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时间:2022-10-07 20:46:39 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不知道怎么写论文的快来看看吧。

  导读: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对英汉两种语中典型和特殊的被动句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认为,射体和界标的理论也可用于分析英语被动句式。最后讨论了英语被动句式的认知翻译观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被动句,典型,特殊,认知翻译观

  一、引言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教学与研究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故无语态概念的错觉。其实,语态概念表示的是关键词形态仅从属于主谓关系。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在主被动语态上的概念,理论上应该是基本一致的[1]。英汉被动句的表现形式迥异,两者的系统比较难度较大。本文采纳不受具体语言形式束缚的、以人类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语义分析方法对两者进行比较。根据Croft的研究,被动句原型产生于事件的状态观,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即没有外因出现的)理想化状态性事件,否则便属于特殊形式范畴[2]。下面我们先观察英汉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然后用事件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of Events,以下简称为ICM)来概括解释。

  二、英汉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比较

  1.英语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根据“被动句原型表达的应是自足的状态性事件”这一EICM观点特殊,下列句型应是英语被动句的原型(A型):

  A. 主语(受事)+ BE + V- EN分词

  ①The team was defeated.

  相比之下,偏离事件状态观的被动句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一是引入施事者,二是把动词所表达的事件重新及物化,三是加入“情态”(如may)、“主动性”(如get)等因素。据此,我们可以把下列英语中的被动句型归入被动句的特殊形式状态性(B型)。

  B1. 主语+BE+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②The piano was made by my father.

  ③I was a bit surprised at her words.

  B2. 主语+情态动词+BE+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主语+BE+being+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④He is being scoffed.

  B3. 主语(受事)+其他系动词+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⑤The bridge is getting rebuilt.

  2.汉语被动句的原型及特殊形式

  由于汉语的语态无动词形式变化,因此我们采取与英语表述形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汉语被动句的原型(C型)。

  C1. N(无生命)受事+V

  (1)你要的那支笔买了。

  C2. N受事+V1 V2

  (2)我的鞋穿破了。

  C3. N(有生命)受事+V

  (3)鸡杀了。

  C4. N受事+被+V

  (4)她被碰伤了。

  可不用“被”字而使用“被”字,是汉语被动句的特殊形式(D型)

  D1. N受事+被+V

  (5)棉袄被脱了。

  D2. N受事+ {被}+N施事+V

  (6)栗子{被}哥哥吃了论文网站。

  D3. N受事2+{被}+N施事+V+N受事1

  (7)树{被}我浇了水了。

  D4. N受事+{被}+N施事+V1V2;N受事+{被}+V1 V2

  (8)菜{被}吃完了。

  D5. N受事+{被}+N施事+V1+得+V2

  (9)姐姐被他逼得无路可走。

  D6. N受事+情态动词+V

  (10)那支笔一定要买。

  D7. N受事+表进行的时间副词+V

  (11)大厦正在建设之中。

  3.英汉被动句的比较分析

  3.1 英汉被动句原型的异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被动句的认知语义结构是一致的,即英汉被动句的原型都产生于表状态的EICM,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没有外因出现的状态性事件。从句型3来讲,两者都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即受事+状态,其中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例如:

  你要的那本书?买了。

  The enemy ? was defeated.

  这个问题? 讨论过。

  The cap ? was blown away.

  但两者在表现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a)英语对被动概念采用的语法化手段包括变换语序、动词的形态变化及使用半独立的虚词。汉语对表达被动概念采用的语法化手段主要是变化语序,在有的情况下使用虚词。戴浩一(1984)指出这是因为英语从施事的观点看使成动词的终点,汉语则从受事的角度观察[3]。换句话说,在同样情景下,英语更关心谁做什么,汉语更关心发生了什么。(b)英语有形态的变化(包括格的变化等),所以在表被动的概念时,不需要区分受事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也无需区分受事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是有标关联还是无标关联。由于汉语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特殊,所以必须用其他手段来进行区分,如“被”字的使用。

  3.2 英汉被动句特殊形式的异同

  英汉被动句特殊形式的认知语义结构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对表状态的事件理想化模式的背离,表达的是过程而非状态。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他们在表达同一语义结构时采取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英语被动句的特殊形式主要通过使用介词by来引入施动者,且放在动词之后。而汉语的施动者往往放在动词之前,受事之后。这是因为汉语是表意型语言,而英语是形态性语言。英语如果把施动者放到动词之前,就会影响被动概念的表达。另外汉语在引入施动者时情况比较复杂。汉语在引入施动者时有时是不能有标记的,有时是必须有标记的,有时则可有可无,具体看受事与动作之间的认知关联情况。

  三、英语被动句式的翻译

  1.英语被动句式的翻译

  熊学亮,王志军(2003)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概念时采取的表达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在英汉被动句互译的过程中,往往很难找到一种简单的、固定的对等模式[4]。陈定安(1988)以英语原句的结构为基础提出了(1)顺序翻译;(2)转换句子成分;(3)改变句子结构等方法[5]。试摘录例句如下:

  (1)顺序翻译:

  The lights have been turnedon by him.

