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育随笔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可以抒情、叙事或评论。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育随笔,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育随笔1
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
如果把数学课堂比作是思维的训练场,那么数学课上的讨论就可以看成是思维碰撞的火花。
让学生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带着一双质疑的眼睛,凡事敢问个为什么,并想办法去验_,解决,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数学课堂。
在我们全县推开“导学案”的课改中,我们在教学中力争激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让他们会小组活动,能与人合作,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让课堂不再是一言堂,不再是一潭死水。学生在课堂上有争论,说明,他们在动脑筋,在验_中,学生们会渐渐明确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即:大胆地猜测,小心地验_。
片断1:二年级,学生们在学习了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应用问题后,我出了一道这样的题:
小明有8个苹果,小丽比小明多5个,请问他们共有几个苹果?
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两种不同的_:
_1:8+5=13(个)
_2:8+5=13(个)
8+13=21(个)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们哪种方法正确,而是调查:同意第1种方法的人举手(大约有一多半);同意第2种方法的举手(有一少半);
请和你小组内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算出的_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呢?
小组讨论结束后,我请出两组的代表(各组大约在3人左右),请他们上台说说自己的看法,而且可以质问对方组问题。
_1组的同学说:小丽比小明多5个,说明小丽是多的,知道了小明有8个,求多的就用8+5,这样不就算对了?
_2组的同学说,8+5算出来的是小丽的,可人家问的是“一共”,所以你们算的不对。
_2组的同学补充:要算“一共”,就得把小明的和小丽的加起来。所以,要8+13才行。
老师帮着画一画图意,再次问,你们同意哪种算法呢?大家都同意第二种方法。讲台上_1组的学生也悄悄地跑到了_2组的队伍里,教室里洋溢着一阵善意的笑声。
片断2:在学习了对称图形后,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
有的同学说1条;(同意1条的同学举手。较少)
有的同学说2条;(同意2条的举手。不多)
有的同学说4条;(同意4条的举手。较多)
这时,一个同学举起手说:数不清。同学们笑了起来。我问这个学生,你为什么说数不清呢。他红着脸支支吾吾地说:“我爸爸说的。”我笑了笑,示意他坐下。
于是,我问谁带着一个圆形?寥寥无几地举起了几只小手。
我请其中的一个学生上台验_她的观点(说4条的那个孩子),这个孩子举着一个小圆片,对折图形1次,我帮她记录一个数字,直到记录了4次,她说没有了。
这时,说数不清的孩子赶快举起手说:“老师,我改了,我也同意4条……”我对他的观点没有作任何评价。
我说,这样吧,带圆的同学很少,我们用长方形纸来撕一个圆,谁能做到?学生们面面相觑,摇_。
老师就能做到,请同学们注意看。(学生们脸上那种专注的_,真的让你感觉到做老师的幸福。其实,我这也是现学现卖,在一次会上,孔凡哲教授就是这样用长方形纸撕圆的。)
我提示:1、先做长方形纸撕出一个正方形来。(这个学生们很容易做到。)
2、把正方形沿对角线对折后,再对折。
3、沿着三角形直角所在的.那个顶点,不断地对折,直到折不动了。
4、撕去尾部,展开。
在学生们的惊叹声中,一个非常接近于正圆的图形出现了。
有不少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撕出了正圆,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的快乐的神情,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数学。而不会的同学也不服输,又找出了长方形纸再试。
这时,我再次提出了:圆中有几条对称轴呢?
学生们都说:数不清
数不清也可以怎样说呢?
