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8篇(精选)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注释的帮助,正确理解全文意思。
(二)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并学习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游记文学史上,虽有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范大成的《石湖居士骖鸾录》和陆游的《入蜀记》等佳作名篇,其内容也是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河,然而论及旅游之专、行程之长、篇幅之巨和内容之丰富多彩,《徐霞客游记》则属同类书中之最。它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均给予很高评价。清代钱谦益称它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流连于北岳恒山的山水之间。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全文,借助书下的注释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3.对文中较难读好的二、三小段,教师带读,学生跟读。
4.请一位基础中等的学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并划读音不准处,听读完后,学生矫正读音。
5.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理解文意
1.学生结合书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各自口头翻译全文,将难译处做上记号,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2.学生质疑,将做了记号的`难译处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或老师回答。
3.带着对全文的初步理解,齐读全文,并思考各小段的主要内容。
4.概括各段内容,理清全文思路。
明确:第1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2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
第3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景物。
第4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巩固对文意的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是导游,按照课文的内容,做好介绍游览恒山经历的发言。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准备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的介绍。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检查上一课朗读要求是否达到,也帮助其他学生回忆全文的内容。
(二)检查翻译
请两三位学生以徐霞客或是导游的身份,以课文为基础,向同学和老师介绍游览恒山的经过。其他同学在听读时注意该同学讲得是否与课文有出入,并在课本上将主要游览的景点做上记号。
(三)及时矫正
针对刚才“徐霞客”或是“导游”的发言,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请学生结合课文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同时,还可以适时对学生发言的语气和语态加以指点。
(四)找出游线
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进一步了解熟悉课文,感性地了解游记的一些特点。
明确: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在山顶上看见山北“崩崖乱坠,杂树阴翳”,还有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下山从西峰到寝宫后危崖顶,经过松柏林,从山崖缝隙到飞石窟。
(五)学习精神
朗读全文,读后指导学生从部分语句中体会作者的精神,此篇游记充实丰满,不但山景风光尽显笔下,而且活脱脱刻画出登山之人的勉力求索,例如“余时欲跻危崖,……始登其顶”,写出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六)交流材料
老师选择部分学习小组的代表,上讲台交流介绍有关徐霞客及其游记的材料。
补充:1.徐霞客(公元1586年—公元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省江阴人。徐霞客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自幼“特好奇书,侈博览古今史籍及舆地志、山海图经以及一切冲举高蹈之迹,每私覆经书下潜玩,神栩栩动。”应试失败后,他决心挣脱科举枷锁,埋头于古今史籍、舆地图经之中,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考察生涯。经广泛阅读、独立思考,他不顾异端邪说之讥讽,毅然对图经志籍提出怀疑,又对自古以来奉为经典的《禹贡》发出责难。为了考察祖国大好河山,自22岁起便开始出游。三十多年来,他东渡普陀,北历燕冀,南涉闽粤,西北直攀太华之巅,西南远达云贵边陲,足迹遍涉江苏、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直到55岁那年身患重病,才被云南丽江太守派人护送回家乡,第二年便病逝。
2.《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裁详尽记录了徐霞客毕生行屐所至,观察所得。除失散者外,目前保存文字达六十余万,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自山川源流、地形地貌的考察,到岩石、洞壑、瀑布、温泉的搜奇剔胜;从动物、植物生态品种的比较,到矿产、手工业、居民点、物价的记录;从民情风俗的观察,到民族关系、边陲防务的关注……都充分地说明他经历艰苦卓绝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科学之果。《徐霞客游记》既是科学著作,也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文学游记。作为徐霞客探索山川地貌奥秘的忠实记录,它将大自然之雨、雾、晴、晦的千姿百态,山、水、树、岩的万般安排,再现于徐霞客的笔端,处处融汇着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深情。
(七)布置作业
课后查阅徐霞客的《游雁宕山日记(后)》和明代乔宇《恒山游记》,试与本文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做一些比较。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整个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的小屋的留恋和喜悦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6、9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我爱我的小屋,爱那个装满童年的小屋”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播放歌曲《童年》
2.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同桌交流。
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细读深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深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读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词语,思考:小屋什么样,小屋里有些什么。
2.学生汇报。
3.瘸腿的门、肥沃的小园、方方正正的大“眼睛”窗口、一铺光光的大炕、两个木呆呆的箱子、一面用满半边花的镜子,小屋的这一切,给你怎样的印象?(简陋)
4.正是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给了作者终身难忘的快乐童年。默读第5自然段,画出表达作者童年快乐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的快乐。
(二)细读深究----感受作者对小屋感情的'不断变化。
1.是什么吸引作者走出了小屋?(弯弯的小河、多得要爬出来的鱼、平展的田野、软绵绵的白云。)仔细阅读第6-8自然段,感悟作者的感觉与感情。
2.同桌互读第9、10自然段,讨论:“啊,小屋,我竟舍不得你了,你知道为什么吗”让作者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
3.指名汇报讨论结果。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代。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深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1.指名读第11--14自然段,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恋恋不舍。
2.小屋“小了”,小屋“远了”,小屋“老了”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第11-14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认识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的光辉成就和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二、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四、学习准确运用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了解本文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以及时间从先到后说明事物的顺序。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
