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数学15篇
在学习、工作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语言灵动,婉而多讽。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随笔数学,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随笔数学1
教学心得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由于过于注重教学逻辑和知识的传授,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学生乏味无趣,教学效果低下。但是一定要切实上好一节好的数学课,让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轻松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教师在课堂的开头导入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课堂的开头导入好了,就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求知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使整个课堂非常的活跃。那么怎样导入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我认为数学课的导入最好是走近小学生的生活,从他们身边的一些事例出发,或者设置一些题型、或引用一些数字、或改编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然后进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使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好。我校开展数学公开课,我们有幸听了两位数学老师的两节数学课,这两位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的导入对学生很受启发。比如:《小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课本上设计的导入是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一般小数的加减法进而直接开始探讨新授内容。教学时可以从课本出发,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从去年我校测量过的学生的.体质健康数据出发,通过设疑解决谁比谁高、谁比谁重的生活化问题来引导学生探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节课学生自始至终情绪高涨,解决问题有针对性,解决了问题又有成就感,教学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使整个课堂非常活跃,教学效果也很好;再如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课本上的设计是通过男女学生的过河乘船来导入进行教学的。事实上我们有好多二年级的学生根本没有乘船的经历,并且不懂“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的含义,因此教学时把学生的“过河乘船”改成“咱班学生坐汽车参观动物园”,这样一来,有好多学生因为有亲身体验,所以学习兴趣极高,课堂气氛宽松,不知不觉一节课下了,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很高。
我们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或许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数学导入方法,有善于设疑者、有喜于归纳者、有惯于直奔主题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学数学最终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用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学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当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大的乐趣。解决实际问题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而应是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语,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数学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小学生问题解决的质量,使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随笔数学2
[片断一]:烙饼问题
(师生共同整理出烙2——10张饼的时间和烙法。)
师:看到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每多1张饼时间就会多3分钟。
生:我发现烙饼的时间是饼的张数乘3。
生:1张饼不是这样的。
生:只要把1张饼除外,其它的都是这样。
生:这个规律不包括1张饼。
师:你们真了不起,能发现烙饼的时间和张数的关系,还能发现1张饼是一个特例,真不简单。
师:烙法与饼的张数有什么关系呢?
生:单数张饼都要先烙个3张,剩下的2张2张的烙。
生:1张除外。
(师生观察列表,验证学生的发现)
生:单数张饼,先用3张饼的最佳方法烙,剩下的2张2张的烙最节省时间。
生:双数张饼就2张2张的烙。
生:计算烙单数张饼的'次数,只要先减去3,再用剩下的数除以2,就是2张2张的烙的次数。
生:双数张饼用张数直接除以2就是烙饼的次数。
……
[片断二]:排队问题
(学生列举轮船排队卸货的各种可能情况及等候的总时间)
生:有6种可能。
生:按船1——船2——船3的顺序,共等候33小时。
生:按船1——船3——船2的顺序,共等候30小时。
生:按船2——船1——船3的顺序,共等候29小时。
生:按船2——船3——船1的顺序,共等候22小时。
生:按船3——船1——船2的顺序,共等候23小时。
生:按船3——船2——船1的顺序,共等候19小时。
师:按怎样的顺序卸货三船的等候总时间最少?
生:按船3——船2——船1的顺序,共等候19小时,是最少的。
生:如果先卸时间多的,等候的时间总和就多些。
生:应该先卸等候时间少的,等候的时间总和就少些。
师:按怎样的顺序卸货等候的时间总和最少呢?
