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与治疗
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与治疗【1】
【摘要】目的: 探讨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10例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10例,男6人,女4人;年龄30-52岁,平均42.3岁;以胸部局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单骨型9例,多骨型1例;单根病变肋骨切除9例,两根病变肋骨切除1例。
结论: 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少见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CT有特征性表现,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诊断;外科治疗
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们采用手术治疗10例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名骨纤维结构不良,此概念首先由Lichtenstein于1938年提出,是一种病因不明、以骨小梁被纤维组织逐渐取代为特点的良性骨病;全身骨骼均可以发病,肋骨为好发部位之一。
现报告我院收治的10例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并探讨其诊治方法。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为我科200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30-52岁;病程10天-10年,平均20.1个月;本组均无明显的外伤史;有症状者(胸部疼痛)8例,无症状者2例;体征(可触胸部局部隆起或包块,伴或不伴有触痛)阳性者4例,阴性6例;单骨型9例,多骨型1例,无合并Albright综合征者;病变左右侧各5例,共11根肋骨受累,病变长度为(4.6±1.7)cm;病变行X线检查2例次,CT9例次,ECT3例次,MRI1例次;表现为均匀膨胀4例,囊状膨胀5例,骨硬化改变1例;ECT均提示骨代谢异常。
1.2治疗方法:10例均在全身静脉麻醉气管插管下行手术治疗,行单根病变肋骨切除9例:病变肋骨及上一肋骨下缘、下一肋骨上缘间的软组织;行两根病变肋骨切除1例:病变肋骨及上一肋骨下缘、下一肋骨上缘间的软组织;术中放置胸腔引流管2例,局部放置橡胶引流条8例。
2结果
术后均无反常呼吸,全组无死亡。
术后1例出现切口感染,经抗感染、局部换药治愈。
术后4例出现胸腔积液及积气,经胸腔穿刺抽液抽气治愈。
术后住院7-35天,平均14.4天。
随访8例,随访时间3月-10年,均未见局部复发、恶变。
3讨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最初由Lichtenstein于1938年提出,全身骨骼均可以发病, 颅面骨、股骨、胫骨等为好发部位;肋骨为好发部位之一,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名肋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临床上少见且病因不明的肋骨良性肿瘤。
基本病理改变是正常骨质和骨髓腔逐渐破坏、吸收并为病理性增生的纤维组织所代替[1]。
发病机制不明,一般认为属发育缺陷,也有认为与局部感染或损伤后的特殊修复反应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基因突变有关[2]。
按其病变的范围及有无合并的内分泌障碍,可分为:单骨型(monostotic),多骨型(polyostotic)及Albright综合征。
男女均可发病,有文献报道女性多于男性,本组例数较少,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较轻,本组平均年龄42.3岁。
多有局部症状,本组8例以胸痛就诊,2例体检发现局部肿块;体征多不明显,本组体征阴性者6例。
左右两侧发病几率均等,多发生于4-9肋。
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X线片或CT上可表现为均匀膨胀,囊状膨胀,骨硬化等改变[3,4]。
本组4例表现为均匀膨胀,呈均匀膨胀,皮质变薄,边界清晰,髓腔增宽;5例囊状膨胀,局部膨胀,骨皮质可增厚,病变密度呈磨玻璃样改变;1例表现为骨硬化,局部肋骨呈梭性膨大的致密实体,髓腔内密度明显增高,骨结构消失。
本组行CT检查9例次,多有特殊表现,故我们认为CT有较高诊断价值。
ECT检查往往提示肋骨局部代谢活跃,本组3例行ECT检查,均阳性。
本病一般结合病史、病灶部位、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不难,但确诊仍需病理学检查。
本病通常需与骨巨细胞瘤、软骨瘤、骨纤维瘤、转移癌、内生软骨瘤、嗜酸性肉芽肿等相鉴别;囊状膨胀病例需与动脉瘤样骨囊肿、囊肿性骨结核、骨软骨粘液性纤维瘤等引起的肋骨囊性膨胀性病变相鉴别[5]。
本组4例术前分别诊断为骨巨细胞留、嗜酸性肉芽肿、骨囊肿等,故术前应注意和常见的肋骨良性肿瘤鉴别。
治疗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切除整根肋骨及上一肋骨下缘、下一肋骨上缘软组织;对多骨型者,切除范围往往较大,必要时特殊材料修补胸壁缺损。
本组9例行单根肋骨切除、1例行两根肋骨切除,同时切除肋骨上下缘软组织。
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其复发率低、预后较好;本组随访8例,随访时间4月-10年,均未见局部复发、恶变。
参考文献
[1]刘宏旭,李玉,赵惠儒,等. 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和治疗[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9(5):395-397.
