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时间:2024-06-21 16:06:21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精品]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精品]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

  论文关键词:井陉拉花;保护与传承;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

  论文摘要:井陉拉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外,还具有良好的健身意义和推广价值。将井陉拉花引入高校课堂并加以推广,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使大学生身心得到锻炼,同时也利于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可从题材、表现形式、动作设计风格等方面对井陉拉花进行传承与创新。

  历史悠久的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是河北三大优秀民间舞种之一,形成并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井陉拉花因其独具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民族艺术精髓,20xx年被国家列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使井陉拉花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保护并得到广泛的推广,继而探索一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我们试对井陉拉花引人高校课堂进行探讨。

  一、井陉拉花的艺术风格与推广价值

  并陉拉花起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时的街头广场花会,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多样的艺术形式。其舞姿柔健,屈伸大度,抑扬迅变;其韵律优美,节奏欢快;其曲调悲壮,婉转悠长,给人以空旷幽谷之感。突出的地域特征,刚柔并济的舞姿,明快活泼的生活情趣,使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的优秀民间舞蹈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有着重要的体育训练价值。

  井陉拉花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遵循民间舞蹈的发展规律,井陉拉花的舞蹈动作同样是从人民的生活中提炼、加工、美化而来,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生活情趣。她以“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上身动作以肩为主,肩部的顶、拧、耸、压和手臂的点、提、拉、抠、翻最能突出拉花风格;下身以膝部屈伸贯穿始终,形成刚柔相济、粗犷含蓄的艺术风格。总体上说,女性舞姿美丽大方,稳重优雅,既有身段之美,又兼气韵之妙;男性舞姿伸展大度,潇洒自如,既现阳刚之气,又透苍凉之风。

  井陉拉花除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性外,还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通过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为动作主线,不仅突显拉花的风格,而且有效地提高舞者的上肢力量和全身整体的灵活性,增强人体四肢与躯干及全身的协调能力,使参与者身体得以全方位的运动和锻炼。同时,在表演过程中,灵活多变的队形,舞者间的默契配合,可以培养出舞者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的艺术在民间、在学校都具有良好的健身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井陉拉花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将井胫拉花引入高校课堂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这一即将失传的民间舞蹈艺术,井陉县政府通过组织各种层次的拉花歌舞表演队,举办各种形式的拉花民间艺术活动和比赛,对拉花民间艺术进行了积极抢救和整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何更好地使井陉拉花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保护并得到持久而广泛的推广,继而探索一条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将包括井陉拉花在内的非遗项目引人高校课堂,让高校肩负起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动态传承,这一探索应是一条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途径。

  高校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一,高校在民间文化资源的普查、挖掘、研究、整合,以及文化传承、发展、创新方面有着极其有利的条件。其二,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充当“演员”与“观众”,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人才保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人校园,不仅可以使当代大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域文化,欣赏民间艺术,发现民间文化美的真谛,看到隐藏在民间故事后面真实的民间和人生;而且有利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先进文化,扭转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

  国内外许多学者通过对从事健身舞蹈的能量代谢率、能量消耗和运动心率变化等生理指标分析,认为健身舞蹈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而井陉拉花属于健身舞蹈类,是一项效能很高的有氧运动。经常参加拉花表演与练习,能够迅速消除人体内的过剩脂肪,增强人体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代之以健壮的肌肉组织,使软化、迟钝和缺乏活力的肌肉重新变得充满活力和具有弹性。同时,对于解除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压力,缓解身心紧张和疲劳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将井陉拉花引人高校,不仅可以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教育的作用,而且还将对大学生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面临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当今我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高校保护和传承井陉拉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普遥的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存在于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的人类文化实践方式与艺术表现形式,如:舞蹈、皮影、剪纸(技艺)、民族体育活动等。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挽救,是我们对文化传统应有的尊重,同时也起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传媒与市场化、娱乐化的冲击,民间传统的文化生态正在被破坏,趋于灭亡、失传的境地。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们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常山战鼓、昌黎大秧歌、永年太极拳、井陉拉花等项目,知之甚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多是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体,因而就更谈不上对井陉拉花这一传统的.舞蹈艺术的兴趣、认知及深人学习。因此,在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形势不容乐观,前景任重而道远。

  (二)生存土壤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必然条件是其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而社会生存条件的改变必将改变和影响其生存状况。现当代社会的文化主导形态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且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冲击,这些都将导致井陉拉花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加之现实生活中,井陉拉花的传承人越来越少,保护观念存在误区,许多人只是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待井陉拉花,忽视其文化价值。因此,井陉拉花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窘境。

  (三)井陉拉花动作设计难度大,表演形式复杂多变,限制其进一步推广

  井陉拉花虽属秧歌舞的范畴,但它又有显著的自身特点。传统的井陉拉花表演人数为六人或十二人,取“六合同春”之意。演员手执道具各有其象征:伞—风调雨顺;包袱(现不多用)—丰衣足食;太平板、霸王鞭—四季平安、文治武功;花瓶—平安美满。由于井陉拉花艺术性强,动作难度较大,大学生学习有很大的难度,使大学生的参与规模受到限制。同时,传统井陉拉花的表演,所用道具较多且相对考究,也给井陉拉花在高校的推广形成一定的财政压力,限制了井陉拉花在高校的广泛开展。

  四、井陉拉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以“原生态”价值取向“再造”民族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优势,体现着高校引领文化的应有之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融人更多的现代科技与人文理念,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使井陉拉花更好地融人高校,使原生态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由于社会风俗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题材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因此,井陉拉花要在题材上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突出现实特点。

  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在不断追求物质文化的同时,愈加重视自身的健康状况并希望拥有强健的体魄。因此,井陉拉花应在原有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使其大众化、普及化,并将其楔入传统校园节日文化中,建构新的文化生态。

  风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和符号。在突出表现井陉拉花风格的同时,可将井陉拉花的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等典型动作融人校园健美操的表演之中,利用头、眼、身、手的配合,表现井陉拉花动作的力度和协调性,形成健美操的一种独特的风格。再配以井陉拉花独有的音乐旋律,使大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增强了对动作的理解与表现,在创造美、欣赏美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而井陉拉花的艺术魅力也得以在校园文化载体上充分展现。

  健美操练习形式多样,运动量可大可小,是一项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以及体质状况的健身项目,能够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具有广泛的社会推广价值。利用健美操动作丰富、编排灵活、容易掌握的特点,将井陉拉花的表演动作按不同动作类型,编排成若干小节,使学生可根据锻炼的需要随意增减。加以动感强烈的现代音乐元素,井陉拉花这项传统艺术的瑰宝一定会绽放出灿烂的青春活力。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文化多姿多彩。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井陉拉花,通过在高校的转化创新,会形成一种以健美操为核心的崭新的校园文化形式。这一文化形式也是对我国古老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种积极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

  摘要:每个时代都有适应自己的特定文化传播方式,在新时代里中国传统文化也必须有适应这个时代要求的传播方式才能发扬光大。随着动漫的发展以及动漫本身的特点,动漫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最适宜的传播方式。

  关键词:现状和趋势 特色 传统文化

  一、动漫文化发展现状和趋势

  漫画先于动画诞生,但是漫画和动画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不管是本质上还是表现手法都是一脉相承,而动漫就是漫画和动画的合称,卡通是动漫在欧美的另一种叫法。现在的动漫文化在经历了诞生时的艰苦历程后跨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全世界动漫产业年总产值为20xx亿至5000亿美元,成为继IT产业之后又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极其重要的支柱性产业。而且动漫产业还正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其消费群体不断扩大,由少年儿童向青年发展甚至向成年发展,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动漫应该是专属于儿童的,是只有儿童才会看的视频,但是现在动漫已不再是儿童的专属品,同时也是青年人和成年人的视频了。日本有一句著名的口号:“让三岁到八十岁的人都有漫画看”,在日本漫画读者的年龄结构,从幼儿到四十岁的成年人。不仅在日本是如此,据调查,在我国大陆每年由13-30岁的青少年所完成的动漫相关消费总额就超过13亿元,已与洗发水的消费大致相当(陈李娟、许浅呤,20xx)。并且,成年人着迷漫画书已经成为时尚,卓越网一个月内可以买出1100册《加菲猫》和300册《醋溜族》,而卡通光盘《猫和老鼠》的每月销量更高达15000盘。随着社会的发展动漫文化还会不断的壮大,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休闲的阶层会不断的扩大。休闲的阶层的存在将会成为流行文化的核心,而且休闲阶层是流行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人们的需求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只有先满足了物质层面的需求才能去满足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对于休闲阶层来说,物质层面上的满足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所以他们会最大程度的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文化是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而流行文化更是文化的先锋,动漫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能够满足休闲阶层所要的精神需求,也正是这样动漫文化才能越来越风行,同时动漫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休闲阶层的推动。所以动漫具有不断壮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在未来将会成为主要的视频媒介,具有强大的传播效能。

