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4 11:02:24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优选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优选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散文风格,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形散神不散”的

  特点,提高分析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及质疑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大爱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通过合作探究及质疑思考,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悟文本的人文价值和作者的大爱情怀。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能不能分别用两句话形容一下自己的家乡和你现在所在城市天津?

  (学生发言)

  二、解决重点

  1、自主阅读

  要求:结合学案中关于作者的介绍和生字词阅读课文,同时思考问题“文章的结构是‘总-分’式还是‘总-分-总’式”?

  2、同学发言。(设计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内容充分理解的过程。)

  3、让同学用四字格词语概括北平动人的因素。

  (自然风光 城市景象 寻常百姓 文化气息 建筑格局 生活方式 常人心态等)

  4、文本赏析

  请同学畅谈本文最打动自己的是哪一段,读出来并谈原因。

  三、突破难点

  1、质疑思考:对于文本,有没有你不理解或者不认同,或者觉得不能体现北平特色的地方,为什么?

  (预设:第4段在结构上的问题,第9段和17段的内容等) 2、同学发言。

  3、教师结合林语堂的经历和写作风格,分析文本。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进行赏析。

  2、如果你认为文章结构完整,结尾充分请说明理由?如果认为文章还需要一个结尾,请续写一个结尾?

  六、板书设计

  一是自然风光动人。(有很多游览的去处)

  二是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消闲购物的天堂)

  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七、反思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应该对散文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所以,教学的重难点设在了理解文本基础上的质疑思考上,放在了挖掘文本价值、理解作者情怀上。希望通过文本的阅读,激发学生深入挖掘文章内涵的兴趣,激发学生品读散文的兴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品味和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品味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教学重点: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难点:积累散文阅读的方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文章形与神的关系

  提问: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文章写得很散,主要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北平的古老、多杂、包容;二是北平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城市。但是这两个方面都体现了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归类)

  1、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赏析:

  (1) “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 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2) “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2、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审美情怀。

  (1)“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2)“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落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细节,又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他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

  (3)“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两个“就是”,让读者去尽想这种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爱与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也感染了读者!

  3、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阅读文章第三段,请说说这一段的语言特点

  (1)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有几个短句,有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 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4、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总结: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板书: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三、拓展探究

  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明确: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2、与《故都的秋》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散文抒情的独特性,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

  明确: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进行对比进而明确本文“形”与“神”的完美结合的方法。

  板书设计

  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情怀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 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探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家作品介绍

  夏衍,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但在我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包身工》之前的报告文学往往存在偏重事实报导而缺乏艺术加工的弊病,而夏衍先生提炼生活中材料真实而生动,富有鼓动性,成为名副其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并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作者夏衍先生当时为了写《包身工》这篇文章,选择一家日本工厂,名叫“三井系”,当时作者靠厂里一位朋友帮忙,以“外头工人”的身份混进工厂,并且对包身工的生活进行观察。他每天早上四点半左右出发,从上海郊县步行至三井系工厂。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他总在工房周围兜来兜去引起带工头的注意,认为他是“挑乱”来了,戒备很森严,夏衍先生只好中止对包身工的观察。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第二课时

  分析课文

  1、 了解包身工的生活

  (一)住房:“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

  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 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2、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 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三课时

  在上节课中我们分析了包身工们的实际年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被剥削程度。

  q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如此“懒惰”?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q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q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 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q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 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 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 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 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践谈话导入。

  二、初读诗歌,随文识字。

  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要求:标出小节;画出生字词,想方法认会它。

  2.同位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检查。大屏幕出示本课的生字词采用齐读、开火车读、小组读、指名读等方式。

  三、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1.指名读,其它同学闭目听:在你的.脑海里会形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生举手发言(在此尽量让学生多说)

  3.放映课件,创设情景激趣。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试着让同学们背下来。

  6.分角色表演课文。

  四、指导难字练习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字的书写。

  2.汇报难写的字,教师指导重点字。

  3.学生练习书写,同学之间互评。

  五、实践活动

  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认识声母Zh、ch、sh、r能认清形,读准音,正确书写。

  准确拼读Zh、ch、sh、r组成的整体认读音节及其四声.

  能准确拼读Zh、ch、sh、r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和相关的词语.

  认识7个生字,能认清形,读准音.