生:按从少到多的顺序卸货等候的时间总和就最少。
生:按从多到少的顺序卸货等候的时间总和就最多。
[反思]: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否真正得到落实,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除了教师的精彩预设和课堂应变能力外,学生的课堂机智也影响着一节课的目标达成度。
每节数学课,教师和学生都会花很多时间去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和体验都得到了丰富,但如果只局限于这一过程,学生的认知犹如一盘散沙,无法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要想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转变,最好的方法就是启发、引导学生发现探索过程所反应的规律。这一过程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还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呢?我的认识是既然学生经历的前一个阶段的体验,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是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抱着这一想法,每当教学中出现这样的环节,我都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经过无数次的训练后,班上的不少学生现在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探索活动,将探索与发现结合起来,以他们独有的眼光和智慧发现精彩,领悟精彩。
教学随笔数学3
《圆的认识》它既是一节起始课,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基础。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观察生活中的圆,二是剪圆形纸片。这就首先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这样的教学打破了以往在课堂40分钟内学习知识的局限性,使整个数学活动联成一气。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课前寻找准备,课后解释生活,使课内与课外密切联系,将整个数学活动联成一气。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先让学生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观察生活中的圆,二是剪圆形纸片。这就首先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建立正确的圆的表象,为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做好感性认识上的准备。这样的教学打破了以往在课堂40分钟内学习知识的局限性,使整个数学活动联成一气、
2、教学中以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做为主线。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3、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时,用“折”、“画”、“量”的方法得到了学生所需的知识。
4、通过布置课后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知识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对自己有很多启示:课堂教学反馈的目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影响的一种检查、了解。从学生的学习表现中明确教学的成效,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或维持、或精简、或加深、或推延,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明显感到对学生动态生成的反馈信息处理不够有效,使教学设想没有完全展现而留下了遗憾。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用于实践。离开了生活,数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正确方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生活中有数学,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效地联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们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特意制作了一张个人信息资料,为了加深大家对我的了解,请看大屏幕(实物投影事先做好的表格)
陈老师个人资料
性别: 女 身高: 1.63米 体重: 49.5千克 兴趣爱好:上网、听歌、打羽毛球(每次至少0.5小时)
师:看清楚了吗?在这些表示我身高、体重、时间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1:都有小数点
生2:都是小数
师:是的,象1.63、49.5、0.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我们以前在三年级的时候都已经初步认识过小数,谁能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小数呢?
生1:超市里
生2:商场里商品的标价……
师:看来小数真是无处不在啊!对于小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小数是怎么来的?
生2:我想知道小数的加减法该怎么算?……
师:看来同学们对小数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小数(板书课题:小数)
二、小数的产生
师:通过测量陈老师的身高是1.63米,你测量过你的身高是多少米吗?
生1:1.3米
生2:1.42米
师:我和这两位同学的身高都是1米多,那你们能用整数表示我们的身高是多少米吗?注意单位是米。
生:163厘米
师:注意单位是米
生:(窃窃私语)
师:能用整数表示是多少米吗?
生:不能,因为它比1米多,又不足2米。
师:是的,我们的身高都在1米和2米之间。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通过测量和计算往往得不到一个整数的结果,除了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分数表示外,又想到了用小数表示,这样小数就产生了。(接着板书课题:小数的产生)
教师以和学生谈话交朋友为题,出示个人信息,学生从信息中发现表示教师身高、体重…….的这些数都是小数。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由此想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一数学基本理念除了老师明白,怎样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去充分地挖掘课堂教学资源。有这样的一句话“我看见了,但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知识”,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所以,老师在数学课上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生活与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在具体的场景中,使学生学会综合并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也使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堂生活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这就是“活”化课程资源的效果。让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质疑……。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发现更多的计算和估算策略,能把计算和估算融会贯通,深刻体会估算的价值。