  二、动漫的特点

  ㈠、大众化。动漫大众化是指动漫的消费群体广,几乎每个年龄阶层都有属于自己的动漫。现在的动漫大概可分为少儿动漫、少男少女动漫、成年动漫。现在的动漫已经席卷了全世界,欧美的卡通,亚洲的动漫都具备了全球性,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消费品,而且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成年段的消费群体会不断扩大,使得动漫最终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㈡、影响深和广。虽然说动漫的受众群很广,但是动漫的主要消费群体还是青少年。青少年是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青少年时所受到的影响会对其以后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而青少年又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其是否健康成长同样关乎到国家的未来,所以动漫需要健康的文化根基。动漫与诗歌、小说一样也是一种文艺作品,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文化。动画大师宫崎骏曾说过:“动画是一种如此纯粹、素朴,又是可以让我们贯穿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动漫和其他的艺术形式具有相同的特点,每一部动漫都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呈现,都是一种精神的凝聚,都具有教育性。《灌篮高手》播出后就席卷了全中国成为全国青少年最爱看的动画片,以至连续播放了十年之久。那时候的青少年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把作业做完,以便能够得到观看《灌篮高手》的机会;而且也使许多青少年开始喜欢上篮球,开始在篮球场上飞奔。《灌篮高手》影响之大主要是因为里面人物的个性和情节的设置符合青少年的个性要求,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产物。樱木花道按照我们的标准绝对是一个不良少年,但是他却是这部动漫之中最受欢迎的人物,因为他是如此的有个性,如此的可爱,他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要求。动漫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美国的'迪斯尼一只小小的米老鼠,竟然不动一刀一兵地把美国价值观轻易传播到世界各地,极大改善了美国人在当地的口碑,树立了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另一个形象。所以日本正借助动漫向全世界推销日本文化,树立日本新形象,努力获得世界各国的好感与认同,目前日本在世界青少年的形象已经超越我国了。美国与日本正在通过动漫来树造他们在国际上的新形象,我们也不能忽视动漫的影响和作用,应该大力发展本国动漫树造我国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动漫的影响是主观的,它影响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中所包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植根的文化的性质。我国的动漫需要我国的传统文化来净化,我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动漫来传播,以便能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㈢、艺术综合体。动漫是传统艺术的综合体,它具有诗、小说和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的传播文化时的特点。动漫的本体性是绘画性和蒙太奇。绘画性基于动画片实质是一张张连结起来的画稿,这是人类想象在一瞬间的凝结和延展。蒙太奇,原意是装配和组合,是建筑学中的词汇,被借用到电影艺术理论中用以表示镜头的剪辑、切换和租合,在动画片中指的就是分割构图的形式,包括主题、人物、动作和叙事结构,包括讲故事的脉络、叙述方式和形态。动漫又具有自己的独特表现形式,变形。通过对图形的变形使得图形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和象征意义。正面形象的人形都有八头身的比例,神采流溢的眼睛,小人物或反面形象的人形则会做成头大身小,身肥腿短,会被做成各式的奇异怪状。当然动漫也会通过对背景的精心构造来表达某种深层的含义。如《幽灵公主》清澈的池塘、绿树,《再见萤火虫》中满天飞的萤火虫,就都是通过画面本身氛围的营造而创造出具有超越画面本身的价值,带有某种象征的意象。动漫综合了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特点,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完全具有表现我国传统文化的能力。

  三、 传统文化

  文化是动漫的灵魂,动漫必须植根于文化。日本动漫不仅植根于其本国的文化,同时也采用“拿来主义”,日本动漫许多题材取自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经典小说或神话故事。在此基础上融入现代的世界观,情节表现亦真亦幻,引人入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人当然不会放过,《三国志》、《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中国的经典名著,都一一被改成了现代动漫。经典的故事题材本身就有很好的受众群和国际化的特质,这为动漫在全球的推广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里的文化,具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诸家兼容、以儒为主,多神并敬、无神为常,德能统观、以德为重,述作共昌、述为号召等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关于人和天关系的故事,人与天并不是分开的,而是相联系的,从而创造出了具有人的意识的天,创造出许多关于人与天关系的神话传说,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神话色彩,给人以神秘感。包罗万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多样化的内涵,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延续性,是一条源远流长的长河,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典型的故事题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的很好基础,但是典型的故事还需要有适宜的传播方式才能为人所喜爱。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东西都是具有抽象性,很难为人所理解,更难于被现在富有个性的青少年所接受,现在的人更强调直观的视觉感受,而动漫正好可以形象的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性,将深奥的内容转化为简单而直观的视频,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里得到发扬光大。不管是从影响力还是表现力来讲,动漫都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最适宜的传播方式。

  近来的《功夫熊猫》在中国大受欢迎,片中把功夫和熊猫结合,博得了中国观众的眼球。功夫和熊猫在世界上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内涵。然而《功夫熊猫》的制造商却是外国人,本属于中国的文化资源却被外国人利用,反过来再销售给中国,这样所造成的文化资源的流失和经济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是制造动漫的良好沃土,然而却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出其所拥有的功效,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我们应该把中国的动漫植根于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属于中国特色的动漫事业,向全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神秘感去征服世界,提高中国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①李娟、李月敏,《日本动漫文化输出战略》,《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xx 年第4 期,第32 卷(总第136 期)

  ②黄生亚,《理性审视青少年动漫文化的时尚需求》,《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 年7 月第4 期(总第110 期)

  ③徐蕾,《从日美动画片看国产动画片》,《首都经济杂志》,20xx年7月刊

  ④(山东)李子臣、李薇,《火爆动漫——动漫的发展现状及社会心理需求》,社会阅览,20xx·2

  ⑤张宗琛,《中国传统文化的五大特征》,《社会纵横》,文史研究,1994年第6期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

  一崇简朴尚节俭,培养大学生廉洁的生活作风

  李商隐的醒世恒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道出了小到一个人,中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成与败的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敬廉崇洁的优良传统,从《周易·否》“君子以俭德辟难”的“避难”之法、春秋时期子罕“不贪为宝”的自勉、《宋史·范纯仁列传》“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中“俭”对“廉”的养成、于谦“固执”的“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警训世人“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革命志士方志敏甘于清贫而无悔,还有建国后的焦裕禄、郑培民、牛玉儒等,皆堪为廉正为民的表率。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这样廉洁奉公、甘于奉献的时代楷模,中国才逐步走上振兴与富强。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外的一些人,因贪图享乐,生活奢侈而深深伤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并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此相应,勤俭不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由阅历、榜样和周身环境所催生出来的一种品行,是教育和才智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正处在改革和发展之关键时期,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道出了崇尚简朴和节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我们大学生的修身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当代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教育应是高校学生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当前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家家又都是一个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贪图享受、盲目比阔、超前消费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校园现象,如果这种风气任其发展下去是相当危险的。联系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高校工作的实际,积极开展“勤俭节约从每一滴水、每一粒米、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分钱开始”厉行勤俭节约等主题教育活动,树立学生“节约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开始”的理念,强化学生“吃光盘中餐,今天不剩饭”的意识,让“勤俭节约为荣,骄奢浪费为耻”成为大家的共识,并以此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廉洁生活作风。

  二明权责多敬业,塑造大学生廉洁的职业精神

  秦国变法的力行者商鞅的吏治思想和权力监督理论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多借鉴意义,他主张设官分职“别其势,难其道”,即分割权力,划分职责,各司其职。在权责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少权衡得失,多乐业、敬业。敬业精神一直是我们中国古代思想家非常提倡的理念,孔子把它称为“执事敬”,“敬”即“尊敬”“敬重”之意,也即,对待事业要有一个尊敬、敬重的态度。古代思想家朱熹将“敬业”诠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就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态度,是当今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规定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道德原则提出了“敬业奉献”的要求,可见敬业精神不是对公民很高的要求,而是较低的标准,也应该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有专家认为,大学生廉洁修身教育应突显其职业性,应多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风下矣”的精业三个方面培养自己的事业心,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不能因工作不好找,就学习不刻苦,随便混个文凭了之;不能只考虑就业待遇、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而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来,缺少基本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明日的职业人不能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就会影响整个团队或组织的工作进程与效率,给社会带来损失。四修自身立仁德,强化大学生廉洁为民的爱国情怀修身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礼为核心,既要内修,即“内省”“慎独”和“觉悟”,又要外修,即“行善”“积德”“知行统一”和“见贤思齐”,其宗旨一为“反观内心、穷究人性”的“修己成人”,二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周而不比”的“修己安人”,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善群”。

  目前来看,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世纪,用儒家思想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能性不是很大了,但是,儒家最初的.修身宗旨,在当今社会还是有很大作用的。正如《大学》之中所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儒家的基础目标,也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来说,最有活力和可能性的一个目标。面对经济日益发展、节奏逐步加快的生活,大学生们应时时反问自己“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可能成为怎样的人,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并日三省吾身,使自己在任何困难和低潮期都能重新获得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美好的希望,每时每刻成就最好的自己。

  物质生活的充盈和丰富,使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注重物质享受和追求,但却忘记了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忘记了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和提升。久而久之,一定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它是一种内在品质、精神状态,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才的质量。作为当代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完成好两件事:一是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做学问。做人与做学问相比,做人更为重要。用孔子的标准来衡量,真正有修养的一个人,在生活上没有过高的要求,追求的是一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的精神境界。

  此外,大学生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如果缺少了廉洁与爱国的思想,就会成为自私和没有担当的人,就会像顾炎武《日知录·廉耻》中所记载:“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其意思是,不廉洁的人把个人私利放在了第一位,不知耻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如果”不廉洁不知耻”的人担当了一个国家的重要职务,那么他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国家怎么可能长治久安呢?中华历史文化博大而深邃,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廉洁、廉政文化的内容,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充分发掘与弘扬我国古代廉政文化,并成为我们新世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强化爱民、为国的高尚情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推进风清气正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4

  论文摘要: 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以前人们说某某人是伪君子,骂他“假仁假义”,就是说仁义观。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和谐社会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构成

  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道家和佛家思想为两翼的文化思想体系。

  在孔子、孟子确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观后,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贯穿了中国从先秦到“五四运动”以来几千年的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基本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中国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读“四书”,即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读物——《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和佛家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美的补充,儒、道、佛三家和谐共存,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说把握住这三家文化的内涵,就把握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从而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贡献。

