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黄山记》教案设计

时间:2022-10-12 12:01:0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山记》教案设计(精选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山记》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黄山记》教案设计(精选6篇)

  《黄山记》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品味本文用独特的手法勾勒的黄山美景,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及运用。

  2、领略本文华美如诗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领会“只有勇于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创造自然”的主旨。

  【教学重点】

  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准确提炼文章主旨,明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赏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黄山图片以及“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诗句,引入对黄山的介绍:

  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并留下了诸多名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山记》更是独特的一篇。

  二、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三、通读全文,把握生字词。

  词语:

  煞费苦心: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

  皖:安徽的别称。

  悭吝: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

  糗(qiǔ):干粮。

  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

  卓绝:超过一切,达到极点。

  狭仄(zè):狭窄。

  诡奇:奇异。

  摺(折)皱:折缝。

  载(沉载浮):又。

  四、参照阅读提示,讨论概括各部分写作的主要内容。

  明确:(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

  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认真研读前三部分,思考作者为何这样写?(对照课后练习一)

  2、为什么作者要写黄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关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课文主要内容

  二、研读前三部分

  (一)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明确:

  1、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2、“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

  3、填“奇”字。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

  (二)第二部分写的是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讨论以下问题。

  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3.这一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4.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明确:

  1、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

  2、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

  4、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景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景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

  (三)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1)对比: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三、布置作业

  研读第四部分,完成课后练习二、四

  《黄山记》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

  2.学习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了解黄山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体会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2.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1914年10月15日生。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代表作为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二、字词

  正音:煞(shà)费心机前拥后簇(cù)高矮参(cēn)差(cī)

  毫不悭(qiān)吝(lìn)铁骨冰肌逸兴横飞菡(hàn)萏(dàn)

  蹑(niè)汪瓘(guàn)糗(qiǔ)琢(zhuó)凿(záo)

  龙蟠(pán)坡踵(zhǒng)其险狭仄(zè)战栗(lì)

  化险为夷氤(yīn)氲(yūn)甫fǔ(刚刚)瞬息万变翩(piān)然起舞凝眸(móu)琉璃喑(yīn)呜变色褶(zhě)皱

  ※词解:

  煞费心机:形容费尽心思。煞:极,很。

  高风峻骨: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的完美。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扑朔:指兔脚乱动;迷离:指眼睛半闭。

  悭吝:吝啬,小气。

  鸿蒙:指宇宙形成之前的混沌状态。

  逸兴横飞:超逸豪放的意兴四处洋溢。

  菡萏:荷花。

  糗:炒米或炒面之类的干粮。

  卓绝云际:超过一切,直达云际。

  氤氲:形容烟或气很盛。大手笔:指有名的文章家或其作品。

  踵:①脚后跟;②亲到;③跟随

  一苇可航:有一叶小船,可以渡河。

  载沉载浮:又沉又浮。载:又。款步:缓慢地步行。

  ※名句:

  李白:“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古梅遗稿黄山记游》)

  三、课文研讨:

  1、总体把握:

  ①研读课文,给课文各部分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②说说作者是按什么思路来写黄山的。

  ③着重突出了黄山的什么特点。

  ——提示:

  ①第一部分:大自然煞费心机创造了人间胜境──黄山。

  第二部分:几千年来人们难登黄山。

  第三部分:我们终于登上了天都峰。

  第四部分:尽览美不胜收的黄山奇景。

  ②第一部分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把人间与黄山胜境隔绝开,暗含“奇妙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赞美黄山的主题。

  ③着重突出黄山“险”、“奇”二特色。

  2、课文思路分析:

  第一部分:写崇高卓越的大自然,创造安排了黄山胜境。──文意总起

  ①第一部分可分几层?每层写什么?各突出了黄山的什么特点?并找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关键词语。

  ——第1层: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以示其“险”。

  关键词语有“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崐壁,无可托足。”

  第2层: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奇异景物,以见其“奇”。

  关键词语有“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崐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格外赏赐”,“极罕见”等词语。

  第3层:写大自然把黄山“封了山”,再次强调黄山的突出特点——“险”。

  关键词语有“处处悬崖绝崐壁,无可托足。”

  ②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又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提示:首先,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特点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

  ③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提示: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黄山记》教案设计 篇3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气势磅礴的语言特色;

  3、欣赏课文描写的黄山奇景,并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难点:语言简练巧妙、热情奔放。

  三、教学方法

  点拨教学法

  四、教学计划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构思技巧。

  一、导入性点拨(激发情感,整体感知)

  以歌曲《我的中国心》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二、研究性点拨(明确目标,回顾课文)

  检查早读预习效果,回顾课文内容。

  ①黄山位于哪个省份?共多少峰?最高峰是什么?

