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高校通识实践教育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4:5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高校通识实践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普适性的教育,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人文精神,激发创新动力。

高校通识实践教育论文

  第一篇:高校图书馆与通识教育实践

  一、通识教育的含义

  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

  在我国,通识教育又称作通才教育,作为大学教育宗旨和办学思想,最早于清朝末年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

  作为一个教育概念,通适教育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通识教育是指大学的整个办学思想和理念,即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与训练,教育的内容即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狭义的通识教育是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旨在通过科学与人文的沟通,培养具有宽广视野、人文与科学精神以及个性健全的公民。

  高考导向的应试教育体制迫使学生集中全力应付考试规定的课程,使学生成为训练有速的“考试机器”,泯灭了探索的兴趣,缺乏创新的追求。

  大学承担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承担者为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一代新人的神圣任务,因此有责任开展通识教育,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点燃学生创造的欲望。

  二、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通识教育可以弥补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

  通识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弥补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

  通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打破知识之间壁垒分明的界限,给予学生较为全面的知识教育。

  通识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学生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及发现各专门知识、各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进行整合贯通,从而弥补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

  (二)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丰富高雅的情趣

  情趣与知识大有不同,它不一定能化成力量,却可以陶冶人性,增添生活的多样化色彩,由此可以摆脱专业化带来的精神贫乏,使情趣在个人身上得到完美而协调的发展。

  今天有关情趣在教育尤其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关注。

  (三)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创新人才

  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知识,必须有所选择,而知识的选择要因个体需求而定。

  通识教育在学生综合基本能力培养基础上,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它通过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尊重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提供给学生多元的选择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创新意识,培养独树风格的优秀人才。

  (四)通识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弘扬人文精神

  一个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

  未来社会不仅仅是科技发达、经济富庶的社会,还应该是一个高度文明、高度民主,充满激情的理想社会。

  大学通识教育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反省,对异质文化的比较批评,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对艺术的欣赏与赞美,对科学的探索与创造等方法加以实施,帮助大学生超越功利与实用,从而造就一批全面发展,敏于探求,善于批判,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道德情操高尚、人格完整的新人。

  三、高校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优势

  (一)丰富的馆藏是通识教育的宝贵物质资源

  高校通识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良好的素养,克服以往专业化教育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而大学图书馆正是这样的“通识”知识宝藏。

  从横向看,几乎覆盖了本校所有的学科专业;从纵向看,也是囊括了各种水平、各种深度的读物。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期刊、报纸、视听资料、中外文图书等多种文献资源。

  如此多层次、多角度的馆藏资源,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求知解惑。

  (二)专业的学科馆员是通识教育的人才保障

  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收集、筛选、加工和管理的专业队伍。

  他们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检索、查询、筛选、利用各种信息,起到知识导航员的作用,既节省了学生的时间,又克服了求知的盲目性,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发利用馆藏资源,为通识教育服务。

  (三)图书馆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思维最活跃、极易吸收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的时期,图书馆蕴藏着大量思想性强、品位高的教育书刊信息。

  这些馆藏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使学生从中得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据调查,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起主要影响作用的为社会思潮、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和文艺作品,而其中报纸杂志和文艺作品的主要提供渠道之一是图书馆。

  图书馆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图书馆拓展了通识教育的教学形式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要实现大学通识教育目标,必须突破传统教学对于课堂的依赖,要从教师传授型教学的单向性、课堂式教学的封闭性向多维性、开放性转变,将教学活动的空间扩展至教室以外的图书馆这个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自己到图书馆去学习、交流、研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硬性灌输为极富吸引力的启发,变消极接受为主动发现。

  大学图书馆除提供独立、灵活的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环境外,还可开设如讲座、演讲会、讨论会或通识课程,举办参观、展览、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沙龙等等。

  再加上图书馆的导读、咨询、定制、电子文献检索等读者服务形式,都成为通识教育的重要教学场所。

  这样的教学形式极富活力,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

  (五)图书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充满创造性的时代,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个人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利用图书馆门类齐全的文献,通过自己选择、自主学习、广泛涉猎知识,增强对社会、对外界事物的了解,掌握利用各种学习方法,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使他们在专业领域迅速提高,而且培养了课堂教学无法得到的自我学习技能。

  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获得终身教育能力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四、高校图书馆实施通识教育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真正把图书馆打造成大学生通识教育实践的主课堂,高校图书馆应该更加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环境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大学生开展通识素质的培养,为大学生通识教育提供优越的条件。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单向性、封闭性的教学模式中,图书馆被称为第二课堂,处于被动跟随教学活动之后,只对教学起辅助补充作用。