  二、儒家文化的道德人生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理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是仁和义。仁义的观念是儒家思想最为强调的观点,以前人们说某某人是伪君子,骂他“假仁假义”,就是说仁义观。其实儒家仁义观是一种高尚的个人道德情操观,他要求人们做事情必须符合道德标准。如果是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是“不义”的行为,用一个为孔子和后来儒家学者所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义”与“利”之间的辩论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热门话题。

  其次,儒家理论强调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被儒家经典理论提倡的一个和谐社会的基本次序。“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直接影响社会的平安、和谐。儒家思想强调依靠道德的规范作用来实现家庭和谐,通过提炼、宣扬相应的伦理规范来调适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及和谐繁荣的道德世界。

  三、道家文化的自然和谐观——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简单地说是一种对立统一。儒家强调人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儒道两家文化既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补充,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道家文化认为只有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界万物在不断变化,万物变化所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是“物极必反”,这种思想来自道家的祖师——老子。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方向发展,这些性质一定会使它转向自身的反面,这构成一条自然规律。所以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掌握“度”这个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

  那么,怎样衡量事物变化发展的“度”·事实上,没有人能划出适合一切事物、一切情况的绝对界限,必须依据客观不断变化。例如过去人们认为海南不能发展工业,而现在,我们提倡“生态立省”和“一省两地”战略,就是考虑到海南保护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和发展工业的优势等现实情况,合理把握事物发展的“度”,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佛家文化的平等和谐观——内心自我的和谐

  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传入中国以后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相结合,推动着中国的哲学思想不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文化——禅宗,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影响深远。

  佛家文化的和谐理念首先是关于心境之间的和谐,也就是在人的认识层面构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谐。佛教的平等和谐观教人摆脱苦难的方法主要是教人掌握一种新的认识体系,从自我的心理上寻求突破。在这种新的认识体系的指导下,既体悟到世间一切的虚幻性,又认识到世间一切存在的价值以及它们之间的圆融与和谐,从而在实现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圆融和谐的基础上,完成精神的终极超越。

  综上所述,儒、道、佛三家文化都在各自的立场上提出了其对和谐社会的思考和探索,包含了不少思想的智慧和精华。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新一代炎黄子孙的职责所在。我们将倍加努力,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地继承和发展和谐理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而奋斗。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5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逐渐转型, 同时, 个体的人格也面临着由传统人格向现代健全人格的转型, 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 其人格的转换值得深层次地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来看, 健全人格是一个由多种特质组成的平衡系统, 并且深受传统文化、社会转型、大学生自身特点三者的影响, 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视角在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过程方面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传统文化; 健全人格;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在众多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 处于人格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从而引发道德观念迷茫、社会责任感不强、弱势心理滋生、诚信缺失、厌学情绪等消极现象。[1]健全的人格体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对个人培养的价值取向、基本准则, 具有明显的时代和民族特点。有关健全人格科学的研究发端并成熟于西方, 我国对健全人格的思想的研究源之已久, 但是系统科学的研究尚不成熟。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 西方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可能缺乏适应性, 因此, 需要发展本土的健全人格研究。在目前形势下, 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成为当前亟须探讨的问题。

  一、健全人格的界定

  近年来, 随着人格研究的不断深入, 消极心理研究取向向积极心理研究取向转变, 健全人格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学术界的研究视野, 与它含义相近的概念还有完美人格、理想人格、和谐人格等。诸多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对健全人格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教育学家认为, 健全人格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是一个人对外界环境适应的过程。心理学家对健全人格的研究始于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展, 并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如: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成熟人格应该具有六项标准;我国学者黄希庭认为, 健全人格的人应该具有五项标准。可见, 诸多学科不同视角的研究并没有把健全人格的界定统一化, 而是作为一种观念和思想来阐述。有的学者尝试着给健全人格下定义, 其中, 高玉祥提出的定义最具有代表性, 他认为健全人格是一个由多种特质组成的结构系统, 只有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和特质都得到健康、均衡的发展才能称之为健全人格。也正因为人格是由多种特质构成的一个综合体, 这个概念很好地诠释了健全人格的本质。

  二、大学生健全人格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理论

  “健全人格”这一概念的提出在我国有较长的历史,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对健全人格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儒、释、道三个方面。儒家的健全人格是圣贤, 追求“仁”;佛教健全人格是超尘绝俗的超人, 追求“明心见性”;道家的健全人格是隐士, 追求“无为”。近代以来, 教育学家蔡元培提出了“健全人格培养理论”, 把健全人格分为德育、体育、智育、美育四项。此外, 迄今为止, 很多相关专家、学者研究健全人格, 其中不乏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着手的研究。

  (二) 大学生与健全人格

  社会的发展和转型给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在人格教育失衡的背景下, 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有助于弥补当前人格教育的缺陷, 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诚信和谐的关系, 弘扬民族精神, 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 在西方健全人格研究的基础上, 国内开展了大量的本土化研究。一方面, 加快西方健全人格的理论、测量工具的引进。例如, 大五人格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 、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 (16PF) 等人格问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使用。另一方面, 本土化研究创新成果初见端倪。王登峰等人利用词汇分析法得出了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结构;[2]李祚山通过内隐观研究, 探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健全人格的六大特质;[3]程科等[4]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编制了《大学生健全人格量表》。

  三、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 中国传统文化

  人是社会的人, 人与社会互相影响,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与所处的社会文化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人格亦是如此, 要理解富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人格概念和人格特质, 就必须探讨熏陶和塑造人格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势必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表现在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 并与西方人格结构具有显着的差异。例如, 王登峰等人[5]研究得出的中国人“大七人格”中的“精明干练—愚钝懦弱”“淡泊诚信—功利虚荣”“善良友好—薄情冷淡”三个人格因素为中国人所独有, 而基于西方人的研究得出的人格结构中没有对应的成分。

  (二) 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转变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迅速, 各国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国外多种文化涌入, 个人英雄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等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在极大的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引发了我国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过去的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认知方式和道德要求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转型期, 社会所制定的规则具有滞后性, 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 互联网迅速发展也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知识的快速更新, 另一方面使部分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无法自拔, 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新速度变快但极不稳定, 极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 从而造成人格的扭曲。

  (三) 大学生自身特点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这个群体正处于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青春期, 生理上的变化会引起心理上的变化, 会过分地关注自己, 猎奇心理凸显, 这导致当代大学生易受多种文化的影响, 出现思想多元化现象。一个人的阅历是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融入整个社会中的经历以及所获得的经验的集合, 这对个人的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青年人阅历少, 所经历的挫折也少, 这就使得他们容易感到挫败和迷茫, 从而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途径

  从系统分析的观点来看, 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心理过程。在个体人格形成的过程中会形成相应的认知模式、意志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因此, 我们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针对这四方面提出科学的方法来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 激发内省, 改变不合理认知信念

  认知心理学认为, 引起情绪困扰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 而是人们关于此事产生的不合理信念, 因此, 想要改变情绪就要从改变认知、构建合理信念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在人格培养方面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提出了“内圣外王”的人格发展模式, 注重在认识心理现象的过程中将内省方式与践行方式结合起来, 促进人格的形成。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 是由于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的利益作为出发点, 一旦个人利益受到触及, 其心理状态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大学生的这一问题, 可以结合传统心理治疗方法, 如正念疗法进行内观和内省, 发现自我认知的误区, 分析目前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构建合理信念, 增强自我效能感, 促进人格的进一步健全。

  (二) 运用中庸思想, 调整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 拥有积极情绪的个体在归因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应激方式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表现, 从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而当代大学生由于个体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 极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进行情绪调整, 例如:情志相胜疗法, 该疗法运用“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情志相克原理, 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这种疗法能够快速而有效地治愈患者情志疾病;沙盘游戏治疗, 该疗法融合了道家思想、佛家思想, 让来访者在制作沙盘的过程中释放消极情绪, 发挥自愈的能力, 重构积极的自我意识, 为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 运用积极暗示, 激发意志力

  健全人格由完美的道德组成, 而具备完美的道德就需要我们发挥意志的作用来控制个人欲望, 遵守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则。现代心理学表明, 人的意志和需要都影响着人格的形成, 而个体合理需要的满足是现代人格健全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加强意志力的培养极其重要。在日常生活中, 要注重“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而文明, 应乎天而顺乎人”等精神的培养, 通过行为实践、行为训练等开展积极的心理暗示, 增强个人意志力, 从而推动个体人格的进一步健全。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6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中国所独有的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小学生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还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较关键的时期,在这阶段传授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识字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

  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汉字,在识字过程中进行文化渗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学生要学习比较多的生字,在课文量上也比较多,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内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在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是知识的承载者,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模仿者,为此,教师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要注重文字的书写,只要教师能够书写比较好的文字,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认识到文字的.美感。由于很多学生的文字书写方式和教师的差不多,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书写的美观、大方,让学生感受到书写的魅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书写中,不仅能够学习到相应的书写知识,还能够在书写中感受传统文化,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诗文时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传统文化,对学生在写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讲解诗文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来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诵读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诵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很多的相关知识。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孔子认识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终生忧劳不悔;“忧道不忧贫”,屈原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忧“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杜甫也始终忧劳不辍,写出了惊警后世的“三吏三别”,目的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面临“贼氛方炽”的混乱社会,痛感“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以此在诗文的学习中更好地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课本内容中感受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课本内容都是按照一些古典书籍进行学习的,然后再经过现代作家的改编成为教材。因此,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中感受传统文化。例如《开天辟地》主要是讲解万事万物的由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又如在《司马光砸缸》中主要讲述的是七岁的孩子就已经有了成年人的思维,当别的孩子在玩时,他却在读书。当有个孩子玩耍掉进水缸里时,别的孩子都比较紧张,只有司马光想到用石头救出落水的孩子。这个故事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从这个故事的学习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还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四、结语

  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更多地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可以将识字内容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讲解诗文时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视角来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另外,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11).

