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

金融期货与商品期货比较

时间:2022-10-05 21:55:48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金融期货与商品期货比较

  金融期货与商品期货比较【1】

  摘 要:金融期货和商品期货之间,由于其本质上所存在的期货特性,那么都拥有着法律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因素,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这两者所标称的物不同,这也就使得执行交割期间,其方式、涨跌停板、保证金率都有着较大差异性。

  本篇文章主要针对金融期货以及商品期货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

  关键词:商品期货;股指期货;风险

  金融期货中主要涉及到了股指期货、中小指数合约、利率期货、货币期货,在这几种金融期货形式中,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便是股指期货,股指期货所表现出的相关特性具有了良好的金融期货代表性。

  股指期货本身和商品期货是有相同点的,都是直接约定在某个特定的日期,来依照事先所确定的价格进行标的物交易。

  但是股指期货本身是通过股价指数来作为资产标的的,但商品期货则完全是现货商品,那么这两者又存在着根本差异。

  下文针对金融期货与商品期货进行了分析比较。

  一、从交割方式比较交割风险

  无论是何种期货在进行交割的过程中,实际上都有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现金交割,而另外一种便是实物交割。

  实物交割的过程中,也就是交易双方的买卖合约在到期之后,依照之前交易的相关程序、规则,针对期货标的物的具体所有权进行转让,主要是一种对于到期之后未平仓的合约加以结算的行为。

  在进行交割的过程中,如果说交割量大,那么就代表着市场表现出的流动性较差;而交割如果说较少,那么也就代表着市场本身所表现出的投机性较强。

  从大量的统计资料来看,现如今较为成熟的商品期货市场,其所呈现出的交割率通常在5%以下。

  我国现阶段的商品期货交割依然是实物交割,但实施执行的过程中,商品期货的交易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合约的买卖来达到差价盈利的目的,所以,目前在商品期货市场上真正进行实物交割的合约较少。

  现金交割形容的便是在到期之后,通过结算价格的形式来针对未平仓的合约盈亏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计算,也就是直接通过现金支付的形式,针对期货合约进行结算的一种交割行为。

  这方面的交割措施目前被广泛的使用在金融期货这一类型的无需进行实物交割的期货合约之下。

  例如沪深300指数,就是通过最后两个小时所有的指数所涉及到的算术平均价,以此来促使期货本身的价格能够完全收敛于现货价格体系下。

  在交割方式制度上的设计差异性,直接使得金融期货下的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之间表现出了极为明显的交割风险,单纯从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史,便能够明显的看出,交割风险因素本身,实际上就是商品期货之下所表现出的最大风险因素。

  一方面来说,实物资源本身是极为有限的,而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实如果说资金上出现了过渡的追逐现象,那么就必然会引发价格波动、扭曲、逼仓现象,从我国期指交易的历史状况来看,相关操纵者通过现货流通控制,达到期货价格操纵目的的情况也是较多的。

  实际上,完全可以对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将商品期货也直接引入到现金交割体系之下。

  和如今的实物交割相比较来看,现金交割的优势在于连个方面:有效的解决了由于实物交割所导致的较大成本上升,这尤其是适合牲畜活体交割上。

  如此一来,交割也就更加的便利,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交易风险;有效解决期货价格所涉及到的合约到期日,进而朝着现货价格进行回归的先,最大限度的减少了相关的价格操纵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并且减少交易成本。

  二、保证金比率比较杠杆风险

  期货保证金在实际进行设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违约概率。

  保证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减少违约风险,如果说出现违约的概率较大,那么就必须要提升保证金额度;第二,市场本身的波动性和流动性。

  从大量的研究数据来看,保证金的水平高低与持仓量、交易量之间完全是以负相关的形式所表现出的,但是其本身又是和价格波动率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联系;此外,其中所涉及到的结算次数保证金,实际上也就完全形成了交易者本身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所表现出的大小,将会直接使得交易的持仓量、交易量等受到直接影响,特别是市场本身所表现出的价格流动和波动率。

  相较而言,只要保证金水平高,那么出现违约风险的可能性也就会大幅度降低,但是较高的保证金同样会使得交易成本增加,进而使得市场无法吸引到相应的投资者,进而降低了市场所表现出的流动性。