  ②“黄山”名字的由来?

  ③古代有谁登上过黄山?

  ④作者赞扬了哪些人?

  ⑤黄山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二个字概括)

  三、鉴赏性点拨(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1、鉴赏课文,引导学生理解黄山“奇、险”的'特点:

  课文是怎样表现黄山“奇、险”的特点,并为四部分拟小标题。

  (1)第一部分

  ①学生齐读;

  ②快速找出体现黄山“奇、险”的句子;

  ③概括本部分标题:黄山胜景天造就。

  (2)分组讨论第二、三、四部分是怎样表现黄山“奇、险”的特点,并拟出每部分标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指正并板书:

  第二部分:自古黄山几人登(险),回顾几千年以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登上黄山,其余的人都败兴而归,表现了黄山的险峻。

  第三部分:攀登天都寻常事(夷)

  作者一行人登上天都的经过

  第四部分: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

  2、理解课文独出心裁的构思:

  (1)按游记常见的写法,请你构思《黄山记》的写法;

  (2)按时间顺序,列出作者登天都峰的经过:

  (3)课文第一、二部分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点拨后指正归纳,并板书: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总起,突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第二部分是承接第一部分“险”字展开。一、二部分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增加了本文的气势。

  四、反馈性点拨(重温课文,巩固提高)

  本文写法与其他游记有何不同?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小结:

  (1)本文游记与其他游记写法不同,不像其他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课文以跳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像、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黄山“奇”、“险”特点,跳出了以山写山的局限。

  (2)游记完全可以灵活地写,形式可以多样。顺从时间,空间的顺序来写,固然可以打破这种方式当然也行。只要记游对象固定,特征准确,结构清晰就可以。

  五、迁移性点拨(举一反三,转化能力)

  按本文思路改写《蒲松龄故居参观记》

  六、板书设计

  ①黄山胜景天造就(奇、险)

  ②自古黄山几人登(险)(正面)对

  ③攀登天都寻常事(夷)(侧面)比

  ④天下奇景数黄山(奇)

  《黄山记》教案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一、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二、从黄山形成的地质史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或事物进行解说。

  基础知识

  一、重点字词:

  瑰(guī)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壑(hè):山沟。

  苍穹(qióng):天空也说穹苍。

  心往神驰: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也说心驰神往。

  崛(jué)起:(山峰等突起)。

  阴晦(huì):阴暗,昏暗。

  旭(xù)日:刚出来的太阳。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重点难点

  课文分析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出,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其一是时间线,从古至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至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出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对独立。这些线索并非贯串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状况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不是游人行经路线的再现。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组合,虽然所写到的内容相当复杂,但是把握起来并不困难。

  (二)文章结构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黄山。概括介绍黄山概貌、地理位置,从地质史上说明其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4-17段),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各种景观: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可以分为五层:

  第1层(第4-6段),介绍黄山奇峰,着重写天都峰。

  第2层(第7-8段),以“迎客松”为主体,介绍黄山松。

  第3层(第9-14段),简介莲花峰,细写黄山怪石。

  第4层(第15段),描写黄山烟云。

  第五层(第16-17段),描写黄山日出。

  第三部分(第18段),介绍黄山温泉。从山上写到山下,为全文作结。

  本文通过对黄山的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提示了黄山的特点,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感情;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从而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开头关于黄山地质史的部分是比较严格的科学说明,主体部分——介绍黄山风光和特点的,主要是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手法,表现日出的部分用了直接抒情。话语方式的选择是服从于所表现的内容和.写作目的的,作者选择得恰当,转换也比较自然。

  (三)重点语段

  1.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

  句中“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是指人们为这些峰石所起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又是审美观照的结果,其中凝聚了想像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人们的`情趣,使得冰的石头有了人的精魂。这是外加上去的,就是“外在美”,峰石本身的千奇百怪的造型是大自然的创造,是属于内在的,就是内在美。这句话是着重讲人的审美创造的伟大作用。

  2.如果说泰山的旭日东升是庄严神圣的话,那么黄山日出则是无比的瑰丽、壮观、辉煌!