  [2]童一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求知导刊,20xx(23).

  [3]于春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J].才智,20xx(25).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7

  一、大学生面临的文化信仰缺失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年代,很多大学生片面的追求非主流文化,不去关注中国传统的内涵,导致了文化信仰的缺失,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一)认识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在很多大学生看来,当今的教育体制与社会不能很好的接轨,大学学习的结果是用一麻袋钱换来一麻袋旧书,这是一种文化价值信仰的扭曲。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要有远大的抱负,而在一些大学生看来,实用才是真理,才是真正的价值,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文化信仰离自己太遥远。显然,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并没有从本质上认识自我,没能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的希望,应该为国家做一些作为合格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典型认识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二)战胜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面对挫折是一个人成长的润滑剂,只有经历了挫折才能让我们学会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去不断的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一些大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最先想到自己的父母,而不会去自己主动想办法,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毕竟父母不能永远都成为大学生战胜挫折的万能法宝。从大学生的心理规律特点来看,一些人存在思想的瓶颈,往往会把自我限定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面对挫折发生时,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不能实现自我突破,在骨子里缺少一分战胜自我的信念和文化力量。

  (三)尊重自我的文化信仰缺失

  在交往过程中,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更多的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会体谅他人的缺点,努力去发现对方身上存在的优点,用自尊来主导自身的行为方式,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礼让观念。然而,一些大学生在交往中过分斤斤计较,没有一种大度的心态,对于人际交往方面,不是偏激就是自由散漫,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总是先考虑个人问题,不能把尊严摆在突出的位置,使大学生在尊重自我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弱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青春力量

  面对大学生存在的传统文化信仰缺失现状,应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上下功夫,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我,通过领悟传统文化集聚青春力量。

  (一)志存高远,用文化的价值信念认识自我

  中国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远大的志向是我们成功的保障和价值导向。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志存高远,厚积薄发,充分认识自我的价值所在,在自己确定的目标上执着付出。中国传统文化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把未来的事业做好,即做事,而把事业做好的关键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只有能够客观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志向远大,渗透的就是对自我客观认识的信息,也体现出高尚的文化价值信念。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我们做了什么,关键在于是否有一种精神和价值信念在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当我们都不缺乏一种年轻人应有的干劲的时候,价值信念的力量应该是更为强大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这方面的元素。

  (二)自强不息,用文化的刚毅品质战胜自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表达的是一种进取境界,大学生如何才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如何能够客观的面对挫折,需要的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品格,努力战胜自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在困境中练就刚毅的文化品质,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来战胜自我,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拨开前进道路上的荆棘。在困难面前,应该表现出一种自信、自强、自立,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我们不能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缺失,我们需要不断去审视自我,发现自身发展中存在的弱点,去战胜它,只有通过不懈的奋斗,我们才能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当地平线上第一缕阳光升起的那一刻,我们才能面对自我欣然的'笑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经意间我们就能发现刚毅的符号,这应该成为我们大学生成长的标签。

  (三)文明礼让,用文化的道德准绳尊重自我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传统文化讲求礼。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能否做到文明礼让,是人综合素质的鲜明体现。作为高素质的大学生来说,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应该用传统文化中的礼来要求自我,坐公交车也好,出入公共场合也罢,不能用我们强壮的身体来战胜那份作为合格大学生所应该拥有的道德底线,学会尊重自我,把自我的形象上升到群体形象的高度,做到团结友善,文明礼让,用文化的道德准绳尊重自我。大学生习惯被作为高素质青年的代名词,当社会上的人们赋予了我们这种高标准的评价后,我们要无愧于这种评价,尊重是相互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奉献我们的爱心,做出我们的风范,体现我们的道德水准,在尊重自我的同时,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同时,我们这个社会也就会更加文明,我们才能成为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文明的标尺。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8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好的文化遗产也是流传了下来,戏曲无疑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瑰宝。

  弹指中华文化的历史成就许多人便会想到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的确这些给当时的世界带来了深刻影响,可以说是极大的促进了世界的发展。

  而中华文化不单单只有四大发明,各种传统优秀文化交相辉映。这些绚丽的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变得丰富多彩,融入我们生活之中,而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无疑是能够很好的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形式,似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的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正是因为戏曲从古代便逐渐发展到如今,经过不断地传播和各区域各民族文化相结合,戏曲俨然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据网络数据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川剧、昆剧、豫剧、黄梅戏等等剧种。可以说中国各地都有戏曲,老一辈的艺术家热衷于戏曲,并将这项中华璀璨文化的瑰宝发扬光大。

  然而这项瑰宝也遇到了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老一辈艺术家的逐渐衰老,现代文化受到了大多数年轻人的追捧,戏曲也慢慢衰落。

  现代文化的发展固然是好事,但传统文化绝不能够抛弃。传统文化是根本,戏曲也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更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见证。而唯有保住根基,才能让未来中华文化的发展有保证,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如今,国家也着重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了解喜爱。璀璨的戏曲艺术将会在世界放出光芒。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9

  今天,我看了一段“圣德教育,改变命运”的纪录片,看完后,我百感交集……。

  纪录片的内容是这样的:故事一开始就以世界各地的灾难引出“想要救现在的世界,必须回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的观点,专家认为:只有代表中国精神和灵魂的传统文化才能改变现状,端正人们的价值观。而这伟大的传统文化,在西文的影响和侵蚀下,几乎要后继无人了。所以我们要领悟“儒佛道”的核心思想,并在现实生活中付诸行动,弘扬伟大的传统文化,让中华文化经久不息。

  看完后,一个个“仁、义、礼、智、信”的字眼还在我脑海中久久回荡。

  现在社会上有部分人的潜意识是西方的文化更先进,于是不断地“洋化”,甚至比西方人还要西人,比如说:那些崇尚所谓的自由而脱光衣服游行的荡|妇;那些为了赚钱而使用地沟油的奸商;那些为了推销汽车而一丝不挂的车模;那些为了赢得一台电脑而脱衣服的女性等等。如果说这是求“自由”、为了钱,就不顾羞耻;那什么又是尊严呢?有部分人认为古代的东西听不懂、不理解就是糟粕,谁又能说不是这些人见识短浅呢!

  我认为古代的文化十分伟大,不然汉语怎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语言!就比如说“圣”字古代的写法由“耳、口、土”组成,“耳”代表要擅于听闻、观察,擅于发现;“口”代表要传播伦理教育;一个类似站在地上的弯腰的人代表要结合实际,脚达实地,付诸行动。

  我们不能让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消失于我们这一代,我们要继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宣讲优秀的古文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0

  摘要:北京四合院是中国民居形式中的精华,是华北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直到现在仍被人所喜爱,其主要原因是它所体现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浅析北京四合院建筑形式所反映的等级观念,生活观念,民俗观念。

  关键词:等级观念,封闭观念,风水观念,生活习惯,民间习俗

  传统文化贯穿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历史更相变化不断,但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作为凝固的历史把中国传统的文化、风俗都一一地保存了下来。不管时代如何,它都沉稳的站在北京的土地上固守,为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遮风避雨。

  一、四合院概况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顾名思义,是一个院子四周由房屋围合组成的基本形式,再由这种形式不断地组合,变换。通常由大门、倒座、垂花门、耳房、东西厢房、抄手游廊和正房组成。北京四合院的平面布局多根据胡同的布局而稍有变化,大多都为二进院落;木结构为主,砖石砌墙;屋顶悬山、硬山为主,普通人家做清水屋脊。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是在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发现的,平面是矩形,有两进院落,并有明显的中轴线,中轴线上依次是影壁,大门,前堂,后室。由于时间久远,不断地维修、翻新、迁移,我们没有机会见到太早的四合院实例,只能在古画中做研究。“隋朝展子虔《游春图》中就绘有乡村狭长的四合院,可见唐代四合院的格局是前窄后方。”在画作中了解,宋代四合院则沿用汉代前堂后寝的布局。明清时期,四合院发展并不断完善,留下的实物也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齐全。

  二、等级观念的体现

  西周开始,民居建筑的功能特点就与封建等级观念相辅相成,有很多地方可以反映出明显的等级观念以及尊卑有序。北京四合院对外极其封闭,对内敞开,并且院内有多个功能不同的庭院。整个四合院分为内院与外院,垂花门作为中间的分割,客人不能随意进入内院,相反内眷不能轻易到外院,反应了封建家庭中内外有别的等级制度。内院内房间的居住分配也是十分讲究的,全家的核心是家长,所以家长作为最高等级住在正房。其他的一切房屋都是围绕着正房布置的,而且开间、面阔、高矮、装修等规格都要比正房低。正房是家庭生活活动的中心,也是一家人的精神中心,家族的精神象征。除此之外各种不同的朝向、质量、面积住房都要按照尊卑、长幼的次序安排使用。位置最优越的正房,是给老一辈的家长使用居住,左边是祖父母居住,右边是供父母使用。正房的堂屋相当于现在的起居室,是家人活动,招待亲属和年节时摆设贡品祭祖的地方,两侧多用做卧室。东西厢房则有子侄晚辈居住。仆役只能住在从房内。

  垂花门,是民居中最能被大家所熟知的建筑构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它外形别致,富有美感,更是因为它在四合院内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垂花门是内外院的分割,同时又是连接,也称二门。垂花门之外的倒座是外宅,用来接待宾客;以内是主人居住生活的地方,包括正房、耳放、厢房和后罩房等。客人是不允许进入内宅的,所以对客人来说,每一道门都是他与主人之间的屏障阻隔;同时,每进一道门,都象征着自己与主人一家的关系又亲密了。在阶级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居住地的大门等级高低直接反映了房主人的等级和品位地位。

