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大学教学通识教育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0:4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大学教学通识教育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而通识教育理念旨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独特思维能力的人,所以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与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相吻合,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

大学教学通识教育论文

  第一篇: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转向

  摘要: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的改革对策,同时也分析了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给出一定的尝试性建议。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理念转向;大学英语教师;课程设置

  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做了适当的调整,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1]。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还要体现出其通用性的教育作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英语教学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有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通识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关注对学生的人格和修养等人文主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德和智共同发展。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通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全方位和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最终要将学生培养成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2]。

  社会现在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单一型人才,而是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将英语语言学习与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内在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

  选择一种教育理念便会决定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并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前途。

  将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其终极追求是开发出学生身上的人文气质,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高尚情感的国际化人才。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转向,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向,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然后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技能,解决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填补英语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还要培养学生整合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特别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出有高尚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取向的个体。

  教师是课堂语言输入的主要提供者,如果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只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却没有广博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将英语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通识教育理念便无法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所以,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以语言工具性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能力培养和通识教育内容的均衡。

  二、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将通识教育理念具体化,奠定学生全面坚实的综合知识基础,同时扩展和平衡学生的心智能力。

  任何教育理念的实施都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理念与大学英语教学融会贯通的关键。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生活、情感及道德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理念具有时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3],因此,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引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涉猎兴趣,并紧跟时代的节奏,不断对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和调整,避免学生将知识局限在某一特定的领域。

  大学英语课程应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共同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而不应只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将语言知识与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英语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大学英语课程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有助于把语言技能知识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到教学中,能够培养出人文知识和素养丰富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关注隐形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68年,美国的杰克逊在《课堂学中的生活》里首次提出了隐形课程的概念。

  我国学者靳玉乐将隐形课程界定为:“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4]。

  大学英语隐形课程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英语讲座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和看问题的角度,在各种类型的讲座中,主讲人会传达给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因此,学生的知识面会得到拓宽。

  定期举办一些英语学术或文化等不同主题的讲座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同时对塑造学生品格,提升教学质量也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英语课外活动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大学英语技能竞赛、英语社团和课外阅读等活动不仅会给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中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对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3.校园英语氛围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言环境是学习者语言能力提高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校园的英语角、外文阅览室、留学生俱乐部等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和开拓视野的好场所。

  教师鼓励学生订阅英语杂志,定期向学生推荐英文原著并定期举行读书心得讨论会,多为学生创造与外教交流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能力。

  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大学英语隐形课程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三)大学英语网络在线课程的建设

  为了紧跟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网络在线课程应作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

  微课、线上课程、数字化教学等外语教育的新形态逐渐在教学中发挥出其突出的作用,网络自主教学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对传统实体课堂的再造,具有更完备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自学、互学和群学的环境,更可取的是创造了一种交叉学科交流与融合的环境,对学生而言,学生易于将已有的英语知识与新的跨学科知识建立必然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对教师而言,采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优质的在线课程也是教师向通识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提升的新渠道,对学校而言,帮助学校解决了兼有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能力的师资短缺的问题。

  因此,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质开放在线课程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在通识教育理念上思维的转换。

  (四)开展多元化的选修课和拓展课程

  在多数院校,大学英语课程都是以公共必修课为主,选修课所占比重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构建多元文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从通识教育理念的角度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课程安排要包括所有学期,可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设必修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在第四学年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及拓展课程可以开设英美文学作品欣赏、影视欣赏、英美文化、西方文明等,拓宽学生在各个领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实际上就是教学的设计者,一堂课设计得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输入式教学,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是为更有效地传授课程的核心知识服务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最终都是让学生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构建扎实和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批判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5],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差生对英语的抵触和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并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仍处在争议阶段,因为许多高校首要关注的还是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应试能力的提高。

  通识教育理念对学生和社会的作用需从长远来看,从短期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不能得到许多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还需要学校增加复合型的师资力量。