问题预设
一、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以代表性事例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和准确运用语言的特点。
二、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时间上则从先到后。要学生理解这一点并不容易,要在理清全文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地加以说明。
三、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必须结合课文有机地进行。
四、布置预习,运用工具书弄懂生字词,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中国石拱桥》一课。
二、作者介绍
茅以升: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几十年致力于桥梁的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修建了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三、检查预习
1.字词积累:洨(xiáo) 匀称(yún chèn) 河堤(dī)
2.解释词语: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惟妙惟肖:形容描绘或模仿得生动逼真。惟,特别;肖,相似。
绝伦: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推崇:很尊重。
四、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指名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教师小结。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9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五、问题探究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各自的特点。
指名让学生分别回答,教师板书。
石拱桥:桥洞为弧形,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艺术价值高。
2.讨论: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明确: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能使读者对事物的认识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3.讨论: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
明确: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精读课文,研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并列出层次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 提问: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哪些?并举例说明。(略)
2.提问:本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归纳: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
二、课文研讨
1.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1)指名学生读1、2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明确:开头第1段,一连几处以虹喻桥,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第2段写石拱桥的结构坚固,这是石拱桥的又一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了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4、5段,列出层次表。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明确:第4段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及解放后的修整。第5段首先介绍赵州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以及古人的赞誉。接着从四个方面(结构巧妙;造型优美,用料节省;结构坚固;结构匀称,与四周景色和谐配合)来说明其特点。从这个层次可以看出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是运用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学生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
明确:由整体到局部
教师小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2.学习本文准确运用语言的特点。
(1)要求学生列举出课文中表示确数和概数的词句。
赵州桥……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卢沟桥……桥长二百六十五米,由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十六米到二十一点六米。
长虹大桥……石拱长达一百二十三点五米。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三年。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六O五年左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问题:以上所提到的数字能否改动或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改动或去掉。表示准确数字的,都是经过丈量和计算的。表示概数的,都是无法考查、检测而推算的。说明文,所用数据都必须十分明确,毫不含糊,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
3.总结课文。
(1)齐读第9、10两段,讨论:本文主要是写中国石拱桥特征的,为什么最后还用两段揭示我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并且写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桥梁?
小结:第9段写我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反映了我国石拱桥发展的本质特征。第10段写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说明科技的发展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归纳中心
本文通过赵州桥、卢沟桥以及解放后创造的双曲拱桥的介绍,说明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成就及其发展,充分地表观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2.学写一篇选择有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文。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3、练习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4、练习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5、熟记12条成语。
6、读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7、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资料,学写导游词,当众介绍。
8、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2、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三、教学时间
35×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14
二、教学过程
(5分钟)1、用钢笔描红
(1)指读题目,进一步明确要求。
(2)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行书特点,并练写。
(3)学生按要求练习描红。教师行间巡视,提示握笔的姿势及坐姿。
(10分钟)2、画出错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1)小黑板出示题(1)、题(2),指名学生读题,其余同学边听边寻找句子中用错的字。
(2)师提出独立做题的要求:查阅字典,寻找规律。
(3)学生独立做题,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4)讨论交流,确定正确答案,并说出理由。
(5)学生自己修改答案,互查练习情况。
(8分钟)3、正确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1)指名读练习要求。
(2)指名学生读所列词语,再集体读两遍。
(3)举例分析,掌握规律。
(4)让学生用画出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词,想一想:它们分别可以和哪个词搭配?为什么?
