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

时间:2024-05-18 13:17:12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精选)跨文化交际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跨文化交际论文

跨文化交际论文1

  一、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人民对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了新的期许,在现代社会中,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交际表现能力。在跨文化的语境中所认为成功的交际是能够带来发展机会、财富以及和平的;失败的交际会使得敌对局面、偏见以及冲突产生。在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中,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形势是多种多样的,如:信息化、全球化以及网络化等,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讲外语和理解外语时都应该遵循该外语的语用规律及文化规则。对于法语的口语教学而言,这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行为,语言的不同使得其表达的意识也会有差异,在法语中时常使用到的词汇用汉语解释意境就可能很大不同。如:在法语中有着非常丰富的代词,代词用法比较复杂,因而学生在没有熟练掌握的情况下,使用法语代词会变得非常困难。针对于您(vous)和你(tu)在法语中的用法,我们在课堂或者课后的练习中已经习惯了使用tu,随后在某些非常正式的场合也会将tu脱口而出,显然这意味着交际错误出现了。另外,与tu所对应的动词有着简单的变位,因而学生更加喜欢在表达上使用到tu,长时间下来他们容易将语言场合忽视掉,这样错误语域的选择是外语学习中的大忌。因此,我们需要十分的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逐步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能力加强,尽可能的将错误语境的现象减少。如:中国自古有“爱屋及乌”的说法,法国也有着Qui m'aime,aime mon chien的说法,翻译过来就是“爱屋及狗”。可见,中法两国巨大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人们对于宠物的不同态度,若是学生没能够很好的掌握到、认识到这一点,就很容易发生语境错误,对于跨文化的交流非常不利。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法语口语交际的能力

  根据著名学者Gudykunst的理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语言场合的忽略,错误语域的选择,是国人在外语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为了防止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以上问题出现,形成良好的交际氛围,教师就需要承担起课堂组织者的任务,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探索,以期学生能够掌握到更多的语言知识,并熟练的将其引用在语言交流中,从而将语言交际鲜活的吸引力感受到,有助于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

  (一)教学环境的营造。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自教育兴起以来,我们就一直延续着“彬彬有礼”这一教育形式,从而国内的学生大多给人内敛的感觉,因此笔者发现,在法语教学中,班上的学生总是上写作、词汇以及阅读等方面表现的异常优秀,但是在口语表达中却犹如哑巴,开口却说不顺畅极具化,这是他们学习的弱点。尤其是对于性格非常内向的学生来讲,一旦要求让他们用法语表达或朗读他们立马变得害羞、胆怯,这主要是因为内心的不自信,总是害怕出错,若不及时对他们的这一弱点进行纠正改善,那么时间已久,必然学生的口语表达只会越来越落后。此时,教师需要将轻松活跃的一个课堂氛围营造出来,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的讲解知识点,认真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对他们不良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如:笔者在课堂中若是发现学生在表达中语法或发音错误,我不会立马将他们的思维打断,有时对于不太重要的错误就直接忽视,并且不断地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这样一来学生会在口语的学习中不断增加学习兴趣和动力,勇于在法国人面前开口表达,更好地开展跨文化的交流。

  (二)教学模式的丰富。

  在课本内容讲授时,笔者还会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的法国传统文化,笔者认为相关文化的讲解不是在某一时刻觉得有必要才讲的,而是需要在课堂的始终都有贯穿,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到更多的外语知识,并且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如:在Jeanne d’ArcàChinon这一阅读课中,笔者会将法国一战时期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有趣故事讲述给学生,安排他们在课后查阅相关的法国战争历史资料,在下一次课堂上鼓励学生在老师及全班同学面前表达自己课后学习的成果,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够对已经掌握到的课本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间接的将自身对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

  (三)趣味角色的扮演。

  现代化的教学课堂形式多样,正如笔者就会根据课本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作为互动性活动的一种,其自身所带的趣味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需要交际双方协力合作,以自身立场为出发点,不丧失母语的本性,并充分地与不同文化沟通。在扮演活动的过程中,笔者会将一个故事的背景提前设计出来,随后将两个以上的角色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进行真正的交流。如:车票购买的过程是跨文化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安排两个学生上台来演示整体的车票购买的流程,分别扮演购票者和售票者,要求他们必须清楚地表达出票种车票时间以及目的地等信息。

  (四)课外活动的利用。

  对于一门外语的学习,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的不仅是课内的理论知识,还有课外的实践积累。笔者在法语教学中,会提前安排学生对法国文化进行了解,如:举办一场法国传统的舞会或者展开法语知识的竞赛等,笔者就曾组织过有关法国的情境表演、圣诞舞会、戏剧表演以及诗歌朗诵等。大多活动是根据经典故事或者课本内容改编的,对于这种自导自演再创作的形式,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起到锻炼作用。

  结语

  对于法语学习者而言,为了更好地展开跨文化的交流,就必须遵循法国的社会规范和文化规则,注重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教师则应该在口语教学中进行法国文化的渗透,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论文2

  一、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模式

  基于以上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体制已经呈现出的种种弊端。一方面,老师为了追求成绩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另一方面,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只能着眼于成绩的提高,二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大学生毕业后,英语单词记住不少,却没有几个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的上的;语法背的滚瓜烂熟,等有一天在大街上碰到一个问路的外国友人时却突然语塞,抑或发现,外国友人视乎也有一些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这种英语教育体制导致当代的大学毕业生在英语的运用能力上更多的体现在读和写,在听和说的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出现了我国特有的“哑巴英语”的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语言作为文化的承载体之一,也是文化最重要的承载体。同时语言也是人们交流和交往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交流和交往最重要的途径,所以,语言、文化、交流三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一经济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渐渐的局限于本族内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的需要,所以,要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必然会蕴含不同的文化,和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就是我们所指的跨文化交流。过去,我们曾经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语言学习就是语言学习,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能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语言交流。说这是一个误区是因为,语言和文化是“捆绑”的,文化不可能失去语言这一载体传承和发展,语言也不可能单纯的作为交流的工具而丝毫不蕴藏文化在其中,所以这种割裂语言和文化的`方式是错误的。只有掌握了该民族的文化,才能在交流的时候讲语言运用的娴熟。例如,有些国家是以右为尊,有些国家是以左为尊的。除了礼节方面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带来的不同之外,还有些在语言的交流之中是不完全按照语法规则去讲话的,所以,在掌握其文化,有助于对其的理解,因此,社会文化背景是语言交流的前提和基础。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的概念,除了语言的交流,还有相互习惯的尊重与思考,自身文化与他族文化在不断的接触、冲击、融合。而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体现在对语言的运用的娴熟的程度,还包括情感能力、认知能力、行为能力等多层次的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通用语言之一,说英语的国家也有很多,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我们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都不一样,这些不一样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我们在与之交流的时候掌握其文化,有助于我们队其所表达的意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提高在交流时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并可以展现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素质。此外,拥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可以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交流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彰显我国文化的精髓,并感受外国文化,这样可以更好将我国的文化发扬和传承,同时可以在吸收外国文化的时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尤其重要性。

  三、大学生英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1大学生英语教育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的基础

  我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有学以致用之说,学习英语也不例外。最初学习英语的目的也是为了在经济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和世界接轨。而要想和世界接轨,就要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度、对各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交际能力。所以说,大学生英语教育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

  2跨文化及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育的最终走向

  英语教育在我们当前的教育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便从初中开始算起,到大学毕业,我们有十年的时间在学习英语,在这十年的时间里,单词量可能会不断的丰富,但是语法规则是固定的就那么几种,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从最初的简单的对话,到后期的学习外国名著的片段,已经是一个不断向其文化层面深化的过程。所以说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育的最终走向。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生英语教育中的渗透

  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要想在大学生的英语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念。教师毕竟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内容,并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基本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师要有相应的国外化素养,在讲课时候,将一些外国的风土人情适当的穿插在课堂上,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又可以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之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改变学生的英语学习观念

  改变学生以应试为主的学习观念。当今我国教育体制使得当今的学生学习,单纯的就是为了升学、拿证。这种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学习英语却不说英语,学习十几年英语却不会说英语,所以一定要改变当今学生的思想,把学生从应试的误区里拉回到现实的生活中,让学生知道并懂得学以致用的道理,帮助并鼓励学生建立提高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有意识的去了解英语所承载的文化。

  3教材编写

  在英语教材的设计上应该注重英语文化的融合。我们课以通过阅读我国古代的小说了解我国的古代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小说来了解英语国家的谁会形态和价值观念,所以,我们在教材的设计上可以选择英文小说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篇章,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剧本中的节段作为英文教材中课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多媒体、新媒体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找一些基于国外名著编写的教材的部分的应试资料,让同学们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国外的文化。