  作为一名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和研究跨专业方面的知识,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学校还需定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召开英语教师研讨会,提供国内外英语教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及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跨文化知识体系。

  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理念,学校和教师自身都需要投入财力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准备,这是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

  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紧密相关,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就生成什么样的学生品质。

  大学英语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英语综合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责任主体,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是这三者的合成与整体涌现,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简言之,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得到学校在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需要广大教师对教学精心设计,并与学校相互协作,共同将通识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拉开帷幕,关于大学英语向通识性转向还是向学术性转向意见不同。

  尽管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但大学英语教学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对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可行性在教学实践中已显露出来,这是社会对大学英语教学赋予的新的挑战与呼唤,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精深英语语言技能的人才,还要培养具有积极人格特征与相对广博知识和创新才能的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养成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

  作者:李建荣 谢慧 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EB/OL].[2016-04-20].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钱铭.大学英语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1828年耶鲁报告》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9).

  [4]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6).[5]戴立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第二篇:大学英语教学通识教育探索

  摘要: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

  大学英语课程是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

  高校应将其纳入到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框架中,在制定大纲、设置课程、开发教材、转变教法、合理评估和培养师资上做出努力和转向。

  大学英语教师也应该积极承担起通识教育赋予他们的重任,将学生培养为“博而雅”的公民。

  关键词:

  通识教育;大学英语教学

  一通识教育涵义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由古希腊的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发展而来。

  近代高等学校中的通识教育思想发韧于19世纪。

  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次将“GeneralEducation”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

  早在1829年,他就指出,通识教育要综合古典、文学和科学,为专业学习做准备。

  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开启了美国现代通识教育。

  要求培养具备有效思考能力、能清晰地沟通思想的能力、能做明确判断的能力和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识能力的“完整的人”。

  中国的梅贻琦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提出大学教育要“先通后专”,即大学应首先重视培养“人”,其次重视培养“职业人”。

  目前,还没有一个规范的、统一的表述来解释通识教育的内涵。

  李曼丽博士采用马克斯•韦伯(MaxWeber)的“理想类型”(IdealType)法,提取已有的50种通识教育内涵表述中常用的若干共同核心概念并总结,“通识教育就性质而言,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教育;

  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李曼丽1999)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在近20年里,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投入和收效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依然存在。

  大多数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大一、大二两年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长达256个学时,但大学毕业后能够在日常交流和阅读专业书籍、材料时真正运用英语的人却少之又少。

  继续学习了至少200学时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仍将用英语撰写专业论文视为难题。

  2009年-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对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调查中的绝大多数高校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得到进一步加强,不再把提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首要目标,而将主要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而现实中,很多学校只注重“知”的灌输,不重视“情”与“志”的培养。

  教学过程工具化、技术化倾向浓重。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只有近一半学生对英语教学满意;仅有四成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入学时相比有所提高。

  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综合能力较低;对自己的英语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兴趣。

  在此背景下,只有认识到通识教育的本质及其与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用通识教育理念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三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新路

  (一)制定个性化的教学大纲

  高校应客观分析其生源主体情况和人才培养总体目标,针对不同的学校类别、办学定位、层次、办学特色等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眼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的专业需要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发展特色鲜明的教与学。

  (二)突出课程设置的通识教育功能

  大学英语是涉及所有学生的课程,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通过语言媒介,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教育部2007年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后简称《课程要求》),指出各高校在设计本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基础的学生,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1.增开新课程

  大学英语应在教学中系统地融入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

  高校应充分考虑不同院系和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适合高校自身的大学英语课程。

  学生四年间的大学英语学习不能间断。

  大一大二两年的课程应将重心放在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以及引起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兴趣上,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开设“基础英语”、“英语视听说”等课程。

  大三大四两年的课程应注重训练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一些实用的技能。

  应针对学生将来工作中需要的技能,开设一系列英语选修课,例如,“高级英语”、“英语公文写作”、“英语翻译”和“旅游英语”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择业方向选择自己需要进一步学习的科目。

