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
摘要:现代中国书籍设计发展至今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但却过于的追求国外设计方式,而忽略了自己本土文化的传承。本文对现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并对当代中日在传统文化书籍设计上的区别进行分析。在对比中找出日本传统文化书籍在设计上的优点并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实际相结合,为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找出一条新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现代语境;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
1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年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书籍得以出版,传统文化元素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但大多数是传统元素的直接“拿来”,没有和现代设计相结合,这无法满足现代人对传统文化书籍的想象。同时文化元素的重组过于随意,没有根据它的历史背景进行考量然后组合,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元素的运用到清朝,这种随意的使用,不仅会让书籍显得没有内涵,同时也会让现代读者文化错乱。中国现代书籍设计中要想书卷美,不是简单地“拿来”,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又赋予了书籍崭新面貌。
2现代语境下的日本传统书籍现代设计启示
在体现现代语境下的书籍设计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日本的设计。日本设计在经历过几个大的设计革命后不断发展,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设计师们,将日本设计发扬光大并影响着世界,其中书籍设计也得以迅速发展,并为我国的书籍设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2.1传统意境的传承
日本的思想大多源于中国的禅宗,所以他们也讲究“空无”日本的文化可以说是一种悟化的禅意,他们享受感悟的过程,从“有”到“悟”,慢慢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道义”,如茶道,花道等。日本设计中的形式强调平面性、注重留白、追求平淡意境是日本传统构图的一大特征。杉浦先生对留白的.设计解释道:“举个书法的例子,一张白纸虽然之写一个字,留白之处却显得气势恢宏,而这些均是传统的审美习惯。”其设计的《陀螺女》一书中,一幅与内容同时代的日本风景画从护封、封面、环衬、切口一直贯穿到封底,随着翻阅书页,画景就会渐渐移动,形成气韵的流动感。
2.2字体符号创新重组,构成新突破
汉字一直是最凸显出东方特色的符号。书写的每一笔都呈现出不一样的节奏与韵律更凸显出东方语言的生机。汉字讲究“天圆地方”,每一个字都能体现出中国讲究的“和谐”精华。日本的文字由汉字演变而来,加入日本自身特色,相较于汉字的端正和繁琐,其更为圆润和简单。在日本的书籍装帧艺术中,日本设计师不仅能将文字进行合理的“线”性排列,同时他们会将文字作为“点”符号运用起来。设计师们通常会打乱原有的文字秩序,将其重组或是调整文字大小与间距。在视觉上形成了“点”状构成了空灵的网格。文字不再以原本的符号形式展现,而是作为一种装饰性的底纹展现出来。
3现代语境下的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设计新思考
如今的中国设计界“泛西方化”的现象尤为严重,这与日本现代设计所走过的道路有相似之处。如今我国的设计缺少了自己本民族的特色。如何拿起我们的民族精髓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这是当下最需要我们去研究探讨的一大课题。
3.1传统文化元素纹样需巧用
中国传统纹样是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如梅,兰,竹,菊是对人格襟抱的象征和隐喻等。将其融入书籍设计之中必定能突出东方韵味,但并不是鼓励直接运用。中国传统纹样背后所代表的的寓意是作为设计师必须要理解的。假如只是知道而不是理解的话,就容易死板硬套,而设计出来的书籍也就缺少了中国内涵。像吕敬人先生在设计《家》这本书的时候,在封面的四角设计了四个中国古代的门环,这种古老的门环代表着封建时期的家们,从图形中反映出了小说的时代背景。这种图形的精巧设计,使得读者能更快的进入到书境。
3.2注重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科技的发展,文化之间的不断交融,现代人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的书籍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化的传播,其受限于市场,更受限于读者需求。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又要体现出中国的民族性,成为值得书籍设计师的一大课题。吕敬人先生设计的《贺新春十二生肖画册》最大亮点在于书脊缝缀方式,采用的是线装,但在传统线装基础上加以交叉以及缝缀形状的改变,让整本书显得即传统又要有新意,传达喜庆和律动韵味。创意不仅可以体现在书封上,同时一些细节上的精心处理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趣味。当然书籍设计单单有创意,没能与实际书籍所表达内涵相结合,也会让读者无法真正进入书境。20xx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诗经》获得了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称号,其设计者刘晓翔先生说:“书是要人读的,一定要让人沉静下来,感悟书中的内容。”以书籍的内涵以及整体风格作为出发点,选取唤起读者共鸣的阅读片段作为设计要素成为设计思路的主线,使设计中的各种元素应有针对性,细节更加符合主题。设计师应建构一个书籍语境空间,帮助读者在阅读中与文共鸣。
4结语
在当代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文化元素最能够显示出中国独特的气质它以独具一格的魅力。设计师们应在书籍设计中提取民族的传统图形符号并根据元素背后蕴藉深厚的意义去设计和创造,同时应带有自身独特的设计风格,设计出中国性格鲜明的视觉样式的书籍设计,使得中国民族文化继续源远流长并得以发展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田珂.“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新中式风格书籍装帧设计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吕敬人.书艺问道—书籍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3]牛怡晨.杉浦康平设计中的东方意蕴研究[D].河南大学
[4]方燕.融古贯今,书卷之美-论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
[5]撒文静.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
[6]吴一东,付海芬.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
摘 要:
舞狮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其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各地的舞狮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将以多维的文化视角还原民间舞狮习俗的历史真实,全面剖析民间舞狮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进一步厘清民间舞狮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关键词:
舞狮习俗;民间;宗教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
狮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外来文化经过中华文明的不断融合和铸造,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谱系。民间舞狮活动是在中国狮文化的背景下孕育产生的,并伴随着中国社会宗教活动的不断开展,以及民间社火和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的盛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年来,舞狮作为民间娱乐体育活动得到了全面继承,并发展成为一项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为主导的,集舞狮、武术、技巧等为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将以多维的文化视角全面探索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从而进一步厘清民间舞狮活动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
1 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古老文化现象,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起而兴起,又追寻着人类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指出:“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季节更换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被搬进它的宗教里。”[1]民间舞狮习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传入之日起就与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汉武帝派使者张骞凿开西域之大门,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东汉初年逐渐地传入到了中国。佛典中有关狮子的说法可谓俯拾皆是,《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载:“佛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待列门侧。”《大智度论》曰:“佛为人中狮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狮子座” 《传灯录》记载“释迦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谓佛家诵法时“演法无畏,犹狮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而且相传狮子还是文殊和普贤菩萨的坐骑,在佛教的瑞兽形象的影响下,狮子逐步具有了人文象征品格。[2]至此狮子在中国被视为具有法力的瑞兽,而渐被神化,这也应该是民间对狮子认识的源头。狮崇拜在我国是重要的民间信仰,而舞狮活动正是民众信仰的物化形态,因此也自然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活动之中,深得民众的喜欢。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中就记述了民间“行像”中舞狮表演的壮观场面。佛教的“行像”活动是指在佛生日这一天用宝车载着佛像在城市街道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其中就有丰富的乐舞活动。“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所在骈比。”“辟邪狮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缘幢上索,诡谲不常。奇伎异服,冠于都市。像停之处,观者如堵,跌相践跃,常有死人。”[3]西藏古格王朝的壁画中就描绘了“行像”活动中舞狮的场景。
“‘行像’仪式是随佛教传入中国,民间广泛流行‘走会’、‘香会’,即滥觞于此。”[4]虽然后来的“行香走会”从宗教信仰上有所改变,但是,在民间所形成的民俗活动却蓬勃地发展了起来。在“行香走会”的队伍里,舞狮同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舞狮队供奉的是文殊和普贤两位菩萨,因此也倍受其他表演队伍的尊重。
舞狮活动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民间相传相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民间驱傩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有关。这主要是由于舞狮活动本身所具有驱鬼辟邪的特殊功能得到了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可,因此也必然与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神驱疫、祝福禳灾的民间祭祀活动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象驱傩活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清代就有学者曾提出:舞狮“盖即古傩礼之意”(黄钊《石窟一征》)此说法也被后世一些学者普遍采用,认为舞狮是“逐疫的古礼”、“傩礼的遗俗”。[5]更有学者明确指出:古山越人代代相传下来的“舞犭回”,就是一种将傩舞与狮舞揉为一体的祭祀舞蹈。“舞犭回”与今天的“狮舞”有许多相像之处,它也是两人合演一兽,一人头戴木制兽头直立,饰兽上半身;另一人披青布弯腰饰兽臀下半身。两人以一块青布相连,之间拉长一段距离,首尾不能相顾,显示兽身很长。那木制兽头便是“犭回”首,“犭回”首保留着独角。[6]这种民间的祭祀舞蹈甚至影响到了日本的歌舞伎,在日本较为流行的伎乐曲目中就有《狮子舞》的内容。“伎乐中的狮子舞不久就归属于祭礼神事舞和散乐(猿乐)等,甚至影响后来的田乐、能乐、歌舞伎、民俗艺能狮子舞、太神乐狮子舞,建造了日本艺能史上的狮子舞蹈系列。”[7]总之,舞狮和傩有许多相似之处。清代有“36傩班、72狮班”之说。浮梁有“五举戏”就有“先跳傩,后舞狮”的传统。清《建昌府志》记载:迎春行耕籍礼后,“复有竹马、大傩、和合、狮子之戏,衣彩衣,戴面具而舞。”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舞狮与民间宗教信仰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在历史长河中,两者的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舞狮的辟邪驱疫功能逐步内隐,娱人功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主要的功能。也正因如此,舞狮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民的欢迎,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到了华夏儿女的普遍认同。
