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从中英电影名称翻译看英汉民族思维模式差异文化论文
论文摘要: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电影名称是语言形式的一种体现,而思维又是影响中英电影名称翻译差异性的基础,因此三者息息相关。本文以中英电影名称的翻译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电影名称翻译的表达形式及词语选用上的差异,试图从综合思维和分散思维,显性思维与隐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三个角度来对汉英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做出合理的解释。
论文关键词:语言 电影名称 思维方式
一、引言
语言与思维两者息息相关,不可分离,但究竟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关于二者的关系及主导地位,学者们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我们的语言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相应地,语言表达的不同也就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胡壮麟,2002);在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Leech看来,一个人使用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思维过程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张小曼、胡作友,2005)。美国认知心理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则认为思维先于语言,乔姆斯基提出了“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大于语言”的论说。而20世纪30年代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Vygotsky)和现代语言学开创者索绪尔(Saussure)却提出语言与思维是共生的,无孰先孰后之分。赵德远(2001)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语言与思维互为表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维是语言的内化。无论谁因谁果,语言与思维总是成线性变化的,语言结构的特点总是与思维方式的特点相一致的(蒋磊,2001)。这种一致性总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的不同,反映了思维模式的差异,而思维模式也影响着语言的表达。中英两个民族在“文化背景、传统习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必然导致两种民族思维模式的不同,从而在语言上会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朱娥,2005)。本文以电影名称翻译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及词语选用上的差异,试图从综合性思维和分散性思维,显性思维与隐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三个角度对英汉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做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以便给读者提供新的认识。
二、综合思维和分散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视“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天中有人,人中有天”“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整体性思维把“天、地、人”和“自然、社会、人生”放在关系网中从整体上综合考察其有机联系,注重整体的关联性(龚艳,2007),因此强调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依相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翻译上呈现出的特点是着眼于整体,注重综合和整体效应,强调整体的统一感、和谐感,呈现出综合性特点,在语言表达上倾向于用凝练的四字短语,这一方面既符合汉民族综合性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满足了汉民族审美情趣以及心理上的需求。四字短语从视觉效果上看,令人赏心悦目;从听觉效果上看,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相比之下,英美人则偏好分散性思维,以自然为本,注重个体,强调个人,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不刻意追求或者不拘泥于音节、形式上的统一、和谐。正是由于汉英民族思维上的差异,致使中国人在翻译英语电影名称时,往往会煞费苦心地使用四字短语。例如:
(1)YouCan’tTakeItwithYou
a.《你无法带走》
b.《浮生若梦》
(2)OrdinaryPeople
a.《普通人》
b.《凡夫俗子》
(3)DanceswithWolves
a.《和狼一起跳舞》
b.《与狼共舞》
(4)HomeAlone
a.《一个人在家》
b.《小鬼当家》
上面四个英文电影名称分别提供了两种汉语翻译。a组的翻译虽然正确无误,但是b组的翻译在表达效果上却要略胜一筹。a组采用的是最传统的直译,而b组却选择了意译。这两种翻译方法本身无所谓孰好孰劣,因为作为翻译手段,直译和意译二者互为补充,直译在内容和形式上可以保持原文的原汁原味,但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为了更好地传达原作的内涵,或者更好地符合不同民族的文化及语言习惯,意译有时也是必不可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可以对此作出很好的解释:“翻译应该遵循的最重要的规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王君,2008)。从目的论这一角度来说,b组的意译更传神,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一方面简洁的文字表达负载了无尽的信息量,既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又让他们浮想联翩;另一方面,意译后所呈现出的四字短语更符合译者、读者综合性的思维习惯。这种综合性的思维习惯是汉民族与生俱来的,是潜意识的,在主观上使汉语言的表达富有美感,极具表现力。这四部电影的英文名称看上去很简单,也很散,如:HomeAlone,名词和形容词很散地并在一起,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呈分散性的特点,同时这也符合他们散漫自由、不拘一格的性格。汉语翻译成《一个人在家》显得太生硬了,这种平铺直叙的效果大大降低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注意力和兴趣。而用浓缩的语言翻译成《小鬼当家》,则“选词精当,意境深远,切中原片主题”(贺莺,2001)大大吸引了读者。
三、显性思维和隐性思维
西方人善于显性思维,在性格上表现为直率坦诚,他们从不遮掩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会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直率地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喜爱或厌恶之情。而东方人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性格上则表现为内敛矜持,一般会隐晦婉转地表达个人的观点,为人处世之道则是“低调”。这种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影响了英汉民族的方方面面。对于西方人来说,见面拥抱,分别吻别,这是很寻常的事情。朋友之间,亲人之间,也会经常听到“Iloveyou”“Youaresobeautifultoday”等类似的表达。在他们看来,语言是心灵的镜子,如果语言是坦诚的,那么心也会是坦诚的。这种直白的表达会加深自己与朋友,与亲人之间的感情,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而东方人恰恰相反,喜欢不显山不露水,不喜欢锋芒毕露,中国的俗话“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一点。对别人,他们往往不会正面交锋,一般倾向于选择婉转间接的方式。对于中国人来说,给别人找优点很容易,而给别人挑刺却很为难,这是由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隐形思维决定的。他们往往喜欢隐藏自己的真实看法和观点,喜欢报喜不报忧。中国家庭里面,即使父母对孩子倾注了百般的怜爱和体贴,即使孩子对父母饱藏了无限的谢意与感恩,但二者之间很少或者基本不用“Iloveyou”这样的表达。天性使然,思维差异影响了汉英民族性格习惯上的差异。