  但是,如果说保证金的水平并不高,那么违约现象的可能性也同样会上升,进而使得市场利益遭到损害。

  现阶段,我国的股指期货保证金通常在12%,而商品期货则在10%,部分强麦、早籼稻等保证金则为8%。

  均低于股指期货,而股指期货为12%。

  这一方面是考虑了上述三个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股指期货推出初期管理部门限制风险过大的考虑。

  三、标的物变动的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

  目前我国上市的活跃期货品种如铜铝、玉米等均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品种,大量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LME、CBOT等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形成的价格对我国同样品种的价格走势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我国期货交易所对其的逆向引导作用较弱。

  因此,我国商品期货品种面临的是国际化的风险。

  如铜铝涉及的是有色金属行业,面临的风险为非系统性风险;且由于此类风险的国际传导性,此类风险较为不稳定,LME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往往导致我国国内期货价格形成单边市,即连续涨停或者跌停,此时大量的投资者即使进行平仓也无法成交,给投资者、期货经纪公司、交易带来极大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说金融期货与商品期货在交割的风险上,存在着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方面的相同之处,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由于标的物的不同,最终所应用的交割行为措施。

  涨跌停板、保证金率依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也就导致在实际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两者的风险有着较大的差异性。

  单纯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金融期货下极具代表性的股指期货风险因素是要低于商品期货的,这直接导致风险的可控性是完全低于商品期货本身的,并且风险上的可控性,也超出商品期货本身。

  参考文献:

  [1]姜海霖.浅谈中国期货市场客体结构的优化[J].中国流通经济.1997(06)

  [2]吴悫华.金融期货背景下的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培育[J].北方经济.2009(02)

  [3]王洋.金融投资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0)

  股指与商品期货套保比较【2】

  股市的空前活跃使得市场对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的出现热切期盼,推出股指期货将给市场增加新的投资与获利以及避险工具,提升了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敏感性。

  对机构投资者来说,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也将日益受到关注。

  股权分置改革成功矫正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性缺陷,在此制度层面和变革基础上,即将推出的以股指期货为旗舰的金融衍生品,又是一个我国证券市场在交易制度层面上的创新。

  股市的空前活跃使得市场对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呼吁已久,新加坡交易所已上市中国股指期货,客观上要求股指期货能尽快推出。

  推出股指期货将给市场增加新的投资与获利工具,同时也增加了一种新的避险工具,提升了股票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敏感性。

  由于其具有交易成本低、杠杆性强等特点,股指期货对于市场信息的反映,要比现货市场更加快捷迅速。

  随着现货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的加强,最终会使市场流动性增强,不仅不会增加现货市场波动性,反而能够起到对冲不确定性。

  稳定现货市场是股指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

  对机构投资者来说,通过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的需求日益增强。

  本文就股指期货与商品期货在套期保值上的差异分析与读者交流股票指数期货套期保值在实际操作中的特点。

  商品期货套保解析

  套期保值的英文表达是“Hedge”,其词意中包含了“对冲”、“ 避险”的意思。

  笔者认为对套期保值进行解释可以顾名思义:“套”取“重叠”之意,包含交易中数量相当,方向相反的意思;“期”是一个时间概念,事物的不确定性总是发生在时间流的规则性上;“保”,很简单,是指用一种交易行为来保护、保障、保证某种“成果”;“值”则是权益或利益的量化表述。

  那么,合在一起“套期保值”就是指在期货市场上,通过对冲操作的方式来规避价格在时间序列上的波动风险,以达到保护现货利益的行为。

  套期保值行为表现为,暂时替代未来现金头寸或抵消当前现金头寸所带来的风险所采取的头寸状态。

  构成套期保值的要件:

  套期保值是一种“套保利益”在先的交易行为

  套期保值“保”的是什么?是一种利益,这种利益在众多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潜在利益,这个潜在的利益我们把他称为“套保利益”。

  比如棉花种植者在选择播种品种的时候,他可以得到的数据是:棉花收获期的期货价格是1.4万元,他的核算成本是1.3万元。

  对于1.3万元的成本他自己基本心中有数,属于可控成本,那么他就有理由因为这1000元的潜在利益而开始买种子、种棉花,同时因为这1000元利益的潜在性可能随着时间的变迁而变动甚至消失,所以他有可能为这1000元而实施套保行为。

