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9 09:00: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精华)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9篇(精华)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2、诗人表现雄奇险峻的写法;

  3、品味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解题。

  1、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乐府诗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就属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对这首诗的创作曾有一些附会史事的说法,如以为它是讽刺唐玄宗避安史乱入蜀的,如课文注释①等,几乎没有定论,同学们若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考证。但有一点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此诗作于天宝初年,这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前夕,诗人在表面繁荣的背后,仿佛已经预感到潜伏着的社会危机,深感于人生道路的艰难。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诵读课文,消灭字词等障碍。

  ① 自由诵读,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② 对照注释第二次诵读解疑,相互讨论质疑,扫除一部分文字障碍。

  ③ 范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听出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诵读提示

  A.“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唏”是惊异之辞。“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B.“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D.“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E.“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

  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F.“剑阁岭炼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G.“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H.“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⑵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进一步朗读,勾画过渡性的语句、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蜀道难”的“难”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微愁。

  按照诗人的思路和所写的情景,全诗大致可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 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为第一层,

  这是从历史上蜀道的来历、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叹高)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

  从蜀道度越之难;道上环境凄清,极写现实山势高险(叹险)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

  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写蜀中战祸之烈(叹战祸之烈)

  (解说: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先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但在这种层次的划分上,不可拘泥于一种,比如传统的分法和我们课本的分法就不一样。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教师就应大力支持。)

  (3)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笔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薄笆竦乐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① 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②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③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 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 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⑵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⑶全诗最后一段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明确:在风光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像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凶煞的双关语句,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添了深厚的意蕴、现实的内涵。 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正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背景:】

  本节课是一篇拟人化的童话散文。课文生动形象,认生字、写字是重点。本节课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的活动中心,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教学目标:】

  1、会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解、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竹笋的生长过程。

  【重点:】

  认字、写字,感情诵读。

  【难点:】

  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方法及方式:】

  情感式教学法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师:大熊猫是我们的国宝,同学们知道它爱吃什么?

  生:竹子。

  师:竹子在小的时候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出示笋芽儿的图片)

  生:笋芽儿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小笋芽儿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呢?(出示课题)

  板书:笋芽儿(指导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题,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认读生字,识记字形。

  3、小组交流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4、再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全班扩词练习。

  5、小组互读课文,看哪个小组读的好,读的认真,读后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小组互评)

  三、朗读感悟,角色扮演:

  1、师范读,想一想,笋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板书内容)

  2、师: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小笋芽是在成长的,读一读,做做动作,生边读边做。

  3、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在谁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一株健壮的竹子的?(生答,师板书)

  4、小组选派代表分角色朗读。

  5、师: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生讨论回答)

  6、师: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生举手回答)

  四、指导写字,学生练习:

  1、师板书:强调字的结构,偏旁部首;“口”字旁的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其中“唤”字的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2、生练习生字。

  五、课外拓展:

  生搜集有关描写竹子的好词好句。

  六、作业:

  画一画竹笋的生长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竹子的生长过程,形象生动的刻化了笋芽儿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绘声绘色的叙述了笋芽儿的成长过程。本节课以孩子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去体会,去感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预览:

  《信客》教案

  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导语

  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 接济 唏嘘 稀罕 噩耗 呵斥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穷愁潦倒 风尘苦旅 鸡零狗碎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3.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信客当信客的原因---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 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 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片段),从中领悟如何围绕中心选材。

  2.迁移运用《明天,我们毕业》表情达意的方法完成习作。

  3.通过,激发学生对老师、同学或学校里其他人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鉴例文和学过的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2.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学校老师、同学或其他人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含书面习作)

  四、教学用具:

  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明天,我们毕业》这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幕幕往事的回忆,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我们都被那纯真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再过一个月,我们也即将毕业,也要告别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也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和同学书。今天,我们就来写一话别的。

  板书课题:话别--写给......

  二、引导审题

  1.看到文题,你先想一下,你的心里话要对谁书。

  2.把题目补充完整。

  3.认真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把心里话写给这个人。

  5.讨论:这就是说文章要有个明确的中心。此外,要注意的是”话别“,所以要表达真情实感。

  三、学习例文。

  1.怎样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又要有真情实感呢?我们先看文章的片段,这是吴小亮写给传达室沈伯伯的.,我们来看他是怎样写的?

