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职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路论文模板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第1篇: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新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将人文素养教育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人文素养是个体在生命进程中积淀的关于文史哲艺、真善美的基本常识、意识价值观和行为品格的总和,突出表现为人格、气质和修养。
[1]它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人文知识内化为精神气质,外显为行为习惯。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传递人文知识、涵养人文精神、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也被认为是“教人做人”的教育。
人文素养是高职生立足社会、收获和谐人生的核心素养,对因弱化人文素养培育而饱受诟病的高职教育而言,寻找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格外重要,手机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可谓一剂良方,能够开辟人文素养教育新天地。
一、高职生的人文素养状况和原因分析
不少高职生的人文素养较为欠缺,这是社会各界公认的事实。
身为“90后”的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缺少风雨洗礼,又生活在极其复杂多样的社会转型期,物质生活较为丰裕但精神生活相对空虚,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自学能力不强,人文知识较为贫乏。
不少高职生思想浮躁,人生观和价值观错位,待人冷漠,缺乏同情心、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既不能适应自我和谐发展需要,也不能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人文素养的高要求。
[2]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失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当代高职生生活在“泛娱乐化”时代,庸俗、低俗、媚俗的快餐文化风靡全国,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甚嚣尘上,工具理性泛滥无归,人文精神遭到藐视、蚕蚀和消解。
著名教育家涂又光教授甚至悲观地认为,人文精神被中国人(当然不是全部)批判、糟踏、欺辱、摧残、横扫,濒临绝灭,沦为垃圾。
[3]这很大程度影响了高职生的文化品位、思想观念和精神价值。
面对亟需提升人文素养的受教育群体,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教育却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建校历史一般较短,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
高职教育领域又存在着较为突出的技术主义、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掌握技术技能得到足够重视,增厚人文素养则沦为附属品,“专才”教育得以普及,“工具型”人才培养模式十分流行,而“通才”教育往往可有可无。
即使一些高职院校并不缺少对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但囿于学制较短,学生在校时间往往只有2年多,专业技能训练任务又较重,要想开设较多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举办丰富的人文素养教育活动,以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驾齐驱,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实践中往往顾此失彼,边缘化、弱化人文素养教育。
厦门大学博士生高宝立2007年曾问卷调查我国lO个省(市)、15个城市中27所代表性高职院校的4035名高职生,结果显示,89.9%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或者非常有必要开设人文教育类课程。
这表明高职生对人文素养教育的热切期待。
[4]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祖国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在短短3年内让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养成独立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树立追求真善美的价值理想,关键是要找到一条理想的人文素养教育途径。
二、智能手机是良好的教育教学载体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必将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
通信技术将人类带入无线新纪元,移动学习由此诞生,而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这一便携式移动终端的联姻则开辟了移动学习的广阔空间,利用手机进行学习正在变为现实。
高职生人人拥有手机,且机机联网,他们对手机又格外依赖,通过手机开展教育教学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一)手机移动教育具备了成熟的物质技术条件从手机硬件条件来说,目前的智能手机配置普遍较高,手机计算速度相当于数年前的电脑计算水平,流畅地应用多媒体。
就手机软件技术而言,随着手机CPU性能的迅速提升,以及GPRS、3G、4G技术的开发利用,众多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都为各种多媒体软件安装及运行架构了良好平台,手机应用软件被不断开发和嵌入,且常常免费提供给用户。
学习者除了借助各种辅助学习软件,如基于移动通信的GPRS业务(手机上网和彩信)、手机阅读软件、语音辅助学习类手机应用软件等等,在手掌上涉猎各方面知识,摄取丰富资讯外,还可以在手机上安装微信(Wechat)、即时通信(IM)、微博(Microblog)、维基(Wiki)等社交软件,搭建学习交互平台。
手机软硬件技术日新月异,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疾速普及以及3G向4G的阔步迈进,手机移动教育正迎来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手机移动学习因其特有的泛在化、个性化、交互性学习优势深受大学生青睐移动互联网被誉为“数字金矿”,它与手机的联姻掀起了手机移动学习的热潮。
手机随身携带,随处联网,学习主体本是不断移动的个体,学习真正实现无人不可、无处不在、无时不能。
在手机上开展学习,学习者能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把握与教师或学习伙伴互动交流的方式和节奏,其信息推送功能还能为学习者呈现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模型。
[5]手机能够实现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学习者可以采取同步或异步方式与专家、教师、学习伙伴等进行交互,既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定制与反馈学习信息,又可以通过论坛、群组、微博、微信等随时发表见解与他人分享。
高职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G时代湖北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研究”项目组于2014年5月间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天门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对316名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100%的学生手机能够连接移动互联网,
80.7%的学生希望所属学校通过手机主动向自己传递教育教学信息,83.2%的学生希望图书馆为自己提供手机上网和手机短信服务,81.6%的学生愿意通过手机学习微课程。