(5)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6)让学生大声朗读搭配正确的词组。
(7分钟)4、找反义词。
(1)生读题,并指名说一说本题的要求。
(2)讨论每小题中加点的词各有哪些反义词。
(3)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在书上填写。
(4)指名学生汇报作业完成的情况。
(5)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句话的意思。
(6)反复读读填写的句子,最好当堂背下来。
(5分钟)5、检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58
二、教学过程
(5分钟)1、熟记12条成语。
(1)指名读题,弄清本题要求。
(2)生自由读12条成语。
(3)指名读、齐读。
(4)请生说说这12条成语可以分成几类。
(5)师生共同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
(6)学生大声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师随机抽读、抽背。
(7)指名读,集体练读,集体背。
(5分钟)2、读背《如梦令》
(1)指名读练习要求,了解题意。
(2)让生自己读读《如梦令》,把句子读通顺。
(3)启发讨论如梦令是什么。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由轻声试读,边读边想词的大意。
(6)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词的大致内容。师结合重点词语作适当点拨。
(7)师讲解后再次范读。
(8)生自己练习朗读,指名读,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生练习背诵。
(9)师检查背诵情况。
(15分钟)3、搜集家乡变化的导游词,当众介绍。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①明确写好导游词的方法。
②将搜集来的资料写成导游词。
③将准备好的导游词当众介绍。
(2)①讲清介绍的范围:家乡特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矿产资源。
②围绕以上的几个方面,组织讨论。
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那么多的内容,你打算先哪方面?通过什么渠道搜集资料?
④讲清导游词的要点:资料要翔实,条理要清楚。
(3)练习:
①写导游词
②分小组交流。
③班级交流。
(4)反馈:①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评议。
②小结。
(6分钟)4、学写毛笔字
(1)看题图,师简要讲解。
(2)师范写,讲清要领。
(3)生练写,师巡视指导,评议。
(4分钟)5、练习
练习毛笔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情境中模拟表演,能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2.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真假值周生相遇后会怎么说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3.培养学生遇到突发事件,能够比较恰当地处理.
重难点
模拟表演,能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乐学善思办法
通过演一演,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说己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同学们,你们遇到过一年级学生打闹吗?当时你是怎样做的?说听一听。
2.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落实要求
1.学生读提示,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要求。
2.换位思考:如果你和同学就是龙龙和大姐姐,你们会怎么说。教师参与讨论,适时指导。
三、模拟情境,体验角色
1.学生自由组对,根据自己的角色进行口语交际。
2.先组内演一演,然后到讲台上演。
3.同学评一评
四、,激励进步。
1.师生共同。
2.师鼓励。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二、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诗可从人物命运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三、教学时数:
2教时(总第 课时)
四、课前预习:
1、通读全诗,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了解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情节)。
3、找出诗中含有“相”“自”“见”字的句子,解释这些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第一教时: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入题:
1、勾勒诗歌发展脉络:《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2、乐府双璧:《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3、《孔雀东南飞》简介(见课文)
补充:《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二、简述故事情节,分析诗歌结构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
要点:刘兰芝的美德,两情相依的重要情节,兰芝抗婚,双双殉情,化鸟双飞的愿望。
2、诗歌结构:
层次章节标题情节段落
起兴首 句托物起兴
第一部分“十三能织素”—“及时相遣归”兰芝自诉开端
第二部分“府吏得闻之”—“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发展(一)
第三部分“入门上家堂”—“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发展(二)
第四部分“阿母谓阿女”—“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高潮
第五部分最后一节化鸟双飞尾声
三、归纳“相”、“自”、偏义复词的用法
(一)“相”的用法:
(1)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称代“你”“我”“他”“之”等等。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应 ④叶叶相交通
⑤枝枝相覆盖 ⑥仰头相向鸣
⑦黄泉下相见
(3)名词,命相,相貌。如:
儿已婚薄禄相
(二)偏义复指
①昼夜勤作息 ②勤心养公姥 ③我有亲父兄
④逼迫有弟兄 ⑤其日牛马嘶
(三)“自”的用法
“自”作“”自己解释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诗中的“自”字解释如下:
①我自不驱卿(本) ②本自无教训(本是)
③自可断来信(即) ④葳 自生光(且,还是)
⑤自名秦罗敷(其) ⑥自名为鸳鸯(其)
⑦好自相扶将(亲自) ⑧物物各自异(助词,无义)
(四)归纳部分古今异义词的用法
例: 古义 今义
汝岂得自由
虽与府吏要
可怜体无比
适得府君书
却与小姑别
千万不复全
好自相扶将
何意出此言
举手长劳劳
奄奄黄昏后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梯度学练》第一课时练习
2、熟读全诗,并背诵规定的片断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分析诗歌的赋比兴的手法,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形象。
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刘兰芝是一个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的女性。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温顺善良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焦母听到后“槌床便大怒”。后来不得不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最后的辞别母亲与“自挂东南枝”的行为则表现了他的反抗性格。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妻的爱情毫无同情和认识,独断专行。对儿子,她一会儿恶语威胁,一会儿又软硬兼施。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的丑恶本质。
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所说话的态度既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又见利忘义,不顾兄妹亲情。其尖酸刻薄,冷醒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的面孔。
(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具体的描写,从外貌、勤劳、重情、坚强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
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制度渐趋严密,在家庭生活方面,家长制成为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三、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分析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以具体问题探讨的形式分析)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可参照《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将五五,罗列行不齐。忽然卒疲病,不能飞相随。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段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五、细节鉴赏: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
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
不复娶!”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相关章节。
2.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
苏教版第一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儿歌内容,激发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此教案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老师这儿有个拼音:jiā,谁来拼一拼?
