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时间:2022-10-09 03:43:29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摘 要:本文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通过阐述盈余管理的各种动因来提出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关键词:研究生论文发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治理对策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无论从什么角度进行定义分析,盈余管理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盈余管理的动机会产生一定的经济后果,对其他经济利益集团有或好或坏的影响。

  二、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一)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我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企业将本身优质的资源剥离出去后进行包装上市,将原国有企业改造成母公司集团,最终导致上市公司与其他集团之间有着复杂的联系,从而发生关联交易。

  (二)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进行盈余管理。为了能够更好地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映出来,会计政策要求企业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对会计政策进行重新的选择和评估,一些上市公司正是利用了会计制度的灵活性与模糊性,通过变更会计政策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按照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对于已经进行减值准备的资产要恢复原价,能够挽回资产减值造成的损失,无形之中又增加了企业的收益,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的准备和恢复来进行盈余管理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一种盈余管理的手段,在出现无法避免年度损失的时候加大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工作,再利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来改变企业的会计盈余。

  (四)利用收入的确认进行盈余管理。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以及会计惯例的规定,企业的收入要在赚取的过程结束后才能够确认并进行记录,但是很多上市公司为了增加会计盈余都在赚取过程完成之前就进行了确认和记录。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存在缺陷,是产生盈余管理的根源。上市公司的产权需要借助公开发放股票的方式进行分散,导致拥有股权的投资者按照股权的份额来享受企业的经济收益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但是因为人员涉及广泛、事物冗杂琐碎,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首先股东大会中多数由大股东组成,股权的高度集中导致股东对经营约束力度的减弱,而并不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的股东作为控制上市公司管理事物的权力者,当会计信息影响大股东的利益调配的时候,他们会尽可能地减少对自身经济利益的损害而占有其他利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其次上市公司对内部人员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控,使经理人员在上市公司进行经营决策、人员聘任、利润分配、制定发展战略、管理制度的时候有着更大的发言权,导致在公布会计信息的时候过分强调个人的表现行为,缺少信息的公平。最后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的监督力度不够,虽然会聘任会计事务所的专业人才进行审计管理,但是真正的决策权还是在上市公司的主要管理者的手上,使会计事务所的人员无法用公正、公平、客观、独立的态度完成上市公司经营者和公司经济行为的约束、监督的作用。

  (二)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是盈余管理的外部诱因。为了规范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我国颁布的相关的法律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规范,例如《证券法》中对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的审查以及停牌等做了详细的规定。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的高标准、严要求导致企业为了能够以一个较高的发行价格上市便会进行盈余管理,因此证券市场监管政策落实力度不足成为上市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外部诱因。

  (三)相关会计制度与准则不够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条

  件。随着我国会计规范扩大了可处理的范围,留下很多空白的领域,而会计制度和准则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判断,导致很多会计人员利用这些空白领域来创新业务,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四)税法体系不够完善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够完善,有许多各种名目的优惠政策,上市公司为了能减少税费支出,便会采取盈余管理来构成减免税费的条件,例如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会对相应的企业进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为上市公司进行财政贴补的情况比较常见,有许多事为了提升公司业绩或改变亏损的情况来实现上市的发展,这些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四、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要想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就要完善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改变盈余管理要牺牲企业的利益来实现某个人的个人利益的情况。首先要改变大股东一览独大的情况,拓宽小股东表达自己对公司的管理意见,完善董事机制对经营者的监督,避免建立具有保护性的董事机制,弱化“内部控制”的情况,减少实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其次要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员工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经理市场的建设,采用竞争淘汰的机制来督促经理人盈余管理的合理、合法性。最后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的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债权人的监督作用。

  (二)加大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落实力度。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应对证券市场具有特殊性的监管政策是主要的动机之一,当证监会将股票发行的份额改为核准制之后,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为了提高新股定价而进行的盈余管理。因此为加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要加大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落实力度,例如通过对各种性质不同的行业确定公司净资产利润率的下限的年限,公司的经营活动是否存在严重的违法违规的经济行为,注册会计师出具的相关意见以及审计报告等,不要将盈利和亏损当做衡量的唯一标准。

  (三)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核算的标准不可能将实际生产经营中的各项事情都做出明确的规定,难免会有模糊或空白的地方,因此为了规范盈余管理,要不断完善相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尽量减少因为制度、规定的模糊性造成的不规范的盈余管理。首先要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有意识地减少因个人利益驱使进行的违规操作,指导相关人员能够正确使用会计政策,能够有针对性、保密性、谨慎性的进行操作。其次要通过规范注册会计审计的独立性来保证审计的公正、公平性,通过降低配股的门槛来提高审计的质量,从而建立一个能够应对特殊监管政策、符合公司组织结构和会计法律法规的规定来提高对盈余管理的监管力度。

  (四)完善税法体系。税法是完善税收体系的主要依据,为了进一步杜绝不良盈余管理的进行,要从税法体系上着手进行整改,特别是地方政府要提高税收意识,不能为了保护上市公司而侧面帮助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相关行为。因此需要从法律层次上进行完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完善税法只是相关措施之一,最主要的还是要切实将税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使上市公司的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违规操作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的成本,降低企业利用税法体系不完善的地方进行盈余管理。

  结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阻碍股票市场、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手段和相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不同于西方发达市场的盈余管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外部经济市场迅速发展的结合产物,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下还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全根治,但是通过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并采用一定的抑制措施能够产生一定防范和控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袁晃. 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J]. 事业财会. 2014(01)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相关文章:

简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对策09-30

盈余管理与盈余质量评价10-07

我国农商行金融创新动因分析论文10-08

影响管理者运用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两种方式的因素10-26

盈余管理国内文献述评10-08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政策探究10-05

影响我国铜价波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10-08

盈余管理方式隐性化及应策略10-26

关于企业盈余管理合理运用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