  注意这句话的开头“如果说”三字,这是一种假设,是虚拟性的,是作者个人的审美感受。自然这种感受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泰山给人的印象是凝重的,《诗经》上有“泰山严严”(意思就是泰山积石很有气势),孔子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它被尊为“五岳之首”,屹立在齐鲁大地上,雄奇俊秀,气势磅礴。在泰山上观日出的感受说是庄严神圣,评价井非不当。黄山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在这里观日出,会有一种梦幻感,正像文中所写的,“让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瑰丽、壮观、辉煌,是一种概括性的评价。

  《黄山记》教案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

  晦知识与能力

  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

  2、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

  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

  3、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

  2、培养珍惜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掌握课文中使用的多种表达方式。

  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

  1、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突破

  1、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

  一、导入新课

  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很多同学没见过黄山,一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说在班上交流。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情况。教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二、设置问题,讨论探究

  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教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考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

  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第二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

  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变化很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4、对学生回答给予鼓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清晨……神奇的仙山琼阁。”是远视。

  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奥,需要同学们仔细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呢?

  6、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解课文。

  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认真诵读体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教室。都峰。”是仰望;“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观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

  三、归纳小结

  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

  2、给予鼓励: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点。并做适当补充。

  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

  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篇解说词,通过对黄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认识到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飞红滴翠记黄山》课文全文阅读

  说起黄山,人们很容易想起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是长江与钱塘江的分水岭,位于安徽省南部,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全山面积大约1200平方公里。号称方圆500里的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

  从高空俯视,在一片山水相间的万绿丛中,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郁郁葱葱,飞红滴翠。可谁能想到,眼前这座黄山,竟是亿万年前地壳中的岩浆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这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群峰,竟是日晒雨淋、水流侵蚀这些大自然的能工巧匠“雕刻”“装饰”的结果!地质学家告诉我们,两亿多年前,黄山这一带是一片汪洋大海,过了一亿多年,海水退去,留下了一片丘陵。以后在猛烈的地壳运动中,地层断裂,岩浆活动,形成了黄山的基础。到了距今7000万年到6500万年前,地质学上称为新生代第三纪的地质时期,地球上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黄山大约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在距今二三百万年时,地球进入了第四纪冰川时代。由于长期受寒冷气候影响,黄山山体受到较大侵蚀,地形变化很大,形成种种奇特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处处是仙境。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神游天外了。

  巍峨黄山,群峰挺拔。天都峰海拔1810米。由于它是黄山的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之一,在群峰的环抱中,好像是天国的都会,所以取名“天都峰”。这是一座高耸入云,盘空千仞的险峰。它以高和险,使游人望而生畏,仰天长叹。

  如今,从下到上,都有了登山的石阶,还安上了护栏,系上了铁链。然而,这小路仍是太陡太险了。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手里抓着摇晃的铁索,几乎垂直向上攀登,这时,如果回首身后,两侧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不能不叫人心惊胆战。如果从远处遥望,登山的男女老少,一个接着—个,连绵不断,鱼贯⑧而上,如同一条悬空的彩带,飘动在万绿丛中。在快要到达山顶的地方,石阶更窄,只能容—人通过。人们在攀登时,互相扶持,互相照应,互相鼓励,虽然并不相识,但因目标—致,倒像是—个登山的集体。

  现在,当我们登上刻有“登峰造极”四个字的天都峰绝顶时,正如同经过一番搏斗之后获得成功一样,眼前景色给了我们极为难得的满足。放眼望去,群峰起伏,云海翻涌,山峰若隐若现,就像航船、岛屿飘浮在汪洋大海上。这时,我们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一下涌进脑海之中,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穿过一线天,再过“蓬莱三岛”,直上玉屏楼。玉屏楼文殊洞顶上,有一棵破石而出、寿逾千年的古松。它的一根长枝低垂伸展,仿佛是一位殷勤的主人伸出手臂在迎接远方来客,招手致意。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

  黄山素有“无石不松”之称。黄山松多生长在海拔800米到1700多米的高山上,还有不少就长在峭壁岩缝之中,黄山松针叶短粗稠密,顶平如削,干曲枝虬,苍翠奇特。它们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有侧挂。无论何种姿态,都显示出顽强的万古长青的生命力,不怕长年的风吹雨打,冰雪欺压,屹立于悬岩危石之上,昂首苍穹。这是何等的气派!