  4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和讲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的摄取英语文化的意识和和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教育大纲的要求给学生找一些相应的电视剧、电影和歌曲,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与同学一起观看,并在学生不懂得时候给学生讲解,使学生舆情娱乐,在放松的状态即可受到英语文化的熏陶。教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分享一些好的英文歌曲、电影、电视剧给学生,这样可以不把英语化的熏陶局限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去学习英语、品味英语文化。这种课后的学习方式也不用担心会失控,因为微博、微信等都是具有很好的互动性的。教师可以把英语课文改编成剧本,或者将英文名著改编成剧本,给学生设计相应的角色,在剧本的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使同学设身处地的感受英语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还可以把一些艺术品的照片及其产生的背景介绍给同学,让同学们了解英语国家的审美观,因为审美观也是文化的概念之一。学校和教师可以请一些外国教师或者是外国留学生来到学校里近距离的和学生接触和交流,增加同学英语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体会到跨文化交际的实际应用。

  总之,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英语文化修养,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英语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素养,这样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的多元化需求。

跨文化交际论文3

  引言

  中國英汉对比语言学主张对语言的各种结构进行共时和历时研究,以探寻探求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为我们英汉对比文化语义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总体上来看,对于英语和汉语的词语, 是能够从语法以及语义和语用等三个层面上进行对比研究,实际上,语言中充满了文化活动的印迹,语言的各个层面无不体现着民族文化心理、无不隐含着民族文化传统,这就是语言的人文属性,也是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所追寻的根本目标。

  每个文化个体的行为通常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其所属文化的文化行为准则,即使某些文化个体带有很强的个性化行为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按自己的行为准则行动时,同时也以自己的行为准则衡量对方的行为方式。在这个文化行动场中,交际双方都能找到自己的行动依据。而在不理解陌生文化的行为方式时,则需要将这些行为方式放置到第三个行动场,也就是包括各种陌生文化行为符号的交际行动场。在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第三交际行动场中,双方需要不断审视自己和对方的行为方式,尝试合理阐释对方行为,捍卫自己的行为,最终通过协商确定可以为交际双方所认可和接受的交际行为。这个交际场也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产生跨文化误会和冲突的地方,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交际场景中需要交际双方不断思考和协商的部分。该部分存在于双方直接面对面的交际中,如对话、示意等,以及交际双方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具有非物质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最终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予以传达和确认。

  一、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一)双语角度

  北外陈文伯教授就是从双语的角度进行对比,出版的《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英语习语趣谈》这两本书,都是从文化的角度对英汉习语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差异进行描写分析,在语言国情学和国俗语义学理论的指导下,一些外语工作者纷纷从事汉外的国俗语义词语对比研究,探索两种(或更多)语言中民族文化词语所包含的语言文化现象并总结其中的异同,帮助学生在学习外语词汇概念意义的同时了解其民族文化涵义。其实英语中的词汇是有以下差异性特点的:词汇的并行、冲突以及词汇的空缺、偶合,这样情况下就导致生活环境的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对客观世界认识不同,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制度的差异等等。

  (二)语义角度

  1998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老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刘重德教授提出了:英语语言学的.微观部分,主要是分为应用研究和理论两个研究部分。理论部分主要就是包括八部分:英汉比较语篇学、英汉比较语法学、英汉比较语音学、英汉比较语义学、英汉比较修辞学、英汉比较文体学、英汉比较词汇学、英汉比较语用学等这几个部分,在应用部分就是要将这些理论应用进去,还可以进行英汉语义的比较和英汉语法以及教学、语篇等的比较,这就能够得出,英汉语言学的比较范围是很宽泛的。连淑能学者也是认为,文化的积淀就是词语,是能够比较明显的反映出文化的特点的,汉英文化语言学主要是就是对于语用、语篇、语法、语音、语体以及语义等等与文化相联系的部分。

  有关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对比研究已经有了二十年的历史,而且成绩非同凡响,英汉词语的对比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对比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建设,促进了语言的教学和语言间翻译的发展。这种观点不仅仅让我们把文化看作是“知识”和“行为”,更重要的是把文化当做一种“意义”,以培养学生对目标语文化进行文化移情(empahty)。探讨了词语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差别,重点分析了词义、成语和典故,谚语和格言,比喻和联想,委婉语和禁忌语,敬语和谦语,文体,言语变体,身势语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二、对比语言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一)植物类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在汉语和英语中,一些表示植物的词汇所表达的含义往往是一样的,比如汉语中的“玫瑰”,在我国古代就有无数关于它的绝美诗词,唐代诗人徐寅的 “橄艳尽怜胜彩绘,嘉名谁赠作玫瑰”,不仅赞赏它的鲜艳,更将玫瑰比作花中明珠。就算是延伸到现代,玫瑰都依然表达着着美好的爱情或是好的事物的代表。然而,实际上,很多中英文的词汇还是不尽相同的,联想意义也是不一样的,我国的荷花就是象征一种纯洁、高雅,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因为荷和合时相同音的,所以荷花就是代表着和谐和平和团结合作的意思,但在英语的表达意思中,荷花是表示lotus,肃然是意义相同,但是英语中的lotus却是让人联想到荷马史诗中希腊神话,代表的就是忘忧果的意思。

  汉语和英语当中,也存在着一些这样的词汇:它们意义相近,但是含义不同。比如“柳树”,一种表示植物的词汇,在汉语当中代表的就是不舍得和别离,正是因为“柳”、“留”两个汉字虽然声调不同,但是拼音确是一样的。但是willow在英语当中却是不同的,中国文化中的柳树和英语文化中的willow有着极为不同的意思,它表现出来的就是忧伤的心情,最亲爱的人离开了,然而,柳树在汉语和英语中所表达的涵义却是不一样的,一个表达的是中性词,另一个表达出来的却是情感消极的词语。

  (二)数字类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其实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在一开始的时候,数字代表的就是一种计算的符号,是没有什么其他的意义的,而恰恰就是中西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数字在两个国家之间就代表了本国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的文化里面,因为“四”和“死”虽声调不同,但是拼音一样,所以也是谐音,人们很容易想到不吉利不好的一面,甚至是晦气。这和西方人迷信忌讳“十三”,忌讳“十三”如出一辙,假如某个月份的十三日恰好和礼拜五重逢的时候,人们更是觉得祸不单行。

  (三)动物类词汇文化意蕴对比

  中英文所代表的意义当中,虽然有的动物词汇表述的意义是一样的,但让人联想的意思却是不一样的,在汉语当中,龙所代表的就是积极的意思,也就是真龙天子的代表,但是在英语当中,龙虽是和汉语所表达的意义一样,但是给人们反映出来的联想意义却是不一样的,西方人认为龙是残害生灵的怪物、魔鬼,所以我们这里就可以总结出,有很多表示动物的词汇在汉语和英语当中所表述的不同含义,有些时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在汉语和英语的表达中,有一些指示意义相同的表示动物的词汇,也有一些联想意义相同的词汇,但是也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比如猫头鹰,在两个国家的意思中,都有着死亡和不吉利的一面意思,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猫头鹰也表达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意思,希腊女神雅典娜就是和猫头鹰站在一起的,所以说在英语中有一句as wise as owl,就是表达人的智慧。但是也是有很多词汇中英所表达的意思就是相同的,比如蜜蜂在我国象征的就是勤劳的意思,英语中也有像蜜蜂一样忙碌的语义,as busy as a bee,这就能看出,在中英文章有一些词汇的联想意义也是一样的。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的发展,跨文化交际随之变得越来越频繁,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系统地对比,分析和研究,不仅对语言的教学、社会交往、语言文字翻译有极大的帮助,而且对母语自身的研究也是有积极的意义的。对不同语言间的对比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语言间的差异和联系,因而提高我们对语言的研究水平和程度。在跨文化间的交流和交往中,对比语言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实现交流的愿望。

  参考文献

  [1]迟蕾蕾.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体态语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xx.

  [2]张彦群.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及原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xx.

  [3]张雅楠.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语言个性[D].长春工业大学,20xx.

  [4]王磊.语言与文化的跨文化交际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xx.

  [5]韩健.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中美《宪法》语篇对比分析及文化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xx.

  [6]布占廷.英汉语言学书评语篇中的负面评价对比研究[D].山東大学,20xx.

  [7]苏章海.对比语言学元语言系统的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xx.

  [8]白萍.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汉语序的对比[D].成都理工大学,20xx.