我主要以计算为主,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抢答、对号入座、数学医院、开万宝箱”的闯关游戏。在前三关游戏中,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掌握得较好,当游戏进入最后一关“开万宝箱”时,就“如何能很快的打开箱子”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得很激烈,最后一致认为,把“估计积的范围”和“尾数法”这两种联合起来使用既快又简便。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万宝箱的密码是532,钥匙有“26×32、14×22、18×24、34×32、28×19、37×21”,首先同学们利用“尾数法“排除了“14×22、34×32、37×21”三把钥匙,还剩下三道题,又排除了两道“26×32”和“18×24”,最后还剩下28×19。这时同学们都高兴地叫起来,“钥匙找到了”“万宝箱可以打开了”甚至还有学生再问,“老师万宝箱都有什么宝贝?”就在同学们都兴奋下来的时候,人群中传来一个声音:“老师,我有问题,我在书中看到,寻宝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陷阱,谁知道这是不是一个陷阱呢?”“如果是一个陷阱呢?”教室里静悄悄的。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还是把准确结果算出来比较好,因为估计的得数毕竟是近似数。”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还是这么麻烦,还不如一开始就计算准确得数,省得浪费时间。”“是呀,还是要一题一题的计算”有几个同学应和着。这时,班上的数学尖子方岳翔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只要算一题就够了,用尾数法排除的三道题一定不能打开箱子,用估计法“26×32”和“18×24”这两道题的得数根本不在密码的范围之内,所以也一定不是打开箱子的钥匙,只剩下“28×19”可能是打开箱子的钥匙,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道题算一下就好了。”我看到很多同学都会意地笑了。这节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去认真地分析教材,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绝大部分知识和解题的技巧技能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得到。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会觉得有成就感,这样不仅能把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同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教学随笔数学4
对于刚从小学毕业,步入初一的新生来说,等待他们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个新的环境与他们过去的环境不同:课程种类的骤然增多,知识结构的的巨大变化,以及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的要求提高,学习环境的改变。这些都使得大多初一学生措手不及,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所以我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初一是引导入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下面结合本人很短时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关于如何搞好初一数学入门教学的体会和做法:
一、上好第一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初中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所以我在第一节课安排的是“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我模拟生活、结合生活,赋予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变单调乏味的数学学习为一种体验、一种享受,去关注学生的情感。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社会各领域无处不有数学的巨大贡献。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初一的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
由于初一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先是负数的引入,完成了有理数域的建立;然后又从具体的数过渡到以字母代表数,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其特点是概念多,基础性强,与小学相比内容较为抽象,方法更为灵活。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形成“立体思维”意识,拓宽思维的广度。 基于上述原因,初一数学入门阶段教学,重要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两个转变:一是由学习上的依赖性向主动性和独立性转变;二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如果学生能适应这一转变,取得学习的主动权,就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引入“相反数”这个概念,向学生列举两个小动物从某地反向行走3米,要求学生用正、负数表示,接着启发学生用加法计算,取数中绝对值,将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将结果对比,让学生通过自由辩论的形式,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看法,我在课堂中只要适时的调控,疑点自会越辩越明,最后归纳总结发现“相反数”的特点。
三、因势利导,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刚进入初一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初中的数学,此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很重要。首先,要指导学生预习知识,提出章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和目标,让其围绕目标预习教学内容,弄清例题,并完成简单的一些题目,把存在的问题及时在书中注明;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让学生手动、眼动、脑动,重点记录的内容要板书在黑板上提示学生,书上的内容要让学生注明;然后指导学生作业,作业中,哪些须独立完成,哪些可讨论完成,哪些是在老师提示下讨论完成,应分不同层次要求学生,同时对评改的作业要督促学生及时修改;最后,指导学生复习,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所学过的知识,比如在学习整式加减过程中,做一些有关有理数的小练习,让学生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找出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从而将知识转化成一个系统。
在学习过程中,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不要轻易下结论。
