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学生教育管理中引入企业职业管理的探索论文

时间:2023-03-22 11:08:20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教育管理中引入企业职业管理的探索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与企业文化要求相吻合的精神特质和行为习惯,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的改革实践为例,阐述了在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企业职业管理要素的必要性、实施框架和实施要点,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形成职教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的吻合度提出了新思路。

学生教育管理中引入企业职业管理的探索论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教育管理;企业职业管理

  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更新的不断加速,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需求吻合度不高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调查显示,用人企业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最为看重的并非技术技能,而是毕业生的责任意识、专注精神、企业忠诚度、团队精神等职业素质。因此,除了专业技能培养之外,培养学生与企业文化要求相吻合的精神特质和行为习惯也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之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服务学生素质发展最直接的领域,如何在这个领域形成高职教育的特色,有效助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通信技术专业,依托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项目,将企业职业管理的部分内容和做法引入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学生教育管理中引入职业管理要素的必要性

  职业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提供的用于帮助组织内正从事各类岗位员工职业发展的行为过程,其内容广泛,包括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各类职业规划、职业测评、学习培训、辅导咨询、政策制度、激励保障等。职业管理的目的是分析企业中岗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形成组织中的各种职业岗位及其发展通道,通过促进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提升组织整体的发展水平。职业管理的本质是企业对员工入职后的职业教育,在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上,与入职前的学校职业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是高职教育可以借鉴其内容要素和活动形式的基础所在。企业职业管理活动与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融合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英国的技工培训中,都有成功实践。综合分析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引入职业管理要素主要出于以下要求:

  1.职业教育跨界属性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跨越传统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教育,其在育人上,需兼具学校思维和企业思维,不仅要遵从教育规律和认知规律,还要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合适的企业职业管理和活动前移到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实施,是跨界教育的深度体现,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要求吻合度的有效途径。

  2.学生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的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人职匹配”,一是指职与人匹配,即工作职位的要求与个体的职业能力相匹配,即“职得其人”;二是指人与职匹配,即个体的职业人格特性与工作职位要求相匹配,即“人得其职”。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为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服务,以达到“人职匹配”。但目前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就业能力、选择匹配职业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薄弱环节,学生身上普遍存在职业动机不明确、职业发展无规划等现象。归根结底是高职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还在沿用着普通高等教育的范式,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职教特色不明显,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也缺乏必要的职教理念和意识。借鉴企业职业管理的理念、内容和模式,对从根本上提高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十分必要。

  3.学生职业发展的要求

  职业管理是企业为入职者规划的职业发展准则和路径,只有员工的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契合、个人职业规划与企业职业规划一致时,才能互为助力,个人也才能在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通过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跟踪调研,我们发现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和融入度是影响毕业生岗位升迁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入职前,就能充分理解企业文化,认同和执行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具体要求,接受企业职业管理活动的训练,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二、引入职业管理要素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践

  1.系统设计工作框架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与中兴通讯、中邮建等行业知名企业开展了“双主体”育人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从内容选择、实施形式、实施策略、队伍保障等层面,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嵌入企业职业管理部分要素,让学生从进校起就为未来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做好储备,其工作框架如图1所示。引入要素的确定和实施形式的设计是框架设计的关键环节。在要素选择上,基于学生核心能力建设和职业化需求的教育目标,结合高职阶段的特点,我们选择了“职业态度”“非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职业气质”四个方面的要素,作为主要引入内容。其中,在职业态度方面,通信企业非常强调员工的执行力、专业性和规范严谨的作风,一般都对员工的出勤要求非常严格,对员工的形象管理非常重视,包括对着装都有统一要求。我们将这些内容融入学习纪律管理、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规范要求等工作中。非专业能力方面,除专业技能外,通信企业普遍看重员工的商务沟通能力、方案撰写能力、流程执行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因此在学生考核中,我们也打破课程学习成绩占主体的传统做法,将沟通能力、策划能力、执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团队合作方面,通信企业看重员工的凝聚力和协作性,我们将学生活动项目化,组建项目小组,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也均与所在团队、宿舍、班级的整体情况挂钩,让学生参与团队,体验协作,养成大局意识,学会处理个人与团队中的各种关系。职业气质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形成“通信人”的特有风貌,在日常教育和环境布置中,引入通信企业的文化元素,为学生日后从业奠定内心认同。在工作目标和实施形式上,不同年级各有侧重。大一学年是基础素质教育阶段,以培养“准职业人”为目标,通过国学早读、职场情景剧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职场礼仪、表达沟通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二学年是职业定位与发展阶段,通过行业专家走进校园系列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及自我教育设计等活动,建立“职业雷达”,使学生正确认知通信行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就业目标;大三学年是就业能力提升阶段,通过模拟面试、“与职场精英面对面”、求职能力评估与咨询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

  2.校企混编组建学工团队

  通信技术专业聘请了近10名企业人员担任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和学院原有的辅导员、班主任共同组成了学生工作团队,在班级管理、专项工作等方面分工合作,接受学院的统一管理。校企人员共同制定学生教育管理计划,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这样一支校企混编的学生管理团队(图2),也通过自身的言行和形象,影响着学生自发地向企业标准靠拢。