跨文化交际论文4

  [论文关键词]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 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信息社会网络语言得到了发展。网民通过网络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特点,促进了网络交际的发展。网络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新视点,它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网民的不断增加,网络语言也随之迅速发展,一些网络用语更是频繁地滚动在人们的口头舌间,这种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它的结构形式、性质特征、产生动因、使用规范等方面。本文试图从网络语言的形式特征入手来浅析一下它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形式特征

  网络语言的研究者基本认为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主要指与网络有关的一切语言;狭义的是指在聊天室和BBS上使用的语言。本文研究的是狭义的网络语言。

  (一)网络语言的形式有多种,

  常见的有下面几种:

  数字类:如9494(就是就是)、886(拜拜)、7456(气死我了);

  汉语拼音类:如GG(哥哥)、MM(妹妹)、DD(弟弟)、P(臀部)、BT(变态);

  英文缩略类:GF(女朋友)、BF(男朋友)、DIY(自己动手做);

  汉字类:酱紫(这样子)、偶稀饭(我喜欢)、恐龙(丑女)、偶像(呕吐的对象)。

  以上列举的这几项只是最普遍的形式,还可以分的更详细些,如汉英混杂等,本文就不在此详析。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通过网络语言的主要存在形式,我们再来看看网络语言的.特点:

  1。简洁明快。网络语言之所以发展迅速,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言简意丰的特点,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文字:“大虾,你好油墨,粉丝,偶倒。”这是说:“大侠(高手),你太幽默了,说话很会拐弯抹角,我晕倒了。”从中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简洁。

  2。反叛和戏谑。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网络语言是网民内心真实思想的流露。家庭的负担,工作的压力,社会的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使现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有一定文化的青少年承受着强大的心理压力,网络语言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因此,大量的网络语言包含了针砭时弊,描绘现实的内容,来达到自嘲、释放和宣泄压力、不满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的内心的反抗意识。

  3。新颖和创造性。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可以使人们任意发泄自己的情感,同时又可以将自己的真面目很好地隐藏起来,因此网民们大胆自由地自创了一些便捷的语言符号进行语言规则重组来传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意识,如给传统词汇注入新的意义:天才(天生蠢材)、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潜水艇(没水平)、钓鱼(追女孩子),还有形式杂糅的情况,英语字母、符号和汉字混用:P9(啤酒)、I服了U。

  4。开放性。萨丕尔说:“语言就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灿烂辉煌,令人景仰,就是因为它兼容并蓄。从西汉张骞通西域,到后来的佛教文化的大量涌进,再到近代的西学东渐,中国文化无不是积极吸收对自己有用的营养。在信息时代,网络文化也呈现出了它开放的一面。据统计,互联网上90%以上的信息都是英文信息,很多网语也是由英文字母或是英语词的缩写形式构成,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

  二、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由于在网络交流中,人们惟一可以依据的就是语言,因此语言的功能在网络交际中被发挥到了极限。跨文化交际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往。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主要是语言交际的过程,那么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特点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笔者主要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推动了跨文化交际领域和范围的扩大。网络的发展是跨文化交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居住在不同地区的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纵横交错的全球跨文化交际的庞大格局。

  2。为跨文化交际者提供了平等交流的空间。在传统的跨文化交际中发表观点者会受到身份、地位的限制,同时还存在着对自己不利的顾虑。网络交流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因此它可以更好的实现言论自由和平等。

  3。可以丰富语言系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网络使不同领域的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一起交流,使新词语,新观念不断地出现,从而丰富了语言词汇。

  4。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加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认识和了解,有利于吸收和借鉴他人或他国的长处,为我所用,共同进步。正如“硬币有正反面”,网络交流也为跨文化交际带来了挑战:

  1。许多网语是以英文形式出现地,大多网上信息是用英文发布地。针对这种情况,有人对英语的这种霸主地位对汉语的影响感到担忧,有“文化霸权”说。网络语言的“英语化”倾向,使网民在网络交流时不得不人为的进行汉语英语化的改造,遵从网络语言对传统语言的变异规则。

  2。网络交流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文化包括某一特定社会成员所共享的信念、价值、行为、风俗等。我们中华民族拥有自己悠久的稳固的文化传统,但在网络时代,它正受到西方文化的渗透。

  3。由于生长的文化背景不同,网络交流无法更好的用肢体语言来辅助言语交际,因此造成误解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的。我们是阻止不了网络的发展和应用的,但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引导和规范,面对挑战,我们可以做以下几点:

  1。加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中华文化灿烂悠久,我们应心存自豪感,相信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加强我们文化的传播可以让外人更好的了解中国,促进中国和国际的接轨,这也离不开借助网络的力量。

  2。政府给以重视,加强对网络系统的规范,同时开展和外国的网络合作,比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提到的“中美网络语言教学项目”。

  3。积极展开网络教育并提高国民的素质修养,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因为青少年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快速的接受力,最容易受网络的影响,而且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跨文化交际的范围越来越宽,也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因此加强教育不但可以抵制不良影响而且可以增进他们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减少误解的发生,更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

  参考文献:

  [2]黄月胜。论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与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xx。

  [3]陈榴。网络语言:虚拟世界的信息符号[J]。新华文摘,20xx(6)。

  [4]高永晨。网络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

  [5]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湖北教育出版社

跨文化交际论文5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旅游英语的教学仅仅需要教授英语的技能、基本知识、旅游知识,还需要为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目前,我国旅游英语教学中哑巴英语的现象非常严重,学习了相关的基本知识,却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对于教学来说可以说是失败的。随着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普遍,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英语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

  (一)语言在相应的文化下才有实际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同样一句话,放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涵义,因此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是很大的。语言可以说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了民族的一种文化理念,透过赋有语言的文化,人们可以了解该民族的历史人文、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不懂得文化,就无法对语言进行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掌握,可以说,脱离了文化学习语言无法领悟语言的精髓,就学不好语言。旅游英语同样需要结合国外的文化学习,要掌握英语学习的背景,在这个基础上理解好语言所带来的涵义。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目的所决定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是为了交流,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媒介,联系着背后的人与人。对于旅游英语的学习者来说,仅仅掌握英语的语法、句型、词汇和语音规则是远远不够的,一门语言发展了那么多年的历史才凝练而成,是在积淀了很深入的文化基础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恰恰是让学生能够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英语交流。因此,在旅游英语的教学目标中,语言、旅游知识的教学与文化的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二、跨文化交际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对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存在着比较大的争议,涉及到语言的专业能力其教学方式应该有所创新,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主要存在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方式陈旧,没有创新

  目前虽然有些教师已经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旅游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有些学校将语言知识的教学放在整个教学的重要位置,对于其他能力的培养却懒得花心思。英语的学习仅仅在卷面上,只是为了考试,对交际没有提供相应的设备和场所,其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和改善。

  (二)对目的与文化的学习

  现在有些旅游英语的学习者过多的注重西方文化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甚至放弃了对自己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而是硬生生的去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价值理念以及行为方式,对汉语的学习却不怎么上心,这种削减式的学习做法同样是不可取的.。尤其是跨文化交流,是在良好的掌握母语文化的基础上,对外语的文化理解,才能更加深入、形象。脱离了母语去学英语,为文化的理解也是不到位的。

  (三)语言的应用能力较强

  事实上,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就无法进行沟通和交流,但是当语言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流利程度后,文化障碍也会显得比较突出,这主要是指此时语言失误很容易获得对方的谅解,即使发生了沟通不畅的情况,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认为的故意的语言行为,这种导致的文化交际上的冲突风险会更大。

  三、如何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针对旅游英语的教学目的和当前的教学方式,需要在语言的学习中注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采取以下几点为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条件:

  (一)运用教科书教授词汇蕴含的文化内容

  在旅游英语的学习中,最为基本的就是英语词汇,可以说这是学习外语最最基础的内容,这些词汇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这些英语词汇的产生、消亡以及新陈代谢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例如“Friday”这个词在英美人眼里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它是指耶稣受难的日子,这也就产生了周五一系列不太好的内容。而相对的“Sunday”是耶稣复活的日子,于是就有与之相关的比较好的涵义。教师可以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将这些文化的内涵讲给学生听,就会使整个教学增添生趣。

  (二)将了解语言的文化作为课下作业

  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进入大学,一周两三节课并不能教授英语的全部内容,任何老师都不能把所有的信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授完,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需要利用课下的时间。教师进行授课后,可以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的体会词汇、语境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段的意义,扩大学生的外语语言和文化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体会交际的成就感,寻找交流的环境,促进他们对语言的锻炼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三)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课程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学习一门外语,尤其是在国内没有那么好的语言环境的条件下是何等困难,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应该聘请外籍教师参与教学,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交流欲望,而且还能够将关于文化的内容做更好的理解。外籍老师,尤其是英美教师,他们知道在什么场合下应该说些什么内容才不被引起误会,这恰恰是中国教师所缺乏的,即使是在国外呆了一两年的中国教师,也无法达到较好的语言文化的理解水平,因此,聘请外籍老师对于学生的听力以及口语都将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从旅游英语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和将英语的老师接触是有必要的。

跨文化交际论文6

  摘要:茶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历史悠久, 内涵丰富, 可以弘扬传统美德, 展示文化艺术, 提高自我修养, 熏陶情操, 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 推动社会进步, 有利于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本文主要通过简要介绍跨文化交际的由来与含义, 分析在跨文化视角之下的茶文化中, 如何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 通过茶文化的精髓带来的启示,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茶文化精髓;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启示;

  茶文化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 其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 展示传统艺术, 提高自我修养, 熏陶情操, 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等方面。茶文化中蕴含着的丰富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 是历代人民所推崇的, 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形成的, 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教化作用。茶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忍不拔、谦虚谦恭、勤俭节约、相互尊重等, 它在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1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1.1 由来与发展历史

  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实际上是从英语翻译过来的[1], 称为“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从广义上讲,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国家或者不同民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交流;狭义的意思是指不同国家或者不同民族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下使用同一种语言来进行的对话。乔姆斯基和其他著名语言学家提出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概念, 这些概念推动了跨文化交际的产生, 是跨文化交际产生的基础。在这之后,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第一个将“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提出来。我们国家对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戴晓东、何道观、高永臣等国内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从多个角度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近年来, 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 这实际上顺应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也有助于汉语的推广和传统文化的传播。