2 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地域文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人类不同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性和地域性两个方面,任何一个民族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并拥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质。从民间舞狮习俗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也同样不可避免地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
中国的民间舞狮习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无论是原始的.表现形态,还是后来逐步演变的民间文化活动都具有这一特征。民间舞狮习俗的原始雏形,最早是作为一种民族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西域传入中原内地的。由于起初到京城长安的“狮子郎”(舞狮人)都是龟兹人,而且表演时所用的音乐具有龟兹特点,所以,唐朝段安节著《乐府杂录》中就把狮子舞列入《龟兹部》。“‘狮子舞’是《西凉伎》中之一类,始自西亚波斯境内,借道西域龟兹、凉州等地而东传中原地区。”[8]《乐府杂录龟兹部》中也记载了“五常狮子舞由龟兹传入长安”(五常狮子即五方狮子舞)。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舞狮表演具有鲜明的西域地方特征。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的“西凉伎”诗文中专门针对西域的狮子舞表演做过精彩的描述: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
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
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享宾犒士宴三军,狮子胡儿长在目。……[9]
白居易的这首《西凉伎》生动地描绘了一出戏剧版的舞狮表演。整个表演是由二人扮演狮子,二人扮胡儿,表情丰富真挚,舞狮动作感人。它描述了狮子随二位西域胡人迁居中国本土,胡人思念故乡,但由于凉州失陷,归路阻绝,胡人十分忧伤,不禁对狮子啼泣。而狮子也通人情,向人发出同感,西望而哀,伤心而吼。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狮子舞泥俑”,这座“泥佣”十分生动地将狮子舞的情景再现了出来。它通高13 cm,造型与现代由两人表演的狮子舞非常相似。舞狮头顶扁平,眼球向外凸,嘴张开,上下两排牙齿整齐排列;狮头微微抬起,正在做即兴表演;狮身像一副斗篷,把两位表演者不露痕迹地罩在里面,但表演者的双腿仍清晰可见;而且狮子郎一身胡人打扮,威武彪悍。
然而,输入中原的舞狮艺术,发展到唐代又与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相互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中原文化的特征。其中“五方狮子舞”最有代表性。《旧唐书音乐志》曾对“五方狮子舞”有过专门的记载:
“‘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鸷兽,出于西南夷天竺、狮子等国。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戏弄之状。五狮子各放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
说明舞狮发展到唐朝已经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并且已成为古代宫廷皇室中宴享娱乐的重要舞蹈之一。据说这种大型的舞狮表演只能是在给皇帝祝寿或年节招待外宾时进行表演。五头狮子的颜色分别是:青、赤、黄、白、黑,与五行相对应。表演时站立中心的金黄狮子是由四个人装扮的,黄色狮子非天子前不舞。因为五色之中,“黄”是帝王之色,除天子之外,谁也不能舞黄狮子。著名诗人王维,就曾经由于其属下私自表演了专供皇帝观赏的黄狮子舞,触犯禁忌而吃了大亏,被贬到济州做司仓参军。王谠《唐语林》卷五《补遗》载:“王维为大乐丞,被人嗾令舞黄狮子,坐是出官。黄狮子者,非天子不舞也,后辈慎之。”[10]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舞狮表演在古代宫廷皇宫的表演节目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而且通过狮子舞来宣扬中原文化中的封建伦理和封建秩序。
随着舞狮表演进入民间,我国很多地方也都出现了舞狮的习俗。到了明清时期,舞狮更加流行,由于地域的不同,受各地传统文化和民间习俗的影响,其形式和种类也是丰富多彩,风格也不尽相同。如:北京的太狮、河北的双狮、安徽的青狮、浙江的红狮、福建的台刂狮、广东的醒狮、湖南的武打狮、四川的高台狮等等都各有特色。另外,在舞狮的舞法上又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表演狮子搔痒、舔毛、打滚、钻穴、抖毛等温顺动作,显示出狮子活泼可爱的神态和嬉戏玩耍的性格。“武狮”则以狮子踩球、扑球、滚球、含球、吐球、腾云、采青等动作,表现出狮子的威猛勇武习性。[11]总之,舞狮作为一项民间习俗活动在我国各地还是相当普及的,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虽然各地的舞狮习俗各不相同,但是它所反映的文化象征意义却是一致的。
3 民间舞狮习俗与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2]它主要包括“民众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的诸多事象,以及由此产生和表现出的多种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13]中国民间的舞狮活动也恰恰反映出了这一点,它与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联。中国的民俗文化集中体现在民间庙会和民俗节日之中,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成为了民间舞狮活动的重要文化载体,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舞狮活动的发展,更丰富了民间庙会和民俗节日的活动内容,活跃了民俗文化的喜庆气氛。
庙会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宗教祭祀活动,它是伴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活动产生的,是以庙为活动空间的一种集宗教、娱乐、贸易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据《北京庙会》一书中记载,北京地区的庙会起源于辽代,从元末明初开始发展,兴盛于明清两代。后因战火逐步衰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陆续恢复发展。
在北京的民间庙会中,行香走会的历史十分悠久了,而在香会中狮子会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狮子会中有太狮和少狮之分,太狮是由两人表演的狮子,而少狮是由一人表演的。太狮表演通常是两只同时表演,一只黄色、一只蓝色,因此民间有“金毛太狮蓝毛吼”之说。北京当年最为有名的太狮就有十三堂,据说有的还受过皇封,它们在民间香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大坝马房堡子北门金铃祖狮”、“京都二闸钢铃太狮”、“白纸坊永寿长春太狮盛会”[14]。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狮子会的规模,它们与民间其他香会一起演出,共同组成了老北京有名的十三档武会,又称为“幡鼓齐动十三档”。也正是由于舞狮会与其他民间香会的有机结合,从中不断地吸取其它香会娱乐喜庆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舞狮自身的内容。“民间游戏与竞技活动和节日娱乐活动的紧密结合,使活动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大型化和表演化的趋势,这对近现代的节俗游戏活动有很大的影响”[15]。
另外,作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间舞狮习俗在长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蕴含着许多十分朴素的民俗文化的象征寓意。我们知道舞狮活动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的物化形态,“它是具象实物和抽象意义之间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所谓‘象征功能’或‘象征意义’。”[16]这种象征寓意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美好期盼。如:“狮子”与汉语“赐子”音相谐,符合民间当时“多子多福”的美好希冀。南狮表演更是将“采青”与“踩清”的谐音相联系,含有推翻清朝的意思。而现在的舞狮采青,则更多地取其“生财兴旺”的寓意。总之,舞狮是中国民间的重要民俗活动,人们在民俗节日里舞起狮子,一方面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弘扬了民族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民间舞狮活动的重要载体,并为民间舞狮活动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生存的文化空间。
4 结束语
马克思曾经所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7]舞狮活动的形成与发展也同样绝非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要在不断地承继狮文化的背景下,集华夏民族的智慧不断创造而形成的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综观舞狮活动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我们认为它应该走过了从“驯狮”、到“娱狮”,最后到“武狮”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大约在东汉时期,西域的驯狮舞蹈便传入了我国,带领真狮表演者,当时称为‘驯狮郎’,这一时期的舞狮表演主要目的是要表现驯狮郎驯服狮子的过程。随后便出现了中国化的“假面狮子”与“舞狮郎”的表演。盛唐歌舞杂艺的繁荣,也使舞狮逐步地步入了娱乐化的发展道路,反映盛世太平的“五方狮子舞”就是其真实写照。另外,舞狮民俗化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民间舞狮活动的开展,舞狮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于是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民间庙会我们都能频繁看到舞狮的身影,这也大大提高了舞狮的技巧性。从而使民间舞狮活动成为了一项集舞狮、武术、音乐、杂技等民间艺术于一体的健身健体的娱乐表演活动。总的来看,狮,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已逐渐演化为力量的象征,它体现出了一种不畏邪恶、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今天舞狮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它不仅是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更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弘扬。“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在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能看到舞狮表演,这正是华夏儿女巨大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利用舞狮活动所体现的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构筑坚实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许无咎.“驺吾、狻猊与――浅谈上博楚简《三德》篇的重要发现”.
[2] [晋]郭璞,注,袁珂点,校.山海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4] [晋]郭璞注.
[5] 《尔雅》卷一○〈释兽〉,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1977.
[6]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83.
[7] [南北朝] 范哗.后汉书和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 李零.论中国的有翼神兽,《中国学术》第五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xx,1.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
[10] 刘磊.“从石狮造像看中意文化的差别”全意中国学联杂志[J].旅意中国学人,20xx(4).
[11] [北魏]杨之撰,韩结根注.洛阳伽蓝记[M].山东友谊出版社,20xx,5.
[12] 向开明,著.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xx,8.
[13] 黎虎.狮舞流沙万里来[J].西域研究,20xx(3).
[14] [日]河竹繁俊著,郭连友译.日本演剧史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3.
[15] 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1.
[16] 徐华铛.中国狮子艺术[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96,6.
[17]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2.
[18] 仲富兰,著.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7.
[19] 张淑媛,张淑新,著.金銮殿朝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7.
[20] 郭泮溪,著.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1.
