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9 14:44:1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实用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默读课文,体会父亲说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3、认识“逞、崎、岖、煌”四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九个字,结合课文理解词语:慢条斯理、一五一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教会学生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自身体会,理解父亲说话的含义,激发学生做事情要有信心、恒心,尽力做事的精神。

  一、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爬山吗?能谈谈自己爬山的感受吗?

  生:谈感受。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体会。今天我们来学习《爬山》这篇文章,看看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生字词能读准吗?

  生:试读——同桌互读——指生读(强调崎岖)

  师:老师发现,凝视的“凝”不好写,我们一块来写一写。

  生:写两个

  师:认识了生词,我们再来想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26年前一个夏日的'清晨,一对父子爬山的经过。

  师:谁来补充一下,从爬山这件事作者学到了什么?

  生: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

  师:这里有个词“沉静”你怎么理解?

  生:沉着冷静不动摇。

  师:理解了这个词,再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

  生:“智慧”是什么意思?

  生:学到了什么智慧?

  师:我们把问题整理一下,“学到了什么智慧?”

  师:在爬山过程中,父亲的话或许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所帮助,默读课文,请随笔画出父亲的话语。

  生:认真读,认真画。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老师都被同学们感染了。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谁来读读画出的句子?

  生:我找到的是在山顶的句子——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语文教案 篇2

  课前思考:

  1、 上课时要调动学生的热情,多用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识字的时候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说说偏旁表示的意义,理解性地记忆生字。先教给学生方法以后,后面的学习活动中,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锋、峰、泳、咏、噪、燥、躁”7个生字,会写“咏、噪、泳、游、峰、蜂、锋、蜜”8个字及其词语。

  2.熟读顺口溜,掌握一些形声字中同音字的辨认方法。

  3.让学生感受识字的快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热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掌握同音字的辨认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热情。

  教学准备:生子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1.师述谜语: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裳,忙碌花丛里,献给你蜜糖。

  2.生猜。

  3.出示图片及字卡“蜜蜂”。

  4.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记忆字形。

  5.练习用“蜜蜂”说话。

  师:看来大家都很喜欢小蜜蜂。你们就像一只只可爱的`小蜜蜂,现在我们就随小蜜蜂一起到识字乐园中去采蜜吧!

  二、学习字、词,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一组“蜂、峰、锋”

  1.出示字卡:蜂、峰、锋

  师:又有什么新发现?(读音相同,右边相同,但偏旁不一样)

  师:是啊,虽然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意思也不一样,怎么区分它们呢

  2.联系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同桌讨论。

  3.找生汇报

  4.练习用“峰”“锋”组词

  5.游戏巩固(捉错别字)

  找几位学生戴“蜜蜂”头饰,上有词语:高峰、蜜蜂、先峰、蜜峰、山锋、蜂利,其他学生边读边找,说明错的原因

  (二)、学习第二组同音字:永——泳——咏

  1.出示字卡:永、泳、咏

  2.说说自己的发现,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3.练习组词说话

  (三)、学习第三组同音字:噪——燥——躁

  1.出示字卡。

  2.师提出要求:请前后四人合作共同学习这几个字,由小组长组织分别说一说各自的记字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①根据意思记忆、②编儿歌、③创编一段话、④表演

  5、游戏巩固

  (1).猜字游戏

  (2).课件显示飞舞的小蜜蜂,每只小蜜蜂上带有生字,生认读、组词,对者小蜜蜂飞入花丛。

  三、总结、延伸

  1.找生谈谈记字方法。

  2.师总结,出示课题:认识汉字多动脑

  3.延伸:

  (1)出示:垂、捶、锤

  (2)谁能根据今天的识字方法认识一下这几个字呢?

  4.学儿歌(屏幕显示文中儿歌),熟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

  2.让学生观察有何发现。

  蜂、峰、锋、咏、泳、”均是左右结构。 “游”左中右结构。“蜜”上中下结构。

  3.指导书写“蜜”“游”

  4.学生描描、写写

  5.作业展示,师生互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元宵节为主题,两篇主体课文和一片自读课文,安排了识字、写字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设计了笔顺指导、扩词、造句、积累偏旁及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

  教学目标:1。认字25个,写字16个。

  2.复习看拼音识字。学习方框、火字旁、目字旁。学填常用偏旁表。

  3.用圆、灯、年组词。用觉得造句。续编灯谜。

  4.背诵《元宵节》,初步认识对联。

  5.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地习俗,体会亲情、友情,更加热爱生活。

  学重点:加强朗读训练,初步建立生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了解农历正月十五的中国的传统习俗,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等

  教学时间:67课时

  第一课时 元宵节

  教学目标: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难点:认识10个生字,并能正确流利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听读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吗?在这个节日里我们都干些什么?吃些什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元宵节》。

  教学新课: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 师范读课文,生用手指课文,听清字音。

  2. 学生练读课文。(1)自己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读。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3. 学习生字。

  宵 节 窗 圆 吃 汤 正 户 庆 团

  (1) 以小组为单位在识字小先生的带领下认字。

  (2) 师指导认识方框儿。

  (3) 谁愿做小老师。

  (4) 生字组词接力游戏。

  二.背诵课文。

  1. 自己背。

  2. 开火车背。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得真棒!