  那么这1000元就是“套保利益”。

  也就是说“套保利益”先于套保行为,而不是 “同时发生”。

  本例中,如果核算成本是1.3万元,收获期的期货价格资料也是1.3万元,那么这个棉花生产者会在种植的时候在1.3万元这个价格上套保么?合乎逻辑的思维是,他不会这么做的。

  同样的道理,买期保值也同样有“套保利益”在先的原则。

  当然这种套保利益在特殊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损失控制。

  没有套保利益就没有套保行为。

  套期保值是一种以现货经营为主体,期货行为为保障的经营手段

  套期保值的目的或者说出发点应该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以现货经营为主体,期货行为为保障。

  如果经营者采取以期货投资为主导或者期现并重为经营原则,虽然交易的表现形式与套期保值接近或完全一样,但是其本质已经演化为投机或者期现套利。

  套期保值是一种防卫性的经营策略

  套期保值者虽然不排斥套保利益最大化,但是并不刻意追求基差变化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其交易行为带有明确保护性特征。

  套期保值的心理历程有恐惧的一面,有业内人士形象地说,套期保值很简单,那就是“怕什么,做什么”,持有者怕价格下跌,那就选择卖期保值,反之,选择买期保值。

  如果现货经营者是通过时间差来博取收益的,那么他是敢于和愿意面对价格波动的风险的,那么他建立现货部位的时候,就没有同步套保的诉求。

  套期保值是一种规避和转移风险的工具

  风险是可能发生的危险,而不是已经发生的危险,已经发生的叫损失。

  价格风险的本质是价格在时间序列上的不确定性。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能消灭,只能转移和规避,套期保值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风险规避者,或者叫风险转移者,他把风险转移给了愿意承担价格风险而希望取得风险收益的另一类投资者身上。

  套期保值所规避的是价格在时间序列上的风险

  首先是价格风险,当然就不是灭失风险和变质风险。

  同时是时间序列风险,比如美国一棉花贸易商与中国纺织厂签订一供货合同,卖出价格为1.31万元,而美国棉花的买入价格,运、保费、关税、增殖税合计1.25万元,贸易商可以取得600元收益,这600元很明显是区位价差,但是从合同签订到组织到手棉花资源,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这段时间棉花价格稍微上升,这个区位差就被消灭了,为了保障这个区位差,美国棉商就需要采取买期保值这个办法,来规避价格在时间序列上的波动风险。

  套期保值业务应与现货业务行情相关、方向相反、数量相当、盈亏相抵

  正确地实施套保行为就能够有效的转移风险,不正确的套保行为也有可能使套保成为另一个风险策源地。

  套期保值的行为主体资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逐步扩展的态势

  实施套期保值行为的主体资格,最早只是商品生产者的行为,比如棉农、纺织用棉业。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者也充当了套期保值的主体,比如上例的美国棉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发达,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也充当了套期保值的主体,比如指数基金。

  股指套期保值与商品套期保值的区别

  行为主体的区别

  商品套期保值的行为主体是商品生产者或商品流通者,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的主体是资本市场投资者。

  相对应的现货赢利模式的区别

  生产者是通过创造或改变商品的使用价值来实现价值;流通者是通过地区差、批零差,流量差等商品的空间位移来实现价值;而资本市场投资者通常是通过时间差来实现价值的。

  因此商品期货的套保通常采取比较防卫型的标准方式,股指期货通常使用更为宽泛的套保概念――对冲,也就是更强调套保时机的选择和把握。

  相对应的现货交易场所不同

  商品期货的现货价格通常形成于分散的、随机的、有的是割据的交易场所;股指期货的现货价格形成于证券市场,是集中交易的结果,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实时性和惟一性。

  标的的价值属性不同

  股指期货的现货背景不是一个商品,而是一个权威化了的统计指标,虽然他背后客观存在着一个标准化的股票组合,但是现货市场中他仍然不具有价值和买卖属性,他的价值属性是期货规则是赋予他的,而且在期货市场实现。

  而商品现货的价值属性是“天然”的。

  标的的可复制性不同

  商品现货可以完全复制标准仓单,只要按照标准化仓单的要求去生成,二者可以没有离差。

  股票投资组合与股指之间的离差是永远存在的,即使某指数基金严格按照沪深300指数的构成比例去组建这个组合,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复制”沪深300指数。

