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地域文化的中国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体现论文

时间:2022-10-10 09:08:09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地域文化的中国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体现论文

  摘要:针对近年来建筑设计作品中存在的缺乏辨识度的问题,本文以地域文化在中国当代博物馆中的体现为主题,对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宁波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四种将地域文化融入中国当代博物馆的方式:对地域传统建筑造型的抽象、对地域传统空间语言的转译、对地域记忆场所的再现、对地域符号的运用。并据此提出了设计广西博物馆的构想。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能够对解决建筑设计作品中存在的缺乏辨识度的问题有所帮助。

地域文化的中国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体现论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造型;建筑空间语言;场所;建筑符号

  引言

  近三十年是中国建筑迅猛发展的时期,城镇化的推进加之全球化的深入使得越来越多的建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一时间,写字楼、商住楼等遍布各地。然而,在建筑业过快的发展中却出现了建筑设计千篇一律、缺乏一定的辨识度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设计环境存在项目设计周期过短的问题,建筑师没有能够深入研究各地的地域文化,缺乏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设计出来的建筑就显得与周围环境无关,似乎放在哪里都可以,放在哪里都不合适。另一方面是国际文化对于国内建筑设计的影响,例如现代主义国际化范式的滥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来往日益密切,现代主义国际化也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成为了越来越多建筑设计师的审美追求。然而,如果草率地将现代主义国际化的外衣套在建筑上,就不能体现出建筑原本要展示的内涵,建筑千篇一律,涉及到的文化也就肤浅了。此外,境外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他们的设计往往个人风格突出,也使得建筑缺乏辨识度。

  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祖先所创造并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的文化。本文所关注的地域文化主要是经过历史积淀而存在于当地能对建筑创作产生影响的优秀文化。在设计中,如果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够避免建筑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问题,并解决上文中提到的“建筑没有特色,千篇一律”问题,提高建筑的辨识度。同时,融入地域文化的建筑,更具有文化传承上的意义。

  2中国当代博物馆

  本文以“中国当代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博物馆建筑存在引言中提到的问题,即缺乏辨识度,这一点是需要反思的。其二,与其他建筑相比,博物馆建筑对建筑形式没有太多的限制。展览建筑对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通风等没有过多约束,展厅布局也相对灵活,这样,对博物馆建筑形式的设计可以有更多选择,更容易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其三,博物馆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陈列展品,是一个文化场所,博物馆建筑可以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展现出与展品一致的主题。

  3地域文化在中国当代博物馆设计中的体现

  3.1对地域传统建筑造型的抽象

  对地域建筑造型的抽象是指把该区域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进行提炼,再用现代的建筑设计手法进行诠释。朱家角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水乡古镇,完整的具有水乡特色的民居肌理使得在其中建造的新建筑对周围建筑风格有极强的适应力。朱家角人文艺术馆,通过对传统建筑的造型的抽象,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新建筑融入周边环境的尝试。首先是建筑的整体布局。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一层采用环绕的布局方式,多个展厅围绕在中庭四周,二层抽象出江南建筑体量较小的特点,将几个庭院、展厅、咖啡屋、水院分散布局,使得艺术馆在民居之中不会显得很突兀。其次是墙体和屋顶。艺术馆的外墙采用白色,屋顶为深灰色金属板,一方面体现了江南民居白墙黛瓦的特点,另一方面展现了建筑的现代性,防止其成为一座纯粹的仿古建筑。此外,二楼的部分屋顶是坡屋顶,则又一次把江南建筑的特点体现到建筑中。从高处望去,艺术馆的坡屋顶完美地融入了朱家角地区的城市肌理之中。

  3.2对地域传统空间语言的转译

  对地域传统空间语言的转译是指在设计建筑时,把建筑所在地区的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塑造手法在设计中体现。将地域传统空间语言转译到现代建筑中,不仅可以让建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也有利于继承古老的传统空间语言,并使之与时俱进。苏州博物馆在平面布局上,转译了平江图的构图方式,此外,还运用了苏式古典园林的空间塑造手法,完成了对地域传统空间较好的转译。