  三、封闭观念

  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整套严整、谨慎的社会行为要求。而北京四合院内向、稳定、秩序分明、生活规律井然有序以及防伪严密的特点和这一要求完全吻合。四合院的四周都是墙壁,并且院墙上没有窗,有些设有很高的通风窗,保证里外不能看见。和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大门,大门一般设在南部院墙的靠东面,为了保证隐私性,并没有把它按照一般对称的习惯安置在中轴线上。大门平时都是紧闭的。不仅如此,外院还设有影壁,屋内有屏风。这些做法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封闭观念。思想封闭,住宅封闭,二者互相影响,相辅相成。

  四、风水观念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天人合一”的思想都深入人心,所以直至当代还有很多人认为这是掌握风水堪舆学的比读物。建筑不仅仅是建筑物本身,还包含了它周围的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可以说堪舆学就是古代的建筑环境学。北京四合院从设计到建造都是十分讲究风水的,选择位置、建筑朝向,单体建筑的尺寸,门窗大小以及室内家具的摆设都要经过严谨的风水观念支撑。北京的胡同多为东西向,胡同的两边都有人家,在胡同北边的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角;在胡同南边的四合院,大门开在西北角。但正房都为院内的北房。北京四合院给人的感觉是淳朴厚重,淡雅质朴。以正房、厢房、倒座为四正向,四角耳房及大门为四偏向,形成八卦方位,因此推定吉位。通常在东南角(巽位)设大门,《易经》中巽位有入的意思。则南(离位)北(坎位)东(震位)均为吉位,北房、南房、东房都要高大来迎合吉利的方位,东北方次吉,能设厨房、储藏等。只有西南方是凶的方位,所以只能建厕所。因此北京四合院方位都是南向(座坎朝离),巽位设大门的布局。

  虽然北京四合院是按照风水堪舆学严格建造的,但是即使是用当代科学的眼光看,也还是具有非常高的科学根据,是有理可寻的。如从北京地区的地势看来“坎宅巽门”布局也是非常合理的,西北高,东南低,院子内部的排水由东南角排到胡同,不会影响到室内的居住生活活动。因此,堪舆学中包含了我们祖先在居住环境和建筑构造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且和当地的情况,民俗都是相辅相成的。

  五、生活习惯

  中国家庭的传统居住习惯是整族群居。“宋朝以后的'统治阶级,为缓解阶级矛盾,进一步扩大统治阶层,提倡宗族制度。”即一个姓氏祖先的子孙数代都居住在一起,他们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地主阶级的分化,让宗族家庭成为封建统治者建设国家的基石,能达到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四合院虽然向外封闭,但向内开放。四面房子都向院子开门,各代家庭成员虽然生活独立但又可以互相照应。

  人们都希望自家宽敞,所以向来都是圈地为家。尤其我们人口众多,对土地尤为重视,它给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能给我们希望,是不动产,固有财富。所以院子就出现了。只不过由于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发展,我们不能保存大面积的土地,只能保留院子,院子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宝贵。在院子里,除了通道外的大面积都是土地,大多数人家都用来种植花草树木,春华秋实,在自家院子里就能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景象。

  中国人提倡内秀,对于财富也是如此“财不外露”。在原始的封建社会是农耕经济为主导,每家都是自给自足,因此,每个家庭之间的交往比较少,隐私的观念比较浓厚,家臭不可外扬,家财不可外露。四合院内外都有大量的遮挡。进门有影壁,内外院之间有垂花门,院落之间有漏窗、花墙、月洞、以及石墙等就充分的表明了主人的这一心理。无论阻隔的方法是什么,都是要达到一个阻止视线的效果,不能一览无余。因此,一个大户人家除了婚丧嫁娶等大事时,把各个门打开之外,平时人们想要在院内生活就必须曲折的穿梭在每个房间院落之内,增加了生活情趣。

  六、民间习俗

  四合院内的生活亲切宁静,庭院宽阔,尺寸方正,尺度适宜,院内养花种树,大多都是海棠、石榴树,也可以养金鱼,荷花,寓意吉祥如意,多子多福,是一个非常理想舒适的生活空间。中国的家庭观念是希望生活吉祥美满,顺当如意。能概括的说为“福、禄、寿”。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居的装饰装修内容与风格。北京四合院更是把民间习俗的观念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无论在任何时期都对生活有着幸福、美好、吉祥、富裕、和谐的追求。

  中国传统的民俗包含吉祥和禁忌两个方面,北京四合院的各处装饰装修、彩绘、雕饰皆体现了这一中国传统民间习俗的原则。大家都以吉祥如意,四季平安、风调雨顺、祥瑞祈福等美好的寓意来装饰自家门户。“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钳于门头上的吉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名作,更是集贤哲古训,古今名句,有时颂山川之美,有时铭处事之学,有时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吉祥相对的就是禁忌。在四合院中都避免出现寓意不吉祥的装饰。比如院内不能种桑(丧)树,柳(流)树,梨(离)树,槐(坏)树等,而且要保证院子不能低于胡同街巷的地势低,形成倒吃水。正式在这些复杂、玄幻的装饰内涵中,我们才可以体会到北京四合院一种神秘,不可抗拒的美。

  结语:

  中国上下五千年,其丰富的建筑形式给后人留下了一部部凝固的历史画卷。我们对四合院的研究与剖析,不管是对建筑,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有极大的历史意义的。北京四合院是我们的先人用无数的心血和实践成果总结出来的优秀建筑形式,在历史朝代的更叠中伴随着人们生活劳作。不仅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是无法代替的,给历史留下的意义也是厚重与深刻的。通过对四合院的学习,我们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它的历史,并且认识到了它宝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能更好的中国宝贵丰富的传统文化观念,弘扬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优秀经典、传统的手工艺等优秀的宝贵资源。在幼儿园时期,学前的教育教育阶段是关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让孩子在幼儿园时期中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能让孩子初步的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对于培养儿童的思想品德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孩子的一生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传统文化培育了传承者。

  幼儿教育是学校的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启蒙阶段,同时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建设,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做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设计的营造,并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旨,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

  本人的毕业设计是通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元素,对墙面色彩、物品的摆放、装饰材料器具选择等艺术装饰手法能够做到切合幼儿心理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使中华传统统游戏文化中的围棋、蹴鞠、迷宫等特色元素与幼儿园环境氛围相协调。

  幼儿园环境创设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比亚杰曾经说过:“幼儿需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认知和学习”,认为环境对幼儿的认知具有激发性。在幼儿园创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匹配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有文化根基、文化自觉、文化自豪的中国人,这同样也是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相关理论,以期进一步完善在幼儿园教育中对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

  一、幼儿园环境空间设计分析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营造的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当我们在怀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世界优秀的先进文化时,更应深刻的思考中华传统文化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如何创新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在一部分人们脑海中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这种遗忘、淡漠正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幼儿一代,造成幼儿成长过程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缺失。幼儿教育对传统文化而言更加起着基础性作用,对其进行研究与开发,能够起到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意义。本课题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与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艺术氛围,营造切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前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在本次方案设计前,收集了一些国外的大量资料,比如西班牙贝莱斯卢比奥第八幼儿园,此方案把幼儿园设计在一个安静祥和的老年社区,把幼儿园设计在这里的原因是:孩子代表新的活力和希望,位于这个社区的老人可以把许多来来往往的孩子作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来欣赏。而整个建筑从平面的角度来看,是日常生活中及其常见的现代主义功能建筑,而建筑的外围是有黄色,绿色,蓝色组成的教室区域。设计师也明白建筑必须满足儿童的运动能力,心里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幼儿园的家具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社会心理认知能力,在小空间中大桌面的围和而组成的家具是促进儿童的活动协作和相互交往,同样在大桌面结构初设计,要圆形变为主,是对于儿童的安全性设计的考虑。他们更会凭着他们的聪明头脑,从迷宫里走出来,享受成功的喜悦。迷宫里有成语,在玩耍时促使幼儿学习民间语言游戏像童谣、故事、古诗词等,让幼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幼儿园色彩预想

  在幼儿园的色彩设计中,色彩在儿童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在童年时代都是用颜色来区分拼图和构造句子的。色彩对幼儿的心理和活动作用,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色彩的变化,来改变环境温暖的感觉,暖色调可以刺激儿童的心理活动,蓝绿色为冷色,明度越高越有清凉的感觉,所以我们要用明度低饱和明度高的颜色去装扮儿童交往的空间,同时要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在本方案设计中,把教室的空间颜色设计成为蓝色,代表了放松、大海、世界和梦想,是对于刚入园的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和好奇心的.刺激。同时在空间设计一些绿色,是为了促进儿童与自然接触的意愿。当然,幼儿园室内空间的场景颜色的构建,还要考虑到材料光泽质地对色彩的影响,甚至光环境对色彩的的补偿作用。从而为幼儿营造出一个和谐、统一、丰富的色彩环境。

  三、光环境预想

  在幼儿园的室内设计照明中,要更多的体现出独特的装饰意味,空间格调与传统文化的内涵。而在现代室内照明中,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两种,在创造幼儿园室内自然环境设计工作中,为了达到幼儿园室内环境的审美与视觉舒适度的要求,运用设计美学法则等对光进行构图,力求使自然光以均衡的呈现,带给幼儿园室内环境最好的照明。

  而人工照明是幼儿园室内环境中夜间的主要光源,人工照明具有装饰和功能两方面的作用,人工照明不仅可以组构空间,还可以改变空间、美化空间,她直接影响物体的色彩、视觉大小、质感和形状,从而影响到幼儿园室内环境艺术的整体效果。