  而现代通识型教育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需要开放式、导学制等多维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必然在更高程度上依赖图书馆,也就不再有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分,只是不同场所在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上有所区别,但他们都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

  因此,如果让大学图书馆在高等教育通识人才培养中只处于辅助补充的地位,显然已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和大学教育改革的要求。

  所以,我们应该更新观念,将图书馆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辅助作用,逐步提高到作为主要作用之一的重要地位,肯定它在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

  (二)强化文献资源建设,为通识教育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工作的物质基础,没有文献做保障,发挥图书馆通识教育职能只能是“无米之炊”,若没有广泛的知识教育做基础,通识教育也只是空谈。

  基于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通识教育要从传授分科知识向整体知识教育发展,课程设置要做到理工渗透、文理渗透,既要有自然科学,又不能缺少人文科学知识。

  高校图书馆在馆藏体系建设中要满足大学生多层次、多方位阅读的需要,要形成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要围绕高校的教育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需要,重新调整各种文献的馆藏比例结构,增加新型电子出版物,改变“重藏轻用”、“重书轻刊”倾向,逐步建立起以信息型书刊资料为重点的新型藏书体系。

  强化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三)建设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发挥他们在通识教育中的指导作用

  大学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能否发挥主课堂的作用,最终取决于图书馆是否拥有高素质的读者服务队伍。

  所以,建立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通识型图书馆馆员队伍,是图书馆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以学生为主要读者的大学图书馆里,要让丰富的馆藏“通识”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馆员的教育和指导:文献借阅、信息检索需要导航;各类讲座、报告会、研讨会、参观、展览、沙龙、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等等都是互动的育人教学形式;参考咨询服务、开设通识课程等更是直接的教育指导;就连学生到图书馆自学自育,也仍有辅导的需要。

  可见,在多维、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馆员就应承担通识教育的教员、导师之责,要求其知识能力结构是通识型的,不仅要掌握通识,还要会整合通识,能为读者提供两次、三次文献服务等等。

  总之,馆员除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掌握一门其它专业知识以及必要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与教育服务技巧。

  这不但是通识教育、也是大学图书馆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对馆员知识能力的基本要求。

  (四)提高服务水平,培养大学生利用和开发文献的能力

  图书馆良好的服务环境,高质量的服务效率,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特色及创新精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及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也应该更新服务手段,开拓服务领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获取信息的技能,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和训练大学生多媒体应用技术和文献信息检索技能。

  图书馆里许多丰富的视听资料、教学光盘、教学软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深受大学生读者的喜爱,电子文献检索工作的使用及国际互联网的文件浏览、下载等实际操作训练,能使学生快速获取处理各类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调研能力和调研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料更好地为通识教育服务。

  (五)引导大学生自觉进行通识学习,给他们提供更多帮助信息

  通过在图书馆网站开设通识教育专题,让大学生意识到通识教育对开拓视野、培养创造性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自觉进行通识学习。

  在网站、宣传栏张贴本馆通识教育类书目信息,进行科学分类,列出索书号及馆藏地,便于读者查询借阅。

  在网站开辟优秀通识教育图书推荐栏目,搜集优秀书目资料,为读者推荐质量高、普适性强的优秀书刊。

  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认识通识教育的意义;另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通识学习内容上的指导。

  深入、有效地开展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图书馆人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深入研究发展对策,在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开辟多种途径把图书馆打造成“大学生通识教育实践的主课堂”。

  作者:刘建丽 单位:山东菏泽学院

  第二篇:高校人才培养通识教育途径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的英文单词是“GeneralEduca-tion”,“通识”有全面、普通、全体、广泛等意思。

  通识教育的概念最早源出于古希腊,在当时被称之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旨在以普遍的、非专业性的教育来提升全民教育水平。

  最初的通识教育主要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囊括当时教育领域中诸如文化、逻辑、几何、音乐等各学科基础内容。

  后来,通识教育在美国哈佛大学被发扬光大,考虑到当时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状况,这一时期的通识教育主要以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主,此后又经过长足的发展,最终演变成目前我们所了解的通识教育。

  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和概念,学界仍有诸多争论,而国内对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华大学的李曼丽老师。

  她的研究比较深入,主要从三个方面定义通识教育:“从其性质上说,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而言,就是培养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的公民;从其内容而言,广博的、非专业性的、具有合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健康人格。

