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布努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时间:2022-10-02 19:02:30 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布努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人文社科中的一类,布努瑶是瑶族的一支,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布努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论文,希望各位同学可以顺利毕业哦!

  【摘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民族文化传承的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分析了布努瑶文化的特点,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文化融合 布努瑶 文化保护

  瑶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布努瑶与茶山瑶、盘瑶一起并称为瑶族三大支系。布努瑶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古时祖先为躲避部族战争中敌方的追杀,从黄河流域迁到金陵,洞庭湖一带,其中蓝、蒙、韦、罗四姓布努瑶宋末元初才迁到桂西北的都安、大化、巴马三县石山地区居住。在经历了几百年艰苦奋斗之后,在桂西北这片土地上扎下根,创造了灿烂悠久的密洛陀文化。本文对布努瑶的文化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瑶族的重要支系,布努瑶是广西分布较广,人口规模较大的民族之一。研究布努瑶有利于对瑶族的研究,也有利于了解我国的民族形成以及族群关系。

  其次,对瑶族的研究起步早,有较厚重的积累,瑶族学的研究和调查有很强的历史基础和现实依据。

  第三,对其研究,有利于国际对话,使我国的民族学研究走向国际学术前沿。

  一、布努瑶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1、各民族交流加深

  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布努瑶漫长的迁移中,他们的活动常常超出本民族居住的范围,民族间的各种交往,使各民族逐渐融合。

  布努瑶生活的地区,周边壮族和汉族人口最多。史书记载,布努瑶与壮、汉族的交流最早约在先秦时期。受到大民族的排挤,布努瑶在20世纪40年代几乎都住在大石山区,形成“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局面。周边的壮、汉两个民族是布努瑶接触最多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出现了一些民族间通婚,形成民族间血缘上的融合,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民族间的融合也越来越加深。

  2、语言的融合

  语言是各个民族间文化传播与融合的媒介。语言交流是任何交流的基础。布努瑶与壮、汉族在语言的交流与融合大体表现出夹壮和夹汉两个特点。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是布努瑶居住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壮、汉族联聚居地,民族间的交流活动,都受壮、汉族的影响。另一方面,历史上布努瑶是受压迫最严重的少数民族,在壮、汉、瑶的交往中总是被动方。布努瑶不得不主动学习和使用壮、汉族语言。到了21世纪初,布努瑶语言的壮化和汉化现象更明显,多数布努瑶人会讲瑶、壮两种语言,只讲瑶话的只是边远山区个别老人。

  3、传统工艺的融合

  布努瑶的经济活动方式主要受壮、汉族影响。布努瑶原始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种植方式是刀耕火种。②但到了清末明初,他们已有固定的垌场地、台地、山坡地和石缝地,种植的种子,耕作的方式,耕作的农具与附近的壮、汉族无异。沙纸是都安、大化、马山三县的土特产,历史上瑶族不会造沙纸,到了民国时期,与壮族杂居的布努瑶开始向壮族学习制纸的方法,自己生产沙纸增加经济收入。可以说,布努瑶区手工业的起步与发展,是与壮、汉民族融合的结果。

  4、文化习俗的融合

  祝著节是布努瑶的传统节日,也叫达努节,瑶话意为不要忘记。时间是农历五月二十九日。布努瑶与壮、汉民族共同的节日是春节、元宵、三月三、清明等,但不比壮、汉族隆重。与壮、汉族一样,布努瑶春节都燃放鞭炮、打铜鼓、打陀螺、跳扁担舞、踢毽子。

  布努瑶以酒会客,以酒会友。酒歌和笑酒是布努瑶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它是布努瑶兄弟在喜庆酒席上举行的一种说唱娱乐形式。

  二、文化多样性的传承与保护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改善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形式发生了改变。

  第一,全球化加快各民族的社会转型,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第二,重新整合民族文化。全球化在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使各民族丰富的文化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第三,中外文化相互渗透的同时,出现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趋势。

  共性存在于个性中。保存好自身民族文化的特色才有利于全球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在全球化日益明显的今天,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护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将很难长期存在。

  第一、遵守国际公约,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立法加以保护

  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立法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使文化多样性得以保存。优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略文化的发展,如果国家不通过立法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文化形式如戏剧、舞蹈、工艺品和体育活动是很难维持存在的。

  布努瑶密洛陀文化的发源地以及名胜古迹,部分已被各县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都安县箐盛乡灭瑶关和匹夫关,大化县境内的中共右江地委革命干部学校等,但是却鲜有把民俗文化列为保护对象并加以保护。布努瑶创世史诗《密洛陀古歌》和《迁徙歌》,都是用口头的形式流传于世,但是会唱的而且愿意学的布努瑶人已经少之又少。所以,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可以组织地方群众,成立自己的民间保护组织,负责具体管理维护等工作,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

  第二、整合资源,开发保护

  开发保护民族文化,首先应完善民族出版事业,记录并传播本民族文化是最基本的保护形式,使民族文化精髓得以留存,为民族发展提供参照。《密洛陀古歌》是布努瑶以歌唱形式述说密洛陀故事的一个古籍版本。由都安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负责收集整理的《密洛陀古歌》,是直接从布努瑶民间艺人、歌手及巫师采录征集,然后采用国际音标记音,再用汉直译、汉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整理,是一部集布努瑶的历史、地理、风俗、信仰、民约于一体,熔布努瑶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寓言于一炉的百科经典,对布努瑶的文化传承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就是开发旅游业,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目前,布努瑶密洛陀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主体形象不鲜明。以红水河流域都安县为例,可以构建“都安――南宁”1小时经济圈,共同开发都安旅游资源。

  第三、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创新思路

  在继承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赋予文化生命力,让传统恢复活力,并使之生生不息。把非物质性文化转变成一条产业链,运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开发民族品牌产业,无疑是一个创举。

  广西都安密洛陀野生葡萄酒有限公司位于都安县澄江乡八仙开发区内。是集葡萄酒酿造、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景区。产品“瑶岭”牌野生山葡萄酒多次获国际名酒金奖。拥有瑶族古考传统酿酒方法和现代先进工艺相结合的生产车间和花园式的厂区。饮誉中外的品牌形象、现代企业的气息、厂区周边的村寨田园风光,吸引着许多国内外游览观光者。

  第四、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新工作,要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培养全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培养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形成民族文化的传承自觉,就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各种长期的宣传工作。

  民族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更需要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建构和强化自己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对布努瑶人来说,他们的精神家园是就是自身古老而灿烂的民族文化,这对无论是分布在红水河流域,还是60万散居在广西各地,全国甚至全球的布努瑶族同胞来说,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

  参考文献

  ①罗文秀,《布努瑶与壮、汉民族的融合》,《布努瑶历史文化研究文集》,320页,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

  ②郑晓云,《全球文化与民族文化》,《民族研究》,2001年第1期

【布努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相关文章:

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及保护论文10-09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中的文化保护和传承10-26

文化传承作文03-14

传承文化作文04-07

关注非遗保护传承文化发展寒假的社会实践总结10-08

传统文化传承作文12-07

传统文化的传承作文09-18

传统文化的传承作文10-07

传统传承文化作文10-05

文化传承村创建方案范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