  四、选材分析

  空间环境以木质原色为主,结合室外环境中的自然色彩使用,使整个空间拥有家的温馨感觉,而装饰物和玩具的饱和明快颜色,实现了幼儿的感官刺激。对于幼儿来讲安全感和新奇感应该是两个重要的感知需要,而材料是与人的感官知觉密不可分的物质,所以材料的良好运用其实就是对于良好感官知觉的追求。从幼儿的心理感受层面来讲,因为幼儿大多缺乏安全感和对家的依恋,使得幼儿园室内空间中要求使用更多的柔软材料,比较类似“家” 的材料。

  五、结语

  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可以从环境当中吸取很多的东西,并从而融入自己的生命当中,中华传统文化凝聚了全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财富。让儿童从小在幼儿园阶段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其文化的氛围成长。因此,将中华文化渗透到环境中去,从而扩大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知识,使儿童从另外一个角度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环境空间营造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与儿童的发展两者有效的融合,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空间环境的创设。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2

  今天,以拯救生态危机为要旨的“生态意识”正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当今人类的共识。

  地球是目前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人类生存的星球。这条“生命之船”在太阳系中已经航行了四十五亿年。正当人口急剧增长,需要向地球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时,地球维持人类生存的能力却一天天衰退下去。一九七二年六月,一百一十三个国家的代表云集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向世界发出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说:“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同年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开幕日—六月五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与此同时,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风起云涌,纵深发展。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是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将以往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仅视为人的资源库),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视作一个有待照料关心和爱护的大花园)。所谓生态意识,其核心问题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按照美国生态哲学家莱奥波尔德等人的基本思想:一是把大地的山川河流、虫鱼鸟兽和花草树木视为一个有机体,人只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二是在这个大地有机体中,每个生物占据着各自的生态地位,各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三是除满足生机的需要外,人类没有权力缩减生命形式的丰富多彩性。这就是当今人类的共识—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天人合一”、“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文明,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存是中国文化的最终追求。因此,完全可以这样断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生态意识的最理想的栖身之地。以下,我们就其具体表现,作一些探索和分析。

  一、崇敬自然,视自然为审美的最基本准则和最高准则

  崇敬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很突出的表现就是“自然”成为人们审美的最基本的准则和最高准则。决定一个对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主要不是人的因素,而是超越人之上的自然因素,自然不仅赋予天地万物以鲜活的生命,而且使我们人类充满勃勃生机。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美高于人为美,人们常用“自然”去品评人物,去品评艺术作品。

  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天下之佳人,莫如楚国;楚之丽者,莫如臣里;臣里之美者,莫如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之所以倾城倾国是由于她的眉毛如大自然中的翠羽,她的肌肤如大自然中的白雪,她的皓齿如大自然中的贝。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这样赞美佳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鸿雁惊飞,比喻美人的体态轻盈;游龙婉若,比喻美人的姿态婀娜。“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惊鸿”、“游龙”、“ 升朝霞”、“太阳”、“芙蓉”“出绿波”这一切都是活力四射的生动的大自然。

  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两句写杨贵妃面色惨淡,泪痕纵横,但仍然很美,象一枝带雨的梨花。

  《红楼梦》第六十八回,是这样描绘王熙凤的美貌:“只见凤姐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穿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如九秋之菊。”

  描绘文章词采华美、文笔惊人,气韵生动的唐·卢照邻《释疾文·粤若》中“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page]”又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中的“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之功,于斯盛矣。”

  关于诗作,唐朝李白是这样夸赞的“兴酣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沦州。”(李白《江上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诗歌艺术发展到顶峰,到极致,仍是“自然”“天然”。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春华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意思是写诗应抛弃古书用过的陈词滥调,一切顺从自然。

  “自然”不仅是欣赏诗歌文章的标准,同样是哲学音乐的最基本的标准。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弦声清脆,犹如珠击玉盘。称赞箜篌声之美,唐代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是这样形容的,“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意指箜篌声在空中回旋,行云也似倾听音乐而停留不动了。“昆山玉碎凤凰叶,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如昆山石碎山崩,如凤凰长鸣,悲惨使芙蓉哭泣,欢快使香兰欢笑。称赞洞箫声之美,宋代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诉如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用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来象征优秀精神,高洁的品质。如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竣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待人满怀深情歌颂大自然中的.芳草,兰、蕙、杜衡、芳芷等,就是表示对圣洁的品质、美好的心灵的深深向往。

  总而言之,无论是人、物,还是艺术等等,之所以能够给人以美感,使人感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不是因为它们的自身怎么样,就是因为它们象大自然。所以说,自然天成,自然是人们审美的最高标准。由此可见,大自然在中国文化受到的崇拜、敬爱是其它文化所无法比拟的。

  二、欣赏自然,亲近自然,纵情山水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不仅表现在对大自然的崇敬上,而且表现在对大自然的无比欣赏和亲近上。从碧波万顷的东海之滨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从白雪皑皑的北国之巅到山青水秀的南国宝岛,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牧场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水乡园林,在中国人的眼里,自然万物无时不美,无处不美。他们对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本的无限赞美,一往情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依恋,这种梦系魂牵的情思几乎融进了整个中国文化,融进了整个民族的生命。

  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景色壮丽、气势磅礴,很早就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说(《孟子·尽心上》)。诗圣杜甫《望岳》是描绘泰山的千古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锤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没有对祖国山水的无限亲近与热爱,没有对大自然神奇造化的真诚欣赏与认知,怎么能够写出如此情深意长、撼人心魄的杰作。

  “自古华山一条路”,西岳华山奇险峻峭,五座主峰直插云霄。人们赞美华山:“莲花五千仞,灵孕自洪蒙。每变风云色,能参造化工”(吴雯《望华山》);“倚杖高台万里秋,山川元气共沉浮”(顾咸正《登华山》)。除东西二岳外,南岳衡山的秀丽,北岳恒山的敦厚,中岳蒿山的清峻,无不受到人们的深情热爱和赞美。

  中国的名山,远不止五岳。江西的庐山,四川的峨嵋山、安徽的九华山,浙江的天台山,山西的五台山、湖北的武当山,福建的武夷山等等,歌颂其壮观、秀丽、雄伟、俊雅的篇章不可胜数。人们眼中的庐山瀑布是如此的壮美:“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峨嵋山的月色也是那样迷人,“峨嵋山水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嵋山月歌》)[page]

  祖国的名山是美丽的,祖国的大川同样是迷人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下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李白立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之使人心旷神怡,意犹未尽。人们赞赏西子湖、洞庭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山初晴雨后》)“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总之,在中国人眼里,自然万物无时不美,无处不美。又如:鲲鹏之美:“北冥有鱼,其名名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元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四时山景之美:“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依岸,水浅沙平。”(王维《山水论》)“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错霾翳塞人寂寂。”(郭熙《林泉高致》)

  会稽山川之美:“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另外,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的蜀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的商山,“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孟浩然《夜渡湘水》)的湘江,“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的汉江等等。这里,自然万物莫不令人赏心悦目,莫不唤起人们珍爱之情。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文人将大自然不仅仅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来看,而且深刻体会到这种对大自然的欣赏与亲近是人生之必需,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他们宁可食无肉,也不愿居无竹。清代画家郑板桥曾经这样谈到自己的居室:“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所以说纵情山水,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时尚。

  三、尊重自然万物,视自然万物为平等伙伴

  中国文化在自然万物面前,始终具有一种博大的胸怀,具有一种宽容仁厚之心。始终认为自然万物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它们的存在不是荒谬的,不合理的,因此,它们的存在和个性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自然万物为平等的伙伴。

  《论语》说孔子:“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说,孔子钓鱼,不用大网;打猎,不射还巢的鸟、栖息在树上的鸟。这体现了孔子对弱小动物的一种尊重和仁爱。在儒家学说传统中,始终是以孔子所代表的这种仁爱之心去对待万物。宋代的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他人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万物都是我们的同类、同伴。北宋的程颢说:“人与天地一物也。”“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万物,人类是自然万物中的普通一分子,而不是雄踞大自然之上的主宰者。

  在《庄子》一书中,这种对自然万物的平等意识更是不仅明确,而且十分丰富。《庄子》明确指出:万物在本质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差别的,大小、彼此、美丑、是非、生死等等莫不如此。“以道观之,何足贵贱”(《庄子秋水》),以大来说,大海不可谓不大也,但在天地之间,它又难以称之为大了;中国不可谓不大也,但在海内,就好象“梯米之在大仓”一样,难以称之为大了。庄子说:“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每一个东西都比它小的东西大,也都比它大的东西小。所以一切东西都是大的,也都是小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子,而彭祖为夭。”从上述可看出,庄子的相对论中蕴含着极为可贵的万物平等意识。庄子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万物之上,从不人为地强求千篇一律,万人一面。他非常反对这种违背天下的常然,违背万物的性命之情的做法。庄子曾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故合者不为骈,而枝者不为歧;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page] 。(《庄子骈》)这就是天下常然,天下万物的性命之情。

  庄子这样尊重万物的存在和个性平等思想在后世也有很强烈的回响。明万历二年进士吕坤曾说过:“山峙川流,鸟啼花落,风清月白,自是各造其天,各得其分。我亦然,彼此无干涉也”(吕坤《呻吟语》)。自然万物不仅是我们的同类,而且是我们的朋友与知己,因为在本质上与我们是同等的,我们必须尊重其天性。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近代的龚自珍。当他发现江南梅树因受人工的束缚而变为病态畸形时,悲痛的“泣之三日”,并发誓穷毕生之光阴医治病梅。“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标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馆以贮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作者关怀病梅、同情病梅、恢复梅花的本来面目,保全其天然生机的真诚。