  2.自读例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事?

  (2)从这几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沈伯伯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沈伯伯怎样的感情?

  (4)联系例文和课文《明天,我们毕业》,思考: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3.讨论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板书:

  表达真情实感具体事例典型场景

  5.教师:文章抓住沈伯伯为”我“送作业本、打扫校园、迎送同学等具体事例,生动表现了他工作认真、关爱同学的优秀品质,表现了作者对沈伯伯的眷恋之情。

  四、指导选材。

  1.同学们已经想好了要写给谁了,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在6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有具体事例吗?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来表达你的感情。

  2.同桌讨论、交流。

  3.指名说,评议。

  五、学生完成习作,教师巡视。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谚语,理解谚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认10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谚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谚语,激发学生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谚语吗?你能说说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条谚语。

  二、认读生字

  1、自读谚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选择自己喜欢的谚语读给同伴听。

  3、指名读谚语。

  4、认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

  1、自读谚语:想想每个谚语的意思。

  2、小组里说说自己对每个谚语的理解,

  3、选择你喜欢的'一条谚语,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条谚语?

  4、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5、师生、生生对读:体会谚语前半句和后半句的对应关系。

  6、全班齐读。

  四、举例说说谚语蕴涵的道理,说说谚语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启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指名读谚语。

  二、认读生字

  1、结合生活实际识字。

  2、齐读课本中的谚语。

  三、写字指导。

  1、仔细观察,找找相同之处。

  2、写字知道:重点指导“挑、折、根、满”。

  3、“看看写写”:读拼音,写谚语。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案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旅游时,你们是不是由爸爸妈妈带着?可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游欧洲。你们想不想了解这位小姑娘是怎样独自一人旅游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7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乌塔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发表见解。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出示课文插图,看插图,你认为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4.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外国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等的资料,谈一谈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外国孩子的哪些优点值得我们中国孩子学习,中国孩子的哪些优点是外国孩子所缺少的?

  四、课堂总结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本课后,你有何感受,受到什么启发。

  案例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我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了解对比手法

  3、体会通过人物描写表现中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少年闰土》,它是节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示标

  三、新授: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课文中几次写到闰土?

  3、对于少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

  讨论:

  ①少年闰土的外貌是怎样的?

  ②少年闰土的动作语态是怎样的?

  ③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是怎样的?

  ④少年闰土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

  ⑤少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4、对于中年闰土,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的?(肖像、语言、神情)

  讨论:

  ①闰土的外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②闰土的动作语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③闰土对“我”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④闰土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⑤中年闰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什么原因使闰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从“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杨二嫂又是怎么描写的?

  讨论:

  ①对于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肖像)

  ②对于今天的杨二嫂,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语言、肖像、动作)

  7、杨二嫂的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小市民阶层的日益贫困。

  8、“我”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样变化的?

  9、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这就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10、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三、作文片断训练:肖像描写

  四、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景物描写

  2、了解对比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2、作品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二、示标

  三、新授:

  1、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哪几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2、萧索的荒村:(讨论)

  ①一般地说,冬天的景象如何?“深冬”呢?

  ②“天气又阴晦了”的“又”是什么意思?

  ③为什么写冷风发出呜呜的响声?

  ④“苍黄”的“苍”照应了前文的哪一个词?

  ⑤“深冬”“阴晦”“呜呜”“苍黄”各是写什么?这些背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⑥“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一句中,哪两个词是说明“萧索”的?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⑦“我”为什么会产生“悲凉”的心情?

  ⑧作者要反映的仅仅是“几个”荒村吗?

  3、神异的图画:(讨论)

  ①故乡近三十年前后有什么差异?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沙地”;

  “深冬”、“阴晦”、“冷风”、“苍黄”、“萧萦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②“天空”“圆月”“沙地”“西瓜”,“深蓝”“金黄”“碧绿”,从所写景物和色彩看,这幅图画给人什么感觉?

  ③上一段说“没有一些活气”,那么这一段的少年“十一二岁”“银圈”“捏”“刺”又给人什么感觉呢?

  ④“我”儿时的故乡只是一个一般的村庄,儿时的闰土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作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美呢?

  4、朦胧中的.想象

  ①作者写了“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为什么结尾还要写“朦胧中”的想象?而且基本上是“神异的图画”的重复?难道二十多年前的“故乡”就是美好的天堂?