2、看老师写“家”,同时认识“”(弯钩)
3、学生在台上写一个,再指名书空。
4、给“家”找个朋友;学生扩词练习。
5、小朋友喜欢自己的家吗?这是个“小家”,我们还有个“大家”呢!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儿歌“家”,你就会明白了。(板书:小、大) 读课题。
二、朗读:
1、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儿歌,好吗?出示多媒体动画的课文朗读。
2、你们想读吗?轻轻打开课本大声拼一拼读一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遇到不会的向同桌或前后的小朋友请教一下。学生自由朗读。
3、想读得有进步的请再读一遍。
4、觉得自己有进步的请举手,想有更大进步的`再读一遍,特别把自己读得最棒的一句练一练。
5、现在觉得自己进步很大的请举手。(读书就应这样,多练才行呀!)谁来读读你最棒的一句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1)指名读,让小朋友评。
(2)指名读,让小朋友跟他比,老师评。
(3)读得最好的小朋友跟老师比,小朋友评。
6、谁试着把整首儿歌读一读。
7、听老师读读看,配乐并做适当的动作。
8、同桌自由练习,要求展开想象,加上适当的动作。
9、指名读。
10、学生齐练:配乐、做动作,可站着也可坐着,能背最好。
三、理解:
1、读了这么多遍,知道这首儿歌都写了谁的家呀?学生回答老师出示词卡。(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
2、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说话练习:课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
3、老师这儿有一些词卡,谁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贴词卡。
4、你们能把他们的家画下来吗?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画一画。
5、读读你画的一句儿歌,再说说你的画。老师再把画贴在黑板上相对应的地方。
6、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1)什么叫祖国?
(2)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大声地齐说一遍,要感到很自豪。
(3)引导:祖国的风景很美丽,像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像祖国大花园里的花朵。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小朋友的大家。
(4)跟老师有感情地读这句话,再背一遍。
7、我们每个人要爱自己的小家,更要爱祖国这个大家。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想一想,你还知道谁是谁的家?说话练习:是的家。(回答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
9、把小朋友说的儿歌有顺序地连起来,就编成了一首完整的儿歌了。我们来试试看。讲台前的学生试连,加上动作,配上音乐。
(附儿歌:大地是石油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高山是绿树的家,大海是轮船的家,天空是云朵的家,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
四、总结:
1、小朋友不仅学会了一首儿歌,还能自己学编儿歌表演节目了,真了不起!给自己一个热烈的掌声。
2、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画一画,再编一编儿歌。老师帮小朋友到我们的校刊《星空周刊》上去投稿。
3、下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生字词。
五.附板书:
蓝天 白云 (学生的画)
树林 小鸟 ( )
小河 鱼儿 家 ( )
泥土 种子 ( )
祖国 我们 ( )
… …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2、掌握“姑娘”的象征意义。
【探究重点】
1、把握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2、掌握象征意义。
【探究难点】
把握“丁香”这个意象,体会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2、思考:整首诗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忧愁、苦闷、惆怅。
三、局部鉴赏,体会感情
1、意象:
⑴ 本诗题目为“雨巷”,全诗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怎样的“雨巷”?请从诗中进行归纳。
(朗读、思考)
巷──悠长、寂寥、狭窄、衰败,曲折。 封闭,沉闷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雨──这封闭、沉闷的环境中下着绵绵细雨,这里,没有阳光,没有活力和生机。环境的压抑衬托内心的孤寂、苦闷。
⑵ 在这条令人窒息的雨巷中,“我”在干什么?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彳亍,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⑶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又是怎样的姑娘?朗读第二节,回答。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忧愁。
⑷ “丁香一样地忧愁”,以丁香来表现愁情不是戴望舒的独创,在中国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① 写“愁”的名诗名句: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丁香结即丁香花蕾。以此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② 以“丁香结”“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来表现忧愁,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
