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健康服务类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健康服务类高职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健康服务类工作,其工作性质决定了需要具备良好的基本素养,其中人文素养是基本素养的基础。
第1篇:健康服务类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摘要:健康服务类高职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健康服务类工作,其工作性质决定了需要具备良好的基本素养,其中人文素养是基本素养的基础。
培育健康服务类高职生人文素养可通过借鉴国外学校通识教育经验并融合健康服务行业文化,实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素养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等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健康服务类;核心素养
2016年9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核心素养正式成为我国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据、开展教育实践的基础。
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1]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对健康服务类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
一、健康服务类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特殊意义
人文素养是文化素养的核心,人文底蕴是文化素养的源头。
杨叔子院士认为,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
[2]人文素养,作为提高一个人基本素养的最好切入点,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行为的固化最终形成。
人的基本素养主要包括思想素养、人文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基础。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是核心素养的基础。
健康服务类高职生,既包括原卫生类传统专业学生,又包括健康类新兴专业学生。
(一)健康服务类高职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源于“健康中国”的发展需要
目前,健康已处于人类发展的突出位置,健康更加多元化。
特别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健康服务中的人文关怀期望越来越多。
对健康服务类高职生来说,只有将健康科学和人文素养紧密融合,才能为社会提供满意的健康服务。
(二)健康服务类高职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回应了新健康理念呼唤
健康服务业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新健康理念,更加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这就要求健康服务类高职生具有仁爱之心——具有博爱胸怀、仁慈情感、利他意识、奉献精神。
这对健康服务类高职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相应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
(三)健康服务类高职生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健康服务类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已成为共识。
[3]健康服务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人的社会属性在社会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健康服务类高职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人文素养成为最基础的素养、最必备的素养。
另外,从健康服务类高职生岗位胜任力的角度考量,“厚人文、明医理、强技能”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厚人文是基础。
二、健康服务类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高职院校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专业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素养历来受到高度重视;身心素养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人文素养常常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
课题组对浙江某健康服务类600名高职生人文素养进行调查,情况如下。
(一)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情况
1.对人文素养教育的认识欠全面。
在职业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影响下,大多学校认为,只要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就能找到工作,在人文素养教育上没必要花费过多的精力。
学校过度强调专业素养的培养,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创新精神的人文素养教育重视不够。
2.人文素养教育的组织架构欠合理。
学校在专业教学上倾注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而在人文素养教育上大打折扣。
调查发现,以人文、文化等命名独立设置机构的浙江省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只占到了一半;其他则在基础教学部、公共教学部、素质教育中心中包含人文素养教育职能。
3.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欠理想。
课程体系缺乏对人文课程的整体规划,开设的人文课程偏少;专业和人文交叉的课程设置较少;人文知识的传播重于人文精神的培育;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一学年。
成绩考核重人文知识,轻案例分析,发挥不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作用。
校园文化彰显学术性、文化性、艺术性特性的不多。
(二)健康服务类高职生人文素养情况
1.对文化知识认知不全面。
“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当务之急’看法?”,选择“不赞成”占30%;“是否知道‘人文素养’?”,选择“从未听说过”占45%;“对‘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学生发展的必然条件’看法?”,选择“非常正确”占80%;“南丁格尔是谁?”,选择“不知道”的占20%;对我国首位女留学生、我国首所公立护士学校——北洋女医学堂创办人、宁波人金雅梅,几乎无人知晓。
2.人文素养教育有喜有忧。
对“开设人文素养课程的看法?”,95%认为“有必要”;“人文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如何?”,选择“满意”占26%,选择“不满意”占53%;“老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情况?”,选择“很好”占18%,选择“很差”70%;在人文选修课与必修课、专业课与人文课学时的关系上,满意度不高,分别为20%和35%。
3.校园环境有待改善。
沿用旧的管理模式,校园环境缺乏人文内涵。
“您认为校园文化活动中人文素养教育是否很好体现?”,选择“很好体现”占23%,选择“没有很好体现”占65%;“您认为校园人文氛围是否浓厚?”,选择“是”占20%,选择“否”占46%。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健康服务类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途径
人文素养的形成一般需要人文知识的认知、人文精神的体验、人文行为的固化过程。
当前,国外学校提倡的通识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探索的师徒制、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使人文素养教育更关注健康服务行业发展,更注重健康服务行业文化融合。
