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毕业论文

文化中间派与大众文化的未来论文

时间:2022-10-12 03:44:10 文化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化中间派与大众文化的未来论文

  摘要:在大众文化的洪流面前,精英文化还能抵御多久?那些庸俗而繁荣的大众文化究竟是文明进步的绊脚石,还是文明进步的真相?难道对于超越之美的追求只是物质贫弱状况下的精神补偿、文学艺术的庄严历史只是少数人的一厢情愿?另一方面, “大众”的文化就一定都是肤浅的吗?精英是由谁规定的?是体制还是资本?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二元对立是不是一个阴谋?大众文化的未来是否真的如某些人所预言的,将导致文化进步主义理想的彻底失落?

文化中间派与大众文化的未来论文

  关键词:文化中间派:大众文化;小众文化

  一、大众文化正在成为主流

  2008年2月,赵本山正式成为文化部授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功地实现了东北二人转由俗到雅的转变。这意味着从此二人转将理直气壮地走进国家级的舞台,走进大学的课堂。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切大雅都是通过大俗走过来的”、“大众的文化就是大文化”。其强势姿态令许多人文精英既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在他们看来,大众文化的胜利带来的不仅是精英文化的边缘化,还有对文化进步主义的怀疑。放弃了反思的人类将退回到野蛮时代,变成失去价值信仰和精神追求的纯粹生理性的动物。曾经有一个阶段,人文精英们对大众文化发起过多次声讨,但是收效甚微。大众文化依旧在民众的精神领域不断扩张,慢慢地,声讨的声音小下去了。毕竟,在消费时代,主动选择贫穷总是别有深意。而真正做得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我们不能说谎。我们不能一边批判着大众文化的肤浅庸俗,一边又心甘情愿地在那片五光十色的迷人幻景中沉醉。我们听的是通俗歌曲、看的是商业电影,将生活起居统统“审美化”。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文精英选择了叛逃到大众文化的阵营中,成为它的实践者和粉丝团。相应地,精英文化在文化领域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弱。这是否预示着大众文化将取代精英文化,或者说,文化的进步就此终止了?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

  按照通常的理解,大众文化就是大众创造的文化或者“为大众”而创造的文化。大众是为了生存奔忙的人,是语言上的无权阶层。无论在什么领域,大众都是缺少发言权的顺从者;同时,大众也是强大的,他们是历史的真正主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量和消费力量。但是由于在很长的时间里,教育都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这导致了大众的思想上的贫乏、肤浅、盲信。就算给予他们发言的权力,他们也没有发言的能力,更不用说精神产品的自由选择和否定。隋代实施的科举制加速了知识的平民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大众自我言说意识的觉醒。明代新经济因素萌芽,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并壮大,来自市民阶层的文人掀起了一场以戏曲和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创作热潮。这次热潮可以看作大众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胜利,其影响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那场要正式得多的启蒙运动中,新兴资产阶级在各个领域积极地实践着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在文化上,一种以大众阶层的生活和情感为反映对象的“市民剧”悄然兴起。市民剧的“特征是资产阶级或第三等级的”,“更富于我们叫做感情的东西”。

  无论法国的市民剧还是中国白话小说,其实都是以“俗”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它们的产生与繁荣,归根结底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带来的思想解放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的“显在化”理应被视为一种进步,这说明作为社会主力的大众阶层真正受到了重视。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期的大众文化生产者仍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文人,而且他们的创作也并不完全是为了获得商业上的回报。这似乎预示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曾经的俗文化必将被统治阶级的文化官僚制度收编,成为一种体制化的精英文化,也预示着真正由大众创造的文化与体制精英“为大众”而创造的文化之间永不停息的矛盾。

