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时间:2022-10-07 09:19:1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与分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

  1、说出昼夜交替的成因和晨昏线的变化。

  2、掌握晨昏线的判读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3、结合实例分析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课标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三个问题。第一条要求学生掌握昼夜交替的成因,并学会晨昏线的判读和应用;第二条说明了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是运用一些教学工具讲解晨昏线的判读和地方时的计算;第三条要求运用案例教学法讲解地表物体沿水平运动的偏移规律。

  【教科书分析】

  本节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昼夜交替,二是地方时,三是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重点是昼夜交替的成因;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难点是晨昏线的判读和地方时的计算。

  【设计理念和思路】

  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尝试着进行探究学习。

  基本思路: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然后提出或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学生代表汇报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等基本概念。

  2.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阐述昼夜交替中晨昏线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及特点;

  3、描述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认识时区的划分并掌握区时的简单计算;

  4、说出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课本插图和多媒体演示说明昼夜交替、晨昏线的位置变化范围,以及昼夜交替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并能绘制示意图加以说明;

  2、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示意图准确地画出和判读晨昏线;

  3、运用案例教学法联系生活地理进行区时、地方时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某地地方时、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4、教师可以做有关地转偏向力的模拟实验进行物体沿地表水平运动的偏移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方法】

  讲解法、实验法、演示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媒体】

  板图、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要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即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

  【师】首先请同学们结合初中地理学过的知识和自己的体验,说说哪些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

  【活动】学生针对上述问题,讨论回答。

  【师】我们首先来分析昼夜交替的形成,请同学思考地球上昼夜的形成和昼夜交替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地球仪,根据太阳光线(可以用手电筒代替)来源的方位,确定地球的昼半球和夜半球,并把太阳光照射的立体球画出平面图(每人用纸画出,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来画),边画图边思考地球上昼夜的形成原因。

  【讲述】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太阳射出的又是平行光线,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而另一半则处于黑暗中。我们把向着太阳的半球称之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称为夜半球。在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有一条模糊不清的分界线,这条线称之为晨昏线或晨昏圈。

  所以昼夜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演示】强调学生注意观察:①教师手持地球仪,不断变化地球绕日公转的位置,取二分二至日的位置,让学生确定晨昏线(圈)在地表的投影。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总结确定晨昏线(圈)的原则和方法。搞清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的关系。②教师用一支粉笔比作地球上的人,分别竖在昼半球和夜半球的球面中心(图1.5-1中A、C处),竖在晨线和昏线上(图中D、B处),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不同地方的人所看到太阳高度的情况。③教师用粉笔比作人,面对太阳,随地球仪自转一周,让学生说出所用的时间。

  【提问】根据刚才的演示,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是怎样的关系?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条件是什么?昼夜交替的周期多长?

  【活动】学生议论上述问题,如不清楚,可再演示观察。

  【提问】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交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即24小时,昼夜交替现象对地球自然环境和人类有何意义呢?

  【活动】学生议论上述问题,一人说明,其他人可做补充。

  【演示】教师设置春分或秋分日时地球仪与日照的关系,把一小圆纸片贴在昼半球的球面中心A点处(图1.5-2),然后沿A点所在子午线向南、向北各贴B、C两处(与A的纬距不等)。要求学生将这一光照图和A、B、C三点画在平面图上。

  【提问】此时A、B、C三地的太阳高度相同吗?由大到小是如何排序的?三地的太阳高度共同特点是什么?

  【活动】讨论说明上述问题。

  【讲述】天文观测证实,地球上各地(极夜区除外)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均为12点,这一时刻也称太阳上中天,即“日中为午”。

  【提问】此时太阳高度最小的子午线(经线)是哪条?该子午线的太阳高度是多少?是几点?

  【活动】学生在以上所画图中找出相应子午线,并回答上述问题。

  【提问】通过对全球各地时刻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在同一瞬时,地球上不同经线(子午线)穿过的地带时刻不同,叫做地方时。如何根据某经度的地方时,计算另一经度的地方时,或另一地点所在的经度?

  【练习】兰州的经度为东经103°53′,已知北京的地方时比兰州早49分44秒,先求北京的经度,再求北京的地方时。

  【讲述】同一瞬间,有无数个地方时,为方便,国际上采取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的区时。共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经度为15°),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即标准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练习】根据上述内容,再来计算一下北京处于哪个时区,区时是多少?

  【讲述】有些国家根据本国所在经度范围的情况,采取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如印度采用东5.5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朝鲜位于东8区和东9区之间,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用东9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第20页最后一段内容和图1.25,讨论说明长江入海口两岸,哪是流水侵蚀岸?哪是泥沙沉积岸?为什么?

  【提问】位于前半球的亚马孙河,应该是哪岸受侵蚀,哪岸产生泥沙沉积,为什么?

  【活动】回答上述问题,说明道理。做地偏力画图练习。见图1.5-3:

  【总结】为了说明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地理学上采用了地转偏向力,这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一种惯性力,对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有影响,如洋流、水平气流等。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了解到地转偏向力作用的内容。

  板书设计

  地

  球

  自

  转

  昼夜交替

  昼半球太阳高度>0

  晨昏线太阳高度=0

  夜半球太阳高度<0

  东早西晚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划分时区各时区中央经线地方时为本区区时

  地方时

  地转偏向力

  水平运动物体偏移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方案10-07

地球的运动初中一年级地理教案设计10-08

初一地理教学教案:地球的运动12-01

《分数的意义》教学教案设计10-09

关于地球爷爷的教学教案设计10-07

《地球爷爷的手》的教学教案设计10-07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教案设计10-07

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教案设计11-10

地球的运动教案10-07

运动的意义作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