具有90多年办学历史的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2010年探索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以来,着力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厚人文、明医理、强技能”岗位胜任力强的技术技能型健康服务人才。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第一课堂主阵地为教室,主要是开好人文素养教育课程教学,传授人文知识。
第二课堂主阵地为校园,主要是开展文化活动,内化人文精神。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氛围,建立人文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
1.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
科学合理的人文素养课程有助于完善高职生的知识结构、价值体系。
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要把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中,科学规划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将人文素养教育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适当增加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在课程教学总学时中的比例。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等人文素养教育课程,运用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学、文化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编写《健康人文》等校本教材,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人文情怀。
2.重视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既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更可以促进学生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根本。
宁波卫生职院邀请浙江首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邹瑞芳、莫言研究专家孙书文教授走上“华美讲堂”,做“用爱和知识呵护患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报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举办“寻找医学人文领域的精神领袖”等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内化;固化护士节加冕仪式等节庆活动,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红十字会活动、献血活动、仁爱文化大讨论、仁爱文化大调查等,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潜移默化作用。
将人文素养提升与学生社团活动对接,打造专业志愿服务。
通过学生社团来实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以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加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4]
(二)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实践证明,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并非孤立,单纯的文化教学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素养教育相结合,重点是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元素,同时,在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时,注重结合专业特色,促进人文知识与专业背景有机融合。
1.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元素。
专业教育应渗透对人的关怀。
健康服务类专业课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承载着丰富多彩的人文价值。
要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学中的人文内涵和元素,发挥专业课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在教授专业课时,穿插讲授与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和案例,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如解剖课教学中使用的尸体大多捐献而来,故在专业教学中弘扬遗体捐献者的道德境界和人文精神。
2.人文素养教育结合专业特色。
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专业一般包括护理、医学、健康等,几乎涵盖了健康产业的大部分范畴。
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要结合专业特色,特别是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人文课程,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和提高。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素养课程“健康人文”,促进学生掌握健康相关的人文知识,积淀人文精神,最终培养人文素养。
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学会从价值层面上进行思考、分析,能够从整体上理解生命、理解健康服务的对象和内容。
[5]
(三)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只有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才是真正的素质,这就要求学校积极探索融人文知识学习、人文精神塑造于一体的人文素养教育。
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是主要途径,主要是把建设人文校园环境和借力人文实践基地有机结合。
1.建设人文校园环境。
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渗透,更需要优雅人文环境的熏陶。
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要建设出高品位的人文景观,用“会说话的人文景观”育人;要增加人文类图书文献资料,特别是经典人文著作,通过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烘托图书馆的人文氛围;要积极开展具有健康服务特色的新媒体文化活动,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文化育人作用。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三五”文化规划中,打造仁爱文化传承基地,目前成效初显。
2.借力人文实践基地。
实践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更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要借力人文实践基地,拓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空间,增强人文教育的实效,探索人文教育的新模式。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主动在企业、社区建立学生人文实践基地。
与旨在挖掘宁波历史文化的“1381老宁波”通力合作共建人文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实现全程育人[N].(海外版),2016-12-09(1).
[2]韩蔚.论高校教育中的人文与科学教育融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51.
[3]王文涛.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5(6):73-79.