[21] 叶大兵.论象征在民俗中的表现和意义[J].云南大学《思想战线》,1992(3).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是新文化创造与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揉合并存的复杂体。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善,在以我为本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样。丰富、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开辟的文明发展道路,突出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把握其基本特征,对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从精神文化的视角,综合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多种界定,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是由三个层次的涵义构成的综合性概念。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的一切精神文化的总和;第二个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但是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总和;第三个层次的涵义是,产生于过去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并且也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作用的诸多精神文化形式的总和。综上所述,我们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产生于过去,其中有一些对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发生影响、作用,并且对未来的社会生活也会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精神文化的总和。
传统文化是产生于过去的文化,对此观点,学界无人置疑;那些过去产生的,但是对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影响的文化还是不是传统文化,对此,学界争论很大,争论的焦点在于实际作用是否是判断传统文化的唯一尺度。如果把对现在社会生活发生实际作用作为判断是否是传统文化的唯一尺度,我们就要问,我们是如何知道我们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东西对现在的影响和作用呢?作为传统的精神文化,它完全可能内化为支配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信念、理想、思维方式甚至于积淀成为我们无法察觉的深层的“集体无意识”。至于一种文化能否对现存的社会发生作用和影响,也不取决于这种文化本身,还和现实的很多因素有关。我们要探讨传统文化必须以承认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存在为前提,而不能以传统文化是否具有现代功能为前提,肯定产生于过去的文化是传统文化就是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实体性存在。
传统文化是随着时间流逝而在成分和结构上不断地变化,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进现代文化之中,成为现代文化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现代文化中对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影响和作用的一部分又被整合进入未来的文化结构之中,成为未来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传统文化的概念结构呈现为一个倒三角的结构,其中第三层次的涵义是传统文化内涵中规定其本质的方面,它是对传统文化前两个层次的涵义的综合,体现了传统、现在、未来的联系。
从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角度看,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由中华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在中国范围内产生、生长,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所构成的文化整体。
传统文化因其文化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东方文化有东方文化的传统,西方文化有西方文化的传统,希腊文化有希腊文化的传统,中国文化有中国文化的传统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和欧洲的传统文化不同,欧洲的传统文化和美洲的传统文化又不同等等。传统文化不但因文化性质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而且其自身也有时间上的差别。就西方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有古代传统文化、中世纪传统文化、近代传统文化;就中国文化而言,传统文化有先秦传统文化、两汉传统文化、隋唐传统文化等。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是延伸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融时空规定于一体的概念。我们所说的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它开始于中华民族创造文化之时,是一个由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从空间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文化。从时空结合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了的,生于中国、长于中国,从古代延续到现代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创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所以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从古代向现代的延展过程中,也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如印度的佛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这些外来的文化虽然不是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但是它们当中的一部分经过中国化过程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包含着内与外、新与旧、积极与消极的矛盾。从传统文化的结构上看,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等构成传统文化的内核,而语言、文字、概念、理论等表现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精神的外在形式则构成传统文化的外围部分,内核部分相对稳定,外围部分则相对易变。传统文化因为和现代的时间距离不等,也有新旧之别,旧传统和新传统不但和现代的距离有远近的差别,而且对现代的作用和影响也不一样。一般来讲,新传统在一定的程度上扬弃了旧传统,在内容上比旧传统要丰富,因而对现代的影响也较大,旧传统远离现代社会,其对现代社会具有更强的诱惑力。从传统文化的作用上看,有积极和消极的差别。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含不同派别的内容庞杂的文化总体。我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从学科的角度,传统文化可分为传统的哲学、传统文学艺术、传统宗教、传统科学技术等;从学派的角度,我们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佛家文化等;从文化的社会地位的角度可以把它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或显文化和隐文化;从文化和社会阶层的关系的角度,又可以把传统文化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或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从文化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追求的意趣上来看,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山林文化和庙堂文化;从主体的角度上,可把传统文化分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时间跨度大,成分复杂,学派众多,覆盖的范围广泛,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新、旧传统的对立,因此,在理论上概括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也比较困难。从整体的文化品质和作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双重特征。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既主张“天人合一”,又主张“人定胜天”。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人对自然的了解与尊重,注意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一种协调和平衡。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庄子提出了“太和万物”的命题。中国传统文化又强调人对自然的驾御和改造。儒家学者荀子主张对“自然” 应去利用它,应去征服它,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既主张“和”、“爱”,又强调“差别”、“等级”。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贵和,贵和的思想所提倡的是,万物讲平和,讲和解,讲团结和睦,讲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强调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施之以“爱”。《国语》有云:“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为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左传》也说,“和如羹焉”。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中者天下之本也,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夫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以此为前提,孔子提出了“仁爱”的思想,“仁者爱人”,用“爱”来实现人于人之间、人与社会的“和”。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主张“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若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为彼犹为己也。”(《兼爱下》)通过“和”“爱”实现人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天下太平。中国传统文化在强调“和”“爱”的同时,又十分注重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关系都是围绕着等级和差别而展开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差别意识是传统文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和意识。
在治理国家上,传统文化既主张“德治”,又强调“法治”。传统文化中,“德”成为天地本体所具有的内在特征,具有至高无上的本体地位。儒家学说的使命就是整顿伦理纲常,制定伦理规范,赋予“礼崩乐坏”的社会以一定的道德秩序。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为政》)用德来治国,统治者就会像北斗为众星所拱卫着那样,为民所自愿归顺。他又说,“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认为,用“德”和“礼”来治国,要比用“政”和“刑”来治国更高明,更有效。与儒家不同,法家则强调“法”,极力主张用法来治理国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就主张“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他得出结论,要“重刑而少赏”“以刑去刑”“以刑致刑”。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虽然被历代统治者所实际使用,但在思想界和封建意识形态上的影响远不及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的影响大。
传统文化既追求“守常”,又承认“变易”。中国传统文化体现出追求形而上的文化品格,喜欢在变化中,扑捉不变的东西,在短暂易逝中留住永恒,既承认不断的变易,又追求恒常。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周易》,就是一本关于变化、变易、生成过程的著作,中国古代哲学提出了“变化日新”的重要命题。关于“变易”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产生的时间比古希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还要早,其发展水平也达到了人类朴素辩证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变易思想成为政治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在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恪守先王之道,因袭古制旧礼,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历来强调“天不变道亦不变”,在事实上承认变化,但在心理上却反对剧烈的变化,普通百姓也追求安逸、闲适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在思维方式上,传统文化既强调“内省”,又注重“外求”。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表现出反向主体自身,向自我内心世界寻求知识,提升境界的内倾性的文化趋向。儒家提倡“君子求诸己”、“三省吾身”;道家也主张“心斋”、“坐忘”,中国佛教也强调“识自本心”,体现在认识论中,传统文化把“内省”作为一种有效地认识事物的方法;表现在道德方面,“内省”是一种道德休养的方法。传统文化也并非一味地向内追求,它也要发之于内,表现于外,注重外求,体现出注重实践理性的精神。孔子提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传统文化所谓的“行”主要是指道德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经世致用”的主张却培养了国人敢做敢为的实践品格。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4
一、现代企业需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引进了很多西方的管理思想,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我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然而,管理是科学,是艺术,管理更是一种文化,因此中国的现代企业管理,有必要融合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管理思想。尽管翻遍中国古代著作典籍,并没有明确的关于管理的定义,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到处蕴含着深刻的管理哲学,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中庸”,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等等。这些思想直到现在仍然具有其现实指导意义,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有选择地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积极 的部分运用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糟粕,或是已经过时了的管理思想,比如,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还有严重的平均主义思想,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作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学会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做到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使其真正的为我所用。我国的现代企业,需要西方的管理思想以规范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与之相结合,从而形成更适合中国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
儒家有四部经典之作:《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弟子言行的著作,孔子的一系列思想和主张都记录在其中。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名人叫赵普,他是辅佐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代名相。史传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只用半部《论语》就把天下治理得一派开平景象了。由此可见,儒家的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本文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孔子主张“和为贵”,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就是和谐统一。故宫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大殿的名称当中我们即可以看到古代的国家管理者们对“和”的追求和向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对于“和”的思想也同样十分重视,“和气生财”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在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与下属要“和”,整个企业才能上下一心,领导者下达的命令才能够更好的执行,整个企业才能高效运行;各部门的管理者之间要“和”,企业的管理职能才能顺利执行,企业的市场定位,企业战略目标才能准确,企业的管理者协调合作,才能把握住企业在市场中的方向;员工与员工之间要“和”,在同一个团队工作,一定要讲究合作,和谐氛围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团队更快完成既定目标。在企业外部,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下游要“和”,唇亡齿寒,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企业与政府要“和”,这一点毋庸置疑,企业的存在首先要合法,另外,企业的发展方向符合政府的鼓励方向,将会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如减税、免税、补贴等,深圳特区从一个小渔村到大城市的崛起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企业与竞争者也要“和”,竞争中存在合作,尊重竞争者。儒家思想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竞争者良性竞争,才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和”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理念,但是究竟如何达到“和”的境界,孔子提出了“中庸”,便是“和”的方法论。在儒家经典《中庸》一书中,开篇就解释了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并不是一些人理解的没有主见,墙头草。“中庸”是一种状态,一种不走极端符合外在情势和内在规律的状态。“中庸”是达到“和”的方法论,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解释,“中庸”是对度的把握与灵活运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想要达到“和”的效果,管理者要有“中庸”的态度,管理者的“中庸”要在企业日常管理事务中对自己的管理方法、管理职能、管理范围等有一个灵活的对度的把握。管理好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既不能放之任之,做甩手掌柜,更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对这个度的灵活把握,就是孔子所说的“中庸”。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孟子,孟子受业于孔子嫡孙子思。孟子曰:“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无论是一个大的国家,还是一个小的团队,其中的领导者必须要从自己修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然后才能够去影响他人,管理他人。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自己要有非常明确的管理理念,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拥有管理者必需的人格魅力,这样才能影响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在实践中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的核心文化。
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明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与孟子的“民本”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以人为本”有着重要的意义,管理者必须重视“民本”思想,企业的成功并非只是依靠给员工制定严苛的管理条例,而是让员工充分感受到在企业中存在的归属感,企业的管理者体恤员工,信任自己的员工,在员工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实质性的'帮助,管理者要把企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将自己融入企业中去,将企业的兴衰荣辱作为己任,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全力以赴。
(二)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子师承荀子。在韩非子的思想中,管理者要从人的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管理的最优方式。韩非子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理论。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认为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法、术、势”相结合。“法”是指公开颁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法治的刑罚制度。现在的中国已经是法制社会,“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制定明确合理的规章制度,是管理企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术”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能授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根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下属合适的职位,也就是人尽其用,既不要埋没了有能力的人,也不能分配给下属力所不能及的工作。二是“循名责实”,这是术的主要思想。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待用员工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情况要互相统一,共同加以验证,必须综合来考察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这就是“法家”所谓的“形名之术”。三是“叁五之道”,这是法家考察员工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如果不分析成功的原因,员工就会逐渐对管理者产生傲慢的心理,也会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果不严厉追究过失,手下的员工就会松懈工作,相互勾结,做一些小动作,试图隐瞒过失,推卸责任。 五是在管理过程中,强调要“防微杜渐”。注意消除管理过程中的细节过失,防止发生质的变化。
韩非子在《内储说》提出了著名的“六微”。韩非子认为,在管理过程中会有一些微妙细小的变化,这些变化管理者不易察觉,但是如果任由这些微小的变化进行下去,会对管理产生巨大的威胁。“六微”分别是:(1)“权借在下”,要防止权力分散和被架空;(2)“利异外借”,就是防备内外勾结;(3)“托于似类”,这是一种用相关的事情欺骗上级、掩盖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私欲的手段;(4)“利害相反”,就是好处和坏处总是同时出现,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所以如果下属受害也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通过这种审查利害就会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处理事情的关键所在;(5)“参疑内争”,权力斗争不可避免,尤其小心内部斗争;(6)“乱国废置”,竞争对手插手本公司内部重要人员的任免,这一点要极力避免。“势”是法家提出的一个概念,广义的“势”指客观形势,狭义的“势”是指权势。
