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4:36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范文

  茶文化交流中应积极应用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英语交流技巧,注重升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框架和完整度,切实维护英语实用性价值,结合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认知,保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也进一步有效优化交流价值。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范文

  第1:茶文化交流中的英语表达能力分析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推广,英语交流成为了对外贸易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如何在茶文化传递和建立过程中积极应用英语,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文化教育在英语教育中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性逐渐受到重视,只有充分发挥英语的工具性作用,才能有效实现交际通用的要求和目标。

  本文从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社会价值研究出发,对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针对强化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措施展开了讨论,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茶文化;英语;表达能力;问题;策略

  1茶文化交流中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的社会价值

  茶文化是我国文化长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饮茶习惯到茶文化体系,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系统,在对茶文化进行深度研究的过程中,都要对文化内涵和文化交流互动进行集中的分析和管理,保证相关元素能实现更好的传递。

  正是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在中西方茶文化交流过程中,如何建立切实有效的沟通路径和沟通方式,需要相关研究人员深度思考并且积极实践,正确的应用茶文化资源,利用更好的英语表达技巧实现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

  在茶文化交流结构中,积极的应用有效的英语表达方式,对茶文化因素和基本构成参数进行系统化梳理,保证建构切合中西方差异的文化交互模型,从而助力人们建立全面的认知体系和语言管控模型,真正实现整体文化认知结构和理解框架体系的升级,并且保证思维方式和交流互动模型切合实际需求。

  另外,在思维建立和文化习惯互通的过程中,只有进一步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才能提高茶文化交流的实效性,维护整体文化互动体系的完整度,也保证交流模式的理想效果。

  在文化交流机制中,若是不能建立有效的文化交流模型,就会导致理解结构和认知体系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对茶文化中的茶艺、茶道等元素进行普及的过程中,强化英语的形象化表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茶文化交流体系建立过程中,只有针对具体问题建构系统化处理模型,才能提高整体文化应用效果而只有积极落实应用表达能力的培养,才能保证知识体系和文化融合后,相应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管控水平得以全面提高。

  因此,在文化体系建立和交流模式构建过程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才能优化整体表述机制和文化交流机制,进一步升级茶文化交流互动体系的实效性。

  借助载体的融合模型和升级措施,实现整体应用效果和处理效果的优化,人们能在交流结构中保证文化融合机制的完整度,能在利用多元化因素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表达能力[1]。

  2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达能力应用存在的问题

  在英语完全普及的当下,应用英语建构贸易关系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在文化互通和文化交流模型中,也要集中表达和阐释相应的文化内涵,确保全球化语言结构和语言表述方式贴合实际。

  但是,在英语表达能力和文化体系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英语表达能力和准确性不足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贸易活动,还是文化交流体系,只有建构系统化的传递模型和互动系统,才能保证相应的内容能得到有效的互动,但是,在实际发展进程中,文化交通机制落后以及文化应用短板问题较为严重。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英语知识的应用结构存在问题,在英语组织规范和表达能力方面缺少规范度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没有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加之表达水平也比较表面化,就导致文化交流过程失去了有效性,也使得文化内涵和文化运行体系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并没有建立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互动体系。

  茶文化历史悠久,且文化深层次的内容都非常丰富,若是不能结合实际建构有效的表述模型,就会致使文化应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失去应用价值的问题出现。

  除此之外,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若是一味盲目地追求表达效果,却缺少资源利用以及交流机制的细化培养,就会导致整体承载结构存在问题,相应的语言体系得不到有效互动,整体语言表达体系的有效性和利用效率都失去了实际效果,就是导致文化体系存在不良问题的主要原因[2]。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多元化交流机制中,由于没有建构针对性的信息处理措施和文化应用机制,也会导致文化交流主体没有合理的载体。

  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方面,相关管理机制和升级体系存在缺失,就会导致文化机制和相应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处理。