  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光明的世界,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希望”。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②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体会结句的含义)

  有没有希望,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只要努力奋斗,希望一定能够实现。

  5、齐读三处有关景物描写的部分。

  6、作品对景物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写景要配合人物,要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四、作文片断训练:景物描写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

  2、对比手法突出中心

  3、准确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与剥削之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写作特点:

  1、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情节。按“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把所见、所闻、所感、所忆的各种材料组织起来。

  2、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

  ⑴“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开头(现在)

  ⑵“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中间(过去)

  ⑶“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结尾(未来)

  3、通过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

  闰土: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的贫苦农民的形象

  杨二嫂:既被侮辱、被损害,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的形象

  “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4、语言准确、生动,富有个性化。

  三、课堂练习

  (一)填空:

  1、《故乡》体裁是,选自《》,作者是,原名,是我国伟大的家、家、家。

  2、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和两个人物,运用的手法突出了他们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现成模式可循,只有上下齐心,勇于实践,努力探索,方能成功。用《故乡》一文中的话来形容就是。

  (二)阅读“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我也说不出话”

  1、选文中的“他”是指,“我”是指。

  2、选文分别从、、等三方面对“他”作了描写。

  3、“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在“他”心目中两人之间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生活经验丰富了B精神变麻木了

  C出于礼节的需要D社会地位悬殊增大了

  4、“厚障壁”比喻()

  A外貌的巨大差异。

  B经济状况的巨大差异。

  C久别重逢的陌生感。

  D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5、“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6、“我也说不出话”表达出“我”此时此刻的感情是()

  A无可奈何B难堪、恼怒C震惊、悲哀D兴奋、欢喜

  三、阅读“我问问他的景况……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1、“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中的“刻”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刻”字扣“全然不动”和“石像”,描绘了闰土麻木的表情。

  B“刻”字揭示了闰土内心的苦闷。

  C“刻”字是闰土饱经生活磨难的写照。

  D“刻”字表现出闰土自愧不如的呆滞。

  2、闰土的性格特点是()

  A辛苦麻木B呆滞麻木C勤劳呆板D怯懦无情

  3、填空:

  从选文最后一段中找出与以下语句相呼应的词语。

  ①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②总是吃不够③不太平④什么地方都要钱

  4、以上这些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阅读《故乡》最后三段:

  1、第一段中三个“辛苦”的含义各不相同分别是:①;②;③。

  2、第一段中“我们”是指,“他们”是指,“别人”是指。

  3、第一段中“知道我在走我的路”的意思是:。

  4、第一段中“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中“一气”的意思是。

  5、文中说“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6、第一段中最后一句中的两个“生活”的词性分别是词、词。

  7、第二段中“手制的偶像”的含义是()

  A亲手用木头或泥土做成的神像。

  B比喻让下一代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C比喻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美好未来。

  D比喻聊以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8、“朦胧”中再现月下瓜地有什么作用?

  9、“这正如地上的路,……也便成了路。”深刻含义是()

  A地上的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有人走,就有路,没有人就没有路

  B希望的有无如同地上的路,努力去实践就有希望,不去实践就没有希望

  C地上的路是一代代人走出来的,后人要沿着前人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

  D路是人走出来的,每个人都要走出一条自己的人生之路。

  10、文中“我想:……”这段话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A对未来道路迷茫的怅惘。B对见到光明前途的喜悦。

  C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D对美好前景的热切向往。

  11、“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简介琥珀

  1、PPT:琥珀之谜一:琥珀是什么?

  琥珀的简介以及图片欣赏。

  2、过渡:那么课文是怎么描述琥珀的呢?