  1.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的语境 (具体情景) 和交际者的得体性 (规范的社会行为与社会价值观) 、有效性 (交际的目的可以达到) 的交际行为能力[2]。交际行为的得体性是指交际者所进行的交际行为达到了在交际语境中的社会文化的目标与期望。行为的得体性取决于交际行为存在的具体场景和接触的对象, 在一定的场合得体的行为在其他场合可能是不恰当的。交际能力是对交际双方能力的判断。双方的关系也会影响交际行为的得体性。有时候人们会为了建立新的规范或关系而违反规范的社会行为的方式。

  除了交际行为的得体性之外, 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包括交际效果的有效性。有效的沟通是指成功的沟通代表着一种满足, 效率指的是即时性和沟通的速度。一般来说, 高效率的沟通被认为是更有效的, 因为高效率意味着低消耗 (如时间, 精力等) ;但是, 只有效率并不会就有好的交际效果。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交际效果是否有效决定了交际的质量。在有着不恰当的交际行为、交际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 交际的质量就会变得最低。高质量的交际使交际者能够达到交际目的, 同时交际行为也符合特定的交际场景的一种文化习惯。

  2 跨文化的茶文化

  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所以它能够从古代一直延伸到现在。除了中国, 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茶文化, 如英国下午茶的习俗。现代语言学家分析一个文化的时候会比较倾向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所以我们在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时候, 也可以从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开始。茶文化的物质层面主要包括茶叶、茶具和茶饮。从茶叶的角度来说, 中国的茶叶种类很多, 大至可分为六类, 比较而言, 英国茶叶的种类就很少, 主要的茶叶来源依赖于进口。就茶具而言, 中国的茶具主要用陶瓷、木、竹木、紫砂、玻璃等制成, 表现出自然的魅力;西方的茶具倾向于使用金、银等金属材料, 充满了英伦风与奢华之感。在茶饮方面, 不同地区的人喜欢的茶类不尽相同;西方国家的人喜好则比较单一, 比如说英国人, 就爱喝红茶。饮茶时, 中国人以清饮为主, 讲究茶在嘴中回味无穷的味道、由苦变甜的自然风味;西方人主要是调饮, 讲究口味的独特性。精神层面的茶文化包括了与茶有关的风俗习惯、茶文化的内涵以及茶文化的精神追求。在饮茶的习俗方面, 我国有“三道茶”之类的饮茶习俗, 而西方有下午茶等习惯。在精神内涵方面, 中国人在饮茶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希望在饮茶时能够与自然相结合, 感悟到自然之美;西方人则更注重茶的实用性与功效性, 希望自己的个性与自身独特的魅力通过饮茶的过程展现出来。

  3 茶文化精髓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

  “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静”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 “怡”是说中国的茶文化是雅俗共赏之道,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它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启示。

  3.1 教师要转变观念

  大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大学主要通过英语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界也普遍认可并接受这样的教学理念。在英语中有效沟通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然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形式, 强调注重封闭刻板的模式与死板的语言、词汇、语法等, 但却忽视了语言的多样性, 复杂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只传授语言作为一种知识, 实际上是一个离开大学英语教学的真正目的.。教学改革以来, 虽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仍然不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的语境 (具体情景) 和交际者的得体性 (规范的社会行为与社会价值观) 、有效性 (交际的目的可以达到) 的交际行为能力。所以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教师应根据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 摒弃旧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学校来说, 要努力转变现有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适应现实社会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的需要, 要建立新的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2 学校要全面更新教材

  合适的教材有助于学校与老师开展英语教学,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 那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工作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就要进行教材改革, 要实现教材改革, 首先就要求编写者要树立多元化教学建设的理念。教材编写者应该是多变量的, 教材要多样化, 一个是可以反映不同培养训练理念的风格, 二者可以编入茶文化的内容, 顺应社会的需要。

  3.3 要有合格的教师保障

  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 我们应实行关注教师的需要、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所谓的“关注教师的需要”, 也就是说, 我们在要求教师尽职尽责的同时必须给老师们以人文主义的关怀, 考虑到英语教师的现实生活中与教学中所面临的压力, 我们应该在注意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同时, 多给教师一些人文主义的关怀, 建立公平公正的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 鼓励教师大胆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考虑到英语教师的现实生活中与教学中所面临的压力, 给予老师更多的人文主义关怀, 帮助英语教师减压, 老师才会有更多的经历放在钻研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题上, 只有老师的积极性提高了, 教学效果才能更好, 才能更快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结语

  茶文化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着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 从茶叶的角度来说, 中国的茶叶品种很多, 中国居民喜欢喝绿茶, 讲究茶到嘴中, 回味无穷, 味道由苦变甜的自然风味。中国的饮茶之人在饮茶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希望在饮茶时能够与自然相结合感悟到自然之美, 有三道茶之类的饮茶习俗, 就茶具而言, 中国的茶具主要是用陶瓷或者竹木做的, 表现出自然的魅力。这些都与西方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茶文化的精髓是和、静、怡、真。它启示我们,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 应根据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要求, 摒弃旧的教学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校还要全面的更新教材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严琼琼, 王伟因.大学英语课堂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xx (11) :56-60.

  [2]潘崇堑, 闫安飞.英语专业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课程设置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 (4) 68-72.

  [3]曹霞飞, 高璐银, 李道路.非英语专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xx (8) :96-98.

跨文化交际论文7

  摘要: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多方面影响,本文从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差异、非语言交际差异、传统文化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四个方面 ,分析产生交流障碍的原因,指出了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对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较少国际交流中的误解,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涉及交际和文化两个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交际即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文化得以形成。而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概括地讲,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所为、所觉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所以,对于来自不同文化本经的人们走到一起,交际必然会出现故障,及时有效的克服这些交际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对促进国际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从思维与表达方式的差异、非语言交际差异、传统文化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等四个方面来分析产生交流障碍的原因,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 思维与表达差异对交流的影响

  思维方式的差异首先造成的就是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在信息编排上,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在文章中,为了使文章鲜明、生动、形象,经常使用华丽的词藻、大量的形容词和丰富的比喻。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讲,由于感情基础的差异,阅读习惯的不同,华丽的词藻一般只能减少传播的清晰性和效果,甚至被视为空话冗词和夸大宣传。根据西方的写作风格,在英语写作中,西方人比较注重逻辑的紧密和事实的陈述,习惯于低调陈述,而不习惯于用词强烈。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在思维方式的差异上,中西文化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人含蓄委婉,思维方式具有意会性,而西方人则很直接,属于直观性。中西方在写信的表达方式上就有不同。西方人在表达这自己的意愿时比较直接,开门见山的将自己的所要求写在最前面,后面才会讲一些寒暄的客套话。而中国人则会很含蓄委婉的提要求,一般到信的末尾才是真正要谈的问题,前面都是寒暄。不同的写法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初次见面就喜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状况以表示关心,而西方人对此就比较反感,他们认为这些是个人隐私,他人无权过问。如果问西方女士“How old areyou?”她们很可能会回答“It’s a secret!”西方人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年轻而富有朝气,希望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所以不喜欢提及实际的年龄。再如中国人交谈中常遇到的“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冒昧而不受欢迎。

  二、 非语言交际差异

  非语言交际差异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其中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说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一般而言,南欧地区的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的.手势运用频繁且夸张;中西欧的国家如德国、英国、荷兰等次之;而远在北方的北欧诸国则又次之,因为他们几乎不会使用手势来表达任何讯息。

  三、 传统文化的差异

  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营养。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四、 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主流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西方文化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实现自我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

  不同文化背景里成长起来的人们,其价值观理应有所不同,各有其长处。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走向世界,我们必须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观念,摒弃其糟泊,吸取西方的平等、竞争、效率、个性解放等精神和意识,摒弃其拜金主义,物欲主义以及过分自我等意识。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在世界的崛起,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对避免和解决交际中的冲突以及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从上述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所产生的种种影响来看,文化因素是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诸多文化因素对跨文化交际具有一定的干扰和制约等负作用。因而,学习外语离不开对其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彻底解决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种种交流障碍,跨文化交际才能成功。这是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条根本有效途径。

跨文化交际论文8

  摘要:日语是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是外语教学的核心之一,对于日语教学工作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实现高等院校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日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加强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成为当今日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一些高校中对于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为此,本文通过对跨文化日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高校日语跨文化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校日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不断加快,中日贸易人员的往来日益频繁,我国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加大,同时对于日语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实现高质量的日语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掌握本国的文化,还需要去深刻地了解日本的文化,从而更加全面掌握日语的学习与应用。高校在日语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停留在对日语的听、说、读、写层面,却忽略了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以下将针对高校在日语教学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1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日语教学

  1.1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指实现本民族语言与非本民族之间语言交际的能力。跨文化的差异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差异,也包括文化背景方面的差距。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之间相互交流时,其文化差异的表现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在具备很强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掌握对方民族的行为方式、语言特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一些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使得自己的话语充分被理解,保证顺利的沟通与交流。