  能读儿歌,在儿歌中练习借助拼音识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认识Zh、ch、sh、r并拼读相关的音节。

  难点:

  区分Zh、ch、sh、r和Z C S以及相关的整体认读音节;

  读准Zh、ch、sh、r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练习读词语;

  学具准备:

  声母卡片Zh、ch、sh、r、z、C、S

  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许多的声母,认能告诉我们大家你记住的声母有哪些?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个新朋友,大家可要看仔细了,认真看他们有哪特别的地方。

  二、认识声母:

  1、认识Zh、ch、sh、r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2页看第一幅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对,妈妈(阿姨)坐在椅子上织毛衣,再仔细看一下从图上还可以发现什么?小椅子和旁边的z的样子像旁边的字母Zh,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一个声母,大家刚才已经发现它是由z和h组成的,请跟我读zh.

  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ch;sh;r.

  2、拼读练习:

  自由安顺序读声母;开火车读;抽生读。

  比一比读一读

  z-zhc-chs-shr-l-y

  3、写一写

  zhchshr

  说说声母书写要注意的问题,练习书写声母,比一比,评一评谁写的字母漂亮。

  三、认读整体认读音节:

  1、出示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找同学来拼读学过的整体认读音节,这些音节直接读不用拼。再出示

  zhi、chi、shi、ri让学生来试着读这些音节引导学生读出这四个整体认读音节,再在此基础之上来读四声。

  2、加顾整理所学过的整体认读音节zhi、chi、shi、ri 、zi 、ci 、si、 yi、 wu 、yu 结合四声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整体认读音节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

  1、认读音节zhi、chi、shi、ri 、zi 、ci 、si、 yi、 wu 、yu的四声。

  2、认读词语:

  zhī shīyǐ zichǐ zishī zichī yúyǔ yīyú cì

  五、小结:

  这节课的音节你都学会了吗?老师觉得你们的表现比以前好多了,希望大家以后有更好的表现。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的我们学习了最后一组声母,老师想考考大家,看你们学的怎么样,准备好了吗?(出示准备好的音节卡片,词语卡片)集体读,自由读。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声母zhchshr和单韵母的拼读音节,看谁学得又对又快!

  二、学习音节:

  1、出示音节

  zha,cha,sha,zhe,che,she,re,zhu,chu,shu,ru,zhua,chua,shua,zhuo,

  chuo,shuo,ruo(最好有彩色粉笔将声母标出)

  谁来试着读一下这里的音节,(让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来教余下的同学)

  采用多方式的反复来读这些不带调的音节

  2、读带调音节:

  给上面的音节加上四个声调,让学生读四声,巩固对声调的掌握。

  3、读词语:

  zhúziqíchēdúshūrìchūzhīzhū zhuōzishāfachájī…

  竹 子骑车读 书日出蜘 蛛桌 子沙发茶 几

  在课本词语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词语练习,巩固对这节课音节的掌握,同时也提高学生拼读的水平,增加识字量为后继学习做准备。一年级语文zh ch shi r 教案设计最新

  4、读儿歌,认识生字:

  1)在儿歌中找出自己能拼出的生字把它圈出来;

  2)交流识字,矫正读音;

  3)师领读儿歌,矫正发音,学说普通话;

  4)学生练习读儿歌,理解儿歌的含意;

  5)认识生字,并练习用生字组词;

  三、练习:

  找朋友:

  老师出示生字,学生找出音节,或同桌俩人,一个说字,一个说读音。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声母全学完了,你能背出来吗?课后试一下。

语文教案 篇5

  【定位】

  1. 突破传统的寓言解读模式,指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解读寓言。

  2.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探讨把握中心,深入领会文章内涵,要从文章中读出自己的体悟。

  【切入】

  方法一 引用“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如果是一个人这样说你不相信,那么许多人说呢? 许多人说的是真实的你可以相信,如果他们自己也没有辨别真假,你又何去何从呢? 有一句值得思考的话: 谎言说一千遍也就成了真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进而思考: 面对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 从寓言的解读导入对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的学习。

  方法二 由寓言本身的解读导入。

  指导学生看课文题目: 读、寓言。(寓言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读《伊索寓言》提出了他的观点,你接受钱钟书的观点吗? 你有自己新的见解吗? 导入课文的解读。

  【探究】

  课前预习,了解作者的主要情况:生平、作品、风格、主要成就等,自我体会文章,写出体会要点。钱钟书(1910 —1998 年)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他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的阅览和研究。融广博的知识和精卓的见解于一体是他的所有学术著作的一个共同特点。阅读课文要抓住这个特点。

  依据方法一

  1. 读文章的九个寓言故事,了解钱钟书的解读有什么共同特点?