  黄山的最高峰是莲花峰。它独出群峰之上,仿佛是枝含苞欲放的新莲。登上峰顶,放眼天外,真是令人心往神驰。

  沿“百步云梯”而下,翘首昂视“鳌鱼峰”,上有一巧石,如同一只“螺蛳”。看上去好像一条巨大的鳌鱼要一口吞掉“螺蛳”。可是,你从另一个方向望去,它又像鳌鱼驮着一只金龟。

  西海中的“飞来峰”,从侧面看,像一块巨大的石峰从远方飞来,悬置在别的石峰上。可你从正面看,它却像一只桃子,人们又称它为“仙桃峰”。

  黄山著名的巧石“猴子观海”,是一只石猴蹲在狮子峰顶,也真难为它有这么好的耐心,千万年来一动不动地观望着眼前飘逝的烟云。遇到晴朗的日子,虽然没有云海茫茫,却是别有一番景观。山脚下太平县境内,呈现出一片秀美如画的田园风光,适逢此时,人们又称“猴子观海”为“猴子观太平”了。

  在黄山群峰中,那些高高低低、争相崛起的巧石,千姿百态,给人以丰富的想像力。光是听它们的名字,就足以使你产生一种遨游天宫仙境的幻觉了。“五老上天都”“姊妹牧羊”“仙人下轿”“仙人把洞门”“老僧入定”“猪八戒吃西瓜”“仙女绣花”“丞相观棋”“仙人踩高跷”“八仙飘海”等等,这一类是拟人的,都离不了神仙气。“兔儿望月”“金龟探海”“双猫扑鼠”“猴子捧桃”“犀牛望月”“松鼠跳天都”等等,这一些是喻物的,全离不开禽兽形。在黄山,你可以结识许多“天国仙友”,又可参观一个奇特的“动物世界”。

  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

  峰是云之家,云是峰之衣。黄山的烟云,也是黄山一绝。人们在高峰之上,如登仙界云霄,轻盈的云雾忽东忽西,一上一下,若即若离,仿佛是山峦、峰石的恋人,难舍难分。黄山在一年中,竟有两百多天是沉浸在云雾的怀抱里。淡淡云雾,澜翻絮涌,烟海千里,使黄山的千条泉流和万道山谷隐现在虚幻之中。云雾的皎洁,云雾的柔美,特别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云雾使黄山成了梦幻的艺术之宫。谁能设想亿万年前,那些熔融的岩浆,竟给我们凝固成这么一个人间仙境!

  然而,黄山的这一切,只有在华光照耀的时候,才显得格外娇娆。清晨,当四周还是一片漆黑的时候,游人们就起身,踏着晨露去看日出。由于对云海日出的向往,使他们忘却了前一天登山的疲乏和黎明前的寒意,匆匆忙忙赶向海拔1700米的清凉台,等待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幸运地看到日出,如愿以偿。有不少人遇上了阴晦天气,就不无遗憾了。但是,只要是看到了黄山日出的人,他一定会在心灵深处铭刻下这无法忘却的时刻。如果说泰山的旭日东升是庄严神圣的话,那么黄山日出则是无比的瑰丽、壮观、辉煌!