这里谈的势,就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状态。韩非子认为:得势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术驾驭局势,管理下属;二是靠制度权力,领导者只有牢牢把握赏罚的权力,才能确保势的稳固。从总体上讲,韩非子的法、术、势实际上就是告诉领导者,要管好一个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的问题。法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术是权力的手段,势是权力的归属。要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清晰和强有力的奖罚措施。领导者还要有一些必要的技巧和计谋,同时一个领导者一定要懂得树立自己的权威,牢牢地把核心权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要善于利用环境去造势,然后因势利导,学会去管理员工做事,从而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目标。
(三)道家思想。
道家的主要思想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的老庄思想是一种逍遥自在的自然哲学,强调凡事顺其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无为而治”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这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把“无为”思想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上,要求领导者的管理行为尽量要顺应自然、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并按照规律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度制定后,最好不要随便改动,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才能达到“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观点与科学发展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观念不谋而合。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融合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提高企业对可持续发现和生态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把企业建设成绿色环保型企业,自觉肩负起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这样的环境友好型企业,才是未来企业发展的趋势,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在此只能列举一二。
笔者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老祖宗的智慧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来自于西方,西方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性,对我们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五千年的华夏文化对炎黄子孙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的员工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行为特点,如果管理者只是盲目地采用西方的管理制度,而不去考虑中国的传统国情,久而久之,会使员工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影响公司的管理工作。因此,现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管理思想相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改革创新,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5
一、工业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涵义
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历来所尊崇的思想,因为这不仅是儒家与道家所接受与赞同的观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渊源的体现,其中包容性与和谐型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展现,其中包容性的衍生就体现为多样性。将“和”的思想融入进工业产品设计中,就能体现出工业产品功能的统一性与造型的多样化,并使人、社会及自然的和谐统一充分展现出来。而工业产品设计的平衡、对比、对称及统一等都是为了将视觉方面的和谐体现出来;工业产品中色彩的运用则是体现出色彩的和谐性;工业产品造型中几何化形态以及线条比例的处理则能体现出一定地域文化特征。
二、工业产品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工业产品设计的基础
文化是通过各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而成的,它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华,而且它也能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前途。所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工业产品设计的灵魂,但凡是优秀的产品设计,总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包含在其中。作品设计不光是物化一件产品的形态、一幅广告,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基础,将一种新的文化与新的生活方式生动的体现出来。
2、工业产品设计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想不断的'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下去,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载体,其中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工业产品设计就是一种重要的,且不容忽视的载体。工业产品设计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统一体,它不仅体现了文化精神,也将地域、时代、民族等文化特色与文化的面貌反映了出来。工业产品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为了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发展,让我们将历史的文化现象在这样一条“发展”线索下连缀成一个体系,且这个体系能够有效的将联系与发展体现出来。
三、工业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实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促使其精神追求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从而使我国设计界也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其中也有许多设计成功的、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工业产品,比如:
1、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
曾经在设计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时,总共经历了北京奥组委的三次筛选,最后在全球的388个竞标方案中成功脱颖而出,并成为工业产品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的一个非常好的实例。在08年这次的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中,不仅火炬整体的设计元素采用的都是“祥云”这样一个传统纹样,同时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卷的造型来设计火炬的形态,将火炬设计成为了一个“卷起来”的形态。其中,此火炬中,书卷代表了中华文明,祥云代表了祝福,有机的将两种设计元素进行结合,产生了一个同时饱含本土化与全球化特征且优秀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除此之外,奥运火炬的包装中也体现出了浓郁的中国韵味,其包装是一个木质的盒子,中国传统的木箱是其形态设计元素的来源,外加两个金属的搭扣,显得古朴而又厚重,用金黄的丝绸作为盒内的软装饰,不但对火炬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又体现出了皇家的高贵。这样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工业产品设计,不但中国人自己看了喜欢,而且全世界的设计师也都认可这项设计,且这样的设计也将北京奥运会的喜悦与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了全球人民。
2、联想的奥运“祥云”笔记本
在以前,不管是国内的笔记本,还是国内的笔记本,外观都是黑色面板、方盒造型的。但是这款由联想推出的奥运“祥云”笔记本,整个产品都是利用传统的贵族金黄色云纹作为点缀,并运用承载千年中国印象的漆红作为其整体色彩,是想将吉祥的语意传达给人们。而且这也是一个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成功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标志性作品,在此现代产品中结合了传统的色彩及纹样符号,改进了传统的笔记本造型,成功的让奥运“祥云”笔记本成为了奥运的一个艺术品及珍藏品。
3、中秋月饼的包装
在我国,中秋节是一个传统节日,是亲人们团聚的时候,且是中国人乃至世界华人心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为了增添节日的气氛,月饼就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近年来,月饼的包装不仅越发的精美,而且种类也是日益增加,但是不管月饼的价格如何,包装效果如何。月饼的包装始终都是将蓝色、黄色或是红色作为包装的主色调,其中蓝色表示夜色,黄色表示月亮的颜色,而红色自古以来在中国表示的就是喜庆的颜色。除了包装的颜色之外,通常也会有几句古人的诗词印在月饼包装上,对节日的气氛进行进一步的渲染,也体现出节日的重要性与传承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进工业产品设计中,能将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气质有效的体现出来,虽然我国工业产品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今后的产品设计中,要不断的探索并发掘其中的文化精髓,更好的将我国的文化特色体现在工业产品设计中。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6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集思想、教育、美学等于一体,符合幼儿教育需求和幼儿身心特点,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推动作用入手,对传统文化在幼儿文化、幼儿游戏、幼儿手工、幼儿音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开发幼儿教育资源。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育资源;传统文化;推动作用
幼儿教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幼儿智力开发、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向来倍受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幼儿教育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应利用现代技术转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开发建设幼儿教育资源,提供给幼儿教育助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幼儿教育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日益深化,教育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最核心的内容,其开发建设尤为重要。目前,不少幼儿园组织开展文明礼仪、道德修养、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纳入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开发建设了新型的幼儿教育资源,利于推动幼儿教育发展[1]。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以大量优质的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为指导,以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核心,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通过开发各类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来满足幼儿教育的主体化、社会化、多样化需求,提升教学质量及品质,推动幼儿教育发展。此外,由于幼儿教育具备一定的特殊性,教学资源要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能够开发幼儿智力、培养思想道德素养,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为今后教育活动奠定基础。而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恰好适应以上要求,对幼儿教育发展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二、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幼儿教育主要包括幼儿文化、幼儿游戏、幼儿手工、幼儿音乐等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以上幼儿教育活动,提高幼儿教育品质。下面从这些方面着手,针对幼儿特点及发展需求,对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文化
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开发建设幼儿朗诵、欣赏等课程,将文化、历史、语言、礼仪、道德等融入到幼儿文化课中,开发幼儿国学经典课程。在幼儿教学过程中,让幼儿朗诵、欣赏国学经典,如《三字经》、《古诗》、《千字文》等,丰富幼儿的文化底蕴,在以后成长中有所得、有所悟[2]。与此同时,对国学经典课程的呈现方式、呈现载体及应用模式进行分析,从幼儿兴趣入手,使国学经典课程既保持文化底蕴又贴近幼儿生活,建设喜闻乐见的国学教育资源应用形式。
(二)幼儿游戏
幼儿游戏是幼儿园主要活动之一,是幼儿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民间游戏在漫长时间内一代一代的流传,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反映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将民间游戏引入幼儿游戏中,开发符合幼儿个体成长和群体发展需求的游戏活动,利于促进幼儿社会认知发展,增强幼儿群体生活的能力,让幼儿在多向交流中身心健康成长。利用常见的民间游戏开发老鹰抓小鸡、踢鸡毛毽子、滚铁环、骑竹马、跳四方、抛沙包等幼儿游戏,将幼儿成长与文化连接起来,建设利于幼儿成长的游戏文化背景,为幼儿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如,滚铁环游戏玩法:准备与水桶大小差不多的铁环,1m长的竹竿。将竹竿一头弯成U字形钩,将铁环放入弯钩内。玩游戏时,手握着竹竿一头,通过竹竿弯钩与铁环的连接推动铁环前进。多人玩时,看谁跑的快,铁环不倒下。
(三)幼儿手工
幼儿手工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动脑动手能力,促进幼儿智力开发,开拓幼儿的创新与创新思维,对幼儿全面成长有着重大作用。民间工艺活动有剪纸、陶艺、布贴、书画等,将这些手工技术融入幼儿手工活动以建设民间工艺幼儿手工活动,创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一直以来,幼儿手工都是幼儿教育的特色活动,在幼儿成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民间手工工艺活动开发幼儿手工活动时,尊重每一位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接受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肯定幼儿对美的表现方式,从幼儿的兴趣入手,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手工活动。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幼儿自我表现的欲望,满足幼儿在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还能从不同角展示中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手工工艺,增强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幼儿日后发展。如,将彩陶工艺引入到幼儿手工活动中,聘请专业技师为幼儿进行陶艺授课,让幼儿动手制作瓶子、碟子、碗等物件。
(四)幼儿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丰富多样,每一个地区都有本土特色的音乐文化,这为幼儿音乐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了大量素材。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它的舞台表演以演唱、跳舞、科白等为主,可以深入挖掘戏曲中蕴藏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开发建设幼儿音乐教育资源。与此同时,教学中还要注重发挥戏曲本体价值。第一,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激发幼儿兴趣[3];第二,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第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等,激发幼儿表演欲望和歌唱能力,培养幼儿的艺术细胞,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丰富幼儿教育资源,提高幼儿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幼儿教育中,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用于幼儿文化、幼儿游戏、幼儿手工、幼儿游戏等多个课程,将优秀文化渗透于幼儿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开发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教育发展,同时实现幼儿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蒋瑶群.让游戏浸润乡土气息——农村幼儿园民间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xx,(01):225-228.
[2]蓝丽梅.基于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xx,(12):110-111.
[3]燕精晶.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xx.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7
【摘要】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比较广泛,特别是绘画艺术、传统的图文样、书法等具有中华特点的元素,提升了平面设计的中式风格,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平面广告;设计;运用
现代中国是一个具有多元化文化特点的国家,古今中外的文化不断的引入与融合,促进了文化特点的多样性,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往往利用文化的多样性去体现设计的独特性,在引起情感共鸣的同时,还能在审美视觉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平面广告的设计应用体现在多方面,本文主要分析绘画艺术、传统图样、书法的运用。
一、绘画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
绘画艺术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具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绘画艺术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和文化内容的载体,通过绘画艺术来体现绘画者的心志和情操,各个时期的绘画作品时代感非常强。而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可以利用不同特点的绘画形式,将艺术特点很好的以平面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绘画的表现力,将产品的特点与绘画的意境相结合,达到平面视觉传统。通常来说,平面视觉的文字内容相对较小,由于对平面视觉的观看时间非常短,所以需要利用视觉特点给消费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那就要求平面设计具备一定明显的特点。绘画形式多样,风格不一,所以在平面设计中,可以根据商品的不同调性来利用绘画艺术,例如设计上的中国,就利用了非常多的中国绘画元素特点,山水画,自然风光的写意,将绘画的视觉传统与平面设计所要传达出来的自然与美食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平面设计中利用中国的绘画元素,一方面是一种民族情感的传达,另一方面绘画的表现非常直观和形象,而且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消费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进行画面的解读,特别是对中国的山水写意画或者抽象画等,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对颜色、线条甚至是意境心情的特点来进行画面解读。
二、传统图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中国的传统图样应该说是最具有民族文化调性的一种中国元素,通过长时间的文化传承与积淀才能形成具有一定文化特点的传统图样,而且每一种图样都有其不同的内容传达与寓意,根据时代背景和经济特点,反应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式,也是一种时代特点,例如中国皇家的龙凤纹图样,传统的中国结图样,不仅仅体现的是一种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任何时期,都是一种喜庆和祝福的意思表达,象征着欢乐和祥和,因此在运用过程中,不需要解释,在用到某个中国传统的图样元素的时候,大家顾名思义的就明白了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红灯笼表现了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大红喜字是婚礼的欢喜美满,红旗飘飘代表的是国家的喜庆庄严……中国传统图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情节和文化特点,与社会时代背景密切相连,能够让消费者具有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因此在广告传达上能够很好地产生共鸣,拉近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三、中国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特点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审美以及思想意境传达的一种最高境界,是与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元素都不具备的一种文化特点。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书法中的运用,具有形态、结构和意境、气势的传达。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性的传达,具备某种思想情感境界,而书法同时又是一种文字组合的形式,其文字寓意也能够体现情感特点。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中国书法,可以将灵动的线条和遒劲的风格进行不同的意境传达,体现不同的画面风格及文化内涵。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舞动的中国”的设计,就是书法艺术与广告的完美结合,将奥运的精神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体现其深远的寓意,体现了对中国平安美好的祝福和炎黄子孙对奥运会最真诚的期盼与祝福。所以说在平面广告中运用书法艺术是一种具备中国特色的文化视觉传达,中国书法发展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特点,不同的书法形式体现的是不同的情怀,运用在平面设计中,一目了然,引发共鸣。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可以运用的元素多样,设计所反映出来的内涵也具较为广泛的意义。但是广告设计一般具有一定的商业性,通过广告创意,促进商品的营销销售,提高其产品的经济效益。另外广告设计也需要符合大众需求消费,利用中国元素的运用,可以让消费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切符合其消费习惯。中国元素具有较长的发展过程,能够较快地获得人们的认同,再加上中国元素的多样性,能够有效地提高平面设计的广告创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广泛的,而中国元素在经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汇集了各种文化精髓,对人们的影响至深。所以在平面设计中,运用中国元素的设计,能够较好的引起。
参考文献:
[1]姜列思.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08).