  设置课程时,应努力兼顾基础性与选择性,达到必修课和选修课、输入与输出和语言与文化三者的平衡。

  2.发展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

  《课程要求》指出,除了传统的课堂面授方式外,大学英语教学还要引入计算机自主学习的模式。

  网络教学公开、便捷,能广泛地提供信息,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不但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充实,还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昂。

  高校应配备充足的多媒体自主学习教室,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三)合理编写教材

  语言都深深地扎根于特定的文化之中。

  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不应被囿于单纯的语言学习和重复的技能培训,而应融汇不同地域文化和各个学科的知识,应承载多种文化和学科的思维方式。

  为了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高校要编纂既有针对性、又有综合性的英语教材。

  学生通过对这样专业并特殊的教材的学习,就不仅能学习语言、获得语言能力,而且能扩大视野、完善人格;不仅能接触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而且能包容和尊重异国文化、介绍和推广本国文化。

  应该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编写进教材,涉及校园生活、爱情与性、流行时尚、经济、法律和时事等,使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充分结合,但不能根据技能、实用要求将这些材料简单堆砌、机械地纳入教材,而是应在内容呈现、文本编排上适当地展现其中的文化内涵,体现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观。

  (四)改进教学过程

  外语教学不仅具有工具功能(instrumental),即学生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序来学习外语,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所学的知识,使外语服务于某一特殊目的,如翻译文学作品、阅读文献以及日常交往等,还具有整体培养功能(integrative),即外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

  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普遍过度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忽视了它的信息功能和思维功能。

  国内英语教学没有充分认识到通识思维训练的必要性(文秋芳2006)。

  学生仅仅是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学习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教师也依然固守着“教学主宰”的角色,机械地输出语言信息。

  教的过程是为了不教。

  教学应让学生真正形成用英语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英语语感,不但要重视传授知识,还要重视转识成智、转识成性。

  任务型教学、辩论、角色扮演、演讲等教学形式,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作用则体现为激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的价值、引导和调节学生课堂的互动过程。

  (五)实施新的评估方式

  教学评估是整个教学的指挥棒。

  《教学要求》在教学评估这个环节明确了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

  考试命题应富有时代性和人文性,考核方式应更加灵活,比如采用小论文、书评、调查报告、口试等考核形式作为对传统笔试的补充。

  高校应丰富评价标准,综合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平时测试及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情况。

  (六)培养高素质大学英语教师

  高校应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丰富教师培训内容;帮助大学英语教师认识通识教育内涵、转变教育理念,将教师角色由“主宰”变为“主导”;督促教师不断学习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提高专业水平;开展学术交流,举办研讨会,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激励教师重视教学;建立教学和科研并行不悖的考核制度。

  四大学英语教师应在通识教育背景下积极发挥作用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深入地学习和探究现代通识教育理论及其在国内外的实践情况,充分认识通识教育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密切关系。

  英语教师不能单一地研究语言或教学法,而要增加知识储备的广度,要在教学中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教给学生新的文化,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认识世界的方法,真正成为一名学有专长且知识渊博的通识教育者。

  五结论

  中国大学必须通过实行通识教育来克服原有分科化和系科单一化的问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培养出来的应该不仅仅是毕业生,而是具有批判性思维、掌握解决问题核心技能的“博而雅”的公民。

  作为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应被高校纳入高校改革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框架中,在制定大纲、课程设置、开发教材、转变教法、合理评估和培养师资上做出努力和转向。

  这样才能让大学英语教学回归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培养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具备知识及必要技能的现代公民。

  作者:潘红 单位: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47.

  [2]贾永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5(2):34-3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守仁.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08(5):4-11.

【大学教学通识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论文10-01

大学通识教育论文10-01

教学通识教育论文10-01

大学通识教育分析论文10-01

通识教育论文10-01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论文10-01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10-01

高校通识实践教育论文10-01

通识教育改革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