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新闻语言模糊语的修辞作用

时间:2022-09-30 13:48:49 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闻语言模糊语的修辞作用

  摘 要:本文从修辞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在概括模糊语言理论渊源的基础上,总结新闻模糊语的特点,并结合国内各大报刊的新闻报道实例,多角度论述了模糊语言在新闻写作中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新闻语言;模糊语;修辞作用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目的是把新近发生的事实及时迅速的传播出去, 消减受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因此,精确的用词、真实的传播信息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新闻工作者都必须坚持“新闻语言准确”的原则。但并非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只有应用精确语言才能表达准确的意思,适当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提高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因此,一些模糊词语也会运用到新闻报道中来,而这些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仅没有削弱新闻的客观、真实、准确的特性,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使新闻报道更严谨、更周全、更准确地反映复杂多变的客观现实,更易于让读者接受。

  一、模糊语言的理论渊源

  语言的模糊性是随着模糊理论的建立而被提出来的。1965年查德教授在名为“模糊集”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模糊”概念。文章指出: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这种不能精确划定范围的“类别”,在人们的思维中,特别是在模式识别,信息传递和抽象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伍铁平把模糊集理论引入国内,伍铁平先生将词划分为模糊词和精确词,他认为模糊词表达的是语义内容明确,但界限不清楚的客观对象。也就是模糊词语表达的概念是内涵明确,外延不明确。比如“这里的景色美”,这里的“美”就是个模糊概念,每个人对美得理解和感受不同,有多美,美到什么程度都没有具体说。人们在表述事物时总是希望可以运用精确语准确描述事物,其实很多时候模糊词语可以简练的概括精确语无法表述清楚的事情,达到出其不意的修辞效果。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决定了模糊语普遍存在于各种文体之中,并具有特殊的修辞作用。

  二、新闻模糊语的修辞作用

  新闻语言模糊语的构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词义模糊,是指语词本身模糊不清,词义所指没有确定的“界限”,如某篇消息中“过去”、“内地”、“大量”等等都属于“词义模糊”;一类是语义模糊,这类模糊语其实拆开看单个词语,都是清晰准确的,但是整句的主体意思却是模糊的。来看一则新闻: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指出某国外交官在伊期间展开与身份不符的活动,勒令五日内必须离开伊朗。这里字面意思是与身份不符的活动,实际是指控对方搞间谍活动或危及国家安全的事宜,出于外交礼貌,运用模糊语义来表述。

  在新闻写作中,模糊语言的使用符合新闻传播中受众阅读心理定势、政治原则、传播策略的要求,利用模糊语言没有标准的界限、没有准确的数量、没有确定的指定对象的特点,达到对信息真实准确性的控制,避免记者掺入自己主观性的倾向后违背新闻的客观性。

  新闻模糊词语使新闻表达更严谨、准确、全面、自由、准确、委婉,在新闻作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修辞作用。下面透过新闻实例从四方面具体剖析模糊语在新闻传播中的修辞作用。

  1.模糊语言具有较强的概括性

  模糊语言本身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模糊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能简洁明了地帮助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客观对象。 如果一篇新闻报道对事件的细枝末节全部不遗余力的详细描述,眉毛胡子一把抓。表面上看来是精确细致,其实则是画蛇添足,使报道变得繁琐冗长。反之,作者如果能用模糊语言取而代之,省略不必要的细节,则会使文章主次分明。来看2008年8月25日XX日报《这是中国的奥运 这是世界的奥运!》中的一段:

  来自世界各地的1万多名运动员是奥运会的主角,也是最深切感受到北京热情拥抱的人。先进的体育设施,舒适的奥运村,便利的交通,细致的工作人员,微笑的志愿者,这一切都让运动员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迎接大赛。“北京奥运村是奥运史上最美、最舒适的奥运村”,运动员们把这种感受传向四面八方。国际奥委会奥运会执行主任费利对奥运村、场馆、交通和志愿者赞不绝口,认为北京奥组委工作出色。

  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很多模糊语言。如“ 一万多名运动员”, 在这里就不再说明究竟是一万几千几百几个运动员,更没有必要说明这一万名运动员是谁; “运动员把这种感受传向四面八方”,也没有必要为了精确而说明哪四面八方;“最美,最舒适的奥运村”,美到什么程度,哪些景物和建筑看起来特别美,最舒适在哪里,哪些基础的设施让运动员感到舒适,在这篇从宏观宣传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通讯中都没有必要再进行细致入微的详细描写,解释得更具体反而多余,从而偏离了整篇新闻稿件的中心思想。因此,使用一些模糊性词语反而让新闻作品更加概括准确。