四、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他们想获得这些知识,好奇又心强,但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很要面子,所以经常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害怕自己提问的不恰当挨老师的批评,也怕被同学取笑。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例如:对于情绪紧张而叙述不清楚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其说清意思,对于提问有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要批评或讽刺,挖苦,要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另外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问竞赛活动,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回答,组内可以补充回答,这样学生将在竞争的气氛中消除思想顾虑,就可以大胆的质疑和提问。
在教学中要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都按照课本按部就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正确提问,在提问中受益, 在提问中得到知识。
四、教学内容适当,精炼多讲
在目前的数学教育中,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这样的下良倾向: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教学时间。这种做法使得知识发生过程遭到压缩,学生的思维活动被教师的灌输所替代,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应有的培养,知识的阶段复习受到削减,结果是基础不实,
通过对学生平常的发现,我发觉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刚进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内容,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了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接连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初一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如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能够记住运算法则却不能熟练正确运用等,针对初一学生兴趣和毅志力特点,我在每一个运算法则学完后都安排有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巩固做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精选一些中下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这一组题目,由易到难,礼貌,兼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以能者多做为原则,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兴奋和积极探讨的状态之中,学生接受和输出的信息大大增加,达到了个层次互补提高的目的。对于部分稍差的学生,我采取逐题完成的方法,不要求他们作业的数量,但是要求他们在有理数的计算中做一题就掌握一种题目的类型。开始阶段也应多一些对作业的讲评,使学生在讲评中获取成功感受,明白失误原因,消除疑难问题。总之,进度要适当,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的节奏和谐发展,稳步推进。
总之,要使初一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后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初中学好数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教育教学随笔教学随笔新学年教学随笔
教学随笔数学5
一、本次试卷具有以下几项特点:
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六个大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填空;数一数,圈一圈;想一想,填一填;看图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二、考试情况分析
XX班共有XX位学生参加考试,总分XX分,平均分XX分,及格率XX%,优秀率XX%;XX班共有46位学生参加考试,总分XX分,平均分XX分,及格率XX%,优秀率XX%。
三、学生典型错题分析
1、第一题:看谁算的又对又快,个别学生因粗心丢分(算错或漏题)。
2、第二题:填空,丢分最多是第1题的看数画珠子两题空着与看珠子写数十位没有个位是5个珠子学生写成15;第5题按规律填数及第8题在○填上“+”或“—”的12>7.5。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做题粗心及对数的排列规律不够理解造成错误。
3、第三题:数一数,圈一圈,第1题中可以滚动的有()个;多数学生写成5个,应为6个与第6题把从左数第6个圈起来,多数学生圈了左边的六个。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认字或听题不认真及对图形的性质不够了解造成错误。
4、第四题:想一想,填一填,第1题被遮住的有()只,多数写成6只(把13—7=6)而不是数从6到13中间的数。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造成错误(因为在复习中多次提到)。
5、第五题:看图列出算式,两个班级都是两个特殊学生丢分,其他学生都对。
6、第六题:解决问题,第5题的还可以怎样算与第6题求原来有多少只?学生都用减法计算(8—2=6)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造成错误(因为在复习中多次提到)或对原来这个词还不理解。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过分关注对知识的掌握,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抓得还不够。
2、课堂教学不够扎实,个别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当时应对其加以辅导。
3、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举一反三的灵活性的思维有待于提高。
4、对学的知识缺乏广度的关注,同时忽略质量,导致有的同学,学一道忘一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5、对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多。
五、自我反思与改进措施:
1、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备好课,,每一课都要做到“有备而来”。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3、注重双基。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学有所得,学的扎实。
4、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培养,如:听课认真、审题细心、答题仔细、书写规范、勤于思考、乐学善问等等。
5、关注生活,培养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适当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接触一些开放性问题,改变数学教学过于追求“精确”、“答案”和“化”的状况,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情感发展空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限度的发展。