  三、学习课文首尾段

  1、PPT展示:琥珀之谜二:这一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在哪一个段落。生答:20自然段。

  3、师读20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指名读所画的句子。

  4、PPT展示20自然段的段意。

  5、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一万年”还在哪里出现过。生答:第一自然段。

  6、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约摸算来”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生答,明确答案。

  7、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自然段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思考,填空:写了哪两层意思?生答。

  PPT展示:

  (1)琥珀 形成 的过程;(2—13)

  (2)琥珀 发现 的过程。(14---19)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写的是作者儿时生活中两件有滋味事。

  两件事两种滋味:前者是无滋味的痛苦,后者是有滋味的幸福;前者是满心盼望,临了却毫无感觉的懊恼、难受、失望;后者苦熬苦等终于让人感受到新鲜、刺激、美丽。正是通过对“品尝”两种不同滋味的描写,表现了这样的中心思想:无论是感觉不到的滋味,还是感受到的新鲜、刺激的滋味,都是生活的滋味,而只有经过自己主动努力体验,获得的才是最美的快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是这篇朴实的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议论及表达效果。

  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教学安排]两课时

  1.快速阅读,认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内容。

  2.品味生动的描写,联系生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读写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对“幸福”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引导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世界,走进“幸福”的单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尝,去体味,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体味生活的滋味,体味成长的感觉。

  2.教师提问: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

  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①检查预习,梳理字词,排除阅读障碍,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与生活的不同滋味联系起来感受。只有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官上的感觉,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导入新课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再者,检查课前的预习,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又可提前告知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学情准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初步解答。

  a.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b.文章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的是回忆儿时两件有滋味的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共鸣。内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理清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时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能引起共鸣的语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或简或繁,或易或难,都是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深印象的。朗读中圈、点、勾、画、批为后面的朗读作了准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进一步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清楚“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吃杨梅的?

  2.我是怎样吃杨梅的?

  3.我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放烟花的?

  4.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想象“我”放烟花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心理。

  (这一板块是在整体感知之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品读课文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

  1.自主选择品味点,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各自交流品读语言的体会。

  (方法:全班分为6小组,每组6.-8人,进行研读、讨论,要求对第一课时中圈、点、勾、画的地方认真揣摩,体会作者意图。)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味点;第二步,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

  (学情预想:学生可能找出值得欣赏的句子,但又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此时需要教师指导。)

  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与领会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词、句等方面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品味,从而体会语言的美妙。例如:

  ①动词的妙用。

  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

  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

  滚——与杨梅外形一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举——骄傲地、兴奋地要让人看到。

  涌——焦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

  ②副词的特殊作用。

  “可惜”——“终于”——“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

  ③对比的鲜明。

  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吃杨梅时的贪婪。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

  ④童话式的描写。

  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内心世界。

  “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

  “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

  “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

  “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本板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任何思维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品味。以上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自主合作与教师方法指导点拔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体味到语文的语言美。)

  二、研读课文,明确写作意图

  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是回忆性散文,除了叙事之外还运用了议论,画出直接表达,“我”的感悟的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

  2.从内容着墨多少比较看,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从两件事给人的感悟比较看,一是无滋味的痛苦,一是有滋有味的幸福,截然相反又为何放在一起,这表达了什么思想?

  4.为什么写完放烟花后没有像写完第一件事后那样归纳?无奈的感觉相当深刻,快乐的时刻无以言表。感悟生活,体味快乐,幸福就会像童年“金色的火焰”“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

  (本板块教学是因为学生对主旨、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存在很大困难,但这又是文章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研读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讲解中明确问题,因势利导,明确中心。这正如文中表达的那样,没有经过自己的咀嚼体味,就不会对文本、对教材、对语文教学产生滋味,无滋味的教学是不会给人愉快的,那就更谈不上思想情感上的熏陶。)

  三、教师小结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每一个个体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品质,而且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和探索的欲望,探求文本的含义,探求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读书中做人,实现为学为人的统一。本次教学既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提供了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机会。

  四、结合生活,展开联想

  ①读了本文后,你对幸福有什么新的认识?

  ②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值得忆起的往事呢?把它讲给同学们听。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以及语言的有效训练。)

  【教学后记】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随想

  在《滋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深切地领悟了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文关怀出发,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

  这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朴实无华,意蕴却相当深刻的回忆性散文,学生理解内容并不困难,但问题就在这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才会发现问题、表达问题,应引导他们向阅读的深层迈进。同时联系生活,由课内走向课外,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读书。

  在整体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平等对话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遵循“整体式阅读——赏析式阅读——联想式阅读”三步骤。把握思路,明确内容。品味语言,形成风格。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落实,注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得。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9-13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经典]07-24

(精选)语文教案11-25

【经典】语文教案11-15

(经典)语文教案12-06

[精选]语文教案09-29

语文教案[精选]01-24

[经典]语文教案02-04

经典语文教案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