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目送的随笔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随笔应该都不陌生吧?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那么,怎样才能写出好的随笔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目送的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目送的随笔1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
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的随笔2
平地炸响的雷声,漫城的大雨,夜死在了浓稠的化不开的黑暗里。
我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关窗,落帷,闭门,像一只蚕,将自己缚在蛹里,手中,是龙应台的散文集。清奇的语言,多人的感情,如此矛盾而融洽地集于他的一身。
“……只不过意味着,你与他今生的缘分就是不断地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转弯处,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轻轻地呢喃着,生怕惊扰了这些文字的美梦。
“啊!姐,又下雨了!”不知何时,表弟已经站在窗前,打开窗户,肆虐的风扫落了一地的.秋叶的试卷。
“你干嘛开窗!”我丢下手中的书,气急败坏地四处抓捕逃犯。
明亮的闪电猛地撕裂了长空,我本能地害怕地向后退一步,却惊讶地看见表弟兴奋地对着天空做出“yeah”的手势,嘴角的笑容开成不败的花。
“你在干嘛呀?”
“天空在给我照相啊!我当然要笑喽。”他关上窗,蹦蹦跳跳的来到我的面前,“姐,你记不记得,以前你最喜欢淋雨了。”
淋雨?记忆盘根交错,疯狂地在蔓延。
童年的我,对雨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且不论丝丝缠绵的秋雨,即便是在倾泻的大雨之中,我也喜欢放开伞,在雨幕之中四处穿梭,直到衣衫湿透。
妈妈总是苦笑不得地拎着我这只落汤鸡回家,板着脸说:“下次再这样,小心我揍你。”表弟却总和我一起搭台唱戏。
对啊,好久了,好久没这样了。
“姐?”一双手在我面前晃来晃去。
“恩?”我回过神来,“怎么了?”
“我们现在出去玩。怎么样?”
我犹豫着看着他恳求的眼神,却最终下定决心,“你自己去玩吧,我又不是小孩子了,就不陪你瞎闹了。”我拍了拍他的头。
目送着他失望的背影消失在门口,我突然意识到,我目送离开的还有我那逐渐被成熟掩盖的童心。
可是,蜕变的蝶必须舍弃它所珍爱的蚕丝。
目送的随笔3
最近我读了目送这一本书,它讲了父母亲情的故事。
这本书是一本回忆性的书,讲的是作者在翻卧房的抽屉时,突然翻出来的一个红盒子,然后展开的回忆。主要内容是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读《目送》一书,让人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其实父母与子女这一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父母子女关系是所有青年人都在焦虑的问题,隔代的文化差距,不一样的年龄代沟都会使大部分人和父母亲之间陷入矛盾的深渊。比如书中母亲送孩子上学依依不舍的目送,还在走后仍然会想着他,这些无不体现着母亲对于孩子的担忧,哪怕是已经成年远去上学的孩子。
读完《目送》一书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虽然形式内容都有差别,但是它所表达的意义都是一样的,同样都是父母和孩子的情感关系,不过不同的是《背影》是儿子看到父亲背影所发出的感慨,这样的作品也其实我们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善待亲人。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作者这样别有用心的刻画无非就是想将自己内心对于亲人之间的那份情抒发的更透彻,在一条路上,如果有一个人在为你之路,及时碰到了挫折也会挺过去,那么就与这样的人结伴而行吧。
《目送》不仅细致的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也让许多人明白一个人在路上需要一个懂你爱你的人结伴而行。
目送的随笔4
《目送》中的作者在步入了中年之后,追求到了她所想要的之后才发现原先身边的人和事都已变了样。正如书名,她一路目送着儿子不复以往对自己的依靠,她目送着父亲的逝去,她目送着母亲渐渐老去,而自己已经无法去改变什么。她目送着时间慢慢流去,最终只剩遗憾和后悔。看完整本书,始终被书中淡淡的语句和始终消散不去的.苦涩味纠缠,我们何尝不是。而很多个我们和她不同的是,我们还有时间能够也就应让我们做不让我们后悔遗憾的事。