这组调查数据显示了高职生对手机移动教育的期待,这种指尖上的教育契合了他们的学习心理。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载体,整合校内外的人文教育资源,探索一条既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又满足高职生自主学习需求的手机人文素养培育新路。
三、手机在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应用
(一)通过校园无线网络、WAP技术等学习人文课程
课程本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当前高职院校除了已开设的人文素养课程不足外,其人文课程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也常受鞑伐。
高职生理论学习动力不足,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在行动中学习,基于手机的课程学习能够构建自主学习模式,调动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综合素养。
适合手机移动学习,以慕课、微课为典型代表的在线人文课程资源已经非常丰富。
国内专业的慕课公开课在线教育平台慕课网集聚了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公开课、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十余个颇具影响力的在线课程网站,甚至包括Coursera、edX、Udacity等国际慕课“三巨头”,众多人文类课程资源唾手可得。
和慕课一样风靡教育领域的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趣味性强的特征,也与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一拍即合,众多教育机构争先恐后开发微课程。
国家开放大学开通了汇聚优质微、小课程资源共享、学习的公共平台——“5分钟课程网”,现有近万个“5分钟课程”,计划到2015年建成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涵盖数百个学科领域的3万个“5分钟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者登陆该平台学习后,
能通过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进行成果转换,由此获得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或文化休闲教育等学分。
还有微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盟课程网、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凤凰微课网等汇聚了海量的适合高职生学习的人文课程微课资源。
这些课程网站适应手机访问需要,设计了手机互联网接口,高职生可利用一切碎片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解决人文课程在校内难以足量开设、课内学习时间不足的矛盾。
由于高职生对这些课程信息并不十分了解,有的课程资源需要付费才能使用,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批量购买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叫好又叫座的课程菜单,供他们自由选择,适时学习。
学校甚至可规定在线学习人文课程的门数或学分,以网上学习学分替换校内课程学分,限定选课范围和比例,引导学生通过“指尖上的媒体”自主学习。
(二)通过手机图书馆阅读经典人文作品
人文经典能够经受历史考验,散发着无穷的魅力,树立起不朽的价值丰碑。
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能够领略其丰富的文史哲艺内涵,架设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互通的桥梁,接受经典文化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和浸润,从而胸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想,传承《周易》“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理念,
弘扬“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秉持《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操守,塑造《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
[6]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为当代社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空间,助推了空前繁荣的文化生产,其信息资源承载能力超乎想象,能将古今中外卷帙浩繁的人文经典囊括无遗。
图书馆是高职院校文献信息的集散地和传播枢纽,能承担引导、指导大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人文经典的重任,让大学生通过访问WEB网页、访问基于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的数字资源、扫描电子书借阅机上的二维码等方式,将图书馆“装入”手机中。
图书馆应该编制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本校高职生必读书目,根据不同的专业可稍有侧重,联手教务处、各教学单位制定阅读考核办法,使人文经典阅读进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阅读量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学分,从制度上约束、推动高职生阅读人文经典,诱导他们逐渐疏离娱乐化的浅俗阅读,投身激发理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深度阅读。
(三)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获取人文资讯
信息时代高职生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浩如烟海的资讯有时也难辨真伪和良莠。
学校应该慎重遴选契合高职教育本质、有价值且受欢迎的人文资讯,通过手机短信和微博、微信等方式推送给学生,让他们汲取鲜活丰富的人文养料。
首先,智能手机的短信功能可以推送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或者组合各种多媒体文件,高职院校应该构建基于手机短信息的移动学习系统,利用这个系统创建学习群组,
创建能够通过手机发送的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形式的人文知识库,譬如各种人文讲座的音频和视频,给高职生群组学习者或个别学习者量身定制人文知识学习内容,随时发送短信或语音留言给学习者群组或个体;学习者则利用该系统定制人文咨询短信息,
设定其接收的频率和密度,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策略,适时求教教育者,与学习伙伴进行异地沟通交流。
[7]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就以传统楹联培育高职生人文素养,每周二和周四,每名学生的手机都会收到学校发送的蕴含丰富哲理的楹联短信,这些“编外教师的话”教他们做人、求学、立业,成为他们课余翻阅、玩味品鉴的精神食粮。
其次,高职院校可建立官方微博和人文素质教师个人微博,编制一张无形的信息发布网,适时发布有吸引力的人文信息。
另外,学校还可搭建校园微信平台,开通学校公众账号,使在校生成为用户,发布多媒体人文资讯供他们学习分享。
(四)利用社会性软件开展交互式人文素养培育活动
QQ、Wiki等社交软件被高职生广泛采用,已经成为他们遨游网络世界并须臾难离的工具。
它的零技术障碍优势、语音和视频的出现为移动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不仅扩展了学习空间,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更广的学习渠道,而且突破了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搭建了交流协作的极好平台,实现了及时灵活的信息沟通。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优酷视频适时上传人文课程教学、人文讲座或人文素质拓展活动视频,告知学生随时收看,使用腾讯QQ等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讨论区,就人文课程教学、讲座或素质拓展活动,