  3.2.1对平江图的转译平江图是宋朝苏州的地图。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宋朝苏州的布局比较方正规整。由多个长方形组成。右下角是一个大块的长方形,其四周由小而狭长的长方形镶嵌而成。长方形之间由笔直的路相连。苏州博物馆转译了平江图中苏州城市建筑分布的特点。由苏州博物馆的平面图可以看出,建筑大多为方正的长方形,整齐排列由小道相连。而除此之外,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平面布局不完全受平江图中传统长方形的约束,例如大厅的平面为正八边形,倒有点苏州古典园林中亭子的意味。

  3.2.2借景、对景、框景的应用借景、对景、框景是古典园林设计中常用的空间塑造手法,设计者贝聿铭老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进行了巧妙地运用。苏州博物馆水厅北面的墙与拙政园相邻,这堵墙没有特别高,而这一个细节恰是贝老的巧妙设计——让拙政园的葱郁的树从墙顶上钻出,与白墙黛瓦石山相称,给人一种生机盎然之感。同时,苏州博物馆的植被之疏与拙政园的植被之密形成了一种刻意的对比,这其实是体现了建筑功能的区别,江南古典园林讲究的是以小见大,将自然融入一方园林天地,而现代博物馆更多关注的是室内的展览功能,自然景观只是辅助,所以并不需要太多植被,而恰巧拙政园又有大量的树木参天而起,何不问其借一借?苏州博物馆的水景在所有景色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实体建筑与水景之间就存在对景关系。一方面,中央大厅一面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有利于欣赏水池、亭子、小桥、假山等美景;另一方面,中央大厅特殊的屋顶形式引入了自然采光,使得大厅内部熠熠生辉,具有雕塑感的建筑造型也使得游人在凉亭休憩或是在小桥上漫步时可以欣赏到这样华丽的人造景观。在苏州博物馆中,窗户被用做框景的主要工具。博物馆多处运用正六边形开窗,以恰到好处的尺寸将窗外的景致框在其中——或是绿树衬以白墙,或是碧湖远山之景,或是凉亭小桥之景。窗户起到放大镜的作用,让匆匆而行的游人能够留意到不为人注意的美丽。同时,窗外雅致的景观也对室内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3.3对地域记忆场所的再现

  对记忆场所的再现,即把人们熟悉的记忆中的场景抽象出来放入建筑中,让人感到似曾相识,熟悉亲切。著名建筑设计师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再现了宁波的山水风光和村镇记忆。

  3.3.1宁波当地山体意象的再现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山,它的整体外观是对山体的抽象。宁波博物馆的下部为矩形,各个空间分布集中紧凑;上部则是分为几个向四周开裂且墙体倾斜的不规则几何体,模仿山的绵延起伏。一层的入口是扁平的、跨度三十米的长方体穿洞,如此使得游人临门时自然地进入了“大山”的情境之中。上部两个“山峰”之间的“山谷”是一条长长的阶梯,游人沿着楼梯,向左右张望,会产生一种身在山间的感觉。此外,上部建筑的墙体还开凿了四个“山洞”以及规格不同的窗,体现出了山的神秘感。上部的山峰与山峰之间,以中庭相互联系,中庭的低平宽阔与山峰形成虚和实的对比。

  3.3.2宁波当地村镇记忆的再现宁波博物馆的墙体材料丰富,主要由混凝土构成,夹杂毛竹、瓦片、青砖、龙骨砖等材料。瓦片、青砖、龙骨砖属于宁波古老街道中的建筑元素,建造墙体的砖有一部分就是来自宁波的古老民居。砖瓦的运用,使得建筑贴近宁波村镇的记忆,而又显得古朴雅致,渲染了博物馆的氛围。水是宁波村镇的又一元素。宁波博物馆的入口为一座桥,桥下有水流过,而建筑的北部也被水环绕,这样的设计能够唤醒游人对宁波“小桥流水”的记忆。