对于这一点,我想,和我一样刚刚踏入大学校园没多久的人是同样感触良多的。我们中的大多数几乎没怎样离开过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有父母操办,而当我们进入这样一个脱离了他们怀抱的环境中,就会发现,扫地拖地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每个人都对你百般包容;你跌倒了要学会自己爬起来而不是伸手等人扶……但似乎人都有这样的劣根性: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不知珍惜,失去之后才明白在那之前自己拥有多宝贵的财富。越是真心的人,我们越是会不在意地去伤害。
所以能够在还年轻的时候珍惜眼前人,在双方有限的时间里无限大地真爱对方,不要目送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上前几步,牵起他们的手,用最大的耐心和爱去陪伴他们。
勿目送自己所爱之人背影,去珍惜,去珍爱,不留遗憾。
目送的随笔5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小时候,每当遇到两难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你说我选哪一个好?我们总是喜欢把问题丢给父母,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然后去解决。
昨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的随笔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作者在《目送》中写到的这段话,像小心地吹掉陶瓷上的灰尘一样轻轻地飘入我的眼帘,但却软软地划开了我的心。
《目送》中的孩子踏上那条叫做成长的路途,他已充满力量,蓄势待发,急着去披荆斩棘去开天辟地,再也不能忍受母亲对他缠绵的爱。于是只是吝啬地留给她一个无情的背影。着背影轻飘飘却冷得彻骨,灌入母亲的瞳孔里如同倒入一股寒风。母亲只能目送他,最终她双眼中燃起的火光被寒风吹灭,没有任何火星的残留光亮,只剩下一滩湿漉漉的灰烬,散发着草木香灰的悲凉后调,沉淀出无奈心酸的轮廓。她不得不明白: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思绪被拉扯回那段生了锈的时光中。“文韵!走慢点,妈帮你背书包送你进去吧!”母亲的嗓音突兀地闯入寂静的校园。我不耐烦地转身对她翻白眼,“不用。”冰凉的声音反射出冰雪更加凛冽的光。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我用背影告诉她:不必追。于是她站在原地目送我离开。而那句“不用”的话语断在阳光里看不到痕迹,可是谁都听得到那些痕迹破裂在她的内心深处,千沟万壑。唯独我选择捂住了耳朵。
如今想来,这段回忆在我的心上践踏出一片空荡荡的疼痛。甚是愧疚,懊恼自己当初为何不给母亲爱我的机会,为何还要伤害她呢?只是因为嫌弃她穿得像大婶,怕给自己丢脸?我真是不孝啊。要补偿还来得及吗?
后来我常梦到这样一个梦。梦中,我和母亲分别,我离去的背影牵扯着母亲绵长的.目光,我不断回头,瞥见她的目光里盛满温柔,仿佛夕阳一般笼罩在我的身上,暖暖的。她涟漪般徐徐散开的笑容抚醒了一大簇绚烂的野花。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但是请在离别时,回一次头,给那个目送你的人一个微笑,哪怕只是轻轻的一瞥。趁现在,趁她还在。当记忆的时钟缠上碧绿的爬山虎与白色的野蔷薇穿插在我们灵魂的空隙时,才不会留下遗憾。
目送的随笔7
小时候,我严重的晕车,所以最怕出门。
那时候,去过最远的地方,也不过就是离小城不远的姥姥姥爷家。
我最怕,可是姥姥姥爷最喜,总是早早的坐在大门外等候。年少懵懂时候,被父母家人捧在手心里护着,哪里会懂得老人的寂寞。
老人家,最喜团聚,最怕离别。
20xx年春节。我们去姥爷家过年,那一年的春节,姥爷特别高兴。我们初五的早上离开,姥爷急匆匆地吃了饺子,出门送我们。
其实我已经不太记得那天的具体细节,只记得那天很冷,蓝色的天,白色的雪地,黑色的大门,我坐在车里,看着姥爷的影子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那是姥爷最后一次送我们,也是我见姥爷的最后一面。
我们任凭命运的予取予夺,却没有说“不”的权利。那一年的正月奶奶和姥爷都离开了我们,家中悲伤弥漫,好像每个人的'心上都留下了一块大大的伤口,疼痛只有自己知道。
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未知和改变。它告诉我们,错过了,走过了,就不会再来;失去了,丢弃了,也不复拥有。我们无法猜测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也无法预料未来的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就好比我如今的远行。我从前也没想到,我可以赤手空拳,孤身一人的远走他乡。
20xx年夏天来广州入职时,母亲坚持要送我,与我一起踏上了长春到广州的列车。