  因为300指数的权重比例每个交易节都在变。

  而只能做到近似复制,比如ETF指数基金。

  用数学模型来额定离差和研判离差是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在具体操作中的应用要点。

  关于离差,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离差是期现离差,这也是被动型套利的要点,尤其在新兴市场,这一点经常被放大,而放大的逆运用当然也是机会点。

  级差的收敛程度不同

  现货和期货的价差称为级差,虽然无论是商品期货还是指数期货都存在级差风险,但是二者不同的交割制度使得商品期货和指数期货在交割日,期货价格对现货的回归产生差异,商品期货特殊背景下有逼仓的可能,但是指数期货下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指数期货套期保值的级差风险的可预测性更大,而且存在级差回归的必然性。

  规避的风险类型不同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规避的是标的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而指数期货规避的是系统性风险,而不能规避单个品种的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一个事件在一连串的机构和市场构成的系统中引起一系列连续损失的可能性,这种风险不能通过分散投资相互抵消或者削弱。

  股票指数期货套期保值在实际操作中的特点

  基于上述对比,股票指数期货套期保值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更强调时机把握。

  风险的溢出和传染以及风险和收益的不对称性是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最为典型的特征。

  这种征兆产生才是实施套保行为的前提。

  二,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更强调分寸掌握。

  股指期货套期保值需要测算股票组合对指数的系统性风险参数,即贝塔系数;标的指数的取样相对于总体股票的差异参数,即样本误差系数以及证券市场的股票组合和期货市场期货指数的流动性差异参数。

  商品期货金融化【3】

  【摘要】在过去的十年中,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和波动率都经历了显著的增长。

  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牛市使得商品期货的价格大幅上涨,金融危机之后,虽然经历了暴跌后,但纵观这些年,商品期货的价格明显经历着一个大幅上涨的过程。

  价格形成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资产价格的形成是随它的供求关系而改变。

  然而近年商品价格的波动率加大引发了人们对其根源的进一步探讨。

  研究表明,商品期货的牛市使得原本活跃在债券、股票等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即所谓的“金融投资者”,加速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同时反过来刺激期货价格进一步走高。

  本文主要研究了商品期货市场金融化的原因,价格变化背后的因素,以及商品市场金融化对期货价格形成、投资者行为和结构等的影响。

  【关键词】商品期货;金融化;金融市场;市场投机

  1.引言

  二十世纪以来,尽管在金融危机后商品价格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下跌,但是许多商品总体经历了一个价格大幅上涨的过程。

  这些价格的大幅上涨引起了很多政策制定者的担忧,比如价格的上涨推动了国内通胀压力的增大。

  同时,许多金融机构已经将商品期货作为一种资产种类来持有。

  根据商品交易委员会(CFTC)职工的报告,机构投资者购买的与商品指数有关的商品总值已由2003年的150亿美元上涨到2008年中期的至少2000亿美元,这引起很多专家和政府官员担心会引起能源和食品价格的过度波动。

  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是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者引起了商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和上涨,为此,G-20峰会的委员会已经着手将逐渐增加的商品市场的金融投资者所扮演的角色作为重点来研究。

  Masters认为,金融投资者和场外衍生品交易者在商品期货市场中的投机性的购买造成了“商品市场泡沫”,从而导致商品价格严重脱离其基本价值(Masters,White,2008)。

  然而,研究表明,长期价格是由于基本供求关系决定的,投机者的贡献并不是很大,而短期投机者却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为了解决高速增长的商品指数投资所带来的冲击,最终还是要认识到由高速增长的商品指数投资所促成的商品商场中同时发生的经济转型。

  2.商品期货金融化的起因

  2.1 金融化的定义

  为了研究商品市场的金融,有必要先详细了解金融化这个词的概念。

  通俗的讲,金融化是指金融行业在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

  如公司管理中的金融控制地位,总资产中金融资产占据的地位,金融资产中市场化的证券特别是权益证券的比重等(Dore,2000)。

  然而更为流行的解释是,金融化是作为金融动机的一种大范围的作用,金融市场、金融参与人以及金融机构在处理国内与国际经济事务所起的作用。

  本文是指在商品市场逐渐增加的作用。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由于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在价格上几乎没有协同性,所以这两个市场是相互分割的,没有多少联系。