  1.2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日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与把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主要内容。其中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一个方面要充分尊重对方,具有积极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交往的过程中,要保持平等、公平、公正,将彼此的尊重作为交流与互动的前提。因为中日之间存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所以语言也存在很大差异,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集中注意力,深层次的了解与掌握对方的语言特点,在彼此尊重的条件下,达到令人满意的交际效果。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二个方面就是要具有深入了解对方本质特征的能力。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对方,才能使我们处于有利的地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道理。这就需要对对方的民俗风情、自然环境、语言特色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交际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融入对方的语言环境中去。要不断地学习对方先进的文化内涵,充分把握交际对象的本质,在进行友好交流的前提行下,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三个方面是要具有环境的适应能力与洞察别人的移情水平。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正是因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才会产生文化的本质差异。对此,在交际的过程中,就需要具备环境的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这就要求具有敏捷的思维与活跃的思想,在交际的过程中可以随机应变。移情水平体现在交际的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处理问题。移情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移情水平高的人通常更为通情达理,常常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反而,对于移情水平低的人,思维往往会受限制,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以自我为中心,在沟通交际的过程中不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为此,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根据别人移情水平的高低,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应对策略。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四个方面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切记盲目判断。跨文化交际过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遇到对方语言表达不够完整和意思不够明白的情况,不要盲目地做出肯定性或判断性的回答,避免造成交流过程中误会的产生,给彼此带来不好的印象等一些负面的影响。为此,在交流中要多使用推测、试探性的口吻,采用描述性的方式,保证对方可以充分理解自己的意思。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五个方面是要做到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轮换交际方式。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沟通的各方要做到相互配合。当一方在表达自己的看法的时候,另一方应该保持安静,注意倾听,必要时可以做好记录的工作。采用轮流交换交际方式,可以让双方都有机会去表达个人看法与聆听的机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双方关系的稳定发展,有利于交流的顺利进行。轮流的交换的交际方式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第六个方面是在交际的过程中具有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地域、民族的差异,出现沟通交流的意外也是在所难免的。一旦发生意外的情况,出现尴尬的场面,这个时刻就需要双方采用一定的方式来缓和情绪,打破这种局面,促使交流的正常进行。通过上述描述,可以充分看出,处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急突发问题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交际双方的交际能力与水平。

  2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与模式过于传统

  我国普遍高校的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停留在应试教育,过级考试等层面,缺乏必要的改革与创新。在当前的日语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语言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不能将日语的教与学从语法的学习中分离出来,还是依据听、说、读、写的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仍然以牢记发音、语法、词义等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下,高校日语的教学无论从教材的定制上、课程的设置上、教学的模式上都是以对日语的语言能力掌握为重点,从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针对课堂的实际教学环节,学生通常都是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日语的学习任务,缺乏真正实施跨日语文化交际的基本训练,学生对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2.2师资力量不够完善,教学实践环节少

  跨文化交际意识应该也是一种双向的意识,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师,还是文化教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在日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不足,水平普遍不高。一些高等院校虽然已经设置了日语专业课程,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方师资力量匮乏、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从而影响了日常的日语教育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向交际的互动过程,由于一部分日语教师能力的局限性,缺乏出国留学的背景,没有真正体验过日本生活,对日本文化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不能进行地道的口语交流,在授课过程中并非全日语教学,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要求较低,大量的理论教学替代了取代了日语教学的实践环节,涉及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过少。这样就造成了在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学成效不显著、不突出的问题,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针对高校日语教学过程,提高学生日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做好如下几点:

  3.1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深刻掌握日本的文化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文化因素的灌输,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要在师资方面加大资金、人才投入力度,通过引入日语专业型、复合型人才来充实师资力量,充分提升高校对学生的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水平。

  3.2要做好课程的改革,教材的调整

  在课程的改革中紧跟时代的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课程的.改革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形成。在日语教材的设计中,应该将日本文化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通过开展相关的日语文化交流活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3.3加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我国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性教育。采用强化实践化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教学实践环节,从而达到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在学习日语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去参加跨文化交际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日语培训项目,如日语演讲比赛、日语作文比赛、日本国情知识竞赛、日语语音模仿比赛、日语书法比赛、日语翻译竞赛等。有意识地参加日语交际活动,加强日语的训练。学校还可以借助第二课堂活动,来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目的。

  3.4重视师资培训,组建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团队

  学校还要重视对师资团队的培训与教育,而培养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团队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教学,而且还能提高日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来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素养,以便日后能够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学校可以定期邀请专家以说教式的方法或者实例体验的方式进行讲座和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基本方法,从而组建一个较强的跨文化教学团队。

  4结语

  我国的日语教育政策应该对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本文重点分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针对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从而为我国高校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婷.大学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xx,3(2):79-81.

  [2]黄涛.探究高校日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论坛,20xx,3(42):25-27.

跨文化交际论文9

  一、突破语言关,克服语言障碍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在同一环境下进行交流、从事贸易活动,就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语言是市场营销中的首要一环,也是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一大障碍。熟练掌握并应用这种语言对市场营销中的交流合作至关重要,可以避免由于语言障碍引起误解或冲突。克服语言障碍是进行市场营销管理的基础和关键。

  (一)普及世界通用语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已被广泛使用。到了九十年代末,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英语,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从中获取大量信息,这其中百分之八十是英语信息,可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和重视。对于一个即将或已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普及英语语言知识和强化语言训练刻不容缓。掌握交际对方的语言,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等,市场营销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了解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

  语言的使用和习惯也随地域的不同而各异。由于语言文化的背景和习惯不同,即使语言的使用准确无误,有时候也会产生误解。如不注意表达上的差别有时候就能闹出笑话或失去良机。如听到夸奖赞美之后,美国人爱说“谢谢”来回应,而中国人却爱客套。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军官携夫人去机场接一位美国顾问,美国人见到这位夫人便处于礼貌称赞道:“你的夫人真漂亮”。这位军官对此夸赞没有按英语习惯的回答“谢谢!”,而是客气地顺口说:“哪里,哪里”。哪知这位美国人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只好马上回答说:“从头到脚都漂亮”。换言之,如果是在贸易活动交易时外国商人称赞你的商品好,你若不了解其语言特点,顺口说了“哪里,哪里”,就会被误解为你对自己的产品信心不足。再比如,一位中国学生要去美国人家里当家教,主人问他:“你中文水平怎么样?”,那人回答说:“还可以”。一句谦虚的话让他失去了机会。所以,企业要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还要了解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克服母语习惯带来的干扰,避免由于语言习惯引起的误解和冲突,进而影响市场营销的成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因地制宜,恰当选用语言

  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我们会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打交道;即使是同一个国家,语言的使用亦不尽相同。而且,谈判地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比如在加拿大,英语为其主要官方语言。但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与其法国后裔谈生意,使用英语就不很适宜,而如果你能说上几句法语,那么你的生意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再比如,比利时虽然属于法语语系,但当需要你给比利时寄商品目录时,如果你写的是法语,那么就会遭到弗拉芒人的非议,因为那里讲弗拉芒语的人要比讲法语的人多,虽然二者都是比利时官方语言。所以要注意了解其语言特点,投其所好。

  二、熟悉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

  学者窦卫霖教授认为,在市场营销中,文化因素是其成败的关键。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尊重彼此文化是市场营销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交际对方的文化是任何个人和企业都改变不了的,但文化差异却是引起各国间交际障碍和矛盾冲突的根本原因。历史上由于企业管理者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更好地与对方合作国之间进行有效地交流和合作而导致营销失败以及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例子举不胜举。所以要去了解这种文化,熟知这种文化,进而融入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成为我们市场营销的促进因素。

  (一)了解社会习俗和文化禁忌

  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也有各异的文化禁忌。要和某一国家有商业联系,就必须悉通这一国家人们的习俗、信仰和文化禁忌。以避免由于犯忌而影响正常的生意往来。比如,在数字方面,中国人忌讳数字“4”和“7”,而加拿大人忌讳“13”和“星期五”,这也是墨西哥人所忌讳的,认为它们是不祥或灾难。在摩洛哥,“13”被认为是一个消极的数字,而“7”则包含有积极地含义。再比如,各个国家对于花的颜色喜好也不尽相同,在中国人看来,红色代表喜庆,黄色代表富贵,紫色代表尊贵;而紫色在西方国家则代表死亡,在日本代表悲伤;在墨西哥送花就应该注意了,在他们那里,红色代表诅咒,黄花代表经济广角死亡,紫色花为不祥之物,白色为驱邪之色。比利时忌用墨绿色,阿联酋人喜爱棕色、深蓝色,禁忌粉红、黄和紫色;再比如,波士顿人喜欢绿色的龙须茶,而芝加哥人却青睐同类中白色茶。在美国南部蓝色系列的服装是女人们喜欢的。在颜色禁忌方面导致的生意失败就有两个活鲜的例子。比如有一次日本向美国进口钢笔,在包装上犯了禁忌,遭到美国的反感,进而营销失败,因为日本厂商在银色的钢笔盒内使用的挂里儿是紫色的天鹅绒,紫色可是美国的禁忌色。另一个例子就是在加拿大,有一个厂商接收了一份订货单,内容是给加拿大生产一批毛线手套。由于厂家只顾完成既定任务却忽略了色彩上的考虑,所以生产出的大红色毛线手套遭到加拿大人的反感,生意宣告失败,究其原因才发现,加拿大人最喜欢的是深红色。