  3茶文化交流中英语表法能力培养的策略分析

  3.1强化文化因素和学习技巧融合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茶文化的交流有效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仅要在实际讲解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和应用文化元素,也要落实建构文化译文的针对性,保证其具有实际效果,更好地切合生活实际。

  在茶文化传播过程中,要多元化建构表达方式和理解模型,有效减少“茶文化失语症”,借助英语表达能力的提升,更加有效地提高茶文化的传播范围。

  只有从思维方式、中外价值观等思想层面提升整体融合机制,才能更好地建立表达方式和应用效果。

  在茶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交流方式决定了文化传递的效果,而交流方式的决定因素很多,不仅仅包括遣词用句的完整度,也包括表达能力,正是基于此,要想有效优化交流实效性,升级交流能力培养路径至关重要。

  需要借助学习技巧对文化因素进行重组和建构,确保建立一种独立式的表达体系,并且积极应用表达技巧,从而实现交流的有效性。

  除此之外,相关学习者还要对中外文化交流体系进行深度分析,多了解表达模式和表达注意事项,在其中充分融合茶文化的阐释要素,实现整体表达效果的最优化。

  3.2强化文化体系和文化理解的常规化指导

  在文化传递和相关交流模式建构的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有效的理解范畴,对相关问题和不足有清晰的认知。

  最重要的就是要对茶文化的实际价值和社会意义建立有效分析模式,对其内涵和体系有所了解,从而借助英语交流的方式提高文化知识的外延,并且实现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目标。

  也就是说,要想能力得到有效升级,就要对文化有深度的理解,在建构系统化理解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相应的语言技巧进行集中阐释。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认知和理解是文化传递的基本要素,并且在此基础上,结合技巧和应用方式,建构语言应用模块和文化传递模块之间的耦合,从而深度理解并传递文化内涵。

  在英语表达能力培养和升级的过程中,强化融入机制和文化交流机制,确保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能得到有效的传递。

  另外,在茶文化体系中,需要利用英语进行集中表达的项目非常多,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茶艺解说,在茶艺宣传的过程中,由于学术词汇较多,如何应用有效的表达方式,在减轻其繁琐程度的同时,表达有效的含义,是需要相关人员在实践中认真思考的。

  要将对外交流和茶文化要素进行深度融合,寻找交流过程中的文化本质,确保英语模型能在表达机制确定的基础上,实现整个英语因素的管控和综合[3]。

  3.3强化文化差异分析

  要想深度落实并提升茶文化交流的实际效果,就要结合实际要求和文化内涵,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较为清晰的认知,确保能对具体的文化体系组成要素进行集中的判定和解构。

  在茶文化传递过程中,只有了解差异,才能进一步深化表达着对于语言的认同感,确保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在文化交流和深化分析的过程重,且中西方文化模型和文化概念有所认知,也能更好地深化研究文化规范度,确保文化体系和文化传递过程的完整性。

  在茶文化交流模块建立时,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借助技巧升级,也要对内涵和文化价值进行深度分析,并且保证具体文化体系和文化完整度能实现有效升级,充分提高利用价值的有序性和系统化,也能在融入思想模型和思想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感性认知转化为理性分析,真正落实文化交流的实际目的。

  也就是说,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方法和目的需要依托文化内涵,确保融合文化差异的基础上,相应的表述能代表不同文化体系的特征和要素,并且实现语言结构的系统化升级和认知结构的升级。

  清晰的了解并深度落实文化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4]。

  在茶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进行集中剖析,并且正视文化存在的异同点,积极利用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处理模型,试图从多元化角度进行语言描述和情感表达,从而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更好的实现文化交流。

  文化模型的建立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和现实因素,也正是基于此,只有全面认知文化差别,并且结合多元化文化背景要求,在表达和交流系统建立过程中,积极应用多样化技巧,才能实现有效交流。

  例如,教育领域若是想提升学生茶文化交流的英语表达能力,就要建立相应的对比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和系统化处理范畴,确保学生能在英汉交互的学习模型中体会文化的内涵,并且也能有效的优化升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保证整体英语表达能力能得到实质性的优化和升级。

  结束语

  总而言之,茶文化交流中应积极应用有效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英语交流技巧,注重升级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框架和完整度,切实维护英语实用性价值,结合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认知,保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也进一步有效优化交流价值。

  正是基于多元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融合机制的发展和更替是时代趋势,要在茶文化互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路径,建构发展新常态,对不足和短板问题进行集中处理,选取更加适宜的文化载体,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目标,为英语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志晶,刘海,岳金凤等.茶文化与英语技能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5(21):10-24.