  也有人认为商品价格为投资者的价格风险提供了一种风险补偿(de Roon,Nijman,Veld,2000)。

  然而到20世纪后这种情况改变了,大量的资金流涌入了商品市场,同时,这是一个很迅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很多基于商品指数的投资工具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投资者,因此数亿的资金迅速的进入了商品期货市场(Hughes,2006)。

  投资者参与的增加让财富在商品衍生品间分配产生了所谓的商品市场的金融化过程。

  该过程中,许多人让商品价格与金融资产挂钩,两者的关联度也大大增加。

  2.2 商品期货市场金融化的产生原因分析

  (1)商品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的规模与参与结构变化是金融化的源动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美国的期货市场经历了巨幅增长。

  在1998年,美国在交易所上市的期货和期货期权的成交量大约为6.3亿份合约。

  到了2007年,年成交量翻了五翻,达到32亿。

  2008年尽管经历罕见的金融风暴,但期货成交量仍在持续增长,与2007年比较增长了4.4%。

  而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必须处理、跟踪、分析的大户报告数量增长超过26%。

  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导致了期货市场的参与者类型与交易活动也日新月异。

  除了在数量上空前增长以外,期货市场的参与者以及交易策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期货市场的参与者可以简单的被分为两大类:商业性交易者(Commercial Traders)和非商业性交易者((Noncommercial Traders)。

  商业性交易者是指那些有基础商品的现货交易或者商业活动的群体,他们由于在现货市场面临价格风险而需要在期货市场做反向对冲,因此被称为商业性交易者。

  非商业性交易者,一般是指投机客,他们就是和商业性交易者做对手盘的投资者,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

  另一方面,期货市场中商品互换交易商以及商品指数交易者的数量增长迅速。

  从历史看来,商品收益和股票及债券市场的收益成负相关,因此大量投资者利用商品的风险暴露来平衡投资组合风险。

  此外,由于商品的收益一般与通货膨胀成正相关,所以投资者也可以利用商品来对冲通货膨胀风险。

  诸多因素引发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商品列入投资组合中,从而推动了互换交易商这类业务的繁荣发展。

  场外交易市场(OTC)发展的起源就是1981年世界银行与IBM之间的货币互换。

  (2)监管环境对商品期货套期保值定义的放松推动了金融化发展的势头

  1980年中期开始,衍生品市场的交易与风险管理行为开始出现明显改变。

  应市场发展需要,美国期监会于1987年开始放松对套期保值的监管,修订了对期货套期保值的监管措施。

  最有代表性的事例为CFTC所定义的“Bona Fide Hedging”(善意保值)交易。

  这种新型交易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期货市场的飞速发展,传统现货市场的基金经理、投资人等开始意识到衍生品市场成本较低、流动性更好,风险管理更加便捷等优势。

  这些现货市场的投资管理人不断增加在衍生品方面的投资与交易活动。

  大量新型交易的出现,使得CFTC措手不及。

  原先制定的针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投机等方面的监管政策法规不能适应市场的新发展变化。

  1986年,美国国会要求CFTC重新检讨对套期保值行为的法律定义等监管措施以适应市场需要。

  为此,美国农业部与CFTC一起提交了报告,报告中放松了对套期保值的定义,建议现货市场投资者利用期货进行现货避险、长期使用期货代替现货仓位、利用期货进行资产配置、利用期货实现固定收益组合的免疫策略、各类期权交易,特别是风险较低的期权组合交易等多种类型的期货交易不算作投机交易。

  同时给予上述类型的交易活动以“非投机”政策待遇。

  3.商品期货金融化对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影响

  综合有关研究文献,我们认为对商品期货价格形成机制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四个,分别是代表国际计价单位与未来经济预期的美元汇率;金融化投资者交易活动日益增加的商品期货持仓量;新兴国家的发展;全球经济的预期。