7、在第六条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与后进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后进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后进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
教学随笔数学6
一直都很想做一件事,就是把每一天工作中涌现的值得记录的事情一一保存下来,但想总比做容易,并不是真就那么难以做到,很多时候阻碍自己去做的不过就是那一念之间的懒惰。08届的高三教学就这样劳碌兼模糊的过去了,虽然学生最终出来的造诣都还不错,但总结起高三这一年,却发现自己不知从何说起,并不真就没什么好去回忆的,去迷恋的,去总结的。而是时过境迁,当时那一霎那思想的灵光,因为没能及时记录下来,便也随时间逝去,一去不复返了。
凤凰花又开了,有幸,因为08届考得还不错,两个平行班都过了540的平均分,学校似乎也从中看到了年青教师的'力量,又给了我一次带高三毕业班语文课的机遇。这一次,我再不能只甘当个思想上的巨人、举动上的矮子了。于是,便有了接下来这每一天的教学随笔(盼望能日日坚持)。不去计较文字有多么生硬幼稚,不去计较内容里透出的思想有多么平庸无奇,不去计较它是否能见出一个“老高三”(只带过一年,戏谑自己罢了)该有的程度,更不去计较是否有人会恩赐般地赏识它。只求能让信马由缰的思想找个归属之地,只求能让怀疑的心思找个暂时歇脚的地方,只求一一真实记录下这高三毕业班教学的点点滴滴,若能真由其中得到些思想的火花,一些泽被日后教师职业生涯的启发,那就算是最大的运气!
教学随笔数学7
按照计划,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数学的新授课。
这节课是本单元最后一个课时“解决问题”,里面还涉及估算的知识。想到这节课,我就头疼不已:怎么估算?估大,还是估小?为什么?……而这些正是我们班孩子最大的弱点,学生基础薄弱,他们中大多数孩子不善于积极动脑思考,这种绕弯弯的题目总会让他们困惑不已,纵使我费尽口舌,部分孩子依然会睁着空洞的眼睛望着我。看着已准备妥当的课件、教案、学具,我陷入了沉思。
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的方法已经试过了,成效不大。既然这个单元知识已接近尾声,何不试试……忽然,我眼前一亮,想到前两天读到的一则短文,为何不让孩子们毛遂自荐当老师,来讲授这节新课呢?但不知道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是否有些吃力。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提前来到教室,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班里的学生们,孩子们兴奋极了(这是我们班孩子最大的优点,他们信任老师,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了兴趣),孩子们已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向我推选各个小组的代表“小老师”。
为了调动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自主思考,我故作神秘地说:“课堂上,我还要挑选一些小老师到讲台上讲课,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哦,表现好的小老师可以为本小组积五分。大家现在赶快备课吧。”孩子们又紧张又兴奋地望着我,这时已经有几个学生翻开书本,开始讨论起来。
上课铃声响了,我又给了孩子们十五分钟的准备时间,一开始,孩子们有的蹙眉思索,有的细心阅读书本,有的悄声讨论,也有的孩子脸上挂着疑惑而又兴奋的笑容望着大家,坐在那里,岿然不动。我走过去,提醒他们,并告知各个小组长注意将这些沉默寡言的孩子也带入讨论的行列中,让每一个组员都弄懂这道题后,再依次试讲一遍。渐渐地,教室里沸腾起来,孩子们对着课本比划着,高声讲解、交流,但仍有极个别孩子一直微笑着倾听,但我已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智慧的火花在悄然闪烁着。
时间到了,一向阳光活泼的梦泽第一个举起了小手,平日大大咧咧的她,此刻走上讲台却有些羞涩,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梦泽清了清嗓子,落落大方地讲解了题意,又有板有眼地将做题思路讲述清晰。毕竟是孩子,有的`重要知识点,她一句话就带过了,这时我便煞风景地充当了旁白:“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我有一个疑问,梦泽老师,为什么……”
梦泽望着煞有介事的我,不好意思地用书本挡着脸笑了,不过思维敏捷的她迅速明白了自己的职责,镇定自若地解疑答惑。
在课堂上,一向爱发问的月瑶也举起了小手,说出了自己的不解之处;煜栋也站起来,大胆发问,梦泽一一解答,有所疏漏、模糊的地方,我再补充完整……
梦洋也举起小手,像个小男孩一样,一手插着裤袋,一手举着书本走上了讲台。她扬着阳光的小脸,自信大方地面对台下的同学,边讲课,边转过身,一笔一划地板书。只是在讲解过程中,由于思路还不够清晰,被同学指出了错误,在她走下讲台时,善良可爱的孩子们依然送给了梦洋热烈的掌声。
聪慧安静的悦言也走上了讲台,条理分明地讲解了做题方法,虽然和梦泽的思路不同,但同学们都纷纷表示:听明白了。这时,悦言才满意地走下了讲台。
一向不善于表达的雅楠站在讲台上,有些拘谨,她不时地望着我寻求帮助。
金睿是一个沉默寡言、胆怯的孩子,他的数学成绩也并不理想,但在大家鼓励和热情氛围的感染下,他走上讲台,讲述了自己的做题方法,虽然没有利用本单元的估算的知识,但思路正确,赢得了台下的“小评委”们的一致称赞,孩子们要求为金睿的出彩表现记上七分,金睿腼腆地低头笑了。
不知不觉,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意犹未尽。相比着教科书上列举的两种思路,在我们班各位小老师的讲解中,一共蹦出了四种解题方法,我愈来愈相信:天下没有笨孩子,只有“懒”孩子。而在这节课中化身为学生的我,也获益匪浅……
谢谢你们,我的小老师!
教学随笔数学8
一、捆绑式比赛
我发现学生在习题课上的积极性没有新课的积极性高,一到处理习题时,总有一小部分同学显得懒惰,甚至是报着混的目的应付老师。有的学生只注意老师或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把结果一抄,万事大吉。老师检查,也看不出什么漏洞,老师就是拿这样的孩子没办法。我只好采用捆绑式比赛方式:按照每个自然组进行比赛,如果哪个组有一位同学犯懒不写字,就会影响到一个组的成绩,根据整节课的总体表现,会给优胜小组在班级的评比栏中盖上一朵小红花。结果,为了组内的荣誉,每个孩子都会很努力,如果谁偷懒,肯定会有周围的同学埋怨他或是催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设立单项奖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知想过多少点子,用过多少招法了。我发现学生过一段时间就淡漠了,只好出新点子......
今天是习题课,我发现有的学生懒懒的打开练习本,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我想:不出新点子不行啊,于是在头脑中快速搜索着办法......接着我宣布:同学们,我们在做题之前先听老师宣布一条比赛规定:我发现在课堂上有的同学积极思考,大胆回答问题,但也有个别同学思维懒惰,坐享其成。为此,从今天起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设立单项奖。那就是哪个同学思路独特,我们奖励“创新奖”,哪个同学思维最快,最先说出解题思路,我们奖励“速度奖”(临时瞎编的名词),哪个同学有进步,出乎老师的预料,我们奖励“进步奖”(给后进生设立的)。每节课数量不限,希望大家努力争取,每个人都有机会!下面请大家准备好自己练习本的最后一页,得奖的`同学把本子拿来后,老师写上获奖名称,并加盖班级的红花印章。回家后家长签字。结果,同学们各个找出自己的练习本,摆放到桌子上......
今天的课上得异常热烈,一节课颁发了4、5个奖,真够我这个颁奖者忙乎的了!下课了,一位平时不太注意听课的学生端着自己的本子给我看:张老师,您看!我一节课得了2个奖章,一个速度奖,一个进步奖!我说,那你可真厉害,一定别忘了让家长签字呀,学生说:不会的!说着,笑眯眯的走了......