其实我相信现在很多人已经不会选择这样的长途硬卧出行。那是长达36个小时漫漫旅程,火车的嘶鸣声伴随着车厢内各种嘈杂的声音,车窗外是不同的山川田野,车厢内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夜里是永远睡不沉的。我能读懂母亲眼中的担忧和不舍,也能想像睡眠原本就不好的她在火车上每一段的焦灼和煎熬。
龙应台说“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岁月催促着我们向前行,而我们与父母终将是渐行渐远。
去年秋天,母亲来广州看我。送她回老家的第二天,我去参加了集团的家书朗诵比赛,那天,参赛的第一位选手选择了朱自清的《背影》,我坐在台下听着,眼泪不知不觉地就流下来。
不是因为矫情,只不过是想到了如今在外漂泊的自己,想到慢慢老去的父母,想到他们关怀和惦记的点点滴滴。
年少时不懂《背影》,不觉得一位老父亲笨拙地爬栏杆去买橘子有什么好写。那时候以为忙着匆匆赶路,一心想着天马行空的未来,很少会想到从前。眼下知道时间一寸一寸的溜走,父母慢慢变老,而我也终将告别青春。
岁月漫长,转瞬成殇。
有些东西,懂得了,便是成长了。
真正让我们成长的,不是被捧在手心的时侯,也不是呼朋唤友的时候,而是当我们一个人站在人群中,独自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刻。
因为慢慢懂得了成年人的分寸,所以很多不容易和不如意都是自己一肩抗,对家里报喜不报忧。可生活怎可能事事如意,时时随心,只是因为知道说也无用,不过是让最爱的人白白为自己担心而已。
可有些事,还是瞒不住他们。因为最爱的人,总是相互懂得的,许多话不用多说,就能懂。
上大学开始离家住校,每一次从家回到学校,父母都会去车站送我。而我就在他们的目送中,从家乡到省城,又从省城到更远的地方。也因为有那样的目光,所以哪怕前路漫漫,哪怕赤手空拳也不会害怕。
就像茫茫雪夜里那盏始终为我点亮的灯。
因为有光,就不会无措和迷茫。
因为有光,一个人的路,也不会迷失方向
目送的随笔8
父女母子之间的缘分,是将你和他手上系了一根线,他的渐行渐远不能拉动你,却有了一丝痛楚,是牵挂,是回忆,是生的意义。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得,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一个人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记忆最深的一次,每次回老家,出去玩的时候:总会看见奶奶一脸不舍的神情,双手急促缠着围裙,那时的我总以为:
又不是不会回来,担心什么。便一脸不耐烦走开了。却不曾想这却是最后一次见面。奶奶因为摔了一跤,不幸走了。我十分伤心当生命里最关心的人走了,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再也找不回来了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与释怀与生命的和解。小时候,每当遇到两难时候。我们总是喜欢问爸爸妈妈:你说我选哪一个好?我们总是喜欢把问题丢给父母,当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我们必须学会一个人面对,然后去解决。
昨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里,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脸庞上,而不是含泪看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知道,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只能一人走,你给孩子的只是些精神上安慰与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人过。有些关,只能一人过。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的随笔9
关于《目送》,源于一段写在该书封底的文字,“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乍然觉得那会是一部多么哀伤的作品,试想我们的一生将会有多少目送的故事,不管是“目送”还是“被目送”,总是会透露淡淡的离别依依。
在《目送》中,有若干篇散文,这些文章,写亲情、友情、爱情、人情、心情,总之是充满了一个“情”字。有感情浸润的文字总是迷人的,透露着灵性。、《目送》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读完之后我释然了,我们不停地目送悲欢离合,不停地去感受人生无常,才能不断成长,这就是人生。学会欣然目送,不必追。人就是在不断目送中长大成熟,从“被目送”走向“目送”……
