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性研究

时间:2022-10-08 12:04:25 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性研究

  三学位论文的结构规范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性研究

  学位论文一般可以分成3个大的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份和结尾部份。

  前置部份包括封面、题名页、独创性声明、致谢、摘要、目录等;主体部份包括引言(绪论)、正文、结论。

  结尾部分包括参考文献、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等。

  目前,这也是很多高校对学位论文的结构规定。

  具体来讲,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结构应该包括10个部分:封面、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中文摘要(含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含英文关键词)、目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和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等。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社科类学位论文的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都有明确的规范,但对正文的具体结构规范却是缺失的。

  规范的英国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正文一般由6个基本的部分组成:前言(Introduction)、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研究方法 (Methodology or Methods)、研究结果(Findings or Results)、分析或讨论(Analysis or Discussion)、结论或总结(Conclusion or Summary),简称“六段论”。

  巴奈思(Barnes,1995)在其所著的《为学位而成功学习》(Successful study for degrees)一书中,更是将英国文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细分成11个部分甚至相应标注了各部分应占全文的比重:目录、内容提要、前言(10%)、文献研究回顾(20%)、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15%)、研究的实施过程(15%)、数据与资料的分析与说明(20%)、研究结果的评论与评价(10%)、总结与结论(10%)、参考文献和附录[3]。

  早在2003年,安小米就按照国际惯例,给出了我国社会科学学位论文的结构以及各个部分的比例:前言(占全文的10%)、文献回述(占全文的20% )、研究方法(占全文的15%) 、研究结果(占全文的22%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占全文的20% )、结论(占全文的12%) 、参考资料(占全文的1%)和附录[4]。

  这对我国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的结构比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地按此规范执行。

  现对学位论文正文部分进行结构规范解读:

  1.绪论(引言)规范

  绪论是正文的开篇,要求能够独立成章,用足够的文字叙述,要尽量彰显论文的亮点。

  “绪论”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选题的价值与意义、文献评论、采用的资料、主要研究方法、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逻辑安排等,以此彰显本项研究与已有成果之差异。

  在绪论中需要强调本项研究在资料、方法上的独特性,全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等。

  文献综述在绪论中占到很大的一部分,所以,明确文献综述的写作规范并且引起足够重视对于细化和科学化学位论文引言规范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献综述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一定的篇幅,应紧紧围绕学位论文主题来展开论述。

  文献综述不是对有关理论和学派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要对这些观点进行分析与评价,剖析其研究的不足。

  文献综述应有严密的逻辑,可以按文献与学位论文主题的关系由远而近进行综述,也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在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应针对原作者的原文进行(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力求客观、全面、公正,不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关于绪论中的研究方法,这应该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感到头疼的地方,也是研究生在写作过程中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

  研究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写出包含这部分内容的论文来。

  因此,国外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研究方法的教学与训练。

  比如,在莱斯特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课程中有60%的是研究方法的课程,而专业课程只有40%。

  而在我们中国,目前相对来讲开设此类针对性较强的方法论课程还不够,所以很多学生的学位论文方法部分都写得较差,甚至三五行字就草草了事。

  因此,就绪论部分,我们目前的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欠缺的就是对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数据的说明,而往往把重点都放在对结论性东西的详尽分析上。

  2.注释(引用)规范

  大家已经普遍认为学位论文应当附有参考文献,而且高校对参考文献的书写规范也已经比较一致,但对于论文中的注释(引用)规范,甚至对已注释的意义,许多人并不理解。

  笔者认为学位论文必须有注释,就如同必须有参考文献一样,这两者的关系是互补的。

  一般学位论文必须加注释的范围通常包括:(1)直接引证的引文要说明其出处;(2)引用的数字和事实材料要说明资料来源;(3)虽然没有直接引用, 而是用自己的话转述的别人的观点, 也应加注交待其出处;(4)其他需要补充说明,又不便于在正文中说的,也可以加注释说明。

  学位论文由于篇幅比较大,需要的注释往往较多,文章跨度也很大,目前一般采用脚注的方式,即页下注的形式。

  我国传统的注释格式是在正文页下划一条半线,在线下依次为注释的顺序号、作者名、资料的篇名、发表的刊物名、出版年份和期号。

  如果是著作则应写明出版单位和出版年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正文中要按系统默认格式插入编号,编号从1、2、……开始连续编号,和脚注编号一一对应。

  但是,目前国际上人文社科类论文比较通行的做法则是,在正文中需要注释的地方加一括号,括号内只写所引证资料的作者名,出版年份和页码,资料全名则一律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目录中,不再另加注释。

  具体写作方法:(1)如果直接引用论文中的观点,则写法通常是:“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或:“姓名(YYYY)的观点是……”。

  其中,YYYY是4位数的年号。

  (2)如果引用的是著作中的观点,则写法一般是:“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P.×××)”,或:“姓名(YYYY,P.××-××)的观点是……”。

  其中,P.×××表示被引用观点所在页码。

  3.结论规范

  国内人文社科类学位论文往往轻视结论部分,很多情况只是应景式的几句话就结束了,这是非常不规范的。

  学位论文一般应有结论,以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

  学位论文的结论应该占到一定的篇幅,从学理层面上看,结论是对所陈事实的重新认识,对所涉理论的重新思考。

  一篇内容完整的结论可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回顾研究过程;提出研究发现及其贡献;预拟未来方向及可能遇到的研究疑难。

  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如果论文不可能导出结论, 则应有必要的讨论, 对研究中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提出各种可能性供探讨, 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等, 启发与之相关的新课题。

  目前有些学位论文既没有结论或结语, 也没有讨论,或虽冠以结论或结语, 却写成不属学术研究范畴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展望。

  假如把一篇学位论文比喻成一个陶器,那么论文的写作规范就是这个陶器的外在形式,而论文的本身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就是这个陶器的内在质地。

  一个陶器光有好的质地,缺乏好的外在,那么也称不上一件上乘的艺术品,只能是一个器皿而已。

  只有当外在和内在、形式和质地都达到完美时,才会出现质的飞跃,实现价值的提升。

  严格的学术规范非但不应该成为学术创造的枷锁,反而是孕育学术创新的温床,是新的学术创造的模版,就如同以纪律为前提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一样。

  研究生应尽早掌握学位论文规范,最终可以从规范走向创造。

【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规范性研究】相关文章:

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研究论文10-08

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10-08

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的规范10-09

农业推广研究生学位教育的论文10-09

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范文10-08

我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分析的研究论文10-09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10-09

硕士学位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06-09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11-06

最新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