[4]王杰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汪文萍.健康人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二篇:高职院校公选课中的人文素养教育
摘要: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的现状,以公共选修课为平台,通过合理设置符合职业学生特点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并充分依据学院特色、品牌专业,对学生进行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使职业院校学生既具有科学之“器”,又拥有人文之“道”。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职业院校;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包括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以及由此而生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学生一切素质的基础。
我国职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初期,以培养学生技能为重点,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致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暴露出诸多问题。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既与职业教育大环境有关,学生受社会功利主义价值影响,出现如急于求成、浮躁、过度消费、享乐、拜金等现代病,更重要的是职业院校教育者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如何在现在的技术教育课程体系中,嵌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难点。
一、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由学生自主选择科目,是职业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虽然各个职业院校认识到公共选修课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优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公共选修课设置不完善、不系统
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大多是各院系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熟悉专业稍加调整开设的,总体可分成两大类:专业公共选修课和非专业公共选修课,旨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但实际上,很多职业院校公共选修课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课程都是各专业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开设的,但如果本专业学生多,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多,老师对专业课都应接不暇,那么专业教师几乎没有开设公共选修课的。
而公共选修课程能最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对公共选修课存在认识误区
(1)学校层面的认识误区由于职业院校产生和发展的市场性和功利性,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环境,导致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是偏重强调学生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开发上就是随意降低人文素质课的基本教学要求,减少开设人文素质课的科目和时间。
很多院校在设置公共选修课时,只是根据学生人数大致规定开设课程门数,而没有明确规定应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更谈不上是否开设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
这就导致公共选修课设置不系统,定位很模糊。
同时,多数职业院校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层次,比如:认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是“就业教育”的延伸,故针对就业需要开设了《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公关礼仪》等课程,把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定位于拓展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文化知识教育;或者认为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就是才艺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才艺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这些功利性的观点和认识,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即人文精神,导致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或多或少暴露一些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
(2)师生层面的认识误区在职业院校,大多数教师和学生对公共选修课不重视。
认为公共选修课只是补充,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把公共选修课放到和专业课同等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备课还是授课方式、课堂安排都没认真对待。
据调查,90%的学生只是根据课程名称来选择课程,对课程内容不甚了解。
基于公共选修课考核简单,很多学生经常缺课,或者上课不认真听讲,敷衍了事,只是考试前稍微准备一下,目的仅是为了获得学校规定的学分。
如果此门课程没有及格,几乎没有学生会选择重修,而是转向考试容易通过的其他选修课程。
二、基于公共选修课提升高职生人文素质的探析
针对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各种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人文素质培养与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是一种有效途径。
通过公共选修这个平台,以学生兴趣为基础,结合实践,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人文知识,扩展学生的人文思想,最终会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1.正确的选课引导是前提
基于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职业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共选修课,最大程度地发挥公共选修课的功效。
首先,职业院校应该开设足够多的公共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
其次,职业院校可以借鉴其他本科院校的选课程序。
如哈佛大学有“购课(CourseShopping)”传统,每年开学前,会安排几天时间让学生挑选本学期所修课程,在这期间,几乎所有课程都安排了授课教师与学生见面,任课老师要向前来选购课程的学生发放材料,介绍课程设置目的、所需书目、需完成作业以及课时安排等。
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的,主动了解课程,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课程,在正式开课后,仍有两周时间可以更改,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选课的盲目性。
2.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基础
针对当前公共选修课设置范围过窄等现象,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设置丰富的、独具特色的课程。
首先,应充分利用本校品牌专业的丰富资源。
这样做既节约了资源,又可保证课程的质量,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
其次,要增加人文类课程的设置比例,人文课程数量应至少占到所有公共选修课的1/4。
我国职业院校技能类学科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人文学科只占很少比例。
人文社科类课程如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美育》等应持之以恒地开设,同时应增加同一门课的.授课教师数量,使学生能在同一门课程上对教师有所选择,这也能使教师在竞争中产生动力,提高教学质量。
3.灵活的教学方式是关键
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公共选修课更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更容易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所以,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应该比专业课更具有灵活性、丰富性,教学方法更应与时俱进、多种多样,应针对职业学生特点,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强这一优势,改变传统枯燥的课堂授课方式,采用专家讲座、学习展示、实验实训基地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利用公选课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真正目的。
4.严格的监管机制是保障
鉴于公共选修课的重要作用及在实际上课中存在的问题,职业院校教务部门应在公共选修课的开设、考勤、查课、听课等方面加大监管力度,规范任课教师教学,使公选课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如,学校在允许开设某一门公选课前,认真审阅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不定期进行监督。
在任课教师上要严格把关,吸引一批教学名师进入公共选修课教师队伍中,让公共选修课的优质教学成为一张名片。
另外,考核作为公共选修课最后的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但无论何种形式都要严格要求。
根据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特点,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如理论课堂到课率占15%,实践实训课的成果或者表现占25%,同时避免只采用论文写作等单一的考查方式。
职业院校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合理设置公共选修课课程,灵活的教学措施,严格的监管机制以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公共选修课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袁锦贵,方志贤.职业院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农业教育,2007,(5):29-31.
[2]陈莉.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2,(20):224-225.
[3]庞瑾.职业院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分析与对策[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8.
[4]房艳红.英语精读的宽泛教学[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4):97-99.
【健康服务类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相关文章:
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探讨10-01
高职生人文素养论文10-01
人文素养应用研究10-01
利用英语戏剧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10-07
人文素养与艺术类英语教学的融合10-07
中医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研究论文10-08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10-08
茶道人文数学教育研究论文10-09
有关人文素养的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