[2]姜学东,刘长浩,刘宏旭,等. 21例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分析[J]. 武警医学院学报,20(7):552-553.
[3]徐德永,曹来宾,徐爱德,等.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附61例分析) [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0,9(4):190~192.
[4]刘德斌,李志平,关景丽. 肋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诊断分析[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9):709-710.
[5]张惠箴,蒋智铭,陈洁晴,等.纤维结构不良的形态学变异及鉴别诊断[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4, 20(2):139-143.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诊断【2】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CT及MRI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22例颅面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对患者的CT及MRI诊断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本组中单骨型12例,多骨型10例,CT表现为磨玻璃状及丝瓜络状;MRI表现为T1W1、T2W2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结论:CT及MRI可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CT检查的密度分辨率较高,对病变内小软骨结节形成显示敏感;MRI能清晰显示病灶与髓腔的分界及软组织受累情况,可评价病变组织的病理特点。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骨纤维异常增殖;诊断价值;颅面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B)又被称为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以骨纤维组织发育紊乱、组织变性为特征的肿瘤样疾病,全身骨骼均可发病[1],以四肢骨最为常见,颅面骨较少见,临床上可致疼痛、畸形、功能障碍及病理性骨折,占我国骨肿瘤样病理损害的第一位,本文介绍我院收治的22例颅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资料,并对其CT及MRI诊断结果进行评价,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 选取我院2007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22例颅面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在12~56岁之间,平均25.5±4.7岁,以颅面部肿物或局部隆起就诊者8例,以单侧或双侧视力下降就诊者6例,以听力或耳鸣下降就诊者6例,以头痛、鼻堵就诊者2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CT检查应用Siemens Somatom Pius4CT扫描仪,以听眦线及其垂直线为横断面、冠状面进行扫描。
横断面采用螺旋扫描,层厚根据检查部位选择,视神经管CT层厚为1mm,鼻窦CT层厚为3mm,眼眶CT层厚为2mm。
部分图像行1.25mm薄层重建后,进行多方位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矩阵为512×512.,视野230mm×230mm。
MRI检查采用GE Siga1.5TMR扫描仪,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扫描,层厚为4nm、层间距0.5mm或1mm,平扫后行Gd-DTPA增强扫描[2],根据病变大小确定扫描部位,限于全组副鼻窦及眼眶。
所有患者均经过CT及MRI检查。
1.3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分别用t检验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检查结果 :本组中单骨型12例,多骨型10例,CT表现为磨玻璃状及丝瓜络状。
颅骨表现为颅骨外板增厚,内板无明显改变,内外板间距增宽,呈象牙样或毛玻璃样改变,密度不均匀,可见蜂窝状囊样低密度灶,面骨硬化密度曾浩,波及眶下缘,12例患者病变呈毛玻璃样改变,正常骨纹理消失,密度均匀一致增高,对照病理为纤维组织减少化生为不成熟的骨小梁,表现为正常骨纹消失,髓腔闭塞,如毛玻璃;8例患者囊状膨胀性改变[3]。
在毛玻璃样改变基础上,表现为球形或卵圆囊状低密度,边缘清晰,部分致密骨包绕,对照病理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少量骨样组织及不成熟的骨小梁,病灶有大的含液囊腔时影像学为单囊或多囊透亮区,伴骨质膨胀;2例患者呈硬化性改变,局限或者广泛骨硬化,病理由于病灶骨质修复、骨纹硬化,含有少量纤维组织,骨小梁不规则,骨纵轴分布,呈丝瓜瓤改变。
此外还有患者有混合性病变,本组中无此病例,表现为以上几种类型共同存在,并且相互转化。
2.2MRI检查结果 病变呈膨胀性生长,多数为纤维组织,在T1W1、T2W1上为中等信号,病灶边缘清晰,本组中有6例患者T1W1病灶呈长T1信号,与周围边界清晰,16例患者病灶呈稍短T2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
3讨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胚胎原始间充质发育有关,部分学者提出本病与神经内分泌及外伤有关[4],一般在儿童期发病,男性稍多于女性,患者一般在成年就诊,病程进展缓慢,成年后由自愈或静止倾向,可分为单骨型、多骨型及Albright综合征。
除Albright综合征外一般无其他合并症,极少数患者可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这与患者外伤后发生动静脉漏有关,颅骨FDB一般继发于阻塞性鼻窦炎[5],可侵犯眼眶及脑膜组织,甚至引起脑膜炎,FDB恶变少见,恶变征象为虫蚀样骨破坏、边缘消失、软组织肿块影等。
利用CT诊断FDB有很大的优越性,表现在不受重叠结构的影响,能准确判断病变位置、范围及周围结构关系,清晰显示病变周围组织,不仅能观察骨膨胀程度[6],还观察到颅骨内板改变及对脑组织的影响。
MRI应用于诊断FDB较少,通过本组资料可以看出MRI更能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受累情况,通过信号特点评价病变组织的病理特点,对诊断有积极意义。
CT及MRI可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CT检查的密度分辨率较高,对病变内小软骨结节形成显示敏感;MRI能清晰显示病灶与髓腔的分界及软组织受累情况,可评价病变组织的病理特点。
参考文献
[1]原屈平,姜法伟,许道州,等.颅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MR诊断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0(4):9.