  [2]李亦桃,朱晓东.英语中"茶"话探微———兼议中国与英美茶文化的跨文化比较[J].农业考古,2014,14(06):211-213.

  [3]段红.英语茶语文化分析———中国和英美茶文化差异探讨[J].福建茶叶,2016,38(07):393-394.

  [4]杨柳.从中西茶文化的差异看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福建茶叶,2016,38(08):230-231.

  第2:基于应用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

  摘要:应用语言学是从19世纪发展而来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其是以解决语言学的理论问题为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应用实践型学科体系。

  简言之,应用语言学是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思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传统的汉语思维模式中。

  本文以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从实践的角度对茶文化的英语语言符号进行了具体化探讨。

  首先,就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翻译立场从翻译的地位、翻译的情形以及翻译的本质三个方面对应用语言学中的英语翻译进行了简要论述。

  而后,结合应用语言学的理论价值阐释了当前茶文化英语翻译的“信息转化”与“创造性位移”,并最后立足于应用语言学的实际功能从两个角度对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略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对应用语言学视角下的茶文化英语翻译探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茶文化;英语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茶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具有多样化价值的实践过程。

  茶文化传播可以作为一种人际交往行为,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推广行为,可以作为一种商务交际活动,可以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行为等,具有多样化的价值维度。

  近几十年来,我国茶文化的对外传播呈现出政府主导、民间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中国茶文化作为一种“东方特产”和“国学传统”,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新审视。

  从茶文化传播的载体来讲,包括影视传播资料、图书专著、茶文化产品或服务等,加强对这些茶文化传播载体的语言符号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际、传播中华茶文化的中介环节。

  用应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可以为我们创新跨文化交际中的茶文化翻译提供有力帮助。

  1应用语言学对于翻译的基本立场分析

  从语言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大体上从19世纪初期开始西方语言学科学开始呈现出“应用语言”与“理论语言”的分化现象,语言学家J.N.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最早提出了“应用语言学”的概念。

  无论是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还是从茶文化知识的结构化构成来看,所有的知识都可以被划分为“理论”与“实践”这样两种部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早就开辟了这种分析范式。

  基于应用语言学200年的发展经验,从实践的角度加强对茶文化英语的翻译可以在非学术意义上更广泛地在海外向普罗社会大众传播中华茶文化,有利于将中国茶文化融入到西方社会的日常生活细节当中去。

  1.1强调“专门用途的英语”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门语言学下属的交叉学科,“应用语言学”(AppliedLinguistics)在对待语言方面不去过多地追求一些一般语言学强调的“抽象原理”和“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转而寻求对具体应用领域语言的教学和授课,强调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对待基本的语言导向上采取“专门用途的英语”作为其学科建构的核心信条。

  1.2强调翻译是一种具体的“语言应用情形”

  以标榜应用化、专门化、实践化为口号的应用语言学在类型上一般可以分为“一般应用语言学”和“机器应用语言学”,自20世纪60年代世界应用语言学会召开大会以来学术界普遍将应用语言学划分为诸如“职业中的交际”、“教育技术与语言学习”、“语言与生态”、“语言与性别”、“跨文化交际”、“修辞学与风格学”等几十余个分项应用领域。

  作为一种体现其应用化导向的观念,应用语言学甚至认为翻译就是一种具体的语言应用情形。

  1.3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种符号的交际转换行为

  早期的应用语言学家比如罗曼•雅克布逊等人充分地吸收了社会学上的“符号交际理论”的知识论基础,认为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转换的过程。