  3.4对地域符号的运用

  地域符号有其特殊性,一个标示、一个图腾看似不起眼,却能轻易唤起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记忆与认知,当这种符号被运用到设计中时,往往能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在建筑中体现符号元素的方法在苏州博物馆中有所体现。苏州博物馆的外墙为白色,同时采用黑色涂料勾边,是对江南建筑白墙黛瓦中黑与白元素的体现。此外,苏州博物馆中的六边形窗和花窗在江南传统园林建筑之中也是很常用的。这样的窗户是对苏州古典园林文化的尊重,暗示人们其与江南园林的文化传承关系。

  4广西博物馆的设计

  基于上述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的思考和对广西文化的了解,笔者提出广西博物馆的设计构想。

  4.1对广西地域传统建筑造型的抽象广西多山地,气候炎热潮湿,吊脚楼应运而生。另外,近代以来,岭南地区流行建造骑楼。此两者是广西地域文化的代表、各族人民生活方式的缩影。因此,在博物馆的建筑造型方面,笔者将吊脚楼与骑楼的造型特征进行融合:博物馆选址在山脚下,利用山坡的坡度建造吊脚楼式的建筑,建筑向入口广场延伸形成底层架空,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并将博物馆的入口售票、纪念品商店等设计在底层。设想中,博物馆设计为三层,第二层设计为公共性较高的场所,主要布局集散大厅、临时展厅、报告厅等;第三层则作为固定展厅和办公室。此外,由于传统的民居体量较小,第三层将采用分散布局的方式,将几个固定展厅分散开来,其间由中心广场、走廊等公共空间连接。博物馆的屋顶造型将模仿吊脚楼的坡屋顶,但会选择诸如铝板等更为现代的材料。

  4.2对地域符号的运用铜鼓、壮锦、花山岩画是壮乡广西的特色。将铜鼓和壮锦上精美的花纹和花山岩画神秘的图案作为地域符号运用到对广西博物馆的设计之中,能够体现广西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首先是主体建筑前面的入口广场,可以将铜鼓表面的纹路抽象出来,作为广场铺地的图案。其次,广场前方设计一面较大的铜鼓墙,起到点题和屏风的作用。第三是将壮锦、花山岩画、绣球等的元素运用到对博物馆建筑的设计中,如将壮锦、花山壁画图案元素蕴含到墙体的花纹、窗户、支撑柱中;柱头、护栏头部等可以设计为绣球的形状。结语想要解决建筑缺乏辨识度的问题,地域文化是毋庸置疑的参考因素,对地域传统建筑造型进行抽象、将地域传统空间语言进行转译、再现地域记忆场所、运用地域符号都是非常有效的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的手法。本文进行这样的探讨与研究,就是希望能激励自己或是启发他人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能出现更多有特点、有深度、有文化底蕴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张琪,钟晖.“新”和“旧”的诠释——解读苏州博物馆的美学内涵[J].华中建筑,2011(03):155-158.

  [2]陈敬,王芳,恵善康.传统园林设计手法在苏州博物馆的传承与转译[J].华中建筑,2015(09):26-29.

  [3]王澍,虞刚,陈宇.当空间与记忆相遇宁波博物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01):49-56.

  [4]赵鸿灏.地域文化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影响--地域文化与多种建筑因素关系的解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

  [5]杨龙.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与空间在当代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6.

【地域文化的中国当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体现论文】相关文章:

地域文化的论文(通用6篇)09-13

大学生地域文化论文(精选9篇)09-08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03-31

茶文化论文11-04

简论文化结构10-26

文化与道德相关的论文09-26

跨文化交际论文11-03

中国当代经典文学作品10-26

中德餐桌礼仪文化论文10-26

中国茶文化论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