”,“钻进去”,“展开来”。怎么做要读得有力,让人觉得必须这么做。)

  3、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4、指名演讲

  (二)小结

  1、让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2、这堂课我们从这篇演讲稿中进一步明白了健康、学问的重要,受到了感染,得到了启发;知道了什么是“演讲”,也初步学会了演讲,这都得感谢——“陶校长的演讲”。

  四、作业

  1、从第二、第三自然段中挑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抄下来,然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可举例谈自己的认识。

  2、用一读再读的方法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练习演讲。

  板书:

  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生命之本

  四问学问前进活力源泉

  工作也是学习

  道德做人的根本

  卡片:否则、堡垒、锻炼坚韧不拔彼岸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22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01-17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29

语文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案12-27

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教案11-12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12-09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4-0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10-09

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