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教学通识教育论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论文
大学精神、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创新是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大学精神及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又依靠创新获得丰富及完善。
第一篇:大学通识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通识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发扬大学精神,依靠好课程、好老师、好学生和好环境来共同构建。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
一、创新———大学精神的价值体现
大学,是塑造人类灵魂的精神高地。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风骨与气质,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高级形式。
然而,对于大学精神的构成要素,学者见仁见智,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总结大学精神有三个重要方面: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其中批判与理性关乎创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体现。
大学天然具有创新精神,当今之世界是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充满变化的世界,一个国家要屹立于世界之巅,依靠的是充满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以及能够应对全球挑战的“世界公民”。
创新已经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精神与国家发展对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也天然地成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的创新引领着社会的进步,大学作为这一体系中的核心,也自然对引领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通识教育———大学创新精神的成果
中国的通识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1998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标志着通识教育在中国以政府推动的方式予以展开。
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发端,也正是人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理性反思的结果及回应。
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已经结束了美苏两级体制,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发展的全球化格局,但其本质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占据世界话语权的过程。
在这一大趋势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是从学苏联转到了学美国,具体到教育上便是学习与苏联教育提倡的专业教育完全不同的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不强调聚焦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冲破学科的藩篱,研究并思考人文、科学、社会领域一切人类感兴趣的、共同的知识、文化、逻辑及历史,通过研究本民族及全人类的文化、历史、基础科学,建立学生对世界的总体性理解,奠定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思想底蕴,这种教育,摒弃了专业教育的狭隘,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对世界。
通识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强调工匠技能,而通识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教育理念,重在人的自我完善。
通识教育通过开设人文、社会、基础科学的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维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并在探索与思考中形成自己的道德评价和价值观,这样的学生才能视野宽广、兼容并蓄,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秉持良好的判断力,形成自我意识与自我决策。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思辨理性和创造精神。
通识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即为研读经典,通过研读历史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更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现代社会现象;通过研读社会经典,学生不仅要了解社会现象,更要学会系统思考社会问题并提出基于自身思考的解决方案;通过研读自然科学经典,学生应当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己生活的世界。
上述知识的迁移、融会贯通,无一不需要思辨性思维,需要理性思考,需要创造性地习得知识。
也正是通过思辨理性及创造思维的训练,使得学生在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时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价值判断。
上已论及,通识教育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均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为目标,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是批判性的大学精神对传统教育思辨的结果。
通识教育从大学精神中产生,大学精神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深化。
三、通识教育、大学精神、创新人才培养三者殊途同归
1.大学精神是通识教育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大学天然具有的创新性精神,决定了大学在面临自身的教学问题时也必然带有创新性,大学的创新精神催生了通识教育的产生,也成为通识教育不断发展完善的不竭动力。
2.通识教育是大学精神的实现途径之一。
大学精神的创造性体现在大学的各个方面,其中落实到教学方面,便体现为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批判思维,使学生成为全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便是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大学创新精神在教学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大学创新精神在教学上的实现路径。
3.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均源于创新。
大学精神的发端有赖于对新知的传授,新知即为创新,大学精神天然具有创新性。
通识教育的产生源于人们对传统专业教育的深刻思考及理性批判,理性及批判亦为创新。
4.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的继续发展仍然离不开创新。
大学精神与通识教育都是创新的产物,但并不意味着产生之后便可以停滞不前,大学精神、通识教育,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需要对旧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精神以及通识教育理念予以批判、抛弃,取而代之以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理念和内容,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理性思考与批判思维,也就是离不开创新。
四、通识教育对创新培养的路径探索
好课程———坚守学术标准、学术理性的课程。
通识教育,教育界对其的共识为“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不局限于知识,还包括品格的塑造。
个人将“全人教育”解读为灵魂教育,灵魂教育似乎更易于国人理解和接受,通识教育注重精神层面,强调读书和思考,精神涵养的熏陶和养成。
通识课不是知识拼盘,不是知识概论,而是通过该课程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领会人类世界的精髓,或者是历史的,或者是文化的,或者是科学的,这样的课程必须有学术深度,充满理性与思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参与探讨,并在探讨的过程中思考、评论、批判,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好老师———具备创新素养的好老师。
一名好的老师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真正的好老师教授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把知识本身交给学生。
好的老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应在学问上精进钻研,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研究学术,与研究教育,都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本分。
创新素养的教师应具备的条件:首先,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精神;其次,教师应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第三,教师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创新教育一方面在于实践,另一方面在于总结,总结创新教学的经验与教学,寻找创新教学的规律,需要授课教师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探索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这些都依赖于授课教师的科研能力。
良好的创新教学科研可以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创新教学,促进创新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好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的好学生。
通识课的授课目标是学生,要培养的也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配备,都是外在的东西,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创新的动机和欲望,创新能力无法将上述外化的条件内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最近的一档青年励志类节目《开讲了》的一期节目中,一位量子物理学的演讲嘉宾就曾讲过,他现在招收博士生,最愁的不是他不知如何去教他们,而是他们在经过十几年的应试教育进入到博士阶段后,已经丧失了对物理学的最基本的兴趣。
这里所说的最基本的兴趣,实际就是人本能的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发现新知的欲望。
这种欲望的式微是长期应试教育的结果,需要再培养起来,需要授课教师极大的耐心和极强的引导力。
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通识课目标的达成,需要好老师和好学生的良性互动,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好学生在创新欲望的激励下作出创新成果,激励好老师进一步进行创新教育探索,进一步激励学生的探索欲望。
好环境———良好的创新校园文化,通识课程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非通识课程所能单独解决。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形成整个校园崇尚读书、乐于思考的校园文化。
现在的校园受社会影响,过于功利化,对找工作有利的社团,大家愿意参加,纯精神领域的读书会之类的组织,很少有人问津。
作为学校,不崇尚读书、不崇尚思考,是很可怕的,理性与批判的大学精神也很难养成。
学校可通过组织各种读书、文化赏析等社团活动,丰富校园创新文化生活,让学生处处学创新,处处可创新。
作者:洪东冬 陈凤贵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40.