  当那遥远的天际,微明的东方出现鱼肚白色时,人们就屏住了呼吸,等待着,盼望着。而当太阳露出它那耀眼的光辉时,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欢呼。这呼声中充满了兴奋,但又带有节制,因为大家都不愿破坏这黎明前的肃穆。也许是由于大地尘埃和光线折射的物理因素吧,冲破北海云雾,喷薄而出的太阳是暗红色的。但是,在一刹那间,太阳好像经过了一次净化,变成了纯净的橘黄色。光明逐走了黑暗,四周的一切都变得灿烂夺目,五光十色。蔚蓝色的天空,剪影般的群峰山松,五彩缤纷的云海霞光,在高空气流的影响下变幻无穷,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这景致真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啊,太阳!人们对它的感情,在自然界中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拟的。不论是初生的红日还是即将消失的落日,都是红彤彤的巨大的火轮,披着五光十色,一瞬万变的彩霞,给天下万物以无限生机和柔美的抚爱。即使落日给我们留下夜晚的黑暗,那也没有什么可怕,那闪光的星星,仿佛是太阳在黑暗中留下的火种。它守卫在天幕上,也守卫在人们的心灵中,为迎接明天更美丽的日出,给那些勇于在困难中奋斗的人们以新的启迪。大概就是由于这些原因,人们在日出和日落中才得到了使人沉醉的美的享受,才赞美火和光明中诞生的一切吧。

  游人下山后,往往会在临近黄山脚下的温泉浴室里洗个温泉澡,兴致高的还会去室内温泉游泳池里游个痛快。这温度恰到好处的泉水,会冲掉你登山的劳累,是那样解乏,舒适。也只有此时此刻,你才能对黄山的温泉有温馨之感,而为之叫绝!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先从让学生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人手,学习对景物或事物进行解说。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的对疑难问题给予点拨。重点解决课文整体组合上的三条线索和课文中描述角度的转换。

  不足之处:

  1、学生知识面狭窄,师生不能很好形成共鸣。

  2、注意知识点与画面的结合。

  教学反思邱祝良

  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教完了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鼎湖山听泉》、《林中小溪》、《画山绣水》、《飞红滴翠记黄山》,教读这种类型的文章,自然少不了咀嚼、想象、赏析、感悟,但总觉得缺少了一种恰当新颖的方式,将这几篇文章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刚好,又教了两篇古文:《桃花源记》、,《与朱元思书》,将这几篇文章联系起来一看,都是写景抒情的美文,既然如此,我何不换一种方法,以一种较活泼的方式,引导他们对文章做一个整体的把握与感悟呢。

  步骤一:板书老师自拟的几则上联:

  1、鼎湖山山高林密泉声脆(《鼎湖山听泉》)

  2、泉水汩汩冲污垢(《鼎湖山听泉》)

  3、鼎湖山泠泠淙淙听泉声,汇成一曲交响乐(《鼎湖山听泉》)

  4、鱼鹰入水,搅碎漓江清梦(《画山绣水》)

  5、老渔翁头戴竹笠倚竹篓(《画山绣水》)

  6、立峭壁,斗风雪,顶天立地黄山松(《飞红滴翠记黄山》)

  7、桃源美景归何处,杳杳(《桃花源记》)

  8、富春江水碧山奇胜过千江水(《与朱元思书》)

  9、水碧山奇,富春江上好风光(《与朱元思书》)

  步骤二:以六人或四人为单位,通力合作,给这几副上联对出下联。

  步骤三: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上台朗诵本小组的创作成果。

  步骤四:奖励。哪一个小组的对联最多,哪一个小组即为优胜组,给予奖励。

  反思:

  1、适当地变换一下教学模式

  摆脱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一直是摆着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任,当今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不敢兴趣,作为教师,如果能适当地变换一下教学模式,让学生品尝不同风格的语文课型,未尝不是一种好的方法。

  再来看看我所上的这一节课,它的形式比较新颖,摆脱了传统的分析或提问的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的做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因此,在步骤二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差不多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到了对对联的任务当中来。为了研究内容,他们重新翻看课文;为了写好下联,他们精心概括,字斟句酌,或是独立思考,或是互相商量。看同学们,有时高声阔论,有时凝神细思,心无旁骛的样子令人惊叹,学生学习的热情完全被激发出来。