  三、大众文化批判的误区

  正如现代主义一旦成为大学文学课堂上讲授的写作规范,6日它就变成了和一切活生生的文学创作对立的反动权威一样。精英阶层总是试图通过某种权力体系压抑大众自由思考的能力,从而维护既有统治。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这种权力阴谋的极尽批判。阿多诺指出,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用规格化的统一作业取代了传统文化生产的个体性,导致艺术的个性消失,成为按照某种“行业技术标准”批量生产的文化商品。但正是这些抛弃了内涵的文化,因为直接满足了大众对娱乐的需求,却成为消费意识形态最得力的工具。消费意识形态利用消费的非理性特质,诱导人们对肤浅的文化商品进行重复消费和过度消费,以此达到资本扩张的目的。文化工业成功地将大众的审美趣味限制在感官愉悦的范围之内,使大众受到控制却不自知,还以为获得了自由。这是西马思想家批判文化工业的最主要原因。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激进的思想团体。其文化批判的悲观之处在于,它将大众看成是些任由意识形态支配的毫无主见的人。马尔库塞和列奥·施特劳斯一样,认为拒绝富裕是反抗工业社会将人性扭曲的有效途径,但他比后者要激进得多。在施特劳斯那里,主动选择贫穷只能是少数将肉身献给真理的犬儒主义精英的执拗之举,马尔库塞却想唤醒青年人去造反。这种思想除了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之外,并不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西马思想家忽视了大众文化的内部张力。虽然大众文化因其世俗性和娱乐性而天然地具有商业价值,易于成为消费意识形态的工具,但福柯却说知识代表着权力。精英阶层拥有知识的特征使得它天然地对大众拥有思想霸权。当这种思想霸权与政治意识形态相结合时,精英文化同样会成为规训民众思想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文化内部的进步力量反而令其对精英文化的冲击具有了积极的意味。

  四、文化中间派:大众文化内部的进步力量

  帕累托将精英分成“新精英”与“旧精英”两种,认为旧精英必然衰落而新精英必然取代之。在文化领域,新精英代表的是生机勃勃的新兴文化,而旧精英则是保守派,为了维护文化权力极力压制新兴文化的合法性。很长时间里,胜负的决定因素是文化资本的占有量,而在今天这个资源共享的时代,通过占有文化资本而获得文化权力的可能性则越来越小。新精英是文化上的中间派,是大众文化内部的进步力量。它们是精英化的大众、体制之外的精英。体制内的精英阶层为了捍卫其在思想领域的领导地位,将中间派文化与批量生产的文化工业品同称为大众文化,实际上是人为地制造了大众与精英的对立,从而否定了中间派文化的存在及其价值。假如抛开领导权问题,就会看到所谓“文化工业”只是大众文化的一种生产方式,大众文化并不都是规格化的工业产品。在文化工业之外,还有许多独立的小众生产者。他们一方面拒绝文化工业的收编,一方面又不被精英体制接纳,默默生产着一些大众文化视野中的小众文化。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精英文化的权力失落就不那么可怕,它只不过说明又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了。需要变革的东西是人的观念——那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体制精英意识。追溯文化的历史将会看到,今天“后现代式的”大众文化只不过扮演了现代主义、浪漫主义都曾扮演过的角色,它继承了前辈们勇于革新的狂飙精神和不羁傲骨。尽管它的解构习气令人担忧,但不可否认的是,一切解构理论都建立在对传统的充分了解之上。后现代并不否认传统的重要,后现代的大众文化亦然。作为新精英成长的土壤和叛变的策源地,大众文化的空前繁荣恰恰为人类文化的整体进步提供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强迫大众接受体制精英的审美趣味,才是对大众的真正宰制。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编.《苏格拉底问题与现代性》.华夏出版社,2008

  (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人民出版社.

【文化中间派与大众文化的未来论文】相关文章:

文学批评中的大众文化意识形态论文(精选6篇)09-19

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论文范文10-13

新闻传播事业与大众文化教育研究10-26

茶文化论文11-04

简论文化结构10-26

文化与道德相关的论文09-26

跨文化交际论文11-03

中德餐桌礼仪文化论文10-26

中国茶文化论文11-13

文化的差异论文(精选12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