[2]Blonem ,Sehuttvaer HR.Febrous dyspla~a VS Adaman―tinoma if the Tibia:Differentiation Based on DiscriminantAnalysis of clinical and plain film find- ing [J].AJR,2010,156:1017.
[3]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4 348.
[4]Desmet A,Travers H,Neff JR.Chondrosarcoma occurringin apatient with polyostotic fibrous dysplasia[J].Skeletal Radiol,2010,7(4):197.
[5]曹来宾.实用骨关节影像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18.
[6]杨本涛,汪卫中,王振常,等.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HRCT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2(10):835―839.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诊断对比【3】
【摘要】目的 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诊断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由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与CT征象特点。
结果 54例中单骨型33例,多骨型19例,Albright综合症2例。
X线表现比较复杂,常见有囊状改变、毛玻璃样改变、丝瓜瓤样改变及虫蚀样改变4种骨改变。
CT表现有囊状低密度影、毛玻璃样改变、斑块样硬化。
结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诊断以X线平片为首选,头颅等较复杂部位的影像诊断以CT为佳。
【关键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X线;CT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 ,FDB)是一种并不少见的骨的良性病变,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全身骨骼均可发病,以四肢、骨盆、头颅多见。
X线与CT对该病的诊断很有意义,本文收集我院1993~2007经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54例,对其X线与CT征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男29例,女25例。
就诊年龄8~45岁,平均23岁。
临床表现主要有病变部位疼痛33例,压痛19例,运动障碍8例,长骨弯曲畸形或跛行5例,合并骨折4例,头面部不对称或有局部骨性隆起7例,视力障碍或眼球突出4例,听力障碍3例,鼻塞3例,2例为Albright综合症,无症状偶然发现者9例。
1.2方法:54例中48例摄有X线平片,41例行CT平扫检查,其中,35例同时摄有X线平片和CT平扫检查。
2 结果
2.1病变部位:单骨型33例,占61.1%,多骨型19例,占35.2%,Albright综合症2例,占3.7%。
累及股骨最多为24例,胫骨11例,腓骨2例,跟骨1例,骨盆3例,肱骨2例,桡骨2例,尺骨1例,肋骨2例,颞骨5例,额骨3例,蝶骨2例,上颌骨2例。
Albright综合症2例为女性患者。
2.2 X线表现:48例摄有X线平片患者中囊状改变25例,毛玻璃样改变15例,丝瓜瓤样改变5例,虫蚀样改变3例。
⑴发生于长管状骨的多数(20例)表现为囊状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髓腔增宽甚至部分缺损;少数病例(2例)可见病灶上、下方皮质增厚,髓腔变窄。
单囊(7例)表现为单个边缘硬化而清晰的透光区,骨皮质变薄,内缘呈波浪状或稍毛糙,囊内见散在斑点状致密影;多囊(13例)表现为多个大小不等圆形、类圆形透光区,与周围正常骨分解清楚。
毛玻璃样改变13例,表现为正常骨质消失,髓腔闭塞,伴发膨胀性改变。
丝瓜瓤样改变5例(含肋骨2例),表现为骨膨胀增粗,骨小梁粗大而扭曲,骨皮质变薄。
虫蚀样改变3例,表现为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锐利如虫蚀样。
⑵发生于头颅骨的主要表现为外板和板障骨质膨大、增厚,颜面骨局限或广泛性增大,呈囊状改变3例,毛玻璃样改变2例,硬化改变2例(呈分叶状膨胀性骨质增生,骨质密度均匀增白,硬化边缘清晰,范围广泛,多骨受累)。
2.3 CT表现:41例行CT平扫患者中表现为囊状低密度影17例,表现为单囊或多囊状低密度区,其密度较囊肿高而低于软组织密度,皮质变薄或增厚;毛玻璃样改变18例,表现为骨膨胀增粗,正常骨结构消失,代之以密度不均匀的无小梁结构区,呈毛玻璃样变,伴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影和/或不规则钙化;斑块样硬化6例,主要发生在颅面骨,表现为非均匀性密度增高影,内可见颗粒状低密度区,或呈象牙质样斑片状增白影,病变区内正常的腔、道、管、孔变形缩小甚至闭塞。
3 讨论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病因不明,可能与胚胎原始间充质发育异常有关,系正常骨组织逐渐被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所替代,而形成编织骨为特征的肿瘤样病变。
膜内化骨和软组织内化骨均可受累。