  灯给他打开了。

  (2)转换句子成分:

  Care is to be taken to removeall the impurities.

  要注意除去所有的杂质。

  (3)改变句子结构:

  Large quantities of steam arerequired by modern industry.

  现代工业需要大量蒸汽。

  2.被动句式的翻译认知观

  虽然陈定安和熊文华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对被动句式的翻译方法,但是我们发现,两种翻译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两位学者尽量保持了译文与原文对等,即译文的主语(射体)与原文的主语(射体)基本在同一位置上。这正好与认知语言学的突出观是相吻合的。前文提到,英语中,句子突显的部分往往占据射体(主语)位置特殊,其他成分位于界标(宾语或其他成分)。综合本文对被动句式的认知分析,本文作者认为,除陈定安和熊文华两位学者提出的翻译方法外,英语被动句式的汉译应考虑以下因素:⑴尽可能突出射体部分即主语;⑵以英语动词的解释作用为基础;⑶结合汉语被动句式的特点论文网站。试举例对上述三点加以说明。

  (1)尽可能突出射体部分即主语,也就是说,译文的主语应尽可能地与原文的主语在同意位置上。例如:

  Electricity can be mosteasily turned into other forms of energy.

  电力最容易被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2)以英语动词的解释作用为基础,这是指,有些英语句子若直接译成汉语的被动句式的话,有可能被认为不符合汉语习惯,如:

  Large quantities of steam arerequired by modern industry.

  大量蒸汽被现代工业需要。

  该句译文就不如“现代工业需要大量蒸汽”来得直接。但是,如果原文的动词由“required”改为“used”,“Large quantities”就可以保留在射体(主语)位置上了。试译如下:大量蒸汽被现代工业利用。

  所以,由于动词的解释功能不同,原文与译文的射体就可能不在同一位置。

  (3)结合汉语被动句式的特点,指的是,英语被动句式直接翻译成汉语被动句式时,要注意汉语被动句式所表达的内在含义。如动词“打、骂、捆、绑、踢、开除、批评、抛弃、欺骗、折磨、利用、吓唬、杀害、唾弃、镇压”等所解释的事情往往是“不如意的、不期望的,如受损害、受骗、受侵犯或引起不利的后果等[7]。试看例句:

  I was defrauded of 20000 Yuanby a swindler.

  我受到骗子两万元的骗。

  该译文不通,因为“受到”可以表示“如意的”事情,所以应译为:我被骗子骗了两万元。

  通过以上句子中对介词或介词短语的省略现象,我们可以看出,省略后的句子不仅结构简练、紧凑特殊,而且语意的重点也更为突出,表意的能力也更强了,因而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

  四、总结

  英语被动句主要由+Subject+be+V-en,构成,汉语的被动句则主要有两种形式:无标记的意念被动句和有被动形式标记“被”字的被动句(代表“叫”、“让”、“给”、“为…所”类),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英汉被动句的互译实践中,似乎都很难找到单一或固定的对等模式。生成语法等形式主义语言学也无法对这种现象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或阐述。而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被动句进行比较,使我们对英汉被动句之间的异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为英汉被动句的进一步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论框架,其成果也可供教学和翻译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任学良.英汉比较语法[M]. 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2]Croft William. 1993. Voice: BeyondControl and Affectedness +A. In Barbara Fox, Paul J. Hopper (ed.). Voice: Formand Function +C,. 89-117.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3]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 国外语言学. 1990,4.

  [4]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3,5.

  [5]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包家仁.汉英句型比较与翻译[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相关文章:

认知语言学中的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10-01

论英汉被动表达法的异同09-30

数学建模的认知机制及其教学策略探讨10-05

英汉语言修辞对比10-08

探讨全程陪护分娩与正常分娩护理对比分析10-05

英汉句法翻译技巧10-05

道德冷漠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纠错机制探讨论文10-11

新旧托福对比的分析报告10-09

英汉金融术语的翻译方法有那些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