[2]付印平.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4(7):113~114.
[3]于璐.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7):10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8
【摘 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的发展,同时也对不同民族和地方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一方面我们加强了与国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给我们文化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为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很好的继承,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实现更好的创新,也有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从而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文化带来了平等交流的机会。世界各国文化都有优势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打开了人们的视野,为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关阔的平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悠久的历史,且具有一定的体系性。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国传统文化曾由开放走向了闭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脱节的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为我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因素重新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剔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其能够更好地接受洗礼,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更好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有着5000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久存不衰,不仅仅得益于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伟大实践,也和世界文化相互交流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流,这给世界文化的交流带来了机会,同时这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带来了机遇。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中华文化走上世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一些不良思想也随之传入我国,这些不良思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新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促进了人们在世界的范围内广泛的交流,使我国传统文化在汲取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达到霸权的目的,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实行所谓的“知识产权战略”,利用互联网传播美国的精神和文化,使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例如“肯德基”,“麦当劳”、“好莱坞”电影等。学术界和艺术界也是如此。西方的文化在传播方面利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提升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再加上其丰富的知识性,使其文化往往被广大人民接受,所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才能够风靡世界。西方这种强势文化“示范”效应,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弱化。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文化根基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因此,为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底蕴的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创新。
(一)采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方式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
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中华文化历来就是以博大的胸怀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该理性地对待外来文化,在立足我国具体国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在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不能被西方文化所“左右”,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根基。一个国家的独立,不仅仅是要保持经济、政治上独立,还要保持文化上的独立――民族文化及认同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认同的基础,是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中华文化要保持自己真正的本色,才不会在世界的大潮中迷失方向。因此,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政治信仰,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二)弘扬传统文化需要创新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坚持,但是不是一味的僵化,更不是抱残守缺。对待不适应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文化,我们要果断抛弃;对合理的、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我们要大力弘扬,并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更为开阔的视野,既要保持文化独立,又要使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我们要拓宽弘扬传统文化的渠道。充分利用现代的媒体、电影和电视进行很好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引导。
其次,还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之中、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之中,使传统文化真正内化于内个人的心中。再次,还可以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广大群众进行文化熏陶。例如,采取电影、小品等方式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还可以比如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家庭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定期开展各种亲和力较强的活动,如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增强群众对传统文化多方位的感性认识和兴趣,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真正喜欢和热爱。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健全适应市场需要的文化体制,同时更要保持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创新弘扬方式,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具有生机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9
京剧舞台将角色分为“生、旦、净、丑”这四品种型,在发明人物个性的过程中会运用共同的扮演手腕,将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角色划分为不同的行当。“旦行”是戏曲舞台中女生角色的总称,依照女性角色的特性、年龄以及社会位置的不同分类成不同的角色。因而,在戏曲舞台中,旦角主要分为正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等七大角色。
1 京剧旦行的分类
1.1 正旦
“正旦”又被人们称为青衣,在京剧戏曲中扮演端庄典雅、毓秀名门的正派人物形象,泛指戏曲舞台中的贤妻良母或是一些具有贞烈时令的女子,青衣以漂亮典雅的古打扮像著称,年龄多为青年到中年跨度不等,以长衫青褶子为主要服饰,故又称青衫。在戏曲演绎方面,正旦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步伐稳健、端庄,台词主以念韵白为主,这需求正旦具备较强的唱功用力才干将念白功、水袖功、台步圆场功倾情演绎出来。另外,正旦还要锻炼其形体身姿,只要具备了扎实的演绎功底,才干将妩媚大方,秀丽婉约,身姿漂亮的正旦形象展露无遗。在唱腔方面,正旦还要具备文雅细腻、甜美可人的流利嗓音。
1.2 花旦
花旦指在京戏舞台中扮演生动开朗、心爱天真且受过严厉封建礼教约束的年轻女子形象,扮相俊美大方,唱腔明朗爽脆,扮演作风自若洒落。例如,《西厢记》中生动机灵的红娘,《春草闯堂》中善解人意的春草,《拾玉镯》中的勇于追求幸福人生的孙玉娇,《金玉奴》中的具有激烈客观认识的金玉奴等正派花旦形象。[1]花旦以短衣裤袄为主要服饰,局部角色也会穿戴长袖,在演绎戏曲方面,花旦以念京白为主,同时兼并唱、念、做等多个动作,在扮演作风中大多数花旦都包含着生动开朗、动作矫捷机灵的特征。
1.3 花衫
花衫是京剧旦行中较为重要的一种角色,她不只要集唱、念、做、打、表于一身,还要在演绎作风上有所打破。也就是说,她们既要有正旦的端庄婉约,也要有花旦的生动开朗,聪明矫捷,还要兼备武旦的武打特性。早期的京剧戏曲只要正旦和花旦这两种角色,但随着京戏的不时拓展,花衫的鼻祖开创人王瑶卿老先生,逐步觉察京剧之中应该要呈现“花衫”这一类型的角色,扮演时兼备唱、念、做、打等全套肢体言语病使其同步进行。[2]在往后的岁月中,花衫得到了“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的发扬,他们为京剧花衫的角色演绎拓展了一个新的空间,塑造出一种文武兼备,“唱跳同步”的功力角色。例如,京剧巨匠梅兰芳在《霸王别姬》中所饰演的爱恨交错的虞姬,《天女散花》中的身姿轻盈、隽秀乖巧的嫦娥,《花木兰》中机智英勇的花木兰等经典花衫角色。
1.4 武旦
武旦与刀马旦跟生行中的武生相相似,但从所属内容上划分她们又都属于旦行。武旦泛指武艺高强的青壮年妇女,她们在剧目中多扮演侠女、名将、仙女、女妖等形象。武旦与刀马旦的出场、扮演都随同有繁华、激烈的武场节拍,以此衬托激烈的扮演氛围。与其他角色不同的是,武旦在戏曲舞台中以“武打”为主,扮演为辅,一身短打衣衫,轻盈干练,重在扎实的功夫技巧和铿锵有力的唱白,以及一种特殊的技术——扔出手。另一方面,短打武戏不会太注重人物的扮演与唱功。例如,《打焦赞》中武功非凡的杨排风,《虹桥赠珠》中威风凌凌的水母娘娘,以及《武松打店》中剽悍的孙二娘等“短打武旦”角色。
1.5 刀马旦
在戏曲舞台中,刀马旦的扮演者需求头顶盔甲、身穿大靠、武艺高强、提刀、跨马,这类角色通常都由女元帅、女将军或巾帼英雄所扮演。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复原故事情节,刀马旦在普通状况下都要骑着马,手持长枪或大刀,因而称之为刀马旦。例如,《杨门女将》中武艺超群、机智英勇的穆桂英,《樊江关》中的英勇不屈、身手非凡的樊梨花,以及《扈家莊》中美丽英勇、聪明机智的扈三娘等一系列刀马旦女性形象。[3]刀马旦在戏曲演艺方面,需求将唱、念、做、打同步进行,因而功架很重要。另外,在演绎过程中刀马旦必需要将人物气质、神韵以及威武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观众眼中展示出英勇机智的巾帼女英雄形象,这对女性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1.6 老旦
在京剧故事中老旦既包含了贫穷的老妇人,也包括了富有的国太,以至是迟暮老去的女英雄。因而,老旦是京戏舞台中老年妇女的总称。在演绎唱腔方面,老旦需求展示本人的真实嗓音,也被称为大嗓,但又不能像老生的嗓音一样平直、刚毅。这需求老旦演员具备巩固的唱念根底,将“音”与“衰音”互相分离,既要表现出老年妇女独有的声韵特征,同时又要与青年女性细润的嗓音有所分区。在扮演作风上,老旦的肢体动作也与青年妇女略有不同,为了突出老年人的体态特性,老旦在行走扮演的过程中,需求跨出“横八字步”的稳健步伐。
1.7 彩旦
彩旦属于丑行角色,在京戏中特地扮演滑稽、丑陋、幽默的女性角色,年岁稍大的妇女被称为“丑婆”,年轻姑娘被称为“丑小姐”“丑丫头”。在唱腔方面,彩旦需求运用本人的本嗓——大嗓,声音要洪亮、豪迈,不拘一格。在扮演套路方面,彩旦以说白为主,以念京白为规范。在肢体动作上,彩旦必需要显显露自然、滑稽、潇洒,不融于形势的作风特性。在服饰妆容方面,彩旦普通以夸大的妆容和艳丽的服饰呈现,表现出诙谐诙谐与滑稽搞笑的特性。
2 京剧旦行的根本功
京剧演员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唱、念、做、打,全都要依托扎实的根本功,只要根本功才干将漂亮大方的闺中小姐,或英勇机智的女将军演绎得活灵敏现。京剧旦角演员的根本功主要是练习旦行身体各部位的根本运动才能。锻炼身体各关节、肌肉的运动状态和对根本功动作技巧的驾驭才能、表现才能。根本功包括从头部到脚部,从伎俩部到颈部,从肩部到腰部,进行全面的力气、开合、柔韧性和关节灵敏性重点锻炼。根本功包括腰腿功、翻打功、顶功等一系列根底功夫。 2.1 腿功
京剧旦行演员的一切形体动作和扮演技术都需求有腿的深沉功底。不只武旦需求腿功力气,就是文戏旦行演员同样离不开腿功的练习。武戏对腿功的功底请求愈加严厉,以使腿部运动有足够的力度、速度和软度。既能控制抬、踢、跨、控、转、砍身、探海、飞燕、铁门坎等快速矫捷的`肢体动作,也能够在亮相跺泥时具有雕塑性的展示。[4]例如,武旦的“走边”表现夜建行走,机密勘察等动作。常常多用腿部功夫,如旁腿、正腿、十字腿、片腿、盖腿等。在《八腊庙》中张桂兰的“走边”,《棋盘山》的“女起霸”,《挡马》中杨八姐扮演的“马趟子”“扔出手”“圆场”和武旦的“控朝天橙”以及旦行的一切技术和技巧,这些都需求深沉的腿部功底的支持才得以完成,从而使角色姿势矫健,外型富有感染力。因而,腿功是根本功练习中最为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