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无数条
对,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再次请上说圆的对称轴有4条的那个孩子,在她的圆上说明除了标出的那4条外,在4条的间隙还可以再折,所以请她说:圆的对称轴是几条呢?大声地告诉同学们: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我建议学生们回去考一考自己的爸爸妈妈,看他们会不会用长方形纸撕出一个圆。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写满了笑意。
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让他们在争辩中明理,在动手中体验,在思考中提升,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应该做到的。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育随笔2
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从课的内容看肯定不如其他课生动有趣。怎样才能把这样的一节课上的“有滋有味”,是我在设计这节课的初始就在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是通过复习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和学生复习完7的乘法口诀后,话题一转,“一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还记得吗?”有的学生立刻回忆起来,知道如何写,但也有一些学生不知所措,这时候我随即布置了2条列竖式计算的题目:19+7=,24-18=。大部分学生在练习本上很快地做好了,通过2个孩子的板演,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完全回忆起列竖式的注意事项。接着通过情境图的展示,列算式,接下来就很自然地过渡到如何列乘法竖式的问题,在这里我是让学生先_思考,然后同桌说一说。我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引导者,我们应该学会“放手”,应该相信学生的_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我运用了学习上的正迁移,我的教学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回顾以前所学的加法竖式,沟通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完成从会列加法竖式到列乘法竖式猜想的知识迁移。迁移现象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迁移规律的运用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正迁移能力,对数学的教与学都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乘法竖式和加法竖式的格式极其相似,只是符号有所区别而已。当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列加法竖式的要领后,当老师要求列乘法竖式时,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加法竖式的格式,然后模仿着列出竖式,其实这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学生自己列出乘法竖式后,老师再加以讲解,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在初步感知了如何列乘法竖式后,让学生及时地巩固,通过几条题目的练习后,学生对于乘法竖式也已经熟悉了。随后我出示了几题纠错题,让学生做一回小老师,去发现错误,在发现的过程中又再一次巩固列竖式的注意事项。
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说:在第一次详细讲解乘法竖式如何列时,我只是单纯地在黑板上示范板演,其实可以先在备用黑板上画好类似作业纸的格子,在示范时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书写格式,如乘数应写在第几行,积应该写到哪。这会比不停地去强调要好很多,“身教胜于言教”。另外,每次练习时我给学生的时间总是很少,有的学生速度慢,总是跟不上我的节奏,个别学生的听课效率就有可能打折扣,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量顾及到班上的每一位学生。
每一节课结束,我对教案总是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如:那样设计可能会更好。我相信,如果每一次都能把这些教学实录记录下来,在这条教学道路上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才能走的更远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育随笔3
教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因此如果老师直接引用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或许好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会很高,想当然效果不会太好。幸好我备课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我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_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育随笔4
在二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是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出现了两位数和两位数的笔算加减。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总是东错西错。针对正确率低这一现象,我组织学生展开了自查:究竟问题出在哪里?仔细研究之后,发现除了个别人确实是因为20以内加减法不过关以外,其他人主要还是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包括: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演算等等。那么怎样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呢?
一、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_、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_,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对症下_。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知难而进、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二、持之以恒、打好基础。
小学生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满足会做而已,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练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计算的重要_,然后提出具体要求,扎实训练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一练,及时督促、及时检查。
三、要让学生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
比如,我们检查孩子的作业时,发现了错误。这时,只告诉他这一页中有问题,让他自己去找哪里出了错,并让孩子讲讲如何出的错,找到错误的根本原因。有些时候,并不一定就是粗心。同样是计算,它也有方法,养成做计算题先观察的习惯,根据式子的特点选用简便方法或者是一些小技巧,都可以减少错误的出现。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育随笔5
新课程改革中小组合作是一个解决学生学习的好办法那么小组合作怎样才能起到好的效果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应注意的:
1、提供给小组学习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合作能力,把那些具有探究_和开放_,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
根据低年组学生活泼好动、缺乏定_的特点及其认知规律,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来的结论,就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具_作、动手实践来理解掌握新知。
2、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为了避免这样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便给他们分好工十分重要。
3、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我们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应是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4、小组活动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一方面指导学生统一认识,得出结论。一般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编号的`优势,对中等生和学困生给予特别的关注,在小组汇报前就用小组编号指定其名,指出他们是代表小组的名义来发言的,这样小组成员就会形成一股合力来帮助发言的同学,有了小组全体成员的压力、支持和帮助,汇报人会对小组汇报产生热情,从而对整个小组活动都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就能提高小组活动参与的均衡度。另一方面,对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
【数学二年级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数学教育随笔04-11
初中数学的教育随笔05-16
初中数学教育随笔05-16
关于数学教育的随笔04-11
教育随笔:数学游戏04-04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随笔05-17
数学教育随笔15篇04-12
数学教育随笔(15篇)05-15
小学数学教育课堂随笔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