  2.模糊语言比较生动活泼

  生动活泼是模糊语言修辞作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能使原本理性、枯燥的新闻报道变得鲜活生动,立体丰满,从而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来看2009年9月20日体坛周报《9.20刘翔重新起飞》中的一段:

  本周日(9月20日)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将成为“飞人”新的起点。与一年前相比,刘翔最显著的变化是他的那一双“大脚”――为了保护跟腱伤口,他不得不在足部垫上一块海绵软垫,这让他的战靴突然长大了半码(从42.5变成了43码)。

  为了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记者在写这篇报道时使用了“起飞”“飞人”“战靴”等一些模糊辞格,把刘翔喻为“飞人”,把刘翔再次参加比赛,形容为“重新起飞”,比喻借代的使用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眼球,简单的词语盘活了整篇报道,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深入浅出,意味深长。

  3.模糊语言比较灵活、自由,表述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

  准确及时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但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是随时变化和变动的

  尤其是在预测性新闻报道中,事件的未来发展具有随机性,走向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对事件做精确的预测反而违背了新闻客观真实的原则。这时模糊语言的灵活自由可以避免表述的绝对化,给事件的发展报道留下余地,比精确语言更能准确的反映新闻事实。来看2009年2月3日郑州晚报《郑州地铁终于有“证”了》中的一段:

  郑州地铁终于有“证”了,昨天下午记者从郑州市轨道办获悉,郑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5)获得国务院批准,郑州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和2号线一期建设方案也将在近期实施。据悉,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有望今年上半年正式开工,2号线一期工程有望下半年开工建设。

  在这里作者使用了“近期”“据悉”“有望”等模糊词语预测地铁的未来建设,虽然使用的是模糊不确定的词语,反而传递了最真实准确有效的信息,提高了报道的科学性和客观性,避免不留余地的僵化报道。

  4.模糊语言委婉、含蓄,能收到较好的修辞效果

  政治、外事活动中词语的使用非常严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起争端,产生不良的国际影响。这时对模糊语的合理使用,可以达到既委婉含蓄的表达又明确立场的目的。特别是针对一些敏感性的话题,使用模糊言语常常可以起到掩饰或回避的作用。来看一则新闻: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 美国东部时间2月18日,美方无视中方多次严正交涉,执意安排美国总统欧巴马在白宫地图室会见喇嘛,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也于同日会见。美方的行为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严重损害中美关系。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已召见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提出严正交涉。

  本文使用了“无视”“严正交涉”“严重干涉”“严重伤害”等模糊词语,这里即义正词严的表达了我国的立场,维护了我国的权益,又避免了两国之间的政治纠纷和冲突。

  另外在对刑事案件追踪的法制报道中,一般对不法分子作案手段和警方侦查的方法不做过详细的描写,多使用模糊语言,以免引起不良效仿或影响警方破案。同时在交通事故、灾难事件的报道中,也常常使用模糊语,因为过细的血腥惨烈场面的描写会对受众造成不同程度的心里阴影和感官上的刺激。

  综上所述,对模糊词语的使用是语言运用中的客观实际需要,它能恰切地表达具有模糊性的客观事物。使用模糊词语在表义上不仅给人以准确定向的认识,还能使内容得到高度概括,使语言表达简练。模糊语言在新闻作品中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修辞作用。但并不是说,我们进行报道时,使用的模糊语言越多越好。关键在于掌握分寸,该用精确语言用精确语言,该用模糊语言用模糊语言,关键在于让新闻准确地报道事实。

  参考文献:

  [1]陈灿.从羊城晚报看模糊限制语在新闻语体中的语用功能[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6) .

  [2]卢敏.新闻语言的准确与模糊[J].丝绸之路,2009,(14)

  [3]张莹.浅谈模糊词语的修辞效果.语言应用研究[J],2007,(6) .

  [4]马自泉.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积极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报,2009(5) .

  [5]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李元授.新闻语言学[M].新华出版社,2001.

  [7]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新闻语言模糊语的修辞作用】相关文章:

初中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0-05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的应用10-08

英汉语言修辞对比10-08

修辞学视角下的相声语言10-01

英美文学的模糊语言翻译分析论文10-09

企业新闻稿的作用10-05

汉语言叠音词的修辞功能论文10-08

模糊的视线02-25

模糊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语用功能探讨10-05

简历中漂亮语言的作用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