我喜欢《回家》,写的是作者的母亲,心中那份渴望回到家乡的思念。家,是什么样的地方?作为儿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父母,孩子在的地方就是家;作为终身伴侣,两个人在的地方就是家。家,不是一个邮政区号、不是一个地址,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一段有着温暖而安心的记忆的时光。就算人会一个一个走,但家还是会在那,驻足我们心中的一个角落,某年某月某一天,我们还是会认得,家的样子。
我至今还会跟我的'朋友们说,我读大学的时候一天一个电话往家打,不为什么,也没什么事,就是想打个电话问候一下爸妈,他们都笑了,说“有病,没事打什么电话”,其实那是一种对家的牵挂和依赖。“儿行千里母担忧”,从没离开过家,爸妈习惯了我在身边,一旦他们的生活中缺少了我,他们会不习惯。若干年后在整理爸爸的东西时,我发现他保存着我大学四年来寄回家的所有信件、贺卡甚至学校寄回的成绩单……
学会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可以了,无论爱你的、你爱的,当所有的风景都看透,他们会陪你看细水长流。
目送的随笔10
日前读了《目送》一文,主要是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文中有七十三篇散文。其中有的散文还参插了一些图片。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读《目送》一文,让人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其实父母与子女这一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父母—子女关系。作为父母的,都想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下来,认为可以多为孩子做一点,孩子就会少吃些辛苦,而作为子女要感恩我们的.父母,没有父母,我们就不会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就不可能快乐健康的成长;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那样,父母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只要儿女在身边多陪陪他们多照顾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很开心。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子女,每天目送父母的容颜老去;作为父母,目送孩子背着书包上学渐渐远去的背影;作为老师目送一批批的学生走出校门。其实,就算是让你追,你也追不上!这就是一代代的人生啊!
目送的随笔11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
这是《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目送的随笔12
有一本书,书名短小精悍,这是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这就是《目送》。
《目送》中的七十三篇散文,有写父亲的逝世;有写母亲的苍老;有写儿子的离别;有写朋友的深深牵挂;有写作者的失败和脆弱;有写作者的伤心和放手。写对儿子离别时的失落,也写了作者对时间的见解。
在一篇名叫《时间》的散文中,十八岁的华飞和朋友去午夜狂欢。狂欢,聚集也是一种时间的集体仪式。小孩子们也曾有过一种测量时间的方法,在他们的卧室上挂一个一米高的量尺。每一年孩子的生日,让他们站在门沿背对着尺,把其高度用小刀刻下,于是,刻度一年一年的升高,时间也在一步一步的流逝。同样,在南美洲的家庭中,也会有测量时间的方法,二个大人和五个小孩,每一年的同一条,他们都会轮流拍大头照,以此来纪念时间的流逝。
一杯热茶从热变冷是一段时间,一位老人从少年变老年是一段时间,一只钟转一圈也是一段时间。时间过的飞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时间吗?在生活中,一些人虚度光阴,到觉悟的那一刻才明白时间的流逝,到那时候,却来不及了。时间不等人啊!
同时,当我读到另一句话时,也充满了对时间的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也许说到了那些辛苦劳动父母的心中。看到这一句话,我感受到了作者的辛酸与无助,也只有真正的经历过,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啊。时间流逝,父母都在慢慢地死去,子女们会选择离开父母自己打拼,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和事都在渐渐得离自己远去。
目送的随笔13
闷热的夏季树上蝉鸣不断,树叶上淡淡的灰色是清晨露珠留下的痕迹。午间阳光热辣得很,榕树下的一老一幼却玩得欢喜。
妹妹靠在奶奶的膝上,嘟嚷着要去公园玩滑梯,她们走时招呼了我,但无奈小石桌上还有几份作业未完成。奶奶拉着妹妹的手,身上的花衫随着走路被风吹起一角,最显眼的却还是满头银丝,我不由心里一震,什么时候变成这样了呢?