教学随笔数学9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就应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此刻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就应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此刻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贴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齐,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习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习和个性构成,高质、高效的到达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用心性。主要包括:
1.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习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能够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齐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到了南极,在那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去。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透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3.教学例题简单易懂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十分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反应是用心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4.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仅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习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礼貌,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5.动手操作创设情境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能够透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用心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潜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齐列算式,实践与合作潜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齐列算式,实践与合作潜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6.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用心性的,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能够很让学生快乐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如在教学《找规律》时,能够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搞笑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在简单和谐的氛围中,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1.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能够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明白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2.挖掘生活素材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十分单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能够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到达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好处时,能够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时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十分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平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平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三、数学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用心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能够设计贴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就应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能够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能够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习和练习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习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潜力,为构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个性和品质,能够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资料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透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透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科生活结合综合发展
学生能够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透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资料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习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潜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状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潜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习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用心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必须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期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必须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用心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搞笑、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习,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透过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教学随笔数学10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是:突出“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现实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的融合,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过程,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真正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本文通过教学个案,突出显现了在课堂教学上应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开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培养的是学生的空间观念,小学生在学习几何时,老师经常会让学生准备一些学具,让学生自己拼各种不同的图形,这样可以使他们很容易的在自己动手过程中理解各图形的构造、原理及意义等等。就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原理时,老师先是让学生从五根小棒中任意抓三根围一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到有些是可以围成的,有些是围不成的,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空间直觉,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小于最长边是围不成的,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大于最长边是可以围成的;然后又让学生边围边有序地记录每根小棒的长度,并对此进行必要的分类;最后让学生在空间直觉引领下形成的三边关系几何模型和基于数据寻找三边关系的代数模型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中抽象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从上面的案例可以体会出,要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空间与图形的特征和性质的实质,就要使学生能亲自动手,亲身体验,知道几何图形的理解与把握,只有在操作与实际活动的探究中去进行建构,才能让学生能体会到空间既要有活动,也需要有思考,也才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随笔数学11