  提示:钱先生对传统的浅薄见解一一做了纠正,从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见解。

  2. 思考这些观点与你自己以前读寓言的感受一样吗? 并从文章中找出作者的观点。“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3. 结合全文以及你自己的人生体会,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1) 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由每一段的关键句可以把全文大致划分为三部分: 1 - 3自然段;九个故事;最后的结论。

  (2) 通过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如果把人类历史比做人的一生,古代乃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则是成人了。那么就容易明白,古代的《伊索寓言》为什么那么浅薄、幼稚、简单。同时成人是喜欢小孩子的。从而理解人们为什么喜欢《伊索寓言》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喜欢它的。

  (3) 在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讨论, 思考作者观点的现实意义。可以精读最后一段强化理解。

  提示: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 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会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4) 在以上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思考:怎么重新审视寓言的“寓意”? 可以从九个例子中选一到两个例子的解读来分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当点拨,不拘一格。

  4. 深入探究

  (1) 成人、小孩和寓言的关系。

  (2) 思考卢梭反对儿童读寓言与钱钟书反对之间的差异。

  (3) 对苍蝇的话“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的自我理解。

  注意:教师在学生思维开发上做方法指导。

  依据方法二:

  从寓言对人的教育作用角度思考:寓言果真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吗?引出钱钟书的观点,再从结构上结合学生自己的人生社会体会入手解读文章。以下步骤同方法一。

  【拓展】

  引用20xx 年高考作文题中“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的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做呢? 谈谈自己的体会。

  注意: 要有新意, 不要就事论事,应从新的观点角度解读;写出要点、文章均可,字数不限。

  【实践要点】

  1. 教学中一定要权责明确: 教的主体是教师; 学的主体是学生。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重新审视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2. 抓住关键的问题即要点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探究,不纠缠小的枝节问题。

  3. 重点放在钱钟书先生对寓言的重新审视的思考方法上。(陕西/ 杨 岩)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平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的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简析:

  作者通过这篇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一只性格高傲的白鹅,从刚抱回家的姿态开始,就给人留下了这一印象。继而作者又通过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细致刻画了这一特征。作者语言幽默、诙谐,极富情趣,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从文中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激趣导入,营造学习氛围,引入课文学习

  2、板书课题,说写“鹅”字。

  3、齐读课题,提出阅读思考。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3、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识字,学词,读句,并渗透学法指导,以达到读通课文的目的。

  三、再读课文,披文入情。

  1、学生默读课文,师生交流读书体会。

  2、引出“高傲”并板书。

  3、明确“高傲”表现在那些方面。读书交流。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读中感悟。

  四、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五、简介作者,课外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导入新课。

  2、简述课文从几个方面写白鹅的高傲。

  3、过渡,体会鹅吃相“高傲”的部分。

  二、品读“吃相”,体会“高傲”、“有趣”。

  1、指名读课文五至七自然段,初步感受鹅的吃饭方式。

  2、理解“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体会鹅吃饭方式的刻板、不会变通,引人发笑。

  3、指导感情读书,读出情趣。

  三、品读“侍候”,再悟“高傲”、“有趣”。

  1、理解“侍候”,引出“白鹅吃饭为什么要人侍候?”

  2、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

  3、指导读书,体会白鹅的“高傲”、“有趣”。

  4、指导情感朗读,读出情趣。

  四、发现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1、作者写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小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小结。

  4、这只白鹅的确高傲,作者为什么还不厌其烦地侍候它?

  5、指导说话,再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五、积累语言,背诵喜爱的内容。

  1、自由摘录喜欢的词、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多读读,鼓励背诵。

  六、迁移运用,布置作业。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它们有趣的特征,可以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2、课外观察一种小动物,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白鹅

  高傲 有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9

语文乐园语文教案10-07

语文小学教案05-3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教案【精选】09-06

(精选)语文教案09-26

经典语文教案05-27

语文教案(精选)11-20

语文教案(经典)02-26

(精选)语文教案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