[2]德雷克•博克,侯定凯,译.回归大学之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0-55.
第二篇:大学体育通识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
通识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以及增强学生的社会性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做贡献。
本文将对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展开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体育;改革
通识教育具有非功利性和非专业性的特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识教育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大学应该落实通识教育,进一步深化大学教育改革。
通识教育视野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体育综合技能和综合素养,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所谓通识教育指的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公共事务能力,通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多种灵活的教育方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
二、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的关系
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加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在体育学科同样如此,体育综合能力强调的不只是学生在某一个体育项目是专业化,而是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所培养起来的学习思维和综合素养。
在过去,大学体育教学一味将体育定位于体育项目的教学,而事实上,在21世纪,个性化以及创新才是教育的重心,仅仅是看考试成绩而评定一个人是否够优秀的方式并不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实施通识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当前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还是比较传统,对体育技能的重视多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导致很多学生的体育潜能未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也有所欠缺。
由于体育教学理念的落后,教师忽视了对体育理论的讲解,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流于表面,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普遍较低。
大学体育教学中充分运用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让学生的体育知识体系更加完善,从而获得终身的发展。
大学体育要不断深化改革,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三、大学体育教学在通识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总的来说,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还是将重心放在了体育技能上,缺乏新意,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
有的学校过于追求教学模式而忽视了教学的实质,体育教学本质依然是体育技能的教学。
体育教师个人素养尚不能满足通识教育的需求,教师的理论功底较为薄弱,人文素养不足,这个通识教育的推行带来了较大难度。
另外,一些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盲目灌输体育知识,加剧了学生的排斥心理。
四、通识教育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
1、教学目标的改革
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体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性格的培养、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学不能仅仅看学习成绩,而是要以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情感体验为出发点,让学生在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中健康成长。
大学体育教学随意性、集体性和社会性较强,因此大学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竞争力。
2、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在大学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我们首先要对大学的体育课程设置有所反思。
到底什么样的体育课程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呢?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皆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美国大学将通识教育与心灵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在大学开设了很多人文社科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已经实行通识教育,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将应试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在一起。
通识教育又被分为了两个版块,第一部分是全校性必须学习的课程,另一部分设个人选修的文化类课程。
这种课程设置的办法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由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比较灵活,学生的专业学习与通识教育课并没有矛盾和冲突。
大学体育教学一直都是各大高校的最基础的课程,因此在推行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大学体育课必然会率先走上通识教育之路。
尽管多年来大学体育教学的变化并不大,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没有多大的突破,未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大学体育的通识教育必然会发挥巨大作用。
大学体育在教学内容上要尽可能多元化,与时俱进,并尽可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通识教育。
体育教师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发挥自身优势的平台,如体育竞赛和体育娱乐游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3、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体育的自主学习应该进一步发展。
自主学习建设可以有效推动体育改革以及体育工作的高效完成。
建立体育教学俱乐部不断完善管理和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体育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时候更关注学生个人文化涵养的提升。
4、教学评价的改革
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真实的认识自己的表现,可以引导学生的进一步完善工作,当然教学评价更是教学情况的一个真实反馈。
通识教育下,大学体育教学必须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手段,既能真实反映教学环节的情况,更有利于后续改进和完善工作的展开。
面对当前各大高校落后的教学评价方式,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推进教学评价的改革工作,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
在通识教育理念下,我国大学的体育教学要深化改革工作,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五、结论
通识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大学体育教学本身就具有强健学生体魄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两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显然,通识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
对此,体育教师还应当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准,掌握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
作者:郭钰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伟.当今大学体育教学面临的挑战与优化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4(33)
[2]尹杰.当代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及发展趋势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3]曹艳杰,武善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理念定位与反思[J].湖北体育科技.2013(10)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教学通识教育论文10-01
大学通识教育论文10-01
教学通识教育论文10-01
大学通识教育分析论文10-01
通识教育论文10-01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论文10-01
通识教育改革论文10-01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10-01
高校通识实践教育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