  ”从通识教育内涵的广义层面来说,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备广博知识,多种能力,完美人格,能够自我实现的、完整的人。

  高校学生所要完成的全方面、多角度的教育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获得,另外一方面,从实践的意义上讲,通识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育,是作为人的教育,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恒久性的影响。

  也就是说,通识教育更强调教育的长远利益。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中,大学教育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和传承的基地,不管是精英化的大学教育还是大众化的大学教育,都必须体现一国的发展理念和变革精神。

  因此,大学教育的终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培养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

  然而,由于建国后的历史原因,我们高等教育体系更多地借鉴了苏联的教育模式,即专才教育培养模式,这种较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曾一度迅速地补充了大量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以应对当时国家迫切的人才需求,在国家建设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

  以航海类高校为例,作为具有鲜明应用型专业特色的类型化学校,一直使用的是苏联式的航海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这种模式的航海教育课程构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公共基础类课程;二是学科专业类课程,此类课程又进一步细化为学科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三是专业方向课程,一般又细化为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

  这三部分课程的设置模式,是现今航海类院校通用的主流课程设置。

  而且,目前我国航海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依然采用的是国际上几大国通用的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即接受连续3~4年的正规高等教育,其间包括数次为期1~6个月的专业实习,毕业前,参加海事主管机关的适任证书考试,毕业后通过一段时间的见习,获得值班驾驶员资格。

  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如因职业升迁需要,只需参加相关有资质院校组织的短期更新培训和更高级的适任证书考试即可实现。

  因为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忽视了通识教育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长远影响。

  学生也被学校的教育理念所误导,在学习目标上功利性较强,将学习时间和精力大都用在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上。

  然而,这种模式的的不足之处就是:培养出来的航海类学生知识面比较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能力不足、缺乏创新能力、缺乏自我认识、缺乏自我实现、缺乏人文情怀;同时,缺乏应对复杂社会形势的变通能力,综合素质不高。

  尽管在毕业之初,可以凭借专业知识技能得到工作的机会,但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多项综合素质能力缺乏的弊端却会显露无遗。

  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软实力方面将存在明显不足。

  过窄的知识面,过于专业化的技能水平,将一个青年人固定在某个岗位或职位上,而不是将一个知识青年投入到整个社会中去,发展潜力有限。

  因此,航海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想摆脱以上的困境,就不得不意识到除了要使人才具有实用性外,还要具有适应高度分化和日益综合化的全球发展形势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与此同时,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基本任务之一的应用型高校,有很大一部分是近20年来新发展演变来的新兴本科院校,其前身多是高职和专科。

  之所以会有这么多新兴本科院校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原先那些只提供就业岗位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才教育模式已经不能胜任现代科技社会的需求了。

  具有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新应用型人才才是以后社会建设的主力军。

  所以,我们应该从长远利益考虑,航海类高校必须从现在开始理顺应用型人才培养同通识教育的关系以及确立通识教育在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大环境的变化,使具有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在整个涉海领域得到认可。

  三、航海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融合的对策和途径

  各航海类高校应充分发掘自身的教学特点,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通过学科渗透的机制,综合文理各学科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的航海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

  1.教育理念深层次落实

  通识教育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产物,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的专业教育存在的弊端和缺陷,如果教育使每个个体局限在某一狭窄的专门知识里而缺少整体的关照,那么将会极大地束缚青年学生求知欲、创新力,过于狭窄的眼界也束缚了他们的思维和处事方法。

  “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通识教育以彰显教育的人文性质、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统一的文化为宗旨,既是对自由教育思想的革新,也是对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专业教育的补充和纠正”。

  因此,要以通识教育为导向,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要深刻把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培养有用的“工具”的人。

  改变教育理念是当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应该考虑和实践的事情,尤其是那些依然抱有“实用主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法宝的教育机构,可能需要反思。

  因为这种理念下的高等教育更注重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相对单一学科的深度培育,从而给青年学生一种错觉,即在大学中,专业知识和职业训练才是教育的核心,而通识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然而,通识教育改革的原旨应是在逐渐专业化的社会当中帮助全体社会公民养成“共同的信念”、“共同的标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文化传统”、“共同的人性和公民感”以及“共同的规范所产生的约束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选修品类繁多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不是为了把学生引入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叉道,而是为了指引学生去寻找通向真理的大路.教育理念的深层次落实,是从根本上改变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缺乏通识教育的问题。