记得小时候奶奶扶我学儿童自行车时的场景,她在我身后推着,脚步健快,一头乌青发中只有依稀的白色。时光飞逝,不经意间我长大了,她却变老了,时光的线在交错,她身边的小尾巴从我变成了妹妹。
我慢慢看她牵着小小的妹妹,慈祥的背影在阳光笼罩下留下一层小小的阴影,她们在一个糖葫芦摊前停下了步子,奶奶回头看了我一眼,明亮的棕瞳和我的视线无声无息地碰撞在了一起,虽然听不到她的说话声,但凭着多年的直觉,我知道她在问我要不要来一串。
我笑着摇摇头,怕她看不清又连忙挥挥手,奶奶最后挑了一串糖葫芦递到小妹妹的手里,不忘再次朝我回头一瞥,她和蔼的面孔跟记忆里的样子交织在一起,让我顿生出无限感慨:模样虽然改变了,但长辈的`慈爱却不会因此消减。
一老一小渐行渐远,慢慢地,慢慢地走出我的视线。
糖葫芦小贩估计是受不了炎热的天气,摇着铃铛一晃一晃不知到哪条小巷子里去了,整条大街空荡荡的,唯有两道细长的人影越发衬得我心空落落的。视线似乎穿越了时光的扉页,我看到小时候,奶奶去菜场买菜,自己正在窗口凝望,她一边走,一边回头朝我笑,那笑里包含着满满的叮咛:在家里好好玩,奶奶等会儿就回来——似曾相识的情景。
目光随着奶奶和妹妹的背影一寸一寸向前挪,终于在拐角处失去了她们的踪迹,那是我无法逾越的障碍。
收回思绪,我恍然明白:今生今世,每一次目送都是对记忆的回放,每一次眺望都是将对方更好地在心中珍藏。
目送的随笔14
对于寻路的我们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也仍然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我们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目送既是对时间的无言,也是对时间的目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目送另一个人的离去,之后时间会冲洗一切,就会磨洗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不喜欢目送。只怪岁月太无情。
我们生平相信过很多,也不相信过很多。人都是善变的,比如最平凡的朋友闲谈。今天你和她在一起你和她玩得很开心,你把你的秘密告诉了她,她告诉了她之前的好朋友。之后,你就再也不信任她。
换个话题,人生中时常有孤独,有的人注定今生没有闲谈的知己,也有的人注定今生就会享有一个能够懂她的人,他也将不会懂的孤独。当作者写道魂归的时候或许他的母亲在那之后会感到孤独,因为平日里与她父亲的小吵小闹那日已全化为寂静。
作者说过“曾经相信爱情,后来才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或许他也不是全盘否定,就算是再坚固的爱情,终究还是会化为乌有。
是的.,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扛;有些时间,只能一个人细细的、慢慢地磨。
目送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目送的随笔15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这便本书从一开始告诉我这个道理。无论如何即使是现在你至亲的人们还是要目送这你一个人单行到最后能自己成长。
这整本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的书中,《目送》这篇文章便让我看到了将来我的父母和我的影子。我仿佛身临于那个华安背着小书包与母亲对视的茫茫人群中;仿佛置身机场看到母亲紧紧依偎着那个有些排斥深情的少年,和他再没回头时母亲的失望神色;又似乎能感受得到那个凝重、难以轻快呼吸的车间氛围和那颗难以被爱去打开枷锁的心。每每看到这里,便想到了那个自己。那个曾经放学看到父母便兴奋地呼喊着冲入他们的怀中的我。那时的我,用最纯净的心吝啬地汲取着他们对我的爱,毫无保留地表现着自己。后来也就是现在,纵然他们再想拥我入怀中,无非被我推开或是不情愿的靠着。真情并非在表面流露,心里的那种小叛逆便抑制着原先的热情。我知道那似乎是冷淡却依旧没法改变这样的自己。或许有一天会成为华安青年时的模样,但我却努力成为让人舒适的人。这或许就是成长吧,但在我独立的路上,我会回头去看看他们,或许那时他们也正注视着我。
后篇文章是父亲和她。这又是另一种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父亲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切和照顾却依旧觉得十分愧疚不能给她更好的生活。而子女即是在父母垂垂老矣之时,能不惧困难去守护在他们的身边。这是别的无法去替代的爱。父母总有一天会老去、死去,而我们只能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去回报他们的对我们的满满的亲情。直到最后目送着他们离去,盼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们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还不能用一生去感受这种极致的深情,但我一定会用这跳动且温暖的心用一生去目送着。
【目送的随笔】相关文章:
《目送》随笔08-21
目送的随笔03-26
目送阅读随笔08-21
目送阅读随笔5篇(经典)08-25
【优秀】《目送》随笔15篇11-04
目送的作文04-20
关于目送的作文10-30
实用的目送作文04-12
锁不住的目送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