  (1)美元汇率因素

  作为国际商品计价和结算的工具,美元汇率的变动也日益成为主导商品价格波动的一个主要因素。

  商品价格与美元的价值是紧密相关的,当美元贬值时,以美元价值衡量的商品价格上升,同理,当美元升值时,以美元衡量的商品对于国际投资者来说变得更昂贵,因此他们的需求变得少了,导致商品价格与美元汇率成反向的关系变动。

  此外,当美元疲软时,投资者会习惯性的转向原油或者其他商品资产种类作为对冲策略。

  (2)期货持仓量因素

  马瑾对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厂商和投机者行为对期货定价影响的研究表明,当多头持仓量在市场占优的情况下,期货价格会持续上涨。

  商品指数基金属于典型的“做多型基金”,他们不断买入近月合约,并在交割月临近时滚动移仓,将持仓移至较远的月份。

  (3)全球经济的预期对价格机制的影响

  预期是一个同样不可忽略的很重要的因素。

  由于很多商品的产成具有时滞效应,因此真实价格并不能很快得知。

  很多情况下,投资者都靠自己的预期来投资或者投机。

  当投资者预期商品价格将上升时,会立即提前购买,导致价格的真实上升,这也被称为预期的自我实现。

  4.商品期货金融化对市场参与者行为与结构的影响

  商品期货市场上金融化投资者中,最主要的两类分别是指数化投资者和期货管理基金。

  指数化投资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通过大量的商品期货持仓来复制并跟踪特定的商品期货指数,其根本目的是将商品大类投资作为投资组合中的一项另类选择,实现分散风险和提高收益效果。

  由于在商品期货市场上大量集中的持仓,指数化投资者以其相对优势的资金实力,可能对期货市场价格产生单向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指数化投资者在调整自身投资组合结构时,也有可能带来“权重变化效应”,引起商品期货价格的短期剧烈波动。

  期货管理基金是专业的期货投资管理或投资咨询机构,其特征是利用技术分析的方法,在程序化交易技术的辅助下,对商品期货的短期波动进行预测与投机,通过价格波动来获取收益。

  理论上看,大量期货管理基金采取类似的技术分析交易策略,可能导致交易行为的趋同性,增加市场价格波动,起到助长助跌的影响。

  5.总结和建议

  作为20世纪另类投资理论快速发展的一种实践产物,商品期货金融化在丰富投资策略、扩展投资领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期货投资基金的兴起以及传统投资基金参与商品期货投资后在投资回报率方面获得的提高。

  然而,不加监管的商品期货金融化对于商品期货市场本身运行是否会形成隐患,或者——事务总是两面性的,这种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价格波动性增加给期货市场与期货交易所的健康发展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波动性的大小也有待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

  同时这也使得商品价格的套期保值变得更加复杂。

  商品金融化带来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不管如何,金融市场给商品期货市场带来的冲击肯定是相当大的,其背后的交易动机极其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金融监管部门要时刻注意市场状态的发展并随时准备制定严格的监管政策和措施。

  只有这样,市场才能更有效更流畅的运行。

  参考文献

  [1]Stoll,H.R.Commodity Futures and spot Price Determination and Hedging in Capital Market Equilibrium[J].Journal of Financ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Nov.1979:873-894.

  [2]Hirshleifer,David.Residual Risk,Trading Costs,and Commodity Futures Risk premia[J].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1,No.2.Summer,1988:173-193.

  [3]Alexandra Dwyer,James Holloway and Michelle Wright,Commodity Market Financialisation:A Closer Look at the Evidence[J].Bulletin,JUNE QUARTER,2011.

  [4]Micha? Falkowski1,Financialization of commodities[J].Contemporary Economics,2011.

  [5]Barone T.J.Speculators spark 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price volatility,Nation’s Restaurant News,March 31,2008.

  [6]马瑾.商品期货风险溢价与市场结构fNl.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173-181.

  [7]马瑾.金融化对油价形成的影响[R].大连商品交易所,2008.

  [8]郭丽岩.大宗商品期货交易的基本属性及对价格形成的影响[J].中国物价,2010.

【金融期货与商品期货比较】相关文章:

期货金融作用论文10-09

简析期货金融作用10-01

浅谈我国商品期货的交割制度10-08

期货金融合同「样本」10-08

商品期货交易合同通用11-26

期货交易金融合同10-08

(投资受任人)期货金融合同10-08

期货培训心得07-28

中国期货行业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