  在他们看来这种符号转换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浅层次的“语内翻译”,指的是将语言表达符号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符号的过程;二是“语际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文化交际符号的融入”;三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翻译”,指的是从符号背后的文化价值内涵入手开展翻译、让受众可以洞察和理解原文内涵的翻译方式。

  2应用语言学对于当前茶文化英语翻译的价值启示

  应用语言学在学科上定位属于“应用化学科”,我们常见的商务英语就是属于典型的应用语言学学科关注的范畴。

  对于当前我国茶文化英语的对外传播来讲,适当地吸收应用语言学的知识精华有利于提高传播效果:

  2.1茶文化英语的翻译重心应当聚焦于“信息转换”

  应用语言学认为,为了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和文本交际功能,翻译的本质不应当围绕着形式化的语言符号转换展开,而是应当围绕着深层次的“信息转换”展开。

  之所以得出这种结论主要是源于两个当面的要素认知:一是任何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都不存在严格的、完全的对等关系———无论是符号意义上的对等还是价值内涵、逻辑思维等认知范畴上的对等;二是跨文化交际下的翻译等实践活动要根据具体的交际目的来开展翻译,翻译服从于目的。

  2.2茶文化英语的翻译要讲究“创造性位移”

  应用语言学家约翰.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译的语言学理论》(1965)中认为,语言实践要服从于应用的目标,而为了实现这种交际的目标就需要我们用一种等值的文本材料去替代另一种等值的文本材料,也就是不必拘泥于僵化的语言符号严格对等,而是要突出文本表达功能的对等。

  因此,茶文化无论是基于商务交际目标、学术研究目标、文学抒情目标或者任何方面的交际目标,都应当从这种交际目标出发重构翻译过程。

  3基于应用语言学的茶文化翻译方略例举

  传统的翻译理论分歧无论是基于何种立场、无论如何分歧(比如直译或意译的分歧)基本上都可以归结到“形式主义”和“认知主义”这两条路线的斗争上去。

  应用语言学侧重于从“受众认知”角度开展翻译创新。

  以下主要提出两种翻译策略:

  3.1跨文化互文性的翻译策略

  狭义上的互文性翻译策略指向特定语境内部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文本之间的“共同翻译”与“引用翻译”;而广义上的翻译还指向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之间展开的“互文观照”。

  我们认为,基于一种实用化、应用化的交际目的之实现的需要,我们除了茶名、地名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用于可以采取“直译”或者“直译基础上的增译”之外,在诸如茶文化中的固定用语表达、茶文化中的时态人称搭配、茶文化之典故传说引用等方面都可以采取西方人惯于使用的阅读习惯开展翻译。

  3.2归化翻译策略

  在内在的逻辑上,归化翻译策略是应用语言学在翻译上的一种生动表现,倡导使用接受者的视角来开展翻译。

  中华茶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点就在于其内敛性而不是侵略性。

  对此,在翻译茶文化的时候针对翻译教学要增强对英语背景文化的补充力度,培养学生用英美文化思维思考和翻译茶文化典籍著作等;同时可以针对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开展专题教学,提高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感受力度,用符合西方人的文化审美表达方式开展翻译。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思想:缘起、变化和发展[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10(3):163-164.

  [2]DianeLarsen-Freema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StakingOuttheTerritory[J].TESOLQuarterly.1991,25(2):315-350.

  [3]杨君.应用语言学的跨学科性质及其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4]陶原珂.博士生导师桂诗春教授谈应用语言学[J].学术研究,1995:(5).

  [5]关剑平.茶文化传播模式研究(上)———以平安时代的日本茶文化为例[J].国际茶文化专号,2006(2):55.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10-01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论文模板10-01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分析10-01

体育教学茶文化分析论文10-09

英语教学与茶文化探讨论文10-01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探讨论文10-01

民族声乐教学中茶文化的应用分析论文10-10

茶文化与英语教学探讨论文模板10-01

茶文化论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