  板书设计:

  元宵节

  窗外/月儿/圆又远,

  全家/欢聚/吃汤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家家/户户/庆团圆。

  宵 节 窗 圆 吃 汤 正 户 庆 团

  教学回顾:这节课同学们能认真读课文,读的有感情,并能背诵。基本上都能掌握认识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学习偏旁方框

  教具:

  生字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趣: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儿歌《元宵节》,谁能把这首儿歌读给同学们听,也可以试着背一背。

  2. 检查生字的读音并组词

  用多种形式读字音:指名读、开火车、集体读、学生A读字音,学生B组词

  二、 识字、写字:

  1.分小组自学,然后汇报:

  学生A:按结构进行分类学习。节是上下结构的,欢吃是左右结构的,庆是半包围结构的,围是全包围结构的

  学生B:节的偏旁是草字头

  学生C:正的.笔顺是:

  学生D:我会给节组词:节日

  2.重点直到欢、吃、团三个字,请学生当小老师

  欢 又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第四笔是横钩,书写时左宽右窄

  吃 口字旁要写的小,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注意区别

  团 写方框时注意距离天字格上下、左右距离要相等

  3.课件显示生字结构笔画

  三、 范写生字、个别指导

  四、 板书设计:

  元宵节

  欢吃

  团

  五、 课堂作业:

  1. 完成拼音田字格

  2. 写出带下列偏旁的字并组词

  ( )( ) ( )( )

  ( )( ) ( )( )

  ( )( )

  六、 教学回顾:

  本课掌握较好,团字书写还要加强练习。加强说话练习。

  看花灯

  教学要求:

  1. 思想教育要求:调动学生相关的情感体验,知道元宵节也叫灯节

  2. 知识要求:学习本课生字词语并能正确规范书写

  3.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想象花灯的样 子。

  重点:

  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识字和写字是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

  在了解课文基础上,想象或说一说自己看过的花灯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花灯样子

  3.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谁还记得他还叫什么节?

  2. 元宵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大街小巷挂起各种各样的花灯,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3.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花灯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 请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读儿歌

  2. 自由读课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边读,边画出生字

  3. 出示生字卡片,以多种形式巩固生字读音

  ⑴. 齐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⑵. 小组长抽查用生字卡片进行学习

  ⑶. 猜字游戏

  三、 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1. 自由读课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的花灯?请你介绍给同学

  2. 指导朗读

  当你看到这么多花灯时,你想说什么?

  ⑴.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欢腾。

  ⑵. 各种彩邓真奇妙,明年我也做花灯。

  ⑶. 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一种花灯?能画出他的样子吗?

  ⑷. 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明年我也做花灯,要做什么样子的?

  ⑸. 我们也动手做花灯,元宵节的时候把他挂在家中,挂在大街小巷,你能说一说你的心情吗?

  请你带着这种心情再读一遍儿歌

  朗读儿歌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来。

  四、 试背儿歌:

  五、 板书设计:

  看 花 灯

  金鱼 吐 奥运邓

  猴子 眨

  看做 字母灯

  小猫 追

  蜻蜓 立 山羊灯

  六、课堂作业:

  1. 读词语:

  2. 先读课文,在填空

  3. 画一盏花灯

  4. 猜、编灯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

  2. 学习偏旁火字旁目字旁

  教具: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出示一盏花灯笼)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盏什么灯笼?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

  这节课,我们就和这些汉字朋友交朋友。

  二、 识字、写字

  1.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表。

  2. 检查汇报,给汉字找家

  3. 巩固生字读音,建立音形联系

  4. 小组自学

  ⑴.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⑵. 说一说你帮助了谁,谁帮助了你

  5. 重点指导灯、金真三个字书写。

  灯 火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点,书写是注意做高右低,左窄右宽

  金 金字是上下结构的字最后一笔长

  真 三横,而且距离要相等

  6. 范写生字,独立书写

  7. 个别指导

  三、 板书设计

  看花灯

  花(huā) 灯(dēnɡ) 金(jīn) 吐(tǔ) 立(lì) 各(ɡè) 真(zhēn) 年(nián)

  年:

  四、 课堂作业

  1. 完成拼音田字格

  2. 看一看,填一填

  五、 教学回顾:

  本课掌握较好,注意八字头与人字头的区别。

  第五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准确抄写单韵母,能用圆、灯、年扩词,能用觉得造句。初步认识对联。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听写:节日 立正 家家户户 欢庆 花灯 金鱼 真好 一年

  二.抄写a o i u ü 6个单韵母,抄写时主义者几个字母都站中格。

  三.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 ( ) ( ) ( )

  灯:( ) ( ) ( ) ( )

  年:( ) ( ) ( ) ( )

  三.仿照例子说一说。

  这个彩灯,我觉得很奇妙。

  这个 ,我觉得很好吃。,我觉得 。

  四.认识对联

  出示两幅对联

  明月照九州 明月皎皎千门雪

  花灯映万家 华灯盏盏万户春

  1.学生借助拼音读对联。

  2.观察对联有什么特点。

  3.你还看到那里有对联。

  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发言积极,你们学得真棒!