  (二)掌握商务礼仪与商谈禁忌

  商务礼仪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了解各个国家的不同商务礼仪和商谈禁忌相当重要。比如,中国人在一些正规场合,认为早到是一种守时和礼貌或者是诚意;而加拿大人则认为在谈判场合不宜过早到达,稍晚几分钟他们也不会介意;再比如,南非的'商人做生意喜欢直来直去,说话大胆坦率,如果在南非做生意时手段过于细腻或者兜着圈子说话,他们会很不理解,而且这样的生意多半会以失败告终。在被称为人种大熔炉的加拿大做生意时要因人而异,否则就会吃亏,因为在加拿大的商人中,有90%的人是法国和英国的后裔,做生意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在价格方面不喜欢频繁波动。但是和英国后裔做生意与和法国后裔做生意手法也不同。比如和英国后裔做生意,其过程相当麻烦,从进入谈判一直到价格决定,既耗时又艰辛,但一旦签约,就代表百分之百成功了,一切尽可放心。可是和法国后裔做生意又是另一情景。法国后裔对客人和蔼可亲、关怀备至,但一旦进入谈判则判若俩人,让人难以琢磨,而且即使签了约也会让人感觉不放心。另外加拿大人不喜欢客人拿加拿大和美国相比,而喜欢客人谈他们长处。如果你不了解各国家民族的特殊性,你的市场营销等商务活动就会失败。

  (三)增强法律意识和跨文化观念

  法律是保障人们合法权益的法宝。进入跨文化国际市场,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和跨文化观念。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之前,确保自己产品的专利权。事先对产品进行专利检索或注册,或到法律部门进行相关咨询,或通过互联网进行查询,做到有备无患。以避免由于不懂对方国情或法律而影响正常的营销活动;也为了在营销活动中一旦利益受到侵害而能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尽一切可能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不必要文化风险。

  三、注重企业文化,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

  企业文化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是一个企业特有的文化。西方学者罗伯特·布莱克与简·穆顿提出,企业领导人的风格决定企业的经营风格。可见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所以,市场营销管理要把跨文化交际策略用于企业文化,以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水平。在开拓国际市场之前,企业管理者要选派外语语言能力强的人到海外市场实地生活一段时间,一方面可以弥补语言不通造成的思维隔阂,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文化;充分发挥当地华人的作用,聘用其子弟到国内工作,以便更好的打入国际市场,促进市场营销,推动企业发展。跨文化交际作为企业走向世界的桥梁,在市场营销中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其策略在市场营销中的正确使用能有效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使市场营销顺利进行,最终实现互惠双赢。

跨文化交际论文10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必要性的论述,分析了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提出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些措施。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及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语言技能,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英语所依附和产生的英语文化。目前,中国对各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了当前外语界的主要任务。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着不同的交际原则,这些交际原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蕴含着文化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遵循什么样的交际原则上,常常会受到他们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干扰。

  1.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社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它影响着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交际原则。比如说中国人提倡集体主义,相反,西方人更强调个人主义。例如英语某些单词既有褒义色彩,又有贬义色彩,由于中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如ambitious一词,我们常取其贬意,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多取其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

  2.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例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you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中国学生学英语没有学习母语的那种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由于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他文化所没有的特质,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替代另一种文化本身的功能。全球化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遇到文化障碍是必然的。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因此,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而且还需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四、在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效果。许多英语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语用能力不强,因而对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有畏难情绪。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应到国外进修学习,亲临所学语言的民族文化氛围,耳濡目染,亲身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差异。

  2.作好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要让学生明白,在交际中,不能死死抱住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因为,即使使用的语法词汇都正确,也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的需要。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如播放一些专门介绍社会情况的记录片等,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素质以及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广大外语工作者认真探索,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LinellDavis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xx.16-18.

  [2].胡文仲.英语教学中为什么要涉及文化[J].外国语,1986,4:10-11.

  [3].胡湘辉.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河西学院学报,20xx,7:8-9.

跨文化交际论文11

  摘要:世界经济的日趋全球化使得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日渐频繁,国家更需要能融通多元文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大学英语口语课程为平台,通过挖掘口语教材中的文化内涵,以主题为单位系统地进行文化对比。通过输入文化知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

  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人在经济和生活方面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英语作为世界性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交流的重要工具。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表达习惯的不同,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失误。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要想进行顺利的交流,就要有较好的口头表达力和对其他国家文化的理解力,在口语教学时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既熟练运用了语言又了解了相关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认知水平。所以,借助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的意义

  许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见解。Perry和Southwell(20xx)指出:“许多学者都曾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术语下过定义,虽然没有一个定义被普遍接受,但是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和所作的理论概括都承认“跨文化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张红玲(20xx)的看法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定义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著名学者文秋芳(1999)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两个板块组成:前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后者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属于文化的范畴。所以,有必要在语言教学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加强大学素质教育,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主要基于认知、态度和行为三个方面。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学生在认知上非常欠缺,因而在口语课堂上,主要通过知识输入和实践两方面来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深入挖掘大学英语口语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以大学英语口语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西方文化元素。如根据《大学英语基础口语教程》第三册第五单元主题“EducationandLearning”可以提炼出西方教育体制(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及大学教育)这样的文化元素;从第六单元主题“FameandFortune”可以提炼出关于西方价值观的文化元素;从第10单元“SpendingMoney”可以提炼出关于西方人消费观的文化元素。根据各个单元呈现的`话题,可以将其归纳为人际关系、价值观、家庭、教育、消费观、饮食、节日等不同的主题,并对每个主题加以分析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应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将文化主题系统地引入到课堂,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原汁原味音视频资料能帮助学生沉浸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中西文化的对比

  胡文仲(20xx)指出:“在日常的外语教学中从事文化对比,使得学生不仅在理性上对于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有所了解,而且能够自觉地汲取语言中的文化信息。这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而且可以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在口语教学过程中,应加入中国文化元素和西方文化元素的对比,将中西文化的差异呈现出来。以饮食文化为例,西方人在宴请客人时通常考虑的是客人的爱好、口味,酒菜也是经济实惠,他们不求数量,不讲究花色品种。而中国人请客吃饭,为了表示主人的热情好客,通常要准备八道、十道或更多的菜肴(abouttencourses),还要讲究菜色的搭配。很多情况下我们不是为吃饭而吃饭,而是为了显示主人的感谢之情,好客与阔气(hospitality&generosity)。又以价值观为例,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是“individualism”,包括个人奋斗,独立自主,保护隐私,追求自由与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年满18岁的西方年轻人不愿和父母同住,而老年人也不想处处依赖子女,喜欢独居。在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其文化适应性,也有利于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进而使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三)注重学生实践的课堂设计

  实践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重要方式。在有了一定的跨文化知识之后,教师要设置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供学生实践,以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1.案例分析可以就某一单元的文化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案例分析。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课前需要提供案例(文本或音视频资料),要求学生提前就这一案例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案例分析,以便在课堂上顺利开展讨论。例如,学生在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后,可以提供一个典型案例,如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进行案例分析。一位刚出国的中国留学生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老人,于是热心地给老人让座,可是老人立刻拒绝并且并不是很高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位美国老人不肯接受帮助?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国内的老人,他们会怎么做?为什么?与两国文化有什么相关性?这种具体的案例分析能让学生更形象地认识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在选择交际策略时会做出更正确的判断。2.角色扮演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能为其提供更多用英语交流的机会,这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场景,如面试、采访、短剧再现等。学生在表演时,展示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空间距离、表达情感的声调和语气等,其他学生则一边欣赏一边从文化角度理解和分析表演中的情景。通过该活动,教师可发现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障碍和问题,也能帮助学生了解非语言交际包含的内容及重要性,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非语言交际过程中应采取的恰当的行为和态度,进而加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3.影视作品赏析教师可以将原文电影和电视有效地应用于口语教学中,这不仅能让学生习得原汁原味的英语表达,还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文化和习俗。教师应根据主题选取贴近生活、学生感兴趣的影视作品,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来欣赏影视作品。欣赏过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发言,提炼作品呈现出的文化元素,还应鼓励学生阐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除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让学生了解多样的文化,培养有深厚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将文化和语言相结合,把语言知识传授、语言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及社会组织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达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论文12

  1、引言

  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中,我们通常会认为语言交际就是交际的全部过程,其实我们忽略了交际中的另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非语言交际。顾名思义,非语言交际就是除了纯语言交际的一切的交际手段。在很多情况下,非语言交际甚至更具真实地传递信息、准确地表达感情的功能。所以说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共同完成交际的过程。非语言交际中的成分有很多,只要不是语言,凡是能够传达信息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东西都可以算非语言交际的成分,甚至环境因素也是非语言交际的成分范畴。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相应的价值观,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非语言交际之间的差异。其中体态语言和空间语言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在非语言交际中表现最为突出,所以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展示不同文化下的不同的非语言交际。