病变区除有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和骨化外,尚可发生出血和囊变,亦可方式肉瘤变,同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与其他组织成份或病变并存,如异常增生的软骨、内生软骨瘤、釉质上皮瘤等,更增加了其影像表现的复杂性[1]。
本组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单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本症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男女发病比例无明显差异。
可单发或多发,多发者常有一侧性发病倾向[2],当合并内分泌改变如性早熟、皮肤色素沉着,又称Albright综合症[3]。
多数是儿童期发病,病程发展缓慢,早期无任何症状,往往至儿童或青少年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畸形及病理骨折等症状而就诊。
一般认为本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青春期以前生长较快,成年以后绝大多数自行停止发展,很少发生恶变,国外统计恶变率为0.5%,而国内统计恶变率为2%[4]。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X线平片密度差异较大,主要由病变生长期和病变的纤维组织、骨样组织和新生骨小梁的比例决定[5]。
病灶以纤维成份为主者表现为囊状透光区,病灶较大时边缘可有骨嵴向内凸出,形成多囊状,本组16例(16/48);病灶主要为砂砾样钙化新生骨者则呈毛玻璃样,本组15例(15/48);若新生骨增生钙化较多者则呈一片白云区,少数病变区内为丝瓜瓤样的骨纹,本组5例(5/48);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缘锐利如虫蚀样,本组3例(5/48)。
每个病灶可以是上述表现不同比例的组合,但是同一骨不同部位的病变形态基本一致[6]。
本组另有2例发生于骨皮质处的病灶呈现“皮质分叉征”,即病灶两端将骨皮质从中间向内外分开,并向内外膨胀,上、下方皮质增厚,髓腔变窄,呈“V”字形[7]。
CT的密度分辨率高于X线平片,不仅对病变内的囊性破坏、钙化和骨化的显示较敏感,还克服了X线平片前后重叠的缺点,发生于如头颅、骨盆等结构较复杂部位的病变,CT扫描图像不受重叠结构的影响,可准确判断病变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清晰地显示病变邻近组织是否受累等情况。
利用CT工作站的图像后处理技术,能较好地显示邻近的腔、道、管、孔等是否受到侵犯,为临床确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因此,CT较平片具有优势。
随着医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查手段更具多样性。
传统的X线平片空间分辨率高,可完整直观地显示病变范围和其丝瓜瓤样改变特征;对头颅、骨盆等较复杂部位病变,CT更具诊断优势。
因此,X线平片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首选检查方法,对可疑病灶和较复杂部位病变,行CT检查。
参考文献
[1] 王强,马卫华,李 红.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螺旋CT表现[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3,1(3):145~147.
[2] 邬海博,蔡幼铨,梁 燕,等.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MRI与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2):118~119.
[3] Greenspan A 著,唐光健译. 骨放射学[M].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3,610.
[4] 王其军,张 亮,刘红光,等.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3(3):196~198.
[5] 杨本涛,汪卫中,王振常,等.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HRCT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22(10):835~839.
[6] 徐从斌,张有军。多发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X线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8):696~697.
[7] Stephon S,sternberg.诊断外科病理学。回允中译[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302.
【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与治疗】相关文章:
妊娠的早期诊断与治疗10-08
胸部护板治疗急诊肋骨骨折的效果研究10-05
治疗厌学症的方法09-30
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10-06
电气设备在变电运行中的监控及异常诊断10-07
多疑强迫症治疗10-08
新生儿低血糖的诊断与治疗10-05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10-08
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