2.2 腰功
戏曲旦行根本功中的“腰功”在锻炼中有着尤为重要的位置。腰是人体上下身的中枢枢纽。舞台上形体扮演的各种姿势都需求腰来控制和支撑,它在人物扮演中起着与各种角色和身段互相配合、互相衔接的作用。任何武戏翻腾扑感动作都是以腰为中心进行腾跃翻转。“腰功”分软度练习、力气锻炼两品种型。在锻炼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旦行演员的柔韧性,教员普通都会把初学者的学生关节从自然状态解放出来,增强形体运动的幅度,加强腰部锻炼的灵敏性和腰部韧性力气,从而进一步控制腰部这个身体的轴心,在力气和力度上收到良好的效果。“腰功”在京剧旦行的“武戏”“翻打”和“扮演”中运用普遍。例如,《昭君出塞》中,王昭君扮演的“马趟子”,《双阳公主》的“大漠盘鹰”爬升式的台步,靠功戏《战金山》《刘金定》《大破天门阵》《破洪州》《杀四门》《竹林记》等戏中的旦角均离不开“腰功”的积极参与。
3 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旦行的继承与开展
京剧考究唱、念、做、打四种根本形式的同步进行,但这四种艺术手法中,以唱为中心,只要唱才干将京剧的微妙和精华传播出来,也只要唱才干将温润细腻的京戏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唱腔是京戏演员陈说故事情节和内心感受的“白皮书”,因而古人将看戏称之为听戏。此外,京剧艺术家常常也是经过把握呈现不同的唱腔艺术,从而衍生出众多的京剧流派。
3.1 王瑶卿的继承与开展
京剧旦角是京剧各行中最引人注目、最为绚烂的角色之一,随着京剧的不时开展,旦角中的女性角色逐步成为京戏中的美丽代表。因而京剧旦角的唱腔也逐步显显露华美多姿、流派纷呈的情形。王瑶卿不只是一位出色的京剧扮演家、教育家,更是京剧戏曲的鼻祖代表,其培育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张君秋等多位著名旦角扮演巨匠,为我国京戏开展铺平了行进的道路,同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奉献。[5]在戏曲唱腔方面,王瑶卿继承与变革戏剧也是十分出色的,他师从谢双寿、陈德霖、田宝琳三位优秀的京戏教员,但又不拘于传统的唱腔表达,而是博采众长,在吸收京戏名家胡喜禄声调的根底上又交融了其别人的唱腔特性。王瑶卿创建的王派唱腔艺术,具有以声带情,深情并茂的艺术特性,他竭力反对大幅度的翻高嗓音和无限制的拖腔,请求京戏唱腔应该契合人物内心和情节的开展变化,并经过来唱腔的节拍处置和强弱处置贴合故事情节,使听众觉得一切流于自然毫无违和感。除了继承王瑶卿老先生在创新变革方面的成就,还发明了大量的新腔,被京戏界誉为“创腔能手”。他擅长研讨人物情感,察看人物心情的细微变化。例如,在白蛇传《祭塔》一戏中有大量的“反二黄”,假如不能温柔处置,曲调就会变味。因而,王瑶卿以为假如主角白素质只是一味地哭泣傻唱,自然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同,若在唱腔中深切地融入白娘子的情感,那就能感动观众的心。
3.2 梅兰芳的继承与开展
京剧巨匠梅兰芳在我国京剧行业的突出位置是显而易见的,在京戏演绎方面,梅兰芳先生既吸收了众多前辈的声调精髓,又在其教员王瑶卿的声调根底上做了诸多的创新和改良,为了将本人设计的旦角新腔推向台面,梅兰芳先生总是要重复试唱、练习,力图新腔唯美圆润。
以《穆桂英挂帅》为例,梅兰芳先生在剧中饰演“花衫”穆桂英,在《挂帅》一场中以[西皮慢板]唱道:小儿女探军情尚无音信,画堂内单独个暗地沉吟;怕得是奸佞臣又来寻衅,损折我杨家将历代英名。梅兰芳在戏曲中运用了慢板,营造出低缓沉郁的凝重气氛,加重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将穆桂英忧虑一双小儿女的心情和奸佞寻衅的忧国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唱腔方面,梅兰芳运用了若隐若现、断断续续的“慢腔”和诸多华美的高音以及细腻多变的小腔,既升华了深沉的意味,又能使朴素的声调霎时迸发出激烈的感染力。在京戏的继承与开展方面,梅兰芳在前人根底上,将唱腔特性集中在人物身份、性格、剧情表达上,并将多种戏曲元素融入梅派唱腔中,发明出诸多丰厚的新段子和新声调。
3.3 张君秋的继承与开展
在京剧旦行的继承与开展之中,当代京戏扮演巨匠张君秋为了能更好地诠释张派唱腔的优势特性,张君秋不只在前辈的唱腔技巧中溶了本人的戏曲特征,还汲取了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各派旦行的优秀传统。从丰厚的舞台艺术中寻觅新的灵感,经过多方面的创作与加工最终构成了华美多彩,独具特征的张派唱腔艺术。例如,张君秋在演唱《宇宙锋》《霸王别姬》《奇双会》《生死恨》等一系列京戏时明显地吸收了梅派唱腔中华美大方的抒情特性。随着张君秋京戏事业的不时开展,他在之后的京戏《望江亭》的[南梆子][原板]诗文会的[四平调]中也同样吸收了梅派唱腔雍容华贵的作风,但此时的张君秋曾经纯熟控制了各种演唱技法,构成了张派唱腔的雏形。除了兼容梅派唱腔的作风,张君秋又对程派唱腔那腔婉转迂回、细腻唯美的声调做了大量的调整。例如,在京戏《楚宫恨》的[二黄慢板]中,张君秋在本人的演绎作风中,恰当地融入了程派唱腔中一唱三叹。若隐若现,声断情不时,神韵深长的声调特征,似伤情,似感念,使听众在沉郁顿挫的节拍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变幻多端、情感细腻的演唱中。刚毅爽脆,开门见山,明快明晰、节拍灵敏是张派唱腔艺术的一大特性,为了全面拓展张派唱腔的扮演技法,张君秋也恰当融入了荀派唱腔的艺术特性,添加其唱腔中理性柔媚的成分,使唱腔音色极富荡气回肠的魅力与神韵。例如,在京剧《西厢记》哭宴中,“斟满酒不由我离情百倍”就是个明显的例子,其中包含了诸多荀派唱腔的理性特性;再如在《状元媒》的[二黄原板]中“自从那日与六郎阵前相见后”无论是[原板]还是[四平调]的运用手法都合理地发挥了荀派唱腔的优势。张派唱腔常常能在原有的作风根底上进行二次加工创作,从而构成新颖别致、博采众长的旋律特性。
综上所述,京剧旦行是技与艺的分离,是京剧中特有的女性角色的总称,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行当之一。旦行各个角色的第一任务就是在剧目中演绎鲜活的舞台人物形象,好的舞台人物角色与形象可以为剧本带来更好的艺术效果,而剧目角色除了唱、念等要素之外,扮演也是剧目的重要组成局部,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影响要素。京剧旦角行旦,经过本身的表现变化来调动心情变化,以恰当的心情变化来调动外在表现方式,所以想要表现得圆满,这需求练习扮演的角色。因而,京剧旦行是在一出剧目中起重要的作用,她的人物形象能否有神韵关系到整部剧目的艺术效果。此外,需求将其重复浸透与揣摩,抓住精华,控制规律。同时还要不时地提升本身的艺术涵养,这样才干将京剧艺术更好地表现出来,并传承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0
这个学期我选修了古代神话传说与艺术这门课,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以及老师精彩的讲授,我对古代神话所具有的特殊魅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中国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化与历史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口耳相传或者文字记载等各种形式流传。神话故事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古代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夸张的虚构了一些诸如创世的神仙、破坏人间的鬼怪之类的形象,并且把自然力拟人化。
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是不同的,他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西方神话则是严密体系,而中国神话是零散体系。中国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其中绝大部分的神话具有极为鲜明的尚德精神,还有对人间美好爱情的向往,这些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的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渊源关系。同样,不少神话故事直接引发了作家和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为他们提供了艺术创作素材。同样,艺术家们诸如《精卫填海》《白蛇传》《嫦娥奔月》之类的历史神话传说作品问世,也能更好的宣传我们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道德情操。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同样也积淀了代代传承的中国神话,中国神话传说不仅有对艺术家的灵感的启迪引导,同样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艺术素材,由此可见,神话传说和艺术创作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现以徐悲鸿的作品《愚公移山》为例,分析中国神话传说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关系。
愚公移山是我们中国家喻户晓的励志神话故事。它宣扬的是一种不畏艰难,有恒心,有毅力的品格,通过这个神话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固有的英雄气概、崇高的理想、博大的智慧、美好的追求以及为真、善、美献身的精神。我国著名作家、评论家茅盾就曾说过:“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愚公的精神坚定不屈,坚持不懈,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人们坚信神话中愚公精神的现实存在,这也引发了正处在抗战时期的徐悲鸿的艺术创作源泉。
《愚公移山图》极具现实意义。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诗哲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在印度,他创作了3幅《愚公移山》。徐悲鸿之所以钟情于愚公移山这个传说,可以说这是源于他的抗日情结。几幅《愚公移山》的画面以艰苦卓绝的精神和必胜信念震撼人心。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徐悲鸿是想以自己的画笔为坚强不屈的同胞写下无愧于时代的伟大形象。因为徐悲鸿相信,中国人民以愚公移山精神经过艰苦奋斗,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画家徐悲鸿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和毅力。从他的画面空间布局来看,
他做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不一,或瞠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动态都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老翁似乎正语重心长的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
愚公移山这个古代神话故事不仅激发了画家家徐悲鸿的艺术创作灵感,而且在戏剧上也给众多艺术家很多创作灵感。
“愚公移山”这样一个流传久远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过去从未在戏曲舞台上有所呈现,豫剧《愚公移山》恰好填补了这一不该空缺的空白。大型抒情寓言豫剧《愚公移山》以其磅礴的气势、震撼人心的`力量,获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文华奖。今年8月,《愚公移山》又参加了“向祖国献礼――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省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于8月20日、21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了两场演出,得到首都观众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豫剧《愚公移山》的艺术家们驰骋想象的翅膀,运用寓情于理、寓真于幻的手法,对寓言的情节格局、人物关系进行了大胆的丰富和非凡的改造,设置出坚实而鲜明的戏剧冲突,确立了最高任务、总体悬念和鲜明的动作线。全剧没有停留在是“移山”还是“搬家”之类的概念层面的争论上,甚至没有多少移山场景的正面展现,而着重于展示描摹移山过程中以愚为主的各类人物的心灵、精神、情感、命运的图景,编织出冲突强烈、情感沸腾、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好戏。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代的艺术创作可以借助中国古代神话为依托,使得艺术作品通俗明了,增添内在精神气质,并适时宣扬自古积淀的传统美德,以激励他人。同时,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借当代艺术的创作更为世人所熟知并发扬光大,成为神话传承的另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
在对商品包装设计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积极应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提高商品包装设计质量的同时,可以增强商品包装的应用价值,保证能够提高商品包装设计的经济效益,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商品包装设计概括
在商品包装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全面遵循商品包装设计原则,并且掌握商品包装设计元素的构成技能,以便于提高商品包装设计质量与效率,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