  翘首云天,俯瞰山川,时而星垂月阔,月涌江流,时而鱼出燕斜,鬼啸猿啼。整个自然界就这样展现在人类的眼前,或壮采伟丽,眩人心目,或幽美奇致,动人情性。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且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心胸,对于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怀,对于铸造我们健康人格,都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珍贵价值。就是这样强烈的生态意识,这种浓郁的自然情怀,在中国文字作品中表现淋漓尽致,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价值的精神资源。我们相信,这种宝贵的精神资源,不仅将继续嘉惠中华民族,而且必将融入世界文明潮流,成为整个人类谋求进步、和平、发展的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3

  一个民族的演进和发展,很大程度要与其文化水平有关,也就是说如若不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经脉,则无法真正地认识和理解这一民族的过去与现在。因此,如果我们要深入了解民歌,就必须认真了解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音乐的民族性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密切关联,在思想上认识到只有民族产生了,作为这个民族的民歌才可能构成其独有的并与其它民族的民歌有所区别的民族性品格的基本观念。

  1传统文化在民歌实践中的历史分析

  民歌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不可避免地要与其它民族的民歌相互联系和交融,这种联系常常会带来相关民族民歌的变革和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辽阔富饶的国土上,中华民族辛勤耕作,开拓疆土,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创造出绚丽灿烂的华夏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作为人民生活镜子的民歌,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只要有人民的劳动生活,就有民歌的身影的出现,并且民歌作为各民族滋生的民族最宝贵文化财富,一个民族的民歌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

  任何真正伟大的文化艺术创造,无不植根于本民族丰厚的精神土壤,这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民歌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心声,是中国通用的音乐语言,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民歌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固然听不懂所有的方言,但却可以通过歌声来反映出不同的心声与表达出不同的文化符号。中华民族的民歌有着浓烈的乡土气息,珍藏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诸如婴儿诞生、成人婚礼、节日喜庆乃至战争或死亡,都是人们歌唱的主题。从他们的歌声中,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斑谰多彩的劳动生活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他们用歌声来歌唱赖以生存的江河、高山、田野和平原;他们用歌声来鼓舞劳动热情,表达节日的欢乐;他们也用歌声来歌唱生活和爱情。数千年来,就是这样一些普通人祖祖辈辈地创造,才孕育了精美的中华文化。

  长时间以来,中国民族特有的民歌一直未得到重视,只被认为是简单的音符律动,在人们的生活中一辈一辈的流传,听听而已,无足轻重。现在把“民歌”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来对待,说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民歌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文化食粮。比起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大文化来说,“民歌”只是一种小文化,但事实表明,小文化往往能表现大智慧,作为人们生活的直接反映和表现者,民歌的内容不仅表现出了不同地区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还包括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等多种文化观点。可以说在音乐“小文化”中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大文化”——种“母语”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的民歌中看到人民在生活、劳动、爱情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例如,从民歌的代表《诗经》的《风》中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庶民百姓的直接创造,却真实的反映出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对统治阶级的诅咒和讽刺,真挚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印记。

  2传统文化在民歌实践中的现实发展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它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善于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将外来文化融合于自身的文化之中。在文明的交往、交流中,彰显出个性与差异,这才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应当承认:在中外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的历史发展中,必然在哲学、观念、文化和审美趣味上产生差异或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这是情理之中的。因为文化的认同只有在相互发生作用时才能发生。唐乐的高度兴盛,中国新音乐的飞速发展都是文化交流、渗透的结果,没有兼收并蓄,没有引入与借鉴,就没有矛盾的冲突与转化,也就没有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民歌已走向国门并向纵深发展。而且我国民歌正在全身心地吸收、借鉴世界音乐的营养,更新音乐观念、提高创作技术,发展和壮大理论体系。关注中国音乐文化的外部环境已经形成,一批国外专家、学者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音乐产生了极大兴趣。可以这样讲:西洋音乐的传人为中国2O、2l世纪民歌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树立了一块新的里程碑,没有西洋音乐的传入中国民歌事业没有今天的兴旺发展,国人也难以重新认识自我文化,这一切都是在对比与交流,冲突与融合中转变和觉醒的。"

  目前,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音乐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种文化的音乐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通过感受一种音乐来了解不同的文化;同时,通过认知一种文化,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去聆听和体验这种音乐,不同的音乐体现出不同的民族个性,而音乐则是人类沟通的桥梁,世界的语言,具有全人类最共同的基础。因此民歌还是我们感受不同文化的方便之路,我们这辈子可能无法达到对所有不同语言的理解,我们却可以共同欣赏多种不同文化的音乐。例如在在连波先生所著的《国乐飘香》一书中讲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作者在美国马里兰州讲学,遇见一位92岁高龄的美国老太太,她4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住了很久,能唱不少中国民歌,我们合唱了一首中国颇为流传的民歌《孟姜女》,激起了彼此的共鸣,博得了全场的喝彩,把远隔重洋的中美友谊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因此,吸收与借鉴、保存与发展应同步而行,只有在保存自己的基础上才能求发展,才能显示出本土文化的个性。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对于中国的民歌发展,我们应将思考的视角放在一个多元、立交、共存、共荣的文化环境中,而不能窄化为相互排斥,妄自尊大。而且也只有推进民歌内容的多元化维新,才能为个性创造力与民族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打开一个新的思路,建立一个新的文化理念,让人类共同分享这个世界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从而构建出一个斑斓多姿、五彩缤纷的民歌世界。这是世界各种文化“大同”化的一个必然趋势,“大同”的文化不是无个性的文化的混合体,不同的民族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就必须强化和挖掘自己的文化特征,在认同和接受“世界文化”的基础上,“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正如国乐之父刘天华先生所说:“一国文化断然不是抄袭别人的皮毛就可以算数的。反过来说,也不是死守老法,固执己见就可以算数。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中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出路来,然后才能说到进步两字。要从创造方面去求进步,表现我们这一代艺术”。

  3传统文化在民歌实践中的未来展望

  在未来的发展中,多元音乐文化交流是民歌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不仅仅是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之丰富营养的文化需要,也是认识自我的需要,音乐文化是在多种文化的交流中形成而发展的,在交流中往往会形成相互的吸收和融合。这种吸收和融合可以使不同的音乐文化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和风格,在学习交流中寻找共同的音乐基础,从而强化本民族的音乐语言。歌唱家宋祖英是国人在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个人音乐会的第一人,她第一次和澳大利亚当地三百余位音乐家一起歌唱中国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通过这次音乐会,她把中国的民族声乐带到了异国他乡,带进了西方音乐的高雅殿堂,让主流社会人士和华人华侨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中国音乐,同时也使澳洲观众亲耳听到了来自中国民族的音乐文化精粹。这次音乐会获得了圆满的成功,这是我们民族声乐的骄傲,也是中国歌唱家的骄傲,能够把中国民歌和优秀民族风格的声乐作品介绍给当地观众是音乐家的责任,这有利于中国民族声乐在国际音乐界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经济已走向世界,中国民族声乐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它不仅要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生根,还要在主流社会中深深扎根。这次音乐会对推动中国声乐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对中国在文化在艺术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这也有利于华人了解祖国的文化,增强华人之间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另外,这次音乐会也是给西方的乐坛带来的一股清新的空气。这就是多元音乐文化所需要的基础,我们通过它,一种音乐文化的符号来解读这个缤纷的世界,同时也通过对它不断的发展与取舍来丰富我们自己。让我们的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文化的之林中,有了自己的位置,凸现出自己的个性,为全人类的音乐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这个民族获得更多的尊严与地位。

  总之,民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当然也就具有了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意义,寻求本土化资源成为各个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所体现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被提升到了作为人本文化重要资源的高度。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乃至当代的音乐现象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士音乐为主,吸收外来音乐的营养,通过消化而用之,增强自己肌体的能量和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4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培养出拥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师、艺术家。本文将结合当下国情,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发展进行剖析,以便使中国传统文化良好地融入于艺术设计教育,从而促进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改革

  艺术设计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紧密相连。但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化倾向显著,普遍存在重设计实践,轻设计理论,传统文化缺乏等问题。长此以往,艺术设计教育也将成为一潭死水,毫无新意与活力。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观念变革迫在眉睫。艺术设计教育应扎根于传统文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标,灵活创新,而不是生搬硬套所谓的“国际化”办学模式。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结合当下国情,认清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发展历程与重要性,方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境遇

  当前,我国在文化交流层面,西方的价值理念、教育模式广受众多国民的追捧、模仿,尤其在艺术设计领域。同时,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缺失,使得设计师难以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适宜于当下社会的理念进行创新。因此,设计师应当正确认识、尊重、挖掘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独特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变传统文化所处的劣势境遇,实现西方的现代性与中国的传统性之间互补共生的良性关系,为传统文化的发展迎来新生机,新挑战。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艺术设计教育的价值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开源的世界,设计师的作品要想独特且卓越,就必将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而中国的古典文学、哲学、美学,“匠人”精神等文化资源,其中所包含的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都可以为艺术设计人员打下坚实的创造基础[1],提供永续的创作源泉,进而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生活理念等渗透到艺术设计教育中,使其更具有传统风貌。纵观中国当下的设计大师,如韩美林、靳埭强、吕敬人、陈幼坚等,其作品之所以能够享誉天下,无一不是凭借着自身扎实的传统文化底蕴。但反观现今,传统文化教育则出现了严重的断层,难以延续,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文化,乃是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魂”之所在。