在语言表达上,汉英民族思维上的差异也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翻译电影名称时,汉英民族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法。例如:有一部美国校园生活片,片名叫Mr.Holland’sOpus,讲述了一个平凡的音乐教师贺兰先生的故事,“他所在学校的每个学生都受过他的影响,他就是交响乐团的指挥,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音符,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作品(opus)”(龙千红,2003)。该英文名称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概括了电影的主要内容,也使主题很鲜明,符合西方人显性的思维习惯,不拐弯抹角,表达很直观。汉语翻译其名为《春风化雨》,可谓妙不可言。“春风化雨”出自《孟子·尽心上》中的“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本义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使用这个译名则委婉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和立意,虽然很含蓄,但是意味隽永。含蓄或者隐藏的最大好处是给读者提供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样可以“让观众去体会一个教师水滴石穿、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蔡东东,2000)。中国人特有的隐形思维使得我们更钟情于《春风化雨》这样的译名,正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更能给人美感,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更让人产生怜爱一样。 再比如电影AnAmericaninParis讲述的是一个退伍的美军士兵在巴黎学习绘画,他喜欢上一个已经有了婚约的法国女郎,但凭着自己坚贞执着的爱,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英文片名点明了故事的人物和发生地点,简洁而直观,如果用中文译成《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就会使标题显得很生硬、很呆板,对读者毫无吸引力,而选择更符合中国人隐性思维的译名《花都舞影》,就会使影片的美感顿时呼之欲出。“花都”暗示着故事发生地点——巴黎,“舞影”一方面隐含着该部电影的类型是歌舞片,另一方面又与故事的高潮部分相吻合:士兵梦见自己和女主角在巴黎街头载歌载舞,一觉醒来,女主角出乎意料地呆在他的身边,于是两人结成良缘眷属。简练的四个字蕴含着无尽的信息,这样的译名更有利于中国观众接受和喜爱。
还有经典电影ShawshankRedemption,我们一般较为熟悉的译名是《肖申克的救赎》,但《月黑高飞》这个译名在表达效果上更要略占上风。主人公蒂姆·罗宾斯19年的梦想和不懈追求终于在一个月黑之夜得到了圆满的实现,“高飞”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电影中最经典的台词“有些鸟儿是永远关不住的,因为它们每一片羽毛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片名中的“高飞”的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对《月黑高飞》这样的译名有一种来自骨子里的亲切感,是因为汉民族的思维模式是隐性的,意义隐藏在字里行间,深层含义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去体味。
四、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的过程,其特点是凭借抽象的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而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去解决问题,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英美人受西方哲学思想体系的影响,偏重抽象思维,而东方人则倾向于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则具体表现为英美人较多使用抽象词汇,而东方人则较多使用形象词汇。如好莱坞经典影片GonewiththeWind,英文名称很朦胧,很飘渺,让人难以捉摸。看似简单的四个单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比较抽象化的短语,意境深远,这个经典地蕴含了深刻意义的标题来源于作者抽象的思维习惯。而对于中文译名《乱世佳人》,我们同样也赞不绝口,这是因为《乱世佳人》点名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同时“乱世”与“佳人”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佳人”正逢“乱世”,这种具体词汇的选用深化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形象。这样看来,两种标题各有千秋,表达形式的不同只是源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再比如香港电影《阿飞正传》的英文译名为RebelWithoutaCause,该标题中“Rebel”和“Cause”都是抽象名词,这样的标题在中国人看来,可能难以理解,但是西方人在心理上却是很容易接受的。中国人倾向于以主人公的名字为标题,而西方人惯于理性的、抽象的思维,使用抽象词汇的频率远远高于中国人,因此倾向于选择抽象词语表达电影内容。再如中国电影《黄飞鸿》的英文译名OnceUponaTimeinChina,看上去很虚很玄,概念很抽象,意境也很辽阔,对于喜欢实实在在的具体表达方式的中国人来说,接受和理解起来的确很难,但这就是西方人偏爱的表达方式,这也符合他们抽象思维的习惯。
五、结语
总之,思维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思维支配着语言,两者紧密相连。语言的差异源于思维模式的差异,二者总是相一致的。在电影名称的翻译中,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在表达形式上,在词语选择上,汉英民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正是以电影名字的翻译为切入点,从综合思维和分散思维,显性思维与隐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三个角度来对汉英民族思维模式的差异做出一定的解释。由此看来,在电影名称的翻译中,我们要灵活变通,不能遵循单一标准,“英译汉”和“汉译英”,要分别符合英汉民族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小曼,胡作友.英汉思维差异与翻译策略运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2).
[3]赵德远.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哲学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4]蒋磊.从英汉习语的表达看思维模式差异[J].中州大学学报,2001,(2).
[5]朱娥.从英汉民族思维差异看句子翻译[J].安康师专学报,2005,(3).
[6]龚艳.中西方思维的综合性与分析性对翻译的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7]王君.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J].外语学刊,2008,(5).
[8]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1).
[9]龙千红.英语电影片名佳译赏析——兼谈电影翻译对译者的要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10]蔡东东.英美电影鉴赏[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从中英电影名称翻译看英汉民族思维模式差异文化论文】相关文章:
从思维方式的差异看英汉语言文化学习论文10-08
从英汉文化差异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教育论文10-12
论文化差异性与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10-05
英汉语言的几点差异及其文化渊源论文10-08
高职英语教学及英汉语言文化差异论文10-08
翻译研究与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论文10-12
自然思维态度和哲学思维态度的差异调研论文10-08
韩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论文10-08
文化的差异论文(精选12篇)09-15