  2、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就是在交际中使用身体姿势或者动作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无声语言。下面将从手势,眼睛接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手势语

  手势语就是人们利用手掌,手指,手臂的动作来传递信息。“握手”这个基本上是全球通用的手势,有时候往往比一句话“欢迎”更能表现出你的友好。有些手势语在不同文化内会有相似的含义,例如交警指挥交通的动作,基本上我们身处哪个国家都能很好的理解。但是我们更关注其中因为民族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比如说,一个简单的动作—“翘大拇指”。在中国表示赞扬对方或者表示很满意,而在澳大利亚这个手势是非常粗鲁的,极其不礼貌的,尤其在与人交谈中更是忌讳这个手势。又如,手心向下冲人打招手,在中国表示“请人过来”,在英国则表示“再见”,然而手心向上才是招呼人过来。食指和拇指组成一个圈,在中国和日本认为这个手势指的是“钱”,而在希腊和意大利则是一种“猥亵”的手势。把手放喉咙上,俄国人表示“吃饱了”,在日本表示“被炒鱿鱼了”,在西方则表示“杀”这个动作。

  2.2 眼睛接触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眼神的交流在表情达意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中国成语“含情脉脉”就是通过眼神这种非语言交际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恋人之间的情愫。我们在交际中读懂“眼语”很重要,不过也不要乱用“眼语”。如果你身处澳大利亚,最忌讳的就是盯着女士看,因为澳大利亚的女性是比较保守的,她们讨厌陌生的眼光,也许你并没有恶意,只是表示友好,不过也可能造成误解。由于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各国人用眼睛表达意思的习惯也各不相同。同美国人交谈时,要直视对方,会认为是对对方的尊重,但是英国人却很少这样。日本人同人交谈时,不直视对方的脸,而是习惯把目光落在对方的颈部。

  3、空间语言

  空间关系学是非语言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交际过程中对空间的需要以及对周围空间的感觉。空间语言就是利用空间距离来表达思想信息的。我们从身体距离和Privacy两方面来阐述。

  3.1 身体距离

  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距离的远近来反映民族间性格属性的差异和人与人之间远近亲疏的'关系,因为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行为举止。中国人口多并且密度大,所以在一些电影院,超市等公共场所,人挤人的现象经常见,我们也不会有侵犯他人或者是被侵犯的感觉。美国人十分重视自己的私人领域不受侵犯,即使是公共场合他们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甚至在排队的时候,他们也避免与人过度接触,也要划定属于自己的领域范围。同样是排队,在阿拉伯国家却又是另一番场景。他们理直气壮地挤进队伍,认为这是他们的权利。他们愿意挤在一起,习惯感受对方身上的气味。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女性朋友之间有时候会手拉手或是互相挎着胳膊走路,而男性之间也会搭臂而行,这都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可是在西方国家这种身体上的接触则会认为是同性恋的表现,会遭到人们的鄙视。

  3.2 Privacy

  对于Privacy,这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文化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汉语中,我们甚至找不到与 Privacy很准确的对应词,从这方面看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的差异有多大。例如,在中国家庭中,家人之间很随便,进出孩子房间很少先敲门征得孩子同意才能进入的,所以中国人在对待个人空间上的意识比较薄弱,这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而在外国人眼中,人人都有各个完整,自由,独立的领地,这也是上面提到过的,为什么外国人同人接触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原因。同样这点也能在外国人在对待Privacy的心理态度上得到体现。在外国家庭中,父母不经孩子同意是不能进入房间的,更是不能私自动孩子的物品。英语国家的人要比中国人更注重个人物品的处置权。在他们的观念中,他们的衣着为别人无权碰触的私物,他们也许会欣赏或者评论别人的衣服,但是极少去触碰,就如不轻易去碰触他人身体一样,除非是亲密的朋友之间,但是碰触时态度也必须严谨。反观中国,确是另一番场景,我们会去摸一摸看看质地。甚至会询问价钱等等。由于交际双方处于两种不同的空间行为体系中,所以在交往中最易引起文化冲突,归根溯源还是两种文化内涵的差异。

  4、克服文化交际障碍,提高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由于非语言手段的复杂性和跨文化交际的多元文化因素的存在,所以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际中引发文化冲突,而恰恰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占据者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尽量克服文化障碍,提高非语言交际能力。

  (1)对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应该有充分的了解,这是交际进行的基本要求。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本民族的非语言交际的规则下,才能去学习了解其他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如果我们连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那么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很难有所提高。

  (2)有意识地培养正确解释别种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评价,和恰当有效地实施非语言交际的能力。我们只有在实践中养成有意识地观察并正确解释制约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的习惯,在交际中才能适应具体文化,场合下的各种非语言交际行为。

  (3)通过多种途径增加自己的见识,保持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敏感度。这些途径主要包括:一,大量阅读国外的书刊,杂志尤其是外国电影。电影是非常实用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大量的非语言交际的文化规则都可以从电影中发现蛛丝马迹。二,多与外国人沟通交流,积极参加涉外活动,这是最有效直接的手段了。

  5、结语

  总之,人类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运用非言语手段进行交际也是交际能力的一个方面。它们对语言交际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文化不同,非言语交际的规则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充分了解它们的差异和冲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排除干扰,相互尊重,平等交往,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论文13

  一、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鲜明性

  某些环境不适合使用语言交际,反而非语言交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结婚时新娘穿婚纱穿秀和,新郎穿西服,马路上的交通指示牌等等,特点十分鲜明。

  2.隐含性

  非语言行为的隐含性在许多场合得以体现。特别是军事行动或警察办案为了隐蔽用手势表达信息,有利于战场行动效果。以上这些都是非语言符号的隐含性所在。

  3.普遍性

  非语言交际行为普遍性的特点是超越文化、民族和国家的范围,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交际手段:比如足球比赛和篮球比赛裁判的手势各国球员都能明白,交通讯号,红灯停绿灯行各国也都公认。

  4.辅助性

  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非语言交际处在辅助的从属地位。

  5.原始性 非语言交际的产生早于有声语言交际。喜怒哀乐都会表现在每个人的面部表情上,我们通过面部表情可知道这个人的心情。

  二、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因此,非语言交际不只限于某一种行动或者某一种信息,而是涵盖了多层面的行为和信息。具体来说,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有五个方面的辅助作用:

  1.重复(Repeating) 在告诉别人某一地点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手指向地点所处的方位,用手势加以重复。 2.补充(Complementing) 补充通常能够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述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信息。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时我们用非语言行为代替讲话,可以传达同样的信息。有时在比较嘈杂的环境中见面说话听不见大家需要打招呼问候,大家会用招手等肢体语言来代替。 4.调节(Regulating) 在交谈中,人们可以利用点头、摇头、保持沉默等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信息并且以此来控制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5.强调(Accenting) 这个功能主要用来强调语言信息或其他非语言信息的特别或重要之处。比如,看足球比赛时你支持的球队进球了,你呐喊的同时可能伴随着跳跃、握紧双拳等姿势庆祝进球这些体态间的差别,显示了语义程度轻重差别,其作用是强调。 非语言沟通可以大致分为:身体的行为,空间距离,时间。

  1.身体的行为 身体行为的人的身体动作传递信息,包括以下方面:

  (1)外观及衣着。我们常说不要以封面判断一本书,但是事实上,自古以来,人们注意他们的外表或服装来判断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于一个陌生人,我们倾向于外表和服装来确定是否与其交谈。

  (2)身势。身势指的是全身的短暂动作,就是人的一举一动,说白了,就是肢体语言,这些动作是可观察到的。中国、日本属于动作较少的国家,而中东、拉美地区属于动作比较多的国家,有人戏称意大利人若是没有上肢就不会说话了,可见臂膀对于他们十分重要。

  (3)手势。手臂姿势,通常称为手势。各个民族国家都用手势表达一定的意义,但是同一种手势在不同文化中却可以表示不相同的`意义。比如:将手放在脖子下面,在我国是警告、咸胁、恐吓的意思,而在意大利、法国表示否定,我这儿没有(你要的东西)的意思。

  (4)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西方人面部表情多,亚洲人喜怒哀乐不行于色,在面部表情上确实存在民族种族区别。

  2.空间距离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对拥挤的态度、位置的定义等。欧洲国家的人在人多拥挤的时候会尽力回避,中国人可以接受,不会特别在意。

  3.时间观念 人们早已注意到不同民族对于事件有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德国人特别准时,迟到在德国被认为是一件很没素质的事,人人都要准时。人们说“节省时间或是消磨时间”,似乎把时间看成是可触摸的实物。这种模式要求人们做事情要严格按照日程安排,即使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也不能影响下一步的进行,因此,事先的约定和日程安排对这种模式下的人们至关重要。多样性时间的日程安排和事先的约定对人们来说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因为未完成的事情而更改之前的计划。