当了近二十年初中数学一线教师,在使用实验教科书的同时,用了较长的时间查阅了各种资料,现就我个人对数学新课程下如何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有关传统数学课程的情况分析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学习过程中学生感觉理论性太强了,且有部分内容没有实用价值性(当然最近几年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数学思想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另外由于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数学课程的本来面目,数学被认为就是做题目。题海战术是教师和学生应付考试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这样反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体系上与传统的课程体系有巨大差别,特别表现于教材内容、目标定位、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方面。在内容上分四个领域:“数学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叙述;具体目标中增加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同时也指出数学不单纯是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新数学中教师不单纯教,学生不单纯学;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必须全面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全面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新数学教材上增加了各种练习形式和大量精美的插图,生动形象的语言,显得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情节生动。如做一做、听一听、说一说、试一试、想一想、练一练等,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拟人化的卡通形象的出现,更符合孩子们的口味。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教材中“游戏是否公平?”、“跟我学”、“试试看?”等极富情趣和创意的字词会令我们身不由已的进入数学的世界。新课程的实施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一接触新教材,我们可以立即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新数学、新气息、新思想、新理念,不仅给教师很大触动,也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学习的`渴望,更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2.新数学课程标准下教学的情况分析
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但在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传统课堂所没有的“新现象”,如课堂“乱哄哄”,学生们高谈阔论,情绪高扬,数学课象物理、化学课一样,也做起了实验;学生常常会制作一些小制作、工艺品等等;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在学习上也出现了“问题”,如计算能力差、易出错,表达能力不强,思维不严密等,这又与传统课堂情景和“效果”形成鲜明的对照,不由得让许多家长忧心忡忡:数学到底怎么学?学什么?甚至数学教师也在说这课还怎么教。其实,新与旧的最根本的差异是体现在基本理念上。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它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大众化数学的思想”。所以我个人认为数学新课堂教学应具有应有的对策。
教学随笔数学12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我的内心还是有些受伤:我教授三、四年级的数学课,在这次考试中三年级有一个女生考了二十多分,四年级有两个学生数学成绩不足四十分。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深知自己有太多不足,把这令人心碎的成绩的缘由归咎于孩子,对孩子来说是很不公平的,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次考试题目中肯,考察全面,而所有的数学知识甚至习题在课堂上都详尽地讲述过了,为什么还会有少的可怜的分数呢?而我又该如何帮助这些孩子呢?现在先回想一下这几个孩子平时的表现吧。
小丹是三年级的一个小女孩,瘦小的个子,她比班里大多数孩子小了一岁。她平时活泼爱动,与别的学生无异,但总与学生发生矛盾,上课迟到,有好几次甚至连数学书都忘在家里,班主任都会摇头叹息:这孩子估计连上学是来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呢。看着这个小不点无所事事的样子,我也很着急。
小睿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基础薄弱,基本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也常出错,平时不大爱说话。刚开学时,他似乎很怕老师,现在他和我已经熟悉了,很多时候他很愿意和我分享他的故事,但是他的数学成绩依然让我忧心不已。
小璇是四年级的一个小女生,上课时活泼好动,喜欢积极地举手发言,但每次提问到她,她总是答非所问、离题千里,或者干脆勾着头笑嘻嘻地说:老师,我还没想好……她的作业书写得很认真,但常常错误百出,这是一个认真好学却学不好的孩子,让老师很心疼。
我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呢?难道和很多老师一样,占用孩子的副课学习时间和大量休息时间,费尽心神、呕心沥血,一个一个地为这些学习困难的孩子补课吗?但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反而是不利的,而老师的精力亦是有限的。
我翻阅了很多资料,上网百度了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这方面的智慧结晶,又冥想思索良久,我想,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我要更加认真充分的备课,突破好重难点。在掌控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想方设法让枯燥的数学理论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使孩子们愿意学,乐于学。
其次,孩子们不愿意学习,是因为没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没有感触到学习成功的价值。而作为教师,更要培养孩子学习上的成就感,让孩子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体验成功学习、思考的快乐,比如将作业难度降低;或者转变作业形式:写数学日记;画数学;读数学小故事;做与数学相关的脑筋急转弯……
再次,孩子们的能力是不均衡的,我们不能以学业上的成绩高低来评判孩子的能力。我还要多看到孩子在其余方面的闪光点,以优补差。
最后,作为老师的我也要多多看书,潜心修习,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修养,陶冶情操,做一个学术渊博,幽默通达的好教师。
小学时期是一个奠定知识基础,培养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阶段。我不能过多追求分数而剑走偏锋。
孩子们,希望你们健康成长,学得快乐,拥有一个天真烂漫开怀大笑的金色童年!
教学随笔数学13
数学作为开发人脑资源,培养创造力的主力学科,对课堂氛围,学生集中精力,进入角色的速度要求尤其高,数学课的导入能以最少的话语,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数学王国,并且能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激起学习欲望,又能联系以前知识,为进入学习高潮作准备。
一、用悬念导入
在导入新课时,教者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建“愤”、“绯”情境,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自己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自己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学生们一个个摇摇头,都被难住。此时,掌握新知便成学生们最大的愿望。
二、巧用迁移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巧用旧知导入新课,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启”而能“发”,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三、借用教具导入
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教学伊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出示红领巾、五角星、学校的多边形花池等实物图,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来寻找角。在教学“比的意义”时,老师出示一面国旗,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今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这是一面国旗,它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然后再引出比的意义。这里,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师生共同营造出无比自豪的“愉悦”氛围,同时,美丽的国旗也使学生受艺术美的熏陶。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教学随笔数学14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操作学具的时候,学习的兴趣比较高涨,小组合作与探究的能力也在平时的操作中有效形成,显而易见,学具操作的实效性也就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慢慢形成。
(一)学具的使用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一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通过学具教学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学具的使用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学具的使用,学生通过操作实验“重新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
操作学具能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指出,通过感知操作—表象操作理性操作,可使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智慧活动。
(三)学具的使用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变换思想,对应、集合的思想,估测意识以及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等基本思考方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金钥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随笔数学15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的经验、揭示的规律,是人类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我们教学生学数学,就是教他们发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的使用数学,把数学同生活融为一体,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实在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能切实领悟,发现“数学”这一基础性学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实用意识。那么,现行的数学教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在何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它们之间联系?教师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才能体现数学教学新理念,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现将观点阐述如下:
首先,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具体体现在那些方面?