  教学回顾:多数学生能掌握本节内容,个别学生在补充句子时有困难。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组词,看谁组得多。

  圆:

  灯:

  年:

  第六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学看日历,了解华人的含义。口语交际:节日待客。

  教具准备:日历、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1。背诵《元宵节》。

  2.用圆、灯、年扩词。

  3.用觉得造句。

  二.学习看日历。

  1.拿出准备的日历讨论:阳历、阴历。

  2.元宵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阴历的什么时间?

  3.讨论:你知道世界上那些地方的人们过元宵节?

  讨论后汇报。华人遍布世界各地,虽然他们离开祖国很久,但他们还是按照华人的习俗过华人的节日,比如元宵节、春节。

  三.口语交际:学习招待客人。

  1.看图说一说:元宵节那些人道家里来了?你欢迎他们来吗?为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表演。

  3.全班表演。

  4.评比。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又了解了那些知识?你学得高兴吗?

  五.教学回顾:这节多数学生能认识日历,语言表达较好。个别学生胆小不敢到前面表演。

  板书设计: 语文天地

  农历 正月十五 元宵节

  阳历 二月二十五

  第七课时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学习口、火、目字旁。猜谜语,集体续编灯谜。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学习偏旁

  偏旁

  表示的意思

  例字

  口

  围起来

  围、圆

  火

  目

  1.组内讨论。

  2.填表。

  3.小结。

  二.续编谜语

  1.自学《猜灯谜》

  (1) 字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识字。

  (2) 说一说:什么是灯谜?灯谜跟普通谜语有什么不同?

  (3) 师小结。

  2.续编灯谜。

  每小组商量编一个谜语。

  汇报。

  三.课堂总结: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教学回顾:在续编灯谜上有些同学不会,需个别指导。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 下,作者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作者采用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 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教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 秋:关键时刻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教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了解作者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 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 痛恨: 所以: 计日而待: 良实: 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作者又提出了什么建议? (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作者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教师补充几下注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 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 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精神? 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忠君的同时看到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四、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消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时难舍难分,又是企盼早日相聚的急切。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自己的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应的配乐。选用背景音乐。

  教师范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气门长,不是看谁嗓门大。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伤离别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同层面上写离情别绪。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解读:明确: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分析b句:为何凝噎?真的是无话可说吗?想说什么?明确:船夫催发,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过渡:这是在凄凉、凄楚的氛围之下,所展现的离人离别时刻的.动人场面。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的未来又将处于怎样的情景之中呢?我们看下阙。在文中找出留恋和催发\说出想象之词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师问:为什么?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现在,大家想象,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生答:读出来了。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生答:没有。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学生发言,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景象仍然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这里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生齐读。

  下片,我先把它交给大家。用你自己的理解去表达。(作一个课下作业)

  分析下一阕:大家已经品读了上片,我们看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上阙哪些语句相应?本句的作用是什么?引导:重点看伤离别\和冷落清秋节明确:伤离别\总括上阙相看泪眼、无语凝噎\的情。冷落清秋节与上阙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相呼应本句既承上又启下,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表现出来,离人所设想的今宵\和此去经年将面对怎样的情景。

  重点分析一下---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但是,离别之人又偏偏遇上残月,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里我们在谈以下“酒”和“愁”,李白曾有诗句“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念奴娇》“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自古以来,酒与愁就是相联系的。词人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本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分明是这样一幅画面: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岸边飘拂的垂柳,遥看挂在天边的一弯残月,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离别情景,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消愁的初衷不但没能实现,反而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因此,本句很难确定是重在写景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境界,被传颂为千古绝唱,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b、良辰好景为何是虚设\?千种风情怎么会无处倾诉呢?明确:离开了心爱的人,自然没有心情去欣赏。这良辰好景\不是等于虚设吗?其实,不只是虚设,每遇良辰好景反而会引起对情人的思念,勾起无限的伤情。两情分离,欢情难再,知音难觅,凄凉倍至。因此,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这是下阙离人设想的今宵和经年\所处的景与情,是想象之境,是离愁的进一步拓展。

  六总结扩展(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欣赏北宋婉约派其他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2、预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3.豪放旷达《念奴娇》,婉约缠绵《雨霖铃》----苏柳词比较赏析

  八、板书设计:

  《雨霖铃》

  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雷雨虚实相济

  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1-20

(经典)语文教案01-19

[经典]语文教案02-04

语文教案(经典)02-26

语文教案(经典)11-16

语文教案【经典】12-30

语文教案[精选]01-24

语文教案[经典]07-24

语文古诗教案05-27

语文教案(精选)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