  3.班级管理嫁接企业模式

  在班级管理上,通信技术专业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级为“职场管理”,把班级环境升级为“企业环境”。每个班级就是一个“公司”,班主任作为董事长是“公司”发展的指导者,班长相当于企业的CEO,负责班级的日常工作,其余班委相当于企业的中层领导,普通学生就是“员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岗位”,有工程岗、销售岗、人事岗、行政岗、研发岗等。我们还专门模拟企业办公环境准备了一间办公室,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会到这里“上班”,按照岗位处理企业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每一位“员工”都有虚拟的“工资”,完成相应工作会有“工资”发放,迟到、旷工、不注重仪表等违反规定的行为会被扣除相应“工资”。在这里,大家要面对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每个月末,班主任(“董事长”)会根据个人的业绩进行奖惩,考核数据作为“岗位”晋升和降职的标准。

  4.开设“国学早读”培养企业精神

  由企业辅导员担任活动导师,在通信技术专业开设“国学早读”特色活动。通过对《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行,提升个人修养,增强班级凝聚力。企业辅导员还将企业精神和企业规范融合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企业资源进入“第二课堂”

  通信技术专业还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包括提供新生入学教育的专业介绍,辅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毕业前的模拟招聘,指导专业性较强的电子测向比赛、专业技能竞赛和通信百科知识竞赛,参加科技文化节、科技活动月等各类学生活动。企业资源的引入不仅提升了社团组织和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企业管理层和工程师的零距离接触,受到从业人员职业素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引入职业管理要素的实践成效

  1.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

  将企业职业管理要素嵌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在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方面,成效明显。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接触到企业职业管理的内容和活动,了解企业的运行方式和岗位需求,推动了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未来顺利就业打下基础。第三方调查显示,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竞争力、就业现状满意度连续3届在全省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2.促进了学生工作队伍的提升

  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的引入,对学院辅导员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辅导员的角色从“辅”向“导”转变,并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在和企业的接触中,辅导员也加深了对专业、行业的认识,对成为学生的职业导师带来了直接的帮助。企业工作中规范、有序、高效、优质的工作要求,严谨勤奋的工作作风对于学生工作队伍也带来了良好的影响。

  3.推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

  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多集中在教学建设方面,引入企业职业管理要素的实践,使得企业资源介入到学生教育管理环节,真正实现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标,推进了高职院校企合作工作的纵深度。一方面,企业深度参与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引导和培养中,有效保障培养结果与企业的内在需求更加吻合,有利于企业高效的实施人才战略;另一方面,学院从学生就业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出发,不断提高学生教育管理水平,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明显提升,实现了校企双赢的良性循环。

  四、启示与思考

  1.要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学生教育管理长效机制

  企业职业管理的源头在于市场需求,其效果评价亦由市场反馈。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进,也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立毕业生职业跟踪和市场反馈机制,为学生教育管理活动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对工作成效的评价,要改变过去只重视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的评价标准,把眼光放得更为长远,长期跟踪历届毕业生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满意度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市场反馈梳理教育要求,不断优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和方式。

  2.要组建校企混编型的学工团队

  企业人在对企业职业管理内涵理解上的优势,是学校人无法比拟的,职业管理要素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成功嵌入,离不开企业人员的参与和支持。试点项目之所以能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校企混编型的设计和执行团队,而校企人员在共同承担管理任务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促进文化互认互通。这样的团队,才能真正地将企业职业管理的思路、内涵、方式融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工作中,并通过自身的言行对学生形成表率。当然,组建校企混编性学工团队的前提是要有非常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并能在合作中建立起人力资源互通共享的机制。

  3.要搭建较为完善的实施体系

  职业管理要素的嵌入需要充分的顶层设计,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推进和不断完善。以试点项目为例,在实施内容上,面向通信岗位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需求梳理,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引入要素进行了分析和取舍,保证了工作的指向性和可行性;在实施步骤上,拟定出三年的培养计划,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有序组织、分类指导,保证了工作的针对性和常态化;在实施质量上,通过过程性评价,及时控制和反馈工作成效,并将评价数据延伸到学生毕业以后,保证了工作的有效性。在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引入企业职业管理的要素,不仅填补了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众多环节中缺失的一环,对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丰富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内涵,也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吴林源.职业设计与职业管理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1,(9).

  [3]仇道滨.英国高校“职业管理技能”培训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

  [4]杨河清.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5]孙连才.战略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学生教育管理中引入企业职业管理的探索论文】相关文章: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探索论文10-10

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10-01

企业后勤的物业管理探索论文10-08

成本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及发展探索的论文10-04

高职班级管理探索论文10-01

企业管理中的绩效管理论文10-09

中等职业教育后勤管理社会化企业化改革探索论文10-09

企业管理中的企业文化论文10-09

ERP在企业采购管理中的应用论文10-11

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