新的数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它不再以单一的学科知识为主,而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蓝本,取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着眼于小问题,升华出科学性的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大课堂,使得学生融入其中,其乐无穷。如小学低年级课改课程中,开篇以符合孩子心理的智慧老人、机灵狗、淘气、笑笑等作为主人公,贯穿于整册教材,学生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一起,畅游数学这个充满智慧的王国,寓教于乐。教材中包括如《人民币》、《观察物体》、《统计与猜测》、《时分秒》等直接联系生活实际的课题,使得学生能够寓学于用,活学活用,乐学乐用,直观而又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和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用处。课堂练习的设计,摒弃了枯燥的写写、算算,而是以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呈现,学生在情境中充满激情的完成知识练习和个性形成,高质、高效的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如何处理教材和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创设教学情景,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要包括:
1.新课导入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
枯燥而又干涸的语言环境,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得学习变成生硬的知识灌输过程。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以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趣味性的形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可爱的企鹅》一课时,可以以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画片《海尔兄弟》吗?海尔兄弟经常和爷爷一起到世界各地去探险,春暖花开的这一天,海尔兄弟和爷爷又登上热气球出发了,不一会儿,热气球飘到了南极,在这里他们看到了许多可爱的小企鹅(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这是,海尔兄弟又发现了新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哪一个小组发现的问题多。”这样,孩子们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投入到快乐的学习情境中去。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使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的像学生展示不同方位下的立体图形,学生通过看、想,交流,更加具体直观的了解物体的方位特性。
3.教学例题简单易懂 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的教师在把握教材是,大都是有什么教什么,不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而今的数学教学要求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要求在简单的知识框架和结构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如在一节三年级的《钟表的认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加菲猫这个孩子们熟知而又非常喜爱的卡通形象带到课堂上来,生动而又形象地给学生展示了加菲猫一天中的作息时间,让孩子们主动说出主人公每个活动的准确时间,借此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时间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反应是积极的、热烈的,充满兴趣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
4.模拟生活 创设情境
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在课堂上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习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5.动手操作 创设情境
好动是人的天性,孩子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操作、合作与交流,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如在教学《有几枝铅笔》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铅笔摆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一摆,和同伴一起列算式,实践与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6. 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
直观具体的图和物是学生最为感兴趣和最能调到学生积极性的,生动的图画和具体的形象可以很让学生快乐的陶醉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把知识牢牢掌握。如在教学《找规律》时,可以准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等生动多彩的形象图片来吸引孩子主动发现其中的规律。“动物园里举行运动会,小动物们可高兴了,你瞧,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出来了。”教师分步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试着自己贴出图片,说出理由。
创设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情境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优势新奇的,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真正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发现知识及规律产生的过程,长一双充满智慧、善于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眼睛。所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提炼生活中的实践素材,为课堂教学服务。
1.指导学生发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以帮其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徐锡数学的最佳途径。低年级的学生数一数路上的交通灯、家里的凳子、家用电器的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知道中高年级学生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美、结构美等。感受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2.挖掘生活素材 丰富教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课本上所展示的知识相对来说是非常单一、静态的,那么,如果把学生的生活经历拿来作为素材,就可以丰富课堂气氛,使课本知识和生活经历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学生整体、客观的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灵活的用数学,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留意或收集平时的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的价格资料,如一枝铅笔、一块橡皮的价钱,或者一条毛巾、一斤葱的价钱是多少,在课堂上把这些资料展示出来作为题目资源,学生自然会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培养其热爱生活的精神,也能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3客观展现生活中的数学原形
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搜集资料,了解生活,提炼生活。例如在教学《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时,教师没有自己把资料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搭乘出租车的有关资料,如出租成的起步价,每公里几家及等待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问题,熟悉了解这些问题后,学生在课堂上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生动交流的平台,种种生成性的问题在交流与研讨中产生。学生借此走进了生活,又了解到了生活中的数学,真诚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见解,使得课堂成为生动交流的平台,产生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学生借此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真正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三、数学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设计生活化的问题,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与生活,学习致用。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设计符合学生口味的实际行的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实践活动、生活问题相结合。
1.具有生活化、应用性的练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因此可以设计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练习,让学生喜欢主动地完成。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喜欢生动形象地事物。因此,可以使用过关游戏、儿童乐园和数学王国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实际生活中数学问题的探索研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改变学习和练习是学生负担的状况。
2.数学练习的合作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自主完成
现行的数学教材使得教师不断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个性和品质,可以定期让学生以班或组等为单位,制作内容丰富多彩又充满生活乐趣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墙报》,学生自主收集生活或通过图书、网络等发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常识,通过交流、研讨,制作出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的报纸,学生易于养成主动发现数学问题、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
3.学科生活结合 综合发展
学生可以在已有基础上,把生活中发现的已解决或尚未解决的数学问题,道听途说的或充满趣味的数学问题,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制内容和形式,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获取数学知识,使得数学练习更具有时代性、自主性和个性。学生对发现和探索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更加深入。
4.评价生活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以往的数学评价往往只是单一的等级评价,只是起到了调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枯燥而又起不到对主体的激励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评价,恰恰弥补了这些。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以评价之余,从学生的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表扬优点,提出不足,指出方向,使学生在真实而又生活化的情境中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学习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对认真踏实、书写工整地的学生评价:你的作业书写的真漂亮,批改起来可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一定会更加优秀!对聪明而又马虎的学生:你的想法可真不错,但是却出了问题,好好查一查,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希望你告别粗心,和细心交朋友,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会让学生更爱学数学,更会学数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靠教师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尽可能的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问题情景和练习,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数学问题回归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贴近生活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学会用数学。
【教学随笔数学】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随笔12-04
教学随笔数学05-13
(热门)数学教学随笔07-24
数学教学随笔范文11-05
数学教学随笔[精华]10-28
数学教学随笔【优秀】08-17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11-24
关于数学教学的随笔05-03
初中数学教学随笔05-16
数学教学随笔【热】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