在对商品包装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包括:首先,商品包装设计要符合我国的国情,从宏观角度上讲,商品包装设计人员要全面分析我国资源条件、政治情况与居民文化水平等之后开展设计工作,保证可以提高设计质量。其次,商品设计人员要全面考虑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可以积极了解我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商品包装图片,同时,还要根据对人们经济能力的分析,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最后,商品包装设计人员除了要考虑到美化商品外观之外,还要重视商品包装价值,从促销角度分析设计工作,保证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提高其经济效益。只要商品包装设计人员遵循这几点设计原则,就可以有效开展设计工作,并且发挥商品包装在商品销售中的优势,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商品销售过程中,包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视觉吸引力与销售力,在对其进行美化之后,不仅可以提高商品的知名度,还能有效提高商品的经济效益,达到良好的销售效果。商品包装是商品的“推销员”,在对其进行构造与设计过程中,可以有效向群众传达商品的信息。在商品包装设计人员执行工作期间,必须要保证商品包装的经济性,促进其受众效果得到提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不断提升,对商品包装设计也越来越重视,然而,很多商品包装设计人员开始应用西方的设计元素开展设计工作,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减少,导致商品包装设计出现西方化现象。这就需要商品包装设计人员可以在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应用效率与应用质量的情况下,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保证可以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二、商品包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措施
在商品包装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应用,保证可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提高商品包装设计质量与设计效率。具体设计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一)包装造型的设计
商品包装造型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因此,在商品包装设计期间,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商品包装造型的设计。一般情况下,设计人员会利用美学知识与艺术元素等对商品包装造型进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诠释出商品包装的设计主题,借助物质形体揭示商品包装的文化意蕴,同时,也可以与消费者产生良好的心灵感应,吸引消费者购买商品。然而,当前人们的需求呈现个性化的发展形态,要想满足人们的需求,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全面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在促进人们消费的基础上,提高包装设计质量与效率。例如:在药品包装设计的时候,相关设计人员可以将药品造型设计成为酒葫芦。同时,在设计饮料造型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三足鼎元素对其进行设计,进而提高商品包装设计质量。
(二)现代化包装设计中传统色彩的应用
在包装设计中,色彩是设计工作的语言,巧妙应用色彩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并且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使消费者愿意购买相关商品。因此,在现代化包装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色彩的应用,保证可以发挥色彩的.抽象作用,凸显出包装设计的灵魂。同时,设计人员还要分析人们的色彩心理定势,在对产品进行色彩渲染的情况下,可以将其有效的推销给消费者。例如:在设计年货包装的时候,相关设计人员可以利用红色对其进行设计,在体现出喜庆的红色风格情况下,可以衬托出新年的喜庆氛围,有效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三)商品包装设计中中国传统图片的应用
在包装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还要重视中国传统图片的应用,保证可以将其作为商品的视觉符号,传递设计人员的意念,并且利用图片提高商品包装装饰性效率,揭示出商品精神层面的内涵。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商品包装图片的设计,将真挚的情感传递给消费者,建设属于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沟通体系,在提高消费者视觉欣赏质量的基础上,引导消费者对商品产生认同感。同时,商品包装设计人员还要重视中国传统图形元素的分析,并且科学、合理的应用在包装设计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图片的作用,例如:在商品包装设计中添加剪纸图片、纹饰图片、金石图片等,可以有效提高商品包装设计效率,增强商品包装设计效果,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商品包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字的应用
中国独特的汉字是能够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设计人员在进行字体设计的时候恰当加入中国符号,让包装中的文字合理的传达产品信息。书法字体在商品包装中应用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书、楷书、甚至是篆书的应用,可以让商品包装具有浓郁的中国味。但是在使用的时候字体不仅具有艺术性同时也要注意文字的识别性,例如草书和篆书,普通消费者较难识别,需要经过设计让文字简单易读而且又具有“草书味”“篆书味”,增强商品包装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结语
在商品包装设计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在提高商品设计质量的同时,增强商品包装的销售价值,保证可以充分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商品包装设计人员还要遵循相关设计原则,不断提高设计工作的科学性,达到良好的设计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2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历史积淀后形成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将传统元素提取并应用于现代设计当中,不仅能够将传统文化发扬并传承,而且对其也是有效的保护。本文通过对现代玩具中传统元素设计理念方式的实例研究,旨在对玩具设计师以及其他领域的相关设计者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掀起了一股新的风潮,“复古文化”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并愈演愈热。那么,在这样一个良好的背景下,如何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以此推动产业的发展并弘扬中国传统特色与风格,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
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中出现了很多经典的艺术形象,按照表现方式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平面艺术和立体艺术两大类。对于现代设计来说,在设计过程中完全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很多元素进行再创造,例如我们可以将传统纹样的造型进行提炼并塑造,然后将其运用到装饰设计上,以表达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产品的设计理念是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是产品实现“存在”的基础。现代的产品承载的不再只是单单的功能和形态,它更是成为了设计理念的载体。下面仅以产品设计中的玩具设计为例,进行4种融合传统文化的设计理念的分析:
(1)表现传统元素的设计理念。玩具的形象感,是它本身给予人最直接的感受,或英姿飒爽,或憨态可掬。这些形象一直被赋予着特定的象征代表意义,将它们进行玩具化的设计,设计出的产品能够更被消费者所接受,产品也可以使其产生形象背后的联想。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的设计是典型的代表。五个形象中有四个都是来源于中式的动物形象:熊猫,燕子,羚羊,鲤鱼。福娃贝贝的设计灵感源自传统年画,鱼纹纹理,水波纹理,寓意着繁华景胜;福娃晶晶自然是大熊猫的形象,而它头上的配饰形象取自于传统瓷器的莲花形态,寓意着欢乐;福娃迎迎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藏羚羊,寓意着健康;最后的妮妮的设计灵感是传统的雨燕,寓意着幸运。
(2)材料选用的设计理念。材料的选择运用是现代玩具设计环节中需要十分重视一项,对于材料的选择及其运用,都是需要考虑的重点。中国传统材料元素包括竹材、木材、陶土、丝绸等,其实我们小时候在街边经常看见有竹编手艺人,用竹子在进行各种动物,植物形象的编织,这便是传统材料在玩具中最原始最基础的体现。所以在人们的心里,传统材料大多和传统手工艺联系在一起,但现在有了高科技的生产水平,再结合传统的文化底蕴,工业产品也和老式的手工艺品一样精致和富有情趣了。
现在在北京三里屯商业中心里,矗立着很多中国设计师和德国阿迪达斯公司合作的玩具人偶雕像,这些雕像无一不时尚可爱,充满现代流行的元素,但是他们的材料全部是用中国传统瓷器烧制的,这样的玩具设计,就是把传统元素和现代玩具最完美的结合。
(3)融入历史故事的设计理念。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许多的传说、故事,以这些文化资源为素材将其与玩具设计相结合,能够使儿童在游戏中对传统文化耳濡目染,起到学习的作业。同时对传统文化也有起到了传承作用。
风靡桌面游戏界的一款名为“三国杀”的桌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以三国的历史为文化背景,将其融入进桌面游戏,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向玩家展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三国人物形象和一段段跌宕起伏的三国故事。“三国杀”中每一位游戏角色的`技能都能在他的生平事迹或性格特点中找到设计原型。很多游戏玩家本身并不了解三国知识,但却从游戏中获知了诸如“刮目相看”、“草船借箭”等典故。
(4)体现思想的设计理念。其实,传统文化不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思想,也是一种文化,中国文明中有很多深藏其中的文化,艺术及哲学内涵,例如那些著名的古代哲学思想。所以,传统文化元素并不能仅只是简单的复制挪用到现代玩具设计当中,而是应该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其中的精髓,然后通过现代设计方法给予它全新的内涵。
七巧板、九连环、华容道、鲁班锁是智力玩具中的典型代表。启迪开发智慧是玩具功能重要的一项,而智力玩具中包含的“以退为进”、“此消彼长”等哲学思想,而这些思想通过人们对玩具的把玩,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人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结语
本文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入手,归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玩具设计的融合运用,总结出了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玩具设计的四种设计方式理念。
玩具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艺术所共有的普遍特征,同时还具有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玩具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将玩具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从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并在其中耳濡目染,从根源上进行文化的传承发扬,也是为了创造具有传统特色的现代玩具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3
在国学热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学。不仅名家学者们发表鸿篇高论,普通的国学爱好者也有着自己独到睿智的见解。文化中国国学馆愿为这些国学爱好者们提供一方讲坛,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编者按
中国的国家历史自夏起至今已四千余年,历朝历代为了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化,各有各的治国方针,但总体看来不外四种方式:神治、德治、人治和法治。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便不可为。
一、 神治和人治:
所谓神治,以神为国家信仰的治国之道;所谓人治,以统治者为国家信仰的治国之道。
神治世界,大约位于三皇五帝以巫主政时代;人治世界,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占据二千余年封建统治。
神治和人治之道已被历史和现实摈弃,此文不再“复辟”。
二、 中国法治理论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既强调君主专制,更强调完善法治,“缘法而治”,以法治国。法家认为,法治具有传统礼治无法比拟的公正性,法是国家颁布的准则,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公”利,具有公开、客观、公正的特点和效果。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法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元前536年(郑简公三十年)三月,郑国执政子产命令把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
战国时期,魏国李悝总结春秋以来各诸候国立法经验,著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是谓《法经》。
三、 孔子单一德治实践的失败及老子对道德的总结:
1、《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適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离开曹国来到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讲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加害孔子,就把那大树给砍了。孔子只好离去,弟子说:“我们该快一点走!”孔子说:“上天既然赋了道德使命给我,桓魋他又能把我怎样?”
