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花灯戏常识介绍

时间:2022-10-26 14:11:20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花灯戏常识介绍

  花灯戏由民间歌舞花灯、茶灯、地花鼓和“调子”发展而成,主要包括湘西花灯戏、以平江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北花灯戏和以嘉禾花灯戏为代表的湘南花灯戏。

花灯戏常识介绍

  湘西花灯戏

  流行于湘西。

  民间习惯称为麻阳花灯、桑植花灯、保靖花灯等,都是同阳戏、傩戏相结合发展成的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前身花灯,因脱胎于灯节赛会而得名。

  吉首叫“调花灯”,桑植叫“打花灯”,永顺叫“地花灯”等。

  花灯在形成了载歌载舞的形式以后,艺人们经过多年实践,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民间武术加以艺术加工,创造和发展了风格不同的文、武花灯。

  文花灯秀丽洒脱,武花灯健美刚劲。

  湘西花灯戏初步形成,并首先出现在今凤凰、麻阳一带,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

  当时,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常德汉班已在湘西的一些地方演出,给花灯一定的影响,于是以歌舞演唱为主的花灯在内容上有了新的发展,即将民间故事和其它剧种的剧目改编为花灯戏演唱,如《香莲闯宫》、《山伯访友》等。

  湘西花灯戏的唱腔曲调,多源于民歌、小调。

  对子花灯和花灯小戏的唱腔多半套用灯调,曲调保持民歌的结构特点,戏曲化程度不同。

  由于题材的不断扩大,行当增多,唱腔曲调则广采博纳,融阳戏、傩戏、曲艺、高腔以及其他戏剧剧种曲牌于一合发展。

  平江的花灯戏

  原名“灯戏”,外地也有称之为“平江花鼓戏”的,是湘北花灯的代表。

  湘北花灯戏的特征:一是带有即兴发挥性的表演。

  二是仍具有花灯表演的痕迹。

  三是吸收了说唱艺术的说和做。

  四是从民间歌舞中汲取表演技巧。

  平江花灯戏,流行于平江县境及浏阳东乡一带,以歌舞形式演出叫地花鼓;以戏剧形式演出则称花灯戏,即平江花灯戏。

  平江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

  大多与花鼓戏相同。

  嘉禾花灯戏

  也就是湘南花灯戏,流行于舂陵河两岸。

  桂阳叫“对子调”,郴县称“地花鼓”,嘉禾叫“花灯”。

  嘉禾花灯戏的剧目有100多个,其中有轻松活泼的农村生活小戏,如《看花》、《打鸟》等,更多的则是反映家庭生活和民间故事的整本戏,如《苦茶记》、《金钏会》、《打铁》、《刘海戏蟾》等等。

  云南花灯戏

  云南花灯戏最繁荣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此时不仅涌现了史宝凤、熊介臣、袁留安等一批著名花灯戏演员,还出现了《探干妹》、《闹渡》、《刘成看菜》、《三访亲》等享誉云南戏曲舞台的剧目。

  熊介臣是最早把农村晒场演出的“簸箕灯”搬上舞台的前辈艺人之一,他擅演小生,以演《山伯访友》中的梁山伯、《白蛇传》中的许仙闻名,表演具有浓郁的云南玉溪乡土风味。

  贵州花灯戏

  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称谓。

  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历史溯源

  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

  思南土家花灯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最初是"二人转",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和《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十分动人。

  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

  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

  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装,扎假发辫,包头巾,着花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

  丑角又叫干哥,反穿皮袄,扎腰带,瓜皮帽子头上戴,右手执大蒲扇。

  干哥围绕幺妹转,相互旋转唱跳,干哥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幽默可笑。

  思南土家花灯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清道光年间,思南土家花灯由原来在室内演出变为院坝搭矮台演出,土家人称之为矮台戏。

  清光绪18年,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正规的舞台,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

  高台戏由此而得名。

  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高台戏,立即声震全县,甚至越过县界,民间不管红白喜事,过年过节,都争相邀请戏班出戏。

  艺术特点

  清末民初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起初,花灯叫采花灯,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再以后受外来戏曲影响,发展为演出本戏。

  贵州花灯戏主要流行于独山、遵义、毕节、安顺、铜仁等地,各地有不同的称谓。

  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最初的花灯戏演出形式简单,以演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有《拜年》、《姐妹观花》、《三访亲》、《刘三妹挑水》、《放牛拦妻》等剧目。

  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表示情感。

  舞蹈的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鸡步、梭步、碎米步、矮桩步、妇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盖扇、差扇、扑蝶扇等;身段有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黄龙缠腰、海底捞月、雪花盖顶、岩鹰展翅等。

  贵州花灯戏的曲调有的戏剧性较强,也有的源于抒情性的民歌小调,其中“绣荷包”最为闻名。

  贵州花灯戏在流行过程中逐渐打破了“灯、扇、帕”的歌舞程式,脚色行当也不再局限于“二小”、“三小”,而有了净、末、老旦、彩旦等的划分。

  其乐曲腔调在原有曲调基础上也出现了扩展变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板腔”和“曲牌”。

  常用的板腔有【出台调】、【行程调】、【路调】、【数板】、【骂板】、【哭板】、【一字调】、【出马门】、【阴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调】等。

  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调】、【送夫调】、【巧梳妆】、【白牡丹】、【比古调】、【送茶调】、【观花调】、【雪花飘】等。

  在表现情节刻画人物时,板腔与曲调综合使用,形成了丝弦灯调系、台灯灯调系和锣鼓灯调系,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思南土家花灯戏融入本民族傩戏和摆手舞中的一些成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婉转动人的优美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灯戏兼容的独特民族风格折射出乌江流域的人文风采。

【花灯戏常识介绍】相关文章:

面试礼仪的常识介绍08-09

京剧名词常识介绍11-03

兵家学派常识介绍09-22

周的宗法制常识介绍11-15

西方餐桌礼仪常识介绍04-10

关于接待礼仪常识介绍顺序11-10

戏曲知识之侗戏常识介绍10-20

儿童的餐桌礼仪常识-礼仪常识08-15

餐桌礼仪常识大全-礼仪常识08-13

中美餐桌礼仪常识-礼仪常识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