  2、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当今语文课本的编排体系是以课文为单位,教学形式也是以课文为单位,一篇课文上完,紧接着就上下一篇,篇与篇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这时,语文老师不要惟教本是尊,可以补充一些新鲜的血液进去,举办一些小型的专题讲座,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才会更加扎实,视野才会更加开阔,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才会提高得更快。例如,讲完诗歌之后,我们可以开办《诗歌鉴赏方法例谈》;讲完写景抒情散文后,我们可以举办《山美水美情更美》讲座;进行作文指导时,我们可以举办《比喻——写作的好帮手》等等专题讲座,这样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对学生如何学习语文,都会有一种更加具体而深刻的认识。

  《黄山记》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2、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3、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相信同学们肯定都有登山的经历。我曾经去过泰山、雁荡山、天台山和其他一些小山。(可以适当地让学生谈谈自己登山的经历)。我们曾经读过不少关于登山的文章,如《雨中登泰山》、《登泰山记》等等。自己也可能写过关于登山的文章。大家想想看,一般登山的游记是怎么写的,从什么地方写起?明确:都是按照登山的过程来写的。从山下写起一直写到登上山顶为止。这样写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明确自己的游踪,理清游览的线路。

  一般风景优美的名山,风景最美的地方应该在哪里?明确:应该是在最险峻的地方。

  那么一般作者是如何来表现山的险峻的呢?明确:写山势陡峭,写山路艰险。这样描写山的艰险,是什么目的呢?明确:写攀登山的时候很艰苦。还可以表现不怕困难的精神。表现人对山的征服。表现人对山的征服。具体地说,是表现个人,即登山者对山的征服。这种征服就通过我们登山的过程体现出来。人总是有一种征服欲的。而最好的征服,莫过于征服山峰。而要表现这种征服欲,最好是选择最险峻的山峰。(举例为何有那么多的人冒着生命危险去登山)我曾经一个人登过泰山,它虽然说不是很险峻,但要登上顶峰也非易事。(举例我登山的经过,及有些人放弃的故事)

  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与以往所学的这类文章有些不同。那么,都有哪些不同呢?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呢?下面就翻开课本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理清课文结构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我们可以看到,课文分成了四部分。请你阅读课文,说说每一个部分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出了黄山的总特点,黄山的奇丽与险峻。第二部分写登山的历史,历史上,登山者“仅”有寥寥几人。第三部分写我们今天的登山。第四部分写我们在山上所见到的美丽壮观的景色。

  三、分析第一部分

  请同学阅读第一部分,注意这部分的最后一句,“它封了山。”其中有个动词很重要。就是“封”字,请大家把它圈起来。

  1、“封山”是什么意思?

  明确:就是封住进出的要道,不让任何人进入。

  2、它为什么封山?它是谁?

  明确:它是大自然。它封山的原因是不愿意把这么奇丽的景色给予人类。一个“封”字,准确而形象地表现出黄山的险峻程度——人迹罕至。

  3、那么黄山的风光到底有多美丽呢?请同学们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二段,说说黄山的美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体现在五方面:一是山峰之奇;二是云海之奇(注意“拨”字);三是树木之奇;四是温泉;五是最高赏赐:摄身光。

  4、再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篇课文在描写这种奇特的景色的时候是怎么写的?

  明确:是按照山的形成过程来写的。

  5、黄山的形成是否真的如课文中所说的那样,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杰作呢?

  明确:不是。这是中虚构的写法。这样写,给人的感觉好像这黄山是给大自然制造出来似的。所以这样的写法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说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这里的“崇高”“卓越”一般是对人而言的。作者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说它“创造”“安排”了黄山胜景。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由此可见,“它封了山”,表现了一种它对人类的不屑一顾。因为人在它的面前太渺小了。

  6、正因为黄山是如此的伟大,所以自然会想到有没有人登临它。(引导《过万重山漫想》中也是先写景色的奇丽伟大,在联想到人的活动。)

  四分析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仍然没有写到登山的经过,而写的是历史上登黄山的记载。

  这些登山记载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说明登山之难,还是紧承“它封了山”。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登山者都不是一般的人:黄帝是神;太白是仙;有记载的“仅”普门法师、云水僧、李匡台、方夜和徐霞客。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以上都是侧面写黄山的“险”

【《黄山记》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游黄山02-17

黄山的作文12-10

黄山印象作文02-17

黄山奇观作文02-18

游黄山的作文02-15

黄山写景作文12-05

登黄山作文01-06

美丽的黄山作文12-31

游黄山作文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