  此外,在学校中充分地营造通识教育理念的气氛,也能间接地通过点滴积累改变固有的以“专业化”论英雄的“学习气候”,让学生更关注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情况,意识到通识教育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的重要地位。

  一旦学生主动重视通识教育,养成学习习惯,那么通识教育的实施目的就达成了一半。

  2.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块对接

  航海教育向来都是与国际密切接轨的高等教育,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体现通识型的海运人才培养和建设模式,则更好地契合了当今国际的主流需求,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综合素质。

  这种理念反映在课程设置改革中就是将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航海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接。

  第一,在公共基础课层面,可以根据学校现有师资情况和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全面整合。

  将原有的公共基础课程同新设置的重新整合为新模块,在不影响学分的情况下可以将固有的公共基础课划分成更为详细的课程模块,比如人文素养与经济社会、自然科学与技术革新、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设计审美与语言写作,创新实践与创业教育等。

  不同模块中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同时规定出每个模块选课的百分比,以避免出现只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难易程度选课而出现的“混学分”情况。

  第二,在学科基础课层面,因地制宜,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将有条件打通融合的学科进行对接整合,从教学内容的增减中重建学科基础课,达到学科交叉渗透的目的。

  第三,在专业课层面,可以更为灵活合理地设置专业方向限选课,以航海技术本科为例,可设置:船舶运输方向,航运管理方向,货运代理方向,既有共通,又有所区别,在选修课方面也可以配合限选课,使专业知识更为扎实,又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个体特点。

  同时,因照顾到个体差异,使不同发展需求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修读体系。

  第四,航海类高校的同综合类和文理类高校相比在师资力量方面比较单一,想要完成文理结合、学科跨越及其他方面的培养任务,大多数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建设具有通识教育能力的师资队伍就显得极为迫切。

  高校应增加教师的进修机会,定期举办相关的培训班和座谈会,使教师间有互通有无的平台。

  教师自身要重视自我的综合素质修养,明确教育的目的,从教育理念上有新的感悟和认识,既能授技与人,又能博览以传道,教师讲授的高境界是将前人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用适当的方式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在解惑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知识发展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和精神境界。

  3.变革教学方式

  航海类高校的教学特点是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学生每学期都有具体详细的实操课程需要完成,动手能力很强,这主要是跟本专业需要取得相关执(职)业资格证书有关。

  针对这样有特色的院校,如果通识教育还是采取以往的传统课堂“单向灌输式”的教育为主,就很难有吸引力。

  教学方式的刻板老旧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再同专业实操课程相对比,通识教育在开课前就输在起跑线上了。

  “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

  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

  ”因此,要提高通识教育成果和影响力,就必须变革教学方式。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用于航海类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通识教育。

  “慕课”的先天优势之一就是对学习时间的“再调配”。

  根据航海类高校的培养方案,专业实践课分享了理论课堂以外的所有教学课时,而通识教育的很多内容又必须有相应的时间保障,而慕课可以解决这一时间上的冲突。

  学生可以根据学校课程的设置,从知名慕课平台上选择与自己所修课程相关的在线课程研读,而且,慕课可以利用分散的间隙时间来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自主权,因为利用的是学生的业余时间,既保障了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又合理安排了课余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在理论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慕课的内容制定相应的监督测评,以保障慕课的学习效果,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慕课”的先天优势之二是整合国内外著名高校的优秀课程资源,弥补航海类院校通识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软肋。

  借助强大的网络,慕课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与世界真正的联系起来,融入到全球学习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中去,成为世界变革发展的一份子,保持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步,掌握全球最新咨询。

  “慕课”的先天优势之三是符合生物规律,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专注力。

  主流的慕课多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几个10分钟左右的微课,甚至一些慕课是由5分钟左右的翻转课堂式视频小段组成,吸引学生的关注度,用新颖的形式和内容保障学习效率和效果。

  另外,航海类院校还可以邀请行业内精英和知名学者来校授课,或是开设相关的讲座和论坛。

  四、结语

  通识教育是一种为“终身学习社会”奠定基础的重要教育。

  在我国,想要改变旧有的教育模式,既需肯定专业人才的职业化需求,又要提升人的全面发展,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导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则可能是解决这一教育难点的有效途径,也可能成为推进教育变革的一种力量。

  作者:江娜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海运学院

【高校通识实践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通识教育实践论文10-01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论文10-01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论文10-01

高校专业通识教育发展论文10-01

高校通识教育学前教育论文10-10

通识教育论文10-01

教学通识教育论文10-01

大学通识教育论文10-01

大学通识教育分析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