  三、设计教学体系中构筑传统文化的优势

  一位国外设计师曾说:“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其实在中国,自古中国就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教育体系,自古中国就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教育体系,只要赋予它们新的时代内容与形式。”因此,我们要细心剖析我们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语言,将其纳入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2]。目前,我国诸多的艺术设计类院校已经逐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并已在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形式语言方面进行研究。从近年来的毕业设计、竞赛作品中已有体现齐鲁文化、藏文化等地域特色的设计语言。学院的课程体系中也已经出现夯实传统文化基础的的理论课程,对传统习俗、生活环境、民间装饰等课题进行田野研究的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去认识并理解传统文化,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意点。从近年来的一些国内设计师所获得的“重量级”奖项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创作与教育中的运用优势已经凸显。例如,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所获得的20xx年的普利兹克奖,还有张永和,刘家琨等人,都已经凭借着其设计作品中深厚的传统文化韵味,在国际上广受好评。

  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教育中的运用误区

  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中的重要性,从业者们都有所意识。但这并不等于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度理解。在我国的艺术设计圈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还存在下列几大误区。一,单纯的将传统文化元素简单拼接。这将导致文化异化现象,歪曲误解传统文化的本质思想。从而造成文化糟粕沉渣泛起,创意文化品位低下,影响全民的审美观与价值观。二,单向的传统思维方式,对现代的优秀设计理念进行隔离封闭。这将导致艺术设计的创意受到禁锢,阻碍艺术设计与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无法顺应当今全球文化多元化互融的`趋势。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改革之路

  中国传统文化既能够满足当下社会的诸多教育需求,又能够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追求。然而,在目前单一的艺术教育模式中,如需充分展现出上述价值,还需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改革:

  1、宏观理念

  在教育理念上,提倡“教以养学,学以为己”。在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个人兴趣,让其沉浸在学习,考察,创作,再学习的道路上,反复揣摩,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教育体制才能“多元灵活、富有弹性”,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求。

  2、微观过程

  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应在根植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有选择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教育方式上,追求“教学相长,和谐共赢”。例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新的知识以几何积数的形式增长,当教师与学生共同挖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的同时,难免会出现教师向学生学习的现象。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教学并行的过程。同样,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也加深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似乎可以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时代已经来临了[3],这些新理念与新现象,艺术设计教育者们都需由衷的接受并消化。

  六、结语

  诚然,对于如何良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于艺术设计教育中,还需要做太多的努力。不仅需要剖析中国传统文化当下所处的境遇,还要把握新兴文化现象与其深度融合,更需要全民的支持与传播,创造出一个适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育良性发展的社会氛围,让这条道路走得更加顺畅。

  作者:孔帅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宇谈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美术大观20xx

  [2]王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基础教育20xx

  [3]朱关法中国古代劝学名篇选注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5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文化问题便得到了中医学术界的普遍关注。1996年《上海中医药杂志》率先开辟《中医文化》专题栏目,标志着对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与有关研究的进一步自觉。新近则又出现了基于价值这一全新视角的中医文化研究等。

  那么,把以自然科学为学科主体属性的中医学视为文化现象是否合理?倘若合理,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又是怎样一种关系一同一?相异?抑或同中有异?文章试就此作一探讨。

  科学与文化的前因后果

  鉴于文化概念极其复杂的歧义性使得定义文化概念的种种努力不可避免地陷入于困境的教训,本文的“文化”一词仅指向文化的核心—哲学。

  1.西方文化背景中科学与文化关系断裂及其前因后果关系的重构 近代以来,科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日趋断裂成为“鸿沟”彼岸的“两极”。其直接后果:一是导致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双峰对峙”。二是导致了人文科学的危机,人文科学曾经生机勃勃的时光一去不复还。三是导致了科技完全脱离人文的指引而走向异化。

  正是在科技与文化关系断裂及其衍生的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西方思想界展开了科技与人文之间理解、沟通与对话的努力。1977年8月11日-19日,在第15届国际科学史会议上,李约瑟博士提出了“将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征象”的观点。1998年1月,在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集会上,其宣言的开篇便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该语无疑蕴涵着这样一种基本判断一一科技与人文关系断裂其根源在于西方原子论哲学文化背景,而在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气一元论智慧中科技与文化的关系呈现的则是另一番情景,并有助于克服科技人文关系断裂所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致力于科学技术(包括医学)与文化之间沟通的努力,“中美高科技发展中的人文因素学术研讨会”称之为“合理重建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实际上只是还科学技术与文化本然关系的真面目。因为,“所谓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正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过程中形成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它们应该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2.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科学与文化的“共轭”关系 袁立指出:“在中华科学学术体系中,社会政治科学必须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其中对人文学术的把握又是从自然科学成果到社会科学成就间的必然联系环节”,“国学是将自然发现自然规律直接应用到人文科学再贯穿到社会科学的体系”?。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先生的观点,这种关系即“共轭”关。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前因后果

  文化是医学诞生的土壤,中医学作为人类医学文明具体形态之一,其成长同样是一个文化过程,其发生、发展与变化同样离不开在相应文化中的前因后果。

  1.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步演进 据笔者与诸多同仁的研究结论,中医学在其身后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同步演进的关系,这种“同步”主要包括两个内涵:首先是性质上的同步。如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以表知里、类比推理、类比说理医学实践与气一元论哲学文化背景相呼应;宋元时期理学思想的广泛渗透与“辨证论治”思想的全面推行;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原子论哲学思想的东渐,出现了医学的本体论实践等。其次,是高峰时相以及高度上的同步。每一次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都伴随着一次中医学的发展高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中医四大经典的问世,标示中医学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并从零星的积累走向体系的形成;晋、隋、唐时期,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出现了第二次高峰,同样带来了中医学发展的第二次高峰,出现了医学高度综合及其伴生的分科兴盛局面等。

  2.中医理论的哲学化 中医学理论有着浓重的中国古代文化色彩,有人把这一特点称之为“中医学的哲学医特征”。笔者则主张用“医学理论的哲学化”来进行概括。

  2.1哲学概念的移植、嫁接 中医学的一系列概念的确大量地来自于哲学概念的移植嫁接改造应用,归纳起来有精、气、隐显、有无、形神、阴阳、五行等所派生出的数量可观的医学概念,如脏腑之精(气)、藏象、形脏、神脏、脏腑阴阳、五脏系统之间的生克、胜复、制化、乘侮、母子相及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概念的这种移植与嫁接决不是机械的拷贝甚至抄袭,这主要因为这种运用无一不是“改造”中的运用,且不论嫁接等情况,即便是不经嫁接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常具有不同于哲学的内涵;另外,经过移植,同样的概念也常并不保留哲学领域中的全部运用特征。

  2.2哲学理论作为说理工具 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以及中国古代的多学科知识在中医学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又提供了重要的说理工具。如精气学说使藏象学说构建了精为脏腑精气生成之源、精气运行不息促进脏腑生理机能的藏象理论。阴阳学说用于说明脏腑的阴阳属性,脏腑精气分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推动脏腑的生理机能活动,并维持了脏腑自身的协调平衡的理论等。

  2.3哲学命题作为推理前提 在中医学术史上,历代医家不仅运用取象比类于比喻说理、论证阐发,而且运用类比推理以发见新知。就藏象学说而言,据笔者的研究结论,藉类比推理所发生的'主要理论成果甚多,如心化赤为血、肺气“肃降”、脾宜升则健、肝主疏泄、肾者主蛰等。

  综上可见,“医易同源”“医道同源”与“医儒同源”正是对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千丝万缕联系的概括。

  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异同

  中医文化十分广泛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众多学派的理论成果,但中医文化又决非中国传统文化的机械的拷贝甚至抄袭,其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理论思想的高度上呈现的是同中有异的关系,这又为中医文化研究构思提供了最终的依据。

  1.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同 就研究的对象看,中医学研究的是人,“人的存在……是儒家的基本关注之点”。梁漱溟先生指出:“中国两个重要学派一一儒家与道家,差不多都是以生命为其根本”。

  更为本质的是,中医学视野中的人乃“形与神俱”的完整的人,身心一元的人,而且是把这一完整的人放在天地自然、社会这一最为广阔的背景和联系中来进行考察的,即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气交变大论》)。这又与中国古代文化“究天人之际”的要求与对象相契合。如《汉书·司马迁传》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主张:“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观物外篇》)等。

  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在研究对象的重叠上至少有3点:一是人以及人的形与神俱规定;二是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界宇宙的关系;三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称人与社会的关系。

  2.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异 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对象在相同的基础上又有着不同的一面,所不同者乃侧重点与理论目标不同。正因为侧重不同,中医学的援哲人医既体现了哲学理论的运用,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理论,如《论语·乡党》记载: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季康子送药,孔子拜谢接受,然后说:“我孔丘不了解这药的药性,不敢吃啊”。可知孔子于医之未达,也正好说明中医学的补充发展作用。

  梁漱溟先生总结自己一生的思想来源时说:“中国儒家、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从来之根柢”。日本学者小野泽精一等针对日本中国思想研究中疏落医学的问题指出:“历来的哲学史中没有把医学思想纳入,倒是应当奇怪的事”。

  结论

  总之,中医文化研究构思有着科学而翔实的依据。中医传统文化乃是以中医学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子系统。目前,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典型、最生动、最完整的符号或载体而言,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操作与运用而言,除历代哲学文化典籍之外,便非中医学莫属了。中医学典籍尽管不能单纯看作是哲学,即其主干仍然是医学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被看作是中国哲学的古典文本之一重要型类。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13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5-23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11-03

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4-01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4-01

浅淡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10-06

【推荐】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5-28

【热门】中国传统文化论文05-24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论文10-08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论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