如人文知识竞赛、文体竞赛、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开展适时的集体讨论,带来真正意义上的集体思维和集体行动,实现教师和众多高职生的思想碰撞、协作学习。
高职生也可通过社交网络第一时间找到各领域的专家,求得他们的观点和见解,开阔视野,补充人文知识和经验。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高职院校必须首先教高职生学会做人,立德树人。
每个高职生都承载着家庭的厚望,他们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引导他们求真、向善、唯美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移动互联网是一座数字金矿,扎根其中的手机移动教育能够高效传递人文知识,熏陶和熔铸人文精神,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利用手机这一教育载体,着力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第2篇: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求重点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
[1]近年来,教育部要求开展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为重点的人文素养教育,将其纳入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技能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的统一整体。
要求职业院校要切实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2]这是我国首次在专门面向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明确“人文素养”培育要求。
而此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均未涉及。
2014年教育部等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还特别强调了要面向服务业培养要具备高尚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通晓国际标准和高超技术技能的专门人才,……。
[3]为了有效开展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我们将基于中国知网2000-2014年学术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初步阐明我国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现状,以期更好地引导人们开展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一、学术文献采集的方法及过程
在中国知网中,以“人文素养”作为检索词,以题名作为检索项,可以检索到2700多条相关学术文献。
经初步判断,相关学术文献不仅包括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研究,还涉及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人文素养问题的研究。
为了精准检索到关于“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学术文献,我们确定了以“人文素养”+“中职”、“人文素养”+“高职”两项分别作为并列检索词,以题名作为检索项,
检索2000-2014年期刊类学术文献,分别检索到36项、176项学术文献,合计212项;以“人文素养”作为检索词,以题名作为检索项,检索2000-2014年研究生论文类学术文献,检索到69项。
经仔细阅读学术文献标题,剔除非研究“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的学术文献和重复的学术文献,最终本次共检索到研究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的学术文献篇225项,其中期刊论文207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18篇。
我们将以225篇论文为基础,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下载了三、四十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仔细研读,以期较为全面地、更为准确地掌握相关研究现状。
二、学术文献的统计分析
(一)学术文献的年份分布情况
1.期刊类学术文献分布情况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在2001年以前,中国知网中尚未收录到关于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学术文献。
在2001-2008年之间,相关研究文献也比较少。
而在2009年以后,相关研究文献明显增多。
特别是2013年,总文献数达到52项(说明:2014年非全年数据,检索时间是2014年8月份)。
2.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类学术文献分布情况
根据以上数据,中国知网中收录到18篇相关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分布年度为2003-2013年且集中于2010-2013年,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等10所普通高校,以师范类院校为主。
但尚未收录到相关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14篇面向中等职业教育,4篇面向高等职业教育。
研究内容主要结合学科、专业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对策等,其中有八项是结合语文学科研究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还有两项是研究职业院校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升问题,以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期刊类学术文献的统计分析
1.期刊种类的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207篇研究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的论文,共分布在123种期刊上,平均1.68篇/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1版)9种,占期刊总数的7.3%,刊登论文18篇,占论文总数的8.7%,全部面向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
高校学报类期刊(以高职院校学报为主)有40种,共刊发50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24.2%,近四分之一。
从各类期刊刊发的论文数量来看,有87种期刊只刊登了1篇论文,占期刊总数的70.7%;15种期刊刊登了2篇,占期刊总数的18.8%;22种期刊刊登了3篇及3篇以上。
刊登最多的期刊是《中国校外教育》(11篇),其次是《教育与职业》(9篇)。
所以,目前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论文,在现有期刊中分布比较广,以教育类期刊为主。
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还较少,而面向中职的为零(见表4)。
或者说相关研究论文的质量有限,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存在困难。
另外,从有关刊物的办刊情况来分析,其中有不少刊物是收取版面费后才可以发表论文的。
2.期刊类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
统计数据表明,当前人们研究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问题,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以规范分析为主、实证分析为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如采用了调查研究方法,形成了《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以宁波市为例》、《高职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建筑类高职英语为例》、