“结着愁怨的姑娘”由丁香之愁过渡到写姑娘之愁。“结”字将抽象的情绪写得具体可感,突出了愁之深(层层紧紧包裹起来 )、愁之浓(浓得难以化开)、愁之美(如一个美丽的结,一个忧郁的结)。这是一个愁结,也是一个心结。
③ 中国古诗中有许多意象,古代文人常常对花伤春,对月伤神,梅、兰、竹、菊是高洁的象征,折一枝柳代表相思离别,诗人为何借丁香来抒发愁怨?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但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是写愁的传统意象。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④ 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位“结着愁怨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而不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欣赏。
⑸ “我”与“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相逢了吗?结局如何?朗读3~6节。
⑹ “我”真的与这样一位姑娘相逢并且又擦肩而过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假设的情节?为什么连假设的情节都不完美?这又是一个疑问,我们仍然带着这个疑问继续欣赏。
⑺ 首尾两节都强调了“希望”,首节“希望逢着”,末尾“希望飘过”,由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诗人感情有什么变化?朗读体会。
首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着这样一位姑娘与自己相依相伴走完寂寞的旅程;末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地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我”在彷徨中思索,迷惘中向往的结果。“我”一方面觉得这样的姑娘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这种希望,国此是渴求与痛苦的矛盾心情的写照。此时,“我”是继续彷徨,继续渺茫的`希望。
四、象征意义
为什么“我希望逢着”的,是一位“结着愁怨的”、“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姑娘,而不是一位美丽、大方、开朗、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为什么连假设的情节都不完美?结合1927年夏天的背景思考,姑娘有无象征意义?
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曾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和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象征意义:
雨巷──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
我──孤独的彳亍着的彷徨者。
姑娘──这种美好理想、朦胧的希望。
(幽长寂寥的雨巷中,苦闷忧伤的“我”在痴痴地等待着自己心中的姑娘,她远远地走来,又静静地飘过,将自己从希望的顶峰抛入幻灭的低谷……而这一切竟是“我”幻想的情节!其中又有多少的苦闷、忧伤和无奈!)
五、再次朗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丁香”是愁品。李商隐用它来表达愁思,李璟用它来表现愁情,七十七年前,诗人戴望舒用这个传统意象创造了一个美丽忧愁的姑娘,七十七年后的今天,唐磊再一次借用了“丁香”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崇高而感人的形象,请听歌曲《丁香花》:
丁香花
唐 磊
口白:暖风吹过的季节,天空飘过丁香雨。山间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从此,孩子们的生命不再像他们生长的土地一样贫瘠,丁香花开,丁香花落,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痕迹,病魔把无情的双手伸向了她。终于,在那个落寞的秋季,风又吹起,秋风带走了落叶,也带走了她的笑脸。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天空中,却再也唤不回那熟悉的声音。
唱: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当花儿枯萎的时候,当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这样匆匆你走了,留给我一生牵挂,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尘世间多少荒芜,从此不必再牵挂。
七、作业
运用熟悉的意象,写一首短诗,抒发某种情感。
例:
无题
南高新校区07级3班 汪垚岑
杯中的清酒,
醉了夕阳下最后一抹余晖。
那河畔的杨柳早已落尽芳华,
随风散开离别的愁绪。
揣在怀里的红豆,
是否遗落异乡的土壤,
在牵挂里结出相思。
悠远的清笛和着月光,
凉秋夜半,
吹起那首共婵娟的歌谣。
让沉寂的心湖荡开一团漪沦,
低声,轻问:
远方的你,还好吗?
意象可以使你的烦躁、你的忧伤凝固成永恒的美丽,去感染更多的人,甚至流传到将来。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行走在文学的殿堂中,徜洋在诗意的世界里,我们年轻的生命将更芬芳和美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精选】09-06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经典语文教案05-27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案(经典)02-26
(精选)语文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