  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非语言交际不是独立存在的,脱离非语言行为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而脱离语言行为,片面地理解或研究某一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及功能也往往是不科学的。非语言行为作为一种交际的重要手段,作为信息交际的辅助方式,其功能是语言无法替代的。

跨文化交际论文14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高职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索视听说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并提出如何在视听说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能随语境变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指出:“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意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外语教学的最终任务和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英语视听说课程在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发挥着优势作用。

  一、高职英语专业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差,英语交际能力薄弱

  高职英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语言书面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听”和“说”,特别是“说”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很少强调学生应注意如何说话,何时说话和为什么说这些话。

  2.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指出,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笔者在“感恩节”当天的课堂上要求学生发言表达对“感恩节”的认识,结果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有“感恩节”这个节日,对其起源和节日文化不甚了解。学生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将会导致不能恰当地、得体地与外籍人士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

  3.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视听说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提供一定的视频材料并进行大量的讲解,此外,还播放不同的音频材料练习听力,而在口语方面的训练较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的机会并不多。

  二、视听说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关系

  1.视听说教学更有助于听力水平的提高,促进语言的输出

  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的'视觉吸收率为83%,听觉吸收率为11%,二者结合吸收率可达94%。多媒体辅助的视听说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图像、声音和视频动画于一体的最真实生动的、易于理解的立体语言信息输入,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缓解了学生在传统听力教学中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言主体的注意力、吸收率,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听力材料的语境、主题和大概内容。通过提高对多维语言信息的理解,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特点、认知能力对所摄入的语言信息进行重组和加工,有效地实现语言输出。

  2.传输文化背景知识,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外语教学的原则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与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则指正确而且恰当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包括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

  视听说教学不仅在传达语言知识与训练语言技能的同时,还传输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语言学习者具有能随语境变化的语言交际能力。视听说教学中的视觉感知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和学习真实的交际情景。视听材料以最直接、最真实、最准确的方式展示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文化场景,生动形象地传递着西方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等。视听材料中丰富生动的体态语(bodylanguage)也有助于学生更加轻松、简易地理解和掌握用英语与人沟通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技巧,实现用英语与世界上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三、如何在视听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指的是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掌握。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所在院校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中的规范语言、纯正的口音训练学生语音方面的听说技能。通过跟读音标、单词,练习绕口令、诗歌以及学唱英语歌曲等活动集中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自然的语调。在聆听和跟读名人诗作的同时,笔者在课堂上讲解相关的语言点及介绍诗人的背景信息,使学生不仅体味英语语言的美,了解英语语言的精华,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进一步开展。

  对于视听说课堂的词汇教学,教师不仅要指引和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充分利用话题、上下文、背景等语境信息把握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传授相关的语法知识。

  2.训练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在视听说教学中,“视听”是基础,“说”是目的,是实践语用能力的体现。首先,教师可以选取反映大学生和人们一般的日常生活“原汁原味”的情景会话,然后根据材料内容设置相关的主题讨论问题,做好课堂教学的导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词汇和背景知识,并对将要视听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预测。学生在观看情景对话的过程中,边看、边听、边思考、边做题,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媒体活动,使学习成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动态过程。在完成检验理解能力的练习之后,教师应引导和组织学生分析话语的交际功能、语言习惯、语言表达方式、语用原则等,了解母语使用者是如何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最后,教师应利用或设计相似的情景,让学生模仿视听材料中的语言进行口语会话,从而巩固对这些语用知识的掌握,训练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候学生在进行听力活动时,由于不了解语言材料中的文化内涵,即使材料中没有生词和复杂的句子,也无法理解或误解它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对视听材料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如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视频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引领学生去发现、认识和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然后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复述、总结和对比文化差异。

  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原则下,视听说课堂可以循序渐进地向更高一个层次侧重训练应用型技能,教师可以给学生观看与大学生、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生活相关的视频短片或电影。在一次教学实践中,笔者选取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单元的视频短片“AmericanClass”,给学生播放两遍,要求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自己识别当中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发现相关的背景文化,同时用关键词摘录下主要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重组这些语言信息,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交流、归纳总结后派代表在课堂上表述,最后教师予以鼓励性的评价以促进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结果,学生在这种应用型的练习中表达了对美国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了解,还谈论了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差异的认识。这样,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分析、比较、理解和归纳视频短片中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差异,自主实现了语言信息的输入,并能够较为正确和全面地描述视频短片或电影,成功有效地实现了具有文化意识的语言输出。

  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语用能力的同时,了解认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与外籍人士交际过程中就能很好地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种种问题,真正实现正确、得体、恰当的跨文化交际。

  英语视听说课程作为一门综合型的英语技能课,图文声并茂、练习形式多样、文化背景知识丰富,课程教学突出教师传授语言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能随语境变化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和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功能,突出音频和视频的表现力,给学生最大限度的实践机会,才能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轻松愉快、有意义又实用的有趣学习过程,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xx

  2 陈京京. 多媒体辅助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xx,25(3)

  3 胡文仲,高一虹. 外语教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 李映. 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 外语界,20xx,(6)

跨文化交际论文15

  摘 要:口译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交际时有用而便利的手段。口译交流的不仅是语言,更是文化。合格的译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口译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这一意识。

  关键词:口译;跨文化交际意识;口译教学

  口译,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能够使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际更为方便。口译要面对的不仅是不同的语言,更是不同的文化。因此,口译员不仅应掌握语言,也要熟知不同的文化。

  一、口译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交际学是在美国近三、四十年兴起的一门学科,近十多年来也成为我国外语界的热门课题。跨文化交际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口译员是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载体, 穿梭于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中,广博的文化信息基础是完成跨文化交际的根本保证。因此,口译员只有按照符合文化性的原则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使译语真正做到准确、得体、流畅。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对口译的影响

  (一)词语概念差异

  由于汉英词语在各自的概念上难以对等,因此汉英词语不可能真正地对等。比如我们把“房子”译成了“house”,而事实上“house”在西方指的是小别墅,就是两三层的带草坪的房子,因此,这种译法有很大的问题。又如把“小吃”译成“snack food”。在美国,“snack food”一般相当于中国人平时吃的“零食”。而我们的“snack food”足以给美国人当正餐。

  (二)思维差异

  其一,中国人喜欢用模糊的语言表达事情, 如“也许”、 “差不多”等,而西方人运用语言时比较注重准确性。其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迂回式,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直线式,这也对口译产生影响。其三,中国人认为谦虚是美德,所以经常会说一些谦虚的话,但是西方人士却往往实话实说。所以,很多时候中国人的谦虚用语会被当作真的是能力不行,因而就会失去很多机会。所以,译员应该考虑到听话人的心理,采用归化的方式来进行口译。

  (三)语用差异

  不同民族和文化有不同的习惯表达方式,一句在某种文化中引起好感和友情的话,直接翻译到另一种文化中,也许会引起误解。例如,当西方人表达感谢时会说“Thanks a lot. That’s a great help”,而中国人根据汉语的习惯回答“never mind”,西方人就会感到奇怪和不解了。这是因为“never mind”在西方人看来是接受道歉时的应答。

  (四)风俗习惯差异

  中西方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异,体现在如何打招呼、告别、宴请等很多方面。比如中国人见面时会问“你吃过饭了吗”等问题。如果译员按照字面意思直译,西方人就会认为中国人喜欢打听别人私事,而实际上这是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相当于“hello”。如果一个美国人提出建议“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me” ,他仅仅是在邀请别人和他一起去吃饭,这句话并没有包含谁付钱的信息。所以,这句话不能翻译成“和我一起吃饭好吗”,因为这句话在汉语里就暗含了讲话者会付钱的信息。

  (五)价值差异

  在文化个性上,中国人崇尚群体价值观念,而西方人推崇个人价值观念。因此,在中国,个人主义是个贬义词。而在西方,个人主义代表积极向上的精神。如果在口译中忽略了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跨文化交际意识影响下的'口译教学

  (一)提高口译教师的素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作为一名口译教师,要有开放灵活的态度,努力提高语言文化素养, 乐于接受不同的事物并对其保持高度敏感性。

  (二)设置真实的口译场景。仲伟合指出,教师使用“三角对话口译”、模拟商务访谈等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包括跨文化交际技巧在内的口译技能。

  (三)开设关于译员母语的文化课程。译员要把自己的文化介绍给其他文化,就要对自己文化熟练掌握。

  四、结语

  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曾讲过:学习掌握一门外语,在较好的语言环境下,大约需要5 年的努力;透彻理解一种文化,则需要2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口译离不开文化,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这无疑对口译者提出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口译教学中,应不断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口译者更好地为口译实践服务,真正地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语言对比[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赵军峰,蒋楠.论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1998(2):29-31

  [3]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 中国翻译, 20xx(2):30-33

【跨文化交际论文】相关文章:

跨文化交际论文11-03

跨文化交际论文04-01

跨文化交际论文05-17

(优选)跨文化交际论文05-17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论文03-23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10-08

跨文化交际论文怎么写10-08

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10-09

跨文化交际硕士论文10-09

跨文化交际论文15篇【经典】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