《高职院校护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认知和行为的现状调查》、《中职毕业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策略研究》等多篇研究文献,人们或针对某一地区、或某一专业、或某一学科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成因,寻求对策。
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形成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以罗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高职传媒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调查及思考———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等个案研究成果。
而人们更多的采用规范分析、定性研究,探索人文素养培育必要性与可行性,从多角度、多层次找寻人文素养培育的方法、途径、对策或策略。
3.期刊类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
人们研究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问题,以“人文素养教育”表述的文献有43项,以“人文素养培养”表述的文献有48项,以“人文素养培育”表述的文献有22项。
人们主要研究如何结合具体专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校本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培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阐述人文素养培育方法、途径、策略。
(1)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渗透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期刊类论文中共有44篇论文研究如何紧密联系相关课程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占期刊类论文总数的18.5%。
人们研究如何结合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德育)、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和具体专业技能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结合语文课程(25篇)、结合体育课程(5篇)、结合英语课程(2篇)、结合音乐课程(2篇)、结合数学课程(2篇)、结合商务礼仪课程(1篇)、结合艺术设计(1篇),结合中国旅游地理(1篇)、结合大学体验英语课程(1篇)……。
结合语文课程培育学生人文素养,比较切实可行,易于理解。
而结合体育课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容易被人们忽视,现有研究成果确实比较有价值。
而事实上,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确实可以结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2)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渗透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期刊类论文中共有16篇论文,探索如何结合具体专业类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16篇论文共涉及8个专业。
因此,当前职业院校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
如针对文化传媒、动漫设计、航海、护理、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等具体专业,通过专业教学渗透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特别是护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多篇研究文献研究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高职护理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高职护理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析》、《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养教育探索》等。
(3)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创新根据统计数据分析,人们已经探索了较多的创新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基于爱心教育设计人文素养课程”、“以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人文素养”、“以文化自觉培育学生人文素养”、“以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教育融合”、“以人文素养培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设古诗词选修课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发挥图书馆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以经典诵读培育学生人文素养”、
“欣赏数学之美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个性化阅读培育学生人文素养”、“开发中职校人文素养校本课程”、“激活与文学文本对话提升学生生人文素养”、“体育文化活动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等等。
三、启示与思考
(一)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高职远远超过中职从现有的学术文献分析,大量研究文献指向高等职业教育。
广大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现状调查、实践探索、理论总结,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
人们已经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寻求了系列化人文素养培育方法、途径、对策,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价值。
同时,积极进行人文素养培育方法、途径的创新。
(二)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研究:中职需要追赶高职从现有的学术文献分析,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已有的实践与探索,还不够深入,实践性比较弱。
广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而由于广大中职生所处年龄阶段比较特殊,各方面认知不成熟,可塑性比较强,需要广大教师勤于思考,深入探索,积极寻求有效的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职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路论文】相关文章:
职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思路10-01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10-01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模板10-01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10-01
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论文范文10-01
高中数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论文10-09
中职学生人文素养论文10-01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模板10-01
有关人文素养的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