2、《论语》: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来治理国家,我一年就可以有个样子,三年的话功业会大有成效。”
3、《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於是孔子去陈。”
可见孔子在陈国三年里“以德治国”的失败。
4、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
失道者才求德。而“失道寡助“也说明了单一德治的此路不通。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只有上德不德时,就会有道。下德不失德时,就会无道。
四、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对一个现代国家的治理方针来说,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平等性、公开性、应当性是依法治国的特征。
而道德的概念:“道者,路也”,“德者,得也”。《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如一切都能按一定的原则去做,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德因此成为立法、执法、守法的基础。
对于维护和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来说,法治和德治都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法律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依法治国,避免了随意性和任意性,保证了国家机器有秩运行和人的合法权益;道德依靠社会舆论、人的价值判断、人的良知和传统习惯来维系。
法治必须要发挥德治的作用,需要德治的支持和配合。
德治必须发挥法治的作用,需要法治的保障和辅助。
依法治国则致力于通过约束群体的外部行为,建设群体的行为文明,开掘群体的内心文明。以德治国致力于以建设个体文明而促进群体文明。
法治和德治兼治,是一种标本兼治的强国至道,强调和规范人与群体的权利、义务和意识行为。两者相得益彰,大道至止也。(作者:古越中兴? 原题:《强国至道: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4
[摘 要]在辩证唯物主义领衔下,有一个包括实证主义、人文主义在内的策略论群体,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策略论,这些策略论是相互联系的,他们的结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充实和完善。
[关键词]策略论 辩证唯物主义 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
[] A [文章编号] 20xx-3437(20xx)14-0027-02
策略论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是指导策略的理论,与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相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一个复杂的策略论系统,我们一般可以从哲学流派上粗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等策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有定论的策略论即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是一门具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的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主要课程和领衔课程。但是,在文化哲学的视阈里,我们还可以借鉴别的策略论,如实证主义、人文主义,从而获得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策略论群体,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
一、文化、文化哲学和文化教育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分为形上和形下两个层面:其形下者大致包括知识(理论)、制度和器物(技术)三个领域;其形上者为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在这里,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的形而上决定着知识、制度和器物等形而下,在文化中处于灵魂地位。
文化哲学是哲学角度的文化研究,其研究要求以哲学的方式面对文化。文化哲学是一种功能性哲学范式,它不是把对象世界看成是与人无关的独立自存物,而是把它们看作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是人类符号化活动的成果。在文化哲学范式中,对象世界摆脱了其直观性、外在性和僵化性。文化哲学认为,不同的文化形式不是给定之物的映象,而是人类精神实践的客观化形式和人类创造性的显现。
文化和知识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全面与片面的关系。文化教育就是把教育的内容当作文化的教育,这是对长期以来把教育当作知识传授的一种颠覆。在文化范畴谈教育,就是变知识传授为文化宣传、变知识灌输为文化探讨、变知识授受为文化交流、变真理服从为思想理解,如怀特海所说,“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
二、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是思政教育的根本
辩证唯物主义策略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灵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策略论。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历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重点课程以领衔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策略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就是要把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学策略上。辩证的.教育,就是要注重无所不在的辩证法,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灌输与接受、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教书与育人、求知与做人的关系,创造出讲授法和自学法、灌输法和探讨法、科学实证法和情感认同法、应试教育法和素质培养法等一系列的具体策略。
把辩证唯物主义用做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策略论,要懂得用好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因材施教的观点等是这个策略论的具体阐释。
1929年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毛泽东提出了教学十原则,俗称“十大教授法”,其内容是:1.启发式(废止注入式);2由近及远;3.由浅入深;4.说话通俗化(新名词要释俗);5.说话要明白;6.说话要有趣味;7.以姿势助说话;8.后次复习前次的内容;9.要提纲;10.干部班要用讨论式。“十大教授法”闪烁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这些原则和策略目前仍不过时。
三、用实证主义指导思政教育实践
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上的先决作用,排斥形而上学传统,在本体论作用上是唯物主义的。实证主义作为一个策略论能够独立存在的理由,在于它具有理论的自恰性和视角的独到性。马克思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和学说与实证主义的联系,但是他认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唯一的科学就是历史科学,这正是他的实证主义态度。何以如此?从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实证主义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实证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策略,如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践法,是量性研究的基本策略,广泛应用于理科和工科课程教学,但是它同时也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近现代史,本身就是实证的历史科学,我们在教授这些课程的时候,主要应该采用的思想策略就是“是什么”的事实教育,而不是“如果……那么……”的理性推导。
当然,这并不等于对于这些政治理由,我们不能找到历史的必定性,回答“为什么”。实证主义策略论的自觉,就是要求我们知道怎样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注重历史事实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做大量理性的推导和假设。太多的假设不但与实证主义的态度相左,而且也容易滑向唯心主义。
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本身就经得起实证。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实证来检验。因为学校的工作,不仅是为了传授学生以知识,还包含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证主义策略论可以成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成绩与实际表现结合的策略依据。
四、用人文主义引导学生理解思政
马克斯·韦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策略论传统,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理解的策略”。人文主义的文化教育观点,是后现代重要的教育理念,为针对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构建文化哲学理念下人文主义的思政教学策略论体系,就能重新审视逻辑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教学法、实地教学和文献教学法等思政教学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5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逐渐转型, 同时, 个体的人格也面临着由传统人格向现代健全人格的转型,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 其人格的转换值得深层次地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来看, 健全人格是一个由多种特质组成的平衡系统, 并且深受传统文化、社会转型、大学生自身特点三者的影响, 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在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过程方面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传统文化; 健全人格;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在众多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 处于人格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从而引发道德观念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弱势心理滋生、诚信缺失、厌学情绪等消极现象。[1]健全的人格体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个人培养的价值取向、基本准则, 具有明显的时代和民族特点。有关健全人格科学的研究发端并成熟于西方, 我国对健全人格的思想的研究源之已久, 但是系统科学的研究尚不成熟。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 西方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可能缺乏适应性, 因此, 需要发展本土的健全人格研究。在目前形势下, 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成为当前亟须探讨的问题。
一、健全人格的界定
近年来, 随着人格研究的不断深入, 消极心理研究取向向积极心理研究取向转变, 健全人格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 与它含义相近的概念还有完美人格、理想人格、和谐人格等。诸多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对健全人格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教育学家认为, 健全人格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是一个人对外界环境适应的过程。心理学家对健全人格的研究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 并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成熟人格应该具有六项标准;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 健全人格的人应该具有五项标准。可见, 诸多学科不同视角的研究并没有把健全人格的界定统一化, 而是作为一种观念和思想来阐述。有的学者尝试着给健全人格下定义, 其中, 高玉祥提出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 他认为健全人格是一个由多种特质组成的结构系统, 只有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和特质都得到健康、均衡的发展才能称之为健全人格。也正因为人格是由多种特质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这个概念很好地诠释了健全人格的本质。
二、大学生健全人格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理论
“健全人格”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我国有较长的历史,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对健全人格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儒、释、道三个方面。儒家的健全人格是圣贤, 追求“仁”;佛教健全人格是超尘绝俗的超人, 追求“明心见性”;道家的健全人格是隐士, 追求“无为”。近代以来, 教育学家蔡元培提出了“健全人格培养理论”, 把健全人格分为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四项。此外, 迄今为止, 很多相关专家、学者研究健全人格, 其中不乏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着手的研究。
(二) 大学生与健全人格
社会的发展和转型给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在人格教育失衡的背景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有助于弥补当前人格教育的缺陷, 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诚信和谐的关系, 弘扬民族精神, 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 在西方健全人格研究的基础上, 国内开展了大量的本土化研究。一方面, 加快西方健全人格的理论、测量工具的引进。例如, 大五人格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 (16PF) 等人格问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使用。另一方面, 本土化研究创新成果初见端倪。王登峰等人利用词汇分析法得出了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结构;[2]李祚山通过内隐观研究, 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健全人格的六大特质;[3]程科等[4]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编制了《大学生健全人格量表》。
三、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 中国传统文化
人是社会的人, 人与社会互相影响,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与所处的社会文化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人格亦是如此, 要理解富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人格概念和人格特质, 就必须探讨熏陶和塑造人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势必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表现在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 并与西方人格结构具有显着的差异。例如, 王登峰等人[5]研究得出的中国人“大七人格”中的“精明干练—愚钝懦弱”“淡泊诚信—功利虚荣”“善良友好—薄情冷淡”三个人格因素为中国人所独有, 而基于西方人的研究得出的人格结构中没有对应的成分。
(二)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转变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迅速, 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国外多种文化涌入, 个人英雄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等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引发了我国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过去的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认知方式和道德要求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转型期, 社会所制定的规则具有滞后性, 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 互联网迅速发展也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知识的快速更新, 另一方面使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无法自拔, 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新速度变快但极不稳定, 极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 从而造成人格的扭曲。
(三) 大学生自身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这个群体正处于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青春期, 生理上的变化会引起心理上的变化, 会过分地关注自己, 猎奇心理凸显, 这导致当代大学生易受多种文化的影响, 出现思想多元化现象。一个人的阅历是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融入整个社会中的经历以及所获得的经验的集合, 这对个人的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青年人阅历少, 所经历的挫折也少, 这就使得他们容易感到挫败和迷茫, 从而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途径
从系统分析的观点来看, 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过程。在个体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认知模式、意志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因此, 我们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针对这四方面提出科学的方法来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 激发内省, 改变不合理认知信念
认知心理学认为, 引起情绪困扰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 而是人们关于此事产生的不合理信念, 因此, 想要改变情绪就要从改变认知、构建合理信念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格培养方面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提出了“内圣外王”的人格发展模式, 注重在认识心理现象的过程中将内省方式与践行方式结合起来, 促进人格的形成。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 是由于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一旦个人利益受到触及, 其心理状态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大学生的这一问题, 可以结合传统心理治疗方法, 如正念疗法进行内观和内省, 发现自我认知的误区, 分析目前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构建合理信念, 增强自我效能感, 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健全。
(二) 运用中庸思想, 调整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 拥有积极情绪的个体在归因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应激方式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表现, 从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而当代大学生由于个体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极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进行情绪调整, 例如:情志相胜疗法, 该疗法运用“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情志相克原理,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这种疗法能够快速而有效地治愈患者情志疾病;沙盘游戏治疗, 该疗法融合了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让来访者在制作沙盘的过程中释放消极情绪, 发挥自愈的能力, 重构积极的自我意识, 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 运用积极暗示, 激发意志力
健全人格由完美的道德组成, 而具备完美的道德就需要我们发挥意志的作用来控制个人欲望, 遵守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则。现代心理学表明, 人的意志和需要都影响着人格的形成, 而个体合理需要的满足是现代人格健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加强意志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在日常生活中, 要注重“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而文明, 应乎天而顺乎人”等精神的培养, 通过行为实践、行为训练等开展积极的心理暗示, 增强个人意志力, 从而推动个体人格的进一步健全。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13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03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4-01
浅淡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10-06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4-01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论文10-08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论文10-07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字10-0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